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盐城市市直小学品德“校际合作教研”简报第47期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本期内容2013年盐城市市直小学“校际合作教研”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专辑●●研究课教学设计●备课思路介绍及评课●微型讲座●同课异构案例市直小学“校际合作教研”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在市聚亨路小学举行由市教科院与市一小教育集团共同牵头组织的盐城市市直小学“校际合作教研”品德与社会(生活)活动,于2013年3月18日下午在盐城市聚亨路小学举行。市直小学、亭湖区和盐都区的50多名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由盐城市德育学科带头人、市一小团委书记于小芳老师主持,市教科院于海琴老师对教研活动的全过程给予了指导。参与活动的老师们围绕“深入学习领悟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标准,探究打造“活力课堂”、“魅力课堂”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首先,大家观摩了市一小北校区徐莉老师执教的《我和小动物》观摩课,接着,由小学品德特级教师王琴作了《从“仰视”到“平视”的华丽转变》关于新旧课程对比的微型讲座,王老师带领老师们深入领会了2011版课标的精神实质和变化。于海琴老师也做了《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的微型讲座,她介绍了品德学科课程的发展历史,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方法,还观看了《靓汤飘香》的课例录像,加深老师对真实情感课堂的感知。随后,徐敏老师代表市一小北校区备课组就《我与小动物》这节课的教学思路跟大家作了交流,与会老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点评,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同课异构”这个环节,针对同一节课,同一目标,大家分别谈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最后,于海琴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她鼓励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活动中多思考,多交流,共同提高小学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使品德课堂充满活力,充满魅力。这次小学品德“校际合作教研”活动对提升小学品德教学水平、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课教学设计二下《我与小动物》教学设计盐城市第一小学徐莉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2.行为与习惯通过快乐寻访,养成自觉保护动物的良好行为习惯。3.知识与技能通过制作“动物明星卡”及开展动物小百科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的习性,增长有关动物的知识。4.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游戏、搜集资料以及实践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喜爱、保护动物的情感。教学难点是在于如何使学生能从简单的喜欢小动物的情感转变为视小动物为和人类一样的生命,从而由简单的喜爱到尊重、热爱这些小生命,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教学准备:1.课件、“动物明星秀一秀”“保护动物我能行”展板、荷兰鼠。2.学生搜集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家人介绍它们。课前游戏:师出示手影五个(孔雀、老鹰、狼、猫、兔),生猜。活动一动物明星秀1.播放一组动物和人友好亲昵的图片师:你看到了谁呀?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2.组内交流动物明星卡师:小动物们这么可爱,难怪大家这么喜欢。课前,徐老师请大家搜集自己喜欢的动物资料,制作了动物明星卡,先在小组里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小动物吧。2.利用展台展示交流师: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谁能到前面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动物明星?(生介绍,并相机问原因)师:老师也制作了一张动物明星卡,想看吗?(介绍马)我的这张明星卡,也作为礼物送给大家!下课之后,请大家把卡片贴到班级墙上,让更多人了解你最喜欢的动物,好吗?活动二动物百事通师:看来小朋友们对动物的了解还是挺多的,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能接受挑战吗?动物百事通PK大赛现在开始!我是主持人徐莉,欢迎大家来到本期节目现场,掌声鼓励!1.宣布游戏规则2.进行比赛比赛内容:eq\o\ac(○,1.)被称为天生的“捕鼠能手”的鸟和享有“森林医生”美称的鸟分别是(
)。A.猫头鹰、啄木鸟
B.猫头鹰、喜鹊C.老鹰、啄木鸟
D.老鹰、喜鹊师:一只猫头鹰每年吃掉老鼠一千多只,一只啄木鸟一天可以吃害虫三千多只,他们可真是名符其实啊!eq\o\ac(○,2)世界上最小的鸟是()A.尖尾雨燕B.鸽子C.蜂鸟D.老鹰师:你了解蜂鸟吗?eq\o\ac(○,3)接下来是判断题海马是妈妈负责生小宝宝。小蚂蚁用触角传递信息。eq\o\ac(○,4)听力题大森林的清晨有些什么动物的声音呢?音乐叫声除了这些动物的叫声,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叫声呢?能学学吗?(如,大老虎,小青蛙,小老鼠,小鸡,母鸡,公鸡)eq\o\ac(○,5)你们学得真像啊!好了,小动物们准备开饭了,我们来为他们分分餐。连线题(图)骆驼鱼熊猫田鼠猫头鹰灌木海豹竹笋eq\o\ac(○,6)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麋鹿)师总结:我们今天的动物百事通PK大赛到这儿就结束,看,大家得了这么多动物奖章,可真了不起!活动三:动物sos1.播放海豚救人视频师:地球上除了人类,还有200多万种动物。它们各自凭借奇特的本能繁衍生息,和我们人类之间发生了许多故事呢。2.出示海豚被残杀图师:海豚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海豚救人的事情早已成为最美丽的传奇,可是当海豚向我们微笑的时候,当海豚毫无戒备地让人类坐上它的背时,我们谁也不知道,悲剧正在上演!3.生谈感受4.讨论伤害动物的现象师:是呀,动物多可爱呀,可却我们身边却有着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打开书40页,小朋友们,大家看,图上的人在干什么?师: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危害动物的现象呢?5.出示动物灭亡数据6.讨论保护动物公约eq\o\ac(○,1)师(出示动物呼救图片):此刻,动物们向我们人类发出了最后的哀鸣。SOS代表了紧急救援,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eq\o\ac(○,2)生讨论并小组完成公约eq\o\ac(○,3)生在台上大声交流并贴在“保护动物我能行”展板上。活动四:认养小动物1.播放漂流兔日记师:信任与友善才能创造美好的境界,曾经,老师意外地得到一只小白兔,并把它带到我所在的班级进行抚养,取名“漂流兔”,五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和漂流兔一起度过了许多开心的日子,拍了照片,记下美好瞬间,有欢笑有温馨还有感动。2.布置作业今天,徐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只小荷兰鼠,既是一份礼物,也是送给大家和小动物亲密相处的美好时光,开心吗?这是徐老师的QQ,记得把你和小兔子相处的点点滴滴都要与我分享哦!备课思路介绍盐城市第一小学徐敏《我与小动物》是《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三单元“我的兴趣爱好”中的一课。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对生活、学习充满热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与小动物》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将学生带入“动物世界”,感受小动物的可爱。以正确的科学观引导学生要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培养儿童的爱心和责任心。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和我们备课组对教材的理解,在生活化、活动化理念下,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四个:1、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2、行为与方法:通过手影游戏以及观看动物图片等活动,养成自觉保护动物的良好行为习惯。3、知识与技能:通过“动物百事通”知识问答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习性,增长有关动物的知识,知道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保护身边的小动物。