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地理综合版本_第1页
黄河地理综合版本_第2页
黄河地理综合版本_第3页
黄河地理综合版本_第4页
黄河地理综合版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河——地理第一组1黄河源↑2黄河水系图3黄河流经的地形区黄土高原巴颜喀拉山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青藏高原4黄河全长5464公里,黄河流域位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北界阴山,南至秦岭,东西长约1900公里,南北约1100公里,流域面积为752443平方公里,若包括鄂尔多斯内流区面积,则约为79.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成“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5黄河上游:源头--内蒙古河口黄河中游:内蒙古河口--河南旧孟津黄河下游:河南旧孟津--入海口6源头水清澈,上游水量不很大,山高坡陡,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7黄河中游地区气候干燥,流经黄土高原,多暴雨,森林和草地破坏严重,泥沙大量进入黄河,从颜色看,中游河水堪称真正的“黄河”8黄河下游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床高出地表,形成“地上河“,在历史上多次泛滥,河道来回摆动,形成黄泛区。

9黄河俯视图10因为上流有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又因为植被受损严重,没有植物可以阻挡或者储存泥沙,导致土质松散,以致黄河的流沙量较大11河名流经国家含沙量(千克/立方米)尼罗河埃及等1.0阿姆河乌兹别克斯坦等4.0科罗拉多河美国10.0黄河中国37.7黄河同世界其它河流的含沙量比较

12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黄河水系水电站分布13龙羊峡水电站14刘家峡水电站15青铜峡水电站16三门峡水电站17小浪底水电站18黄河上的水利工程19黄河颂七八班历史组制作20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150万年前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西候度猿人;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现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出现晚期智人。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21222324

称黄河:并不对?因为唐朝之前的黄河里的水不是黄色的:黄河大概是从唐朝时期周围环境开始慢慢发生变化后才导致黄土高原上的黄土一点一点的流失造成的黄河水慢慢变黄。随着环境的越来越恶略导致黄河水变黄:当1500多年前黄土高原上的树木开始越来越少时,黄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现象开始出现以后人们把黄土高原这块地上的树木砍伐的差不多了黄土开始裸露伴随着雨水流入黄河再加上后来的战争等最重黄河变黄。其实黄河之前叫:河水?这个名字是在唐朝前期和唐朝前朝的叫法:唐朝初期和唐朝前朝时期的黄河叫河水那个时候的黄河周围环境好绿树丛荫所以水质保护的很好!唐朝时“黄河”叫“黄河”吗?25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灾害频繁的时期,其灾害种类有水灾、旱灾、火灾、蝗灾、鼠灾、疫灾、风灾、地震、山崩、兵灾等十余种[1]。其中尤以水灾最重,占全部灾害1219次的38%,即465次。北方黄河水患更是泛乱成灾,其他地区暴雨成灾现象也十分普遍。除与当时气候异常有关外,更和宋代人口大量增长和长期战乱对生态环境破坏有密切关系。一、宋代黄河水灾的基本状况宋代比起唐代,自然环境有恶化的趋势。其一是灾害频繁。“两宋灾害频度之密,盖于唐代相若,而其强度与广度则更过之”。[2]其二持续时间长。据统计,从1035-1230年(正是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旱灾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达195年,而整个唐代统治期间,旱灾持续时间几次相加为130年,分别为65年(640-705年)、35年(765-800年)、30年(850-880年);从995-1035年,有40年属于旱涝持平期;除了旱灾持续多发外,也有涝灾持续多发期,其中四个时段较为明显:(1)880-950年中有50年持续涝灾;(2)880-995年中有115年持续期;(3)1230-1490年有260年持续期;(4)1720-1920年有200年的持续期。宋朝的黄河水灾26

元代黄河故道田与退滩地吴宏岐北宋时期的黄河下游以北泛为主,虽可细分为横陇、北流、东流诸派,但大致不出今冀东南和鲁西北地区。自建炎二年(1128年)冬来东京留守杜充决河以来,情况为之大变,大河主流遽改向东南行,以“自泗入淮”为常事,黄泛区也转移到了鲁西南。元代黄河状况27

