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
刘彦信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刘彦信1.风险的概念:风险可以理解为在特定条件下,某一危害事件发生的概率与危害后果的组合。2.风险的构成要素:风险因素、风险事件、风险损失,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第一节风险、危险、隐患第一章概念1.风险的概念:风险可以理解为在特定条件下,某一危害事件发生①风险因素:是指能够增加或引起风险事件发生频率和大小的因素。②风险事件:是直接造成损失或损害的风险条件,它是酿成事故和损失的直接原因和条件。③风险损失:风险控制与管理中的损失不同于一般损失,它是风险的结果,是风险承担者不远看到的后果,是指非故意的、非计划的经济价值的减少。第一节风险、危险、隐患①风险因素:是指能够增加或引起风险事件发生频率和大小的因素。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损失三者之间是紧密相关的。风险因素引发风险事件,风险事件导致损失,产生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差异,这就是风险。第一节风险、危险、隐患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损失三者之间是紧密相关的。风险因素引3.风险的分类:①按风险后果分类按风险所造成的不同后果可以将风险分为纯风险和投机风险。②按风险影响范围分类按风险影响范围的大小可将风险分为基本风险和特殊风险。第一节风险、危险、隐患3.风险的分类:①按风险后果分类按风险所造成的不同后果可以③按损失承担主体分类按损失承担主体可将风险分为:个人风险、家庭风险、企业风险、政府风险、社会风险。④按损失标的物分类按损失标的物可分为:人身风险、财产风险、环境风险。第一节风险、危险、隐患③按损失承担主体分类按损失承担主体可将风险分为:个人风险、⑤按风险来源分类按风险来源可分为:自然风险、技术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行动风险。第一节风险、危险、隐患⑤按风险来源分类按风险来源可分为:自然风险、技术风险、社会4.风险的状态,可以理解为与人们现有的控制措施和能力相对应的风险水平。5.危险的定义是可能产生潜在损失的征兆。第一节风险、危险、隐患4.风险的状态,可以理解为与人们现有的控制措施和能力相对应的6.危险与风险的联系与区别:危险是风险的前提,没有危险,也就无所谓风险。严格的讲,风险与危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危险之时意味着一种现在的或潜在的不希望事件状态,危险出现时会引起不幸事故。而风险用于描述未来的随机事件,它不仅意味着不希望事件的存在,更意味着不希望事件转化为事故的渠道和可能性。第一节风险、危险、隐患6.危险与风险的联系与区别:危险是风险的前提,没有危险,也就7.隐患的概念:隐患是指任何能直接或间接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场所环境破坏或其组合对工作标准、实务、程序、管理体系绩效等的偏离。第一节风险、危险、隐患7.隐患的概念:隐患是指任何能直接或间接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8.隐患的特征:①隐蔽性。某一生产环节或设施演化为薄弱环节时,暂不会构成危害,亦不易觉察,一旦构成危害则转化为事故。②潜伏性。隐患从时间段上讲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及条件下,显现出静止、不变的状态,一时感觉不出它的存在。③普遍性。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高价值的主题设备或构筑物还是附属设备,均可能存在隐患。④危害性。隐患一旦触发成事故,就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第一节风险、危险、隐患8.隐患的特征:①隐蔽性。某一生产环节或设施演化为薄弱环节时9.隐患与风险的关系隐患与风险是一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图1)隐患暴露在人类的生产作业活动中风险事故控制失败第一节风险、危险、隐患隐患暴露在人类的生产作业活动中风险事故控制失败9.隐患与风险的关系第一节风险、危险、隐患隐患暴露在人类的1.事故的概念:一般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者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2.事故的特征事故的普遍性、因果性、随机性、潜在性和可预测性。第二节事故1.事故的概念:一般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者其他损事故的普遍性-自然界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危险,不论是生产事故还是自然灾害,都是人类生存过程中时刻面对的,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普遍存在,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事故的因果性-是由互相联系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故的随机性-本质上讲,伤亡事故属于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随机事件。事故的潜在性-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是早就存在的,只是未被发现或未受到重视,这个阶段就是事故发生之前的一段潜伏期。事故的可预测性-事故的发生是有规律性的,深入探查、了解事故因果关系,就可以发现事故的客观规律性,从而为防止发生事故提供依据。第二节事故事故的普遍性-自然界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危险,不论是生产事故还3.3.事故预防原理①事故可预防原理:事故是有其固有规律的,除了人类无法左右的自然因素造成的事故以外,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②综合治理原理:采取综合、系统的对策是搞好职业安全卫生和有效预防事故的基本原则。只有综合采用不同手段对生产系统中人员、物质、设备、环境等进行治理,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防止事故发生。第二节事故3.3.事故预防原理第二节事故③以人为本原理:人在现代工业生产安全事故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在社会的公共活动和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知道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系统安全管理理念,使企业能够顺应市场需求,在尊重人权、尊重生命的前提下发展壮大。第二节事故③以人为本原理:人在现代工业生产安全事故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为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奠定坚实的基础。事故源于隐患,隐患是滋生事故的土壤和温床。“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前提,就是首先通过主动排查,全范围、全方位、全过程地去发现每一个一般和重大的隐患,然后综合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治理各类隐患和问题,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安全第一”才能得到真正地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排查治理隐患是落实安全生产方针的最基本任务和最有效途径。第三节事故隐患排查体系
一、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构成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为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由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全力推动,对企业开展分级分类管理,并编制全行业的隐患排查治理标准;由企业负全面主体责任,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人、物、管理等各方面的隐患依据隐患排查治理标准进行主动排查,并对发现的隐患实施治理,将结果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上传下达,保证监管力度与效果,实现安全生产。具体来说,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立以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为基础,以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体系为核心,以健全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自查自纠自报标准为支撑,以检查、效果评估和执法监察为手段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基础,以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为核心,以风险管理为支撑,以绩效考核、评先树优为手段,以安全培训为保障的全方位覆盖、全过程闭环、全员参加的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体系。第三节事故隐患排查体系
一、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构成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由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全力推动,政府作为执法者和监督者,无论从效能监管还是从降低政府干预的角度,都应对生产经营单位实行“抓劣放好”差异化监管,即对那些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生产经营单位减少监督频次,对不守法的单位加大监督频次,将有限的执法监察力量集中使用到安全生产状况差的单位,促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整体的安全管理状况有所提升。分类分级管理是将不同类别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分出等级,负有安全生产职责政府部门对监管职责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单位按照不同等级进行监督管理,其核心内容概括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按类分级,依级监管”。分类分级工作明确了企业、行业、属地、专项以及综合监管部门各方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建立了以政府监管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的工作模式。通过分级分类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实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底数清、情况明。第三节事故隐患排查体系
