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博士生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谈谈你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理解。(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途程中同人类思想史上任何一个伟大思潮一样发生过这样那样地误解和扭曲。“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需要对它作出科学界定。=1\*GB3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要了解和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一个多学科的体系结构。总起来说,马克思主义就其性质来说是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有人人为地将二者相分离或游离,不为社会主义做论证,而为资本主义张目和唱颂歌,那么这种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也就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了。=2\*GB3②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不只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且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因而具有认识世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功能。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属于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反对资本主义的思想武器;在社会主义社会属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工人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当前我国,我们所以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指导思想只能一元不能多元,道理就在这里。=3\*GB3③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在《提纲》的最后一条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作为新的科学世界观,它不仅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正确地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这里说的宇宙观就是世界观。从马克思、列宁到毛泽东都十分重视世界观。在众多“观”中,世界观是最基础的并带有根本性,它决定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一经和实践相结合,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影响下,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的经济政治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思想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产生这么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总起来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是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理论,是在继承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所创立的真正科学的宇宙观和最彻底的社会革命论,是一个博大精深、高度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有许多不同于其他科学的特征。我们要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革命学说具有强大的批判功能。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1\*GB3①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恩格斯反复告诫人们:“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2\*GB3②结合本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同党内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结合”,实现“化”,关键是把握好两头,一头是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另一头是深切了解国情(主要是基本国情)和世情(主要是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将其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结合”得好,实现了“化”,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发展和胜利;什么时候“结合”得不好,没有实现“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将遭致挫折和失败。这是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的独创性贡献。=3\*GB3③坚持和发展相统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一坚持、二发展,或既坚持又发展。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思想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治党治国的根本。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就会亡党亡国。坚持什么?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发展有两种,一种是充实和丰富,一种是创新和突破,后一种是更大的发展,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是一项十分艰辛的工作,包括经验总结、理论升华、科学概括等环节。总之,坚持才能发展,反过来发展才能坚持住;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4\*GB3④作为理论体系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创立时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基本组成部分。这三大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而又三位一体、相互贯通。我们要把握的是由基本原理的总和构成的理论体系,而不是个别论断。随着世界革命、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由西往东移,在这条主线上所形成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结合当前实际,试分析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我国对外战略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面对“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中国目前的周边安全形势总体来说是有利的但仍然面临着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威胁相互交织的严峻挑战。下面是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主要分析:(1)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2010年发生的“天安号”事件令朝鲜半岛局势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我国对目前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一直采取高度警惕的态度,一旦造成核污染,我国振兴东北的计划全部泡汤了,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国“和平崛起”将不能实现。(2)俄罗斯与中国安全从沙俄时期,俄罗斯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今年6月,美国舆论搬弄是非,恶意炮制中国威胁俄罗斯论,中俄媒体迅速作出反应,及时揭露出美国险恶用心,捍卫两国的传统友谊。但是目前中俄关系仍存在一定的隐患,不过在两国关系的实践中,整体上是合作大与防范,信任大于猜疑。强大的邻国就像是把双刃剑,友好的邻居能使我们获得的利益越大,反而,复兴强大后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将是其他周边国家所无法比拟的。(3)日本对外军事扩张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又是一个曾今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至今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日美军事同盟的关系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钓鱼岛问题至今是中日之间的重要纷争问题。