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游:巴蜀文化中游:荆湘文化下游:吴越文化在北人南来的三次移民浪潮冲击下,长江流域逐渐确立了全国的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地位,文明的传播和扩展也逐渐由社会精英阶层普及到下层民众。然而长江流域地域辽阔,上中下游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文明发展的脚步并不是同步一致的。概括起来看,长江上游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秦汉时期文明的发展程度可能要高于中下游地区;唐宋时代,中下游逐步崛起,已与上游地区并驾齐驱,下游地区文明程度可能还要超过上游地区,唐代中后期流行的杨(扬州)一益(成都)二"民谚,形象说明了下游与上游的对比和变化,两宋时期,今江西省区人才辈出,文明程度位于长江流域之首。而到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文明程度普遍提升,长江三角洲狭义的江南”即今江浙地区已成为长江文明发展的先锋和重镇。由此可见,在整个文化重心南移时期,长江流域内部,文明的发展也有一个由西向东推进的过程。一、巴蜀文章冠天下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四川盆地被纳入秦国政治版图。此后直到秦帝国统一之后,中央政I府一直未停止向巴蜀地区移民,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灭赵,迁赵人入蜀;二十四年灭楚,徙楚王族于严道(今四川荥经县)。在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爰书》中,规定迁蜀边县,令终身毋得去迁所。;表明移民巴蜀是秦帝国一项经常性行为。这些移民多来自关中及关东地区,具有较高的生产技能和文化水平。蜀地自然条件优越,自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后,水旱灾害消除,成都平原一跃而成为天府之国。蜀地山川险阻,交通闭塞,从秦灭蜀后以迄汉初,始终未受战乱的影响,所以百余年间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司马迁写《货殖列传》,描述西汉初年各地经济水平及风俗习俗,将巴蜀列入关中经济区,以与长江中下游楚越地区相区别,他说:(关中)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僮、西近邛隼,隼马、旄牛。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维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丰富的物产加上邻近西南夷”,新来的移民多以经商致富,见于《货殖列传》中的著名蜀地商人即有临邛卓氏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程郑亦治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巴寡妇清家亦不詈,”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公元2年,蜀郡人口1,245,929,仅次于汝南、颖川、沛郡等,列全国103个郡国中的第9位,在长江流域中位居首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1.4人,亦居长江流域之首。从整个流域看,西汉(公元2年)上游地区的益州有户1,024,159,口4,784,214;中游荆州户668,213,口3,597,058,下游扬州户710,821,口3,206,213。东汉(140年)益外I户1,525,257,口7,242,028;荆州户1,399,394,口6,265,952;扬州户1,021,096,口4,338,538。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417页,第19页,第22页。上游地区高于中下游地区。古代户口数字统计虽不尽切实,但它可以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有效指标。由此不难看出,上游益州地区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先地位。事实上,近年的考古发现也证明成都平原两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漆木器制作,丝绸制品等物质文明成就要高于中下游地区,即使是中游长沙、江陵等地出土的漆木器,也打印着成都制造”的烙痕。经济繁荣必然带来文化进步。