4、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资料收集、游戏、欣赏及实践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难点是在于如何使学生从简单的喜欢小动物这种情感转变为珍爱动物,从而由简单的喜爱到尊重、热爱这些小生命,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为了更好地实践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分两课时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徐老师今天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们备课组依据《品德与生活》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即“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来组织教学活动,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手影游戏。第二环节:动物明星秀。第三环节:动物百事通。第四环节:动物sos。第五环节:认养小动物。下面,我具体介绍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第一环节:手影游戏。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以手影游戏的方式导入课文,(如:孔雀、老鹰、狼、猫、兔)由此延伸到动物王国里的其他成员。这也是学生喜欢的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第二环节:动物明星秀。课前,徐老师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收集动物知识,并制作动物明星卡。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先让他们介绍给身边的小朋友,再进行集体交流。如: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以及这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活动方式等等。交流中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探究动物的兴趣和喜爱动物之情。这样就能较好、有效地被学生接受、消化,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第三环节:动物百事通。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动物知识,如动物的特征、习性、生活区、本领及仿生学有关知识,创设知识擂台赛。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分成各动物小组,教师作为主考官向各组出题,有选择题、判断题、听力题、连线题。学生在分小组竞赛中了解到更多的动物知识,也培养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也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一步。第四环节:动物sos。《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如何认识生活中的价值观,关键是引导儿童在生活中认识、体验、感悟。“体验”要求学生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深度去感悟,从内部产生感受,形成发自肺腑的倾向、喜爱和实践的感觉。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高潮部分,在分析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教学素材——录像和图片,给学生视觉、心灵上的刺激,师生一起走过了从喜到悲的心路历程。“喜”让学生体会到人与动物是朋友,和谐相处多快乐!“悲”使学生知道了现在还有许多小动物正遭受人类的伤害,它们急需我们的保护。尤其是海豚那震撼人心的画面和略带悲伤的音乐成功地渲染、营造了课堂氛围,感动了学生,自然地引发了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真情。从学生的表情、眼神、语言看,他们的体验是深刻的,发自内心的。最后一个环节:认养小动物。徐老师与孩子们分享五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和“漂流兔”的真实故事,也带来一只小兔子送给学生,由集体认养。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让学生已经获得的情感体验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得到体验和升华,将情感落到行动中去,使“导行落到实处”,老师还让学生在照料小兔子的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这也是为下一课时做好铺垫。“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希望孩子们经历了课堂的“欢”与“乐”,“喜”与“悲”,与动物和谐相处,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可以根植他们的心中。评课摘要陈海燕(市双语小学)我带着期盼的心情,聆听了市一小徐莉老师执教的《我与小动物》。听课后的第一感触是:徐老师教风亲切,嗓音甜美,教态自然大方;第二感触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打造了一个高效的品德课堂。上课伊始,徐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玩生动有趣的猜手影游戏,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孩子初步感知了动物的形象,为下一环节“听声音、看部件、猜动物”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教学,这就是课堂高效的体现。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打造高效品德课堂的另一处体现是:课前指导孩子有目的地查找资料。徐老师安排了“动物明星卡”、“动物小百科”和“我最喜欢的小动物”这三个教学环节。因为课前老师已经有目的地指导孩子充分查找了资料,并教会孩子如何整理和挑选有用的信息,所以,课上孩子很轻松地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料,围绕老师预设的教学目的自主地汇报学习。在孩子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下,孩子学会了整理资料学习法,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自信心增强了,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题,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新课标也明确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利用学生自身资源,无疑让学生实现由过去的旁观者、使用者和学习者向主人翁、开发者和协调者的角色转变,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思想品德课学习的主人,为打造高效思品课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王开玲(市日月路小学)今天有幸在聚亨路小学聆听了徐老师的这节品德与生活课,收获颇多。《我与小动物》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三单元“我的兴趣爱好”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旨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对生活、学习充满热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徐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感觉是:1.妙趣横生。徐老师课前让孩子们看手影,猜小动物,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探究小动物的兴趣。课堂中她设计的儿童感兴趣的“动物万事通PK赛”,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展开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了解更多的动物知识,增强了学生合作的意识,整个活动过程妙趣横生。2.情真意切。喜爱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徐老师课前让孩子们制作动物明星卡,课堂上让孩子们展示动物明星卡,观察小动物的图片,畅快淋漓地表达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接着观看海豚救人的故事视频,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以及说一说我们身边伤害小动物的事例,则让孩子们的情感由喜爱小动物升华为尊重、怜惜小动物,进而激发出他们保护小动物的意识。整个活动过程层层递进,情真意切。3.