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发展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发展1第一节概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因素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第一节概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2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社会保障产生?不同社会保障项目产生?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3
共同体
共同体、家庭内相互扶助老人丈夫孩子妻子家庭前工业化社会共同体共同体、家庭内相互扶助老人丈夫孩子妻子家庭前工业化4小家庭老人经济上扶养的外部化(养老金)支援=社会化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社会保险)老人丈夫孩子妻子企业工业化社会小家庭老人经济上扶养的外部化支援=社会化社会保障制度老人丈夫5老人丈夫孩子妻子企业老人经济上、生活上扶养的外部化家庭劳动(家务活)外部化抚养孩子外部化社会保障制度流动化成熟化(高龄化)社会老人丈夫孩子妻子企业老人经济上、生家庭劳动抚养孩子外部化社会6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志: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政府介入的程度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志:7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为依据-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现代社会保障阶段(产生-发展-成熟)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以政府介入的8
对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在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见解1:应当以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时代颁布的《济贫法》
为起始标志。见解2:应当以德国1883年制定并实施有关社会保险法律作为产生标志。对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在理论界一直存在着9
实际上,就社会保障发展史而言,社会保障已经产生并存在了数千年。而不同的时代对社会保障有着不同的需要,因此,社会保障在不同时代亦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征。
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作为依据,社会保障可划分为三大阶段慈善事业时代济贫制度时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时代早期社会保障实际上,就社会保障发展史而言,社会保障已经产生101.社会救助制度产生(1600s-1880s)
英国在1601年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保障内容:就业保障和财政补贴,兼有强迫劳动和福利救济。保障性质:恩赐性和惩戒性英国在1834年颁布新《济贫法》
——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1.社会救助制度产生(1600s-1880s)英国在112.社会保险制度建立(19世纪晚期)
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德国在1883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保险法》上述法令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理论与主张:德国新历史学派国家除政治职能外,还应有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国家的法律至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进程德国面临的最危险的社会问题是劳工问题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实行社会政策措施进行经济与社会改革
2.社会保险制度建立(19世纪晚期)12
为什么社会保险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第一,通过工业化的进行已经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第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工人运动高涨。工人强烈要求政府实施保护劳工的政策迫使当局考虑社会保障问题。此外,工人自发组织各种互助储备基金会等。第三,新历史学派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理论观点从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境内盛行鼓吹劳资合作和实行社会政策的学派,即新历史学派。为什么社会保险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第一,通过工业化的进行已13第四,“铁血宰相”俾斯麦依据当时国家内外政治环境状况,认为需要内部局面、稳定工人人心,以求对外扩张。俾斯麦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希望通过社会保险立法拉拢工人队伍,借此赢得工人阶级对国家政权的支持,阻止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德国的实例说明了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并非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状态。第四,“铁血宰相”俾斯麦依据当时国家内外政治环境状况,认为14德国新历史学派理论与主张:19世纪40年代形成旧历史学派到19世纪70年代演变为新历史学派。国家除政治职能外,还应有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国家的法律至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进程德国面临的最危险的社会问题是劳工问题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实行社会政策措施进行经济与社会改革
德国新历史学派理论与主张:19世纪40年代形成旧历史学派15新历史学派是第一个系统阐述社会保障思想的经济学流派新历史学派又被成为“讲坛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有施穆勒(GustavSchmller)、布伦坦诺(LujoBrentano)等人。主要观点:一是认为劳资冲突不是经济利益上的对立,而是感情、教养和思想上存在差距而引起的对立。因此,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不需要通过社会革命来解决,而只要对工人进行教育,改变其心理和伦理道德的观点,便可以解决。二是主张国家至上,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职责。新历史学派是第一个系统阐述社会保障思想的经济学流派新历史学派16新历史学派主张:国家应通过立法,实行包括社会保险、孤寡救济、劳资合作以及工厂监督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措施,自上而下地实行经济和社会改革。新历史学派主张:17政治领袖俾斯麦的支持:俾斯麦认为:“只有现在进行统治的国家政权采取措施方能制止社会主义运动的混乱局面,办法是由政府去实现社会主义的要求中看来合理的并和国家及社会制度相一致的东西”,他表示“愿意支持任何目的在于积极地改善工人处境的努力”
。“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
政治领袖俾斯麦的支持:俾斯麦认为:“只有现在进行统治的国家政18第五,商业保险发展为社会保险提供技术支持商业保险最早出现于15世纪的海上保险。17世纪英国出现了人寿保险,之后意外伤害险、健康保险等。-商业人身保险17世纪英国天文学家爱德华.哈雷发明生命表1756年英国教授詹姆斯.多德森提出“自然保险费”法。之后“均衡保险费”法第五,商业保险发展为社会保险提供技术支持商业保险最早出现于119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制度化保障,完成了由济贫时代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到稳定性、经常性的转变--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国家资助,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共同分担机制--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免去了济贫制度下的经济状况调查和济贫院的奚落--质的飞跃:即零星的救灾济贫措施发展成为国家固定的社会政策,施舍式的社会救助发展成为公民的一种法定权利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20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保障过程是规范化、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213.社会保障形成制度(20世纪30年代)标志: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颁布为标志美国《社会保障法》特点(1)由联邦政府举办全国统一性的老年保险;(2)由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共同办理失业保险;(3)由联邦政府资助和州政府举办老年人、儿童福利及公共卫生措施。3.社会保障形成制度(20世纪30年代)标志:以美国罗斯福224.社会保障充分发展(20世纪中叶)
标志:以英国福利国家(WelfareState)建成为起点1942年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提出建立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险和协调服务”,SocialInsuranceAndAlliedServices)方案主张养老、疾病、失业、残疾、生育、寡妇、死亡等七项社会保障,以缓和社会矛盾。又称“贝弗里奇计划”(BeveridgePlan)
