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课件_第1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课件_第2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课件_第3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课件_第4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历了从探索到实践的发展。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实践则要结合自己的国情,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所处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课程目标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使同学们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使同学们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有更深的理解。课程目标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把握社会主义初级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规定二、科学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经济改革第二节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划分的生产力标准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矛盾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一、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还处于初级阶段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结构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第一节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第一节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规定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规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社会财富,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得以建立的重要物质基础。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所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同时都在为进入新社会创造条件。从资本积累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趋势来看,它大大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程度,资本的垄断就成了社会化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并日臻完善的信用制度是转到一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随着信用的发展,连资本也具有了社会性质,因为由银行贷出的货币资本不再是由它的直接所有者贷出。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各企业间经济联系的发展,信用制度大大完善,金融组织的作用日益突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并日臻完善的信用制度是转到一种新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的股份经济、合作工厂、企业联合及所形成的垄断,是进入社会主义的重要“入口”。马克思从企业中监督指挥劳动交给专人承担中发现了指挥劳动与资本所有权的分离,因而认为留下来的只有管理人员,资本家则作为多余的人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马克思根据当时垄断的发展,发现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提高,自由竞争日暮途穷。因此认为竞争已经为垄断所代替,并且已经为将来由整个社会即全民族来实行剥夺做好了准备。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的股份经济、合作工厂、企业联合及所形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特征的设想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认为消灭资本主义后建立起来的所有制是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特征的设想根据上述经典性论述,对社会主义所有制可以作如下理解:第一,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是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二,公有的生产资料仍然有个个人使用问题,因此需要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第三,联合体中个人使用公共的生产资料,消费属于个人的消费资料。根据上述经典性论述,对社会主义所有制可以作如下理解:第二,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根据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设想,马克思自然地推导出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方式是按劳分配。马克思认为分配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第二,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最终的分配形式是按需分配。按劳分配以劳动量为依据,按需分配以劳动者的需要为依据。随着社会生产力越来越高的发展,总的变化趋势是劳动量对分配的影响和作用不断减少,而劳动者的需要对分配的支配作用不断增强。马克思当时所预见的按劳分配形式不需要货币插手,因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能够准确地调节劳动时间,不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比较和计算劳动,经济运行中的市场功能已不再必要。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最终的分配形式是按需分配。按劳分配以劳动量第三,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雇佣劳动者相比于过去时代的劳动者所获得的自由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律上的自由,即工人是受法律保护的自由人;二是选择雇主,选择劳动地点、劳动条件、职业以及收入水平的自由;三是选择自身的技能发展的自由。第三,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劳动者真正实现自由是在消灭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因为社会财富已成为人们共同使用、共同发展的物质条件。自由人不是一个个彼此独立分散的个人,而是已实现社会性的个人,每个人的才能和智慧都得到全面发展,人之间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一切等级差已消失。人的自由归根到底取决于时间的节约,自由时间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劳动者真正实现自由是在消灭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社第四,在社会范围建立计划经济。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未来社会应该在社会范围建立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即对经济活动的自觉调节与控制,其中最为基础的是自觉地在各种需要之间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智总是在事后起作用,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智则是在事前起作用。第四,在社会范围建立计划经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作上述四项预见后,特别指出,上述规定性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的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作上述四项预见后,特别指出,上述规定性的实现二、科学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二、科学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马克思在1875年发表的《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指出,共产主义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直接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性问题,但他们没有束缚后人的手脚。他们明确指出,东方的落后的半文明国家要达到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不同于西欧的发展阶段。马克思在1875年发表的《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指出十月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在俄国成为实践。列宁经历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但没有经历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因此他没有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但他已经觉察到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某些征兆,使用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低级发展阶段、初级发展阶段”等概念。十月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在俄国成为实践。斯大林是第一位生活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领导人,但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初级阶段,在1952年就过早地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任务。尽管如此,实际上生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斯大林还是不自觉地承认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某些特征。与此相应,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也在实际上采取了一些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点的政策和措施。斯大林是第一位生活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领导人,但他没有认斯大林的超越初级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50年代包括我国在内的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国家大都同斯大林一样,企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建立起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但都没有成功。斯大林的超越初级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对其他社会主义国从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在总体上取得了成功,但也产生了严重的偏差,给以后的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首先,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和国家工业化必须结合进行,但在实际的进程中着重于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并没有完成,这就使生产关系的发展程度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其次,按照社会主义改造初期的设想,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需要三个五年计划时间,但在实际上只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改造过程过快及由此产生的强迫命令、工作粗糙等问题,使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

