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优秀课件_第1页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优秀课件_第2页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优秀课件_第3页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优秀课件_第4页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优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具体的语境考纲解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结合具体的语境考纲解读:1考点研读--考纲点击2012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点研读--考纲点击2012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2考点研读--考纲点击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仍在词语的理解和积累上,在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复词。其中考查的重点是实词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考点研读--考纲点击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3一、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已不相同的词,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演变转移了,有的是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变化,这些变化都造成了古今异义。例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天灾,绝食者千余家(断绝粮食)B.小学而大遗失(小的方面要学习)C.古之学者必有师(读书求学的人)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D表示“……的原因”或“通过……的途径、方法”一、古今异义例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4例二解释下列文言词的意思1内外乖者,可亡也。2惩恶而劝善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4反袂拭面,涕沾袍(不协调)(鼓励)(悬赏捉拿)(眼泪)例二解释下列文言词的意思1内外乖者,可亡也。(不协5

二、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例1、下列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C、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假如)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C宽容二、一词多义例1、下列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6例2解释文言词“故”1既克,公问其故2朝去暮来颜色故3桓侯故使人问之4彼竭我盈,故克之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6此物故非西产(原因)(老)(故意)(所以)(老友)(本来)例2解释文言词“故”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老)(故7例3解释文言词“胜”1胜友如云2胜地不常3躬逢胜饯4此时无声胜有声5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才华出众)(美丽的)(盛大的)(胜过)(尽,完)例3解释文言词“胜”1胜友如云(才华出众)8三、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中“莫”通“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三、通假字9例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知明而行无过(智)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什么)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D,虽有镐暴,不复挺者(又,曝)(解析)“何”有“什么”义,但这里把“什么”代进去是讲不通的,有通假的意识,就要想到是近音通假,“何”通“呵”,呵斥的意思。例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10

四、单音节词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如古代说“冠”,现在说“帽子”;古代说“朝”,现在说“早晨”。因此,不能把单音节词误认为双音节词,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地”,土地;“方”,方圆。也不能把连绵词拆开来理解,如“望洋向若而叹”(《秋水》),“望洋”是仰视的样子,不能拆成“望”和“洋”来理解。还要注意同义词(近义词)连用,如“中道崩殂”(《出师表》),“崩”,特指天子死亡;“殂”,死亡。“崩殂”在这里是同义词连用,可以看成一个词,“死亡”的意思。四、单音节词11五、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是说,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作息”一词从文章意义上分析是“劳动”的意思,那么这个词语的意义就偏重于“作”,“息”就成了陪衬。再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正处于充满危机、有可能亡国的时候;“存亡”中只有“亡”表达了意义,“存”做陪衬。五、偏义复词12六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较常见的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意动,为动。六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13例题应用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人皆得以隶使之3籍吏民,封府库4买五人之头而函之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6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隶:像对待奴隶一样籍:登记函:用匣子装哀:为……哀叹小:认为……小例题应用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14一、命题规律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理解加点的文言实词在所给句子中的含义。从所选择的文言实词来看大多数文言实词属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备考方法--规律探寻一、命题规律备考方法--规律探寻15备考方法--规律探寻二、命题预测现对2013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查趋势作如下预测:1.题型较稳定,在第1卷中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命题材料中的句中实词往往与课文中的实词对照设题。2.重点考查实词的语境意义。3.在第Ⅱ卷中以翻译形式考查。备考方法--规律探寻二、命题预测16

积累和推断

积累

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扩大实词量。记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中学课本里出现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含义,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

推断就是运用技巧推测和判断文言实词的词义。积累和推断推断17巧解文言实词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方法巧解文言实词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方法18一.字形推断法