从1128年,黄河夺淮入海以来,为沿海输送了大量泥沙,江苏北部(长江以北)海岸线从灌河以北到海安境,即开始向海淤进。在黄河“南侵”的最初几个世纪里,河水分别由颍、涡、濉、泗入淮,大量泥沙在沿途洼地淤积,河口外伸并不很快,到了明弘治(公元1488年~公元1505年)年间,由都御使刘大厦主持,在郑州、开封一带凿月河,开引河,导水入淮河支流,堵塞黄陵冈险工各口,阻水分流向东。在黄陵冈东西筑长堤,自河南武陟,经新乡、延津、山东曹单二县,到江苏砀山(现属皖)总长180公里,阻止向北漫溢。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大工告成。自此以后,黄河全河夺淮入海。其后,向海淤进加快,全河黄沙凶猛下注,海底暗沙迅速增高,进而露出水面,成为洲滩。据有关资料,苏北滨海平原向海推进的速度,1494年以前为每年54米,1494年以后增至每年215米。

当然,生态环境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有自身的演变规律,也有人为诱发因素,因此不能不加区分地将人类作为一切生态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生态环境也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区都趋于恶化,起破坏作用的。比如,由于明代黄河的频繁泛滥,造成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大量的黄河故道田和退滩地,这些土地土质细腻,土壤肥沃,政府不抽或只抽取很少的赋税,百姓争相耕种,对当地的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黄河的泛滥形成的面积广大的湿地,也对于区域生态环境起到了改善作用。明代水患对黄河河口变化的影响好处坏处28

清初中原地区和河源地区往来更加密切,时人已经逐渐了解到在黄河上源区有“古尔班索罗谟”(蒙语意为三条支河),但具体情况并不清楚。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命拉锡、舒兰探黄河河源。他们到达星宿海,发现星宿海上源还有三条河流,但并未追至源头。拉锡、舒兰归京后绘有《河源图》,舒兰还写有《河源记》。康熙末年组织全国性的地形测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胜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区进行测量,此行“逾河源,涉万里”,回京后将测量结果绘入《皇舆全览图》。此次测绘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绘制出来。清乾隆中期,齐召南利用《皇舆全览图》及其他资料,编著《水道提纲》,其中将黄河上源三条支流中间一支阿尔坦河(今天的约古宗列曲)定位正源。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由于黄河下游决口泛滥,难以堵塞,于是乾隆命门侍卫阿弥达“恭祭河源”。阿弥达到达星宿海以西300里处,对星宿海上源三条河流进行了实地勘查,认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清代人寻黄河源头2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黄河源头进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在项立志、董在华率领下,对黄河河源进行了数月勘查。河源勘查队认定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雅合拉达合泽山是它的源头,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这一结果与前人考察结果不相吻合,在学术界引起争论,但黄河发源于约古宗列曲的说法广为流传。1978年,青海省邀请中央和地方有关科研专业人员,再次对黄河源头和扎陵、鄂陵两湖进行实地勘查,确认卡日曲为黄河正源[3],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学者杨联康徒步考察了黄河全程。他认为黄河最远源流是始于巴颜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长于约古宗列曲30.5千米,长于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黄河源标志。黄河真正的源头3031下面请大家听一段音乐歌词见书本p46-4832黄河--母亲河33水土流失

几千年来,许多地区由于滥垦、滥牧、滥伐等恶性开发,引起森林、草原和耕地的严重退化以及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6%,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竟达到90%。黄河在上中游地区,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造成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黄河洪水威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其根源就是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与水灾一样,黄河流域的旱灾,也存在着灾情重、频率高的特点。34水资源供需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2010年缺水40亿立方米,2030年缺水110亿立方米,2050年缺水160亿立方米。水资源的奇缺,使大多数河流每年大部分时间内干枯,甚至出现黄河断流现象。

35水污染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重点河段,符合标准的二、三类水质河长仅占38.7%,四类水质河长占20.1%,五类和劣于五类水质河长占41.2%。随着黄河流域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废污水排放量将持续增加,据预测,2010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将会超过65亿吨,同时,面污染也有进一步扩大之势。如不采取治理措施,黄河干支流大中城市所在的河段水质有可能全部劣于五类水质标准。36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①太阳辐射的改变②间冰期。③大气透明度的变化。④上中下游补给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②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

③水资源管理不协调。④人为热释放。黄河断流情况199116199283199360199474199512219961361997226199814219994237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多半。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38诗意的黄河

——黄河文学39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40凉州词

【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4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42行路难