成效显著。这节课,徐老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老师融入到孩子中间,一起讨论,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观察,真心实意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理解孩子,欣赏孩子并随机给予积极的引导,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得到心灵的满足。另外,徐老师注重创设学习的情境,采用视频、图片、文字介绍等不同形式,以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动物世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有效组织学生参与到活动与探究中去。整节课上,我们学生两眼放光,讨论热烈,全员参与。课堂成效显著。另外,本文开放式的结束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饲养小动物,写观察日记,目的是让学生带着新的更深入的问题走出课堂,迈向生活。总之,徐老师的这节课以活动为载体,以生活为依托,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是一节让孩子们收获颇丰的课,值得我们学习。微型讲座盐城市毓龙路小学王琴从“仰视”到“平视”的美丽转变——2011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一、课标修订后的主要变化(一)“前言”的修改1、在课程设置的背景上修订后的“前言”增加了世界形势变化对我国基础教育的要求;2、修订后的“前言”特别突出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强调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二)“课程性质”(基本特征)的修改课标2011版在继续坚持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基本特征的同时,增加了“综合性”。旧: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新: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三)“课程基本理念”的修改调整后的“课程理念”中,将“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明确作为本课程的核心,这是对课程价值的理解,并将此作为“基本理念”的首条。原课程标准中“学习做人”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修改为“学会关心、学会探究”更具体。旧:(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新:(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新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四)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四)“课程设计思路”的修改将原课标中构成课程基本框架的四方面之一的“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修改为“动手、动脑有创意的生活”。增加了“动手”的要求。因为低年级儿童动手能力的发展是其创造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我国儿童在“动手”方面一直比较欠缺,增加“动手”要求也更有针对性。这样既强调动脑也强调动手,有利于培养手脑并用的儿童,进一步突出本课程活动性、实践性的特质。旧:“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新: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主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五)“课程目标”的修改课程总目标不变仍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分目标仍分为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在情感与态度目标中去掉了“热爱科学”,增添了“勇敢、有责任心、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等内容行为与习惯目标中去掉了“遵守纪律”的目标,增添了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内容。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具有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是儿童入学后适应学校生活非常需要的能力。可见新版课标更贴近儿童的实际。这部分目标还增加了“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强调了对儿童探究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在原有体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体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目标。以提高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目标还增加了“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可见新标准在学习的方法上对儿童提出了更明确、更具体的要求。(六)“课程内容”的修改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较多修订,改动或删去了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不适当的要求,降低了难度。增加了儿童生活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语言表述更加具体、清晰、简练。(七)“实施建议”的修改“实施建议”部分是本次修订的重点。本次修订在教学、评价两方面的建议中细化了教学与评价的各个环节和要求,增强了可操作性,以利于教师把课程的先进理念更好的转化为教学实践。1、“教学建议”部分的修改新增的三条重要的原则性教学建议是:(1)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2)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3)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旧:(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二)教师的角色和任务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三)教学活动指导的注意点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教案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四)教学活动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新:(一)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忽视深层的态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倾向;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三)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在本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四)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必须以深入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五)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六)教学过程的注意点1、教学准备(1)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及其家庭、社区的实际状况,重视做好课前的学情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与班级儿童的实际,制订有针对性教学活动计划。(2)教学活动的目标力求全面、明确、具体,并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3)活动计划要注意个别差异,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考虑如何帮助每个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4)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根据活动内容,有相对的灵活性、开放性。