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你不得不知的心理学知识_第1页
日常生活中你不得不知的心理学知识_第2页
日常生活中你不得不知的心理学知识_第3页
日常生活中你不得不知的心理学知识_第4页
日常生活中你不得不知的心理学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常生活中你不得不知的心理学知识心理学这门学科在教师招聘考试和教师资格证统考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这门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络非常严密,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来解释,使我们对这门神秘的学科充满好奇与兴趣。中公教育心理学专家特总结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俗语或成语,这些俗语或成语较典型地反映了某些心理现象,也是考试中的常考内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的广度一目十行,一览无余——注意的广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注意的稳定心不在焉——注意的分散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注意的稳定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感觉适应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知觉的理解性窥一斑而知全豹——知觉的整体性一叶知秋——知觉的整体性草木皆兵——错觉杯弓蛇影——错觉牙牙学语——识记似曾相识——再认触景生情——无意回忆没齿难忘——回忆过目成诵——识记有闻必录——识记冥思苦想——追忆复习功课——保持温故知新——保持似曾相识燕归来——记忆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回忆鸿鹄之志,贵在千里——理想由此及彼——联想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思维的间接性偶有点拨,豁然开朗——灵感一题多解——发散思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习迁移人逢喜事精神爽——心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心境怒发冲冠——激情急中生智——应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意志有志者,事竟成——意志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需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爱好各尽其才,各显其能——才能姜还是老的辣——晶体智力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气质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社会惰化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酝酿效应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酝酿效应人云亦云——从众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爱屋及乌——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晕轮效应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恶人先告状——首因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投射效应眼不见心不烦——否认掩耳盗铃——否认设身处地——移情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常考人物及考点1.利托尔诺与沛西·能是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2.孟禄是教育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3.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表达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4.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是产婆术。5.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6.亚里斯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那么。7.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被称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8.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他的?大教学论?〔1632〕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9.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着标准教育学的建立。10.裴斯泰洛奇最早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11.杜威是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他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12.赞可夫提出了开展性教学理论,他的代表作是?教学与开展?。13.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14.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全面和谐教育的思想。15.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16.主张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有赫尔巴特、柏拉图、凯兴斯泰纳、涂尔干。17.主张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18.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标志着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19.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学家泰勒被誉为教育史上的“课程理论之父〞。20.1632年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展了阐述。21.特朗普制又称“灵敏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家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22.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23.个体身心开展的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24.个体身心开展的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开展与教育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察重点是:(1)心理开展及学生心理开展根本特征。(2)认知开展的阶段论;认知开展与教学的关系。(3)中学生的人格的开展;自我意识的开展。(4)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5)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考纲链接1.心理开展的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整个死亡的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学生心理开展的根本特征:开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开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开展的不平衡;开展的个体差异性。3.个体心理开展的阶段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3)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4)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5)少年期(11、12~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6)青年期(14、15~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4.青少年心理开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心理开展的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2)青年初期心理开展的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络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化的开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梦想。5.中学生心理开展的教育含义:(1)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程度或心理开展程度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阻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开展的程度和特点。(2)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问,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语开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所以,我们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展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皮亚杰关于认知开展的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特点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特征是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一样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详细性,还不能进展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3)详细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认知构造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此可以进展逻辑推理。这个阶段儿童能凭借详细事物或从详细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展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是思维仍然需要详细事务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已经摆脱详细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展的;这一阶段的儿童可以运用假设一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不再刻板地遵守规那么,反而常常由于规那么与事实的不符而违犯规那么。7.最近开展区及其教育意义:(1)最近开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到达的解决问题的程度与独立解决问题所到达的程度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开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2)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开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到达的程度,还应看到正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开展的过程。教学不能只适应开展的现有程度,走在开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开展区,走在开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开展区而到达新的开展程度。8,埃里克森的人格开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作用:(1)根本的信任感对根本的不信任感(0~1岁)。