西汉景帝末年文翁出任蜀郡守,在成都兴办官学,广收弟子,成为全国最早设立的郡级官学;并将蜀地学业优秀的士人派往京师进一步深造。在他的影响带动下,蜀地学术气氛浓厚,先后涌现了一大批影响全国的杰出人才。西汉文章两司马”之一的司马相如是成都人,非圣人而作经”的扬雄也是成都人。班固撰《汉书》,列传人物无数,却唯独对司巴相如,扬雄二人情有独钟,《传》分上下篇。《汉书地理志》说: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到了东汉时代,蜀地人才在各方面崭露头角,已呈现出百花齐放、济济众盛”的局面。对此,《华阳国志蜀志)说得清楚:降及建武以后,爰迄灵、献,文化弥纯,道德弥臻。赵志伯三迁台衡,子柔兄弟相继元辅,司空张公(张皓)宣融皇极,太常仲经(赵典)为天下材英,广陵太守张文纪号天下整理,武陵太守杜伯持能决天下所疑,王稚子震名华夏,常茂尼流芳京尹。其次,张俊、秦宓英辨博通,董扶、扬厚究知天文,任定祖训徒,同风洙泗。其孝悌,则有姜诗感物悟灵,禽坚精动殊俗,隗通石横中流,吴顺赤乌来巢。其忠贞,则王皓陨身不倾,朱遵绊马必死,王累悬颈州门,张任守节故主。其淑媛,则有元常、靡常、程?及吴几、先络、郸之二姚、殷氏两女、赵公夫人。自时厥后,龙宗有麟,凤集有翼,2晋绅邵右之畴比肩而进,世载其美。是以四方述作,有志者莫不仰其高风,范其遗则,擅名八区,为世师表矣。其忠臣孝子、烈士贞女,不胜咏述,虽鲁之咏洙泗,齐之礼稷下,未足尚也。故汉征八土,蜀有四焉。蜀地人文发达,风俗也由轻易淫佚”向知书好文方面发生转变。但蜀地终究离传统的礼乐文明中心过于悬远。蜀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这个特色便是不拘一格司马相如上书汉武帝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司马相如就是一位不同于常人的非常之人他年轻时喜好读书,学击剑,家贫无以自业”,因与临邛县令交好,前往临邛弹琴挑逗临邛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卓文君新寡家居,从窗口偷窥司马长卿,心说而好之于是二人私奔成都,卓王孙一怒之下不给一文钱的嫁妆,二人家徒四壁”。不得已,他夫妇二人只得在成都开一家酒馆,文君当炉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裤”,与庸保为伍,涤于市中卓王孙见事已至此,分与文君僮百人,钱百万。”文君乃与相如回成都,买田宅,为富人后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征召为郎中”,出使西南夷,建立非常之功蜀地另一位著名学者扬雄也是一位非常之人”。《汉书》本传说他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诂训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落,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他倾慕司马相如作赋弘丽温雅”,又怪屈原投江而死,以为遇不遇命也”,何必投身鱼腹,于是作《反离骚》,又模仿《离骚》作《广骚》,依《惜诵》至《怀沙》用《畔牢愁》。他还以为《经》莫大于《易》,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于各种文体莫不尝试,而桓潭以为绝伦”,深为当世学者所推重。由于司马相如、扬雄的影响,形成了蜀地学者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的学风。《汉书地理志》。这种不拘中原礼乐道德,独立特行,气象博大的风气,深深影响了蜀地文化传统。三国时期刘备入蜀,带来了大量北方人才,他们与当地土人一道共同推进了蜀地文化的发展。诸葛亮治蜀,深入西南地区,从而使文明的区域有所扩大。蜀地的学术以西汉流行的今文学为主,东汉流行的古文学反在其次。但在人才数量上,已不及中原的曹魏和下游的孙吴。西晋统一后,蜀汉士人相继入仕西晋,文化渐趋沉寂,整个东晋南朝,上游地区文化面貌不仅落后于下游吴越故地,甚至还不及中游的荆湘。但自东汉未年始,道教已开始在蜀中发生并流传至外,西晋时期,上游巴蜀地区民间道教仍然活跃,道士陈瑞曾在蜀中传道,自称天师,徒众以千百数”,他还以清静为中心教义,对道教旧规进行改革,维持蜀中道教的中心地位。道教在蜀地出现并非偶然,它与两汉时期蜀地学术崇尚异端”,不守中原礼乐道德,风俗淫佚”是密切相关的。唐宋时期,四川文化区又有勃兴气象。初唐陈子昂说: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旧唐书陈子昂传》。成都是唐代四川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成都)已成为仅次于扬州的第二大都会。在文化上,诗人有陈子昂,李白,薛涛;在书画艺术上,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大圣慈寺画记》。