教学可计划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2、教学内容选择(1)源于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从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或课程的生长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2)符合国情和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生活中儿童能够理解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儿童感兴趣的当地的自然现象、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等开展教学活动,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与鲜活。(3)正确理解和应用教科书本课程的教科书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也可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教学特点的“案例”。在使用教材时,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就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生成适宜的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3、活动组织(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活动形式要服从于内容,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学习方式等,切忌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搞形式主义。教师可根据活动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班额的不同,因地制宜、因儿童制宜,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2)重视活动的整合与连续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中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整合与连续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本课程活动应注意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等结合起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的联合学习,不断扩展和深化儿童的经验和体验。本课程活动应注意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各单元之间、学期之间的活动相互呼应,相互强化,让课程能够持续不断地、广泛而深入地影响儿童的实际生活,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3)开放地组织活动本课程的活动应注意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发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打破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等方式,为儿童开阔视野,更好地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创造条件。4、活动指导(1)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本课程的教学应激发儿童主动想做什么,而不应是由教师支配儿童做什么。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计划,提供选择活动内容、方式或合作对象的机会,引导儿童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儿童的反应及时调整活动,让儿童参与活动评价等途径,发展儿童的自主性、思考与判断能力,让活动真正成为儿童的活动。(2)重视活动的过程活动过程是儿童情感、态度、认识能力、品德和行为习惯、学习方式与特点等比较充分地展现与逐步形成的过程。关注活动过程不仅为教师了解儿童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还为教育儿童、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与极好的机会。应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不要仅以知识点的掌握或最终结果来判定儿童优劣。活动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质量、同伴间的冲突与合作、家庭或社会因素的影响等,都直接关系着儿童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是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因素。(3)提高活动的质量活动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在开展活动时,要创设条件,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体验、经历活动过程,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坚信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长处,对儿童的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切实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总的来说,在教学建议这一环节,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强调教学必须以深入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2.“评价建议”的修改。“评价建议”部分主要提升了评价理念;加强了评价的可操作性。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的修改广大教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这部分内容列举了更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增加了“挖掘图书资源、媒体资源”、“利用网络资源”等新的途径。(八)、教学评价、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在评价的理念上,提出了“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动体现。”在评价的实施上,将评价的特点、方法与本课程特结合起来,克服了空洞、泛泛而谈的问题,更加有操作性、指导性。2011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一、修订的主要内容与解读(一)“前言”理念与设计思路部分1.课程性质关于课程性质的描述,是实验区教师意见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旧: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综合性
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实践性
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开放性
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为明确、准确地表述本课程的性质,体现德育为核心,一是从总体上修改了《标准(实验稿)》将“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并列的提法;二是增加了从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三个维度具体阐述了课程性质,使表述紧扣“性质”的含义,删除《标准(实验稿)》中目标的表述,避免前后重复。2.课程理念旧:(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新:(―)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三)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未作大的调整,只对文字做了局部调整和重新梳理,使之更简洁。如:将“学习做人”改为“学会做人”;增加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的表述;将“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改为“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使之更符合课程名称,和品德与生活课的表述有所区别;将“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改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使之聚焦、凸显课程本身的追求。3.课程设计思路关于课程设计思路未作大的调整,但呈现格式上做了简约化处理。具体表现在:第一,接受来自实验区的建议,调整了各个主题板块的名称,使之表述更加合理、一致。