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发展思路论文(共7篇)_第1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发展思路论文(共7篇)_第2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发展思路论文(共7篇)_第3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发展思路论文(共7篇)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思想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发展思路论文〔共7篇〕第1篇:自我规训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思想史,并不是一个中国古典传统思想中的独立学科,在我们国家的古典传统思想分科当中,是不存在政治、思想等要素的。作为一个缉拿民族因素、历史严谨线索的现代学科,中国思想史是绝对的现代产品。本文从实际出发,就中国思想史终究是什么学科,在何种意义上被人们承受等问题展开探寻求索。一、学科的自我规训与学术庄严中国思想史是典型的新兴学科,在中西思想教会之际出现的新兴学科,都需要经过规训来获得学术庄严,中国思想史也不例外。规训的英文词写作Discipline,在英语当中,规训这个次具有处分,使变得正确、通过训练获得控制等多种含义。能够说,规训呈现出的含义是讲某种东西规范化,而规范的方式则分为处分和引导两种。规训一词最初被社会科学规范定义,是在〔规训与处分〕一书当中。任何一个想要进入某个学科的学者,他们都有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以及庄严。但是他试图进入一个学科进行领域研究时,他就不的不承受这个学科构成的规则,进而使得自己具备进入研究的条件。具备这些条件的前提之一,就是进行不段的训练,这种训练,不仅指学科内部与外部对学科的塑造,额有新老代表对纪律的维持。一个科学的初学者,不得不承受此前构成的研究网络,承受压力性审查。一般来讲,一个学科在本身的规训上越严格,那么他的学术庄严也就越能够得到公认。二、中国思想史自我规训的四个维度中国思想史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并不具有学科悠久历史的声望支持。二十初,梁启超撰著的〔先秦思想史〕,标记着中国思想史正式星期,中国思想史的学科庄严就是由于规训不够阉割,因而无法机身热门学科。这里所谓的热门学科,指能够吸引研究者全心进行深切进入探究。从学科的自我规训来看,一个学科要界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就需要为进入这个学科的学者们提供能够良好整合学科资源的规训原则。就“中国思想史〞而言,长期以来学科的自我规训,都没有清晳的呈献给研究者,也没有得到其他竞争学科的尊敬。对“中国思想史〞学科来讲,直接的竞争者是“西方思想史〞。但是,很长时间以来,西方思想史占领了思想研究的优势资源。除此之外,由于中国思想史是在仿照西方思想史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因而,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规则很难从西方思想史的研究规则当中走出来,这就使得中国思想史成为了西方思想史的附属学科。而要提升中国思想史的门槛,加强学科研究的学术批评,加强学科竞争力,就需要对中国思想史学科自我规训的四个基本维度进行界定:第一是国别辨析,应明确是中国的思想史,还是在中国的思想史,超出狭隘的,能够建立起更为适宜的学科原则,进而引得学术界的认可。第二是定位,中国思想史不仅需要进行国别定位,同时也需要进行学术定位。现如今,人们在对思想史仅进行整理时。经常会采取古希腊意义上的政治概念,而且使用古希腊式的研究方式来处理相关概念,进而构成思想史。第三,历史归类。中国思想史终究是学术史还是观念史的问题,是一个特别主要的问题。但就相对而言,观念史更重视文化体系的核心理念,因而,丢星期较晚的中国思想史而言,需要脱开无法凸显特质的学术史和思想史约束,进而对中国思想核心理念的披露,呈现历史学科的独特行政。第四是理论庄严。从学科上来讲,中国思想史是模拟西方思想史而兴起的。由于对思想史学科的认同是基于西方思想史的,因而附带性的模拟其建立起来的中国思想史表达一种大同。这样的认同,不等于尊敬,而是同情的理解。中国思想史只要脱离了西方思想史的规训体系,并建立起本身便捷明确的规训体系,能力够具备理论庄严,获得学术敬重。万如意第2篇:“王权主义〞视域下的中国思想史刘泽华先生在治学上一以贯之,自20世纪60年代矢志于中国思想史研究以来,就一直在这里领域兀兀穷年,深耕厚植,进而建立了以“王权支配社会〞为理论内核的中国思想史学术体系,在国内外影响甚巨。而在刘先生学术与人格的感召下,众弟子跟随先生投身此域,进而积流成河,会聚成今日影响日著的“王权主义学派〞。眼前这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由刘先生总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凡九卷,逾530余万言,集“王权主义学派〞30多年思想研究结果之大成,如此独具个性、独具特色、独具视野的学术工程,足以嘉惠后学,启迪来思。“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的政治天性,在以政教合一、实用理性为文明特点的中国古代社会,得到了十分充足的发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是中国历史社会的轴心,因此思想也就天然尊居于社会主导性话语和思想文化的“骨干〞地位。在晚近以来中西文明冲突、融合及由此导致的中国社会转型中,这一特点继续延续并得以强化,原因在于中国的现代化始终是政治牵引型的现代化。而中国思想史这门学科亦在响应时代兴替与文化反思的诉求下应运而生。20世纪初梁启超筚路蓝缕,率先以西方学术范式撰著〔先秦思想史〕,是为中国思想史学科之发轫。其后,萧公权所著〔中国思想史〕对于中国思想的特质有其独到而规范的阐释,进而成为中国思想史研究进入发展阶段的代表作。而今刘泽华先生主编的这套〔中国思想通史〕,作为国内首部完好、系统的中国思想通史著作,标记着此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与先贤之作相比,刘著能以历史线索为经,政治问题为纬,以王权主义概念作为统摄性枢纽,呈现出一幅中国思想宏大而又周密的历史画卷。该书系统展现了从先秦到近代2000多年来众多思想家、思想流派、政治人物的思想、政治思潮及思想争鸣,更凸显出历史格局中思想与社会、思想与其他思想、思想不同板块之间互相激荡、演变的脉络和轨迹,并归纳出中国思想万流朝宗的变迁大势。与习见的思想史著不同的是,刘著绝不止步于历史铺陈,在范畴界定、学术架构和历史结论诸方面均自出机杼,发人深思,具体表现出了鲜明的本土性、原创性和学派特色,蕴涵了对中华文明整体的理论洞察和对现实与将来的深切的理论关心。透过〔中国思想通史〕的叙述和阐释,能够看到,探寻“以国家政权问题为中心,兼及各种政治现象,提出系统政治主张〞的中国政治学说,假如不能深切进入古人的语境和问题意识,理解古人的言说方式和思维习惯,则势必造成先入为主的误读,步入学术的旁枝歧路而不自知。譬如,梁启超、吕思勉诸氏早已指出,中国古人的脑识中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政体概念,但近代以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历史进化论和“治权在民〞的民主成为世风,而与之相对的“治权在君〞的独裁就不再被视为一种价值无涉的政治制度布置,而是暗含不受限制的擅权和落后原始治理形式的负面含义,进而饱受道德和学理上的批判。由之导致中华数千年文明史被文化激进主义者描摹成黑暗、落后、停滞的帝国;相反,文化保守主义者则意在重建民族自负心,奋而发掘梳理中华文化内里的民主基因。二者虽叙述有异,却分享了以今人思维妄度古人思想的先验背景。固然双方各执一端,均能自圆其说,但终有“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之失。研读刘著,或能恍然有悟,原来现代政治学的“独裁〞与中国古人的“独裁〞只具有“家族类似性〞,中国古人一方面既普遍主张君主必需独断,从正面肯定“独裁〞;另一方面则又反对君主“独治〞而闭塞视听,进而部分否认“独裁〞。此“独断〞与“独治〞的细致分疏,根本肯定“独裁〞与部分否认“独裁〞的一正一反,正彰显出中国古人虽然没有产生近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但传统独裁制度文明仍然不失其弹性与活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混沌性思维〞常令思想史研究者一筹莫展,但刘泽华先生则出力凿破这种“混沌〞,其“阴阳组合构造〞就是显例。此概念的要义在于:政治理论的逻辑既是二元的,又是一元的,一分为二而又合二为一,诸如“道高于君与君主体道〞“民本与君本〞“尊君与罪君〞等一系列互相倚伏、相互牵制、相反相成的阴阳二元范式与命题。根据“阴阳组合构造〞的思维形式,儒家纲常伦理既规范和批判了王权,也同时肯定和维护了王权;民本固然备受强调,但毕竟附庸于君本;尊君是尊理想之君,罪君是罪现实之君,但无论尊君还是罪君皆离不开君。上述政治思维形式确实吻合于中国古代社会“王权支配社会〞的本相。刘泽华先生以为,“王权主义既不是指社会形态,也不限于通常所说的权利系统,而是指社会的一种控制和运行机制。大致说来又可分为三个条理:一是以王权为中心的权利系统;二是以这种权利系统为骨架构成的社会构造;三是与上述状态相应的观念体系〞。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王权〞固然统摄了中国古代社会维护天子权威和家天下的实质理念,但同时又作为“一种历史的社会建构物〞,势必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新又新,更新着不同的政治内容和文化意蕴。这不仅仅意指从夏商周封建制下的“宗法等级式君主政体〞到秦汉以降的郡县制的“集权式君主政体〞的丕变,即使是同一君主政体内部也同样随着历史境况的不断改变而激发出不同的损益。类似的,王权对社会的支配亦不仅限于政治社会,而是全方位、多层面的浸透。因此,只要在王权主义理论的整体观照下,能力突破学科的藩篱,描绘出古代社会真实而有机的图景。多年来,刘泽华先生的“王权支配社会〞说在历史学界有着广泛认同,当然也引发了不少争鸣、批评与误读。其中之一是将“王权支配社会〞解读为“王权绝对支配社会〞,进而指斥刘先生忽视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民间自治〞传统。实际上作为一名熟谙中国史的专家,刘泽华先生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断言王权能够包办一切,细思其真义,所谓“支配〞应当是绝对支配和相对支配的统一。所谓绝对支配,是指在名义上和理想状况中王权处于国家体制上的最高端,因缺乏分权和制衡而具有无限意义上的权利,因此具有绝对支配整个社会的可能性。