(4)南亚半岛于中国安全印度一直想控制南亚和印度洋,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同时军事力量也逐渐增强,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国家,遏制中国,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期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中印边境的划界争端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5)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我国现在在南海打出来两张很好的牌,一是在广西设立了东盟自由贸易区,不仅成为开发北海、钦州港的一个新拉动点,而且也能缓和南海矛盾;二是在海南搞国际旅游岛,然后辐射到西沙再辐射到南沙,这也是贯彻先经济后政治的一个好方法。(6)影响中国安全环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国虽然中美确立了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但是面对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甚至很快就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现实,美国的戒备必然会相应上升,其防范与遏制的力度也会不断加强。(7)非传统安全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影响下,恐怖主义、跨国犯罪、能源安全、自然灾害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普遍化和常态化,甚至成为影响国际安全形势走向的重要因素。面对“基地”组织的恐怖袭击,中国船只在索马里海域安全的问题,中国石油能源的稳定供应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将面临着严峻挑战。相应的应对策略:(1)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在经济上,“互补不是代替,让渡必须对等”,坚持国家独立自主是永恒的原则。在军事上,战略运筹的精妙之处在于见微知著,防微杜渐。(2)划定合理的战略边界。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是防御型的。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设置合理的战略缓冲区是适应变化的基本原则,防御性的安全战略对于战略反应的要求则更高。(3)发展必要的国防力量。无论从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还是保障国家战略的实施,认清威胁的来源及其战略企图,进而做必要的准备是必须的。只有具备强大的国防力量、稳定的社会政治基础和相应的经济实力,才能平等参与严酷的国际竞争。加快和平崛起的步伐。“没有实力的国家在外交上是没有发言权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搞好国内的事情,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群体的利益分配关系,处理好资源、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尽快依靠自己和平崛起起来。阅读下面三位科学家的话,并回答问题a.哥白尼称促使他“理解最美好和最灵巧的造物主为我们创造的世界机器”的,是因为过分复杂的托勒密体系显然“与均匀运动的基本原则相抵触”;而上帝理应创造出一个简单和谐的宇宙,“如果把其他行星的运动与地球的轨道运动联系在一起,并按每颗行星的运转来计算,那么不仅可以对所有的行星和球体得出它们的观测现象,还可以使它们的顺序和大小以及苍穹本身全部联系在一起了,以至不能移动某一部分的任何东西而不在其他部分和整个宇宙中引起混乱”——《天体运行论》b.总之,温特尼茨和康德一起断言,科学是由思维依据某些先天原则建立起来的某种体系。我们的科学大厦是而且应当是建筑在某些原则的基础上的,而这些原则本身却不是来自经验,对此当然要毫不怀疑地加以接受。”——《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c.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乔布斯请结合上述三位科学家的论述及其各自科技成就,谈谈你如何理解和评价哲学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和地位?哥白尼、爱因斯坦及乔布斯均谈到了哲学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哲学是确定科技创新方向的基础首先,科技工作者的世界观决定他们科技创新的工作方向。世界观是人类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因此,世界观问题是科技工作者首先必须确立和解决的问题,它是科技工作者同世界发生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的指南,它规定着科技工作者行为的性质和方向,也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其次,科技工作者自身追求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决定科技创新成果的大小和多少。只有在科学的哲学思想指导下,他们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可能有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创新的主力,科技工作者只有在科学的哲学思想(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才能确立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因此,在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的今天,我们应重视对科学的哲学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创新方向,取得更大的创新成果。(2)哲学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方法哲学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它在给人们提供世界是什么的同时,也指出认识世界的方法应当是怎么样的,即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的工具。对于科技创新来说科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环节。因为科学的方法能使科学研究更严密、更严谨,能使科技创新更有效地进行。科学方法是科技工作者所应当掌握的一种创造性的复杂技能,是科技工作者认识客观事物的手段。因此,科技工作者掌握了优秀的科学研究方法就等于拥有了先进的科研工具,用这个工具去进行科技创新,会加速科技创新的实现。因为任何方法都包含着对有关对象规律性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规律性的认识而制定出来的用以进一步认识和改造现实、获得成果的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方法很多。哲学主要是从逻辑思维方法的方面为自然科学提供研究方法的。从整个科学以及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史来看,科学认识的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获得是同人类的认识水平发展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是同认识从知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进步分不开的。因此就要求凡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必须善于辩证地思维,唯有如此,才能在科技领域有所创新,否则就会陷入理论困境之中,不能按客观事物的实际认识事物。(3)哲学帮助科技工作者提高认识能力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虽然两种理论思维的对象不同、职能不同,科学是以世界的各种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问题为对象,哲学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科学提供关于世界的不同领域或不同方面的特殊规律,哲学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但是两种思维又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复杂的相似性,即作为理论思维它们都是运用概念的逻辑去把握世界、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都试图为解释世界提供某些原理或公理。把哲学思维渗透到科学思维之中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将哲学思维渗透到科学思维之中还可以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思维能力。学习哲学是提高科技工作者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哲学可以在以下方面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思维能力:(a)哲学具有概念性,可以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抽象、概括能力概念是进行科学思维的细胞,是科学思维结构的基本单位。那么,概念性知识和形成概念性知识的能力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这个能力可以从对哲学的学习中得到提高。哲学是概念性的认识,它所讨论的是超越经验常识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它是抽象性很高的学问。用这种哲学思维能力去进行自然科学思维,一定能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抽象、概括能力,即形成概念性知识的能力。