将“家乡(社区)”改为“社区”;“祖国”改为“国家”,“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改为“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第二,为易于教师理解,清晰了设计中“线一面-点”的关系以及年级间的递进关系,对“螺旋上升”的表述做了修改。旧课程设计的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新课程的设计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点面结合”的“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第三,删除了课程关系图和结构示意图等,使之更简洁。(二)“课程目标”部分为使课程目标更加简洁、清楚,有别于分类目标,在不改动原意的条件下,对文字做了简要处理。修改分类目标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将社会发展、国家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纳人目标;与品德与生活课、思想品德课的衔接,表述的深浅程度是否适当;难易度是否符合该年段学生发展的特点,每一条目标是否清晰、合理。修改后的总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莫定基础。新的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将“自尊自主”改为“自尊自律”;增加了“崇尚公平与公正”;将“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改为“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将“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改为“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将“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改为“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二)能力与方法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能力”目标中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将第一条中“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改为“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将第二条中“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改为“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等。为降低难度,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删去“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的要求,改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三)知识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毎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知识”目标中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将“初步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改为“理解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删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等。其余各条主要是在行为动词上做了调整,以简化内容,降低难度,便于教师把握。(三)“课程内容”部分“课程内容”部分总体上没有大的修改,但为使内容安排更加合理,便于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避免教材编写过于随意和教学深度难以把握的问题,在每一条内容标准后都标注了“年段建议”。同时,考虑到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删减了个别小学生难以理解的条目,适当调整和合并课程内容的条数,总条目数量有所减少。(参见下表)原标题原条数现标题现条数(年段分配)我在成长9我的健康成长8(中2;高1;中/高5)我与家庭6我的家庭生活5(中3;高1;中/高1)我与学校8我们的学校生活7(中5;高1;中/高1)我的家乡(社区)11我们的社区生活11(中6;高1;中/高4)我是中国人14我们的国家13(中0;高7;中/高6)走进世界8我们共同的世界8(中0;高6;中/高2)总计56
52(中16;高17;中/高19)修订注重了与时俱进。如,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增加荣辱感与知耻心、懂得感恩、爱护国家遗产等内容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增加了珍爱生命、过积极健康生活;网络安全、网络道德和法律规范、文明上网;有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尊重他人权利;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等内容同时通过动词的表述适当降低难度,和初中思想品德课一致,删除了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难以教学的条目,将“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改为“能够识别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参与迷信活动”,等等。(四)“实施建议”部分与《标准(实验稿)》相比,这部分改动最大,主要表现在我们着重细化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目的是要解决如何使课程标准更好地面向教师、为教师服务的问题。为此,我们着重针对10年课程实验中教师们遇到的困难和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改变了过于理论化、概念化的表述,增加了易于教师理解、便于操作的建议。以期加强对教学的方向性引导,提升教师的教学意识,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1.教学建议为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标准(2011年版)》对“教学建议”的每一条都做了较为详细的阐释,以列举的方式解释了对如何设计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教学空间,并对几种需要加以重视的教学活动的特点、目的和组织方式等做出了说明,对教师课内的教学活动组织和课外的备课等提出了具体建议。例如,旧课标中“教学建议”的第一条:(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只是比较概括地说明“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新课标“教学建议”的第一条:(―)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综合实现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与方法目标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达成。因此,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或课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将标题改为“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并具体阐述了教学具体目标、近期目标和课程整体目标、长远目标的关系,同时以“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诚实守信,友爱宽容”为例加以说明。提醒教师注意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必面面俱到,避免大而空等。再如,《标准(实验稿)》中“教学建议”的第三条是“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其中的核心观点是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倡导教学中要放开手、尊重学生等。《标准(2011年版)》将标题改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突出了“独立思考”的思想。针对教师不清楚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我们首先指出:“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展开的学习和探究。”进一步要求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示方法和步骤,并以开展调查活动为例加以说明,还将独立思考和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联系起来。在“教学建议”的第四点中,我们还针对有的教师忽视本地区和学校教学资源和条件,搞一些高成本的、华而不实的教学活动的现象,从课内与课外结合、注意发现学生可触及到的实物、图片等资源以及强化学生观察生活等方面,给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建议。