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22/24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山东省临沂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15.1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商代上帝神的权威性很高,凡事都要占卜;西周认为周王权力的确立是“受命于天”,国王自称“天子”。这说明中国古代早期()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B.政治统治借助社会人伦C.王权神权紧密结合 D.血缘亲疏决定政治地位【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权神权紧密结合【解析】封建迷信思想是指盛行于封建社会,人们相信星相、占卜、风水、鬼神等的思想和行为,材料仅提及统治者与神的关系,与封建迷信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社会人伦是封建社会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商周时期统治者借助神的力量维护自身权威,故C项正确;血缘亲疏决定政治地位是宗法制的内容,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C2.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A.政治权力下移 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社会动荡纷争 D.经济领域发生变革【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解析】孔子言论的含义是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反映出周天子势力下降,权力转移给诸侯,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的转移,是分封制瓦解的反映,而不是礼乐制度瓦解,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政治领域的变革,故D项错误。【答案】A3.图1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科举制注重出身门弟 B.士族阶层占据主导地位C.各阶层文化素养不同 D.维护统治集团利益需要【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科举制【解析】科举制以考生才学作为选官标准,而不是门第出身,故A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士族子弟比重最大,反映的是士族子弟才学突出,不能反映出士族阶层在社会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所占比重差异较大,反映出考生才学水平的不同,故C项正确;唐代统治者不属于士族阶层,故D项不是材料现象的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C4.北宋政权一改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局面。经过近百年的“培植养护”,“政府又变成像样的读书人的政府”。这反映了北宋时期()A.重视文化传统的养育和保护B.形成了尚文轻武的社会风气C.推行变法新政成为社会潮流D.文官在军政体制中成为主体【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重文轻武【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的影响,没有涉及思想文化的措施,故A项错误;从“政府又变成像样的读书人的政府”可知,体现的是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重视文官,形成尚文轻武的风气,故B项正确;变法新政是为解决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带来的弊端而进行的改革,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文官在北宋官僚机构中的权力和地位,D项中强调的是文官的比重,故D项错误。【答案】B5.中国古代的都城往往聚集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手工业以技术密集和产品精良为特色。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A.民间市场狭窄B.官营手工业垄断C.统治阶级需要D.都城具有吸引力【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解析】民间市场狭窄阻碍手工业发展,不是材料现象的原因,故A项错误;官营手工业是都城手工业者的生产组织形式,不是出现材料现象的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官营手工业技术精湛、产品精良、工匠优秀的特点,官营手工业为贵族和官府生产指定产品,其出现的原因是统治阶级的需要,故C项正确;都城具有吸引力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C6.明朝王世贞的《弇(yǎn)州四部稿》记载:“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反映了()A.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B.重农抑商政策的危害C.农副产品市场化的加强D.对外贸易的繁荣兴盛【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帮【解析】从材料徽州习俗人口大多都在外地,可知徽州商人数量较多,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徽州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商人把资金用于买房置地,体现不出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农副产品大量投放市场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答案】A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这一现象最早发生于()A.《南京条约》签订后B.《虎门条约》签订后C.《北京条约》签订后D.《马关条约》签订后【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时外国在中国获得的片面最惠国待遇,该项特权是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虎门条约》中的内容,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8.《大公报》曾发表一篇时评指出:“粤乱甫平,川乱旋起;川乱未已,鄂乱又生。敌机之伏,几如遍地火星。随处可以触发。”时评反映的形势()A.刺激光绪帝进行了戊戌变法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C.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D.造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9.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这可以用来说明()A.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B.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C.五四运动的合理性 D.国民革命的必要性【考点】辛亥革命【解析】从材料“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可知,中华民国政局动荡的原因是辛亥革命不彻底,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性爱国运动,与材料中“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不符,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兴起于1924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0.某一宣言称: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该宣言的发表()A.推动了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实现了国内军令政令统一 D.