(b)哲学具有超验性,可以增强科技工作者演绎推理的能力科学研究非常需要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活动中具有超越经验常识的思维能力,在具体事实面前能超越具体事实显现的具体意义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并通过本质演绎其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对哲学的学习得到提高。哲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超验性。哲学思维能在最深刻的层次上把握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奥秘,进而以超验所把握的统一性去解释人类经验中的一切事物和规范人类的全部行为。这种思维特性渗透到自然科学思维中,能提高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思维活动中进行分析综合、演绎推理的能力。它能让科技工作者清醒地估计事物未来发展趋势和变化前景,了解和洞悉事物发展方向、发展特点,从而做出恰当的预测。(c)哲学可以使得科技工作者把生动直观与极强的理性思维相统一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以理论思维去抽象、概括、描述和解释思维对象的运动规律,也就是在理论思维的层面上努力把生动直观的表象与极强的理性思维相统一。即把生动直观的客观表象统一在理性思维的规律的基础上,这一过程虽然是科学思维的过程,但实际上带有明显的哲学思维的特性。因为哲学的超验性使哲学具有了无限性的特征,这种无限性使哲学思维能够面向无限的超验的存在,并以超验的无限性去看待有限的经验,使有限与无限达到对立统一。因此,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科技创新能力,就一定要重视学习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对科技创新起着深层次的作用,有着长远的意义,是提高中华民族科技实力的重要基础。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当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面对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除了做好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还需要做出以下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我国的干旱缺水问题。我国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建设节水型社会,不只是倡导人民群众节约用水,或用行政的办法强制节水,主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解决我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速的问题。大自然生态是自我平衡的。人为地对其干预,往往适得其反,造成破坏。如果人不去伤害它,给它提供休息的机会,大自然就会自我修复。为此,我们可采取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禁柴、淤地坝、修水利、小水电代燃料等措施帮助大自然进行自我修复。大力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缓解我国的水和空气污染问题。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即围绕经济增效这个中心,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融合起来,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取得经济发展优势,依靠经济发展为生态环境提供保护和支持,最终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与资源永续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缓解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合为一体的生态经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但经济增长基本上走的是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路子。这种增长模式主要是靠资源、投资和劳动力的扩张实现的,与经济的高增长相伴随的是高消耗、高浪费和高污染。面对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现实,再走这条老路,很难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值得提倡。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更应该为保护环境做出一份贡献,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家园。如何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基于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全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以及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世界各国乃至全人类均应当共同承担起保护和改善环境以最终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责任,另一方面是在责任的领域、大小、方式、手段以及承担责任的时间先后等方面应当结合各国的基本国情而予以区别对待。它指的由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各国对保护全球环境负有共同但是又有区别的责任。它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内容,即共同的责任和区别的责任。1.共同责任。共同责任反映于国际法上是“人类共同的利益”和“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的理念。由于地球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各国无论大小、贫富,均需担负起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其内容有如下两点:其一,各国须采取措施来保护本国管辖范围内的环境。其二,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给予彼此以支持和援助。在环境保护方面有能力的国家须帮助能力欠缺的国家解决环境问题。2.区别责任。区别责任是指虽然各国需要担负起保护全球环境的共同责任,但在不同国家之间,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由于各自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和压力以及治理能力等因素,它们在责任的大小,多少,时限等方面所承担的责任是有差别的。这既符合国际法的公平制度又有助于全球环境问题的切实解决。3.共同责任和区别责任的关系。为了追求人类共同利益,习惯国际法赋予每个国家以共同责任来保护全球环境。带有公平理念的区别责任是国际社会为吸引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环境保护中而设定的一种制度。区别责任虽然很重要,但应当同共同责任原则区别开来。对该原则的正确诠释应是发展中国家履行公约义务、参与国际环境保护的能力取决于其得到受惠于发达国家的程度。如果没有得到援助就不履行公约义务。因为发展中国家既要承担具体的公约义务,又要承担不损害他国环境和国际区域的习惯国际法的义务。你如何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新自由主义在经济上主张完全自由化、全面私有化和市场化?市场规律,是在商品经济中发生作用的规律,包括诸如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价值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自然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所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因为商品经济中的生产与流通是由价值规律调节的。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用语上的区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一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是自发地将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配于不同的企业和部门,也就是西方经济学所讲的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三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产生经济分化。按西方经济学的话语讲:由市场配置资源会更有效率,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所谓由市场配置资源,就是由市场价格决定人力物力资源(生产要素)在不同企业和部门间的分配。而市场价格的变动,是由供求关系和竞争关系调节的。讲市场配置资源,实质上是市场价格配置资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性”转变为“决定性”,习近平同志很重视这一理论观点的提法改变,他指出:“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过去讲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其涵义缺乏透明度,容易被理解为“初步性”或“打好基础”之意。这给某些地方政府不当干预企业活动留下了空间。改提“决定性”,就提高了明确度和认识度,符合市场经济原理和规律。马克思主义讲价值规律调节生产,就是指起决定生产的作用。同样,讲市场经济,就是要由市场价格而不是由政府决定企业的生产与销售。实践表明,在资源配置中,由市场起决定作用,比起计划经济时期由政府起决定作用,具有灵敏性与效率性,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实行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由市场而不是由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决不是让政府撒手不管,无所作为。