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传染病PPT医学课件_第1页
环境对传染病PPT医学课件_第2页
环境对传染病PPT医学课件_第3页
环境对传染病PPT医学课件_第4页
环境对传染病PPT医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环境对传染病的影响Environmentandinfectiousdiseases本章概要人类自从进入文明史并形成社会以来就有了对疫病的记载,并认为它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形成较大规模的聚居而发生的,并因族群迁徙、商贸往来、征战侵掠而传播的。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必须依赖于这三个基本环节的连接和延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传染病的流行和消长。而这三个环节的相互连接和作用往往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甚至决定着传染病发生、发展与转归。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传染病出现了一系列流行变化一些过去已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如霍乱、结核、疟疾等;一些新的传染病不断在全球蔓延开来。在我国,非典、结核、以及禽流感等动物疫源性疫情警报连续不断。2009年,世界范围内的H1N1大流行。种种事例表明,环境因素在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环境对传染病的影响Environmentandinfectiousdiseases

第一节自然环境对传染病发生的影响Naturalenvironmentandinfectiousdiseases一、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二、病原微生物进入环境的途径及其传播三、气候变化对传染病发生的影响四、自然灾害对传染病发生的影响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在土壤、水及空气中广泛分布,种类繁多,相互影响,构成了一定的微生物区系,也是传染病发生的首要条件——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来源。传染病的发生,常常是自然环境因素导致微生物区系改变所引起,这些因素包括气候、季节和地理因素等。自然因素通过作用于传染源(感染或携带病原体的动物或人)、传播媒介(蚊子及土壤等)和易感动物(没有抵抗力或抵抗力低下的动物)而影响传染病的流行。一、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1.土壤土壤具备多种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水分、气体环境、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并能防止日光直射的作用,是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故有微生物天然培养箱之称。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很多,有细菌、放线菌、真菌、螺旋体、藻类和噬菌体等。各种微生物的含量变化很大,但以细菌为最多,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放线菌的数量仅次于细菌,占总数的5%~30%;真菌的数量仅次于放线菌,螺旋体、藻类和噬菌体较少。一、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2.水在各种水域中都生存着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水是仅次于土壤的第二天然培养基。水中的微生物主要为腐生型细菌,其次还有真菌、螺旋体、噬菌体、藻类和原生动物等。此外,还有很多非水生性的微生物,常随着土壤、动物的排泄物、动植物的残体、垃圾、污水和雨水等而汇集于水中。在自然界中,水源虽不断受到污染,但由于微生物大量繁殖不断分解水中的有机物、日光照射的杀菌作用、水中原生生物的吞噬作用、水中悬浮颗粒黏附细菌发生沉淀、清洁支流的冲淡以及水中其他理化因素的作用,可使水中的微生物大量地减少,使水逐渐净化变清。如果水体中有机物超过了水的自净作用,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水体也就会变成传染病发生的温床。一、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3.空气空气中不含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充足的水分,含有直射日光的杀菌作用,因此不是微生物良好的生存场所。但是人和动植物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能通过飞沫或尘埃等散布于空气中,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二、病原微生物进入环境的传播途径1.土壤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是随动植物残体、人畜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水、垃圾等废弃物一起进入土壤的。一些人和动物的病原菌与其他病原微生物,在条件适宜时以土壤为媒介,引起人和动物的传染病的发生,即为土壤传播。

表4-1几种常见病原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生存时间

病原菌名称生存时间结核分枝杆菌达5个月,甚至达2年之久伤寒沙门氏菌达3个月化脓链球菌达2个月巴氏杆菌在土壤表层生存不超过14d布氏杆菌可达100d猪丹毒杆菌166d(在土壤尸体内)

二、病原微生物进入环境的传播途径2.水病原微生物可随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内脏、尸体以及医院、兽医院、屠宰场、皮毛加工场等排出的污水和垃圾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源而进入环境中。污染的水源通过大小河流广泛传播,或透过土壤侵入地下水,人和动物某些传染病常常由污染的饮水引起并传播。如许多肠道传染病往往顺着河流或供水系统迅速蔓延。

