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据库的定义,计算机数据库论文-3396【论文全集】_第1页
多媒体数据库的定义,计算机数据库论文-3396【论文全集】_第2页
多媒体数据库的定义,计算机数据库论文-3396【论文全集】_第3页
多媒体数据库的定义,计算机数据库论文-3396【论文全集】_第4页
多媒体数据库的定义,计算机数据库论文-3396【论文全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媒体数据库的定义,计算机数据库论文|摘要:多媒体数据库系统是数据库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主要介绍了多媒体数据库DM3及DM3数据库系统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探索了多个DM3数据库系统间的信息共享的策略算法。1多媒体数据库定义多媒体数据库MMDB〔MultimediaDatabase〕是由假设干多媒体对象所构成的集合,这些数据对象按一定的方式被组织在一起,可为其他应用共享。2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DM32.1DM3简介DM3是由达梦公司生产的具有我国自主版权的分布式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将多媒体信息(如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地理信息等复杂对象视同常规数据一样进行一体化地定义、存储和处理。我们利用该平台提供的各种功能,能够方便、高效地建立复杂的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DM3采用创混合数据类型,扩展的多媒体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和GIS数据类型等技术,成功实现了空间数据、多媒体数据与常规数据的一体化定义、存储和管理,在空间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管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2DM3的特性及主要关键技术2.2.1DM3的特性〔1〕跨平台的分布式系统:DM3是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在多种操作系统上运行,DM3分布管理的实现依赖于DM3全局数据字典、客户/效劳器接口、分布数据管理及效劳器/效劳器接口等。〔2〕DM3支持开放互连接口:ODBC开放数据库互连,定义了所有的数据库系统公用的函数接口和SQL语法,基于ODBC的应用程序可实现与具体的DBMS无关。〔3〕支持多媒体和地理信息系统功能:DM3能够直接管理和处理多媒体信息,实现了地理信息的分段存储。〔4〕利用网络索引技术实现地图的空间检索。2.2.2主要关键技术(1)多线程调技术:DM3核心系统采用了先多线程调度技术。(2)事务管理与并发控制技术:DM3采用的是基于消息通信的多线程客户/效劳器模型。(3)查询优化及索引技术:DM3实现了逻辑优化和物理优化,采用了性能优良的Bn树索引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系统的效率。(4)动态模式修改及空值处理技术:(1)动态模式修改:DM3允许在一个站点建立任意多个模式,且可以随时增加、随时删除。(2)空值处理:在元组前留〔基表属性个数/8〕个前导字节,每一个二进制位对应基表的一个属性。(5)DM3存储过程/函数机制:是一种技术,它是执行DM3SQL过程语言的一种机器.允许用户使用DM3提供的SQL过程语言创立过程和函数,避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免重复编码,提高生产率。(6)DM3异构数据库连接技术:DM3提供的ODBC驱动程序、JDBC驱动程序解决了与其它DBMS及通用工具软件的接口,从而实现了支持异构数据库之间的互操作。(7)DM3智能报表工具:DM3智能报表工具是以DM3ODBC驱动程序和数据仓库技术为根底,支持异构平台,支持异构数据库之间的互操作,便于报表数据统计和辅助决策。2.3DM3系统的体系结构DM3采用了基于消息通信的客户/效劳器总体模型。在这种结构中,一般包含一台或多台档次较高的小型机或工作站作为效劳器,他们互相协作来完成客户对数据库的各种请求,用户的应用程序、DM3提供的各种工具集(交互式ISQL、预编译系统、ODBC接口、JDBC接口、安装工具、)运行在档次较低的客户机上,客户机与效劳器之间、效劳器与效劳器之间通过网络联接。极端情况下,当网络系统中的每一台机器都既是效劳器,又是客户机时,DM3系统即演化为一个典型的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3DM3互联机制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是:客户机登录到一台效劳器上,这台效劳器便成为它的代理效劳器;它接收来自客户机的消息,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然后根据全局数据字典决定是自己独立完成该操作,还是与其它效劳器协作处理这条消息,处理完成之后,再由代理效劳器将处理结果返回给客户机。4算法为了使协调器正常工作,我们对底层数据库管理系统DM3进行了修改。在基表控制块TV_CTRL_BLOCK中增加一项IsReplication。建表时,该项初始化为false;当为该表建立一个副本时,该项赋值为true。具体算法如下。4.1初始化算法4.1.1协调器:①从用户或应用程序接收待连接的两个系统中的效劳器名,需复制的表名;②分别登录到两个系统的效劳器上;③向存有待复制表的效劳器发预复制消息;④等待效劳器消息;⑤假设失败,发一条失败的消息给效劳器和用户或应用程序,转11〕;⑥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假设成功,从消息中取出待复制表的有关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发一条建表消息给另一个系统的效劳器;⑦等待效劳器消息;⑧假设失败,发一条失败的消息给效劳器和用户或应用程序,转11;⑨假设成功,调数据转移程序,进行数据复制;⑩将有关信息写入组间字典;B11退出。