讲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而言的。决不是说,我国的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事业,全部改革开放大业,都由市场决定。那样就不存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问题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讲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中政府发挥什么作用;第二层次是政府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与改革事业中起什么作用。所谓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主要是就第一个层次而言的。总的来说,在资源配置中,凡市场能做到和能做好的事,就放给市场去做。政府不要直接干预,不要越位、错位。习近平同志在《说明》中讲:“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又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因为政府也要起一定作用。政府要做自己该做和该管的事,而且要做得更好,不应缺位。具体地讲:其一,政府要监管生产和产品的安全。致力于消除隐患,减少和消弭事故。保障产品的安全,防止和惩治假冒伪劣。其二,有效监管市场,取缔欺行霸市、市场垄断,惩处假冒和有害商品的销售。其三,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统一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消除市场封锁与割据,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其四,防止和处置环境污染、损害生态平衡的行为。其五,政府运用利率、汇率、税收、信贷等财政金融手段,影响和调节市场,引导企业科学发展。其六,以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理念与政策引导企业,消除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道路。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是采纳新自由主义市场万能、否定政府调控、完全自由化、全面私有化的观点。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存在市场失灵,存在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在认识和肯定市场正面作用的同时,不要忽视市场的负面效应。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鉴于自由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放弃了早期市场经济中政府只做“守夜人”的理念,先后提出和进行国家干预、政府调节。二战后,法、日、韩等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经济计划,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都是在用“看得见的手”引导“看不见的手”。用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及其负面效应。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更有效和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科学的政府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更有力、更完善、更有效的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有之义。习近平同志在《说明》中强调指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当然这两种作用是不同的。新华网北京11月28日电《决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性作用”的提法,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又一重大飞跃,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必将对加快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第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所谓“决定性作用”,是指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利润为导向引导生产要素流向,以竞争为手段决定商品价格,以价格为杠杆调节供求关系,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总体平衡,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投向、产品消费、利润实现、利益分配主要依靠市场交换来完成。实践证明,迄今为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尚未发现任何力量比市场的作用更广泛、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因此,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其他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市场的作用。第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没有否定或忽视政府作用,而是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更有优势,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兼顾了效率和公平。兼顾效率和公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参与资源配置过程中作用更加积极全面,更能发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弥补市场失灵、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仅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而且要通过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当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等于政府可以更多地直接参与资源配置、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更不等于代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解决了我们思想上的一个禁锢,即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基础性作用”的定位并不彻底,容易让人理解为“基础性作用”之上还有一个更高层面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容易把“决定性作用”理解为政府的作用。这就为政府对市场直接干预、过多干预、不当干预开了口子,提供了理论依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总结改革开放35年来的历程,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在理论上一个新的重大突破,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从广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要求我们在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全面深化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体制改革,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各方面体制机制。从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要求我们必须从基本经济制度、现代市场体系、政府职能、财税体制、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开放型经济体制等方面入手,在解决影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深层次问题上着力,努力构建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法律体系、社会环境。1.自由主义不论其表面现象是怎样“新”,其多元化的理论流派在理论旨趣、价值取向上也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根植于西方自由主义源远流长的历史土壤,在现实中的运演也始终围绕着自由主义的内核而展开,共享着具有内在关联性的基础理论资源。因而,对新自由主义的研究必须从理论传承的历史高度,把握其超越时空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这样才能避免被驳杂纷呈的理论表象所迷惑,能够历史的全面的研究新自由主义。2.马克思有一个本体论式的命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必须从社会存在出发,去解释社会观念,而不是相反。这一命题对于研究新自由主义思潮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迪。