从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在总体上取得了成功,但也产党的八大明确指出,我们只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成社会主义。但是,1958年以后,“左”的超阶段的思想在我们党内逐渐膨胀起来,以为建成社会主义是一个很短的历史阶段,在我国实现共产主义不是遥远的事情,于是很快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指导下刮起了“共产风”,搞“穷过渡”。党的八大明确指出,我们只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成社会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重新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阶段。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我国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推动了人们对当前所处阶段认识的深化。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学领域的一大理论突破便是确认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党的十二大报告对这一论断作了论述。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把这个问题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前提提了出来,并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国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推动了人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经济改革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经济改革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任何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都要遵守的,但是在不同的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则是各有特色的。实践已经证明,不顾各个国家的特殊国情,采用一种模式搞的社会主义是不成功的。我们进行改革,实际上是寻求适合自己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任何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都要遵守的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才能救中国,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在经济方面主要涉及以下理论: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才能救中国,只有走有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既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那么检验一切改革措施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现阶段不能采取超阶段的政策和措施,针对我国目前已经存在的超阶段的体制和政策,正在进行的改革的任务是要调整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使之适合当前的生产力水平。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制度。在这里,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共同发展则是现阶段的中国特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动员各种要素投入发展生产力的过程,需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这里,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则是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公有资本的控制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需要转变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逐步由粗放型转变到集约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发展高科技,推进高科技产业化、商业化。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我们要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增强国际竞争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需要转变增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的安排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二是经济体制,它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根本性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经济体制则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经济体制的变化则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象经济制度那样稳定,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的安排有两种规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也规定了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的性质和任务。中国的经济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背景下,寻求新的制度安排,是着眼于改革经济体制,基本内容是要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而是使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更适合当前的基本国情,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我国过去过早地实行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成功,现在退回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是一种制度创新。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也规定了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改第二节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划分的生产力标准第二节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而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表现为相当稳定。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它是生产力的桎梏,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它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即所建立的生产关系应该为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提供空间。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存在着阶段性、层次性,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意味着生产关系的发展阶段与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应该是对应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它要求在现实中,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是不发达的国家,虽然社会主义可以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但社会主义不可能在落后生产力的基础上建成,因为社会主义需要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基础。在现实中,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是不发达的国家,虽然社会主义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们必然会对特定社会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调整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变革这一社会的根本制度,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二是在特定社会基本制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对特定社会的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进行重新安排或创新。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们必然会对特定社会的生产关系进行在社会主义下,判断经济体制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就在于是否符合邓小平所说的“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社会主义下,判断经济体制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就在于是否符合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矛盾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矛盾按照马克思的推导,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基础是生产力已经达到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所达到的水平。列宁的一国胜利学说指出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特别是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取得胜利。在现实中根据列宁的一国胜利学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都没有经过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没有达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因此,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尚未成熟、不能完全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标准的社会主义阶段。按照马克思的推导,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基础是生产力已经达过去的不承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和降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准相联系的。曾经流行的一种理论是只把增长速度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准,而把经济上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都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看作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生产力标准。这就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标准都整整降低了一个档次。