【唐】李白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43倾听黄河

李雪峰

远远我们就听见了那低沉的吼鸣,像远方隐隐的奔

雷,像一万张牛皮大鼓被纷纷沓沓地一起擂响。天空里

的一钩弯月,和洒在夜幕上青铜钉般散落的星星,都十

二分迷蒙。许是夜风把惊涛骇浪的飞沫远远地吹洒过来

了,温馨了风缕,温馨了夜色,霏霏地浅浅地润湿了我

们的眉发和呼吸。

我们疾步迎着那涛声奔去。那喧嚣,也急切切朝我

们的耳鼓汹涌而来。

终于,我们站在了那动人心魄的涛声里。

这就是黄河!就是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还要源远流长

,比我们的生命还要年轻,比我们的青春还要饱满和激

荡,永远充满灵性,充满奔放的滔滔不息的

黄河!

44我们站在岸边被惊涛飞浪拍溅得訇訇作响的岩石上

,苍茫的夜幕里,看不见流水,看不见浪涛,我们只能

静静地伫立着,从涛声和河风里倾听这条大河,结识这

条从唐诗宋词的飞韵里,一泻古今的灿烂大河。

仿佛一支奔突的马队刚刚离去,而另一支马队的一

万只铁蹄又奔突而来。轰———哗———,轰———哗

———,一浪推卷着另一浪的余音,没有间歇地急骤地

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一声浪涛里挟卷着漫天的

飞雨碎沫,凉凉地溅了我们一头一脸。在轰鸣的刹那,

岸在颤栗,脚下的大地也猛地一抖,仿佛要沉陷,然后

那轰鸣又从大地深腹沉闷地反弹了过来。浪涛的轰鸣,

和大地恢宏的回声,震耳欲聋地把我们夹击在中间,震

击得我们摇摇晃晃。

足足有半个钟头。黄河让我们领略了它半个多钟头

的恣肆和狂放、恢宏和雄浑,就渐渐收敛了,渐渐风平

浪静,渐渐恬静了下来。我从此才真的知道黄河是富有

灵性的,就像一个坦荡胸怀的人,他让你认识的不仅是

他的阳面,而且还有他不灿烂的另一面。

45有几盏星星一样的灯,从黛黑的远方飘飘摇摇地漂

下来。那灯在静静流淌的水声里,一点一点明明灭灭地

近了。渐渐就听见那悠闲缓慢的摇橹击水声。像一双母

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

。有几只水鸟,冗长地啁啾着,羽翅的扇动声和在舒缓

的水流里,像是几声悠远的古筝声韵,幽幽地流远了。

船近了。但看不清是乌篷,还是舢舨,只是乃

乃地漂着。有缠绵的渔歌月光似地飞落过来,那歌声轻

纤,淡泊,含着温馨的水汽,和着水流的起伏,轻风一

样地婉转着。

我们一直站到月噙西山。谁也不说话,只是默默地

谛听着。

同行里有朋友叹息说,没有看到黄河的浑黄和苍茫

。我想,聆听黄河的声韵难道不比见到黄河更深刻吗?

就像倾听音乐,虽然看不到它所表达的那一种意境,但

通过音符所意想的境界,比那种起初的风景更高远更优

美。

黄河啊,我从我的耳朵里看到了你,我从一支雄浑

而清丽的音乐里看到了你46黄河叹

自遥旷的天际而归从远古的岁月而来此刻我该用什么样的曲调来咏叹

你那千万年永不停息的流淌

黑色的繁衍,黄色的茁壮华夏文明成长的足迹道不尽多少曲折与沧桑统统化为一路滚滚翻腾的浊浪

看九十九道命运的弯每一处飞溅起的激荡呐喊

都是源自大地深处最滚烫的期盼

向着民族图腾的召唤一代代血脉相连的炎黄子民

祖祖辈辈筏舟渡岸生命的桨橹

弥漫着你金黄乳液的芬芳

寻不回河伯的水图、大禹的泥裳

早已随风东流一去不复返

而惟有关于你的每一支不朽的歌谣

依然在历史的两岸

悠悠传唱47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受不了这种折磨。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后来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48

【望洋兴叹】相传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称河伯。他站在黄河岸上。望着黄河水自西向东流,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河伯始终不信。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河伯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眼前一亮,海神微笑地欢迎他,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冯夷当河伯】的故事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