可以独飨白粲。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王怒曰:“劓之。”劓:割掉鼻子。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一.字形推断法可以独飨白粲。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19口——与口及语言等动作有关(吹、吮)心——关于心理(恨、志)示——和神祉有关(祖)衣——与衣服有关(袖、襟)例:汉字中的形声字占7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去推断实词的含义。“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砺:磨刀石。觐:拜见口——与口及语言等动作有关(吹、吮)心——关于心理(恨、志)20二、对称结构互解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二、对称结构互解法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21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

②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

③栗深林兮惊层巅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⑤时浓雾半作半止

(《游黄山记》)

解析:

①②③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可以互为释义。它们的义项分别是①更加②精通③使……战栗震惊。

④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结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

⑤句中“作”和“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停止”义,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当为“起来”义。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

②通五22

【文过饰非】

我们可能知道“饰”是“掩饰之意”,而对“文”则有些把握不住。这个词语中的过和非同义,那么文和饰也应该同义。文就是文饰、掩饰的意思。

【求全责备】

全,全面。备,完备。意思同。“求”和“责”意思也应该相同。“求”是要求,“责”也是要求(责成、寻求)。这样就不会把责和备看成是“责备”了。

【前倨后恭】

“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恭敬。倨,傲慢。

【文过饰非】23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

【推断】上下句以“而”连接,表并列。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为并列关系,“圣君治国”当翻译成“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成译“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对应。全句可翻译为“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过了。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24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惊恐),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推断】“疾痛惨怛”分别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惊恐”,那么,“劳苦倦极”也是四种情况。“倦极”不能译为“疲倦极了”。倦是一个词,极是一个词。我们联想到“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极”指极端的情况。“劳苦倦极”可译为“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惊恐),2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4.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5.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6.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7.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8.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安逸享乐攻下,攻取奔马不周全,不周到辱骂村落养成,造成任用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安逸享乐攻下,攻取奔马不周全,不周到辱骂村落2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7.重庆)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充:担任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遄:速疾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载:负载

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包庇答案:C.D项下一句应理解为”蒙骗遮蔽”,可推了上一句是”包庇隐藏”.全句意思是”最初是包庇隐藏,最后酿成蒙蔽欺骗”.C项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成语有”怨声载道”.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7.重庆)27三、借助语法分析作推断运用所学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它的含义。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答案:C“樵”作“取”的宾语,应为名词,指柴草。(2000年高考11题)三、借助语法分析作推断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28

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推断】①“意”后面带有宾词语,作动词,应解释为“料想”;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例2:29四、联想推断法:

联想课文有关语词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1高考题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C、使老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联想】这些词都在课本里学过。A其后秦伐赵,拔十城。(拔:攻取)《廉··蔺》B怀敌附远(附:归附)《论积贮疏》C乘鄂渚而反顾兮(乘:登)《涉江》D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北:败逃的人)《过秦论》可见答案是C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卫风·氓》乘:登上、登临

四、联想推断法: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乘彼30

【要点提醒

】联系课本这是最好的最重要的途径。此外,还可联系成语,名言警句,“以旧解新”,“以熟解生”,效果很好。如: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

联想“趋炎附势”“趋炎附势”是对称结构,“炎”、“势”同义,是“势力”、“权势”之义。“炎炎”就是权势很大。【要点提醒】联系课本这是最好的最重要的途径31又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又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321.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济:同舟共济,渡江。2、薄而观之3、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4、“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可与成语“日薄西山”相联系都是“靠近”“逼近”的意思。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饶恕”讲。

“治”即“长治久安”中的“治”(太平)1.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济:同舟共33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联想到与这个词有关的一些词,通过组词筛选来确定词义。我们可以称之为“添加语素解词法”

例: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2003高考题)“讽”理解为“劝告”,对不对?以讽组词:嘲讽、讥讽、讽劝、讽喻、讽刺、

根据语境,并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筛选,这里的讽应为讽劝、劝告。译成“劝告”是正确的。这也是我们解词翻译常用的最简捷实用的方法。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联想到与这个词有关的一些词,3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3年11题)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由也?”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从事,致力于。C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讽:《邹忌讽齐35五、语境推断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五、语境推断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36阅读一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概》)理解:

弄璋弄瓦阅读一37可以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我夫人有娠”(娠:怀孕)“果双生一男一女”“璋也弄,瓦也弄”弄璋:生男弄瓦:生女可以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弄璋:生男381、《石钟山记》: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2、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篡改赞同【推敲】:

//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为文化水平低,没法用文字记下来。因此应理解为“记载”。1、《石钟山记》: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39六、代入法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3年高考)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C七、排除法六、代入法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40记住一个规律:

文言文中“几乎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记住一个规律:41巧解文言实词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方法1、字型推断法2、结构互解法3、语法定性法4、联想推断法5、语境分析法6、代入法7排除法巧解文言实词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方法42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辐射面广,占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备考方法--误区警示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431、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词义完全相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这一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五种情况。所谓不辨古今,就是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1、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442、不知通假,以通假字为本字。对古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的本字去解释,而仍按字面义去解释,这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3、不明活用,未按活用类型解释词义。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是望文生义,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2、不知通假,以通假字为本字。对古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454、不分单双,将两个单音字误作一个双音词。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和“方”是两个单音词连用,释义时应分别解释为“土地”和“方圆”;如果把它们误作现代汉语的一个名词“地方”,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4、不分单双,将两个单音字误作一个双音词。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46最易误解的高考文言实词20例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正:吝啬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误:按照正:审理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最易误解的高考文言实词20例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473、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正:问候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4、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正:宽恕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3、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正:问候4、若复失养48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误:恩德正:感激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6.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误:许多正:称赞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7.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误:干涉正:侵扰,冒犯译文:我们所做的大无理,侵扰了贤良。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误:恩德正:感激6.诸498.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误:怨恨正:遗憾译文: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9.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误:简略正:选拔译文: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他们去从师学习。10.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误:讲课正:督促译文: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孩子们学习。8.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误:怨恨正:遗憾5011、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误:命令正:美好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12.勉顺时政,劝督农桑。误:劝说正:勉励译文:劝勉顺应时代变化,勉励督促从事农桑。13、文曰:“君勿言,吾私之。”误:私自.正:偏爱译文: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偏爱他。”11、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误:命令正:5114.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误:迅速正:招致译文:(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大多了。15.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误:轻微正:如果没有译文:吕后看见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说:“如果没有你,太子差点就被废掉了。”14.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误:迅速5216.或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误:相连接正:怀恨译文:柳或跨坐在几案上,让杨素站在庭院中,审问杨素的犯罪事实,杨素从此怀恨在心。17.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误:了解正:主持译文: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政务。16.或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误:相连5318.每读书至治乱得失。误:整治正:太平译文:每次读书读到有关国家大平、祸乱、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19.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误:文字正:养育译文:催租不骚扰,这是催租中的抚恤(爱护养育)。20.上闻而谴之,竟坐免。误:因为正:获罪译文:皇上听到歌谣就责备梁彦光,最终获罪被免。18.每读书至治乱得失。误:整治正:太平19.催科不54下节课再见!下节课再见!55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具体的语境考纲解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结合具体的语境考纲解读:56考点研读--考纲点击2012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点研读--考纲点击2012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57考点研读--考纲点击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仍在词语的理解和积累上,在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复词。其中考查的重点是实词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考点研读--考纲点击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58一、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已不相同的词,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演变转移了,有的是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变化,这些变化都造成了古今异义。例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天灾,绝食者千余家(断绝粮食)B.小学而大遗失(小的方面要学习)C.古之学者必有师(读书求学的人)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D表示“……的原因”或“通过……的途径、方法”一、古今异义例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59例二解释下列文言词的意思1内外乖者,可亡也。2惩恶而劝善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4反袂拭面,涕沾袍(不协调)(鼓励)(悬赏捉拿)(眼泪)例二解释下列文言词的意思1内外乖者,可亡也。(不协60