所谓相对支配,则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个体的君主不可避免地遭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无法把理论上无限的权利发挥到极致,故只能有限地支配社会。王权对于社会这种支配的不确定性意味着“王权恢恢,疏而不漏,它要管什么,就能够管什么;就某些人事而言,能够同它拉开一定间隔,所谓‘不事王权’,但不能逃离它〞。王权对于土地和人身的最高占领,“有时名义上是虚的,但它随时能够转化为‘实’,‘虚’和‘实’结合,以‘虚’统‘实’〞。正由于如此,我们能力解释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发生的悖论:一方面,民间社会确实存在着天高皇帝远的散漫自在,以及缺乏法律与制度保障的有限的“乡村自治〞;另一方面,王权对于民间社会的横征暴敛和由此引发的官逼民反现象亦俯拾皆是。王权对社会的支配除了表如今土地和人身所有权之外,更深刻表现为对于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控制力。刘先生将以王权主义为旨归的政治哲学拟作王权体系的软件。恰是通过诸如“君权神授,君主是天人秩序统一的枢纽;圣王同谓,君主是尽伦尽制的权威;家国同构,君主是全社会的宗法大家长;乾纲独断,君主是法律和秩序的化身〞等程序所编织的纲常之网覆盖住古人的大脑,进而使之视王权如日月经天,天然而然。这种政治哲学又进一步扩展成政治文化,经由“血缘、文化、权威〞认同浸入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即通过个体的道德修身来内化王权主义价值观;通过三纲五常的宗法伦理来稳定王权主义下的社会秩序;通过察举征辟和科举制度来使得士人通习经术为王权主义所用;通过清官思想、纳谏制度、平均主义来作为王权主义的日常调节机制;通过“改朝换代〞“与民更始〞“新王改制〞来实现以王权主义为永远恒久基调的政治革命与改新。在这里之下,中国古典的人文主义显然难以培育出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之人;作为传统人文主义思想载体的中国士大夫则更是纠结于既为君主的臣仆,又为理性和道德主体的双重人格的分裂之中。基于对中国古代社会王权主义实质的整体断定,刘先生以为,传统儒学构建的是君权至上、父权至尊和伦常神圣的政治价值构造,因此与现代社会所奉行的自在、民主、平等、法治等理念是根本相悖的。正如刘先生对王权主义所抱持历史主义态度一样,他对儒学的历史定性并不料味着整体抹杀儒学的道德理想作用以及文化的相对价值意义,只是断定儒学的批判精神陷身于王权主义阴阳组合构造之中而无法抽象剥离。正由于如此,在远没有走出王权主义阴霾的现代中国,启蒙还是未竟之业,中国亟须一种法治的、人文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而不是儒学的复兴。刘先生希望,“应当在西学与国故之间有所拣择,根据现代中国的实际状态与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建构出现代社会的价值系统与社会政治秩序〞。很显然,刘先生的观点是针对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言论有感而发的。刘先生以为,文化保守主义者倾向于对若干现代概念和社会现象做儒家价值的诠释,同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认知也太多地包括了其主观意识与信仰价值的投射,进而使历史与传统蜕变为抽闲真实内容的文化浮游物。其结果,不只有害于客观的历史认知,对于现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相反,文化保守主义者则批评刘先生忽视了儒学的多样性,夸张了儒学对王权的成认与支持,无视其对社会利益的表述与维护。虽然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于儒学有着各自不尽一样的理解,但他们在中西思想文化碰撞的时代场景下,出于对民族文化生命的关心与焦虑,表达了对西方话语霸权的拒斥和中国的文化主体性的坚守。他们以为,在现代文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中,儒学在文化认同、政治重建和身心安置等方面应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主体建构作用。以笔者谬见,刘先生所代表的“王权主义学派〞与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论战是源于安身点的不同。前者奠基于文化的古今之争,而文化保守主义者则强调的是文化的中西之争。假如说古今之争代表的是时间,那么中西之争则象征着空间。正如时空本为一体难以独存一样,古今中西之争自近代以来一直就萦绕于中国社会前进的每一步,并注定于将来的日子里继续以不同的形式不断从新上演。李春生第3篇:看重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政治学视角中国思想史自20世纪20年代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当前,但凡开设“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校均把中国思想史列为必修课,〔政治学研究〕、〔思想史〕等专业期刊及各综合期刊每年均有大量中国思想史研究。但是,学科定位的分歧却在很大水平上制约了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发展。在当前的学科定位中,中国思想史或是附属于历史学,是中国史〔一级学科〕中专门史〔二级学科〕下中国思想史〔三级学科〕的一个分支,与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法律思想史等并列;或是附属于政治学,是政治学理论〔二级学科〕中中外政治学说史〔三级学科〕下的四级学科,与西方思想史并列。就历史学而言,重要任务在于复原历史的原来面目,方法基本是考据的功夫;就政治学而言,重要任务在于发现政治发展的规律,详细到中国思想史来说,就是试图从中发现中国思想演变的规律,因而更重视看待思想的视角,即运用理论的差别。一、思想演变规律研究不足有关中国思想史,刘泽华曾提出“王权主义〞的概念,以为整个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就是王权主义发展、演变的历史。仅谈中国古代思想,王权主义是核心无疑是正确的。进入近现代之后,王权主义思想面临着三方面的冲击:一是西方的自在、民主、平等思想;二是科学思潮,冲击着天人合一中天与王的联络,影响着君权的神秘性;三是马克思主义的引入,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另外,西方权力的涌入,冲击着中国的社会构造,尤其是家族构造。在几种权力的作用下,首先,王权已经不复存在,王权主义作为一种观点不再提倡;其次,王权主义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有了根本的变化,父权难再给王权提供有力的支持。但是,对于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规律,学术界至今没有提供满意的答案:。随着历史演变,中国思想在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但其中也发生过思想倒退的现象。譬如,汉代人对王权主义的论证远不如先秦思想家深刻,“天〞的概念在先秦时期较多天然的论证,而后却逐步神秘化。再譬如,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远比前清时期的思想要进步得多。而民国时期的一些思想、理念,也是值得我们今人学习的。怎样认识思想发展中的曲折,有哪些因素的影响,又能否存在一定的规律?这不仅对于认识传统的思想有帮助,而且对于找出当今的思想研究出路也将有所启发。二、回避现实导致学科边沿化在政治学科体系中,中国思想史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但又是边沿性的学科。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许多,譬如使用的概念、术语与政治学不接轨。但更主要的问题在于回避现实。所谓回避现实,一是对古代思想的研究缺乏对现实的观照,往往为了研究而研究,很少牵涉对于现代社会建设的意义。二是重古代轻近现代。研究者对古代思想讨论较多,也最成体系,但对于近现代的思想讨论较少,至于现代思想,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想研究更多则是应景之作。三是对现代社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譬如当下面临的价值观混乱问题、公民的培育问题等,思想史研究理应提供更多的学理支持。三、重思想轻历史现有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多重视思想逻辑内涵的研究,譬如研究某个人物,多重视其思想的内容分析,而轻历史的研究,历史研究中对学术渊源的讨论又跨越了对时代背景的考察。因而,加强思想与历史的结合,一是指重视思想的发展史,厘清理论、概念的渊源、发展和演变经过;二是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思想与历史的结合之所以非常主要,在于历史是为思想进行定位的。学术渊源的研究是为思想的内容进行思想定位,在思想发展的长河中找到某个人物或理论的位置。假如不重视学术思想的流变,会导致我们对思想的判定出现偏差。譬如,有关明末清初三大家的思想,有学者以为他们已经具备了启蒙思想,并据此断言中国假如没有清兵入关,本身是能够发展出资本主义思想的。但假如对思想的流变有更深的了解,就会发现三大家的一些思想〔譬如人性论〕,先秦思想家早有阐述,而做出判定就会更慎重些。历史背景的研究是为思想的内容进行时代的定位。假如不重视历史背景的考察,同样会导致我们对思想的判定出现偏差。多年以前,刘泽华先生曾经在一次哲学博士论文答辩中问到,“仁〞的详细历史内涵是什么。哲学系的同学大为不解,其实,刘先生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不能脱离详细的历史背景谈“仁〞。思想假如缺少历史背景的支撑,容易使我们对思想的判定高估,夸张精神的力量。汉末清议的士大夫背后有太学这样的平台,除了三万太学生,还有门生、故吏、家族的支持。这意味着,他们并不是以单个的个体面对强大的权威。假如认识到此,我们就不会夸张汉末士大夫的精神力量。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对东林的判定。四、理论与方法滞后再一个制约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是理论与方法的滞后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简单地用阶级分析、唯心唯物二分等机械的分析方法遭到了学术界的抛弃,但对于用什么理论研究中国思想史并未达成共鸣,于是深陷于从概念到概念、从术语到术语的分析。