一、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构成
(一)实行分级分类监管方法
政府作为执法者和监督者,无论从效能监管还是从降低政府干预的角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有很多条款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提出了要求,主要有:第十七条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的有关职责;第五十一条规定了从业人员的有关义务,第五十二条规定了工会的有关权力,第五十三条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职责,第五十六条规定了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有关职权,第六十五条规定了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有关责任,第六十六条规定了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或者举报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有功人员的奖励;第六十七条规定了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单位的有关义务和舆论监督的权利。第三节事故隐患排查体系
一、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构成
(二)制定科学严谨的隐患排查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第三节事故隐患2.《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是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专门性规定,共五章32条,建立完善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强化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明确了安全监管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为建立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有力保障。《暂行规定》明确和强化了生产经营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主体责任,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隐患排查治理的具体职责,并列出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未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责的六项违法行为及处罚标准。《暂行规定》还明确了安全监管监察部门隐患排查治理监管的职责和内容,规定各级部门按照职责对所辖区域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指导、监督生产经营单位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查处有关非法、违法行为及其责任者;对重大事故隐患下达整改指令并建立信息管理台帐,必要时报政府挂牌督办;每季度对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和统计分析表逐级报送备案等。《暂行规定》还赋予了个人直接举报事故隐患的权利,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均有权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第三节事故隐患排查体系
一、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构成
(二)制定科学严谨的隐患排查标准2.《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第三节3.地方性规定临沂市安委办在上述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了有关的规定,以保证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有效运行。目前已出台了《临沂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实施细则》为体系建设,为强调建立和完善政府工作部门间、政府与企业间的工作机制,用规范性文件固化综合监管抓手,使安全监管工作更具条理性;配套实施隐患治理办法,构建了隐患动态排查、动态挂账、动态治理的长效机制。第三节事故隐患排查体系
一、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构成
(二)制定科学严谨的隐患排查标准3.地方性规定第三节事故隐患排查体系
一、隐患排查治理4.隐患排查治理标准按照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原则,考虑不同类别的企业可能存在隐患的区别,将隐患特点相近的企业归为一类,将隐患自查标准分为若干类。第三节事故隐患排查体系
一、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构成
(二)制定科学严谨的隐患排查标准4.隐患排查治理标准第三节事故隐患排查体系
一、隐患排1.明确和落实政府部门的隐患排查治理职责理顺生产经营单位、行业、属地、专项以及综合监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明确履行安全职责的范围、内容和要求,解决职责空缺、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从而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监管工作格局,实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监管工作的全覆盖和无缝化管理。主要是明确和落实三类部门职责:综合监管部门职责、行业部门监管职责和专项监管部门(消防、质监等专项监管部门)职责。
第三节事故隐患排查体系
一、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构成
(三)建立清晰明确的责任制度1.明确和落实政府部门的隐患排查治理职责第三节事故隐患排2.隐患排查治理日常监管工作(1).建立管理台账对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要想开展好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首先要把本行政区域内所有生产经营单位的底数花费一点儿精力摸清楚,让每一类每一家的生产经营单位都能和政府的监管(管理)部门相对应,做到“有人抓、有人管”。(2).规范工作程序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际上就是梳理安全管理工作流程、规范安全管理行为的过程。(3).督促组织查报组织查报是推进企业自查自报工作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如何使企业做到真查、真改、真报,是真正开展好自查自报工作,使企业主体责任真正落实到位的关键一步。(4).日常核查管理核查主体是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各行业监管(管理)部门。核查内容为生产经营单位是否按规定自查自报、是否有漏报、瞒报、不符合实际的现象。还要根据实际监管监察能力制定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自查自报工作核查比例。
第三节事故隐患排查体系
一、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构成
(三)建立清晰明确的责任制度2.隐患排查治理日常监管工作第三节事故隐患排查体系
一、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是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基础平台,要实现对全国生产经营企业隐患的动态监管,信息化手段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为避免各地开发的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出现信息多头采集、重复采集,数据不能共享等问题,急需制订信息系统建设指南,以提高系统运作效率,确保各级监管部门能够真正实现隐患监管信息交换的畅通、准确、及时。第三节事故隐患排查体系
一、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构成
(四)建立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是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基础平台,要实现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虽然已经开展多年,但建设和运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却是新的要求,所以企业要在原有相关工作的基础上首先要做到体系“从无到有”,再从体系运作机制上着手解决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日常运行问题。体系建设要经过策划准备、全面教育培训、体系建立、排查治理实施和检查改进等几个步骤进行,注意与企业已有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融合,不要搞成“两张皮”。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体系的日常运行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机制做保证,运行机制主要从组织机构、工作网络、队伍和人员、管理依据、程序化实施和持续改进等方面构建。企业要在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日常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的的正常运行,并按上级和政府部门有关要求开展自查,按时限规定在相关信息系统上进行自报,真正做到企业自查自报。第三节事故隐患排查体系
一、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构成
(五)全面开展隐患自查自报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虽然已经开展多年,但建设和运行隐患排查制度、办法、机制、体制甚至体系的建立与落实归根结底要通过考核机制的建立与落实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安全生产考核主要分为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和对生产经营单位的考核,其中对政府部门绩效考核是推动政府各项政策措施贯彻执行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建立政府部门职责考核机制:主要包括对各级政府的考核、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考核。还要建立生产经营单位奖惩机制:对生产经营单位奖惩机制的建立是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真正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工作的重要保障。主要依据相关法规规章对生产经营单位开展事故隐患自查自报工作予以制约。第三节事故隐患排查体系