在戏曲上,蜀戏冠天下《唐戏弄》。蜀中奇异的风景孕育了巴蜀文化的独特气质,陈子昂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已深有蜀文化中不拘一格”的色彩,李白诗情更以狂放不羁而著称。迭至宋代,文学之士,彬彬出焉。"蜀‘中多土,几与三吴不殊。”据统计,在《宋史》列传人物中,四川有164人,与江西并列全国第6位;《宋史文苑传》所录90位著名文人,四川10人,居全国第3位;《全宋词》辑录1000多名作家,四川50人,居全国第6位;宋代画家943人,四川有74人,居全国第4位。参看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所作统计,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我国著名的唐宋文学八大家,四川眉山的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即居其三。其他如苏易简、苏舜钦、陈尧叟、陈尧佐、高斯得、梅挚、李舜臣等,也都闻名当时。而苏轼诗、书、画著名,也是一位不拘一格”,特立独行的学者。宋代四川文化区域,除成都而外,眉州、嘉州也相继勃兴,三苏出于眉州并非偶然,两宋时期眉山进士有886人之多,几占成都府路进士总数(1942人)的一半左右。宋末元初,四川地区惨遭战争打击。蒙元攻占四川,前后经历半个世纪之久,时间之长,战事之激烈都是前所未有的。战争使得人口流散、经济崩溃、文明发展严重受挫。有明一代虽有恢复而略见起色,但明末清初又受重创,李自成、张献忠及吴三桂与明、清两朝对抗,四川均是主要战场,持续数十年的战乱将千年来的文明成果扫荡殆尽。清初局势稳定后,长江中游民众就已远不及长江下游地区,长江文化的中心已向东转移到了江南地区二、荆湘号为南楚富长江中游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两湖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文化中心区,江西则号为吴头楚尾”。本区文明发展的轨迹,既不同于上游的巴蜀,也有别于下游的吴越,而表现出自身的特色。秦灭楚后,对楚文化实施毁灭性打击。一方面,秦统治者将楚国上层屈、昭、景等大族迁往北方魏、赵等地,汉初则继续将楚国故地上层精英迁徙关中,楚地人物星散殆尽,幸存者或流落民间,或远徙西南云贵一隅,遂使一度辉煌的楚文明转趋萧条沉寂。另一方面,楚地民间文化在秦统治政策高压下向关中风俗转化,考古发现在荆楚故地出土的器物形态一概由楚式”鼎敦(盒)壶转为秦式”鼎黎釜,极少例外。杨宝成主编《湖北考古发现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38—245页。楚地本有自身节日习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的竹简《日书》,载有秦楚月名对照表,正是楚地风俗向秦俗转变的真实写照。在《日书》中,已有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木胜土”的五行观念,这种观念是否也由中原传入目前还不得而知,但见于《日书》中的十二生肖却不同于北方,楚地的十二生肖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鹿未马申环酉水戌老羊亥其中午鹿不同于午马,未马不同于未羊,申环不同于申猴,酉水不同于酉鸡,戌老羊不同于戌犬。总之,整个秦汉时代,长江中游楚国故地虽在下层民间文化中保留着一些故楚习俗,但最能代表文明发展趋势和成就的上层精英文化却由于中原王朝的打击和抑制而逐渐消失沉寂下来。秦汉之际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风云一时的所谓楚人”,襄邓实则多来自下游的淮北丰沛一带,而与传统的楚国中心荆湘一带了无干系。永嘉乱后北人南来,对于沉睡已久的江汉地区带来极大的冲击,史称荆州为南楚之富”,湘州民丰土闲”,而襄阳左右,田土肥良,桑梓野泽,处处而有。”《南齐书州郡志》。经济一度繁荣,带来文化的进步。当时北方移民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分布以湖北最多,文明的程度也以湖北最高。东晋南朝以下游吴会为立国根本,中游荆州则为军事重镇。时人以周召分陕拟议下游与中游之分,中游至有陕西”之称。《隋书地理志》称:自晋氏南迁之后,南郡、襄阳皆为重镇,四方凑会,故益多衣冠之绪,稍尚礼义经籍焉。”《南史文学传》序则说:自中原沸腾,五马南渡,缀文之土,无乏于时,降至梁朝,其流弥盛,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乎俱盛。”侯景破建康,萧绎称帝于江陵,使荆州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但这种地位并未维系多久,公元554年,西魏大军攻破江陵,十万卷图书付之一炬,府库珍宝,文物衣冠尽被掳掠北去。