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探究_第1页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探究_第2页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探究_第3页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探究_第4页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探究鲍方印;窦鹏;武杰;徐静;夏春晓;余珍珍;程佳燕【摘要】基于对当前校企协同育人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了在高等教育规律之下,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校外校内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科研与教学协同育人的作用,构建以高校和行业企业\"互利双赢\”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为核心,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期刊名称】《蚌埠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08)001【总页数】4页(P86-88,98)【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作者】鲍方印;窦鹏;武杰;徐静;夏春晓;余珍珍;程佳燕【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科研处,安徽凤阳233100;安徽科技学院科研处,安徽凤阳233100;蚌埠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安徽蚌埠233030;蚌埠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安徽蚌埠233030;蚌埠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安徽蚌埠233030;安徽科技学院科研处,安徽凤阳233100;安徽科技学院科研处,安徽凤阳23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64.2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获得了较快发展,全国已有200多所地方高校参加了转型改革试点,安徽、重庆、长三角地区还成立了区域性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校企合作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1]。但目前我国校企合作育人尚停留在浅层次方面,合作形式单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利益诉求不一致,产学研结合的动力不足[2]。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育人,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共同破解。安徽部分高校以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契机,主动将协同创新战略融入学校的改革发展,积极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有效汇集利用企业资源,将学科的优势、师资的优势、科研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学校与企业协调发展,同步提高。现以安徽科技学院和蚌埠学院为例,阐述校企深度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1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1政府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全方位合作需要政府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在深度合作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3]。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协同育人的专项立法缺失,而相关法律制度保障又不完善;二是激励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配套政策不完善,政府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欠缺;三是支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资金投入不足。1.2高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存在误区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初衷是利用企业调查资源,争取项目经费,促进成果转化。在合作中高校关心的是科研项目及到帐经费,造成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即便学校与企业签订了合作育人的相关条款,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存在企业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的现象,学生在进企业实习期间学不到核心技术。另外,高校没有把教学与科研看作一个整体,忽略了科研在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在育人这个目标下注重教学和科研承担的功能,才能找到教学与科研的最佳结合点。科学研究是创造知识的源泉。高校是集科学与人才为一体的有机体。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推动科学的研究,科学研究创造的知识反过来支持人才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构成高校的整体环境。1.3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因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职责,校企合作大多是校方主动提出的,企业主要关注经济效益,注重人才使用轻视人才培养,对依靠人才和科技创新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紧迫感,所以企业一般对协同育人比较被动,认为合作意义不大、可有可无。有些企业为了申报高新企业或者奖补项目,会主动找到高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但这仅仅是形式上的一纸空文,许多企业申报成功后也是不配合。第一,企业参与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强调盈利至上。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对人力、财力、设备的投入因为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很明显的利益回报,因此,对于参加教育的投资持谨慎态度。第二,企业认为高校培养的人才在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方面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并且高校的一些专业设置滞后于企业的发展新需求。第三,企业接收学生实习,会增加管理成本,而且承担着保障学生安全的责任,增加了企业的风险和负担。2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2.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和完善激励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如对《企业法》《教育法》进行补充和完善,将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列入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4],加强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引导,积极搭建合作平台,鼓励企业等社会资源加强对教育的投入,采取人才培养培训、技术研发、共建科研平台、实践基地建设、教师实践锻炼、企业员工培训、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等多种形式合作,促进协同育人教育模式的发展。2.2校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校方可以邀请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制定或审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而合作引发教学改革,涉及课程内容的重组、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变革,目的是与企业人才规格接轨,与劳动就业接轨。从高校层面来说,一要构建与地方行业产业高度适应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共同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校企共同制定核心课程标准、改革评价方法、注重过程考核;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推进校企分段培养、模块化教学、多证书制度;二要创新校企深度合作育人路径,在凝练2-3个密切对接行业企业学科专业群的基础上,组建1-2个以企业〃冠名”的二级学院,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三要深化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形成特色更加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四要建立和完善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机制和评价体系,使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显著增强,着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丰富创新创业模块课程,强化创新创业能力教育;重视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引进企业进驻创业园,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开辟和丰富第二、第三课堂。2.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实施离不开教师,有好的外部环境,有优质的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建设一支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相适应的教师队伍。一方面要〃请进来”,高校应该从企业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校企合作,满足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打造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能”结构教学团队,实现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对应用型专业实验(实训)课师资力量薄弱的专业,要积极从企业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从事实践课教学等;另一方面是〃送出去”,可以考虑把教师送出去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顶岗锻炼,建立教师专业实习实训基地,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第一线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分批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相关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教师、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组织技能培训,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事业单位参加生产服务一线岗位挂职锻炼,选送专业教师深入实验室、基地、厂矿开展科学研究、校企帮扶、产学研合作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努力培养〃双能型”教师。2.4整合校外校内教学资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显著地位,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通过加强建设、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形成互补性强、覆盖面广、融认知实践、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为一体的校内外〃双网络”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专业基础课实验室、专业课实验室建设。在保证验证性实验开出率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强化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同时要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向学生开放,将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既具有企业实景,又兼有专业实习、科技示范、创业指导功能的校内科技园建设。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积极构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企业实践环节的建设、管理和考核,为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提供条件。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标准和实践成绩考核办法,保障各实践环节的有效时间和效果,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2.5产学研合作体系拓展完善一是强化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树立为社会服务意识,面向地方、企业需求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创新工作,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联合项目申报、人员培训、进行产品营销策划等方面做好系列服务工作。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需要,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扩大企业冠名特色班的数量和比例。三是加强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企业、科研院所等校外资源,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做到〃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积极与地方、企业、行业合作,搭建大学与社会的平台,加强校外大学生创业园,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四是加强教师队伍产学研合作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的培养。通过产学研合作促使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能力,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五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互访机制;鼓励引导教师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依托“科技路路通”蚌埠分中心、“中国创新驿站”蚌埠分站等大型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产学研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时发布高校最新技术成果及企业技术需求;定期与不定期举办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接活动,促成更多合作项目对接。2.6营造产学研合作有利环境一是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引导投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学研合作。主要用于支持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接、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表彰奖励等活动。二是加大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对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学校专项资金将优先给予立项和重点支持。三是把推动产学研合作纳入科技工作重点,充分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把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中取得的实绩,作为单位年度考核和教师职称评定、晋级考核的重要依据,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四是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的规范管理。3结论安徽科技学院和蚌埠学院的尝试与取得的经验值得推广。例如,安徽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成果转化与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合作。设置了“莱姆佳”“瑞虎”“五禾丰”“迈普德康”等企业冠名班,力促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风优良,学生团结向上,积极进行科研训练,获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余项,毕业生就业势头良好,学院各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近年来,有300多名毕业生考取了英国诺丁汉大学、曼彻斯特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硕士研究生,有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省级双优生等荣誉称号。蚌埠学院在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较早提出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以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普遍提升,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6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3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0%以上。校企合作是新时期解决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瓶颈和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方式,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的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企业参与性不高、实施效率低等问题,通过分析部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成功经验,作者认为,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激励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