二、病原微生物进入环境的传播途径3.空气空气中一般没有病原微生物存在,但在医院、兽医院以及畜禽厩舍附近的空气中,常悬浮有病原微生物气溶胶,健康人或动物往往因吸入而感染。如结核、非典、腮腺炎、白喉、流感、普通感冒、麻疹等。

三、气候变化对传染病发生的影响1.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病原体存活的影响微生物可以根据其生长的最适温度不同分为嗜冷、兼性嗜冷、嗜温、嗜热和超嗜热等五种不同的类型。在阳光充足的夏季,由患病或感染动物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存活时间缩短,使传染病扩散和流行的机会大大降低,而在寒冷的秋冬季节则反之。如口蹄疫病毒对高温和直射阳光敏感,所以口蹄疫表现为秋季开始、冬春严重、夏季基本平息的流行特点。尽管禽流感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通过对其疫情发生时间和扩散趋势分析发现,禽流感主要发生在冬春和秋冬交替季节,而且多在寒流突袭,气温变化较大时或低温阴雨时发生。从地理位置来看,我国2004年禽流感疫情最先发生在广西隆安县,随后由南向北扩散。2.气候的变化扩大了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范围气温的降低有利于多数病原微生物的存活,尤其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的流行。气温的升高则有利于肠道传染病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和繁殖,并且存活的范围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有所扩大,导致已控制传染病的死灰复燃,而且导致新传染病的出现。千万年来大气的热绝缘效应把地球保持在平均温度约13℃,90年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已达15.5℃,现地球正处于近万年来第3次暖期,据推测21世纪年平均气温将再上升1.5~4.5℃。全球变暖后,热带范围扩大,温带部分地区会变成热带,寒带的温度也上升,从而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尤其是微生态平衡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强烈,导致微观生态学的变化和失衡,利于传染病的扩散和流行。3.气候变化对疫病传播媒介的影响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温度的上升为媒介昆虫提供了提前孳生繁衍和出蛰的环境,并使昆虫体内病原体毒力和致病力增强。在气温高的夏季,蚊子大量孳生繁殖,以蚊子为传播媒介的传染病如疟疾、登革热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例增多。我国海南省在30多年无登革热报告后,近年出现较大流行,流行区域已扩大到广东、广西。4.气候变化对动物机体易感性的影响动物处于最适温度条件下,其生长发育最为旺盛。比如,生猪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15℃~23℃。如果环境温度低于下限温度或高于上限温度,动物将发生热应激和冷应激反应,其生理活动减弱或停止,甚至出现冻害致死或热害致死现象。当寒冷潮湿时,机体容易受凉、呼吸道粘膜的屏障作用降低,一些条件性致病菌趁机大量繁殖,引起呼吸道疾病流行。反之,在干燥、温暖的季节,病情减轻、咳嗽减少。高温条件下,动物肠道的杀菌作用降低,肠道传染病增加。四、自然灾害对传染病发生的影响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崩塌、海啸、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洪水和干旱、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沙漠化等。自然灾害可能会突然爆发,也可能缓慢发作,并对安全健康、社会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自然地质灾害对传染病发生流行的影响也与自然气候条件,社会环境有关。如果措施不到位,有的灾害会引起灾荒,诱发疫病,即“大灾后必有大疫”。如果措施到位,则未必如此严重。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造成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踪,需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尽管导致了大量的人和动物伤亡,所在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微生物滋生,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但由于同时,地震还造成约79.2万头生猪、6万头牛、17.8万只山羊和1400万只兔子及禽类死亡。但由于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防疫措施,并未引起了传染病的暴发流行。这是我国卫生事业的一项巨大成就。然而翻开中国历史,因气候突变、水旱灾害导致的疫病流行时有所见;因人口流动、聚居而加剧的疫病流行更是触目惊心,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疫情发生,并因此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民众的生命财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其中,以魏晋南北朝与明清时期最为典型。灾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第一,自然灾害是否导致当地人或动物的大量伤亡,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第二,自然地质灾害发生地区是否人口聚集,卫生状况气候和地理环境恶劣;第三,灾害发生地区经济政治是否繁荣稳定,并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第四,受灾地区常见的地方病和流行病。1.与水相关的传染病自然灾害对水源的污染常常诱发传染病的发生,如饮用水被污染后常爆发痢疾,2004年孟加拉国洪水后一次爆发的痢疾达17000多例;1992-1993年印度尼西亚的一项研究中,洪水被确定为是由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导致的痢疾疫情的重要风险因子。2001-2003年印度尼西亚另一个有关小隐孢子虫感染的风险因子的评估研究指出,人接触洪水后得病的几率是正常情况下的4倍以上。2.与人群拥挤相关的疫病灾后疏散人口时常会出现人群拥挤,并助长传播性疫病的扩散。是否灾后出现麻疹等疫病、以及感染疫病的风险取决于受感染人群中防疫接种率底线,尤其是在15以下的儿童中的接种率。拥挤的生存环境会助长麻疹等疫病的传染,因而需要更高的接种比例才能避免疫病爆发。1991年在菲律宾,Pinatubo火山爆发后,疏散的人群中爆发麻疹,18000人感染。3.媒介传染病自然灾害,尤其是龙卷风、飓风和洪水等气象灾害,会影响传病媒介孳生地以及传病媒介疾疫的传播。一方面,起初的洪水会冲刷掉现有的蚊虫孳生地,但另外一方面,暴雨或河水满溢造成的死水,也会制造出新的孳生地。如洪水过后的疟疾传播是广为人知的现象。1991年,哥斯达黎加大西洋地区的地震,导致了产生蚊虫孳生的环境变化,随后就是疟疾病例的急剧上升。