特别是,要求教师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养成良好的沟通、搜集信息,观察事物的习惯,体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我们在“教学建议”的第五条中特别强调了要“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有效组织”,二是“适宜的”,并逐一列举说明了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等几种教学活动方式的特征和使用注意事项,提示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加以选择。2.评价建议此部分加入了“评价的实施和反馈”,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评价和有效运用评价的反馈功能。将原文中对评价功能过于理论化、概念化的表述,变为教师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的建议;进一步强调了评价的意义和每一种评价方式的作用及适用范围;说明了如何实施评价,如何利用评价进行反馈,更加凸显了本课程在评价方面的独特性。教师在本课程学习的评价中,特别要注意不能简单以考知识点的方式替代对学生品行的评价,也不能仅以过程性评价替代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或是因为本课程学习与升学无关而完全放任,形成无评价等现象。3.教材编写建议总体上教材编写建议未做大的调整,只是对原有的6条做了进一步的删减、细化和分解,变为8条。其中第四条的内容是新加的:“选材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凸显学习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此外,第二条中强调了内容的螺旋上升,第七条中强调了要特别考虑“农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这些都是已有教材中体现程度不够,或是教材编写中有待突破的难点。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修订组系统梳理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课程资源归为:校内资源、社区环境资源和多种社会资源三类,并将课程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方式结合起来,强调了有效整合、因地制宜、合理挖掘等三项原则。通过细化,帮助教师特别是文本资源和社会文化设施相对不足的农村地区的教师,理解多种形态课程资源的含义,积极发现身边的非文本资源、非物质性资源,以便更好地加以利用。本次修订,我们秉持坚持课程改革方向、体现时代发展、面向未来需求的原则,贯彻注重教师教学需求、注重学生年龄特征的原则,力图解决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问题。尽管如此,《标准(2011年版)》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产物,有些课程理论、课程设计和课程管理中问题的解决,尚需更加深人的探索、实践和整体改革。例如,如何解决系列化德育课程的问题,如何合理架构不同学段课程内容的问题,如何解决评价学习成果与评价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关系问题,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实现有效教学的问题,等等。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有很多教师呼吁将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但考虑到年龄特征和幼小衔接以及课程的成熟和稳定发展的需求,本次修订未在课程门类上作出调整。此外,尽管删除了“课程管理建议”部分,但这并不表明这个问题不重要。我们深知,课程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本课程实施中最为困难的问题,我们期待,通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地方和学校对本课程的管理能给予高度重视,并能在相关的课程文件中提出明确要求。总的来说,简单地说,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比较,2011年版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显著变化:一、课程性质的表述更加清晰新版的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在:“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同时,增加了关于课程特征的阐述: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二、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年段区分课程内容修改为:“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个领域,适当降低了难度,并且对各年段(中、高)内容做出区分度的说明。三、增加了体现新时代要求的目标和内容增加了“崇尚公平与公正”、“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有荣辱感与知耻心;懂得感恩;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等内容。四、对实施建议做了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补充与完善教学建议部分对指导教师教学的指向和课程的具体实施要求更明确、清晰、详实。提供的教学方法也更丰富、更明确,可选择性更强。在评价建议部分,对原标准的评价目的与功能进行了结合与完善,评价目的和内容更加明确,评价方式和方法更加具体、易于操作。同课异构教学案例《我与小动物》教学设计盐城市新河实验小学张冬梅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2.行为与习惯:通过行为辨析以及为动物设计家等活动,养成自觉保护动物的良好行为习惯。3.知识与技能:通过收集并介绍制作动物明星卡和动物知识百科问答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增长有关动物的知识。4.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游戏、搜集资料以及实践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活动准备:1.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动物的信息。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互动,创设活动情境,引出课题。师: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说一说你和身边小动物发生的好玩的故事。2.今天,动物王国邀请我们去做客,你们想去吗?那赶快出发吧!(齐读课题:我与小动物)师:(播放动物课件)瞧,小动物们来欢迎我们了,一起来叫叫它们的名字吧!师:大家真热情啊,看来你真的很喜欢小动物哦!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谁来说一说!(指名三个学生回答)(预设:是吗,老师也很喜欢它。你说话真完整。看得出,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师:小动物们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机灵,所以很多人都很喜爱他们。(板书:喜爱)二、组织活动师:瞧,我们来到了动物王国的门前,不过,只有通过测试的孩子才能得到入场券进入哦。大家有信心吗?师:那么,我们以小组的形式进入比赛吧,让我们来分别认识一下这5个小组吧!(事先分好五个小组:喵喵组嘎嘎组汪汪组哞哞组呱呱组)师:组内成员一定要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哦!相信胜利一定会属于你们!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一关。活动(一)——动物音乐会1.播放课件,逐一回答。师:听,这是谁的声音?这么熟悉。(预设:你的耳朵真灵,被一下子猜中了,你真棒!你猜的真准!)2.学一学其他动物的叫声。师:小朋友们听的真准,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叫声呢?学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吧!3.教师小结。师:你们学得可真像,还有的同学加上了动作呢。这组小朋友,不但学得像,坐的更好哦!恭喜你们顺利地通过了第一关,让我们进入第二关吧!活动(二)——猜猜我是谁1.出示五个动物图标,组长选题。师:看,这里有五个动物图标,每个图标后面有一个谜语,现在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来选图标,记住自己的题号。(组长选题)赶快在组内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猜的又快又准!(选出一组,谈谈,这么难的谜语你是怎么猜出来的?)(预设:你真爱动脑筋,你的回答很完美。你猜得很准。你肯定是个喜爱动物的孩子。)2.师小结。