解决了共产党政权的地位问题【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解析】中华苏维埃政府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政权,国民革命运动与此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从“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可知,是日本全面侵华时,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故B项正确;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共保留了一定的政治和军事的领导权,故C项错误;从“取消“苏维埃政府””可知,该宣言是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但没有承认共产党政权的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B11.1944年蒋介石免去“四大家族”中卷入“美金公债案”的孔祥熙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职位;1947年又因“黄金风潮案”,迫使牵涉舞弊的另一“四大家族”代表宋子文辞职。1948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经济管制督导员”,蒋介石亲选蒋经国主管,“扫除腐败势力”。这反映出蒋介石()A.认识到家族政治的弊端 B.为长期抗战重视反腐C.反腐具有明显人治色彩 D.重视反腐的制度建设【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国民党反腐)【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蒋介石惩处犯了经济罪的政府官员,体现不出家族政治的内容,故A项错误;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处罚贪污官员都是蒋介石个人决定以及“1948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经济管制督导员”,蒋介石亲选蒋经国主管”的内容,可知国民政府统治缺乏民主,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涉及建立反腐的体制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C12.图2所示为194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的部分内容,最右侧标题写着:“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下列对“人民大宪章”的理解正确的是()A.与英国《大宪章》的实质一致 B.反映了我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原则C.是报纸工作人员排版的失误 D.表明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共同纲领》【解析】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建立的是无产阶级专政,与中世纪英国限制君权的《大宪章》实质不同,故A项错误;中国人民政协制定的《共同纲领》不是宪法,中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故B项错误;报纸中关于中国人民政协的介绍没有错误,故C项错误;“人民大宪章”反映出《共同纲领》的民主性质和临时宪法的地位,故D项正确。【答案】D13.“(新中国成立后)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的影响 B.生活水平的限制C.外交形势的制约 D.经济体制的束缚【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计划经济体制【解析】自然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与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的社会主义经济不符,故A项错误;生活水平低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但不是导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外交形势不会直接影响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建国后中国效仿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14.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为了发展同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中国()A.提出“另起炉灶”的方针 B.放弃“一边倒”的政策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坚持“独立自主”方针【考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析】“另起炉灶”是指废除旧中国与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签订的条约,新中国要在新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建立新的外交关系、签订新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一边倒”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建国初期没有放弃该政策,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的基本原则,可用于中国与任何爱好和平民主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故C项正确;“独立自主”方针是新中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基础,不是解决同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的具体政策,故D项错误。【答案】C15.图3、图4分别为1958年关于公共食堂的一幅老照片和一张宣传画,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B.群众生产热情高涨C.经济政策脱离实际 D.放弃苏联经济模式【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是在1949—195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8年公共食堂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它的平均主义特点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失误在于生产关系脱离了生产力实际水平,故C项正确;放弃苏联经济模式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D项错误。【答案】C16.亚里士多德指出:“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他意在表明古希腊()A.公民政治的重要性 B.民主政体的普遍性C.民主决策的便捷性 D.城邦政体的多样性【考点】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公民政治【解析】从“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可知突出了多数公民决议的重要地位,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体现,故A项正确;从“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体现不出古希腊普遍实行民主政体,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决策的方式方法,无法体现民主决策的便捷性,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公民的多数决议具有最高权威,不是强调政体的多样性,故D项错误。【答案】A17.公元前150年左右,罗马法庭在对面临死刑的公民进行判决时,通常采用拖延审判的办法,以使罪犯远离罗马,估计他到达安全地带以后,才宣布禁止该罪犯返回罗马,死刑实际变成了流放。这反映了罗马法()A.法治理念遭到破坏 B.司法原则以人为本C.维护罗马公民特权 D.