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中期策略:遥望复苏“CXO+上游”破浪前行_第1页
医药行业中期策略:遥望复苏“CXO+上游”破浪前行_第2页
医药行业中期策略:遥望复苏“CXO+上游”破浪前行_第3页
医药行业中期策略:遥望复苏“CXO+上游”破浪前行_第4页
医药行业中期策略:遥望复苏“CXO+上游”破浪前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药行业中期策略:遥望复苏,“CXO+上游”破浪前行为期两年,新冠如何加剧了行业的分化?疫情影响深远,板块分化如冰火。自2020年初爆发以来,新冠已经持续两年有余,对医药行业影响深远。我们选取业务与新冠疫情相关度高的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虽然医药上市公司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整体经营向稳,但拆分各子行业来看,景气度分化仍在持续,增速泾渭分明。新冠之下,周边细分领域表现不尽相同2020年初至今,国内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逐渐形成了“防护+核酸/抗原检测+疫苗+新冠小分子特效药物”组成的防御和治疗闭环。从上述四个方面衍生出的“新冠周边产品”,按时间阶段大致可分为:

1)2020年:医疗器械(口罩、手套等防护类设备)和IVD(核酸检测);

2)2021年:生物制品(新冠疫苗)和IVD(核酸+抗原);

3)2022年:医疗器械(非检测类,新基建相关),新冠小分子CDMO。分阶段产品具体来看:

1、防护方面。低值耗材(如手套、口罩、防护服等产品)因在需求端呈现爆发增长,部分产品供不应求,相关企业(如蓝帆医疗、英科医疗)营收在2020年显著提升,在产能供给充足和前期基数高的影响下,2021年后营收端增速快速回落。3、新冠疫苗。国内国产厂商获批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授权的新冠疫苗有3类6款,包括:1)灭活疫苗:国药中生(北京)、国药中生(武汉)、北京科兴、深圳康泰生物;

2)腺病毒载体疫苗:天津康希诺;3)重组蛋白疫苗: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与智飞生物

联合研制。截至2022年5月12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33.6亿剂次,接种总人数达到12.9亿,已完成全程接种12.5亿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1.30%、88.85%。4、新冠小分子药物。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小分子药物正在推进中。默沙东

Molnupiravir和辉瑞

Paxlovid已于多国获批上市,其中后者于2022年2月11日在中国获批。两款商业化药品,在完成新冠疫情防控最后一环的同时,也为上游产业链带来大额订单。以已披露大订单的博腾股份和凯莱英为例,2021年营收增速分别为50%和47%,2022Q1在大订单拉动下,营收提速至166%和165%。随着年内大订单的持续交付,将会持续受益。5、医疗新基建相关。疫情暴露出国内仍有较大的医疗需求体量需要被满足。“十四五”

规划叠加疫后建设,会带动医疗新基建产业链整体发展,具体包括“补短板”(加强基础公共卫生能力)和“强创新”(鼓励创新技术与医疗结合)两方面。医疗秩序待恢复,B端业务更加平稳除去上述和疫情强相关且直接受益的细分,医药行业最重要的公立/民营医院的诊疗秩序,以及行业内研发生产和上游产业链的情况也同样值得分析。1、医疗服务短期受到冲击。从样本数据来看,医疗服务在2020年经历了业绩显著降速,2021年随着国内疫情好转后快速增长,2022Q1在高基数背景下叠加局部疫情干扰。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和手术情况来看,2020年入院总人数和手术量分别同比下降13%和4%(2020年初骤降),截至2021年11月诊疗人次数有所回升,但尚未恢复到疫前水平。一方面,疫情防控影响医院/门店正常经营,诊疗和手术量下降;另一方面,防疫对局部地区线下经营活动有限制,同时大部分医院还承担了防疫抗疫职责。2、医药零售:2021-2022年受困于疫情防控。从4家龙头数据来看,疫情开始爆发的2020年波动较小,而在国内疫情反复和严格防控之下的2021年和22Q1明显受到影响。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看:

1)供给:下架发热/咳嗽类药品,重要引流路径受损。2021年初,为防止疫情扩散,浙江、四川等全国多地要求药店以及部分医疗机构暂停销售发热、咳嗽类药品,以促使有相关症状的患者必须到医院进行核酸筛查;