“贝弗里奇报告”的主要特点社会保险制度应以统一的标准发放津贴或救济;参加保险者不分贫富,按统一标准缴纳保险费;发放的救济或津贴应是以维持正常生活;因无收入而不能参加保险的人,国家应制定公共援助法。4.社会保障充分发展(20世纪中叶)
标志:以英国福利国家23福利国家的兴起,极大地刺激了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英国首相艾德里(G.R.Attlee)大肆宣扬福利国家“铲除了贫困的真正根源,在我们历史上提供了一种最低生活标准,没有一个人会在这种标准以下生活”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把福利制度描述为“通过福利形式把购买力转移给或贫困者或相关的人,又不会让他们提供劳务作为补偿”福利国家的兴起,极大地刺激了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英国首相艾德24社会保障主要模式制度安排角度-福利国家模式
-保险型保障模式-自助储蓄型保障模式制度差异与模式混合复杂的影响因素和国情的差异纯而又纯的单一模式并不存在,大多是以一种模式为主与多种模式混合在一起-国家保险型保障模式社会保障主要模式制度安排角度制度差异与模式混合255.改革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以英国保守党政府1979年率先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为标志改革背景、原因:
经济“滞胀”?“福利病”?人口老龄化?
5.改革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以英国保守党政府1926改革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改革的背景
(1)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居高不下(2)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加剧(3)家庭结构的裂变、人口老龄化
(4)财政支付压力大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对经济社会的副作用:(1)社会福利扩展过快,巨额开支使国家不堪重负,成为财政负担;(2)高福利导致高税收影响了资本投资者积极性和高收入者的储蓄意愿;(3)高福利费,劳动成本扩大,使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4)财政赤字、通货膨胀促使物价上涨,影响国民生活;(5)高福利保障带来“养懒汉”现象。改革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改革的背景27改革目的(1)更适应社会需求(2)更合理的资金收支平衡关系(3)进一步扩大个人选择的余地
改革方法:开源;节流改革目的28二、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程的因素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道德伦理因素政治因素二、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程的因素影响社会保障发展29为什么社会保障度有多样化特点?不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原因?为什么社会保障度有多样化特点?30思考:生产社会化、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思考:生产社会化、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31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规律1.立法先行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3.协调发展4.多样化发展社会保障模式多元化社会保障项目和保障水平乃至管理方式等多元化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险型、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完全积累型、混合型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规律1.立法先行32第二节不同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福利国家模式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国家保险型保障模式第二节不同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33一、社会保险型模式(一)起源
社会保险型模式是最早出现的现代社会保障模式,亦被称为“传统型”社会保障模式,或是自保公助型模式。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引进,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在内的现代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一、社会保险型模式(一)起源34理论基础:1880s德国的新历史学派和德国“社会政策协会”实行“社会政策”的主张;1930s-1940s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等关于国家干预主义的主张。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国家立法为基础,雇主与个人缴费投保为主、义务与权利有机结合。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概述35经济基础
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企业和个人都有了一定经济承受力。目标
以劳动者为核心,通过提供一系列的基本生活保障,使社会成员在疾病、失业、年老、伤残以及由于婚姻关系、生育或死亡而需要特别援助的情况下得到经济补偿和保障。经济基础36(二)特点1.以劳动者为核心面向劳动者且主要是工薪劳动者。2.责任分担强调雇主与劳动者个人分担社会保险缴费责任。国家财政给予适当支持。3.权利与义务有机结合劳动者享有的待遇水平与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多少和个人收入情况相联系。不参加保险或不缴费者不能享受待遇。(二)特点1.以劳动者为核心374.互助共济
5.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以现收现付为主6.实现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协调
4.互助共济38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指根据当期的基金支出需要进行基金筹集,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以支定收,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与支出在年度内大体保持平衡的一种财务机制。运行的基本原理:在长期稳定的人口结构条件下,加入到体系中的现役劳动者负担由于年老、伤残、疾病、失业等原因退出生产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费用,而现役劳动者在发生上述风险损失后的收入保障,则由未来劳动者提供。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指39基金制(pensionfunded):指在对有关的人群健康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之后,确定一个可以保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收支平衡的总平均收费率,并进行先期积累的一种筹资方式。基金制(pensionfunded):指在对有关的人群健康40(三)评价优点:权利与义务密切联系,强化自我保障意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效率原测;保险基金在成员间统筹使用,符合大数法则原理,体现了保险互助互济的宗旨。不足:采取现收现付方式筹集基金,费率受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就业比例影响大,在人口老化、就业比例下降时,费率会过高而难以承受。(三)评价优点:不足:41(四)社会保险型模式的代表德国美国日本(四)社会保险型模式的代表德国42日本20世纪20-50年代,日本逐步建立起以健康保险、雇员年金保险和国民年金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战后的一定时期,日本强调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当时理论支撑是国家应把财力更多地投向经济生产部门(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社会保障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国家只保障人们的最低生活水平;强调企业发挥内部互助作用。
日本20世纪20-50年代,日本逐步建立起以健康保险、雇员年43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内容:
面向一般国民的环境政策、公共卫生政策、儿童补贴;属于社会福利的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生活保护和老人福利;面向一般高龄者的老人保健,以及属于社会保险范畴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虽效仿西方模式,但有亚洲特色,即重视个人和家庭的保障作用,强调劳资关系的和谐等,企业福利计划很发达。管理上,奉行行政与业务分开、管钱与管事分开的原则。集散结合管理模式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内容:44二、“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一)起源与内涵
这种模式以英国、瑞典为典型代表。1941年,英国政府委托贝弗里奇负责制定战后实行社会保障的计划。这个计划于1942年底以《社会保险及有关福利问题的报告》为题发表,提出在战胜德国法西斯后,英国将建立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福利国家”:按照工党1945年竞选宣言中表述,使公民普遍地享受福利,使国家负担起保障公民福利的责任。
二、“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一)起源与内涵45贝弗里奇报告内容:三类社会保障计划:社会保险-满足居民基本需要;社会救济-满足居民特殊情况下的需要;自愿保险-满足那些收入较多的居民较高的需要。六条原则:基本生活资料补贴标准一致原则;保险费标准一致原则;补助必须充分原则;全面和普遍性的原则;管理责任统一的一种;区别对待原则。贝弗里奇报告内容:三类社会保障计划:社会保险-满足居民基本需46理论基础:福利经济学