该阶段的开展任务是培养儿童的信任感,开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根本态度。(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疑心感(2~3岁)。该阶段的开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开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开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开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对教学的作用:指明了每个开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详细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9.理解自我意识的开展及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展的特点:个体自我意识的开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展的特点:初中生:(1)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2)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高中生:(1)独立意向日趋强烈;(2)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部分;(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4)自我评价成熟;(5)有较强的自尊心;(6)道德意识得到高度开展。10.中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1)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差异,是指个体在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表如今: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等方面。(2)智力差异。智力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应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11.中学生的性格差异及教育意义:(1)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性格的类型差异。(2)教育意义。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帮助学生培养和形成稳定而一致的性格特征,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要加深学生对活动意义的认识和进步学生行为动机的程度。第三章学习的根本理论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察重点是:(1)学习的定义。(2)学习的主要理论:尝试一错误学习的根本规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根本规律。布鲁纳的认识一构造学习论。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根本观点。考纲链接1.学习的本质与特征:(1)学习的概念。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历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理论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历的过程。(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历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历和科学文化知识;其次,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理论中,在与其别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展的;此外,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有系统地进展,在较短时间内承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3.学习内容: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才能和创造性的开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安康心理的培养。4.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和学习结果的分类:(1)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响学习、连锁学习、语言联结学习、区分学习、概念学习、规那么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2)加涅关于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5.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标准的学习三类。6.联结学习理论:(1)尝试-错误说:由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提出。其主要理论要点-为学习的本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要点二为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建立:要点三为尝试-错误学习的根本规律:效果律,练习率,准备率。(2)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经典条件反射的根本规律:获得与消退规律、刺激泛化与分化规律(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3)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根本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强化分为正强化(施行奖励)和负强化(撤销惩罚)。7.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成假设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展不同的信息加工。与此对应,教学过程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8.认知学习理论:(1)完形-顿悟说:由苛勒提出,主要观点: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的本质在于构造完形。(2)认知-构造学习论:由布鲁纳提出。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根本构造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构造。①学习观。学习的本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构造。他认为学习有三个过程:获得、转化、评价。②教学观。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根本构造。他总结了四条掌握学科根本构造的教学原那么:动机原那么(好奇的内驱力、胜任的内驱力、互惠的内驱力)、构造原那么、程序原那么、强化原那么。9.有意义承受学习理论: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他根据学习进展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承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构造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承受学习。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根本观点:(1)知识观。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准确地概括世界的法那么;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详细个体之外,而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3)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历。第四章学习动机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察重点是:(1)动机的含义及功能。(2)学习动机的根本概念与种类。(3)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4)学习动机的理论。(5)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考纲链接1.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1)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强化。2.学习动机及其根本构造。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展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的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3.学习动机的组成: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1)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其头脑中的主观反响。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根底。(2)诱因: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络的外界刺激物,如别人的表扬、奖励等。4.学习动机的种类:(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按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3)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4)一般动机与详细动机(按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分)。5.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进步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两者的关系是一致的;学习者个性不同,学习任务的难度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双向的。6.强化理论。(1)提出者:行为主义心理学家。(2)观点: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络,不断强化那么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稳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3)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无视甚至否认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7.需要层次理论。(1)提出者: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2)观点:生理的需要→平安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两方面含义:完好而饱满的人性的实现、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3)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8.成就动机理论。(1)提出者:阿特金森。(2)观点: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抑制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分两类:力求成功动机和防止失败的动机。(3)教育意义:力求成功者,应给与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来激发学习动机;而对于防止失败者,那么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不强的情境,及时表扬,评价稍稍放宽,并尽量防止在公众场合指责其错误。9.成败归因理论。(1)提出者:维纳(美国心理学家)。(2)观点。①三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②六因素:才能上下;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3)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不同的归因可引发行为的不同表现;归因是主观的,可在适宜的干预下被改变。10.自我效能理论。(1)提出者:班杜拉。(2)观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