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十二章第六节-第三人效果课件_第1页
传播学第十二章第六节-第三人效果课件_第2页
传播学第十二章第六节-第三人效果课件_第3页
传播学第十二章第六节-第三人效果课件_第4页
传播学第十二章第六节-第三人效果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人效果”

——对大众传媒影响力的

一种认知倾向文化传播学院王群英“第三人效果”

——对大众传媒影响力的

一种认知倾向文化传1本章内容“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其理论缘起“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心理学依据“第三人效果”可能引发的社会行为“第三人效果”的制约因素“第三人效果”的意义“第三人效果”的后续研究本章内容“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其理论缘起2第三人效果的概念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W.P.戴维森在《公众舆论季刊》上发表的论文《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中提出。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第三人效果的概念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W.P.戴维森在3第三人效果中的两个假说知觉假说人们感觉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行为假说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传媒影响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利益和福利。

★第三人效果中的两个假说知觉假说★4“第三人效果”产生的

心理学依据

“自我强化”包括三个方面:(1)对自己盲目乐观;(2)虚幻的优越感;(3)自我服务式归因。按照“自我强化”理论,“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原因人都有高估自己的倾向,在大众传播面前认为自己更有主见,对媒体影响更有抵抗力,更不容易接受负面信息影响。★“第三人效果”产生的

心理学依据“自我强化”包括三个方面:5“第三人效果”可能引发的

社会行为1.支持对媒体内容进行限制诽谤性新闻报道、电视暴力内容等负面信息-----引发“第三人效果”并表现出一致态度2.集合行为的发生当人们看到“近期物价上涨”某生活用品即将断档“之类新闻报道后,人们容易出现恐慌性购买★“第三人效果”可能引发的

社会行为1.支持对媒体内容进行限制6“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

1、信息的性质。人们在评估负面信息的影响之际倾向于认为对别人影响大,容易产生“第三人效果”;2、信源的性质。信源的可信度——围绕低可信度信源提供的信息,更容易产生“第三人效果”;信源的说服动机强弱程度,说服或宣传色彩强烈的信息,越容易引发“第三人效果”。“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

1、信息的性质。7“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

3、社会距离。社会距离即人们感觉与他人的远近亲疏的社会关系或联系的密切程度。“第三人效果”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认为媒介信息对与自己社会距离大的人影响较大,而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人或群体影响相对较小。“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

3、社会距离。8“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

4、个人因素。年龄因素——年龄越大越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认知。学历因素——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媒介信息对他人的影响更大。预存立场——媒介信息的观点越是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不一致越会高估对其他人的影响。自我关联程度——与媒介信息所涉及的问题关系越密切,越倾向于他人会受到影响。对相关信息的专业感——对媒介涉及的问题,越觉得自己是内行越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

4、个人因素。★9“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第一、许多突发性社会集合行为的起因,都与大众传播信息引发的“第三人效果”有某种程度的关联。因此,大众传媒既要及时传递危机信息,又要以慎重、负责的态度处理危机信息。第二、对互联网传播的立法管理,应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互联网上信息和传播方式的实际危害程度,建立适当有效的法律规制和政策约束机制。“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第一、许多突发性社会集合行为的起因,10“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

第三、作为一种强效果理论,“第三人效果”理论不仅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大众传播的影响力的现象,而且揭示了受众的媒介认知的多面性,效果产生的间接性和复杂性,以及认知、态度层面上的效果向行为层面的转化机制等“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第三、作为一种强效果理论,“第三11●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应避免把大众传播的影响力绝对化,任何一种涉及大众传播影响力的现象,都不能简单归结为一种效果机制单纯起作用的结果。戴维森在其1996年的论文中强调“‘第三人效果’不是单一心理倾向的表现,而是一个伴随多种传播类型、个人特征、环境情况的复杂反应。”换句话说,第三人效果的产生,是和包括环境在内的各种必要条件结合在一起的。★●应注意的问题★12第三人效果的后续研究理论意义