庇古的理论主张-累进税、收入均等化以增进社会福利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主张国家出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缓解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
理论基础:47附:福利经济学庇古(ArthurCecilPigou,1877-1959)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主要代表之一,马歇尔的继承人。《财富与福利》(1912)、《福利经济学》(1920)、《产业波动》(1926)、《失业论》(193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1938)、《就业与均衡》(1941)等。附:福利经济学庇古(ArthurCecilPigou,148附: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福利是指个人获得的某种效用与满足,它们来自对财物、知识情感、欲望的占有和满足。而所有社会成员的这些满足或效用的总和构成社会福利。国民收入总量的增大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是检验社会福利的两个标准。庇古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同单位货币的增加量,给富人所带来的效用增加量要小于给穷人所带来的效用增加量。如果把收入从相对富裕的人转移到相对较贫困人的手中,从整体来说,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大的满足,会增加一国的经济福利。
附: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福利是指个人获得的某种效用与满足,49庇古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庇古主张政府干预再分配或第二次分配,以增加社会福利。具体:一是增加必要的货币补贴,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使劳动者的患病、残疾、失业和养老能得到适当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二是向收入高的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向低收入劳动者增加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从而增加普遍的福利效果;三是普遍养老金制度,或按最低收入,进行普遍补贴的制度,通过有效的收入转移支付实现社会公平。庇古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庇古主张政府干预再分配或第50(二)基本特征1.累进税制和高税收。
2.以公民权利为核心,普遍覆盖与全民共享。“普遍性”和“全民性”是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3.以国家为直接责任主体,保障全面4.法制健全5.以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和消灭贫困等为目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促使人人有就业机会,通过消灭各种导致失业的因素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二)基本特征1.累进税制和高税收。51(三)福利国家模式的代表英国-福利国家模式起源国瑞典-福利国家橱窗加拿大(三)福利国家模式的代表英国-福利国家模式起源国52(四)评价优点:体现了公平、人本、互助、人道主义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普遍性、全面性、法律规范性等原则,对于福利国家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足:福利待遇过于优厚,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导致社保制度收不抵支;国家包的过多、标准过高,用于生产的财力减少,社会成本增加、产品国际竞争力相对降低;部分人产生过分依赖社会和国家的思想即“养懒汉”、“失业陷阱”;对应付人口老龄化考虑不周。20世纪80年代起,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但福利国家模式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四)评价53三、“储蓄保险”型(或强制储蓄型)模式(一)起源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新加坡。以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及后来的变种—智利养老金私营化模式等为代表。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的内涵: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所有雇主、雇员依法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公积金局缴纳公积金,由中央公积金局加上每月应付的利息,一并记入每个公积金会员的账户,专户储存。会员所享受的待遇,只在其账户的公积金额以内支付。三、“储蓄保险”型(或强制储蓄型)模式(一)起源54(二)特点:1.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与其他社会保障模式所追求的目标即互助共济相背。2.建立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制。该制度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它是劳动者自己一生中收入与负担的纵向平衡。3.积累基金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避免个人账户累积基金遭遇贬值的风险。4.保障内容主要是养老保障5.政府不直接承担缴费责任,主要是扮演监督角色,且个人账户积累基金的投资运营是监督重点。(二)特点:1.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与其他社会保障模式55(三)强制储蓄型模式的代表新加坡智利香港(三)强制储蓄型模式的代表56从公积金到强积金:完全积累型模式的差异完全积累型模式是相对于现收现付型模式而言的一种养老保险财务机制,它通常以个人账户的面孔出现。新加坡、智利、中国的香港地区先后推行。从公积金到强积金:完全积累型模式的差异完全积累型模式是相对于57三个国家和地区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的
共同特点在制度上均是强调个人负责,体现效率了个人账户形式,实行完全积累型财务机制资本市场紧密结合缺乏共济性三个国家和地区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的
共同特点在制度上均是58三者差异:筹资:新加坡是雇主与劳动者个人按照等额原则共同分担缴费责任,智利是完全由劳动者自己承担缴费责任,中国香港地区借鉴了新加坡的做法。资金管理:新加坡建立中央公积金管理局并由其负责管理公积金,智利与中国香港则均是由私营机构管理养老金。基金投资:新加坡采取公营方式,由中央公积金局,政府主导统一集中投向房屋建设等公共领域,为改善国民的居住条件做出了贡献;智利与香港地区由私营机构实行分散投资,完全参与资本市场的竞争。三者差异:筹资:新加坡是雇主与劳动者个人按照等额原则共同分担59特殊待遇给付:新加坡的公积金除用于养老外,还可以用于改善受保者的居住条件和医疗方面,而智利与香港地区均只能用于养老。政府角色定位:新加坡选择公营方式,确保相应的投资收益率,政府扮演着公积金制度的担保人角色,而智利和香港地区,政府扮演的主要是监督者角色。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概述60制度建立基础: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完全是新建的,没有历史负担;
智利是对原有的公共养老金的革命,需要政府承担转制成本并采取认购债券的方式来消化。
香港地区,建立强积金制度前就有部分企业或组织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养老金制度,其采取办法是原来缴费水平高于强积金制度的维持原方法,低的采用强积金制度的缴费水平。制度建立基础:61(四)评价优点:该模式激励劳动者自我负责、政府承担有限责任;个人账户基金自我积累为应付老龄化有益;在经济上升期,公积金积累对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不足:缺乏互济性,不利于风险分散,过分强调效率而公平关注不够;有随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所致的资金贬值风险及保值增值压力。(四)评价优点:该模式激励劳动者自我负责、政府承担有限责任;62四、国家保险型模式(一)起源和内涵国家保险型模式,是由前苏联创建并在20世纪中期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仿效的社会保障模式。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由政府统一包揽并面向全体国民,因而又被称为政府统包型社会保障制度。国家社会保障模式宗旨是:“最充分地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四、国家保险型模式(一)起源和内涵63国家保险模式特点宪法保证政府和企业承担责任。保险金的支出由全社会的公共资金无偿提供,国家已经事先对社会保障费用作预留和扣除,个人不缴纳保险费。保障对象几乎是全体国民保障目标追求社会公平工会组织参与保障事业的决策与管理国家保险模式特点宪法保证64(三)评价优点:强调了社会成员互助共济,关注公平。不足:国家包办太多;福利水平超越了经济承受能力;缺乏效率。(三)评价优点:强调了社会成员互助共济,关注公平。65五、混合型社会保障模式混合模式:福利保障与保险保障乃至储蓄保障并存现收现付与部分积累乃至完全积累并存中国的社会保障模式选择?在摒弃社会主义国家传统的国家保险模式后,中国经过20年来的改革正在逐渐形成中的即是一种混合型社会保障制度,其中既有个别全民性福利,也有社会保险,还引进了个人账户,社会救助亦因需要者众多而与社会保险制度具有几乎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只能是混合型保障模式。五、混合型社会保障模式混合模式:66第3节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改革一、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尊重本国国情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努力追求社会化对市场机制日益重视第3节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改革一、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67二、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1970s,“高失业、高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滞胀”现象。高福利导致高税收和高劳动成本,企业竞争力下降;经济全球化发展和资本国际流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家庭结构的裂变,人口老龄化新自由主义批评和攻击社会保障制度,主张对其进行改革。二、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68改革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对经济社会的副作用:(1)社会福利扩展过快,巨额开支使国家不堪重负,成为财政负担;(2)高福利导致高税收影响了资本投资者积极性和高收入者的储蓄意愿;(3)高福利费,劳动成本扩大,使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4)财政赤字、通货膨胀促使物价上涨,影响国民生活;(5)高福利保障带来“养懒汉”现象。改革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69社会保障遭遇的问题:
(1)消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国家财政负担重(3)管理体制僵化、效率低、成本高(4)面临养老金支付危机(5)医疗费用支出急速扩大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概述70几个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在GDP中的比例2002年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例几个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在GDP中的比例2002年社会保障支71资料来源:1、OECDinFigures,1970~19982、ALTER,1950~1980表2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增长速度(1960~1995) %资料来源:1、OECDinFigures,1970~19982、ALTER,1950~1980资料来源:1、OECDinFigures,1970~172三、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教训
国家包办的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的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高失业率)(发达国家)
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全或水平过低也会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一些发展中国家)三、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教训
国家包办的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73四、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改革目的:(1)更适应社会需求(2)更合理的资金收支平衡关系(3)进一步扩大个人选择的余地改革方法:开源;节流四、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74四、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福利国家的改革削减福利支出
调整福利结构
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引入私营机制、减轻官方系统的压力,提高社会保障系统的行政效率
四、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1.福利国家的改革752.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关键:由过去的大政府、小社会、高税收和高福利模式向小政府、大社会、低税收和有限福利模式的转变的改革取向。调整社会保障指导思想适当调整社会保障目标调整社会保障的有关内容重视私营机构的作用2.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关键:由过去的大政府、小社会763.其他国家改革(1)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保障市场化改革(2)智利养老保险私有化(3)中国社会保障改革3.其他国家改革(1)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保障市场化改革77“智利模式”是否代表了
新的改革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起,智利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出现了破绽。20世纪70年代末,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财源不足,造成了人们对旧制度的信心危机。智利从1979年开始推行自由化改革,对积弊已深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新制”。1980年军政府公布的《养老保险法》将社会保障新制一锤定音。新的智利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建立了雇员个人缴费、个人账户积累、多个私人管理公司共同管理基金的退休金制度。这种新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强制性储蓄,建立个人账户,将强制性储蓄的功能私人化,并结合指数化年金市场,将储蓄积累转换为退休者的养老收入。
小案例思考题:1.私有化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常见模式,把它放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是否合适?2.智利在原有体制上强制性的彻底改革,是如何解决不同年龄段的劳动者问题?3.智利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智利模式”是否代表了
新的改革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起,78请思考问题:1.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设计理念是怎样演变的?目标实现的程度?功能如何体现?2.为什么社会保障度有多样化特点?3.简述不同社会保障模式特点。4.如何评价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效果?保障范围越广越好?保障水平越高越好?保障项目越全越好?5.中国的社会保障应该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发展历程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有哪些?请思考问题:1.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设计理79第4节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与特色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体系)第4节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80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改革开放前:国家—单位保障制改革开放后:国家—社会保障制按照年代划分(粗分和细分)按照城乡划分按照社会保障项目划分按照关键事件划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改革开放前:按照年代划分81一、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形成与发展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创建(1949—1956)国家—单位保障制的调整(1957—1968)国家—单位保障制责任中心的转移(1969—1985)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迈进(1986年以来)一、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形成与发展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创建(1982一、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形成与发展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所走的历程,是从国家责任发展到国家与单位责任并重的进程;改革开放以后,则逐渐走向国家主导与社会各方共担责任的进程。一、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形成与发展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83(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1.1949-1956,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国家直接承担统一制定各项社保政策,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由财政直接供款和单位组织实施,城镇企业单位负责缴纳职工的劳动保险费用,农村集体担负救济“五保户”和优待烈军属等责任。突出特点:“国家-单位”保障制(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1.1949-1956,841951年颁布《劳动保险条例》中国社会保障历史上不该忘却的大事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1年3月1日正式实施劳动保险的覆盖范围:所有企业职工,(后来演变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特权)。劳动保险缴费:企业缴纳的职工工资总额的3%。