然而,理论是帮助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视角的差别会导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出现差别,进而有助于研究的深切进入。缺少理论使我们的研究停滞不前。譬如,有的学者研究民本问题,争辩古代的民本思想终究与现有的民主思想有多大差距,但却很少关注到当今民主思想的发展问题。只要对西方的民主思想有着深刻的了解,才会对民本之争有较为公允的评价。另一个问题是方法的落后。当前的研究方法重要是文献研究法,重要是从正史和人物著作中寻找材料,缺少对相关文学性材料的吸收。当年陈寅恪先生重视文学素材与史料的结合,得出了很多有影响的结论。而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研究多关注说什么,但对如何说很少分析。譬如对皇帝的诏书和大臣的上书,分析重点在于内容,但对其格式以及背后的政治含义缺少分析。除此之外,访谈法、定量分析方法都还有待加强。尤其是牵涉近现代的一些思想家,访谈法能够使我们发现更多的史料。季乃礼第4篇:中国思想史课程建设之我见中国思想史是一门以中国传统思想为重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在本科阶段所开设的该课程是政治学专业或行政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而本科课程建设是本科教学管理的一个中心环节,各高校都非常看重,由于能否拥有一批高水平的课程,在相当水平上也是衡量这所学校的教学水安然平静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非常看重本科课程建设,每年都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批专业及基础课程。中国思想史课程就是其中之一。通过两年建设,该课程有了较大改变。下面就把自己在课程建设中的一点粗浅的心得拿出来与大家沟通,还望各位专家同仁不惜赐教。一、开宗明义,介绍清楚本门课程的研究对象作为老师,我们接手一门课程,首先要弄清楚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然后能力根据研究对象的范畴来组织、充分教学内容,预备好教案和课件。这是老师自己上课前的预备。面对学生,在开始讲授本门课程内容之前,必需先介绍清楚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使学生对之后所要接触的内容属性有一个概括的认识。详细到中国思想史这门课程,它作为政治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以中国传统思想为重要研究对象。而“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性质和作用,以及怎样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1]〔P3〕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中国思想史重要论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以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P2〕这是中国思想史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中国思想史也是历史学的分支,属于中国思想史的一部分。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的沃土中,具有思想的联络性和整体性。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思想家,不是孤立地讲思想,而是与其哲学思想、伦理思想亲密联络在一起的,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政治。〞【2】〔P2〕因而,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大体包含政治哲学问题、社会形式的理论、治国方略和政策、伦理道德问题等。【3】〔P1-4〕思想家们以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以伦理思想作为行为原则,既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天然,又以伦理原则规范人生,正如儒家经典〔大学〕所阐述的那样,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最终到达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进而构成一个包含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哲学、政治伦理和思想的完好的学术系统。二、将教学资料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有选择地确定内容选定一本好教学资料是上好中国思想史这门课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前多数院校在教学中采取的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学资料,即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曹德本主编的〔中国思想史〕。该书编排体系完好,把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从中国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划分为六个时期,既“避免了古代与近代二板块机械二合一的理论缺陷,同时也实现了思想家、思想流派、思想发展阶段三者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统一〞。[2](P6)该教学资料重视学理上的分析,及时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结果,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除此之外,还提出了一些新颖且立论坚实的学术观点,因而它合适作为本科生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料。当然,仅仅用一本教学资料,显然不能知足该课程的需要。老师在上课时也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参考多本相关著作及学术论文,优选框定讲课内容。同时,应列出该课程的参考书目,为学生自立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有效的文献资料。这方面较好的参考书目有萧公权的〔中国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刘泽华的〔中国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等。同时还可开列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哲学史、文化史和西方思想史的有关书目,使学生能够根据需要查阅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和工具书,提升其自立学习的能力。教学资料确定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任课老师怎样将教学资料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有选择地确定内容。教学资料是以学派、人物为核心,论述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的思想学说,比较完好、系统。而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则能够根据学时的多少来确定所讲的内容,不必把教学资料中牵涉到的每个思想家都说到,没讲的部分能够留给学生自学。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讲各个时期主要的思想家的思想,而且要对思想家的思想的异同进行一些比较;不只要讲清楚重要思想流派的特点,还要介绍各流派发展演进的变化轨迹及其规律。例如,我们讲中国思想史,儒家思想是很主要的内容。而儒家思想逐步占领主流地位,从孔孟的思想,到独尊儒术、宋明理学以及之后,主流思想演变的主线是什么?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就应该尽量交代清楚。儒家学说从介绍孔子的思想开始,然而孔子思想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如今学术界的观点并不一致。有的以为是以“仁〞为核心,有的坚持以“礼〞为核心,也有以“仁〞和“礼〞并为核心说。而每种观点都能找到孔子的言论作根据,很难达成共鸣。众所周知,孔子在世时并不得意,其学说也未遭到统治者的看重。儒学开始被看重是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叔孙通恢复礼制,强调君臣之道,使得刘邦领会到做皇帝的尊贵和高高在上的威严,于是,儒学悄然复兴。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有名专家萧公权以为:“盖儒学权力在汉初之五十年中显已开始进展。〞[4]当然,儒家思想真正位居政治指点地位,则是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得以发展为统治阶级的指点思想。这时的儒学和最初的儒学有何不同?汉初儒学虽然大体上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但已吸收阴阳五行之说。董仲舒以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5]阴阳之道的内在秩序为“阴兼于阳〞,阳制约阴。他由此论证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许多著作都强调过,董仲舒的尊君和大一统主张,是儒学得宠的原因。董仲舒天人关系的理论本质是为了论证天君关系。他的思想固然有以天制君的成分〔如“天谴说〞〕,但是,正如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所指出的,汉武帝“更喜欢儒家的是三纲五伦说〞。[6]从以上阐述中我们看到,董仲舒更强调的是“礼〞,或者说他把孔子“礼〞的思想发展得愈加精巧完备。