在全球化语境下奔腾而起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是和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新变化是紧密相连的,即折射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客观现实的嬗变,也反应了西方资产阶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主观诉求,只有从主客观相结合的高度才能既看到新自由主义在二战后特定语境下产生的必然性,又看到新自由主义在西方自由主义辨证发展链条中的阶段性。3.对于自由主义既不能盲目炒作,又不可一概否定,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条件、发展状况,科学吸收其合理成分,警惕和抵制其意识形态的因素,实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新自由主义的“扬弃”。有观点认为,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国家政权得以稳定的基本认识基础和精神基础。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试进行分析。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所在。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创新,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我国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在思想认识、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多样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和碰撞的局面越发明显。同时,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临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并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在此情势下,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为方法论,坚持核心与多样相统一、人文与科学相统一、整体与具体相统一、传统与时代相统一、民族与世界相统一、稳定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并在各种价值取向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只有这样来认识和把握,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使之得到巩固。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不断增强。在社会主义主流思想舆论不断扩大的同时,各种社会思潮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成为巩固各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舆论的支持的必然要求。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既是一种社会实践,也是一种价值理想和价值迫求,必然要用复合自身制度要求的狠心价值体系来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不仅要建立在发达的生产里和先进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而且要建立在科学的价值目标和文明进步的道义基础之上。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制度的同时,积极推进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理论指导、共同的理想追求、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民族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的结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不断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增强人民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责任感;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不断扩大社会共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斗争和思想文化竞争更加频繁和激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更加凸显。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思形态,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促进国家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浅议政治的实质。如何界定政治的科学涵义,古今中外的政治家曾做出过上百种结论,但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概括起来,主要论点有四:一是道德理念论,认为政治是治理国家的德行和维持正义的善业;二是权术统治论,认为政治是一种统治手段和谋略,是玩弄阴谋诡计和勾心斗角的权术;三是法律现象论,认为政治是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的过程;四是国事管理论,认为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而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列宁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才真正揭示了政治最本质的内容和特征,它蕴含着三个有机联系的层次:即政治的实质、政治的核心、政治的特征。一、政治的实质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体实现或维护其根本利益、整体(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作为社会主体(群体、集团、阶级、民族、党派、国家、地区等)的经济关系,常常表现为一般利益与根本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而政治在反映经济关系时,又常常集中表现在社会主体实现和维护其根本利益、整体(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要求上。可见,政治的根基是经济,政治的经济内容或政治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的涵义:(1)集中表现维护或实现社会主体的根本利益,是政治的首要的本质特点。(2)集中表现维护或实现社会主体的整体(全局)利益,是政治的又一本质特点。(3)集中表现解决或实现社会主体的长远利益,是政治的另一本质特点。集中表现社会主体的根本利益、整体(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是构成政治实质问题的三个有机成份:集中表现社会主体的根本利益是从把握政治在质的规定性上提出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体的整体(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从把握政治在量的空间性和时间性上提出的。因此,认识政治的实质,必须坚持把质的规定性和量的时空性相结合,才能准确、全面、深刻认识政治的实质内容,避免片面地、割裂地、粗浅地认识政治所包涵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二、政治的核心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体在一定政治关系中谋取或执掌社会公共权力(在阶级社会里,称国家权力)的群体意志和共同愿望。从传统观点看,社会公共权力似乎成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独立的决定力量,好像人们的一切要求、愿望都要受社会公共权力的制约和支配。其实,这是问题的形式方面,而问题的实质正如恩格斯所揭示的那样:国家的愿望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在无阶级社会,政治的主要内容和活动形式是开展生产活动并运用社会公共权力进行协调和管理。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活动形式和主要内容首先是围绕国家政权而进行的阶级斗争。其次是为开展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而进行的管理和协调。在剥削阶级掌握政权的前提下,执政者主要是运用政权维护其统治。被统治阶级则是通过经济斗争、政治斗争乃至武装斗争准备夺取政权。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只有当阶级斗争不仅属于政治范围,而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机构时,才是充分发展的-全民族的.阶级斗争。可见,在剥削阶级执政的社会里,政治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巩固或夺取国家权力而进行的阶级斗争。在无产阶级执政条件下,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政治的中心内容,就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三、政治的特征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体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法律制度、机制设施、策略原则、理论观点、社会活动等。江泽民同志指出,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根据社会主体实现其根本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执掌社会公共权力的需要,政治必然以其主要特征、表象特征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1)政治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实施社会公共权力所建立的机构设施、法律制度等等。