30%上交全国总工会管理即国家统筹,70%为企业基层工会管理并内部使用,即实质上的企业保险劳动保险待遇:伤残、死亡、疾病、养老、生育及供养直系亲属待遇(医疗、死亡、生育)等较为全面,短期待遇企业支付,长期待遇基金支付。劳动保险待遇项目中不含失业。(为什么?)“文革”前,劳动保险事业统一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管理“文革”后,负责执行劳动保险事务的工会各级组织瘫痪,费用由企业营业外列支。1951年颁布《劳动保险条例》中国社会保障历史上不该忘却的大85资料: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资料: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862.1957-1965进一步完善,“国家-单位”保障制继续延续总体上,“国家-单位”保障制格局延续,(因受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等影响,使制度的完善受到一定影响)内容变化.3.1966-1977(文革期间)国家-单位保障制重心向单位转移并持续扩张期;1968年内务部被撤销,工会组织瘫痪;1969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规定国有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原在劳动保险金开支的劳动保险费该在企业营业外列支,形成待遇标准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执行,费用由企业实报实销的“企业保险”模式,劳动保险成为企业内部事务。4.1978-1985,国家着力恢复社会保障制度的秩序,局地自发性改革试验,但原有制度仍然延续。-社会保障制度变革前的准备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概述871978年104号文新亮点1978年104号文是中组部和国家劳动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起草的《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其亮点有:——分别规定了干部和工人的退休与退职条件。干部退休的条件是: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参加革命工作满10年;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年龄各放宽10岁。工人退休的条件: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连续工龄年满10年;从事特殊工种或岗位的,年龄各放宽5岁——规定了最低退休金标准。无论是干部工人,退休金低于35元的,均按35元计发——对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等有特殊贡献的干部和工人,从优计发退休待遇,浮动标准为退休金的5%至15%.——允许子女顶替,即工人退休后,其1名子女顶替到国营企业工作(该项政策于1986年废止)——改变退职待遇支付方式,把一次性支付改为按月发放给生活费,干部和工人的标准都一样,即为本人工资的40%.资料:1978年104号文1978年104号文新亮点1978年104号文是中组部88退休和退职退休:职工因年老或病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工作岗位,按规定定期领取生活费用,养老休息的法律行为。凡达到一定的年龄和工龄,或具有较长工龄因身体衰弱丧失劳动能力不能继续工作的,或因公残废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都可以退休。退休职工按照规定的标准领取退休费,直到本人去世为止。退职:退职是指职工因病残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但在年龄、工龄或个人缴费年限方面又不具备退休条件的,经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组织批准后退出生产或工作岗位,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和补偿,进行休养。(退职可领取退职生活费,并享有医疗和死亡待遇)退休和退职退休:职工因年老或病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工作岗891978年重设民政部,主管全国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事务;劳动部门的工作亦开始恢复正常。-重要的组织措施。198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国发〔1980〕253号),一种待遇特殊的退休制度—离休制度由此确立。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镇继农村承包责任制改革后,正式步人经济体制改革时期,从根本上触动了传统的国家一单位保障制的经济基础,也动摇着赖以支撑国家一单位保障制的行政体系和单位组织结构。1978年重设民政部,主管全国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事90(二)国家-单位保障制-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与特色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基本框架由国家保障、城镇单位保障、农村集体(单位)保障三大板块组成。其中,城镇单位保障因保障全面且水平较高而成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国家保障和农村集体保障成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两翼。(二)国家-单位保障制-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与91国家——单位保障制框架与特色国家保障板块农村集体保障板块城镇单位保障板块框架
国家保障板块、城镇单位保障板块农村集体保障板块特色
国家负责单位包办板块分割封闭运行
全面保障缺乏效率注意:“国家-单位保障”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单位制”相适应国家——单位保障制框架与特色国家农村集体城镇单位框架92对传统的“国家-企业保险”型制度模式评价:覆盖面狭窄、资金来源单一、忽视效率、不注重个人责任。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该制度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国家-企业保险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制相适应。国家-企业保险是与就业相结合的保障制度。对传统的“国家-企业保险”型制度模式评价:覆盖面狭窄、资金来93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如同笑容可掬的圣诞老人,为每一位受保对象慷慨地奉献着“免费的午餐”
国家与单位之间是父子关系,广大人民享受着国家的“父爱”。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如同笑容可掬的圣诞老人,为每一位受保对象慷慨94请思考:1.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社会保障模式突出特点是?2.一名18岁青年人,1970年代,在城市和农村所被覆盖的社会保障项目有哪些?3.如果一位农村人得了某种疾病,其看病花费有制度化的补偿方式吗?请思考:1.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社会保障模式突出特点是?95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96“上山下乡”?-20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1985年,劳动人事部发文《关于解决原下乡知识青年插队期间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将下乡知识青年的工龄从其下乡之日算起,也算是对他们利益的补偿“上山下乡”?-20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97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概述98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是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期开始出现的名词,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逐渐消失。根据2004年1月1日起实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赤脚医生的历史自此结束了。原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王桂珍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合作医疗创始人覃祥官,可以说他们是中国最早的“赤脚医生”。两位风云人物的人生轨迹有着相似之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是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期开991965年,毛主席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1965年,毛主席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1001968年9月,当时中国最具有政治影响力的《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此文,也就是在这篇调查报告中,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式称为“赤脚医生”。从此,“赤脚医生”就成为半农半医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1968年9月,当时中国最具有政治影响力的《红旗》杂志发表了101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此文,也就是在这篇调查报告中,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式称为“赤脚医生”。从此,“赤脚医生”就成为半农半医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赤脚医生,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的王桂珍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此文,也就是在这篇102“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赤脚医生时代”“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赤脚医生时代”103选拔赤脚医生:在乡村里,选拔赤脚医生,一般是从以下二条件来选的:
一是从医学世家中挑选;
二是从高中毕业生略懂医术病理中挑选。挑选出来后,集中到县卫生学校培训一年半载,结业后回到乡村算是赤脚医生了。选拔赤脚医生:在乡村里,选拔赤脚医生,一般是从以下二条件来选104赤脚医生的收入:在乡村当赤脚医生很辛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首先,赤脚医生没有固定的薪金,有的只是每月拿大队一些补贴,有的只是以生产队记工分代酬。这微薄的补贴和工分,根本上解决不了他们的生活,因而,他们白天还得赤着脚参加生产队劳动,夜晚还要挑灯自学医学知识。其次,由于贫穷落后,医疗设备十分简陋。除了一个药箱,几片普通的药片,一支针筒,几块纱布,别的就少得可怜。赤脚医生的收入:在乡村当赤脚医生很辛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105赤脚医生待遇依据:“赤脚医生”待遇及养老问题应当解决,有法可依。根据国务院国发【1981】24号文件《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关于合理解决赤脚医生补助问题的问题》,对“赤脚医生”明确界定为“他们同民办教师一样,是农村中的知识分子,技术人员,脑力劳动者”。对此建议:凡经考核合格,相当于中专水平的赤脚医生,发给“乡村医生证书”,原则上给予相当于民办教师水平的待遇,并明确赤脚医生补助费的来源,其中一部分是由地方财政解决的。赤脚医生待遇依据:“赤脚医生”待遇及养老问题应当解决,有法可106
二、转型时期的制度变革
----国家—社会保障制的基本确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1986年以来)关于改革的起始标志有不同看法:(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2)与经济改革同步,确定为1980年农村经济改革(3)以社会保障政策发生重大调整为标志,1986年4月12,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首次提出社会保障概念,并单独设立章节阐述社会保障改革和社会化问题。
二、转型时期的制度变革
----国家1071986年发生的三大事件:一是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作为施政大纲,不仅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障的概念,而且单独设章阐述了社会保障的改革与社会化问题,社会保障社会化作为国家一单位保障制的对立物被正式载人国家发展计划。二是7月12日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两个法规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关键性标志。三是11月10日劳动人事部颁发《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用人自主权和职工工资、保险福利费用的规定》。意味着国家在承认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条件下对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维护,并消除了社会保障单位化的烙印。1986年发生的三大事件:108附:两种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
共性:国家主导社会保障制度安排;
政府直接干预;
国家和政府承担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责任
区别:
附:两种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
共性:国家主导社会保障制度安排;109改革历程第一阶段(1986-1992年):为国有企业配套新制度缓慢生长。
重点内容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乡村贫困问题,但不是一个独立的制度安排。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延续,新型的社会化的保障机制开始生长。
1986年三大事件;1991.6月《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部分积累、三方共担、鼓励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1992年3月19日劳动部拟定《关于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设想》改革历程第一阶段(1986-1992年):为国有企业配套新制110第二阶段(1993-1998年)为市场经济服务,制度急剧变革
背景: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明确了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不保障“;以及“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由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等财务制度安排。社会保障被明确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五大支柱之一。第二阶段(1993-1998年)为市场经济服务,制度急剧变革111特点:社会保障社会化,以及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代表的个人责任回归,成为改革中追求的主要目标,并越来越多地体现在这一阶段的社会保障政策实践中;国家—单位保障制和国家—社会保障制并存,但此消彼长。社会保障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随市场经济改革步伐加快而加快,体现了为市场经济服务、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改革为重点的特色。特点:社会保障社会化,以及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代112
1993-1994年社会保障改革大思路(一)资料:1993-1994年1993年和1994年是我国社会保障决策最为关键的两个年头,社会保障在这两年中激烈辩论中敲定。
社会统筹部分
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始于1983年的退休费用统筹经过10年的改革到1993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到1993年末,全国共有50多万户企业参加退休费用的社会统筹,涉及在职职工7800多万人,离退休人员1700多万人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医疗费用的社会统筹到1993年,全国共有16个省,直辖市的88个市县和28个系统(行业)开展了中小企业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参加统筹的职工为27.2万人。失业保险部分
1993年4月《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开始实施1993-1994年社会保障改革大思路(一)资料:19931131993-1994年社会保障改革大思路(二)资料:1993-1994年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部分:
1993年10月,劳动部正式发布《关于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养老金的计发方法进行了新的改革,即把养老金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社会性养老金以职工退休时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上一年月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按照企业职工本人缴费年限分段计发:企业和职工本人缴费满15年及其以上的,按职工平均工资的25%计发;企业和职工本人缴费满10年不满15年的,按职工平均工资的20%计发;缴费满5年不满10年的,按职工平均工资的15%计发。第二部分缴费性养老金以职工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计发:缴费满5年的,每满1年,发给职工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1%。
缴费不满5年的,按照在职期间缴费年限每满1年,一次发给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3个月的生活补助费。1993-1994年社会保障改革大思路(二)资料:1993-114养老保险1995年3月1日,《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
国发[1995]6号: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在理顺分配关系,加快个人收入工资化、工资货币化进程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个人缴费比例。为适应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对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提出两个实施办法(见附件),各地区还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对两个实施办法进行修改完善。导致这一制度迅速沦为地区分割状态,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各地不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制度模式自此走向统一。养老保险1995年3月1日,《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1151994年国务院批准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选择江西九江市与江苏镇江市开展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在城市开始推进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医疗社会保险开始取代国家一单位保障制下的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重点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1993年4月《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1996年《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一部工伤保险专门法规1994年国务院批准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联合发1161994年,国务院先后颁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等,住房体制改革亦进人了全面实施阶段,建立了公积金制度。1997年9月2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1994年,国务院先后颁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国家八七117第三阶段(1998年以来)新型社会保障制度进人全面建设时期
