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政治下册认识的根本任务_第1页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下册认识的根本任务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下册认识的根本任务一、课前预习★预习指南1.学习目标:知识点识记理解运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V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V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及其作用V2.学法建议:比较学习法。运用对比方法对某些概念、知识点进行对比,比较其异同。如:真象与假象;假象和错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的最终目的;现象和本质;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等等,通过比较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3.情景导入: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漫画“危险的嗜好”说明了什么哲理?你认为应怎样漫画中的后果?[提示]说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重要区别。现象是表面的,可以为人的感官所直接感知。而本质是深藏于事物内部的,只能靠思维去把握。在这幅漫画中。吸烟者在吸烟是现象,而“吸烟等于自杀”才是本质。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用正确的理性认识,指导自已的实践活动。★信息点击蜡烛的燃烧燃烧虽然是常见的现象,可我们未必都仔细观察和探讨过燃烧。我们通过两个简单的实验可以加深对燃烧的认识。先准备好两支蜡烛和两个大小不一的玻璃杯,然后点燃蜡烛,将玻璃杯分别罩在两支蜡烛上。我们观察发现:有一支蜡烛的火焰渐渐暗淡下去,最后终于灭了,这是罩在小玻璃杯中的那支。再过一会儿,大玻璃杯中的烛火也灭了。让我们再找一根比较细的木棍,然后,迅速地将木棍平着放至蜡烛火焰的腰部,稍后拿开。我们发现,木棍上有两处地方已烧成焦黑,这两处地方刚才正位于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我们很容易地推导出:蜡烛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是火力最强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因为物体的燃烧需要空气的参与,小玻璃杯中的空气比大玻璃杯中的少,所以,烛火先灭。而蜡烛火焰最外层直接接触空气,燃烧在这里发生得最充分,所以,温度最高。峨眉山上的佛光四川盆地中,以雄伟秀丽著称的峨眉山巍然耸立,它海拔3000多米,树木参天,云海绵绵,景色分外迷人,金顶峰的佛光更是峨眉山奇景中的一绝。那么,佛光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当金顶峰的前后出现云海和雾气时,倾斜的阳光透过云滴或雾粒,它们就像一个个球面镜,在云海上映出太阳的实像,反射光经过衍射分光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随着阳光照射强度的不同,佛光的形态和颜色也会产生变化。阳光强烈时,会出现巨大的七彩光环;阳光较弱时,则只映出几道彩环,而且层次模糊不清。有时只是一个白色的大光环,光环的大小又同云滴、雾粒的大小有关,云滴、雾粒越小,光环越大;云滴、雾粒越大,光环越小。如果阳光从人的背后斜射过来,那么人影便会投射在“光环”之中。佛光不仅会出现在峨眉山,在平原、草原和海滨,只要条件符合,都会产生这种色彩斑斓的光环。国王无法兑现的重赏传说在古代印度,有一天,舍罕国王打算重赏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达依尔有何要求,这位宰相说,从棋盘第1格赏给我1粒麦子,第2格2粒,第3格4粒,这样依次加倍直到第64格。国王一听,认为这区区赏赐微不足道,就满口答应了。结果怎样呢?一袋麦子还没计算到第20格就完了,如果计算到第64格,即使拿出印度的全部麦子都不够,将是全世界在xx年内生产的全部麦子。舍罕国王根本没有这种巨大数量的感性知识,即使比他经验丰富、知识广博的现代人,也不能一下子直接觉察到这个数量,只有借助于数的概念,通过抽象的数字运算,才能把握到。二、课堂释疑★要点直击1.关于“认识”概念的几个误区。(1)认识就是意识。认识和意识虽然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二者有本质区别。认识属于认识论范畴,意识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来源于实践,而意识来源于物质。所以二者不能等同。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类”与“人脑”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意思不同,人类是人的总称,而人脑则是人的生理器官,将二者混同是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我们说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既包括单个人的“人脑”,也泛指群体人的“人脑”。而“人们”则泛称许多人,否认了单个人的反映,因而是错误的。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客观反映。“反映”属主观范畴,并非客观范畴。认为“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客观反映”是错误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反应”是指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反映”则是指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二者不能等同。认识是对事物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即使是理性认识也不能说是对事物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2.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比较现象本质区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同类现象中一般的、相对稳定的东西别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联系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3.真象与假象比较真象假象区别是指那些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是指那些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的现象联系都是属于客观范畴的问题,都是-种客观的东西,都是本质的表现形式4.假象与错觉比较假象错觉区别由客观事物本身决定并歪曲地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留给人的印象,不是感知上的错误,而是客观事物外部实际表现的反映。属于客观范畴的东西。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是对被感知的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既不属于客观事物,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某种体现。它表明的是客观事物与主观反映者之间的矛盾。属于主观范畴的东西。联系假象是引起错觉的一个重要原因,错觉是由于人们受假象迷惑的结果。注意:错觉既可由假象引起,也可能有其他原因引起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区别。①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程度、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比感性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第三,作用不同:正确的感性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而正确地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更大的指导作用。