法律条文不够严谨【考点】罗马法【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庭处理死刑案的方法,无法体现出罗马法庭违背法治理念,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死刑公民的宽容的特别的处理方法,与以人权为根本的司法原则无关,故B项错误;罗马当时实行的是公民法,材料内容是对罗马公民的特殊待遇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庭对罗马公民的维护,罗马法律不够完善严谨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答案】C18.威廉·韦德指出:(在英国)政党制度带来了政府的中心地位……政府对议会的控制则加强。议案由政府部门控制,由党魁操纵议会通过的立法方式可能危害到法律的公正性。执政党控制的议会对政府的监督也显得软弱无力,民主可能受到伤害。这一材料反映出英国()A.议会在国家政治权力体系中地位下降B.资产阶级民主的弊端渐趋显现C.责任内阁制度逐步被政党制度所取代D.君主立宪制度的缺陷不断暴露【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析】从材料可知英国政府的权力扩大,达到控制议会的程度,破坏了英国议会至上的政治特点,故A项正确;资产阶级民主的弊端例如民主范围的局限,政党政治导致党派互相倾轧等是其建立伊始就存在的不可避免的,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其弊端的逐渐出现,故B项错误;英国责任制内阁是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组建,政党政治与内阁制不冲突,故C项错误;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时的体制缺陷是导致出现材料现象的原因,不是材料的主张,故D项错误。【答案】A19.称号是一个国家特色和实力的体现,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9世纪的英国被称为“世界摆渡人”。这些称号反映出英荷两国成为当时世界的()A.工业中心B.贸易中心C.金融中心D.科技中心【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17世纪的荷兰没有实行工业革命,是因商业贸易发达成为当时的海上强国,故A项错误;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两国的称号都是由于商业贸易地位得来的,故B项正确;荷兰“海上马车夫”的称号体现不出金融中心,故C项错误;荷兰没有成为科技中心,故D项错误。【答案】B20.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一规定的实际意义在于()A.使政府体制相对稳定 B.打破了两党轮流执政定制C.正式确立了文官制度 D.扩大了政府文职官员权力【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文官制改革【解析】材料中的规定避免了由于执政党的变动而影响政府正常工作的情况,故A项正确;文官制度的改革没有改变两党轮流执政的定制,故B项错误;从“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可知在此之前已经确立了文官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官员权力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A21.“大萧条”给美国等西方国家造成了重创,而同一时期的苏联,“却仿佛免疫似的,丝毫不为所累。”这一现象反映了()A.苏联经济模式的先进性 B.市场经济体制走向没落C.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D.两种制度合作时机成熟【考点】“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体制【解析】计划经济是斯大林开创的新型经济模式,与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经济的方法手段,不能说哪一种更先进,故A项错误;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不能表明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苏联取得经济发展的成就是由于计划经济对经济的控制,避开了市场经济的弊端,体现出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两种经济模式的不同结果,与两国的政治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22.《美国的梦想》中有这样一条口录:“马歇尔计划—一箭双雕”。这里的“双雕”是指()A.输出资本和对抗苏联 B.遏制欧洲和称霸世界C.控制西欧和遏制苏联 D.复兴欧洲和干涉中国23.在两极格局之下,美苏两国事实上形成了以“冷和”代替“冷战”的默契。这种“心照不宣”()A.体现了《联合国宪章》精神 B.表明美苏两国合谋瓜分世界C.反应了和平发展成为主流 D.客观上避免了世界大战爆发【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的影响【解析】《联合国宪章》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冲突,与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局面不符,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下美苏争夺世界霸权,而不是合谋瓜分世界,故B项错误;和平发展成为主流是在冷战结束后,故C项错误;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实力相当,都尽力避免两国直接发生战争,形成了“冷和”局面,故D项正确。【答案】D24.图5为中国欧盟贸易十年回顾示意图。图5反映出()A.世贸组织是中欧经贸繁荣的保障B.中欧率先进行新技术和新经济革命C.21世纪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到中欧D.走向联合的欧洲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考点】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解析】世界贸易组织具有维护全球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职责,是各成员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有力保障,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欧率先进行新技术和新经济革命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中欧之间十年贸易,体现不出中欧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走向联合的欧洲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与材料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25.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从整体世界发展的角度看,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实质是()A.国际关系的民主化B.国家民族意识再次觉醒C.国际力量的多元化D.霸权主义政治受到制约【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解析】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指反对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强调由世界各国通过平等协商共同解决国际问题,共同治理世界事务,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多个政治力量,与问题不符,故A项错误;国家民族意识指各民族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与政治多极化含义不同,故B项错误;国际力量多元化是指影响国际关系的不是单一力量,是政治多极化的实质,故C项正确;政治多极化制约霸权主义是其影响,而非其实质,故D项错误。【答案】C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共50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唐中叶开始,陆上丝绸之路的日益衰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蒸蒸日上,也是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由陆地转向海洋的转折时期。特别是唐在广州设市舶使后,标志着海外丝绸贸易性质的转变。《旧唐书·王锷传》:“榷其利,所得与两税相埒(liè等同)。”公元987年,宋太宗就“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每纲赍空名诏书三道,于所至各处赐之。”