2)需求:疫情管控降低了客流量,疫情防护降低了部分疾病发病率。在疫情发生地区,核酸常态化管理直接将患者引流至医院,降低了零售药房的客流量。3、化药:疫情&集采双重影响。疫情直接影响了药企营销活动,同时防控政策还间接降低了患者就诊率。化学制药以传统药企居多,普遍受到集采降价影响。从样本数据来看,化学制药在2020年后持续回落,同时受到来自疫情和集采的压力(从21Q2开始恒瑞开始受到集采影响)。22Q1,集采和疫情的影响仍在持续中。4、中药:政策顺风,疫情带来增量。就样本数据来看,2020年疫情后中药上市公司业绩有显著改善,22Q1开始回落。一方面,中药利好政策频出,相关公司存量业务也经过了3年调整;另一方面,疫情带来相关中药销售放量,比如新冠肺炎诊疗指南推荐的藿香正气胶囊、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相比以上C端产品销售受到疫情或多或少的扰动,CXO和上游产业链在2020年后增长更加平稳,跟医院诊疗和疫情反复关联相对较小。5、CXO:海外订单加速离岸,小分子新冠药有贡献。从收入端来看,2020/2021/22Q1平均增速分别为30%/43%/72%,大体可以映射出2021年国内CRO明显受益于海外疫情导致的订单加速离岸,以及2022年开始有辉瑞小分子新冠药的贡献。如果单独看无新冠业务的CXO,可以发现2021年和22Q1增速相仿,保持平稳。6、上游产业链:常规业务平稳,新冠有所影响。从样本数据来看,2021年在高基数背景下保持稳健增长,一方面是常规业务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新冠相关业务(如新冠检测试剂原料)影响公司业绩。奋力突破,疫情不曾改变创新浪潮新冠疫情自2019年末爆发,迄今肆虐全球已逾2年。基于其高传染性与低致死率的特点,海内外疫情多有局部复发反弹。整体而言,当下新冠病毒防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疫情也对国内生物医药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Omicron到底意味着什么?奥密克戎野火燎原,全球新冠确诊数再创新高。Omicron突变株最早于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首次检测到,目前已以野火燎原之势在全球蔓延。GISAID数据库显示,截至2022年5月30日,已有190个国家提交了奥密克戎病毒基因组序列388万条,全球新冠累计确诊病例数超过5.2亿。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一个月中,Omicron在58个国家的“流行率”超过90%,该变异株已成为全球优势流行株。此外,据美国CDC统计,Omicron亚变种BA.2及BA.2.12.1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其流行度远超早期的亚变种BA.1.1及B.1.1.529,已经为美国本土主流Omicron突变株。新冠病毒持续演化,突变株特征“有迹可循”。细数新冠病毒的演化过程,迄今主流的突变株已出现5种:Alpha、Beta、Gamma、Delta和Omicron。复盘历代突变株的特点,我们发现:1)病毒感染性有所提升,R0值呈现上移的趋势(Omicron的R0为8-12);

2)新型突变株更聚焦于侵染上呼吸道;3)病毒的整体致病性一定程度下行;4)突变株的免疫逃逸能力有所增强。“低毒”+“高感染”仍可造成广泛死亡,Omicron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我们统计了美国不同新冠突变株流行率超过50%的时段内的新冠死亡人数情况,即便Omicron相较于Alpha、Delta等病毒株的“毒力”有所减弱,但基于其更为广泛的传播性,新冠造成的绝对死亡数仍不容忽视。防控策略循序渐进,抗疫工具包不断完善。新冠病毒突变频生,这对于全球疫情防控工作均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我们认为,面向未来抗击新冠绝不会仅采用单一的技术手段。完善的“抗疫工具包”至少包含了:1)疫苗接种;2)新冠小分子口服药;3)相对充足的医疗资源。“异源”加强针疫苗的接种有助于构建更为全面的免疫屏障。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统计,仅首次接种新冠疫苗(无论是重组腺病毒疫苗或是mRNA疫苗),其对于Omicron的防护作用将伴随时间的拉长大打折扣。以首次接种两针重组腺病毒疫苗(ChAdOx1nCoV-19)为例,若后续无加强针接种,20周后便对Omicron无效。而异源新冠疫苗的序贯接种可以显著提升对Omicron病毒株的有效性。新冠突变株“瞬息万变”,治疗药物分化明显。新冠中和抗体对于Omicron突变株的中和活性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未来广泛应用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而小分子口服药立足于更为保守的治疗靶点(RdRp、3CL等),对于Omicron突变株仍具备较好的治疗活性。同时,小分子口服药以其低成本、便运输、能缓解医疗资源挤兑等特点,有望逐步改善当下防控现状,促进社会生活步入正轨。国内医疗资源仍存缺口,短期内常态化防控或将持续。据《中国卫生资源》期刊预测,2021年上海ICU床位数约1500个,如参照中国香港或中国台湾地区疫情走势,用以治疗重症的ICU资源远远不足,而ICU资源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因此短期内强化中老年等高危群体的加强针接种,同时加速国产新冠小分子口服药的研发推进,以充分降低新冠高危风险的发生,可谓最优解。需求明确,供给能力不断增强肩负新冠疫情与医保控费,国内医药行业负重前行。基于国家医保“以收定支”的基本原则,近年来国家医保基金结余稳步提升。2020年国家医保收入2.87万亿元(+15.6%),支出2.40万亿元(14.3%),累计结余3.62万亿元。对于非新冠产品来说,成长逻辑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1、存量市场:采购机制趋于成熟,应采尽采。在对2018年以来历次药品集采情况进行梳理后,存量业务的演化路径比较清晰:

1)国家集采“执行周期”变短,趋于常态化:第一批集采到第二批(不含联盟扩围)的时间间隔为1年左右,而后频率逐步缩短至半年左右。以2021年为例,如果算上11月的胰岛素专项集采,仅本年度集采已实施了3次,我们认为,往后随着一致性评价品种不断增多,集采将日益趋向常态化;2)中标企业数逐步增加:随着一致性评价的推进,参与集采的厂家数量逐渐增加。我们发现,集采规则中,最多中标企业数也从1家逐步增加到10家,这有利于保障药品供应安全,同时鼓励企业推进一致性评价;

3)集采降价趋于平稳:尽管历次集采总有动辄降价超过90%的产品,但整体而言平均降幅正趋于平稳(历次集采价格平均降幅集中在50%附近)。2、创新药:进入国家医保对快速放量至关重要。被纳入医保后,医院准入难题将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终端支付的压力。然而,创新药纳入医保后,“量价关系”也并非一蹴而就。细数2016年以来历次医保谈判情况,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大多处于40%-60%区间,这就意味着,如果次年要实现销售额的同比正增长,整体销售量至少需要翻倍。国内医疗卫生费用持续提升,但人均支出相较发达国家仍差距明显。2020年,中国医疗卫生费用达7.22万亿元(同比7.1%),增速是过去十年之最。对比全球主要国家人均卫生费用支出,我国仍存在不小的追赶空间。2019年,日本人均卫生费用支出4691美元(是中国的8.8倍),卫生支出占GDP比重为11%(中国为4%)。全球在研管线稳步增长,中国已跃居第二。据Informa统计,2021年FDA共批准60款创新药,该数字是近10年TOP2(过往10年在28到65之间)。Covid-19并未阻碍创新研发,事实恰恰相反,全球医药行业研发管线数量已突破2万大关,同比8.2%,该增速远高于6.2%的五年CAGR。据Pharmaprojects统计,中国处于活跃研发期的药物数量达4189种,占全球研发管线的20.8%,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研发地。新药申报数迅速提升,国内创新渐入佳境。首先,国内创新药IND受理数量在药政改革后屡创新高,2021年高达1821个(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IND数目分别为:

44/1134/643),同比79.2%。其次,创新药NDA也很踊跃,2021年合计高达65个,是过去5年峰值。在产品端,国内创新药“跨境交易”繁荣。据美柏资本统计,2021年国内药企licenseout/in的项目数分别为41和133,对应的交易金额分别高达154亿美元与139亿美元。国内创新药企与海外MNC/Biotech合作的案例越来越多。在对2020年以来重磅交易做了系统梳理之后,我们发现,国内创新药企研发实力可圈可点,并逐步得到欧美成熟医药市场的认可:1)从交易质量来看:国内创新药海外授权的交易金额正不断刷新记录。以授权诺华的TIGIT单抗药物ociperlimab为例,百济神州有望从此交易中获得高达29亿美元的潜在收入,该交易缔造了国内药企单药授权金额的新记录;

2)从发展阶段而言:除了已经实现商业化和处于临床中后期的新药项目,2021年国内创新药企licenseout的产品不乏一些早期项目,如石药集团的全⼈源抗Claudin18.2单抗NBL-015、中国生物制药的抗肺纤维化产品TDI01。在数据端,国内创新药读出数据靓丽。2022年6月3-7日,美国临床肿瘤学会

(ASCO)2022年会期间,中国药企入选了数以百计的创新药临床试验,药物广泛分布在PD-1、Her2、EGFR、BTK和TIGIT等靶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肿瘤的新型治疗领域,国内多家创新药企处于全球第一梯队(更多数据详见附录)。以细胞治疗为例:1)血液瘤方面,传奇生物靶向BCMA的CAR-T产品在多项多发性骨髓瘤(MM)中均实现超过95%的ORR,已成为同类最佳产品

(BIC);2)实体瘤方面,科济药业靶向Claudin18.2的CAR-T产品在胃癌及胰腺癌的研究进度已处于全球前列。遥望复苏,弱新冠前提下的成长2020年新冠疫情对医药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造成了较大影响,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偏消费属性业务20Q2-Q3开始呈现良好复苏。分析历史数据,我们发现:产品型公司