一、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构成
(六)形成重过程、动态化的考核机制制度、办法、机制、体制甚至体系的建立与落实归根结底要通过考核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所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基础,其中从政府及其部门,从企业到从业人员直至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相应的职责、义务和权利,是法定的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方面。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也以《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此项工作地全面开展作出了具体的规定。第三节事故隐患排查体系
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特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所1、实施分类分级,实现差异化监管。通过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系统,建立起了对生产经营单位实行“按类分级、依级监管”的监管模式,按照“工业生产、人员聚集、危险化学品、工程建设、道路交通和其它”六大类,根据企业的安全状况将企业分为不同等级,实行挂牌和差异化管理,从而使安全监管工作更具针对性,改变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无序监管状态。2、形成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监管机制,实现全覆盖和无缝化管理。通过分类分级管理系统,理顺了行业、属地、专项以及综合监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明确了履行安全职责的范围、内容和标准,解决职责空缺、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完善了行业管理和综合监管相结合的体制和机制。第三节事故隐患排查体系
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特点1、实施分类分级,实现差异化监管。通过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系统,第三节事故隐患排查体系
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特点3、利用系统平台,实现监管信息化。将生产经营单位分类分级管理系统、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管理系统、办公OA系统和“短信平台”进行整合,搭建了统一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动态管理系统,同时为监管人员配备了电子工具用于现场执法检查及数据录入,实现了监管信息化。4、建立了制度化、规范化和动态化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要求企业和安全监管部门加强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建设,建立事故隐患登记建档制度,对企业上报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进行登记和建档,并实行备案管理。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立了一个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安全生产网络化监管平台,纵向贯通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企业,横向扩展到各行业管理部门,形成统一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全过程记录、管理政府监管与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第三节事故隐患排查体系
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特点3、利第三节事故隐患排查体系
三、与其他相关安全管理工作的关系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需要处理好与其他安全管理相关工作的关系。(一)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关系1.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是安全生产标准化有关内容的具体化3.突出了企业是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4.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有更强的及时性(二)与安全生产检查工作的关系1.两者目标相近2.两者责任主体相同3.两者依据不同4.安全生产检查是隐患排查治理的细化和延伸5.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三节事故隐患排查体系
三、与其他相关安全管理工作的关系①风险管理及特点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通过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分析风险,从而有效地控制风险,用最经济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佳安全生产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由此定义表明:(1)所讲的风险不局限于静态风险,也包括动态风险。(2)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方法和程序是共同构成风险管理的重要方面。(3)强调风险管理应体现成本和效益关系,要从最经济的角度来处理风险,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最低成本、最佳效益的方法,制定风险管理决策。其主要特点是:确立了系统安全的观点;开发了事故预测技术。第二章风险管理
第一节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①风险管理及特点第二章风险管理
第一节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②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的区别风险管理的内容较安全管理广泛;安全管理强调的是减少事故,甚至消除事故,是将安全生产与人机工程相结合,给劳动者以最佳工作环境。而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尽可能的减少风险的经济损失。第一节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②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的区别第一节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第二节风险可接受准则1.基本原则(1)重大危害对员工个人或公众成员造成的风险不应显著高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其他风险;(2)只要合理可行,任何重大危害的风险都应努力降低;(3)在有重大危害风险的地方,具有危害性的开发项目不应对现有的风险造成显著的增加;(4)如果一个事件可能造成较严重的后果,那么应努力降低此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就是要努力降低社会风险。第二节风险可接受准则1.基本原则2.风险评价标准对个人风险定义一个标准值,如果个人风险水平大于这个标准,则认为这种风险是不可接受的,如果小于这个标准值,则认为可以接受。对于社会风险来说定义一条标准的F/N曲线,如果社会风险水平在这个曲线以上,则认为这种风险是不可接受的,如果在这个标准曲线以下,则认为可以接受。第二节风险可接受准则2.风险评价标准第二节风险可接受准则目前普遍接受的风险评价标准一般都可分为上限、下限和上下限之间的的“灰色”区域3个部分(见图2)。“灰色”区域内的风险,需要根据开发项目和当地的具体情况采用包括成本—效益分析等手段进行详细的分析,以确定合理可行的措施来尽可能的降低风险。第二节风险可接受准则目前普遍接受的风险评价标准一般都可分为上限、下限和上下限之间3.个人风险标准个人风险是指因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各种潜在的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事故造成区域内某一固定位置人员的个体死亡概率,即单位时间内(通常为年)的个体死亡率。根据统计得出的个人风险上限和风险下限,将个人风险上限设为10-3,下限设为10-6。我们可以得到个人风险的“ALARP原则”如图,如果风险水平超过上限(年个人风险10-3),则落入“不可容忍区”。此时,除特殊情况外,该风险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如果风险水平低于下限(年个人风险10-6),则落入“可忽略区”。此时,该风险是可以被被接受的,无需再采取安全改进措施。第二节风险可接受准则3.个人风险标准第二节风险可接受准则第二节风险可接受准则第二节风险可接受准则第二节风险可接受准则第二节风险可接受准则4.社会风险标准社会风险是指能够引起大于等于N人死亡的事故累积频率(F),也即单位时间内(通常为年)的死亡人数。制定社会风险标准的一种方法是,利用某种特定危害现有的F-N曲线,向下平移一定距离作为社会风险标准的F-N曲线,也就是取现有F-N值的一部分作为标准。风险可接受程度对于不同国家和不同行业,根据系统、装置的具体条件有着不同的准则。风险评价标准是为管理决策服务的,风险评价标准的制定必须是科学、实用的,即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应用中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二节风险可接受准则4.社会风险标准第二节风险可接受准则第二节风险可接受准则第二节风险可接受准则5.“ALARP原则”的经济本质①如果对工业系统不采取任何安全措施,则系统将处于最高风险水平。②在安全措施投资的过程中,风险不是呈线性降低的,而是同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一样先递增后递减。也就是说,风险管理的安全投入有一个最佳经济效益点。③在一定的技术状态下,工业系统的风险水平降到一定程度后将不再随着安全投入的增加而明显降低。这也说明系统的风险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只能控制在一个合理可行的范围内。