公元1137年,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1146年宋高宗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依循旧法,以招徕远人”。——摘编自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材料二由于宋明之间中国白银需求增长一直快于供给增长,明代白银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倍。而美、欧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导致中国商品以白银为计量单位所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有些外国学者则估计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都流入了中国。——摘编自《剑桥中国明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6分)【考点】(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唐宋对外贸易(2)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对外贸易【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一“自唐中叶开始,陆上丝绸之路的日益衰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蒸蒸日上,也是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由陆地转向海洋的转折时期”,可知变化是海上贸易收入大增,地位超过陆上贸易;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一“特别是唐在广州设市舶使后,标志着海外丝绸贸易性质的转变”,可知变化原因是设立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使、市舶司),结合唐宋时期政府对外政策、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原因、远洋航行技术的提高等方面总结其他原因。(2)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二“有些外国学者则估计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都流入了中国”,可知特点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贸易顺差;第二小问成因,从材料二“导致中国商品以白银为计量单位所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可知原因是以白银为计量单位的中国商品价格低廉,结合中国传统手工业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等史实分析其他原因。【答案】(1)变化:海上贸易收入大增,地位超过陆上贸易。(2分)原因:唐宋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设立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使、市舶司);民族政权井立,陆上丝绸之路受阻;造船技术和远航技术(指南针的应用)提高。(4分)(2)特点: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贸易顺差。(2分)成因:以白银为计量单位的中国商品价格低廉;中国传统手工业发达,丝绸、瓷器等大量出口;明朝商品经济发达,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4分)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季道光十五年,英国轮船“查甸号”航抵我国,此为轮船出现于我国海面之始。外轮侵入,旧有帆船,相形见绌,运费不及其廉,航行不及其速,我国航运,已难竞存。复因鸦片战败,缔结《南京条约》,五口通商,航行无阻;继以《天津条约》《烟台条约》,增加口岸,嗣后玫《长江通商章程》;未几,再行追加条款,更制定《内河行轮章程》。外轮遂在我国内河,畅行无阻。各国视为利薮,竞辟航路,设立轮船公司。——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1937年)材料二民国时期,中国政府意识到领水主权丧失所带来的危害,要求列强放弃在华领水特权已经成为民国政府废约运动的重要内容。随着废约运动的开展,收回领水主权的努力逐渐得到回报,当时一系列新条约的签订事实上就意味着中国领水主权逐渐得以恢复。新约的签订使中国领水主权无疑得到了尊重,尽管这还只是条约文本意义上的尊重,但毕竟从法律上解除了中国领水主权所受到的约束。对于这种法律程序上的主权恢复活动。还是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这是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领水主权回归正常状态的重要步骤。当然,新约的签订并不意味着中国领水主权的立即恢复。由于列强不愿意真正放弃原有特权,加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卖国,中国领水主权并没有得以完全恢复。新条约签订后,中国领水主权依然不是完整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国民党政权垮台。——刘利民《民国时期中外新条约的签订与领水主权的部分恢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领水主权丧失的原因及危害。(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人为恢复内河航运权做了哪些努力。(6分)【考点】(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中国领水主权丧失(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一“外轮侵入,旧有帆船,相形见绌,运费不及其廉,航行不及其速,我国航运,已难竞存”,可知原因是明清“海禁”政策的制约,帆船航运竞争力弱,从“复因鸦片战败,缔结《南京条约》,五口通商,航行无阻;继以《天津条约》《烟台条约》,增加口岸,嗣后玫《长江通商章程》;未几,再行追加条款,更制定《内河行轮章程》。外轮遂在我国内河,行无阻”,可知原因是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沿海及内河通商口岸,结合近代中国的命运,可知原因还有中国整体实力落后;第二小问危害,结合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实,可知中国领水主权丧失的危害是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领水航运权,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并对中国的政治、国防等造成了极大危害。(2)结合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可从洋务运动建立近代工业抵制外来侵略、民国政府废约运动部分收回领水主权到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完全恢复内河航运权等方面总结中国人所做的努力。【答案】(1)原因:明清“海禁”政策的制约,帆船航运竞争力弱;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沿海及内河通商口岸;中国整体实力落后。(4分)危害: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领水航运权,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并对中国的政治、国防等造成了极大危。(2分)(2)努力:洋务运动先后建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大型企业,1872年设立了轮船招商局,与列强的轮船公司竞争内河航运权;民国时期开展废约运动,中国领水主权部分恢复;新巾国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完全恢复了国家主权。(6分)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6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提取图片中任意两个年份有关清代上海道台职能变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并对图中所示的整体历程进行简要评价。