过去的不承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和降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实际上,社会主义社会高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标准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超过资本主义。达不到这个标准的社会主义社会只可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观随意地拔高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只会破坏生产力,延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实际上,社会主义社会高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标准是经济发展的各一直到今天,我国虽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尚未建立起来。突出表现在:还是农业人口为主、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特别是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一直到今天,我国虽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的历史阶段,通过这个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方面特征。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另一个方面特征是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日益增长,这个特征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这两个方面的特征规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另一个方面特征是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总之,根据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由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发达的历史阶段;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总之,根据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要求,社会主义初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

第三节一、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还处于初级阶段一、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首先表明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同时也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发展成熟。相应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本身还处于初级阶段;二是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关系结构还带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首先表明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还处于初级阶段,指的是这种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不可能是成熟的完全的,达不到完全的成熟的社会主义的标准。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不可能很高,不仅公有制有多种形式,各种公有制形式也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和经营方式。公有资产不一定都在完全的公有企业中经营,也可以在包含了非公有制成分的混合所有制中实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还处于初级阶段,指的是这第二、按劳分配不可能充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劳动有三种形态,即流动形态、潜在形态和凝固形态。现阶段,无论以哪一种劳动作为单一分配标准都不可能是完全的。另一方面,不同部门不同企业的劳动者由于效益的差别同劳不同酬,而同一企业内部的分配又因为平均主义等量劳动得不到等量报酬。第二、按劳分配不可能充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三,虽然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但是目前从效率考虑,还必须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因此现阶段,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的劳动者之间存在先富和后富的差别共同富裕还是很不完全的。

第三,虽然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但是目前从效率考虑,还必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生产力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其中包括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因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提了出来。这一规定,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列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意味着将长期处于“制度外”的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非公有制成分进入了“制度内”,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

发展生产力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其中包括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广度上看,目前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的领域越来越大,发展的趋势是只要是不影响国家安全的,不违反国家法律的领域都将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从深度上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共同发展也可以体现在企业的内部,即通过混合所有制企业在同一个企业内部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进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问题。现阶段,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进程中保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可能性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现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建国初期不同,那时公有制还没有占主导地位。现在是在公有制经济占显著优势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正在进行体制改革和战略性调整,在同非公有制经济的竞争中,公有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会进一步提高。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公有制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科学认识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仅是指公有制企业,还包括在各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这样,公有制为主体也有了新的含义: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科学认识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的科学含义,既可明确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着力点,又可明确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路径。第一,就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来说,公有资产也不一定都在完全的公有企业中经营,也可以在包含非公有资产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经营。在这些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体现在公有资产在企业中的控制力。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的科学含义,既可明确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着力第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应体现在国有企业的数量上,而应体现在国有经济进入的领域和国有经济的整体效益上。从国有经济的整体效益考虑,国有企业没有必要在所有行业都在数量上成为主体,而是应该主要集中在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在面广量大的竞争性行业,可较多的实行混合经济,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第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应体现在国有企业的第三,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应该将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大胆地用于公有制经济。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肯定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实践证明,规范运作的股份制由于其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而成为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现形式。股份合作制体现本企业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是具有较高效率的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因而可以成为国有小企业和城乡集体企业改革可资选择的形式。第三,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应该将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结构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结构现代激励理论指出,选择何种分配方式,与分配的功能相关。分配不只是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它对生产效率能起到其他机制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更要重视分配对效率的激励功能。这里的效率不只是劳动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资源配置效率。按劳分配只能激励其中一种要素即劳动的效率,但不能激励其他要素的效率。现代激励理论指出,选择何种分配方式,与分配的功能相关。分配不改革初期我们曾经强调坚持按劳分配破除平均主义分配,对提高劳动效率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单一的按劳分配逐步暴露出明显的不足。首先,按劳分配的基础是劳动者都使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而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必然要提出所有者的权益在分配上的实现问题。其次,马克思所讲的按劳分配指的是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这同收入分配在外延上是有差别的。改革初期我们曾经强调坚持按劳分配破除平均主义分配,对提高劳动按照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分配是所有权的实现。过去的理论只讲按劳分配,原因是在公有制条件下只有劳动要素是私人所有的。而在现实中,不只是劳动,资本、技术、企业家等要素都可能私人所有。单靠按劳分配不可能起到动员劳动以外的要素的作用。按照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分配是所有权的实现。过去的理论只讲按劳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质是按要素投入和贡献取得报酬。分配标准涉及投入和贡献两个方面:一方面,分配方式不仅要刺激劳动要素所有者的劳动投入,还要刺激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所有者的各种要素的投入。另一方面,按照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对生产成果的贡献确定分配份额,促进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要素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充分迸发。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质是按要素投入和贡献取得报酬。分配标准涉及投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需要充分动员先进生产要素,因此按要素贡献取得报酬的机制突出需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按资分配激励资本投入,与此相应的激励机制包括:一是承认个人财产及其收入的合法性,二是肯定按资分配的必要性,三是提供不同风险和收益程度的私人投资渠道,从而提供足够的激励私人资本投入的机制。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需要充分动员先进生产要素,因此按要素贡献取二是按技术贡献分配激励知识和技术投入,必须肯定技术投入是生产价值的劳动,按劳分配必须按照劳动的复杂程度提供报酬。三是按企业家要素分配激励经营者成为企业家,企业家与创新相联系。经营者要能成为企业家除了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外,关键是在分配机制上承担创新的风险和收益。