第二节风险可接受准则5.“ALARP原则”的经济本质第二节风险可接受准则1.风险管理规划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规划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风险管理规划就是制定风险防范策略以及具体实施措施和手段的过程。第三节风险控制技术1.风险管理规划第三节风险控制技术2.风险识别识别风险,具体讲就是找出风险,也就是说判断在生产作业中可能会出什么错。首先要查找出在生产作业中的各种隐患,查找出的隐患如果会暴露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那么这些隐患就称为风险。第三节风险控制技术2.风险识别第三节风险控制技术3.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的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和数理统计,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频率)和损失幅度。风险分析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回答下列问题: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到底有些什么风险?②这些风险造成存世的概率有多大?③若发生损失,需要付出多大代价?④如果出现最不利情况,需要付出多大代价?⑤如何能减少或消除这些可能的损失?⑥如果改用其他方案,是否会带来新的风险?第三节风险控制技术3.风险分析第三节风险控制技术4.风险评价风险评价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②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预测和分析-辨识危险,先定性、后定量认识危险;③寻求最佳的对策,控制事故(危险的控制与处理),达到系统安全的目的——控制危险性能力的评价。风险评估,就是判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的后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的后果决定了风险的程度,风险程度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对于低风险,我们通过作业(生产)程序进行管理;中风险需要坚决的管理;而高风险是我们在生产作业中无法容忍的,必须在生产作业前采取措施降低他的风险度。第三节风险控制技术4.风险评价第三节风险控制技术5.风险处理就是企业通过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对策及多种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生产涉及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采取主动行动,创造条件,妥善地处理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安全、可靠地实现生产的总目标。第三节风险控制技术5.风险处理第三节风险控制技术6.风险控制是指在风险辨识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企业所存在的风险因素,积极采取控制措施,以消除风险因素或减少风险因素的危险性,在事故发生前,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在事故发生后,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达到降低风险承担主体预期财产损失的目的。第三节风险控制技术6.风险控制第三节风险控制技术7.风险管理绩效评估现代风险管理体系应包含风险管理绩效评估环节,绩效评估的最终目的是更有效地实施风险管理。第三节风险控制技术7.风险管理绩效评估第三节风险控制技术1.风险控制管理方法风险控制管理的具体方法有四种: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第四节风险控制原理及事故预防1.风险控制管理方法第四节风险控制原理及事故预防2.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1)闭环控制原则闭环控制是自动控制的核心。安全管理工作部署应当设法形成一种自动反馈机制,以提高效率。(2)动态控制原则动态风险控制系统通过对各种信息进行实时检测,及时发现事故隐患,迅速采取控制从事防止事故的发生,是事故预防的有效手段,预期效果十分明显。(3)分级控制原则结构复杂,必须建立较完善的安全多级递阶控制体系。(4)多层控制原则可以增加系统的可靠性。第四节风险控制原理及事故预防2.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第四节风险控制原理及事故预防3.风险控制的策略性方法(1)减轻风险该策略的目标是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少后果的不利影响。(2)预防风险策略通常包括有形和无形的手段有形的手段如工程法,此法以工程技术为手段,消除物质性风险威胁;无形的风险预防手段有教育法和程序法。(3)转移风险在从业单位不能回避风险的情况下,将自身面临的风险转移给其他主体来承担,但转移风险不是转嫁损失,有些原来风险主体可能无法控制的风险因素,在其他主体那里可以得到控制。第四节风险控制原理及事故预防3.风险控制的策略性方法第四节风险控制原理及事故预防(4)回避风险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将风险因素完全消除,也即完全消除了某一特定风险所造成的各种可能损失。(5)自留风险是一种由企业或单位自己承担风险事故所致损失的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6)应急措施有些风险要求事先制定后备措施,一旦发生事故或活动的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不同,就动用预备措施。第四节风险控制原理及事故预防(4)回避风险第四节风险控制原理及事故预防4.事故宏观预防对策(1)安全法制对策利用法制手段,对生产的建设、实施、组织,以及目标、过程、结果等进行安全的监督,使之符合要求。①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就是明确企业一把手是职业安全卫生的第一责任人;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全面综合管理,不同职能机构有特定的职业安全卫生职责。②实行强制的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监督是指国家授权行政部门设立的监督机构,以国家名义并运用国家权力,对企业、事业和有关机关履行职业保护职责、执行职业保护政策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的情况依法进行的监督、纠正和惩戒工作。第四节风险控制原理及事故预防4.事故宏观预防对策第四节风险控制原理及事故预防③建立健全安全法规制度是指行业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要围绕着行业职业安全卫生的特点和需要,在技术标准、行业管理条例、工作程序、生产规范以及生产责任制度方面进行全面的建设,实现专业管理的目标。④有效的群众监督是指在工会的统一领导下,监督企业、行政和国家有关职业保护、安全技术、工业卫生等法律、法规、条例的贯彻执行情况,参与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监督企业安全技术和职业保护经费的落实和正确使用情况,提出建议等。第四节风险控制原理及事故预防③建立健全安全法规制度第四节风险控制原理及事故预防(2)工程技术对策是指通过工程项目和技术措施实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或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的安全性。1)消除潜在危险的原则即在本质上消除事故隐患,是理想的、积极、进步的事故预防措施。2)降低潜在危险因素数值的原则即在系统隐患不能根除的情况下,尽量的降低系统的危险程度,即使一旦发生事故,所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最小。3)冗余性原则就是通过多重保险、后援系统等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系数,增加安全余量。4)闭锁原则在系统中通过一些原器件的机器联锁或电器互锁作为保证安全的条件5)能量屏障原则在人、物与危险之间设置屏障,防止能量作用在人或物上,以保证人和设备的安全。第四节风险控制原理及事故预防(2)工程技术对策第四节风险控制原理及事故预防6)距离防护原则当危险和有害因素的伤害作用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时,尽量使人与危险源距离远一些。7)时间防护原则是使人暴露于危险、有害因素的时间缩短到安全程度之内。8)薄弱环节原则即在系统中设置薄弱环节,以最小的、局部的损失换取系统的总体安全。9)坚固性原则这是与薄弱环节原则相反的一种对策,即通过增加系统强度来保证其安全。10)个体防护原则根据不同作业性质和条件配备相应的保护用品及用具。11)代替作业人员的原则在不可能消除和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的条件下,以机器手、机器、自动控制器或机器人代替人或人体的某些操作,摆脱危险对人体的危害。12)警告和禁止信息原则采用光、声、色或其他标志等作为传递组织和技术信息的目标,以保证安全。第四节风险控制原理及事故预防6)距离防护原则当危险和有害因素的伤害作用随距离的增加而减第四节风险控制原理及事故预防(3)安全管理对策安全管理对策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实现职业安全卫生的基本的、重要的、日常的对策。第四节风险控制原理及事故预防(3)安全管理对策第四节风险控制原理及事故预防(4)安全教育对策是对企业各级领导、管理人员以及操作工人进行安全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安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国家有关安全生产、职业保护的方针政策、法规法纪。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包括一般生产技术知识、一般安全技术知识和专业安全生产技术知识的教育,安全技术知识寓于生产技术知识之中,在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时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第四节风险控制原理及事故预防(4)安全教育对策1.定义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和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危险源是指可能引起事故的根源,它指系统、过程或设备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危险物质、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以及个人作业的不安全行为或组织管理失误等。第三章危险源辨识与管理
第一节危险源1.定义第三章危险源辨识与管理