第二节社会环境对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Socialenvironmentandinfectiousdiseases

一、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对传染病的影响二、战争与恐怖袭击对疫病流行的影响三、国际经济贸易与人群流动迁移对传染病发生的影响四、人类活动导致的社会环境改变对传染病的影响五、养殖模式改变和养殖场环境污染对疫病流行的影响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存于地球上的一个生态系统中,彼此依存,相依为命。在这个生态环境中,人是生物圈的支配者。人及人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与生产活动方式,直接影响着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存,也构成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与流行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对传染病的影响1.国家政治与社会局势

国家政局不稳和社会发展动荡常常直接影响相关医疗卫生与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间接地导致了传染病发生和流行。如已处于控制状态的白喉自1989年至1994年独联体中有12个国家相继发生白喉流行,病人数占世界上白喉病人的99%。在非洲,由于政变、宗教、种族、领土、边界等原因所引发的战乱是非洲国家独立以来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画面之一。时至今日,仍有数以十计的非洲国家处于各种内部或外部冲突之中,使得霍乱、疟疾、爱滋病和艾博拉热等新旧传染病随处随地存在,也成为每一个去过非洲的人的梦魇。在我国国民政府时期,由于内忧外患交相迭至,国内军阀混战,政局不稳,自然灾害爆发频繁,加上帝国主义的入侵,民众疲于奔命,生活困顿不堪,体质孱弱,免疫力非常差,易受各种病菌的侵袭,疾疫爆发频繁。受当时的医疗条件和生存状况、经济条件的影响,旧中国民众的死亡率非常高。与此相反,建国以来,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使传染病防治工作已经取得很大成就。根据我国部分城市前10位主要疾病的死亡率及死因构成统计,1957年急性传染病和肺结核分别居于第2、第3位;而1975年急性传染病和肺结核的位次已分别降至第8位和第6位;到1986年,传染病(肺结核除外)已退居到第10位以后,肺结核的位次也退居到第7位。2.国际政治合作经济全球化传染病的传播从来不受地域和国界的限制,且近年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跨国性,疾病传播无国界,以艾滋病为例,自1981年发现以来,已传播世界各国,现有感染者达4200多万。二是不确定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造成的危害往往难以预料。三是转化性,疾病社会传播后迅速超越卫生领域,易造成人们的恐慌而转化为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四是协作性,应对疾病等卫生问题需要加强部门间配合和地区间乃至国际合作,才能将发生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3.经济发展与科学文化水平旧中国民众的传染病多发,死亡率高的原因,其直接的原因就是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和科学文化水平的落后,使得民众缺乏医药卫生知识,易受传统鬼神观念影响,愚昧无知。特别是农村的病人,往往将求生的希望寄托在江湖郎中,甚至巫医、神汉们身上,而不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既浪费了钱财,又白白丢掉了性命。在当今欠发达地区,仍有许多地区民众对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十分缺乏,甚至有将得传染病死亡后深埋的牲畜挖出来吃食的报道。同时,经济文化水平的落后也导致了许多不良卫生习惯的养成,从而导致了一些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流行。猪囊虫病是人类不良卫生习惯导致流行的典型例子,由于饲养生猪的卫生问题,在人和猪之间形成了人(粪)-猪(肉)-人的恶性循环,即猪接触到有绦虫病的患者粪便而患病,人因生吃或食入未煮熟的患有猪囊虫病的猪肉而患绦虫病和囊虫病。无圈散放或“连茅圈”易造成本病的流行。