【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海禁”政策——清朝有限开放“海禁”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第一次鸦片战争;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解析】对比四个历史时期道台的职能变化,任选两个时期运用古代、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基础知识进行说明,并从道台职能变化的原因、实质、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答案】(1)信息(任意两条即可)(6分)示例一:清政权人关之初,为应对反清势力威胁和地方社会治理的难题,稳定地方秩序,1645年,赋予上海道台以防务和民政职能。示例二:清初实行海禁政策,1725年前后,有限的开放海禁,为管理地方财政和有限的海外贸易,上海道台增加了财政(海关)职能。示例三: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为处理上海的对外事务,1843年,上海道台新增外交(夷务)职能。示例四:1865年,出于管理和监督洋务运动中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上海企业的需要,顺应洋务运动开展的新形势,上海道台的夷务职能被变更为洋务职能,同时新增加了现代化项目的职能。(2)评价:清代上海道台职能的不断扩大和变化,是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的产物,这既体现了清政府的主动求变、积极应对,也反映出在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清政府的被动应付和无奈,其实质是清政府为加强地方管理,巩周统治采取的举措,部分措施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6分)2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黑死病之后100年左右,英国人口逐步得到恢复,随即缓慢增长。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前50年,英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了,在此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威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引起死亡的疾病、瘟疫、饥荒、地方性战争有所减少,人口增长至少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作用的结果。该时期关于植物和家畜的新科学知识的出现、运输的改善、医药卫生的进步、较好的营养及较高的生活水平,实际上已消灭了多种疾病,减少了许多其他疾病的发生,死亡率已经下降了。据研究,在死亡率的下降中,与空气有关的疾病减少所起的作用占44%,与水和食物有关的占33%,与微生物有关的占15%,其他原因占8%。——摘编自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材料二由于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英国部分农村人口的绝对数已经开始下降,从60年代开始,全国农村人口的绝对数也开始下降。据估算,在1841—1911年的70年间,英国农村地区因国内移民和向海外移民而减少人口450万人以上,几乎等于这一时期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方向基本上从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向经济繁荣或发展潜力大的地方,也即是从农村和日渐式微的毛纺织工业区向工商业城市、矿区和沿海港口城市流动。在联合王国,英格兰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因此,这后面几个地区也是向外移民的重点地区,来自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廉价劳动力推动了英国工业化。除了国内移民以外,从联合王国流向国外的国际移民对调节英国的劳动力供应,解决其人口过剩问题也起了一定作用。——摘编自王章辉著《英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人口变化所产生的影响。(6分)【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人口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一“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前50年,英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了,在此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可知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是人口增长迅速,数量大大增加,从材料二“由于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据估算,在1841—1911年的70年间,英国农村地区因国内移民和向海外移民而减少人口450万人以上,几乎等于这一时期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可知人口发展的特点是人口流动性增强,国内移民和向国外移民的数量大增;第二小问成因,从材料一“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可知原因是工业革命促进工农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引起死亡的疾病、瘟疫、饥荒、地方性战争有所减少,人口增长至少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作用的结果”,可知原因是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出生率上升和死亡宰下降,从“也即是从农村和日渐式微的毛纺织工业区向工商业城市、矿区和沿海港口城市流动”,可知原因是工业城市兴起,结合英国向海外移民的措施可知原因有政府政策推动,海外殖民地开发,海陆交通发展等。(2)结合所学知识,从人口增加、人口流动给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差距等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回答。【答案】(1)特点:人口增长迅速,数量大大增加;人口流动性增强,国内移民和向国外移民的数量大增。(4分)成因:工业革命促进工农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出生率上升和死亡宰下降;政府政策推动;政局稳定。工业城市兴起;海外殖民地开发;海陆交通发展。(4分)(2)积极影响:为英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化发展和殖民地开发,扩大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会活动总结范文15篇
- 志愿者服务心得体会(15篇)
- 法治社会+学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 初级会计实务-《初级会计实务》预测试卷263
-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模考试卷110
- 二氧化硅壳层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复合材料自润滑性能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离婚子女抚养权协议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健康产业养生顾问劳动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净水设备售后技术支持与用户满意度提升协议3篇
- 软件行业美工工作总结
-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第4章-高速公路基本路段
-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试卷及答案
-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数学考试大纲
- 土方转运方案
- (11.3.1)-10.3蒸汽压缩制冷循环
- GB/T 679-2002化学试剂乙醇(95%)
- 总则(养牛场环评报告)
- GB/T 21797-2008化学品有机磷化合物28天重复剂量的迟发性神经毒性试验
- 园区保安巡逻岗标准作业规程
- 旅游文本的翻译课件
- 最全新能源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189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