“礼〞本是孔子的思想,但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的是秩序,孔子并没有神化君权,他反对犯上作乱,但又否认绝对服从,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7]。而董仲舒则以为,人们不能直接与天联络,期间必需由帝王作中介。对天来说,帝王是芸芸众生的总代表,他代表人类与天对话;对民而言,“王者承天意以从事〞[8]代表天治理人间。因而,“唯天子授命于天,天下授命于天子〞[9],君主的权利来自天,因而,当臣子的只要服从的义务。这样一来,君主就不是普通人了,而是沟通上天和人之间的中介,离神不远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重要就在于董仲舒的学说提升了君主的地位,改变了先秦儒家关于君臣关系的基本理念,发展了“礼〞的思想,使之更合适皇帝独裁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耳熟能详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董仲舒发明的。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之后,“君权神授〞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汉代儒学发展逐步起到了宗教作用。那么,宋明理学是不是也在沿着“礼〞的思想发展呢?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孔子“仁〞和“礼〞的思想是互为补充的。“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规范。但是,从独尊儒术到宋明理学,主流思想都在不断强化“礼〞的等级观念。学术界公认理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独裁主义政治制度起到了主要作用。理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时不难发现,各个时期不同流派和人物的认识有深浅精粗之分,其区别就是由于哲理化的水平不同。理学开始牵涉宇宙论,但后来转以伦理学为主。我们应该对学生讲清楚的是,理学对后世人们的最大影响或者说理学成为主流意识的主要原因并非是那些深奥难懂的“理〞、“气〞等哲理,而是儒学的群众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而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观念深切进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以至每一个人,是理学的功绩。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也与理学有直接关系,这里不再展开。朱熹最主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就是〔家礼〕。他用理学思想从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守“三纲五常〞。朱熹以从众、从俗的原则修改孔子推崇的礼仪,使其不仅在思想领域,而且在行为领域占领了主导地位。由此可见,理学成为主流思想也是沿着“礼〞在做文章。[6]总之,“仁〞的思想不是不能够讲,但是要明确,“三纲五常〞是传统思想坚守的主线、提倡的主流意识,这是在讲儒家思想发展演变时需要交代清楚的。我们在教学中,还应根据不同学术流派进行思想家的思想归纳、比较研究教学,使学生所把握的知识不再是支离破碎的;另外,及时把教改、教研结果或学科最新发展结果引入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思想学科研究动态,具体表现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进而努力到达以有效知识为主体,构建支持学生毕生学习的较系统的知识基础,提升其学习能力。三、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在老师主讲基础上,实行研讨式、参与式教学的综合运用课程建设的一个很主要的内容,是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应该说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当今的大学讲坛上已经不多见了,但是仅仅知足于做做PPT,增长点图片,把课件做得花哨点,再添加几个视频,仍然是老师从头说到尾,学生只能被动地承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还为数不少。诚然,把课件做得生动些,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是加强教学实效性的一个方面,但是仅此是不够的,我们应遵守教育教学规律,不要将学生仅仅作为承受教育的客体,而应该将他们作为教育的主体,尊敬学生、相信学生,充足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动考虑、自立学习。经过几年课程建设的不断探寻求索,我在教学中,就比较留意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行研讨式、参与式教学的综合运用。例如,我在讲先秦时期思想时,就将一个班分成几个小组,根据诸子百家中最主要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各选择一个思想流派,然后小构成员围绕该流派的思想从不同的视角预备讨论稿,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文献研究资料、进行预备后先在小组讨论,充足沟通后再推举小组代表上台发言。之后,本组学生能够补充发言,全体学生能够根据该学生所讲授的题目进行发问和评价,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当然,在学生代表上台讲授之前,老师还能够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供学生考虑,例如,孔、孟、荀子思想比较;同为儒家代表,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怎样评价?孔子“仁爱〞和墨子的“兼爱〞比较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聆听同学的报告后,能够就这些问题展开评价和讨论,学习效果会更好。这种学生研讨式、参与式教学的优点,一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学习转为自动学习;二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整理鉴别资料,梳理学者观点等环节的训练,为他们高年级撰写论文以及进一步读研进修初步奠定了基础;三是通过讨论和上台讲授,即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及口才,又对其逻辑思维、组织材料等能力进行检验和培养,为他们下一步进入社会适应工作需要提升需要的综合素质。四、改革考核方式,将期末考试与平常考核相结合在课程考核方面,应改革考试方法,本着知识考察与能力考察相结合的考核目的,实行开卷考试,侧重考察学生理解问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学期末的考试与平常的考勤、课堂讨论、参与式教学学生发言和讲演情况结合起来,愈加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学习状态。我在中国思想史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探寻求索中,曾经尝试过在学生参与教学这个环节,由学生打分进行评价。当然,这种评价方式仍在探寻求索之中,还需不断完善,而且分数占的比例也不宜太高,它只是对学生平常学习考察的一个小环节。总之,课程考核不是要考倒学生,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独立考虑,充足发挥学生的自立学习能动性,鼓励创新思维,考核其学习能力。总之,中国思想史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考核等各个环节不断改革完善,最终建设好这门课程。田霞第5篇:中国思想史重点课程建设的探寻求索与理论课程建设是教学管理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对提升教学质量来说是一项久远的基础工作,对一所学校来说,有没有一批高水平的课程,也是衡量这所学校的教学水安然平静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为了稳定提升教学质量,必需认真抓好课程建设。上海海洋大学高度看重课程建设,努力打造一批重点课程,把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建设作为加强学校综合实力和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思想史于2009年被遴选为校重点建设课程,经过一年多的探寻求索与理论,我们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网站、老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获得了一些成就。一、中国思想史的学科价值中国思想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现代学科,出现于20世纪初叶,就现有的文献来看,首倡其功的是梁启超和谢无量。1922年,梁启超在其所著〔先秦思想史〕的“自序〞中写道:“启超治中国思想,盖在二十年前,于所为〔新民丛报〕、〔国风报〕等,常作断片的发表。虽大致无以甚异于今日之所怀,然粗疏偏宕,恒所弗免。〞可知在1900年之后,梁启超已经开始把中国思想作为一门学问来进行研究。不外在这一时期,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文章尚属凤毛麟角,似乎还没有学者对中国思想史进行专题性研究或总体的考虑。因而,我们大体上能够认定,在20世纪初叶,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则属于草创而未就。1949年建国之初,全国各大院校仍然保留了政治学系,“中国思想〞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仍然存留在教学体系之中。1952年,全国各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由于各种原因,各高校的政治学系建制被取消。于是在这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大陆有关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基本终止了。