第一节危险源2.危险源的特征①危险源是由危险物质或能量及其传递能量或承载其物质的生产设备(或装置、设施、物体、场所或区域等)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②一个危险源至少有一种及其以上危险物质或能量。③一个危险源至少有一种及其以上的事故模式,即同一个危险源有可能发生一种或几种类型的事故。第一节危险源2.危险源的特征第一节危险源④事故的发生是多个危险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危险源的危险性大小受其危险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危险物质、能量种类、数量、性质影响较大。⑤危险源是生产系统中客观存在的实体,有一定的边界(其边界大小根据研究需要而定,一般企业研究危险源通常为一个车间或工段中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机械设备或设施场所及其辅助系统)。因此,危险源所具有的危险物质能量种类和数量是有限的,且危险物质能量数量达到或超过在其他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事故的量。第一节危险源④事故的发生是多个危险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危险源的危险性大小3.危险源的分类(1)根据危险源主要危险物质能量类型,将危险源分为物质型危险源、能量型危险源和混合型危险源。(2)根据危险源主要危险物质能量存活时间长短,将危险源分为永久危险源和临时危险源两类。第一节危险源3.危险源的分类第一节危险源(3)根据危险源主要危险物质能量种类和数量及存在空间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将危险源分为静态危险源和动态危险源两类。(4)根据生产系统危险源现场有无人员操作,将危险源分为有人操作危险源和无人操作危险源两类。第一节危险源(3)根据危险源主要危险物质能量种类和数量及存在空间位置是否1.概念危险有害因素是指能造成人员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对人或物造急性或慢性损坏的因素。第二节危险有害因素1.概念第二节危险有害因素2.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原则①科学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使用与重点突出原则第二节危险有害因素2.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原则第二节危险有害因素3.危险有害因素分析过程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是采用调查、比较、分析以及安全系统工程方法将生产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找出来,分析其存在的形式、位置(场所)、周围情况以及与其他生产部分的关系,明确其引起事故发生的物质、能量以及可以导致什么类的事故发生,分析其对人的伤害、对物的破坏程度和形式等。第二节危险有害因素3.危险有害因素分析过程第二节危险有害因素4.危险因素的分类根据生产过程和伤亡事故的国家标准不同,危险因素的分类有多种方法,主要介绍以下两种方法:①根据危害性质分类的方法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代码》(GB/T13816-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的危险因素和危害因素分为5大类。第二节危险有害因素4.危险因素的分类第二节危险有害因素A.物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B.化学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C.生物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D.心理、生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E.行为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第二节危险有害因素A.物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第二节危险有害因素②根据事故形式分类的方法参照《企业伤害事故分类》(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引起事故的先发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将危险因素分为以下20类。第二节危险有害因素②根据事故形式分类的方法第二节危险有害因素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超压爆炸、轮胎爆炸等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第二节危险有害因素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一)危险源的分类第一类危险源是指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它在发生事故时释放出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失的能量主体,并决定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一)危险源的分类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第二类危险源是把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并决定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第二类危险源是把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两类危险源的危险性决定危险源的危险性。第一类危险源的危险性是固有的。两类危险源的危险性随着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及人员素质的不同而不同,是可变的。因此,可将第一类危险换的危险性称为系统一类危险性,第二类危险源的危险性称为系统二类危险性,两者决定了系统危险性。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两类危险源的危险性决定危险源的危险性。第一类危险源的危险性是(二)第一类危险源分析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如下:
1.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
2.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
3.
能量载体。
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二)第一类危险源分析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4.一旦失控可能产生能量蓄积或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
5.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6.危险物质。
7.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
8.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4.一旦失控可能产生能量蓄积或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
(三)第一类危险源危害后果的影响因素第一类危险源的危险性主要表现为导致事故而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方面。第一类危险源危险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情况: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三)第一类危险源危害后果的影响因素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①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后果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发生事故时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多少。一般地,第一类危险源拥有的能量或危险物质越多,则发生事故时可能意外释放的量也多。当然,有时也会有例外的情况,有些第一类危险源拥有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只能部分地意外释放。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①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②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是指事故发生时单位时间内释放的量。在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总量相同的情况下,释放强度越大,能量或危险物质对人员或物体的作用越强烈,造成的后果越严重。
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②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③能量的种类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质不同种类的能量造成人员伤害、财物破坏的机理不同,其后果也很不相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燃烧爆炸性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其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难易程度及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工业毒物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毒性大小。