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如果把人脑比做一个“加工厂”,把理性认识比做成品的话,那么,感性认识就是“原材料”或半成品,没有“原材料”或“半成品”,也就无法做出成品。所以,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产生理性认识。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因此,必须将感性认识发展到理论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两者总是相互渗透的。6.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一,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可见,现象与本质、规律有严格区别。因此,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不能代替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第二,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因此,我们应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现象进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正确的感性认识是有用的,但正确的理性认识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具有更大的作用。7.区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是概念、原理、观点的系统化,是人们把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达到的思维成果。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而形成的知识体系。认识、真理与理论、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系统化、体系化;认识、理论与真理、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前者中既含有正确的东西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后者比前者更正确、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从认识发展的观点看,科学理论也是需要发展的。★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2.教学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案例精析【例1】(单项选择题)认识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排除错误,获得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正确地改造世界【解答】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同学识记、判断能力,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A项有一定迷惑性,但认识既可能是感性认识,又可能是理性认识,笼统地讲获得认识,不符合题意。B、D项都是讲认识的目的。认识的任务和目的是有区别。认识的任务侧重于认识的角度,而认识的目的是实践。只有C符合题意。【例2】(单项选择题)法国数学家浦丰做了一个投掷硬币的试验,发现硬币正面出现的次数与反面出现的次数总是十分相近的,投掷的次数愈多,正反面出现的次数便愈接近,因此他发现了概率统计及随机数学。由此可见()纷乱的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必然的本质现象与本质、规律有确定的界限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解答】A【点评】本题考查对现象与本质关系的理解。该题的中心是通过无数次的试验得出了一般的具有规律性的结论,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A项正确。B、C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例3】(单项选择题)“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经验有直接的间接的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解答】B【点评】“眼见”是一个认识过程,“眼见”的是事物的一种表象或现象,但“眼见”的现象不一定“为实”,不一定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因为现象有真象、假象之分。“眼见”真象即为“实”,“眼见”假象则不为“实”故本题应选B项。A、C项不合题干要求。D项也不能入选,因为本质是不能“眼见”的,故“眼见”的一定不为“实”,而不是不一定为“实”。做好本题的关键是要能够把“眼见”和“实”分别与“现象”和“本质”对应起来。【例4】(单项选择题)我国有“小儿辨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解答】B【点评】本题以寓言故事为材料,旨在考查同学的识记、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必须对小儿辨日进行具体分析:第一,甲乙两小儿辨日,是两个对太阳离人远近的认识;第二,两人认识的内容仅仅是太阳的大小、热凉等现象,因而是感性认识;第三,由于没有认识地球与太阳的本质联系,两小儿的认识是错误的;第四,两小儿的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搞清真象。因此,B项符合题意。本题要求的“启示”既来源于题干材料,又不是材料本身,而是题干材料的引申。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且都与题干存在着联系,因此必须经过反复思考,认真推敲。【例5】(辨析题)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反映到人脑中来而获得的,因此,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可靠,获得理性认识没有必要。【解答】(1)感性认识是人脑对事物现象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2)事物的现象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多变的。正确的感性认识只是如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断,相对于事物的整体、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来说.这样的认识就难说是正确和可靠了。本质和规律是现象中共同的、内在的、稳定的东西,只有抓住了它,才能从根本上抓住可靠的东西。所以,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3)正确的感性认识是有用的,但理性认识具有更大的作用,正确的理性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4)可见,题中观点认为“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可靠,获得理性认识没有必要”的观点是错误的。【点评】本题着重考查同学们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理解。做题时一定要掌握基本知识,根据辨点逐层辨析。首先,要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其次,要分析感性认识的局限性,理性认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第三,要回答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具有更大的作用。第四,要指出题中观点认识的错误所在。2019-2020年高二政治下册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一、高考考点1、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2、理想与现实: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二、知识结构三、重点、难点剖析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如何认识和对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判断人生观、人生价值选择是否科学的根本依据。