社会主体之间展开的执政与反执政、夺权与反夺权的斗争,必须依靠有效的手段和可靠的载体来实现。因此,构筑政治设施,设置管理机构,制定法律制度等等,是构成政治主要特征的必要条件。(1)政治的表象特征体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观念体系和思想观点。马克思指出:国家一旦成了对社会的独立力量,马上就产生了新的意识形态主宰社会的执政者一旦夺取政权,就必然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确立和宣扬具有主导和统帅社会宣传舆论作用的观念体系和各种政治观点、法律观点、哲学、道德、艺术、宗教观点,以此控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行为以及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四、政治的涵义及相互关系综上所述,凡涉及到保护或损坏某社会主体的根本利益、整体(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问题;凡涉及到维护或推翻某社会主体统治社会的权力问题;凡涉及到支持或反对某社会主体所建立的制度、机构、统治与管理而引起的认识、态度、立场、方法、斗争、运动等问题,集中起来都属于政治问题。社会主体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是构成政治的物质成分;社会公共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内容;而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现象则是政治的外延部分。所以说,政治所包含的三个层次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缺一不可。可以看出:作为政治现象,如政治观点、政治运动、政治机构、政治制度等,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它总是围绕政治的核心问题-社会公共权力运行的内在要求而变化;而社会公共权力的变化又直接受到社会生产关系内在矛盾的制约,它必须体现和反映社会主体维护或实现其根本利益、整体(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归纳政治的涵义,可作如下界定: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体为实现或维护其根本利益、整体(全局)利益、长远利益,获取或执掌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制度机构、策略原则、思想观点、社会活动等等。2.政治的基本内涵2.1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关系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种族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社会联系,显然,政治关系是所有这些社会关系中的一种。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非对抗阶级之间的关系如无产阶级对本阶级群众和对农民的关系,在消灭剥削阶级之后,政治的内容则主要成为了人民内部矛盾。总而言之,政治就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种经济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生产过程中的支配被支配关系和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由于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而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经济关系发生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的主导关系是阶级关系。它集中体现着特定的阶级利益和利益关系。2.3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是有着客观内容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政治是一门科学。人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深刻认识政治的本质,把握其发展规律,才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运筹自如,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政治活动中,政治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生活。2.4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现象都是与政治权力有着密切联系的,而一切社会经济利益要求,通过政治权力就能得到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和实现。徐崇德在《政治对象和体系议论》中提到“政治就是特定的集团和个人为了自身利益,围绕着政治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从中也说明了政治权力才是政治的核心,才是活动的中心,才是政治的任务,由此可以看出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2.5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政治活动中.一切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反映、实现和保证。国家政权,根本而言,就是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是一种从不可解决的社会矛盾中产生,又居于社会之上,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特殊力量。因此,认为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实际上是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利问题。3.政治的本质我们之所以抽丝剥茧从社会的基本原则到政治的基本内涵一直奋力追寻政治的原初本质,是因为在漫长的社会演进过程中,政治对其原初本质的背离越来越远,以至于对政治本质的探讨误入了幽深昏暗的人性隧道之中,政治成为人性之恶的社会表现,黑暗和丑恶变成了政治的代名词。德国学者卡尔•施米特发表了著名的《政治的概念》,对政治的本质进行了影响深远的论述。所有政治活动和政治动机所能归结成的具体政治性划分便是朋友与敌人的划分。借助于此,政治所固有的客观本质和自主性就变得显而易见了。政治的所谓固有的客观本质就是敌友的划分。在此基础上,政治被理解为敌友划分及随之而起的对抗。卡尔•施米特认为政治的本质是敌友划分,政治就是对抗和斗争,斗争越极端政治性也就越强。如果这种划分消失了,那么政治生活也将随之彻底消失。其实,卡尔•施米特仅仅说对了一半,他对政治的考察只是基于国家形态下政治权力的复杂生态,忽略了更为漫长的前国家时期的政治行为和政治过程。政治的本质就是划分与消除差别,政治的最高理想就是创造一个无差别的人类社会。政治始终应以社会的基本原则作为自己的起点和终点,政治行为始终应把促进互助和平等原则的实现作为自身的动力和目标。而实践互助和平等两大原则的政治行为应当且必须从划分和消除社会差别入手,互助原则要求消除自然性差别,平等原则要求消除社会性差别。政治的本质在于差别划分而非敌友划分,政治是消除差别而不是对抗和斗争。政治是崇高的,政治行为是高尚的。现实政治之所以虚伪丑恶,就是因为政治背离了自身的本质,没有致力于消除社会差别,而是通过敌友划分制造社会差别,并以此来达成个人目的,或者实现团体利益。政治理应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方式,其制度性设计就是为了克服人性之弱点,我们反而将人性之恶视为了政治的本质,这无论如何是悖谬的。政治的本质就是划分与消除差别,那么,什么是差别?差别是指在社会结构中自然形成或人为制造的、具有排斥性目的的不平等现象。这些社会差别有的潜藏于传统之中被视为习惯,有的形之于规则成为制度。具体来说,一是它首先表现为歧视。人为地制造差别即为歧视,社会的种种差别就是从各种各样的歧视开始的,对差别的消除当然应把消除歧视作为起点;二是作为一个内涵广泛的开放性概念,差别既包括地理的,心理的,也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既包括政治的,也包括经济的,道德的,既指已经存在的,也指将会形成的歧视或不同;三是在一个政治共同体内,对于差别的理解和认知肯定有不同,对于消除差别的构想及实现路径同样存在各种的差异,因此共同体内共同观念的形成过程是非常关键的。自古及今的人类社会,其差别产生的主要根源是人对社会财富和利益的无止境的夺取和占有,以此为动力,政治发展出了组织化的权力体系来实现这种目标,社会经济活动则加剧了差别的现象。至于说,政治主体,如何在不平等社会实现正义,如何以政治的发展消除差别,我认为,没有绝对的公平,也没有完美的正义,如果,政治实现到一种完美正义的程度,那就上面所讲的,一种规范的道德,那是犯了与先者同样的错误,也违反了社会学对人类的认识!但不能避免的,我们只有最大程度的降低伤害!20世纪初的那场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经“资本家改革”,通过将集中的资本分散化到社会各阶层,以满足其“利益”,简单来说,就是把无产阶级消灭了,转化为资产阶级。有位哲学家说过一句话“资源无所谓有限,只是因为分配方式的不合理造成资源的有限”,那次改革,资本家们无疑又是一场胜利。那是在社会财富足够充足的情况下才得以在实际中施展,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基础也是在社会财富“超常”充足的条件下实现的,显然这是不实际的,那么这样看来,要实现真正的“正义”,必须为之“仓粮足而知礼节”,中国的阶层分布模型为“金字塔”型,财富积聚于上层,下层人民普遍较为贫困,中间温饱和中产阶层的人稀缺,这样是不够稳定的,只有“纺锤”型的,中饱和,两边渐少的,才足以稳定,那么,简单来说,就是要让上层阶层的财富分配下层,逐步使中间阶层饱和。怎样实现经济发展增加中间阶级的同时很好的实现政治的本质——消除差别,创造一个无差别的人类社会,这是我们要努力研究的。