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班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_第1页
七班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_第2页
七班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_第3页
七班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_第4页
七班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班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七班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通用14篇)

七班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学问。

②品尝语言,体会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娴熟地背诵。

④启发同学喜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尝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预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珍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同学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曹操

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退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假如再以优势兵力去毁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安静。他将自己雄伟的理想、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同学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老师正音。同学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绽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博大的胸怀?

同学四人小组沟通学习,全班争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绽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特别质朴,“观”字领全篇。

其次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屹立——动静相衬托,显示了大海的宽阔和威武。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气和雄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终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勉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王湾

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感知内容

同学自由朗读,思索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敞;“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白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覆盖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研读与赏析

同学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假如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争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好像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由于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美丽。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感知内容

同学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老师正音,思索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沉醉在美妙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同学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头衔泥筑巢,一片生气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由于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沉醉在这美妙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与赏析

同学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到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争论明确:

诗人对四周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到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清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西江月辛弃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尝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会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日,我们再随南宋闻名爱国词人去领会农村夏夜的清爽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夫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始终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愉快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教学内容

同学自由朗读,思索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

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立刻变得光明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充满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逝,天涯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赶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旧在社林边。(同学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全都,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爽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研读与赏析

同学集体朗读课文,思索问题:

问题组: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查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兴奋?是喜出望》L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由于它极其精彩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仆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伤。

感知内容

老师范读,同学仿读。

同学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回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同学沟通自己想像的画面,及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同学依据作品供应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索。

研读与赏析

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仆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伤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同学配乐朗读

拓展延长

同学沟通自己搜集的诗歌,可绽开朗诵竞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绽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延长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绽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沟通。

七班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学问。

②品尝语言,体会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娴熟地背诵。

④启发同学喜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尝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预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珍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同学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曹操

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退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假如再以优势兵力去毁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安静。他将自己雄伟的理想、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同学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老师正音。同学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绽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博大的胸怀?

同学四人小组沟通学习,全班争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绽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特别质朴,“观”字领全篇。

其次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屹立——动静相衬托,显示了大海的宽阔和威武。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气和雄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终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勉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王湾

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感知内容

同学自由朗读,思索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敞;“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白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覆盖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研读与赏析

同学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假如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争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好像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由于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美丽。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感知内容

同学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老师正音,思索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沉醉在美妙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同学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头衔泥筑巢,一片生气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由于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沉醉在这美妙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与赏析

同学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到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争论明确:

诗人对四周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到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清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西江月辛弃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尝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会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日,我们再随南宋闻名爱国词人去领会农村夏夜的清爽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夫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始终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愉快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教学内容

同学自由朗读,思索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立刻变得光明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充满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逝,天涯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赶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旧在社林边。(同学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全都,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爽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研读与赏析

同学集体朗读课文,思索问题:

问题组: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查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兴奋?是喜出望》L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由于它极其精彩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仆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伤。

感知内容

老师范读,同学仿读。

同学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回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同学沟通自己想像的画面,及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同学依据作品供应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索。

研读与赏析

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仆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伤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同学配乐朗读

拓展延长

同学沟通自己搜集的诗歌,可绽开朗诵竞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绽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延长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绽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沟通。

七班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学问。

②品尝语言,体会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娴熟地背诵。

④启发同学喜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尝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预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珍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同学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曹操

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退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假如再以优势兵力去毁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安静。他将自己雄伟的理想、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同学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老师正音。同学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绽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博大的胸怀?

同学四人小组沟通学习,全班争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绽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特别质朴,“观”字领全篇。

其次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屹立——动静相衬托,显示了大海的宽阔和威武。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气和雄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终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勉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王湾

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感知内容

同学自由朗读,思索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敞;“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白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覆盖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研读与赏析

同学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假如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争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好像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由于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美丽。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感知内容

同学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老师正音,思索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沉醉在美妙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同学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头衔泥筑巢,一片生气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由于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沉醉在这美妙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与赏析

同学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到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争论明确:

诗人对四周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到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清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西江月辛弃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尝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会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日,我们再随南宋闻名爱国词人去领会农村夏夜的清爽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夫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始终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愉快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教学内容

同学自由朗读,思索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立刻变得光明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充满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逝,天涯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赶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旧在社林边。(同学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全都,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爽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研读与赏析

同学集体朗读课文,思索问题:

问题组: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查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兴奋?是喜出望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由于它极其精彩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仆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伤。

感知内容

老师范读,同学仿读。

同学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回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同学沟通自己想像的画面,及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同学依据作品供应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索。

研读与赏析

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仆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伤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同学配乐朗读

拓展延长

同学沟通自己搜集的诗歌,可绽开朗诵竞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绽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延长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绽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沟通。

七班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篇4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竦shǒn)

第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尝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化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伟理想。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沉醉在美妙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际”,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孤独     悲凉的心情。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战胜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什么感情?--引导认真观看、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心情。

4、说读――说一说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什么感情?