(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观的基本问题,人生价值就是从天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产生的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选择崇高的社会理想都正确处理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3)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不能等同。社会是根本,起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要反对把二者对立起来,夸大个人作用的错误观点。(4)从行为要求上讲,我们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提高素质,为社会进步作贡献,追求个人与社会正确统一的人生观境界。2、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1)社会条件包括各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构成影响个人人生价值实现的客观条件,但又各有特点,个人可有意识地进行选择和利用。(2)既要看到物质条件又要看到精神条件。有人往往只看到国家的经济状况和个人待遇,而忽视社会主义制度、精神文明的发展,怨天尤人,悲观失望,结果妨碍了人生价值的实现。(3)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总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为每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了比过去好得多的条件,虽然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总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好。(4)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因和关键。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和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有能动影响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子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盆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普通个人的实践,总会或多或少地、直接间接地对社会历史产生一定的作用。个人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可能是一样的。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实则是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在社会历史中的具体体现。4、关于“少谈点理想.多谈点实惠”。(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才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2)一个人树立了崇高的理想,才能正确地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才能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谋取更多的正当实惠,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树立崇高理想与取得实惠并不矛盾。(3)如果只讲实惠,不讲理想,把个人眼前的实惠看得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只追求物质享乐,就会失去正确的人生目标,甚至走上极端个人主义和违法犯罪的道路。(4)这种观点将理想同获得实惠对立起来石是错误的和有害的。5、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理想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理想。我国人民的社会理想从总体上看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二是我们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二者是互相联系的。我们只有正确理解了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辩证关系,才能以更高的思想境界去认识和对待当前的学习和工作。做到既站得高、看得远,又脚踏实地、身体力行。(1)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区别共同理想是指人们共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合理的希望和设想,是经过共同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共同理想能够使国家、民族、集体和个人获得内驱力。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它是我国各族人民现阶段要实现的奋斗目标。最高理想是指最高层次的社会理想,是对社会发展最高目标的设想。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2)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又是辩证统一的共同理想是最高理想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具体表现。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最高境界和最高原则。我们在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决不能忘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否则,共同理想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最终目标。只有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后,才有可能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是为将来进人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由此可见,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我们既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又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6、理想、空想、幻想的区别三者都是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一种设想,但有根本区别:(1)理想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经过努力有实现可能的设想,即关于未来的有实现可能的目标。它是人们对现实中客观事物发展未来可能性的反映。(2)空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和社会制度提出的不可能实现的设想。(3)幻想是人们由主观愿望和社会需要所引起的对于未来的特殊想象。那些不符合实际,不存在实现可能的幻想,只能是虚构的想象,会成为有害的空想。有些幻想虽然符合现实生活的要求,有实现的可能性,但不表现为现实的奋斗目标。这类幻想有助于激发人们展望未来,拓展思路,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四、重要原理阐释1、人生价值两个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1)原理: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