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③能量的种类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质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④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事故发生时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越大,可能遭受其作用的人或物越多,事故造成的损失越大。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④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四)第二类危险源分析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环境3个方面问题:人的不安全行为一般指明显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机械设备、物质等明显地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状态;环境因素主要指系统运行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粉尘、通风换气、噪声和振动等物理环境,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软环境。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四)第二类危险源分析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类危险源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五)危险源与事故发生的关联性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没有第一类危险源就谈不上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就无所谓事故;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第二类危险源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也不会发生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五)危险源与事故发生的关联性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在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第一类危险源在发生事故时释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两类危险源共同决定危险源的危险性。
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在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第一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应该在第一类危险源控制的基础上进行,与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相比,第二类危险源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对它们的控制更困难。第三节两类危险源理论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应该在第一类危险源控制的基础上进行,与第一一.重大危险源辨识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第四节重大危险源管理一.重大危险源辨识第四节重大危险源管理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定义为: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第四节重大危险源管理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进行辨识。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附件1中与附件2中规定的临界量即定为重大危险源。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第四节重大危险源管理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第四节重大危险源管理(1)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公式(1)计算,若满足公式(1),则定为重大危险源。第四节重大危险源管理(1)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
......................(1)式中:q1,q2,...qn----------每一种危险物品的实际存在量,单位为kg;Q1,Q2,...Q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kg。第四节重大危险源管理.....2.压力管道重大危险源辨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压力管道:(1)长输管道A、输送有毒、可燃、易燃气体,且设计压力大于1.6MPa的管道;B、输送有毒、可燃、易爆液体介质,输送距离大于等于200km且管道公称直径≥300mm的管道。第四节重大危险源管理2.压力管道重大危险源辨识第四节重大危险源管理(2)公用管道中压和高压燃气管道,且公称直径≥200mm。(3)工业管道A、输送GB5044中,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气体、液体气体介质,且公称直径≥100mm的管道;第四节重大危险源管理(2)公用管道第四节重大危险源管理B、输送GB5044中极度、高度危害液体介质、GB50160及GB50016中规定的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可燃气体,或甲类可燃液体介质,且公称直径≥100mm,设计压力≥4MPa的管道;C、输送其他可燃、有毒流体介质,且公称直径≥100mm,设计压力≥4MPa,设计温度≥400℃的管道。第四节重大危险源管理B、输送GB5044中极度、高度危害液体介质、GB50163.锅炉重大危险源辨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锅炉:(1)蒸汽锅炉额定蒸汽压力>2.5MPa,且额定蒸发量≥10t/h。(2)热水锅炉额定出水温度≥120℃,且额定功率≥14MW。第四节重大危险源管理3.锅炉重大危险源辨识第四节重大危险源管理4.压力容器重大危险源辨识属下列条件之一的压力容器:(1)介质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或中度危害的三类压力容器;(2)易燃介质,最高工作压力≥0.1MPa,且PV≥100MPa·m3的压力容器(群)。第四节重大危险源管理4.压力容器重大危险源辨识第四节重大危险源管理5、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重大危险源辨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矿井:(1)瓦斯矿井;(2)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3)有自燃发火危险的矿井;(4)有冲击地压危险的矿井。第四节重大危险源管理5、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重大危险源辨识第四节重大危险源管理6、尾矿库重大危险源辨识全库容≥100万m3或者坝高≥30m的尾矿库。二、重大危险源分级管理、安全评估、监控与安全管理见(临安监发【2011】55号)关于印发《临沂市重大危险源分级分类监管暂行办法》的通知第四节重大危险源管理6、尾矿库重大危险源辨识第四节重大危险源管理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临沂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管理暂行办法(临安办发〔2011〕38号)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临沂市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化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生产经营单位自查自纠自报长效机制,强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及时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一章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二条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以下简称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和监督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第三条生产经营单位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自我排查、分类登记、整改治理、验收销号,并通过临沂市安全生产“六位一体”信息平台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系统(以下简称“六位一体”隐患自查自纠自报系统)报送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情况。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二条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四条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坚持“企业负责、部门监管、政府领导、社会监督”的原则。第五条各级安委会及其办公室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的领导、指导和协调,及时解决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以下简称监管部门)应按照职责对所辖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四条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二章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第六条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的责任主体,对本单位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报送、防控工作全面负责,其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投资人)是本单位事故隐患的自查自纠自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二章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对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承担以下责任:(一)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自查自纠自报责任制,明确负责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的安全管理机构或专兼职工作人员。(二)建立健全隐患排查、分类登记、网上信息报送、风险评估(评价)、监测监控、资金保障、整改治理、验收销号等管理制度;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七条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三)生产经营单位定期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根据相关部门出台的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标准,开展日常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四)定期通过“六位一体”隐患自查自纠自报系统按照分级属地原则向属地监管部门报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情况,对排查分类确认为重大隐患的立即进行上报。