本来就基础不很雄厚的江汉地区,文明发展再受打击。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游的文明中心在今湖北,而湖北的中心又偏向北部的荆襄邓一带,从文化分区看,实则为中原文化的一个副区。此种状况迄中唐以前亦无改观。据《旧唐书儒学传》及《文苑传》所载,长江中游仅有6人,6人之中湖北占有5人,其中4人又在襄州。中唐以前湖北地区有诗人26人,散文作者21人,进士19人;湖南诗人9人,散文家1人,进士无;江西上述三项依次为5人、3人和1人。而湖北人才分布又都集中在北部的邓、襄荆州。但中唐以后,长江中游的人才分布格局发生重大转变,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人才数量依次为91人,44人和155人。江西已超过湖北位居第一。牟发松《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10—315页。表明中唐以后长江中游内部文明的中心已经东移,这与安史之乱后北人南来的分布走向是一致的。唐代末年诗人韦庄在路过江西袁州时曾写诗描述其人文盛况: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山色东南连紫府,水声西北属洪都。烟霞尽入新诗卷,郭邑闲开古画图。正是江村春酒熟,更闻春鸟劝提壶。”由于家家以琴书为计,形成重学问、乐教化的风气,从而成为中唐以后长江中游的文化重镇。中唐以后的文化发展为宋代江西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北宋时期,江西的各类人才已达183人,超过了湖北33人和湖南23人之和。南宋时期,江西人才更多达291人,而湖北、湖南二省合计仅68人。在《全宋词》收录作者中,江西有163人,仅次于浙江列全国第2位;《宋史文苑传》载录90位著名文人,江西9人,居第4位;宋彳^宰相134人,?T西16人,亦居全国第4。至于宋代江西的科举入第人数,更高达5355人。《长江文化史》第723—724页,第749页。宋代著名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引《余干县学记》称:江南既为天下甲,而饶(州)人喜事,又甲于江南。盖饶之为州,壤土肥而养生之物多,其民家富而户羡,蓄百金者不在富人之列。又当宽平无事之际,而天性好善,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人才兴盛既以经济繁庶为背景,好学从礼的风气又加剧了人才的发达。李道传《诚斋集》也说:切观国朝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如欧阳文忠公、王文公,集贤殿学士刘公兄弟、中书舍人曾公兄弟、李公泰伯、刘公恕、黄公庭坚,其大者古文经术足以名当世。其余则博学多识,见于议论、溢于词章者,亦皆各自名家,求之他方未有若是其众者。”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曾巩、晏殊、王钦若等宋代杰出人才均出自江西。对于宋代长江中游内部文化中心的东移,时人亦颇感惊讶,叶适就曾说:今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挟册,以辅人主取贵仕,而江、汉盖鲜称焉,岂其性与习俱失之哉?”《水心文集》卷9。其实,两湖地区在宋代落后于江西地区,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开发起步较晚。江汉——洞庭平原河湖纵横,唐宋时期劳动力资源缺乏,无力进行大规模开发。明清时期,长江下游人口过剩,从而大规模向两湖移民,垸田的兴起,促使两湖地区出现新一轮开发热潮,文化面貌也焕然一新,并重新确立在长江中游的领先地位。近代以来,湖湘文化终于厚积薄发,开创文明事业的全新局面。此点留待后文详述。唐宋时代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有自身特点。中国佛教到唐代已完成中国化进程,而最能代表中国佛教特色的禅宗,其创始发展几乎都以本区为根据地。禅宗创始人南(慧)能北(神)秀均在黄梅双峰山弘忍门下就学,所谓禅宗东土第五祖的弘忍即是新州春梅人。由于慧能和神秀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发生分歧,慧能南归,先住广州性法寺,后住韶州曹溪山,创立禅宗南派,神秀则为北派禅宗。南北竞争的结果,是南派最终占胜北派,成为中国禅学的正宗。此后南派禅宗分化为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而这两系分别在本区的衡州和吉州繁衍。禅宗南派主张顿悟说",力屏苦力修行,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是其具体主张。