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基本理念开始归位;社会保障逐渐成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标志:1998年3月新一届政府在保留民政部的同时,新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对统一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全面走向社会化和去单位化超越了片面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的和单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观念,开始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安排来建设。第三阶段(1998年以来)新型社会保障制度进人全面建设时期
1181998年《关于实行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作为各级政府的重大责任与使命得到强力贯彻落实,即确保离退休人员足额领到养老金,确保下岗人员足额领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同时对养老保险实行“收支两条线”。1999年《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2000年《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2001年起在辽宁全省试点。2003.8.1《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2004年4月,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03年《工伤保险条例》2004年1月1日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2010年再次修订,2011.1.1施行。1998年《关于实行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119国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写入2004新修订的《宪法》《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中共中央国务院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3月17日)(中发〔2009〕6号),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2010年10月《社会保险法》(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2011.7.1日施行。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1〕18号
2011年7月1日启动试点工作,实施范围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基本一致,2012年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2012年8月24日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六部委《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改社会[2012]2605号)
国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写入2004新修订的《宪法》120关于城市社会救助1993年5月7日上海市下发《关于建立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通知》(沪民救(1993)第17号文件),1997年9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地在1999年底以前必须在全国所有的城市建立这项制度。1999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社会救助有了法律依据。2003年6月《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8月1号施行)关于城市社会救助1993年5月7日上海市下发《关于建立本市城121关于农村社会救助:(1956年6《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提出“五保”概念,规定“农业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能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社员,在生产商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收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老死葬都有依靠”。1994年1月国务院颁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2004年8月《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供养工作的通知》2006.1修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2007.7《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2007〕19号
关于农村社会救助:(1956年6《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122三、对改革总体评价
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维系了经济改革的进程,保障了社会基本稳定,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国民在急剧变革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生活风险,但也存在着不足与失误,至今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却还未最终确立并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政策还处于选择之中,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是一个残缺的、有漏洞的安全网。1.评价:成就;存在主要问题:
2.改革和发展目标3.对策
三、对改革总体评价
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23对以往社会保障改革方式的评估注意从三个方面展开:“渐进改革”、
“双轨并行”(即新旧模式并行中实现以新替旧)、
“试点先行”对以往社会保障改革方式的评估注意从三个方面展开:124(一)改革成就1.实现了国民社会保障观念从单纯依靠国家到接受责任分担的革新。
2.实现了新旧制度的整体转型,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
3.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国实际,部分地实现了制度创新。
4.社会保障制度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改革成就1.实现了国民社会保障观念从单纯依靠国家到接受125
(二)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1.社会保障改革观念存在着片面性。2.在改革策略上存在着“统放不分、分割推进”的缺陷。
3.体系残缺,安全漏洞与交叉重叠现象并存。
4.责任划分不清,导致责任分担机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5.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二)改革中的主要问题1.社会保障改革观念存在着片面126(三)社会保障改革的中国经验
1.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2.坚持渐进改革,逐步实现从原有社会保障制度到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转型。3.与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协调性,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4.重塑国民社会保障观念,为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奠定相应的思想基础。
(三)社会保障改革的中国经验1.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127(四)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发展还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比较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强制度整合、衔接和推进管理服务一体化的要求日趋紧迫,难度不断提高;城乡间、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较大,矛盾比较突出;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大部分空账运行,社会保障长期资金平衡和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加大;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不均衡,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必须研究采取相应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四)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128四、改革、发展、完善十二五期间改革和发展指导思想: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基本保障,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四、改革、发展、完善十二五期间改革和发展指导思想:坚持“广覆129“十二五”发展目标