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涵宇宙的博大雄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伟理想。

同学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体会感情,培育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概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争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同学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争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好像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同学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示留意押“an”韵,同学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同学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

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似乎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充满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友爱的家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拂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肯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尝“生”和“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忙不行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妙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给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乐观、向上的艺术鼓舞力气,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其次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净沙·秋思》

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同学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观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尝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像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到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争论明确:诗人对四周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到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清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品尝意趣――重点观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常常行经风景美丽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美丽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舒适,布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评读,品评意趣。查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1)夜行山中忽逢阵雨,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真是喜出望外!

(2)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五、析词补白――重点观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争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颜色,都带上鲜亮的个性,又使原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覆盖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画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实地表现出天际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心情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假如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心情变得清爽、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飞白”,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同学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同学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忙(李煜)

(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七班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篇9

【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领悟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表现技巧。

2、揣摩、品尝诗词的语言,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形象。

【教学重点】

诗词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语言的品尝。

【教学课时】

一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长河落日圆”的壮丽,也有“禅房花木深”幽美;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的闲适;更有曹孟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的博大胸怀。每一首诗都给我们不同的美的享受。今日,让我们走进古诗词,复习15课《古代诗歌五首》,再次共同感受那份独特的美,提高同学们感悟赏析古代诗歌的力量。

这几篇诗歌,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怎样去复习呢?

二、以《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为例指导赏读古诗词

第一关、读背诗歌、把握感情:(5分钟)

古诗词是用来吟唱的,因此,我们在把握诗歌感情的前提下,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来,读出情感,读出意味来,并熟读成诵。

1、读得好,背得熟:

全班自由大声的朗读、背诵:

⑴指定2名同学背《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⑵组织评价。(感情基调、从节奏、轻重、语调等体现)

如强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⑶齐背两首,检查(出示投影)

①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③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⑷总结:学习语文,我们要背诵大量精致的古诗词,不断积累。这两首,如同浩瀚的文化长廊中的一两块秦砖汉瓦,装饰了同学们的梦,使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

其次关:诗译、感知意境:(8分钟)

(诗言志。就是说,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在吟咏之时,还要对整首诗歌进行对译,用布满诗意的语言去再现诗歌的和情景,从而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1、译读《次北固山下》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景象。

明确: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似乎悬挂在高远江天。

2、练习:译读“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组织补充评价(一是否细看词义,正确解释;二是有适当想像联想,译出韵味和意境)

4、老师总结:

⑴细看解释,加强积累。

⑵结合语境,联想想像。

第三关、把握细节,解读情感:(18分钟)

理解了诗词,这只是赏读诗歌的前提,面对同一景物,不同诗人笔下却是情态各异。比犹如是花,白居易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生气与愉悦,李清照却是“人比黄花瘦”的黯然销魂。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

1、生谈谈当时学习这两首诗歌的时候,是怎样领悟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的.(从哪里体会?怎样体会的?)

2、师总结,指导:是诗人在诗中注入的感情不同。

(不错)老师也概括了一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初步揣摩的情感。

⑴知、明风格:(3)

诗歌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抒情作品,假如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我们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品尝了。

①比如:

李白:雄奇夸张愤世嫉俗

苏轼:一贬再贬,旷达豪放

岑参:抒写边塞将士雄风

②同学说说自己读过的曹操诗歌的风格。

明确:

曹操刚健雄浑,有建安风格。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练习:(降低难度,说说自己所熟识的诗人的风格也行)

辛弃疾:悲壮豪放。

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沉郁顿挫)

李清照:细腻情怀,婉约凄切。

陶渊明:憧憬田园归隐之乐。(恬淡清爽)

提示:这里有一点要强调,对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将给我们带来肯定便利,也应留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豪放诗人辛弃疾同样也写出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诗清爽句。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状况敏捷运用。

⑵看提示,抓“诗眼”:(5)

①提示:文眼从何而来?就是从诗中的、背景提示、注解、诗歌的首句和末句甚至中间找。这经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

例如: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能否从中找到感情的提示吗?