师:小朋友们的脑袋可真聪明,反应真快,我们顺利通过第二关了!(总体评价:老师发现。。组的小朋友发言可积极了,听的也很认真哦!……组你们可要加油哦!好,我们继续闯关吧!活动(三)——动物知识擂台赛1.赛前热身,组内互说,自己知道的一些动物小百科知识。师: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欢小动物们,你们了解它们吗?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第39页,看“动物小百科”,找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师:真有意思,你还知道哪些跟动物有关的小知识吗?出出难题考考别的组。师:(预设:你真不简单!说的真好,老师也长了见识了!你知道的真多。你肯定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你的知识从哪里来的?下课我要和你一起学习学习。)2.进入百科知识抢答赛。师: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三关吧!第一题:天生的捕鼠能手是()B猫头鹰第二题:仔细看图片,老师有问题的哦!和平象征是()B鸽子第三题:哪个动物是沙漠之舟()A骆驼第四题:唱一首动物的歌曲或背一首动物的古诗。(咏鹅)(小燕子)师:看,我们从小动物身上学到了这么多东西,小动物们真是太了不起了。老师也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他们,想知道老师喜欢哪个动物吗?对,就是它!瞧,我还为它做了一张动物明星卡呢。一起来看看吧!(预设:你的回答很干脆,答案非常正确。你知道的东西真多,你的知识面真广啊,看得出,你很了解动物。)3.师小结。师:看得出,组的同学特别爱思考,你们真棒!活动(四)——动物明星卡1.展示课前制作的《动物明星卡》师:小动物们太了不起了,让老师也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它们,师:(课件展示“动物明星卡”,逐一介绍)漂亮吗?展示一下你制作的美丽的明星卡吗?3.组内交流,组内选出一名代表。4.组内代表上台展示,师生评价。师:谁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成果?(介绍两个小组)(预设:组内成员可以补充一下哦!你们组制作的很精致。你讲解的很完整,真是个称职的讲解员。)5.粘贴上墙。师:好东西要大家共同分享对吗?每个小组把你们制作的明星卡贴到展示墙上来吧!和我们一同分享!活动(五)——我们是朋友师:你们太了不起了,不仅说的好,做的更棒。恭喜大家闯关成功,一起为自己庆祝一下吧!(齐声说:耶!)大家表现太棒了,国王有份礼物要送给你。请看!1.播放图片。2.学生谈感受。师:看了这些图片你一定有话想说吧?谁来说说!师:看来动物真是人类的好朋友啊!(点击课件)3.板书:朋友,生齐读。三、师总结。师:作为我们的朋友,它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它们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设计理念:1.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学会做人,主要在生活体验中实现。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此,我们要善于把思品教学引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环境中去体验与感悟。2.创设情境,让孩子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动情和明理。努力使课堂更开放一些,利用课堂上资源锻炼学生的勇气。总之,本节课强化活动教学,让孩子在快乐中内化、在碰撞中生成、在爱心中收获、在自信中超越。)《我与小动物》教学设计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韩素梅学情分析《我与小动物》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11课,是《我的兴趣爱好》主题单元内容之三。接触这个教材,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孩子们肯定喜欢,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都爱养小动物,爱和它们一起玩耍,这一课非常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但是二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和认知积累又决定了他们了解不会深入,只是停留在单纯的动物外形方面,对“为什么要保护动物”,“人类应该怎样和动物相处”也很模糊,所以我想这一课教学的关键是如何使学生能从简单的喜欢小动物这种情感转变为把小动物当成人类的朋友,从而由简单的喜爱到尊重,热爱这些小生命,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活动过程一、猜猜我是谁,动物游戏引主题课前播放动物图片,及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刚才,我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喜欢它们吗?有几个动物朋友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它们就躲在大树后面呢,它们说啊,如果你们能猜出它们的名字,它们才愿意出来呢!想知道它们是谁么?(这里以小朋友喜欢的游戏环节(猜猜我是谁?——课件播放动物叫声。听,它们正和咱们打招呼呢,猜猜它是谁?课件中小动物说自己的特征。学生猜动物名)进入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二、介绍小伙伴,我与动物零距离1.课前,安排三个学生带来了自家的小动物,有小兔、刺猬、乌龟,安置在课桌下,并作好简短的介绍语。在这里,营造一个小型参观活动的情境,老师先后走到三个学生前,请他们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动物。(鲁洁教授说:课堂生活化,就要不断从课堂之外的生活中汲取营养。“饲养动物”是部分孩子的真实生活。活动中,将活生生的动物亮相于课堂,并请小主人介绍。于是,动物的可爱、小主人与动物间的真情实感得以淋漓尽致的生动呈现、自然流淌,并慢慢浸润着、渗透着、滋养着其他孩子的心灵世界。这,课堂与课堂外的生活互动,自然、生动地营养了、活化了课堂生活;又积极地被学生吸收、内化。)2.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小动物。你能给大家说说我和动物的小故事吗?(教学中,我增加了“动物朋友趣事多”这一环节,这是教材中没有的。唤起孩子们记忆深处自己与动物相处的美好瞬间与快乐趣事,在故事的交流中,情感的碰撞里,增强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由知识层面深入到情感层面,通过讲述动物的趣事让学生感受动物的可爱,从而更加喜爱小动物。)三、制作明星卡,动物知识知多少过渡:动物的种类成千上万,有好多种动物离我们很远,我们无法直接见到它、了解它。不过。我们可以通过看书、上网去查找资料认识它们。1.通过课前的知识调查,现在,你对哪种动物最了解呢?请拿出自己制作的动物明星卡跟小组里的组员说说。2.大堂交流——要注意调控,使交流充分、鲜活。调控:(1)同一类的进行补充——呈现出“分块”交流。(2)灵活、随机地与学生的生活互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链接电视中看到的、书本上、生活中了解的。(3)为使内容鲜活、生动、充分,交流中可随机穿插念儿歌、画简笔画、模仿动物叫声等小活动。“个体吸收→互相交流→交流中互补”,这是常用的一种活动方式,也是学习方法。学生带着原有经验走进课堂,在活动中获得提升,这就是有效的学习。3.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动物“小博士”知识竞赛(题目显示在课件上)。★()是中国的国宝。①(金丝猴图)②(东北虎图)③(大熊猫图)★()下面的小动物中冬眠的有()①(乌龟图)②(刺猬图)③(老鼠图)★蚂蚁的触角用来()①传递信息②找路③吃东西★小海马是()生的。(先看一段关于小海马出生的短片)①海马妈妈②海马爸爸★看图,这些小动物中属于十二生肖的有()①猫②鼠③狮子狗猴子★()会为人类酿蜜。①(蜜蜂图)②(啄木鸟图)③(蝴蝶图)★“森林医生”是()①(青蛙图)②(啄木鸟图)③(蜜蜂图)★()是孔雀妈妈?①(孔雀爸爸图)②(孔雀妈妈图)★人们从()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①(蝙蝠图)②(猫头鹰妈妈图)4.评选优胜小组,得玩具小动物最多的队为冠军队,奖励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另外三个队每队奖励一条小金鱼,比比哪一组喂养得好。5.通过查阅资料、交流,我们增长了动物知识,其中了解到有些本应该和人类一样在地球上快快乐乐生活的动物正越来越少,甚至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它们被称为“珍稀动物”(课件)(1)交流学生的现有知识:对这,你了解吗?(2)补充内容,让学生获得新认识:我带来了一些其他珍稀动物的图片,让我们看看。(课件:伴着音乐出现一组珍稀动物的图片——最后定格在组图上)(“培养学生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是目标之一。学生被这个特殊的动物群体真正唤起了发自内心的热爱。“典型的”有别于“一般的”,它更易影响人、刺激人。当多媒体放电影似的呈现三十张动物图片,并借助音乐,借助老师片言只语的介绍时,孩子的心弦被轻轻拨动了——可贵的“怜爱之心”不断膨胀。学生对动物的情感逐渐升华:从因它的可爱而喜欢升华为因它是人类的朋友而要珍爱它、保护它。这种可贵的情感在课堂生活中生成,并滋养着孩子的心。)四、布置宣传栏,保护动物我行动1.