二、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例1、下列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C、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假如)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C宽容二、一词多义例1、下列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61例2解释文言词“故”1既克,公问其故2朝去暮来颜色故3桓侯故使人问之4彼竭我盈,故克之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6此物故非西产(原因)(老)(故意)(所以)(老友)(本来)例2解释文言词“故”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老)(故62例3解释文言词“胜”1胜友如云2胜地不常3躬逢胜饯4此时无声胜有声5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才华出众)(美丽的)(盛大的)(胜过)(尽,完)例3解释文言词“胜”1胜友如云(才华出众)63三、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中“莫”通“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三、通假字64例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知明而行无过(智)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什么)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D,虽有镐暴,不复挺者(又,曝)(解析)“何”有“什么”义,但这里把“什么”代进去是讲不通的,有通假的意识,就要想到是近音通假,“何”通“呵”,呵斥的意思。例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65

四、单音节词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如古代说“冠”,现在说“帽子”;古代说“朝”,现在说“早晨”。因此,不能把单音节词误认为双音节词,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地”,土地;“方”,方圆。也不能把连绵词拆开来理解,如“望洋向若而叹”(《秋水》),“望洋”是仰视的样子,不能拆成“望”和“洋”来理解。还要注意同义词(近义词)连用,如“中道崩殂”(《出师表》),“崩”,特指天子死亡;“殂”,死亡。“崩殂”在这里是同义词连用,可以看成一个词,“死亡”的意思。四、单音节词66五、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是说,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作息”一词从文章意义上分析是“劳动”的意思,那么这个词语的意义就偏重于“作”,“息”就成了陪衬。再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正处于充满危机、有可能亡国的时候;“存亡”中只有“亡”表达了意义,“存”做陪衬。五、偏义复词67六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较常见的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意动,为动。六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68例题应用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人皆得以隶使之3籍吏民,封府库4买五人之头而函之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6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隶:像对待奴隶一样籍:登记函:用匣子装哀:为……哀叹小:认为……小例题应用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69一、命题规律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理解加点的文言实词在所给句子中的含义。从所选择的文言实词来看大多数文言实词属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备考方法--规律探寻一、命题规律备考方法--规律探寻70备考方法--规律探寻二、命题预测现对2013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查趋势作如下预测:1.题型较稳定,在第1卷中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命题材料中的句中实词往往与课文中的实词对照设题。2.重点考查实词的语境意义。3.在第Ⅱ卷中以翻译形式考查。备考方法--规律探寻二、命题预测71

积累和推断

积累

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扩大实词量。记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中学课本里出现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含义,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

推断就是运用技巧推测和判断文言实词的词义。积累和推断推断72巧解文言实词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方法巧解文言实词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方法73一.字形推断法

可以独飨白粲。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王怒曰:“劓之。”劓:割掉鼻子。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一.字形推断法可以独飨白粲。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74口——与口及语言等动作有关(吹、吮)心——关于心理(恨、志)示——和神祉有关(祖)衣——与衣服有关(袖、襟)例:汉字中的形声字占7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去推断实词的含义。“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砺:磨刀石。觐:拜见口——与口及语言等动作有关(吹、吮)心——关于心理(恨、志)75二、对称结构互解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二、对称结构互解法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76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

②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

③栗深林兮惊层巅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⑤时浓雾半作半止

(《游黄山记》)

解析:

①②③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可以互为释义。它们的义项分别是①更加②精通③使……战栗震惊。

④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结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

⑤句中“作”和“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停止”义,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当为“起来”义。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