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三)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八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班组班前、车间每周、企业每月排查工作机制,实行事故隐患网上报送制度,每周五前上报一周情况,每月月底前上报本月隐患自查自纠自报汇总情况。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八条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九条生产经营单位自行组织人员按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标准进行事故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逐项对照标准进行分类,划分认定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建立隐患档案。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标准由各监管部门具体制定。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九条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十条对排查出的一般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立即组织进行整改并定期通过“六位一体”隐患自查自纠自报系统进行网上填报。对排查出的重大事故隐患立即进行网上填报,并向属地监管部门提交书面专项报告,专项报告内容包括: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十条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一)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三)对隐患现有控制措施。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一)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十一条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应当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进度和应急预案“五到位”,并制定整改方案。整改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一)整改的目标和任务;(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三)经费和物资的落实;(四)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五)治理的时限和要求;(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十一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十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和保养,防止事故发生。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十二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十三条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治理工作结束,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通过“六位一体”隐患自查自纠自报系统向跟踪督办部门申请验收,跟踪督办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生产经营单位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十三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十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在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中未发现新的事故隐患的,经本单位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签名,实行“零报告”制度。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十四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三章监督管理第十五条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以信息化管理为基础,以生产经营单位自查自纠自报为核心,以健全完善行业自查自纠自报标准为支撑,以检查评估考核和执法监察为手段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三章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十六条各级安委会办公室负责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考核,主要承担以下职责:(一)监督检查辖区内监管部门和下一级安委会办公室组织开展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情况。(二)协调对本辖区内事故隐患集中或危险性较大的行业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对重大事故隐患进行挂牌督办。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十六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三)定期对本辖区监管部门、下一级安委会办公室和生产经营单位排查上报的事故隐患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分析报告,报本级安委会和上级安委会办公室。(四)建立例会制度。将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情况作为月例会以及安委会季度例会的重要内容。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三)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五)对监管部门、下一级安委会办公室组织开展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进行考核,并将其纳入安全生产工作考核指标。(六)建立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奖惩机制。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五)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十七条监管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对所辖行业(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依法实施监督管理。主要承担以下职责: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十七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一)按照职责划分,依据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制定并适时修订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标准。(二)组织针对本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标准、隐患自查自纠自报系统的操作培训,指导生产经营单位正确使用“六位一体”隐患自查自纠自报系统。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一)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三)督促、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开展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每季度对其进行评估核查。(四)定期对生产经营单位排查上报的事故隐患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分析报告报本级安委会办公室。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三)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五)对本辖区内事故隐患集中或危险性较大的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六)建立生产经营单位约谈制度。约见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开展不力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并谈话。约谈要形成记录,并进行存档。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五)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七)建立工作交流机制。通过座谈会、现场观摩等方式,定期组织开展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交流学习活动。(八)及时将工作情况录入“六位一体”隐患自查自纠自报系统。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七)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十八条对重大事故隐患实行公告公示、目录管理、分级挂牌督办、风险评估、跟踪治理和整改销号制度。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十八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十九条各监管部门对企业上报重大事故隐患进行初步审查,汇总后报本级安委会办公室列入本级《重大事故隐患监控目录》进行公告公示,对可能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包括环境污染)、社会影响的重大事故隐患,由监管部门报本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实施挂牌督办。