回归了本质的政治是美好的,它致力于消除社会的种种差别,彻底远离了黑暗和丑恶。良性的政治永远能够以新的观念和制度设计对社会的变化做出合理的回应。浅议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政治就是国家政权的活动,即包括国家制度、机构、政策和政党的活动等等。政治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阶级的经济利益和阶级的利害冲突,因而在表现形式上,通过政治解决社会利益问题,维护阶级的经济利益,主要是依靠阶级斗争,或国家的行政能力。因此,政治不是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就是通过一系列不容争辩的国家法令、政策、决议等来解决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政治似乎是冷酷的。其实,无论从政治的起源,还是从政治的发展前景、最终归宿来看,政治不仅具有本源性上的伦理基础,还与道德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一般说来,道德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又可以说,道德是做人的规矩。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矛盾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在政治发展之初,道德往往成为政治的规范内容和调节方式。政治与道德在本源的意义上是相辅相成的。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政治是为弥补道德的不足以及道德的无能为力而生的。当政治形成和产生后,道德又在一定的程度上为政治修补其内在的缺陷和充实外在的张力。政治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社会阶级的经济利益的。因为,经济利益是一切阶级、集团、集体以及个人最根本的利益。为经济利益的维护和协调,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尤其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利益集团,可以运用和通过各种政治形式,必要时使用暴力来实现。但是,政治较之于道德仍有其力量的差异。首先,政治总体上是一种外在的力量。政治尽管不乏权力的强制性,以及它所涉及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事务,但是,政治太强的阶级意识,尤其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在一定的意义上总是具有与大众意识相悖的反差性,这种反差性并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具有为大众认同的接受性,无论这种政治意识具有什么样的社会进步意义。其次,政治根本上是一种有限的力量。政治明显地存在于有阶级的社会之中,随着人类阶级社会的消失,政治也将不复存在。因此,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利益关系的维护和协调力量,政治是一种有限的历史意识和行为现象,政治对人类的作用便不具有永恒的意义。其三,政治本质上是一种非人道的力量。作为历史的范畴,政治的利益指向性很强,政治就是为不同社会集团的各自利益而存在的。为此,在利益冲突激烈的历史时期或阶段,政治的维护和协调总是通过暴力手段来完成的,甚至不惜利用战争。因此,政治决不可能排除道德的支撑力量,道德作为一种自律的社会意识形态,一种自觉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和要求,往往从根基上影响着政治权力的统治基础、作用方向和实践方式。同时,道德也能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规范特定政治成员的个体政治行为和为人的品性。道德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本质上并不是超然的,它具有政治的制约性,道德是政治性的道德。特别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占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意识以及道德行为实践,更显现出道德的政治性特征。相应,政治也无法与道德相脱离。无论是政治意识的内涵,还是政治行为的形式上,政治都具有许多道德的要素。这也就是政治伦理的本源所在,也是政治伦理之所以得以架构的根本。政治的道德意蕴问题,也就是政治是否应该具有某种伦理价值的问题。古代希腊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无疑是完全肯定的。希腊人相信,人是政治的动物。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国家)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人在本质上具有参与政治生活的本性要求,人只有通过政治活动才能实现或完善其本质。在希腊人的世界,所谓道德的生活不可能游离于政治之外。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政治更具有道德的蕴涵。在儒学家们看来,“政治”其实质就是道德之治。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就是儒家要求的符合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的实践意识和行为自律,就是一种道德实践的行为楷模。管子对此说得更加明确:“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是故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故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过与不及也,皆非正也,非正则伤国一也。勇而不义伤兵,仁而不正伤法。故军之败也,生于不义;法之侵也,生于不正。”在此“政”的核心是“精德立中”,“精德立中”便为“正”,明“正”以治国。这里的政治,就是道德之治,政治具有与道德不可分离的理论与实践的意义。从今天的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来看,政治仍然具有道德的意蕴。我们说,无论任何社会利益集团,它所确立的任何政治理论与实践,在根本上都不可能超然于社会生活之外,在理论上它总是为人服务而建构的,在实践上它总是由人具体参与的。因此,政治归根到底总要表现为特定利益集团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由此又总要去调整这种利益关系。当这种调整的利益倾斜一旦超越本集团的利益底线时,矛盾就必然发生。调解这一矛盾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就是道德的自律。因为任何一个利益集团都不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肆无忌惮地伤害、侵占,甚至掠夺其他社会集团和其他社会人群的利益。政治的自律就是赋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政治同样不可与道德分离。最后,在政治实践活动中,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政治领袖、政府官员的政治行为都具有特殊的道德意义,其个人品格往往成为一种人格典范而影响公众和整个社会。中外政治史的经验都说明,一个政治人物,其光明磊落的政治行为,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胸怀宽广的政治气魄、淳朴潇洒的政治风度等等,总是成为一种美的人格风范而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起到增强其道德感召力、提高其政治权威和道德声望的作用,并由此而形成民主、公正的政治生态和道德氛围。与此相反,政治活动中的官僚作风和政客恶习,会造成令人深恶痛绝的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引起民愤,甚至民反的政治后果。政治失德,一方面容易造成政治利益集团与社会民众之间矛盾的尖锐对立与冲突,使社会失去安宁,国家产生动荡;另一方面又容易对社会大众心理和社会道德风尚产生极为严重的破坏作用,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自私、欺诈、失诚信等等。由此可见,政治无处不与道德相关,政治无时不与道德相连,政治本身蕴涵着道德的内容。试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一、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意义(必要性)(1)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社会建设的提出,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路的重大转变,标志着中国进入到了一个以社会改革带动整体改革、以社会建设带动整体建设的全面发展的崭新阶段。这个阶段将以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化发展、教育出色、科技进步、环境保护、持续发展、政治进步为主要内容和发展目标。这个阶段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任务和追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明确阐明对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理性反思与超越,强调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社会建设的提出,是对过去单纯强调经济指标、片面强调GDP做法的纠正。体现了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3)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建设的价值目标,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和现象,。