直到1960年,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三校恢复了政治学系,但为时不久,即都改为“国际政治系〞,重要研究方向为:民族解放运动、西欧北美政治和国际运动。在学科建制和课程设置方面并未牵涉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史的学科归属首先是政治学,从现代社会科学的一般学科领域划分来看,中国思想史是“政治学理论〞的基础学科之一。假如从中国学术界的实际研究状态来看,中国思想史曾经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归属于历史学,从属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领域。中国思想史的学科价值表如今不同的方面。首先,中国思想史具有一定的学理价值。在价值构造方面,中国思想史吸纳并建构了以政治学价值理论为主体的价值理论体系。中国思想史的价值理论集中在有关政治权利与利益,以及相关问题的思想、理论等方面;同时,这也决定了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不过乎是关于政治权利、政治关系、政治行为与规则,以及政治角色等各种政治现象的思想和理论认识。在认知逻辑方面,中国思想史以政治性价值判定作为其最基本的认识形式。中国思想史的学科知识体系恰是以政治学的价值原则为基准而建立起来的,关于中国思想的历史进程的阐述也是以政治价值作为参照系而达成的。这种评价体系和由此而构成的认知逻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构成中国思想史的学术性与科学性的认识前提和基本保障。在知识体系方面,中国思想史具有明确的历史性。中国思想史的学理特点与那些以现代社会及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不同,在研究方法和认知方式上必定要采取历史学的分析方法,在价值判定上也要参考和运用历史学的价值标准。其次,中国思想史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中国思想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系统是在悠久的文化传承中构成的,作为精英的主流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系统,思想所内含的价值原则、政治规范、政治观念以及政治信仰等内容不可避免地对一般意义的社会文化构成广泛的覆盖和影响。中华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且是一个擅长创造的伟大民族。在思想和政治智慧上,我们的民族也曾经有过眩目而独步的创造和值得骄傲的成就。然而,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有令人黯然伤神的消极、落后和黑暗的层面。几千年的历史及其文化传统把这一切一古脑儿地留给了我们。假如说,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再认识的经过,那么能够构成科学、合理的历史观则是比较晚近的事,这也是中国思想史学科产生的原因。二、中国思想史课程建设的途径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开设〔中国思想史〕已近十年了,2009年该课程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课程组在学校教务处的指点下,围绕“一流老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资料,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方针和要求,开展了积极的建设工作,获得了初步成效。首先,建立构造合理、人员构成相对固定的课程师资队伍。老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与施行者,老师的素质决定课程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而,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升团队整体素质为目的,全面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我们课程组一直狠抓老师队伍的素质,广泛开展各项政治学习,深切领会和国家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核心本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武装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围绕〔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深切进入讨论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和理论问题,统一了师资队伍的思想认识,进而保证了各项教学改革办法的施行和贯彻。课程组确定有丰富教学经历体验和科研结果的老师作为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年轻老师须具有博士学位,初步建成一支知识构造、学历构造、职称构造、年龄构造较为合理,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较高的课程老师梯队。当前课程组重要由5名老师构成。职称构造副教授3人,讲师2人;学历构造为博士5人;年龄构造为35岁以上2人,35岁下面3人。课程主讲老师以副教授为主体,以老带新,互相促进,具备了良好的可连续发展机制。课程负责人硕博攻读学位的专业都是中国哲学,在中国思想史方面有深切厚重的研究,在这里领域已发表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主持了五项课题,而且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课程组还通过到重点大学作进修、与重点大学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加入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或教学研讨会等办法进行中青年老师的培养,这一年加入重点大学进修班有3人次、国际学术会议3次、国内学术会议8次。通过“青年老师导师制〞,构成“传、帮、带、促、导〞等,促使青年老师尽快成长起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必需常抓不懈的任务。我们必需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重点课程建设为龙头,充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能力以提升老师教学水平为前提,推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其次,选用一套好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采取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程组按教学大纲的指点性要求,制订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训练和要求的“三基方案〞,列出教学资料中需把握的知识点。老师在熟悉教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教学研讨,针对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编写难度系数不同的重点、难点及学习指点参考材料,让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的学习要求,使不同条理的学生按“三基方案〞的要求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在学习和理论上到达预期的教育目的。一本合适学生学习的好教学资料是对教学质量的保证。当前国内多数院校采取的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学资料,即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曹德本主编的〔中国思想史〕,该书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体系完好。除此之外,该书重视学理上的分析,又吸收了最新研究结果,并提出了一些新颖且立论坚实的学术观点,因而合适作为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料。除了这本教学资料以外,老师还应该列出参考书目,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尤其是中国政治制度史、哲学史、文化史和西方思想史的有关书籍,并要使他们会根据需要查阅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和工具书,这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研究的方法。这方面好的参考书目有萧公权的〔中国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刘泽华的〔中国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在教学手段上,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技术,加强直观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在进行电影播放和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学时,留意使学生观看和老师讲解结合起来。在课程网站上,不仅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教案、电子教案及以下为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上了网,同时还进行在线检测,开展学习论坛,使师生之间能够到达良好的互动,力争做到学生碰到的相关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再次,构成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更多的是素质型人才,需要能在社会理论经过中,擅长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需要勇于创新、擅长创新且不断自我提升的人才。