4.1.2效劳器当效劳器收到预复制消息后,将基表控制块TV_CTRL_BLOCK中的IsReplication赋为true。同时,取出待复制表的有关信息,组成应答消息发给协调器。当效劳器收到失败的消息后,将基表控制块TV_CTRL_BLOCK中的IsReplication赋为false。4.2维护算法4.2.1协调器〔1〕从组间字典读出相关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登录到相应系统上;〔2〕等待消息;〔3〕从某系统的效劳器上收到一条修改消息后,通过查找组间字典,确定该消息的目的地,然后将它转发过去;〔4〕假设失败,定时重发,转效劳器:〔1〕等待消息;〔2〕当收到某客户或应用程序的消息后,检查它是否是修改数据的操作〔如delete,update或insert等〕;〔3〕假设不是,转7;〔4〕假设是,检查基表控制块TV_CTRL_BLOCK中的IsReplication是否为true;〔5〕假设不是,转7;〔6〕假设是,向协调器发修改消息;〔7〕继续执行效劳器程序的其它局部。4.3恢复算法假设协调器所联接的系统中有一个跨掉了,那么对副本的修改无法及时地反映到跨掉的系统中来这时,需要恢复算法来进行处理。协调器:当协调器发现有一个系统已经崩溃后,采取以下步骤〔1〕将与该系统相关的变量open赋值为false;〔2〕翻开记时器;〔3〕等待消信;〔4〕假设收到的消息是其它系统发出的修改崩溃了的系统上的副本的命令,那么依次将这些消息存储起来,转3〕;〔5〕假设收到的消息是记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时器发出的时间到的消息,那么向崩溃的系统发登录命令;〔6〕假设登录成功,将open的值改为true;〔7〕将存储的消息依次发送过去,转9;〔8〕假设登录失败,转3;〔9〕退出。5结论我们曾在三个DM3数据库系统上,用两个协调器进行联接,运行情况良好,各副本最终都能保证一致,且各副本间存在差异的时间间隔很短。另外,在出现异常的情况下,协调器也能正常工作。数据库管理系统DM3在数据模型、平安技术、智能报表等方面具有创造性,在总体设计和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实现了数据分布和站点的透明性,其通用性、开放性设计使DM3可以与oracle、sybase、SQLserver等流行DBMS互连互访或共存于一个系统中,符合国家/国际标准的DBMS,为国产DBMS替代进口产品奠定了根底。参考文献[1]周龙骧.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王珊.数据仓库技术与联机分析处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3]多李瑞轩,卢正鼎.媒体数据库系统原理与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4]汤庸,彭重嘉,区海翔.多媒体数据库与网络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摘要:为了合理引导用电、降低能源消耗,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并将大量配置相应的负荷管理系统。作者在分析传统负荷管理的根底上,就开展需求侧管理〔DSM〕的主要措施,面向DSM的负荷管理系统及其与电网调度、电力营销、和信息管理的系统集成进行了阐述和讨论。1引言我国电力工业开展迅速,无论装机容量、发电量或是联网规模,从全球来看均已名列前茅。但差距也很明显,除人均装机和用电量较低外,发电煤耗、输配电网损和变电用电能耗均较先进国家为高,其中尤以用电能耗最为突出。椐报道,我国的能源消费强度为世界经合组织国家均值的4.6倍。以单位GDP产出能耗计,日本最低,为1;美国为2.67;而我国为11.5。为实现2021年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到2021年我国电力工业的装机容量将较2000年翻两番而到达900GW,但用电能耗必须控制在仅翻一番的水平,否那么将危及到全面小康的实现。因此,这就提出了用电负荷的管理问题。一提到负荷管理,在我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过去缺电时期采用“拉闸限电〞来进行负荷控制。其实,市场环境下的负荷管理,包括供电侧的负荷管理〔LondManagemens,LM〕和需求侧的用电管理〔DemandSideManagement,DSM〕都不仅是应对缺电的临时措施,而是具有降低能耗、平衡发电投资等战略目标的长远措施。如美国较早实施LM和推行DSM方案,效果显著:2000年人均GDP比1973年增加74%,但能耗几乎相等。2021年原需新增发电容量400GW,但通过DSM可望减少260GW。可见,我国当前正在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展的负荷管理,具有保证电力可持续开展、2021年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意义。本文将在回忆我国负荷管理开展历程的根底上,就市场环境下开展LM和DSM的理念、实施内容、与调度运行和电力营销的系统集成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2负荷管理我国过去在缺电时期“拉闸限电〞所采用的负荷控制具有垄断经营的特点。尽管其间也引进过一些先进国家的负荷管理系统模式,但由于历史和技术等原因没能吸收其先进的负荷管理理念,而形成了至今供需双方均普遍接受的按负荷重要程度分轮、依次遥控切除有关负荷的管理机制。负荷管理的先进理念[1],主要是通过降压减载或对用户的可中断负荷〔空调、热水器等〕进行分批编组、按批短时轮控,使之成为不影响生产和根本生活、用户不感觉停电的负荷管理。当然,其中也包括紧急状态下的负荷控制在内。〔1〕降压减载电压和功率之间的平方关系使得电压的变化对功率影响很大。