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十九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十九条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应当下达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督办单,明确事故隐患的整改责任单位、整改要求、整改期限和跟踪督办部门。整改完毕的,由跟踪督办部门组织进行验收合格报本级安委会办公室销号。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十九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二十条监管部门按照“分级属地”的原则,每季度对辖区内企业开展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能力进行评估核查。评估核查内容包括:(一)生产经营单位是否按照本办法要求开展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二十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二)生产经营单位是否存在经相关部门检查发现事故隐患,但在“六位一体”隐患自查自纠自报系统中未进行填报的现象;(三)生产经营单位是否存在事故隐患漏报、瞒报的现象;(四)生产经营单位是否存在填报的事故隐患及其治理情况与实际检查不符的现象。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二)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二十一条各级安委会办公室和监管部门根据核查情况,对生产经营单位隐患自查自纠自报能力进行评估分类,划分A、B、C、D四个级别,实施分类管理。对C类生产经营单位列为重点监察对象,加大对其安全生产工作检查频次和监督执法力度;对D类生产经营单位由属地安委会办公室挂牌督办。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二十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各监管部门和下一级安委会办公室应于每季度末向本级安委会办公室提交本行业或本辖区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开展情况报告。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二十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四章奖励与处罚第二十三条各级各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事故隐患举报制度和奖励制度,鼓励从业人员发现、排除重大事故隐患,鼓励社会公众对重大事故隐患进行举报。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举报或者处置重大事故隐患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进行表彰。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四章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二十四条列入市安委会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在限期内不能完成整改的,依照《临沂市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暂行规定》(办字【2009】121号)和《临沂市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治理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临政办发【2009】100号)处理。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二十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二十五条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相关监管部门依法(规)予以处罚:(一)未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各项制度的;(二)未按规定上报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统计分析(周报、月报)情况的;(三)未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方案的;(四)重大事故隐患不报告或者未及时报告的;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二十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五)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六)未对事故隐患进行排查治理擅自生产经营的;(七)重大事故隐患限期整改不合格或者未经相关监管部门审查同意擅自恢复生产经营的;(八)对整改工作敷衍、限期内拒不执行监管监察指令的;(九)在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过程中违反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规定的。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五)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五章附则第二十六条本办法由临沂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二十七条本办法所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五章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事故隐患按照危害和整改难度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第二十八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事故隐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临沂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实施细则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临沂市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临沂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一章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生产经营单位)的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适用本实施细则。第三条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应当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生产经营单位全面负责。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二条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人(包括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对单位的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全面负责。第五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基础,以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为核心,以风险管理为支撑,以绩效考核、评先树优为手段,以安全培训为保障的全方位覆盖、全过程闭环、全员参加的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体系。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四条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支持、保障工会和安全主管部门依法组织职工对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进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第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专项安全资金提取和使用制度,按照有关规定足额存储和提取安全生产专项费用,用于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六条第四章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监管工作和企业排查治理工作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均有权向当地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监管的部门报告。第九条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18181-3: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JPEG XL image coding system - Part 3: Conformance testing
- 二零二五版建筑安装工程节能评估合同模板2篇
- 二零二五年机关单位劳动合同续签与解约操作指南3篇
- 二零二五版海洋工程船舶维修保险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教育培训机构借款合同范本:助力教育产业发展3篇
- 二零二五年红提葡萄品牌推广与销售代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股权投资合作终止后的股权转让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保育员家庭服务与职业发展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创意产业劳动保障监察与管理规范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地下管廊钢筋施工分包合同范本3篇
- 奶茶督导述职报告
- 山东莱阳核电项目一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
- 白熊效应(修订版)
- 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化教学
- 视频监控维保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标)
-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培训
- 立项报告盖章要求
- 2022年睾丸肿瘤诊断治疗指南
- 被执行人给法院执行局写申请范本
- 主变压器试验报告模板
- 安全防护通道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