社会建设的提出,就是缓和和解决这些影响社会和谐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重新调整利益分配,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二、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建设是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从实际出发,社会建设重点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1)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社会建设要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重要目标,就要大力推进社会事业的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变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至今还主要由国家包揽和承担一切的局面,使社会事业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经济社会基本制度的重要组织部分,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总的来说,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覆盖面窄、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统筹层次低、城乡和地区间保障差距大的缺陷等。从我国实际出发,建立起标准合理、运行健全、管理有效,体现社会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亚需抓紧解决的问题。(3)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社会组织的深刻变化以及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变化都要求社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民主法制进程的推进,公民以及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会逐渐增强,因此,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社会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4)培育监管社会组织,增强社会协同能力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主体,它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就业、保护弱势群体、进行利益表达等方面发挥着政府和市场不能替代的作用。当前社会建设的三大主体在结构、机制体制及关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健全社会建设的主体,增强社会协同能力,充实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5)优化社会阶层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社会结构是中间阶层较小、底层群体庞大的“金字塔型”型。“金字塔型”型社会结构是极不稳定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中间阶层的短缺,以及其形成雄厚的力量将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期,使得我国社会结构紧张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因此,和谐社会建设,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深化改革,优化社会结构,创新社会政策,努力减少不同群体的差异性,及时化解不同阶层间矛盾和纠纷,构建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会结构。(6)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关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人们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和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摩擦、利益纠纷和利益矛盾。因此,建立健全利益一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和解决各种利益矛盾,意义重大。统筹协调社会阶层利益关系机制,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调处机制,及时、合理地处理利益矛盾。三是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7)加强社区建设,实现城乡居民自治社区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公民社会的基本载体。完善的社区建设和丰富的社区生活是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国家和社会走向成熟的标志。市场经济的发展、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流动的加剧,使得社区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必然路径,社区建设的倡导和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巨大进步的标志。必须改革现行社区管理体制,推行以社区自治、公民参与、政府指导为特征的基层社区治理,尽快发展和完善基层社区的功能,规范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转移给居(村)民委员的职责,保障社区居(村)民委员会的自治空间,促进基层社区的民主化治理,把社区建设成为人们居住生活的社会共同体,实现政府管理和社区自治的有效衔接,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请结合十八大报告,分析当代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思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重大亮点是,更加突出民主法治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报告所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中,第一项要求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报告指出,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从这一论述可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主要体现为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保障民权三个方面报告还特别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基本思路: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十八大报告在论及民主问题时反复强调,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在论及政治体制改革时,报告又郑重申明,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出于对民主的庄严承诺和坚定追求,十八大报告在民主问题上阐述了诸多重要思想。(1)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2)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3)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4)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二、更加注重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自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方略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都要对法治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浓墨重彩的论述,推动党的法治理论不断步入新境界,推动国家法治建设不断呈现新局面。十八大报告更加重视与突显法治问题,对法治的定位,法治的作用,法制的权威,法制宣传教育等问题提出了不少新思想、新论断、新主张,把党的法治理论提升到新的发展水平。(1)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领导干部要养成法治思维(3)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激光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 河北省邢台市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 2024年代理房源出租出售合同范本
- 培训机构工作汇报
- 从小爱祖国语言活动
- 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培训
- 口腔种植及护理配合
- 医疗质控交流
- 关于脑部手术
- 传染病防控业务培训
- (完整ppt)隧道施工方法课件
- 发电机定冷水系统中铜含量异常处理及原因分析
- 透视现象的课件
- 定向越野教程-中国定向运动协会PPT课件[通用]
- 贵州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聘任合同书说明...~(doc)-下载
- 无陪护病房实施方案计划
- 无人机活动方案计划
-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 锅炉烟管维修施工方案
-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堂作业本答案
- 造型别致的椅子美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