这种顿悟见性”,即心即佛”,即世间求解脱”的宗教主张很契合江汉地区重巫信鬼”,民生无常的民间风俗,它在长江中游地区孕育发煌信非偶然。而这种顿悟见性”的修行办法一即确立,便风行大江南北,深受士大夫阶层喜爱,由此形成上层精英文化与下层民间文化大、小传统的契合与互动,诗人刘禹锡唱和道:禅客学禅兼学文,出山初似无心去。从风卷舒来何处,缭绕巴山不得云。山川古寺好闲居,读尽龙王宫里书。……庐山雾开见瀑布,西江月净闻渔歌。钟陵八郡多名土,半是西方社中友。与师相见便谈空,想见高声狮子吼。”演至宋代,禅宗支派创始人亦多出本区。扬歧派创始人为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方会,他学禅于得法”于楚圆,曾先后在袁州扬歧山和潭州云盖山开山说法”,因他首住扬歧山,因而被称为扬歧方会”。另一支派黄龙派的创始人为信州(今江西上饶)人慧南,因开山于洪州(今江西南昌)黄龙寺崇恩禅院,而被称为黄龙慧南禅师。”《禅林僧宝传》说黄龙寺法席之盛”可以追媲马祖、百丈。”由于禅风盛行,本区寺院众多,特别是江西庐山和湖南衡山,更是名刹古寺如林。白居易称:庐山自陶谢洎十八贤以还,儒风绵绵,相继不绝。贞元初,有符载、扬衡辈隐焉。亦出为文人,今其读书属文,结草庐于岩谷间者,犹一二十人。《代书》。唐代于庐山习业者甚多,宰相有杨收、李逢吉、朱仆;名士有符载、刘轲、窦群、李渤、李端、温庭均、杜牧、杜荀鹤。他们或依附寺院,或自起茅庐,相互切磋,蔚为风气。唐未五代,庐山学者云集,藏书丰富,李渤读书之处发展起来的南唐庐山国学因之成为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宋元明清时期,以庐山为中心的鄱阳湖周围地区先后创设各种书院教堂竟达558座之多。魏嵩山、肖华忠《鄱阳湖流域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54184页。湖南名岳衡山是另一个文化中心,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衡山石鼓书院即是唐人李宽结庐读书处。所谓湖南道学,于斯为盛真德秀说:窃惟方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盖前则有濂溪先生周元公,生于陵,以其心悟独得之学,著为通书太极图,昭示来世,上承孔孟之统,下启河洛之传。中则有胡文定公,以所闻于程氏者,设教衡岳之下,其所为春秋传,专以息邪说,距波行、扶皇极、正人心为本。自熙宁后,此学废绝,公书一出,大义复明。其子致堂、五峰二先生,又以得于家庭者,进则施诸用,退则淑其徒……近则有南轩先生张宣公,寓于兹士;晦庵先生朱文公,又尝临镇焉。二先生之学源流实出于一,而其所以发明究极者,又皆集诸老之大成,理义之秘,至是无复余蕴。此邦之士,登门墙,承馨亥欠者甚众,故人材辈出,有非它郡国所可及。”《真西山文集》卷40o南宋时期胡宏、张木式等大儒或以衡岳为据点,或以岳麓书院为讲席,融汇儒释,开一代新风,被称湖湘学派”,成为近代湖湘文化的直接源头。三、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严格说来,所谓经济文化重心角移”之南”,实指狭义的江南”,即传统的吴越故地。秦汉时期,吴越故地保留着独特的风俗。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游会稽(今浙江绍兴)而立刻石,其文日:遂登会稽,宣省风俗,黔首齐庄。……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失,男女洁诚。夫为寄,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史记秦始皇本经》。秦始皇东巡留下六处刻石,唯独在会稽刻石宣示严禁淫佚”之风。顾炎武《日知录》卷13《秦纪会稽山刻石》称:自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后,惟恐国人之不蕃,故令壮者无取老妇,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饱。……《吴越春秋》至谓句践以寡妇淫佚过犯,皆输山上;土有忧思者,令游山上,以喜其意。当其时盖欲民之多,而不复禁其淫佚。传之六国之末,而其风犹在。故始皇为之厉禁,而特著于刻石之文。”句践为了灭吴,奖励人口增殖,致有淫佚”之风。楚国灭越,自威王以至怀王,灭而不绝,对越地风俗并未触及。秦始皇厉禁淫佚”之风,其成效虽未可知,但秦代?T南社会却自成一格,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项梁杀了人,却与其侄子项羽避仇人于吴中,住在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市)。当时,项梁拥有宾客子弟”,而且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东巡,刘邦看后说:大丈夫当如此";项羽看后说:彼可取而代之。’