而电网正常运行状态下的不等式约束条件,容许电压额定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这就为实现降压减载提供了可能。经验说明,电压下降1%即可减少1%的负荷。实施降压减载必须与馈线末端的电压遥测相结合,用以监视该点电压不低于容许的最小值。运行时,线路电压调整器按控制中心发出的命令分步控制输入分接头的动作。如设置分别为1.5%、3.0%、4.5%、6.0%、7.5%的5步调整段,正常时复归到0。这种负荷管理方式不涉及用户负荷的拉闸限电问题,但供方的投资较多。〔2〕用户可中断负荷的周期控制用户可中断负荷的周期控制是对用户可控负荷〔空调、热水器、储热系统、冷藏库等〕最灵活而有效的负荷控制方式。由主站和具有双向通信能力、寻址范围高达200万点以上的负控终端来实现。负控终端除具有三个分时电能和一个总电能累加存放器外,还有两套三分时的电能累加存放器,分别记录峰、平、谷不同时段内被控和未被控的电能数量,供负荷控制使用。此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如64个〕组地址,用以成组接收工作日和节假日的分时周期以及减负荷间隔〔如5、10、20、30min甚至60min〕等主站发出的命令。控制是按组进行的,当负荷超过预定的过负荷值时启动。至于主站每隔多久发出一次命令,那么由一个称之为执行周期〔DutyCycle〕的百分数来决定。如间隔选为5min,执行周期为20%,控制周期即为〔5´100〕¸20=25min,也就是说每隔25min发出一次控制命令。终端接到命令后,事先设定好的负荷即行跳闸,减负荷间隔5min到了以后自动恢复供电,过25min又将收到命令。周而复始,直到系统负荷降到预定的复归值为止。实际执行时,还可根据需要进一步细化,以使负荷尽可能均衡。如上述的负荷组由5个可控点组成,即可每隔5min向每个可控点发出控制命令,而不是每隔25min才同时向5个可控点发出控制命令。〔3〕切除用户可中断负荷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减负荷措施,由单向通信的负控终端即可完成。该负控终端一般具有几个〔如3个〕可单独寻址的继电器和组地址,并可通过现场更换地址插销的方法来实现各种地址组合,如同一地址控制两个继电器等。此外,这种终端还可以带有由命令按地址设定的减负荷间隔计时器,以便满足不同负荷管理方案的需要。切除用户的可控负荷,既可用简单的“跳闸〞、“合闸〞命令来控制,也可采用负荷周期控制的方式来实现。采用负荷周期控制方式时,可把切除负荷看成是用户负荷控制方式的一种极端情况。即:选择最大的减负荷间隔〔一般为60min〕,并设定执行周期为100%。此时,每接近60min时即发出一次控制命令,保持减负荷状态不变,直到系统负荷降至预定的复归值为止。先进Section83.1Load/SaveMeasureData83.2SpecifyDiagramTypeofmeasurementdata93.2.1Impedance/phase93.2.2Impedance93.2.3Phase93.2.4Nyquist103.2.5-Nyquist103.2.61/Nyquist103.2.7overlay113.2.83D113.2.93D/freq.113.2.10Hiddenline113.3DisplayDiagram123.3.1SidebarFunctions123.4SelectMeasurement143.5Z-HITTransform153.6Kramers-KronigTransform153.7SmoothMeasurementData153.8EditMeasureData173.9AnalyseSeriesMeasureData/TimeCourseProcessing173.9.1TimeCourseInterpolation184.ModelDataSection204.1Load/SaveModelData204.2SpecifyDiagramTypeoftransferfunction204.3DisplayTransferFunctionDiagram214.4SelectModel214.5EditModelCircuitDiagram224.5.1ImpedanceElements23SIM-3-ResistiveElement23CapacitiveElement23InductiveElement23Warburg’sDiffusionElement24NernstImpedance24FiniteDiffusion24SphericalDiffusion25HomogenousReactionImpedance25ConstantPhaseElement26Young’sSurfaceLayerImpedance27RelaxationImpedance27PorousElectrode294.5.2UserElement32Creatinganuserelement33Examplesofuserelements34UsageandDefinitionofanUserDefinedElementfromSIM354.5.3Elementdescription(Help)364.5.4Create/Insertnewelement364.5.5Createandinsertnewpartialscheme364.5.6Howtocreateasimpleequivalentcircuit(stepbystep)374.5.7Howtocreateacomplexequivalentcircuit(stepbystep)39TheRandel'scircuit(thelinearway) 39TheRandel'sCircuit(Usingpartialschemes)404.6ModifyingaModel414.6.1ReplaceElement414.6.2InsertElement424.6.3DeleteElement434.7Useofpartialschemes434.8Select/newmodel444.9StartingValueFinder454.9.1Whenenteringanewelement454.9.2Whenchangingexistingelements465.CNRLSFIT475.1StepstodoforFitt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