(“左迁”一词,已示意了诗人无罪被贬的怨愤之情。)

②生说说《观沧海》中的提示语。

(咏志)

③练一练:

《春夜喜雨》──杜甫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辛弃疾

⑶品语句,悟感情:(10分钟)

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引子,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是“品诗句,悟感情”。诗贵含蓄,诗人之情经常是“藏于山,隐于水”,清朝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字面,悟出情感是我们跨过情感关的重点。

那么怎么来品诗句悟情感呢?

①通过对词句的品尝,分析景物的特点,联想组成的画面,领悟诗词的情感。这正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当堂练习)品尝下列诗句,分析诗人情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绚烂的银河,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一个及其开阔的,气概磅礴的画面,诗人的博大胸怀就蕴含其中了。

②练习:(2选1)

ⅰ例: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我们来分析诗中景物的特点,早飞的莺,新来的燕,初开的花,刚长的草等,皆是早春之景。这些景物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布满生气的早春出游图。把这些景物描写的这样美丽,其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呢?――自然是宠爱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最终的两居诗恰恰印证了在前六行中表达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实际上就是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分析出来的。

ⅱ练习.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二句之景:“荒芜古道,西风已起。马已疲乏。夕阳下前途一片暮色苍茫”。这些景色所组之画面,萧瑟,凄凉。这正是天际游子孤独心境。又是一天将尽又是一年将完。断肠人却在天际之远,家乡亲人遥不行见,抒发了天际游子的孤独漂泊之悲,思家之苦。

③还要关注诗人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尤其是广为流传的经典名句。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五种:

指导:

ⅰ侧面衬托。

ⅱ各种修辞手法。

ⅲ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ⅳ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ⅴ正面描写──颜色的渲染。

练习:

请同学们就下面的诗句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指出下面几个诗句蕴含的手法,说说其你的体会)

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亮的颜色新奇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分,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安静。)

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奇特的比方。)

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蒙的烟雨覆盖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加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以上的细节品尝也往往适用于名句的解读!

我们除了抓住细节感悟情感之外,当然还要领悟一些名句所蕴含的哲理感悟了。这两首中有给你以哲理感悟的句子吗?找出来,说一说。

总结:

三、课堂拓展训练(8分钟)

朗读《西江月》

1、诗译上片(略)

2、分析上片的表现手法(动静相映,侧面烘托)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最终,对同学们强调两点:

第一、提高古诗词鉴赏力量不是听几首分析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家平常的钻研和积累。

其次、任何老师和资料所讲的技巧、规律都不能死板运用。比如辛弃疾的词大部分是反映抗金爱国、反对偏安政策的,但也有表现农村闲适生活的。所以,肯定要依据状况敏捷运用。

同学们,今日,老师盼望能通过这节古诗歌复习课,使大家擅长高屋建瓴,将学问融会贯穿,树立诗歌赏读的整体意识。敏捷运用方法技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作业布置

根据“读──译──背──品”的过程复习第一册的古诗词。

七班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篇10

以下是七班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古代诗歌五首》的说课稿,盼望大家尽快把握诗歌说课稿的写法。

第一板块: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班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的审美情感,神游美丽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育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尝课文精彩生动的美丽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预备――课前自学是同学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需保证充分的预备、思索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阅历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熟悉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终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阅历――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其次板块: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纳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实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同学带着美妙的情怀、美妙的想像,用美丽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尝诗情美。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绽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4)品尝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5)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炼词美、语言美。

(6)积累美句――采纳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同学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同学合作探究,自主展现个性,体验、感悟、参加、制造。

(三)课时支配:两课时

第三板块:教学过程

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尝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化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伟理想。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沉醉在美妙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际',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孤独     悲凉的心情。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于建安202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战胜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什么感情?--引导认真观看、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心情。

4、说读――说一说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什么感情?

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涵宇宙的博大雄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伟理想。

同学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体会感情,培育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概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争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同学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争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好像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同学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示留意押"an'韵,同学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同学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

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似乎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充满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友爱的家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拂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肯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尝"生'和"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忙不行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妙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给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乐观、向上的艺术鼓舞力气,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其次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净沙秋思》

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同学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观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尝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像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到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争论明确:诗人对四周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到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清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品尝意趣――重点观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常常行经风景美丽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美丽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舒适,布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评读,品评意趣。查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1)夜行山中忽逢阵雨,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真是喜出望外!

(2)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五、析词补白――重点观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争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颜色,都带上鲜亮的个性,又使原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覆盖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画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实地表现出天际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心情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假如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心情变得清爽、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飞白',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同学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同学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忙(李煜)

(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七班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篇11

第一板块: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班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的审美情感,神游美丽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育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尝课文精彩生动的美丽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预备――课前自学是同学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需保证充分的预备、思索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阅历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熟悉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终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阅历――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