可见秦王朝对江南社会控制相当松懈,并未触及其社会基层结构。《汉书地理志》称:吴越之君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可见直到西汉晚期,吴越故地仍保持先秦遗风。东汉未年,北方中原曾有移民迁入定居,仅《三国志吴志》列传人物中的流寓士人即有28人之多,包括鲁肃、张昭、诸葛瑾、全琮、程普、韩当等人,他们在东吴政权中位居高位。但与蜀汉统治上层完全由外来移民执掌权要不同,东吴最高统治层孙权父子兄弟及周瑜都是当地土著,孙吴政权的基础仍为吴地人士,即便北来的土人,其原居地离吴国中心地并不太远,多在淮河下游两岸地区,文化上容易认同。所以,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孙吴政权是当地文化自然发展的必要结果,外来移民虽然对当地文化有所冲击,但并未改变当地社会的基层结构,文明的发展是处于缓慢的上升过程之中。这与上游地区文明发展轨迹有很大的不同。经过孙吴时期的开发,长江下游的经济有了长足进展,文化事业也蒸蒸日上。左思曾盛赞江东冠盖如阴”,陆机《辨亡论》也感叹江东盖多士矣孙亮时,山阴朱育与会稽太守濮阳兴论会稽人才,列举许多文人儒士,如山阴阙泽学通茂行,作帝师儒”,余姚虞翻、乌伤骆统聪明大略,忠直骞谓,句章任奕、章安虞翔各驰文檄,晔若春荣。”濮阳兴听及盛叹道:皆海内之英也!'吴郡人才之盛甚至超过会稽,《三国志朱治传》称吴郡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其他如豫章、丹阳等地,文化也相当发达。江南学者的治学方法与北方士人有所不同,会稽余姚人虞翻著《易注》,首开以玄释儒之风。孙融读后,写信称赞说自读《易注》之后,乃知东南之美者,非徒会稽之竹箭也。”会稽上虞人吴范治历数,知风气。”吴郡人陆绩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陆机的《文赋》用骈文形式讨论创作创作构思与文章利弊;其散文《辨亡论》以文论史,以史论政,总结东吴兴亡之教训,可与贾谊《过秦论》相媲美;其诗文成就亦高,与乃弟陆云并称二陆”。西晋灭吴后,对吴地文化世族打击不大,吴郡顾氏、陆氏,会稽虞氏、贺氏,仍然相当强盛。《晋书华谭传》曾记载司马炎与臣下的对话,以为吴蜀平定之后,蜀人服化,无携贰之心;而吴人越睢,屡作妖寇。”其原因在于吴阻长江,旧俗轻悍。’可见吴地文化传统仍得以保存沿续。这与蜀地文化在西晋以后逐渐衰落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晋书》所载西晋士人所著书籍,吴地丹阳、会稽、吴郡计有96种。《晋书顾荣传》载西晋末年顾荣总评江东人才说:陆士光贞正清贵,金玉其质;甘季思忠款尽诚,胆干殊快;殷庆元质略有明规,文武可施用;荣族兄公让明亮守节,困不易操;会稽杨彦明、谢行言皆服膺儒教,足为公望;贺生沈潜,青云之士;陶恭兄弟才干虽少,实事极佳。凡此诸人,皆南金也。唐宋时代江南社会另一变化,是小市镇的兴起,至明清时期蔚为大观。明清时期,大城市的发展已趋成熟而稳定下来,城市化的方向转入小型市镇。在江南,这类小市镇为数众多,各具特色。由于市镇的发展,吸引大量商人定居,市镇成为周边乡村货物集散和交换中心,维系着大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市镇的工商业气息参透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25章 随机事件的概率25.2 随机事件的概率 3列举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教学实录 (新版)华东师大版
- 小朋友国防教育
- 2025江西专升本《艺术概论》模拟练习试题(附答案)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课件
- 蠡县中学高一月月考语文试题
- 学校艾滋病宣传活动总结
- 乡镇卫生院年终工作总结
- 年轻干部廉洁教育
- 生物工程公司特约经销商合同
- 广告委托加工宣传合同
-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Lesson-56-Faster-than-sound-课件
- 管网漏水控制系统流程图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附答案)
- 信息经济学案例教学资料及内容
-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设计省一等奖
- 急诊与灾难医学-心肺脑复苏 完整版
- 非遗文化介绍推广课件
- 氧气吸入(中心供氧)课件
- 【电气专业】15D501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
- 锐捷产品线拓扑图标合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