传统的应该教育往往以“教〞代“学〞,满堂灌,将学生当作被动承受的容器。而在启发式教学中,老师把重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使学生始终处于自发、积极的状况中,学生始终是主体。中国思想史上所强调的启发式教学,是要在总体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其作为一种推动力来引导学生向纵深方面发展。我们采用学生小组报告和老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课堂教学。通常是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个思想家的思想,选举一个视角自拟题目,撰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论文。然后小组选举一个代表在课堂上汇报小组撰写的论文,在汇报完毕后,其他同学能够进行评价和发问,使学生之间进行充足的互动。最后是老师点评,并作补充。在学生课堂汇报前,老师能够提出几个问题,让其他学生带着问题聆听该小组的报告,这样效果更好。比方说到荀子的礼治思想时,能够提醒学生关注礼治思想的人性论基础,礼治思想的价值基础,礼治详细内容,礼治的社会历史意义,孔、孟、荀思想比较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聆听同学的报告后,能够就这些问题展开评价和讨论。总而言之,通过这种小组报告和教学点评、补充的教学形式,能够充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能力,课堂教学效果相当好,这种教学形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最后,建立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学生考核机制。学校做了重点课程建设的规划,颁布了相关的文件,在课程遴选、政策导向、建设经过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建立起重点课程建设的有效保障机制,使重点课程建设在管理机制上通顺、办法上得力,以确保质量,具体表现出出重点课程的特色。为了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经过管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我院除了对重点建设的课程定期进行评估检查外,还聘请了部分有较高学术水安然平静丰富教学经历体验的退休教授构成学校教学督导小组,担任教学督导工作,并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检查和分析。同时还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班级中设立教学信息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设置、老师的授课质量、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料选用等提出建议,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增加了新的内容。本课程对学生的考核机制不断得以完善。课程考核内容加大了学生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论文写作等开放性作业在课程考察中的比重,促进学生独立考虑,充足发挥学生的自立学习能动性,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创新思维。考核方法是平常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三、结束语总之,中国思想史重点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强化各项管理工作,使其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是提升课程建设效率的关键。学校在施行重点课程建设中采用明确建设目的、制订施行方案、开展中期评估沟通、进行验收总结等办法,对施行重点课程建设实行了有效的管理。围绕课程建设的目的,课程组在教学管理方面由粗放型向科学分类型转化,课程建设在有阶段性目的、阶段性评估、阶段性沟通、阶段性结果检验的可操作体系下运行,构成了内部的责任检查制,进而保证了重点课程建设获得实效。中国思想史是一门具有一定教学难度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希望重点课程组所作的探寻求索和理论能够对中国思想史课程的建设和改革起到推动作用,进而进一步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李强华第6篇:中国思想史研究发展刍议思想史是政治学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是“论述思想的发生和发展所固有的规律性,证明思想的历史是国家和法的学说有规律的积累经过〞[1]。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被一度取消,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政治学才得以恢复。在近期30多年间,中国思想史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既在整体上呈现出主题突出、兼容并蓄、考虑深切进入、重视比较、互相借鉴的总体趋势,又在几个重要研究领域呈现出不断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视野、创新研究方法的良好场面。时至今日,思想史不只成为政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日益成为一个综合性学术领域。一、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现在状况分析(一)获得的重要成就政治学恢复以来,中国思想史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真正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而且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重要表如今四个方面:第一,从研究方法上看,对思想家及思想的阐述和评价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阶级分析或阶级斗争,研究者们已经有意识地试图从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头脑的政治教条主义中走出来。人们开始在研究中坚持客观、冷静与理性,力求辩证地、唯物地看待历史上的思想命题和思想家。第二,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得到从新界定。梁启超在〔先秦思想史〕中从两个层面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归类:一是从“所表现的对象〞来划分,可分为“纯理〞和“应用〞两类;二是从“能表现之主格〞来区分,可分为“个人的思想〞和“时代的思想〞。梁启超固然最早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概括,但过于笼统。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成为学者们率先考虑的研究课题。提出具有代表性观点的学者有徐大同、陈哲夫、谢庆奎、朱一涛、刘泽华等。他们在合著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指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互相关系所构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详细历史经过;各种不同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性质和作用,以及怎样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2]这些认识对于中国思想史学术论域的开拓和推动研究起到了引导定向的作用。第三,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愈加深切进入。这一时期,学者们对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思想史都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初步明确了思想史的学科属性,较为清楚地划分了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条理和构造,十分强调了科学客观的研究风气,出力于系统性、错综性研究。出现了很多奠基性的学术结果,除了有大量的学术论文发表,还有多部专著问世。这一时期较为主要的学术结果重要有:王引淑编著的〔中国思想史纲要〕、曹德本主编的〔中国思想史〕以及刘泽华主编的多卷本〔中国思想史〕等。第四,思想史研究的整体学术发展基本实现了科学性和理论性的有机统一。政治学恢复以来,思想史研究坚持面向知识塑造和理论检验的研究场面。就研究的科学性而言,一方面,重视思想史中时代、流派、思潮、思想家等政治学说的发掘和整理;另一方面,力求在综合上述时代、流派、思潮和思想家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实现纵横结合的研究构造,努力使本学科研究的观点、结论与现实中国政治理论、政治比较相结合,推动兼容并蓄、知行合一的研究体系的构成。恰是由于思想史研究面向科学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方向发展,才使得本学科研究的话语体系、思维形式、学术方法、基本范畴和现实功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二)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一阶段的研究在获得结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在方法论上仍然比较单一。研究者们在政治学方法论的运用上仍然不够充足。80年代以后,研究者们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努力解脱政治教条主义的束缚,但是方法论的转换并非旦夕之力能够奏效。研究者们在阐释和分析思想史的方法论上,阶级斗争学说仍然占了相当的比重。