南方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有生食猪肉和生食猪血的习俗以及在野外大便的习惯,亦造成了该病在当地呈区域性流行。另一方面,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也会促进一些动物及人类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城市宠物犬和农村护院犬的数量大大增加,人们在尽享宠物带来的快乐时,也增加了患“宠物病”的风险。这类病主要有弓形虫病、狂犬病、附红细胞体病、鹦鹉热、犬绦虫病等。据统计,全球每年有3.5~5.5万人死于狂犬病。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狂犬病国家。二、战争对疫病流行的影响众多史实资料显示,疫病的流行直接或间接与战争相关。我国东汉末年的战乱使人口大量死亡,造成疫病大范围的蔓延。魏晋时期十六国疫病流行和咸丰年间苏浙皖战场瘟疫均是自然因素与战争协同作用引起疫病流行的典型例子。战争对传染病发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疫病流行直接发生在征战军营中,因军队不服地方水土且人群密切,很快暴发流行;第二,随征战的军队流动造成疫病流行传播;第三、战乱导致经济衰退、人民贫困,引起疫病灾难。生化武器各种生物与化学武器在战争中的使用可直接引起疾病的爆发流行。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臭名昭著的例子莫过于日本的细菌学专家,中将石井四郎所领导的731部队及研究所。在中国东北的范平县,731建立了一个由150座建筑物和5000名研究人员构成的细菌战大本营。自1932~1945年间,仅通过活体实验死在731魔手下的中国军民就达到10000人以上。他们还曾经在中国的11个城市进行过大规模的实地细菌战试验,其中通过飞机播撒的带菌跳蚤每次竟超过1500万只,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据《德宏史资料》载:“1942年盈江、腾冲一线沦陷后,日寇在当地收买活鼠,施放细菌,日寇撤退之前,在盈江封锁路口,强迫赶街人注射一针黑药水,注射黑药水的人十有九死,给王茂才注射黑药水之后,全家六口人染鼠疫死去,继之盈江鼠疫大流行死亡达千余人,以后逐步向腾冲、保山蔓延。”至今我国仍是鼠疫重灾区,目前证实的鼠疫疫源地分布在17个省(自治区)、216个县。恐怖袭击此外,日益频繁的恐怖袭击很可能成为传染病发生流行的潜在威胁。1984年9月,美国俄勒冈州的达尔斯市,卫生局在数天内接连获悉市内爆发了多起肠胃炎案例。疫情持续扩散,最终导致751人受到感染。美国“9.11”后的“邮包炭疽事件”也是最好的例子。也有人认为SARS病毒可能是继天花病毒之后最具潜质的生化武器炭疽菌、肉毒杆菌、天花、鼠疫三、国际经济贸易与人群流动迁移对传染病发生的影响1.国际贸易对传染病的影响连接国际贸易的每艘轮船、每架飞机、每辆卡车以及每件货物都可能潜在的病原携带者,大大地促进了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风险。“地球村”集装箱野生动物贸易野生动物由于长期生活在十分复杂和恶劣的野外环境。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能够产生较强的抗病能力。而人类长期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之中,其抗病能力根本无法与动物相比。在自然环境中,一些病毒往往潜伏在野生动物。特别是噬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身上。只要条件适合,这些病毒就有可能侵入到人群之中。近年来人类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原本只存在于动物身上的疾病得以传播至人并迅速扩散开来。如黄热病、埃博拉病和艾滋病等。2.人群流动与迁移人群迁移易引起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已被历史所证明,如灾后疫情爆发的风险主要是与大量人员迁移相关的。以SARS为例,这一传染病在2002年年底首次出现后,尽管各国迅速采取了严格防范措施,但短短几个月内全球还是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影响。2009年4月24日由墨西哥发端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短短的3个月(5-7月)已经遍布世界约160个国家。2009年11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疫情通报显示,全球已有206个国家和地区确认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该病已至少造成6250人死亡。