理解延伸

第三人效果的后续研究理论意义

理解延伸

13理论意义社会问题学术价值网络延伸理论意义社会问题14对社会规范的影响,促进了国家对传播内容的限制

负面内容色情节目,电视暴力,反社会的RAP,烟酒广告,黄色新闻亚文化群体

无政府主义,地下摇滚,被禁电影,文学作品为了防止消极信息的扩大化(第三效果)而制约对社会规范的影响,促进了国家对传播内容的限制15对精英阶层的影响

(精英阶层的判断导致

主流意志的变化)精英主义(Elitism):主导公共政策制定的,在政治上、经济上、学术上及社会上具有优势地位者。大众阶层提供生产服务和创造力,精英阶层是管理者。对精英阶层的影响

(精英阶层的判断导致

主流意志的变化)精英16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对他人的预期导致自身的行动

恶性:社会秩序的混乱“2012玛雅预言”“天灾人祸之后”“物价上涨”“恶性竞争”“抢购风潮”良性:良性竞争国与国之间的正常竞争,人与人之间正常竞争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对他人的预期导致自身的行动

恶性:社17传统媒介效果理论研究视角的扭转(研究主体的变化)从“媒介影响人们的看法”转向“人们对于媒介效果的看法”从媒体影响人们的认知到人们的认知“型塑”了媒体唯物&唯心观点的辩证(环境塑造了人类,而人类一切认知又是建立在意识之上)传统媒介效果理论研究视角的扭转18

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结合行为与认知的关系,每一个社会现象背后都会有一定的心理学现象作为依据

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结合行为与认知的关系,每一19网络时代的“第三人效果”快速、高效、信息庞大网络媒体网络社交媒介的广泛使用(社交网络)独特的网络传播现象(“人肉搜索”“网络语言”)针对网络的相关制度的完善网络时代的“第三人效果”快速、高效、信息庞大20理解延伸

(第三人效果与其他效果的关系)

多元无知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对他人受媒介影响程度的认知,可能影响到他们对整个社会舆论的认知,进而会引发议程设置效果,沉默的螺旋效果或其他社会行为层面的效果。当这种认知影响到社会精英阶层时,这些效果随之出现。理解延伸

(第三人效果与其他效果的关系)

多元无知21第三人效果&议程设置第三人效果影响精英阶层态度,随之影响媒体态度,随之影响议程设置。高层怕李华贪污案件会使公众对移动或者国企产生抵触的情绪,因此封闭媒体的信息流露。那么这种现象推而广之,在媒体的议程设置之中,国企甚至国家诸多贪污或者负面新闻被封闭。(消极)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有进步的趋势,各种信息第一时间被报道。由于政治精英阶层担心对灾祸报道的不及时,会导致公众对政府不信任,因此鼓励媒体的及时报道,从而影响媒体对这一类灾祸事件议程的设置。(积极)第三人效果&议程设置22第三人效果&多元无知

奥尔波特提出多元无知理论: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个人无法掌握全体成员意见的多元分布状况。因此,只要反对意见不以明确、强烈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会误以为大家的意见都是一致的。(相互参照)第三人效果&多元无知

23第三人效果&沉默的螺旋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第三人效果&沉默的螺旋

★24“第三人效果”

——对大众传媒影响力的

一种认知倾向文化传播学院王群英“第三人效果”

——对大众传媒影响力的

一种认知倾向文化传25本章内容“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其理论缘起“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心理学依据“第三人效果”可能引发的社会行为“第三人效果”的制约因素“第三人效果”的意义“第三人效果”的后续研究本章内容“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其理论缘起26第三人效果的概念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W.P.戴维森在《公众舆论季刊》上发表的论文《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中提出。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第三人效果的概念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W.P.戴维森在27第三人效果中的两个假说知觉假说人们感觉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行为假说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传媒影响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利益和福利。

★第三人效果中的两个假说知觉假说★28“第三人效果”产生的

心理学依据

“自我强化”包括三个方面:(1)对自己盲目乐观;(2)虚幻的优越感;(3)自我服务式归因。按照“自我强化”理论,“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原因人都有高估自己的倾向,在大众传播面前认为自己更有主见,对媒体影响更有抵抗力,更不容易接受负面信息影响。★“第三人效果”产生的