二是按技术贡献分配激励知识和技术投入,必须肯定技术投入是生产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中按劳分配为主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结构中公有制为主体相一致。在生产资料公有部分中,由于劳动者仍然是生产资料公有部分的所有者之一,在这一块经济中,在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仍然只是以劳动为标准。另一方面,在现实的分配结构中,分配的主要部分还是以提供各种劳动(脑力的和体力的)所获得的报酬。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中按劳分配为主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最后需要明确的是,要素报酬可以是在各个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也可以是同一个人按其投入的要素获得多种要素贡献的报酬。同一个人既有劳动报酬,又有其他要素的报酬,其富裕程度是明显的。最后需要明确的是,要素报酬可以是在各个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本章小结科学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最为重要的是明确我国现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的历史阶段,通过这个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出发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本身还处于初级阶段;二是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关系结构还带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此相应的分配制度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本章小结科学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最为重要的是明复习思考题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4、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说明经济改革的内容。复习思考题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历了从探索到实践的发展。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实践则要结合自己的国情,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所处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课程目标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使同学们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使同学们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有更深的理解。课程目标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把握社会主义初级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规定二、科学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经济改革第二节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划分的生产力标准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矛盾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一、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还处于初级阶段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结构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第一节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第一节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规定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规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社会财富,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得以建立的重要物质基础。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所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同时都在为进入新社会创造条件。从资本积累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趋势来看,它大大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程度,资本的垄断就成了社会化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并日臻完善的信用制度是转到一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随着信用的发展,连资本也具有了社会性质,因为由银行贷出的货币资本不再是由它的直接所有者贷出。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各企业间经济联系的发展,信用制度大大完善,金融组织的作用日益突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并日臻完善的信用制度是转到一种新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的股份经济、合作工厂、企业联合及所形成的垄断,是进入社会主义的重要“入口”。马克思从企业中监督指挥劳动交给专人承担中发现了指挥劳动与资本所有权的分离,因而认为留下来的只有管理人员,资本家则作为多余的人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马克思根据当时垄断的发展,发现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提高,自由竞争日暮途穷。因此认为竞争已经为垄断所代替,并且已经为将来由整个社会即全民族来实行剥夺做好了准备。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的股份经济、合作工厂、企业联合及所形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特征的设想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认为消灭资本主义后建立起来的所有制是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特征的设想根据上述经典性论述,对社会主义所有制可以作如下理解:第一,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是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二,公有的生产资料仍然有个个人使用问题,因此需要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第三,联合体中个人使用公共的生产资料,消费属于个人的消费资料。根据上述经典性论述,对社会主义所有制可以作如下理解:第二,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根据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设想,马克思自然地推导出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方式是按劳分配。马克思认为分配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第二,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最终的分配形式是按需分配。按劳分配以劳动量为依据,按需分配以劳动者的需要为依据。随着社会生产力越来越高的发展,总的变化趋势是劳动量对分配的影响和作用不断减少,而劳动者的需要对分配的支配作用不断增强。马克思当时所预见的按劳分配形式不需要货币插手,因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能够准确地调节劳动时间,不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比较和计算劳动,经济运行中的市场功能已不再必要。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最终的分配形式是按需分配。按劳分配以劳动量第三,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雇佣劳动者相比于过去时代的劳动者所获得的自由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律上的自由,即工人是受法律保护的自由人;二是选择雇主,选择劳动地点、劳动条件、职业以及收入水平的自由;三是选择自身的技能发展的自由。第三,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劳动者真正实现自由是在消灭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因为社会财富已成为人们共同使用、共同发展的物质条件。自由人不是一个个彼此独立分散的个人,而是已实现社会性的个人,每个人的才能和智慧都得到全面发展,人之间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一切等级差已消失。人的自由归根到底取决于时间的节约,自由时间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劳动者真正实现自由是在消灭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社第四,在社会范围建立计划经济。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未来社会应该在社会范围建立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即对经济活动的自觉调节与控制,其中最为基础的是自觉地在各种需要之间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智总是在事后起作用,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智则是在事前起作用。第四,在社会范围建立计划经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作上述四项预见后,特别指出,上述规定性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的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作上述四项预见后,特别指出,上述规定性的实现二、科学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二、科学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马克思在1875年发表的《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指出,共产主义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直接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性问题,但他们没有束缚后人的手脚。