11月26日全球死亡6770人11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这种新型流感致死人数累计达7826人。数据显示,超过半数新增死亡病例发生于美洲地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人口众多,在局部省份城市人员密集、流动频繁,大大促进了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也给传染病的控制带来了难度。有案可藉,诸如霍乱、乙肝和艾滋病等目前一些重大传染病都是境外来华人士首先发病后才出现的。我国的首例艾滋病例就是在1985年由美籍阿根廷青年男性游客来华引入的。同年末,当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艾滋病检测中心为19位曾接受外国血液制品治疗的血友病患者进行血液检测时,发现其中4人感染了艾滋病病。四.人类活动导致的社会环境改变对传染病的影响许多新病毒本有自己的生存范围,但人类的活动突破了自然的地理屏障,打开了新传染病偷袭的通道。特别是大型开垦荒地砍伐、森林、水坝修建、气候改变以及对野生动物的滥捕和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使原始的曾阻止过疫病传播的“安全区域”荡然无存。其结果是藏有很多病毒的森林野生动物与人和畜禽密切接触,新病毒很容易“易地而居”,从攻击森林野生动物转而攻击人类和畜禽。人类为了利用自然资源而建设的各种水利设施也与一些传染病的传播有关,如发电或灌溉水坝。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水坝常常是蚊虫繁殖的栖息地,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导致疟疾的大量传播。如2002年,美国全国卫生研究所的报告显示,在埃塞俄比亚,随着当地大坝的建设,蚊虫数量增加了7倍。在非洲,大坝的建成同样为蚊虫的繁殖和蜗牛的生存提供了舒适的居所,在当地导致了血吸虫病的泛滥。近几年来动物病毒频频入侵人类的生存领域并成为人类的健康杀手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人类人口的极端增长,人类贪欲的极度膨胀使本来资源匮乏和脆弱的地球生物圈平衡被打破,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共处的生活同时也宣告消失;其二,是人类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往来接触的机会的增多,因而也造成了“人畜共病”的几率增加;其三,人类盲目地砍伐森林,破坏自然,污染环境造成了大量动物的病毒变种,并增加了其对人类身体的入侵能力。作为工业化基地及人类文明象征的城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定居,使得城市规模及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人口较强的密集性和流动性会增强疾病的传播速度,加上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减灾防灾方面存在脆弱性,为疾病的传播创造了环境条件。SARS流行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大、中城市,如北京、香港等。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对疫病的影响也反作用于人类本身。环境污染可导致人体的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量负荷和远期效应等。就癌症而言,病毒因素引起的肿瘤占5%,放射性因素引起的肿瘤占5%,化学性因素引起的肿瘤占90%,而人类所接触到的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主要来自环境污染。五、养殖模式改变和养殖场环境污染对疫病流行的影响自从进入2005年10月,全球各地突然密集传来禽流感导致禽鸟甚至人类死亡的报告。禽流感给全球的畜牧业发展带来重大损失,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到2006年底,人类禽流感病例总数为261例,其中死亡157例。至2007年11月,我国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共27例。2003年至今,禽流感使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约有1.5亿只禽鸟死亡,造成经济损失高达100亿美元。我国动物疫病对人类和畜禽的危害却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1.疾病种类不断增多,旧病尚未控制,新病不断出现如2002年我国暴发流行的猪圆环病毒2型引起的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和2006年以来国内大部分地区流行的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PRRS)均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沉重打击,经济损失巨大。以家禽为例,在20世纪60-70年代,养殖者只需进行鸡新城疫、禽霍乱的预防,而当前规模化养鸡场需要防治的疫病则超过30种之多。其中靠疫苗、药物防控的就在15种以上。疫病防治投入占养殖业生产成本比重不断增加,免疫接种、药物投入已成为养殖场兽医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2.条件性疫病危害日趋严重在散养条件下,畜禽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很少产生致病作用,危害也不大。但在集约化、高密度环境中,致病作用却十分突出,已成为决定养殖场命运的关键因素。其主要影响因素有:长期盲目大量滥用抗菌素,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建场时间长,环境污染重,消毒不彻底;畜禽体质下降,抗应激能力差等,使这些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对鸡群的危害日益加剧。3.烈性传染病危害日益突出近几年中,烈性传染病不时发生,在局部地区爆发流行,防不胜防。频繁发生的猪瘟出现母猪带毒综合症、新城疫出现了慢性和非典型过程,特别是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猪圆环病毒病等危害日趋严重。另外,病毒与病毒、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以及呼吸道综合症使临床诊断和防控更加困难。4.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严重据2007年国家环保局对23个省、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80%的规模化养殖场建在人口密集区域;90%畜禽养殖场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估;80%左右的规模化畜禽场缺乏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直接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为什么动物饲养管理技术比过去提高了还会有传染病的发生?为什么传染病的发生流行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养殖业规模化、工业化使病原体原有的种间障碍不断降低,并逐步被打破。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可增殖和潜在可增殖的宿主越多,病原体得到增殖的机会亦越多,增殖过程中发生核酸复制错误的可能性也越大,造成变异的几率自然就越高。此外,近亲繁殖和品系纯化导致机体对病毒的易感性增加,结果出现原来少见或新现的动物疫病流行。另一方面,自然养殖方式为主的农牧业,一切都按动物生长规律及生活习性来进行捕食和饲喂,随着工业化的到来,人们为了快速、批量地生产人们所需的动物产品,追求效益最大化,在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在养殖生产过程中违背动物生长规律,采取不适合的方法和手段,改变动物饲料、高度集约化饲养,使动物极限生产,导致动物生存环境恶化、某些致病性微生物乘虚而入传播蔓延。这也是旧的疫病尚未根除,新的疫病不期而至的原因之一。如牛海绵状脑病是由于人类给以食草为生的牛饲喂动物肉骨粉造成的。