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完备,体系比较健全,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平适度、持续稳定的社会保障网。“十二五”发展目标
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完备,体系比较健全,覆盖130十二五社会保障发展基本要求:(一)更加注重保障公平。(二)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三)更加注重优质高效服务(四)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社会保障发展基本要求:(一)更加注重保障公平。131“2008-2049”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发展战略目标:构建公平、普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弥补制度缺失、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入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沿着公平、普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并增进人民的幸福感,切实维护个人的自由、平等与尊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前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2008-2049”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发展战略目标:构建公132战略步骤:第一阶段(2008-2012年)构建“两免除一解除”的基本保障制度支架,为建立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建立综合型社会救助制度来免除国民因生活困难而难以摆脱的生存危机,通过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来免除国民因“看病贵、看病难”而产生的疾病医疗恐惧,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养老保险制度来解除全体国民的养老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促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走向完备,真正成为全体国民可靠的生活安全网。
战略步骤:第一阶段(2008-2012年)构建“两免除一解除133第二阶段(2013-2020年)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定型、稳定发展。较充分地满足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需求-人人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第三阶段(2021-2049)社会保障由基本保障型向生活质量型转化,并逐渐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迈进。第二阶段(2013-2020年)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全面134从全局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必须持续不断地完成好如下四大基本任务:
1.加快弥补制度缺失,构建健全无漏洞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促使其完备化。2.
尽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定型、稳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3.切实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最终促使其真正公平地覆盖全体国民
4.不断提升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最终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
从全局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必须持续不断地完135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安全网?2.简要说明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历程,指出各阶段的主要标志。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背景、线索、重要事件)?
3.社会保障可划分为哪些阶段性类型?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何种发展阶段类型?4.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先驱,为何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率先建立起来?
5.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因素有哪些?6.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7.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经验和教训是什么?8.如何评价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模式和改革?
复习思考题:1369.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的主要模式有哪些?其主要特点是什么?10.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和特点是什么?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是怎样的?11.如何评价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9.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的主要模式有哪些?其主要特点是什么?13712.如何理解社会保障水平对经济发展水平缺乏弹性,表现出较强的硬性或刚性?13.从社会保障视角分析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热”、就业“难”和“技工荒”同时并存的现象。14.以自己家庭成员为访谈对象,评介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各成员职业、社会保险缴费费率;对各项社会保险的评价。)12.如何理解社会保障水平对经济发展水平缺乏弹性,表现出较13810.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和主要特点?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是怎样的?10.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和主要特点?就业与社会139结束谢谢大家!结束谢谢大家!140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发展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发展141第一节概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因素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第一节概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142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社会保障产生?不同社会保障项目产生?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143
共同体
共同体、家庭内相互扶助老人丈夫孩子妻子家庭前工业化社会共同体共同体、家庭内相互扶助老人丈夫孩子妻子家庭前工业化144小家庭老人经济上扶养的外部化(养老金)支援=社会化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社会保险)老人丈夫孩子妻子企业工业化社会小家庭老人经济上扶养的外部化支援=社会化社会保障制度老人丈夫145老人丈夫孩子妻子企业老人经济上、生活上扶养的外部化家庭劳动(家务活)外部化抚养孩子外部化社会保障制度流动化成熟化(高龄化)社会老人丈夫孩子妻子企业老人经济上、生家庭劳动抚养孩子外部化社会146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志: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户外展示柜安装与广告投放合同3篇
- 幼儿桌游游戏化课程设计
- 英语句子结构的课程设计
- 热工课程设计自我评价
- (标准员)基础知识练习(共六卷)
- 幼儿园回忆过年课程设计
- 红色精神体育课程设计
- 物流行业配送技巧分享
- 生物实验教学案例分享计划
- 网络实验课课程设计书
- 市场营销试题(含参考答案)
- 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GB∕T 37587-2019 埋地钢质弯管聚乙烯防腐带耐蚀作业技术规范
-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 作文稿纸A4打印模板-
- CNAS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
- ojt问答题未升版ojt204
- 五年级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渗透点教案呈现
- 贝雷片-潮白新河钢栈桥及钢平台计算说明书
- VF程序设计知识要点
- 凯普21种基因型HPV分型与其它比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