心理学依据“自我强化”包括三个方面:29“第三人效果”可能引发的

社会行为1.支持对媒体内容进行限制诽谤性新闻报道、电视暴力内容等负面信息-----引发“第三人效果”并表现出一致态度2.集合行为的发生当人们看到“近期物价上涨”某生活用品即将断档“之类新闻报道后,人们容易出现恐慌性购买★“第三人效果”可能引发的

社会行为1.支持对媒体内容进行限制30“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

1、信息的性质。人们在评估负面信息的影响之际倾向于认为对别人影响大,容易产生“第三人效果”;2、信源的性质。信源的可信度——围绕低可信度信源提供的信息,更容易产生“第三人效果”;信源的说服动机强弱程度,说服或宣传色彩强烈的信息,越容易引发“第三人效果”。“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

1、信息的性质。31“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

3、社会距离。社会距离即人们感觉与他人的远近亲疏的社会关系或联系的密切程度。“第三人效果”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认为媒介信息对与自己社会距离大的人影响较大,而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人或群体影响相对较小。“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

3、社会距离。32“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

4、个人因素。年龄因素——年龄越大越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认知。学历因素——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媒介信息对他人的影响更大。预存立场——媒介信息的观点越是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不一致越会高估对其他人的影响。自我关联程度——与媒介信息所涉及的问题关系越密切,越倾向于他人会受到影响。对相关信息的专业感——对媒介涉及的问题,越觉得自己是内行越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

4、个人因素。★33“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第一、许多突发性社会集合行为的起因,都与大众传播信息引发的“第三人效果”有某种程度的关联。因此,大众传媒既要及时传递危机信息,又要以慎重、负责的态度处理危机信息。第二、对互联网传播的立法管理,应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互联网上信息和传播方式的实际危害程度,建立适当有效的法律规制和政策约束机制。“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第一、许多突发性社会集合行为的起因,34“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

第三、作为一种强效果理论,“第三人效果”理论不仅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大众传播的影响力的现象,而且揭示了受众的媒介认知的多面性,效果产生的间接性和复杂性,以及认知、态度层面上的效果向行为层面的转化机制等“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第三、作为一种强效果理论,“第三35●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应避免把大众传播的影响力绝对化,任何一种涉及大众传播影响力的现象,都不能简单归结为一种效果机制单纯起作用的结果。戴维森在其1996年的论文中强调“‘第三人效果’不是单一心理倾向的表现,而是一个伴随多种传播类型、个人特征、环境情况的复杂反应。”换句话说,第三人效果的产生,是和包括环境在内的各种必要条件结合在一起的。★●应注意的问题★36第三人效果的后续研究理论意义

理解延伸

第三人效果的后续研究理论意义

理解延伸

37理论意义社会问题学术价值网络延伸理论意义社会问题38对社会规范的影响,促进了国家对传播内容的限制

负面内容色情节目,电视暴力,反社会的RAP,烟酒广告,黄色新闻亚文化群体

无政府主义,地下摇滚,被禁电影,文学作品为了防止消极信息的扩大化(第三效果)而制约对社会规范的影响,促进了国家对传播内容的限制39对精英阶层的影响

(精英阶层的判断导致

主流意志的变化)精英主义(Elitism):主导公共政策制定的,在政治上、经济上、学术上及社会上具有优势地位者。大众阶层提供生产服务和创造力,精英阶层是管理者。对精英阶层的影响

(精英阶层的判断导致

主流意志的变化)精英40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对他人的预期导致自身的行动

恶性:社会秩序的混乱“2012玛雅预言”“天灾人祸之后”“物价上涨”“恶性竞争”“抢购风潮”良性:良性竞争国与国之间的正常竞争,人与人之间正常竞争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对他人的预期导致自身的行动

恶性:社41传统媒介效果理论研究视角的扭转(研究主体的变化)从“媒介影响人们的看法”转向“人们对于媒介效果的看法”从媒体影响人们的认知到人们的认知“型塑”了媒体唯物&唯心观点的辩证(环境塑造了人类,而人类一切认知又是建立在意识之上)传统媒介效果理论研究视角的扭转42

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结合行为与认知的关系,每一个社会现象背后都会有一定的心理学现象作为依据

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结合行为与认知的关系,每一43网络时代的“第三人效果”快速、高效、信息庞大网络媒体网络社交媒介的广泛使用(社交网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