第三节地理生态环境对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Ecologicenvironmentandinfectiousdiseases

一、地理生态环境与传染病分布二、自然界候鸟、水禽对传染病发生的影响三、“生物入侵”对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第三节地理生态环境对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地理生态环境是生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维持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基本的自然环境状态,它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密切相关。没有平衡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发展。因而,地理生态环境对人及动物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与作用是永恒的。人、动物、微生物为了生存和延续后代都在不断调整各自生存方式,这种调整既可打破三者之间生态平衡,也会对生态环境变化产生作用,生态环境改变又影响人、动物、微生物生存,导致微生物致病力增强和新物种出现。同时,自然生态环境中候鸟的迁徙、生物侵入新环境中的发展适应,常常促进了各种传染病的流行。一、地理生态环境与传染病分布

特定的地理景观构成一定生态环境,维系着特定的植物和动物群落,影响着大多数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分布。如布鲁氏菌病区涉及全国1,400多个县,为典型的人畜共患性疾病,其中羊型布病主要分布在北方牧区,而四川以牛型布病为主,广东和广西则以猪型为主;疟疾的高疟区分布在北纬25度以南,低疟区分布在北纬33度以北,北方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则为无疟区;因生产、生活水源钉螺所致血吸虫病,分布在我国南方12省(市)404县,病区人口6,600多万,病人约80万,随围湖造田和洪水灾害,自80年代以来,血吸虫病在整个病区呈死灰复燃趋势;其他一些传染病,如黑热病、丝虫病,流行性乙脑、流行性出血热,霍乱等,也都有一定的地理流行特征。自然疫源地,就是病原体、传播媒介(主要是媒介昆虫)和宿主动物在自己的世代交替中无限期地寄在于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群落里,组成各种独特的不依赖于人的生态系统。如当人和动物进入人烟稀少的原始荒野地区(如原始森林、沙漠、草原、深山、荒岛等)能够感染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这些病的传染源是野生的温血动物,其传播媒介主要是节肢动物,这些传染病原先一直是在野生动物群中传播着的,当人和畜禽由于开荒,从事野外作业等闯进这些生态系统时,仅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传给人或畜禽。这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其所在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天、地、鼠”的统一体为“天、地、人”新统一体所取代。二、自然界候鸟、水禽对传染病发生的影响在地理生态系统中,水禽的带毒和候鸟的迁徙是整个生态系统中鸟类自然的行为特征之一,是保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一部分。然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一些病毒在野生禽类中已经演化到一种良好的进化平衡状态,为自身繁殖和生态平衡打造了良好的进化平台。野生禽类对病毒的感染以及迁徙成为传染病发生流行的重要的因素之一。以禽流感为例,禽流感病毒广泛分布于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家禽和野禽(包括野鸭、天鹅和各种野鸟等),覆盖88种22科。但关于水禽(鸭、鹅等)流感,尤其是鸭,过去资料记载,普遍认为水禽仅是流感病毒的携带者,排毒而发病,然而,90年代中期(1996、1999)以来,水禽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事实,打破了人们对水禽流感的传统认识。