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讲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第42讲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第42讲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第42讲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2讲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知识体系: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迁的阶段

2.变迁的表现

3.变迁的原因

4.变迁的特征

5.变迁的影响1.第一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但同时也传入了新的生活方式;这些变化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又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2.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城乡人民生活、风俗习惯、社会风气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但由于国家底子薄、人口多,加上极“左”思潮的干扰,到改革开放之前,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由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接近和跨越小康社会。总之,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像是一个晴雨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巨大变化。

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1.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3.大众传媒的变迁四大传媒报刊媒介广播媒介电影媒介网络媒介

衣食住行、通讯、传媒、风俗等变迁,属于社会史范畴,从民众的日常折射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以小见大。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衣食住习俗1.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男子:西装、中山装女子:旗袍、上衣下裙(中式与西式并存)男子: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女子:列宁装、布拉格(政治色彩强烈)异彩纷呈(彰显个性)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食物简单,凭票供应(粮票、布票、油票)1988“菜篮子工程”出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住房拥挤农村住房不断更新,1995年城镇“安居工程”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维新变法开始);婚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葬礼:厚葬→殡仪馆、公墓、火葬社交礼仪: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民主平等观念)改用公历,增添新节日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社会风尚逐步形成取缔黄赌毒黑等丑恶现象;制定《婚姻法》,实行新婚姻制度:废除包办婚姻,一夫一妻,男女平等苏联式连衣裙蓝灰色服装、绿军装干部服(中山装)服装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晚清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土洋并存50年代到80年代初:政治意识形态明显、色彩单调改革开放以来:个性化、色彩鲜艳、时尚、多样化服饰是时代的外衣

1928年3月,国民党内政部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1929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1936年2月,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这一过程说明

A.革命观念风靡一时B.服饰变革推动社会进步C.人身控制日益严重D.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旗袍、马褂、西服等几乎从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造型简单、凤格朴素的列宁装、工装裤和军装。这一变化()A.符合当时勤检建国客观需要B.受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影响C.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与当时冷战国际形势有关DA中国近现代服饰具有时代性长袍马褂: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旧知识分子和乡绅的典型着装,被新潮人士视为守旧和落后的表现,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很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也穿长袍马褂。中山装:体现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是革命和进步的表现。列宁装:新中国成立初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受苏联影响)紧密朕系。军装和“干部”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成为“革命时装"大喇叭裤是改革开放初期一度流行的服饰,从美国引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及影响。(13分)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政府推动变革,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推动;大量西方人的到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先进人士的倡导;对外交流密切(每点两分,任答3点,6分)影响:推动审美观念的变化;促进思想解放(便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推动政治变革;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服装制作业的专业化发展(每点两分,任答4点,7分)饮食和住房的变化到19世纪90年代,“向时华人鲜过问”的西餐出现了“裙屐少年,巨腹大贾,往往携姬挈眷,异味争尝”的局面,到番菜馆就餐也成为当时中上阶层讲排场的一种方式。这反映了A.当时国人普遍崇尚西方文化B.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C.中西合璧充斥社会生活领域D.追新慕异已是当时的主流文化B1860年,上海西人书馆助西人译书的文士王韬去某友人家作客,友人“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味极甘醇可口”。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C(2019·海南高考·9)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B中西合壁◆史料研究:婚俗变化

材料1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2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习俗的变迁下表为上海等城市不同年代部分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据此可知A.政治生活的影响逐渐消失B.社会价值取向发生根本变化C.受教育程度日益受到重视D.社会关系一直发挥决定作用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6

8

12.6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5

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C马叙伦回忆说:“求是书院有一位教员叫孙江东,他偶然在暑假里出了一个题目叫《罪辫文》教学生做。学生都大发议论,斥责清朝。孙江东还嫌他们文章里“本朝”两个字不行,给他们改成”贼清”。由此可见A.满清旧俗已得到彻底根除B.学生剪辫易服投身革命C.辫子与辛亥革命紧密相联D.书院师生存在政见分歧C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B.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C.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D.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D◆史料研究:断发剪辫

材料1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资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还数十年前,人皆结发也,至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民风也,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废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1)请概括材料一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习俗的变迁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无法从事机器化生产不利于行军作战欧美各国都随机器工业的开展和战争的需要剪发而富强;既不美观又不卫生;有损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

材料2我们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以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昧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侮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侮辱去掉的。

——《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2)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剪辫”?(3)试分析康有为与孙中山主张的相同点。

原因:是推翻清朝统治的民主革命的需要和象征,也是摆脱中华民族耻辱,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的需要和表现。相同点:都把剪辫这一陋俗置于强国富民、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振兴中华的政治高度来认识,而非泛泛地移风易俗。

习俗的变迁不仅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是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习俗的变迁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民国初建立,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该现象说明当时()

A.崇洋媚外现象愈演愈烈B.伦理纲常思想开始被抛弃C.政治变革影响社会生活D.中西方服饰风格差异较大C

社会生活习俗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外,影响其变迁的因素还有: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城市化及近代化趋势的影响;政府政策的影响;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有哪些呢?兴办洋务、近代工业、教育等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为实现强国目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改善,极左思想影响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日益接轨▲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西方侵略、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传入20世纪30年代,“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同时期的河南官方则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税一元。”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特点是A.全盘西化B.中西合璧C.官方主导D.新旧杂陈D(2019·江苏高考·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C

特点:①经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受西方影响明显。②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发展,且不断加深。③地域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④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使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但始终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新旧杂陈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2018·江苏高考·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右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D1879年,上海租界管理当局为严守男女之大防,规定一辆人力车只能载客一名,如不遵行,便要罚钱。这一规定()A.为汽车拉客提供方便B.严重违背了社情民意C.体现了新旧杂陈的现实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C

变迁的障碍

1907年,清政府开始实施女子的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决定在小学实施男女共学。然而1915年女子小学生的比例仅占全体学生的百分之四。这主要是因为()A.封建礼教思想根深蒂固B.近代女子教育体系尚未建立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有限D.尊孔复古逆流导致思想退步A

清末民国时期,星期制获得普遍推行,同时,一些人以盲目西化为由主张取缔星期制,一些人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过诉诸历史证明这一习俗在中国“古已有之。”这反映出()

A.西学东渐促成思想自由多元B.大众舆论制约社会治理成效

C.新式生活排斥中国传统文化D.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D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杏,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湖流由临海一带向内地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破碎。这反映

A.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B.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C.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D.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B

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化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传统伦理的束缚,革除弊端,逐渐平民化、大众化;既会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1912年2月17日,南京临时政府在剪辫通告中规定:“如有逾期不剪者,即将其公民权剥夺,并严加惩治。”这说明,当时南京临时政府A.致力提高国民民权觉悟B.重视清除封建政治的根基C.注重塑造主流文化意识D.强化了政府法令的权威性C190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