他们明确指出,东方的落后的半文明国家要达到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不同于西欧的发展阶段。马克思在1875年发表的《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指出十月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在俄国成为实践。列宁经历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但没有经历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因此他没有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但他已经觉察到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某些征兆,使用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低级发展阶段、初级发展阶段”等概念。十月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在俄国成为实践。斯大林是第一位生活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领导人,但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初级阶段,在1952年就过早地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任务。尽管如此,实际上生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斯大林还是不自觉地承认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某些特征。与此相应,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也在实际上采取了一些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点的政策和措施。斯大林是第一位生活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领导人,但他没有认斯大林的超越初级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50年代包括我国在内的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国家大都同斯大林一样,企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建立起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但都没有成功。斯大林的超越初级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对其他社会主义国从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在总体上取得了成功,但也产生了严重的偏差,给以后的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首先,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和国家工业化必须结合进行,但在实际的进程中着重于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并没有完成,这就使生产关系的发展程度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其次,按照社会主义改造初期的设想,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需要三个五年计划时间,但在实际上只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改造过程过快及由此产生的强迫命令、工作粗糙等问题,使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

从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在总体上取得了成功,但也产党的八大明确指出,我们只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成社会主义。但是,1958年以后,“左”的超阶段的思想在我们党内逐渐膨胀起来,以为建成社会主义是一个很短的历史阶段,在我国实现共产主义不是遥远的事情,于是很快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指导下刮起了“共产风”,搞“穷过渡”。党的八大明确指出,我们只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成社会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重新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阶段。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我国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推动了人们对当前所处阶段认识的深化。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学领域的一大理论突破便是确认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党的十二大报告对这一论断作了论述。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把这个问题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前提提了出来,并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国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推动了人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经济改革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经济改革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任何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都要遵守的,但是在不同的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则是各有特色的。实践已经证明,不顾各个国家的特殊国情,采用一种模式搞的社会主义是不成功的。我们进行改革,实际上是寻求适合自己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任何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都要遵守的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才能救中国,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在经济方面主要涉及以下理论: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才能救中国,只有走有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既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那么检验一切改革措施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现阶段不能采取超阶段的政策和措施,针对我国目前已经存在的超阶段的体制和政策,正在进行的改革的任务是要调整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使之适合当前的生产力水平。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制度。在这里,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共同发展则是现阶段的中国特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动员各种要素投入发展生产力的过程,需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这里,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则是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公有资本的控制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需要转变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逐步由粗放型转变到集约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发展高科技,推进高科技产业化、商业化。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我们要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增强国际竞争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需要转变增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的安排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二是经济体制,它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根本性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经济体制则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经济体制的变化则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象经济制度那样稳定,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的安排有两种规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也规定了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的性质和任务。中国的经济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背景下,寻求新的制度安排,是着眼于改革经济体制,基本内容是要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而是使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更适合当前的基本国情,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我国过去过早地实行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成功,现在退回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是一种制度创新。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也规定了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改第二节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划分的生产力标准第二节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而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表现为相当稳定。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它是生产力的桎梏,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它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即所建立的生产关系应该为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提供空间。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存在着阶段性、层次性,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意味着生产关系的发展阶段与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应该是对应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它要求在现实中,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是不发达的国家,虽然社会主义可以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但社会主义不可能在落后生产力的基础上建成,因为社会主义需要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基础。