作为禽流感病毒的天然贮存库,水禽不仅本身已成为流感的高度易感动物,而且可横向传染给鸡或火鸡等陆生禽类而成为发生禽流感的传染来源。进一步调查及研究表明:野生迁徙鸟类已经成为禽流感的易感群体,并由于其特殊的迁徙行为而造成世界范围内禽流感的广泛传播。青海湖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同时也是许多候鸟的栖息育雏地,聚集了180多种,数十万只野生鸟类。这次候鸟群发H5N1的情况是:从2005年4月末开始,已经陆续出现了斑头雁发病的迹象。5月4日,在青海湖附近湿地中发现有两只斑头雁死亡,截止到6月底,死亡鸟数量达到6000多只,其中半数以上为斑头雁。此后,中国科学家相继在Science、Nature等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迁徙鸟在禽流感病毒全球性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如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长高福研究员报道了发生在中国西部刚察县青海湖水禽高致病性H5N1型禽流感爆发。2005年5月4日,在鸟岛上发现有少数死亡的水鸟,但是到了6月末,就发现了一千多只水鸟被感染。青海湖是在东南亚、西藏和印度过冬的许多候鸟的其中一块最重要的栖息地。包括斑头雁,渔鸥,和棕头鸥在内的几个物种均被感染了。并且发现这些水禽与与被感染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家鸭的病理学症状一样。对一只斑头雁和一只棕头鸥进行血清学试验,证实了它们体内存在对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高滴度抗体。然后通过病毒分离和基因序列测定发现,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基因序列发生了重排(变异)。在得到的八个基因组的片断中,有五个基因与2004年在香港分离出来的病毒的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进一步以小鼠和鸡作为实验动物进行毒性试验推测出,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而且是发生在在东南亚过冬的候鸟体内。表明:这种病毒将可能带来全球性的威胁,因为青海湖是向东南亚、西伯利亚和世界各国迁移的候鸟的繁殖中心。目前共有8条候鸟迁徙路线遍布全球:①“东大西洋迁徙线”,分别跨越整个大西洋连接西欧、北美东部及西非狭长地带;②“黑海-地中海迁徙线”,连接东欧和西非;③“东非西亚迁徙线”,跨越印度洋,连接东非和西亚;④“中亚迁徙线”,南北走向贯穿整个亚洲大陆架的;⑤“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横跨印度洋和大西洋、连接东亚和澳洲大陆;⑥“密西西比美洲迁徒线”;⑦“太平洋美洲迁徙线”,贯穿南、北美洲西部地区,⑧“大西洋美洲迁徙线”,贯穿南、北美洲东部地区。

连续三年追踪研究"青海湖禽流感"传播或是候鸟回传2008年03月18日

发现和分离于青海湖的H5N1禽流感病毒很特别很独立,在我国科研人员连续三年的密切追踪中,它始终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和相对封闭的活动范围。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高福研究员在昨天开幕的“中-欧新现再现传染病研讨会”上透露了今年初刚发表的研究成果,并由此推测:候鸟回传很可能是青海湖系列H5N1禽流感病毒的传播渠道,这一可能性大于病毒在青海湖局部循环的可能性。

高福解释说:“流感病毒之所以难对付,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流感病毒容易变异,想要研制出有效的疫苗,首先必须找到合适的病毒株。”青海湖系列H5N1禽流感毒株的“珍贵”,就在于其“与众不同”,适合担任疫苗的“原型”。三、“生物入侵”对传染病发生的影响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影响和威胁到本地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外来物种,并将该行为称之为生物入侵(BiologicalInvasion)。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