固然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理论逐步得到了学者们的看重,国外学术界的一些先进理论和方法也逐步被介绍到中国,给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借鉴。但总的来看,对于现代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仍然看重不够。尤其在怎样将外国的现代理论作为方法论,然后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问题上,成就并不多。第二,通史性研究不够看重,没有出现标记性的研究结果。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大都比较重视专题、人物或断代史研究,在这些方面可谓硕果累累。然而,对中国思想史进行通史性研究的学术专著仍然很少。至今只要1996年和1999年分别由朱日耀和曹德本编著的两种教学资料,在时间断限上延续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时期,但其后的思想史发展研究仍然付之阙如。基于这样一种实际状态,学者们在研究中对于中国思想史总体把握的深度就显欠缺。十分是牵涉到思想的转化、融合以及在历史变动时期思想的转型等问题均有待于学术界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第三,研究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翻开任何一本关于“思想史〞的著作,所呈现出来的大都是一系列哲人的思想和经典语录。诚然,哲人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引领着社会的发展,但是仅仅把政治的精英和经典阐述作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领域,不免有失偏颇。完好意义上的“中国思想史〞不仅仅仅是社会精英阶层的思想,还应当包含世俗文化的层面。因而,在研究领域上,要强化软弱环节,以拓展研究视野。二、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更新纵观人类的文明史,能够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人们在认识上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认识方法的更新。也就是说,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理论形式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变化和创新,是促使人们在了解、分析和理解事物方面不断深切进入或推进的需要条件。这是就一般意义而言。假如详细到一个研究领域则更是如此。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在认识方法上已经经过了几次大的改变。从20世纪初的传统史学方法发展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方法。其间,又经历了60至70年代的政治教条主义的发展阶段;进入80年代,在研究方法上则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这种趋势孕育着认识的提升和知识的创新。在笔者看来,至少下面几个方面的研究方法是必定要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结合起来的。(一)政治文化方法政治文化是现代政治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根据美国政治学家加阿尔蒙德的界定,政治文化重要指的是一个民族长期流行的一整套政治价值、政治知识、政治观念、政治意识、政治信仰、政治心理等等。这一学科领域与思想史研究特别接近,但又有不同。[3]它们的重要区别是:思想的研究关注的是思想家或政论家们的政治理论,也就是他们经过理性考虑而后构成的政治理念或理性认识;政治文化的研究面则更为宽广,既关注人们的政治理念,同时也关注人们的政治知识状态、所具有的政治价值构造、所持有的政治态度或拥有的政治信仰等等。将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方法论〞引入中国思想史研究,必定能在原有的研究层面上深切进入一步,深切进入到思想家们的政治理念的深处,参与到他们的精神或信仰世界的深处,对他们提出的政治理论进行价值层面、观念意识层面或信仰层面的分析。这样一来,就不仅能够回答思想家们的政治理论内容是什么,不仅能对他们的政治理论进行意义评判,而且还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思想家提出这样的理论是基于一种理性的深思熟虑,还是基于某种情感、某种信仰?抑或基于某种价值信念?思想家提出的理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以什么样的方式对社会构成什么样的影响?思想家的理论与普遍存在的社会政治观念是什么关系?是理论泛化为社会观念,还是普遍存在的社会观念促成或升华成了政治理论?这些问题显然是传统的政治理论方法或历史唯物主义所不能牵涉的。政治文化方法的引入和这些问题的提出,显然意味着中国思想史研究在认识条理上的加深或扩展。(二)政治心理学方法政治心理学是现代穿插学科,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从属于政治文化。政治心理的研究,有广义狭义之分。从与中国思想史研究相联络的角度看,领域的界定应该是后者,即研究一个人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以及关于政治的心理直觉和通常心理状况等等。政治心理的研究既能够是个人的,可以以是群体的。[4]把这样的方法引入中国思想史研究,就能够将认识的层面从一般的政治理论即理性或精神引向思想家的内心世界,不仅能够清楚地理解那些逝去的思想家们有着如何的政治理性思维,同时可以以清楚明晰地感遭到他们对于身处其中的那个时代,对于政治社会环境、政治系统和各种事件、人物等有着如何的情感或态度。因而,这样就能够更深刻地领会到思想家们是在如何的心境下孕育的政治理念,他们深邃的思想、博大的精神和敏锐的洞察是在什么样的心理状况下构成的。另外,通过对社会群体的政治心理的考察,还能够了解到一种政治认识的构成与社会普遍存在的政治心理态势有着如何的联络,同时,一种政治理论对于社会一般成员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又会构成如何的影响。这些问题显然都是传统的思想史研究所无法包涵的,也是传统的历史方法或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所难以解答的。(三)社会学方法作为一个现代学科,社会学其实与历史或政治有着严密的联络,很合适将其作为一种方法论引入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就一般意义而言,社会学的学术研究领域覆盖整个人类社会,大凡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人或事物,都有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得到解释。思想家也不例外。事实上,思想家之思想的构成、延续和传播都与实际存在着的社会组织、社会文化、社会道德和一般社会观念相维系,假如政治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那么,对人们就这种现象而构成的考虑做出社会学的解释,这难道不是顺理成章的吗?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曾经指出,对于一个社会进行构造性的分析,完全能够通过对这个社会的道德构造进行研究而获得。由于在他看来,每一个人的道德与其所存在的社会构造有着直接的关系。迪尔凯姆的论断能否合理能够另当别论,但毫无疑问的是,社会的各种条件和因素对于一个人的道德或思想有着内在的和深层的联络。把现代社会学理论作为一种“方法论〞用于中国思想史研究,必定会使研究者的视野更为宽广,研究愈加深切进入。总之,笔者以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发展重要取决于方法的创新,而方法的创新则会遭到社会科学整体水平的影响。无论借鉴哪一种方法,都会对中国思想史这个百年学科构成推动和促进,都意味着对人类知识领域的拓展和创新。三、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拓展方法论的创新会在认识的角度上、条理上构成多样化,这就必定会促进研究领域的开拓。详细而言,下面三个方面是理应引起留意的。(一)思想史研究的哲理化就当前中国思想史的研究状态来看,政治哲学已经被包容在思想史的研究范畴里了。在一些专题研究中,思想家的政治哲学理论也已经得到研究者们的看重,有不少学术结果问世。然而,笔者以为,这只是思想哲理化研究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却很少获得关注,那就是对于一般思想理论的哲理性分析。思想史的理论特点是思维直观,贴近现实,考虑的问题大多是属于具有条理性或规范性的,诸如政治权利的来源与合法性、政治原则、政治策略以及政治道德等等。研究的结果一般归结为内容揭示和价值(意义)评判,这种评判大多包含性质的、历史的和现实社会的等等。至于这些政治认识在理性上、在人的思维上以及在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上具有什么样的影响或作用,则往往弃之而不管。当然,假如从人的思维方式来看,能够分为感性、直观、辩证、抽象等多种类型,政治认识的直观性表现是完全可能的和具有合理性的。然而,假如从人类的认识发展史来看,则任何一种认识的深层解析都离不开哲理性思维。也就是说,在那些条理性和规范性的认识的背后,实际蕴涵着更深切厚重的哲理性思维基础,包括着更为深刻的、更具有普遍性的认识原则,而这一切,不经过研究者的深切进入发掘、抽象概括以及不经过参照比照和冥思苦想是很难捕捉到的。因而,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扩展,首先在于从政治和历史的研究领域向着哲学研究领域的推进。运用哲学的思维方法对思想史进行全面的检索,研究者能够从条理化和规范化的政治认识层面成功地参与哲理化思维,进而在思想史的理论分析和价值评判上全面深化,从个其余、零散的、详细的政治认识中抽象出覆盖面更为宽广的概括性认识。这一领域的拓展不仅意味着研究的结果会更有可能接近历史的真实和认识的真谛性,而且意味着中国思想史研究将会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实现“历史为现实效劳〞。(二)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经过化相对社会和历史的实际内容而言,思想是人的头脑里产生出来的,它的非实体性和非着实性是显而易见的。研究思想很容易进入这样一种状况,即只关注思想自己的内容、构造和逻辑经过,忽略了思想与现实社会以及实际历史经过的关系。