在现实中,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是不发达的国家,虽然社会主义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们必然会对特定社会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调整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变革这一社会的根本制度,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二是在特定社会基本制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对特定社会的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进行重新安排或创新。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们必然会对特定社会的生产关系进行在社会主义下,判断经济体制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就在于是否符合邓小平所说的“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社会主义下,判断经济体制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就在于是否符合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矛盾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矛盾按照马克思的推导,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基础是生产力已经达到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所达到的水平。列宁的一国胜利学说指出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特别是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取得胜利。在现实中根据列宁的一国胜利学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都没有经过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没有达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因此,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尚未成熟、不能完全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标准的社会主义阶段。按照马克思的推导,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基础是生产力已经达过去的不承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和降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准相联系的。曾经流行的一种理论是只把增长速度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准,而把经济上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都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看作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生产力标准。这就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标准都整整降低了一个档次。过去的不承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和降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实际上,社会主义社会高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标准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超过资本主义。达不到这个标准的社会主义社会只可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观随意地拔高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只会破坏生产力,延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实际上,社会主义社会高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标准是经济发展的各一直到今天,我国虽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尚未建立起来。突出表现在:还是农业人口为主、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特别是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一直到今天,我国虽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的历史阶段,通过这个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方面特征。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另一个方面特征是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日益增长,这个特征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这两个方面的特征规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另一个方面特征是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总之,根据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由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发达的历史阶段;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总之,根据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要求,社会主义初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

第三节一、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还处于初级阶段一、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首先表明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同时也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发展成熟。相应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本身还处于初级阶段;二是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关系结构还带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首先表明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还处于初级阶段,指的是这种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不可能是成熟的完全的,达不到完全的成熟的社会主义的标准。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不可能很高,不仅公有制有多种形式,各种公有制形式也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和经营方式。公有资产不一定都在完全的公有企业中经营,也可以在包含了非公有制成分的混合所有制中实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还处于初级阶段,指的是这第二、按劳分配不可能充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劳动有三种形态,即流动形态、潜在形态和凝固形态。现阶段,无论以哪一种劳动作为单一分配标准都不可能是完全的。另一方面,不同部门不同企业的劳动者由于效益的差别同劳不同酬,而同一企业内部的分配又因为平均主义等量劳动得不到等量报酬。第二、按劳分配不可能充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三,虽然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但是目前从效率考虑,还必须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因此现阶段,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的劳动者之间存在先富和后富的差别共同富裕还是很不完全的。

第三,虽然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但是目前从效率考虑,还必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生产力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其中包括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因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提了出来。这一规定,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列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意味着将长期处于“制度外”的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非公有制成分进入了“制度内”,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

发展生产力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其中包括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广度上看,目前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的领域越来越大,发展的趋势是只要是不影响国家安全的,不违反国家法律的领域都将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从深度上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共同发展也可以体现在企业的内部,即通过混合所有制企业在同一个企业内部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进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问题。现阶段,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进程中保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可能性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现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建国初期不同,那时公有制还没有占主导地位。现在是在公有制经济占显著优势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正在进行体制改革和战略性调整,在同非公有制经济的竞争中,公有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会进一步提高。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公有制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科学认识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仅是指公有制企业,还包括在各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这样,公有制为主体也有了新的含义: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科学认识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的科学含义,既可明确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着力点,又可明确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路径。第一,就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来说,公有资产也不一定都在完全的公有企业中经营,也可以在包含非公有资产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经营。在这些混合所有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