②通五77

【文过饰非】

我们可能知道“饰”是“掩饰之意”,而对“文”则有些把握不住。这个词语中的过和非同义,那么文和饰也应该同义。文就是文饰、掩饰的意思。

【求全责备】

全,全面。备,完备。意思同。“求”和“责”意思也应该相同。“求”是要求,“责”也是要求(责成、寻求)。这样就不会把责和备看成是“责备”了。

【前倨后恭】

“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恭敬。倨,傲慢。

【文过饰非】78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

【推断】上下句以“而”连接,表并列。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为并列关系,“圣君治国”当翻译成“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成译“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对应。全句可翻译为“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过了。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79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惊恐),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推断】“疾痛惨怛”分别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惊恐”,那么,“劳苦倦极”也是四种情况。“倦极”不能译为“疲倦极了”。倦是一个词,极是一个词。我们联想到“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极”指极端的情况。“劳苦倦极”可译为“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惊恐),8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4.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5.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6.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7.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8.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安逸享乐攻下,攻取奔马不周全,不周到辱骂村落养成,造成任用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安逸享乐攻下,攻取奔马不周全,不周到辱骂村落8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7.重庆)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充:担任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遄:速疾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载:负载

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包庇答案:C.D项下一句应理解为”蒙骗遮蔽”,可推了上一句是”包庇隐藏”.全句意思是”最初是包庇隐藏,最后酿成蒙蔽欺骗”.C项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成语有”怨声载道”.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7.重庆)82三、借助语法分析作推断运用所学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它的含义。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答案:C“樵”作“取”的宾语,应为名词,指柴草。(2000年高考11题)三、借助语法分析作推断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83

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推断】①“意”后面带有宾词语,作动词,应解释为“料想”;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例2:84四、联想推断法:

联想课文有关语词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1高考题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C、使老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联想】这些词都在课本里学过。A其后秦伐赵,拔十城。(拔:攻取)《廉··蔺》B怀敌附远(附:归附)《论积贮疏》C乘鄂渚而反顾兮(乘:登)《涉江》D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北:败逃的人)《过秦论》可见答案是C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卫风·氓》乘:登上、登临

四、联想推断法: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乘彼85

【要点提醒

】联系课本这是最好的最重要的途径。此外,还可联系成语,名言警句,“以旧解新”,“以熟解生”,效果很好。如: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

联想“趋炎附势”“趋炎附势”是对称结构,“炎”、“势”同义,是“势力”、“权势”之义。“炎炎”就是权势很大。【要点提醒】联系课本这是最好的最重要的途径86又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又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871.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济:同舟共济,渡江。2、薄而观之3、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4、“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可与成语“日薄西山”相联系都是“靠近”“逼近”的意思。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饶恕”讲。

“治”即“长治久安”中的“治”(太平)1.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济:同舟共88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联想到与这个词有关的一些词,通过组词筛选来确定词义。我们可以称之为“添加语素解词法”

例: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2003高考题)“讽”理解为“劝告”,对不对?以讽组词:嘲讽、讥讽、讽劝、讽喻、讽刺、

根据语境,并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筛选,这里的讽应为讽劝、劝告。译成“劝告”是正确的。这也是我们解词翻译常用的最简捷实用的方法。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联想到与这个词有关的一些词,8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3年11题)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由也?”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从事,致力于。C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讽:《邹忌讽齐90五、语境推断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五、语境推断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91阅读一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概》)理解:

弄璋弄瓦阅读一92可以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我夫人有娠”(娠:怀孕)“果双生一男一女”“璋也弄,瓦也弄”弄璋:生男弄瓦:生女可以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弄璋:生男931、《石钟山记》: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2、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篡改赞同【推敲】:

//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为文化水平低,没法用文字记下来。因此应理解为“记载”。1、《石钟山记》: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94六、代入法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3年高考)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C七、排除法六、代入法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95记住一个规律:

文言文中“几乎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记住一个规律:96巧解文言实词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方法1、字型推断法2、结构互解法3、语法定性法4、联想推断法5、语境分析法6、代入法7排除法巧解文言实词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方法97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辐射面广,占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备考方法--误区警示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