(如欧普康视、爱博医疗、长春高新等)恢复更快(20Q2开始复苏),而线下服务业务

(例如爱尔眼科等)恢复略慢,集中在20Q3。2022年一季度末,国内疫情出现局部反复,伴随防控和消退,我们认为偏消费属性的业务有望从2季度末开始呈现加速复苏态势。参照2020年,产品型业务恢复速度会快于线下服务业务。服务&消费:积压起跳,面部五官的刚性需求今年二季度,眼科、口腔正畸、医美等线下服务均受到了疫情封控不同程度的影响。考虑到上述需求较为刚性,疫情后积压的需求很有可能回补释放。眼科:国内近视人群基数大,防控/屈光手术业务有望快速复苏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统计,2019年中国眼科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其中医学视光、白内障和屈光手术占比前三,分别是21.3%、18.1%和16.8%。近视防控和屈光手术是成年前后的刚性需求。目前,延缓近视进展的主要手段有:角膜塑形镜、离焦框架镜、多焦点接触镜和低浓度阿托品。高度近视易诱发多种致盲性眼病,因此延缓近视进展需求相对刚性。考虑到其产品属性,预防近视需求恢复会更快。另外,据华夏眼科招股说明书,2019年20岁以上屈光不正患者人数达5.3亿人,由于18岁后眼球发育相对完善,可通过屈光手术(全飞秒、半飞秒和ICL等)方式快速实现视力矫正。参照2020年,该手术需求有可能在22Q3迎来加速修复。口腔正畸:国内隐形矫治存在提升空间中国口腔行业整体规模达到1952亿元(2020年),并处于快速成长阶段(+13%)。值得注意的是,与美日等国相比,我国人均口腔消费支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中,隐形正畸行业头部玩家遥遥领跑。从口腔产业链来看,隐形矫治器处于上游,属于高值耗材,行业集中度高。按2020年数据,前两大玩家市占率合计82.4%,其中时代天使约占一半(整体41.0%),形成了双寡头竞争格局。我们认为,国内隐形正畸行业呈现大空间、小变化的特征。2030年,全球隐形矫治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62亿美元(约3000亿人民币),其中国内约占1/4;小变化则意味着行业先行者具备较强先发优势,对于新进入者而言弯道超车的概率很低。医美:年轻消费群体居多,美丽不等待在消费能力增强后,消费者风险偏好会逐步降低,倾向于可逆性更强的“少量多次”型产品,这是从整形类医美到非手术类医美发展的内在逻辑。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国内非手术类医美治疗增速也明显快于手术类。类似于化妆品消费,国内医美消费群体也在悄然发生代际变更,20-25岁的年轻人成为占比最大的人群。随着出行限制的解除,我们认为年轻消费者的医美需求会很快释放出来。非新冠CXO:高平台区震荡,一江春水向东从疾病领域来看,新冠疫情并没有显著改变全球医药研发既有趋势,反而在新冠疫苗和相关药物方面贡献了增量。2019-2020年,肿瘤、CNS和心血管等重点领域的全球临床试验数量基本持平,但抗感染、新冠预防和治疗领域成为新的热点(据Trialtrove统计,2020年抗感染领域的Ⅰ-Ⅲ期临床试验数量达到3053个,与肿瘤领域相当)。国内一线CXO和海外研发景气度紧密关联。从我们统计的数据来看,最近3年,国内一线CRO/CMO海外营收快速增长,显著受益于全球研发景气周期,叠加新冠疫情助攻。其中,有8家海外营收占比超50%,这也说明国内CXO的成长的主战场依然是在海外。CXO订单趋势良好,业绩持续兑现。从部分公司披露的订单数据来看,2021年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为22年业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统计了18家CXO过去一年一期的数据,可以看到2/3公司在21年营收端都超过了30%,平均增速达到43%(净利润调整口径多,参考意义有限)。上游产业链:科研端是摇篮,工业端是加速器科研端是根本,工业研发是第二增长引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科研经费投入近25年保持了CAGR18.5%的增长,2020年达到2.44万亿元。近五年,同比增速有所放缓,但也大于10%。其中,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比最高,也间接说明了工业端在研发上的努力。从医药工业研发数据来看,不论是1类新药IND还是新开临床,2017年后都保持了飞速发展。从现状来看,中国科研经费开支仍有不小提升空间,具体如下:

1)投入强度与美国比存在一定差距。2018年,中国科研经费投入GDP占比为2.2%,距离美国的2.8%有一定差距;

2)政策强力推动。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指出,到203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GDP占比将达到2.8%。以2020年数据推算,到2030年将有约4亿元的体量。试剂&耗材:空间广阔,国产品牌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