我建议:我们把动物明星卡、知识资料卡贴在走廊的墙壁上,成立“动物知识天地”,向大家宣传动物知识,让每个人了解动物、珍爱动物,好吗?2.伴着音乐,贴卡片。3.总结:动物与我们人类一起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他们是我们的朋友,我们除了宣传他们的知识,还可以怎样保护他们呢?下堂课再来谈《我与小动物》。(动物明星卡、知识资料卡含丰富的信息量,课堂上因时间、空间的限制,它只能进行小范围宣传。为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成立“动物知识天地”的活动形式展出卡片,延伸到课堂之外,宣传的对象由本班孩子扩展到其他孩子。使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到课堂外的生活。)《我与小动物》说课盐城市田家炳小学王书娟一、说教材:《我与小动物》是《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三单元“我的兴趣爱好”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对生活、学习充满热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与小动物》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将学生带入“动物世界”,感受小动物的可爱,生命的可贵。以正确的科学观引导学生要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培养儿童的爱心和责任心。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在生活化、活动化理念下,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四个:1.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2.行为与方法:通过“食物网”的游戏以及观看藏羚羊图片等活动,养成自觉保护动物的良好行为习惯。3.知识与技能:通过“走进动物世界”,扮演小动物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习性,增长有关动物的知识,知道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保护身边的小动物。4.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资料收集、游戏、角色扮演、欣赏及实践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三、说教学重、难点和教法: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难点是在于如何使学生能从简单的喜欢小动物这种情感转变为视小动物和人类一样的生命,从而由简单的喜爱到尊重,热爱这些小生命,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活动式的情境教学,目的是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领入情境,寓教于乐,升华学生的内心情感。四、说教学准备为了达成上述目标,要做好如下3个活动准备:1.教师制作课件2.小金鱼、鱼缸3.学生制作动物明星卡为了更好的实践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打算分2课时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重点谈谈我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和意图。五、说教学过程:1.根据本课内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以组织学生活动地形式设计了以下5个环节:第一环节:谜语激趣。第二环节:动物知识知多少。第三环节:说养动物趣事。第四环节:送动物回家。2.具体介绍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第一环节:谜语激趣。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猜动物谜的方式导入课文,(如:嘴象小铲子,脚象小扇子,走路左右摆,不是摆架子。)由此延伸到动物王国里的其他成员。(猜谜语是学生喜欢的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文中来。)第二环节:动物知识知多少。这是我今天说课的重点环节,我分三步完成。第一步:交流“动物明星卡”课前,我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收集动物知识,并制作动物明星卡。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先让他们介绍给身边的小朋友,再进行集体交流。如: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活动方式等等。(学生在交流中拓宽了知识面,激发了探究动物的兴趣和喜爱动物之情。这样就能较好、有效地被学生接受、消化,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第二步,超级模仿秀学生在畅谈自己喜爱的动物后,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也根据低年纪学生好模仿的特点,我设计了“超级模仿秀”这一游戏。学生上台表演自己喜爱的动物的声音或动作,大家来猜。(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第三步:动物小百科――知识竞赛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动物知识,(如动物的特征、习性、生活区、本领及仿生学有关知识),创设知识擂台赛。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分成各动物小组,教师作为主考官向各组出题,有必答题和抢答题。(学生在分小组竞赛中了解到更多的动物知识,也培养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也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一步。)第三环节:说养动物趣事。先小组交流说说养动物中的趣事,再指名汇报。可以带上生活中和喜爱的小动物一起的合影来讲解。(这是从单纯的了解动物知识转到人与动物的过渡环节。喜爱小动物应该是大多数孩子的共同爱好,所以说起他们与动物间的趣事,一定是言无不尽。)第四环节:送小动物回家。学生在听录音故事《小明的烦恼》后辨析明理:知道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向往的是蓝天。活动小结:是呀,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爱护他们,当他们受到伤害时保护他们。让我们与小动物友好相处,共享一个美好的家园。最后送给大家一首小诗:和你在一起,心里真欢喜;猜猜我是谁,我最了解你;我们是朋友,让我保护你。相亲又相爱,世界更美丽。(让学生明白动物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自由、快乐地生活,大自然才是小动物真正的家。产生对动物朋友的怜爱之情和送动物回家的情感体验。)第五环节:集体认养小金鱼。教师把课前出示过的小金鱼送给学生,由集体认养。(前后呼应,并延伸课堂教学行为,将关爱小动物的意识落到实处,让学生在照料小金鱼的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为下一课时做好铺垫。六、说板书设计:略《我与小动物》说课稿盐城市实验小学王杰一、说教材:《我与小动物》是《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三单元“我的兴趣爱好”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对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事个人工作计划5篇
- 防溺水的讲话稿8篇
- 水电工年度工作总结
- 2024年国开电大【本科】《个人理财》形考任务1234(含答案)
- DB31-T 1396-2023 风机系统运行能效评估技术规范
-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比较阅读
- 金融事业说明会
-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
- 《矛盾定义新课教学》课件
- 《用电检查与稽查》课件
- 会计人员年终个人工作总结(4篇)
- 亨利爱帮忙 绘本课件
- 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专题4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第2讲 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 上海证券交易所董事会秘书资格考试题库和答案-完整版
- 大秦线更换道岔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报告参考模板
- 2022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河南县级卷)
- 机电控制及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课程设计1
- GB/T 9386-2008计算机软件测试文档编制规范
- GB/T 15596-2009塑料在玻璃下日光、自然气候或实验室光源暴露后颜色和性能变化的测定
- 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