就思想自己来说当然也很有价值,尤其是在认识逻辑和精神、信仰层面,思想的分析无疑是解开人的心灵困惑的一把钥匙。可是,假如研究者仅仅局限于从思想自己来解析思想,而不能追踪思想与其历史经过的关系,这显然又是一种更大的局限。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发展、融合或衰败都必定与一定的社会现实及历史经过相联络,都是在详细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完成的;而且,与哲学、美学思想相比较,思想与社会政治现实的联络具有更强的严密性。因之,脱离开历史经过解析思想,虽说不无合理和需要,但究竟与到达对思想的全面深切进入解析有一定的差距。[5]为此,中国思想史的研究领域就要向实在际历史经过扩展,参与到“实史〞学的研究领域,包含诸如经济史、家族史、政治史、政治制度史、战斗史、外交史等等。研究者从这些专门史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解析思想,就会更精确地把握到思想家的政治认识构成的历史轨迹,触摸到政治理念及其思维脉络在实际政治运作经过中遭到的影响和制约,体味到在博大的思想背后更为博大雄浑的历史运作的推力。详细而言,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经过化要求研究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或是一种政治思潮是在什么样的政治环境、政治制度和社会条件中构成的?这种思想或时代的思潮又是与如何的历史经过互相作用而发展变化的?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研究者就要将视角转向详细的历史,从社会构造、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等方面追随思想生成发展的轨迹,这样就能看到,思想的解析不再是单一的概念转换或逻辑推演,而是扎根于人类社会的实际历史经过,进而能更逼真地认识到思想的时代性格,体味到蕴含其中的历史韵味。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经过化将这一学科的历史场景不断延展,使得研究者能够将人类的政治思维放在一个更为辽阔的学术背景上进行考察,进而避免了由于缺少历史的定位而引起的认识偏差,使结论愈加可信。当然,思想与“实史〞的互动也会对史学家选择新的角度研究历史有所帮助。(三)思想史研究的世俗文化化一般而论,思想属于精英文化。思想家、政治家、政论家,无不是社会的精英分子,他们把握知识,参与政治,制订规则,实际控制着社会的精神、活动与行为。假如说,精英集团及其文化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政治主体和主流文化,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与之相对应的愈加广阔的基层社会和亚文化条理。这两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是,既有前者对后者的主导,也有后者本身的生成发展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与浸透。因而,单纯的主流文化研究并不能涵盖“思想史〞的全部内容,完好意义上的“中国思想史〞应当贯穿文化的主流与亚文化条理。这就要求研究者将思想史研究的层面扩展到世俗文化,从社会一般群体中和民间文化中搜索思想的印迹。这就是说,一方面,世俗的亚文化内容会对精英文化构成某些影响,能够举出例证表示清楚,古代哲人的政治智慧有时源于政治经历体验的积累,有时则源于民间风俗或世俗生活的启发。另一方面,精英文化对于世俗的亚文化也有着直接的引导作用,思想家们提出的一些政治原则或政治标准,会逐步演化为社会意识,成为普遍观念,而且融入民风风俗,以至会成为某种政治迷信或政治信仰。这些问题恰恰是以往的思想史研究所没有能牵涉的。另外,在一个民族的非主流文化中,总会有一些不为主流包容、不受主流影响的文化内容,这些文化内容基本维持着本身的相对独立性,在基层社会绵延流传,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另一番天地。恰恰是这里面蕴含着的政治观念或意识,对于社会一般成员来说,却具有极为强劲的驱动作用。这些政治意识或观念缺乏记载,不易考察,因此常被忽略。其实,这恰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史的主要构成部分,由于,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是单由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构成的。假如上述认识能够成立的话,那么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者们还应将研究的视野伸向民俗学的研究领域,那些本来不入流的世俗文化文本,诸如话本小说、方言俚语、民间传说、族谱帮规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思想史的研究根据。这样一来,与其说是研究领域的扩展,不如说是一种新型的穿插学科的创新。事实上,人类的文化史与文明史已经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学科就是在旧有的学术领域不断开拓的经过中构成的。四、结束语中国思想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有无数的学者专家为了这个知识领域的构成、存在和扩展付出了才智、精神。他们的创始和耕耘给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留下了累累著述,构成了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凝重的一页。但是,我们也必需看到,在成为历史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理念之中,也确有一些值得今人回味之处。近年来,在很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开始向纵深发展,呈现出多维度研究的良好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思想史研究方法论就显得愈加主要。由于一些研究者方法论上的某些缺陷、方法论结合上的偏颇以及研究主题世界观与认识论的局限,在研究经过中暴露出很多明显的弱点。因而,对于思想史的研究者而言,把握并有机运用方法论,能力促进思想史研究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条理,这也在一定水平上决定了思想史研究者的敏锐性和理解问题的角度。另外,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也是历史与思想的结合,其研究领域不仅仅包含传统精英的思想、政治哲学、政治伦理等,还包含一般的、普通的、群众的政治知识、思想和政治信仰。我们相信,方法论的更新和研究领域的扩大将会大大拓宽人们的学术视野,激发人们研究的新思路,这对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繁荣以及推动政治学科的发展和中国政治文明的进步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刘康第7篇:中国思想史研究之思路我从事思想史的学习与研究能够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但集中精神则是在70年代末以后。这与反思“文革〞中的封建主义泛滥有极大的关系。独裁权利支配中国社会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其影响是相当广泛的。它不仅构成了一套体制,也构成一种文化心态。我们要从这种体制和心态走出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走出来,首先要正视历史,确定历史改变的起点。我们经常说要了解和熟悉国情,而历史就是国情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一、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王权支配社会1983年,我在〔论中国封建地主产生与再生道路及其生态特点〕一文中提出,中国古代社会数千年中一个根本的特点是“政治特权支配社会、支配经济〞,“暴力和政治固然不能创造出封建经济,但在封建经济关系基础上,它能够在很大水平上影响乃至决定封建地主成员的命运及其存在形式〞。沿着这一思路,我又写了多篇文章。后来,我用“王权主义〞来概括中国历史的特征。我所说的王权主义,既不是指社会形态,也不限于通常所说的权利系统,而是指社会的一种控制和运行机制。大致说来可分为三个条理:一是以王权为中心的权利系统;二是以这种权利系统为骨架构成的社会构造;三是与上述状态相配的观念体系。详细内容重要表如今八个方面:1、中国古代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即有一个最显赫的利益集团,这就是以王一贵族为中心的利益集团,以后则发展为帝王一贵族、官僚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员在不停地变动,而其构造则又特别稳定。恰是这个集团,控制着社会。2、这种王权是基于社会经济又超乎社会经济的一种特殊存在。它是社会经济运动中非经济方式吞噬经济的产品,是武力争夺的结果,所谓“兵胜者王〞、“马上得天下〞是也。这种政权可以以说是武力或暴力政权。3、这种靠武力为基础构成的王权统治的社会,就总体而言,不是经济力量决定着权利分配,而是权利分配决定着社会经济分配,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王室、贵族与官僚地主是权利垄断与分配的产品。4、在多种社会构造(权利构造、经济构造、等级构造、血缘构造、族群构造等等)中,王权体系居于主导地位。5、在社会诸种权利(政权、族权、父权、夫权、宗教权、行会权、经济主体权、绅权等等)中,王权是最高的权利。6、在日常的社会运转中,王权起着枢纽作用,重要表如今人身支配、赋税、徭役、兵役、某些经济垄断等方面。7、社会与政治动乱的结局,最终是回复到王权秩序。8、王权崇敬是思想文化的核心,而“王道〞则是社会理性、道德、正义、公正的具体表现出。过去我们通常用经济关系去解释中国古代的社会现象,这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从更直接的意义上说,我以为从王权去解释更为详细,更便当。从整体上说,经济关系是社会的基础,但是,也不能忽视政治力量在经济中的地位与特殊作用。比方,在社会资源分配等等方面,政治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土地买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