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要重视的“十大”关系_第1页
家庭教育要重视的“十大”关系_第2页
家庭教育要重视的“十大”关系_第3页
家庭教育要重视的“十大”关系_第4页
家庭教育要重视的“十大”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庭教育要重视的“十大”关系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闫永利周福珍现在的家庭教育专家是最多的,以至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家长不知道听谁的。为了更好地让家长把握家庭教育的实质、分辨真伪,恰当地进行家庭教育,现就家庭教育的“十大”关系简要地向各位家长及教育的同仁们叙述如下:一、理念与方法的关系在进行家庭教育讲座的时候,很多的家长都希望讲一些具体的方法。殊不知张家的方法拿到李家却不一定管用,就写作业而言,学生不写作业的原因可能有几十种,有的学生是因为不会所以不写;有的学生因为写完了妈妈还让写其它的所以不写;有的学生可能平时就养成了磨蹭的习惯等等。这些不同的现象就不可能用同一种方法去解决,所以说方法是死的,但理念却是活的。“理念"通俗地讲就是教育孩子的观念。理念大于方法,所有成功父母都是从教育的理念开始,理念比方法重要!理念是方法的种子,有了理念方法无限。二、兴趣与知识的关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快乐学习,而达到这个境界只有一条途径:兴趣。兴趣是什么?兴趣就是求知的天然欲望,就是好奇心。知识固然重要,但家长千万记住比知识重要百倍的是能力,比能力重要一万倍的是兴趣。父母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孩子由兴趣一一爱好一一痴迷。当孩子进入痴迷这种境界想不让孩子成功都很难。三、状态与努力的关系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有一个特点就是学习者必需处于主动状态”。一旦衰弱或生病,你的眼神、声音、动作、食欲全变了,而一旦恢复,又神清气爽,理想的云帆又高悬起来,这就是状态。许多儿童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天真、灵气、活泼、浪漫、欢笑在他们身上已不复其存在。作业本前磨蹭,奥数班上瞌睡,钢琴课上发呆,现在的中小学生三分之一以上厌学,是他们智力不行吗?不,是他们根本就不在学习的状态!唠叨、逼迫、打骂、讽刺、父母之间的争吵早让孩子蔫了,孩子既不能吸收,也不能发挥,完全是一种病态。不在状态,奢谈什么成长,什么未来!状态一变问题就不见了。四、品德与分数的关系各位家长思考一下,一棵树可以分为几部分?当然可以分为树根、树干、和枝叶。哪各位家长再想一下是什么决定大树的生命状态?当然是树根了。人与树是一样的,人要生长需要人根,什么是人根?就是人的品德,也就是古人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树干就是我们人的身体,现在的物质条件不用特别进行营养就能保持良好的身体;枝叶就是人的分数、技能等,这取决于人的根基。现在一些家长是看着孩子成长,你有多大的精力看住?你把孩子勤劳的品德培养出来了孩子能不学习吗?你把孩子责任感培养出来了孩子能做对不起父母的事情吗?是的,现在社会让家长感觉分数太重要了,但是无论分数多么重要,没有人根孩子是不会成长的。五、空间与成长的关系卢勤总结现在的孩子成长有“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面积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小。家长朋友,你想一下让一棵植物生长在一个黑匣子里将是什么样的?能长出来吗?能长百吗?我们往往以爱的名义不让孩子交朋友,不让孩子出门,不让孩子进入社会,只能使孩子的人格扭曲,丧失能力。一个人的成长其实就是拓展空间和处理空间中的问题,如果孩子在这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练,它靠什么开拓未来?西方谚语“不要告诉我他有多少才能,只要告诉我他到过哪些地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对空间最深刻的认识。和谐宽松的家庭其孩子就敢于冒险、主动,并能与别人打成一片,很容易获取成就与幸福人生。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你就是伟大的父母!六、感受与道理的关系我们现在做父母的不知怎么的,一当上家长就同校长、厂长、社长、乡长、县长、市长等领导挂上了钩。一说话就有领导味,许多父母很难忘却自己高高在上的身份,他们总把孩子看成是需要管束的对象;把孩子当学习机器看,是需要填鸭的对象,但绝不会把孩子当人看,是需要尊重的对象。他们不愿意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除了庞大的期望和沉重的爱心,父母根本就是蛮横不讲理,他们反而一天到晚都跟孩子讲道理。殊不知人不是按照道理生活的,而是按感觉生活的。不在于你说什么,在于孩子听到什么,不在于你做什么,在于孩子感受到什么。注意孩子的感受,体验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的感受,表达孩子的感受,你就是一个理想的父母!请各位记住感觉比道理重要,人是按照感觉生活的!七、习惯与神童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简单地说只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点也不错,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美育就是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劳动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许多父母为孩子做好一切:大到做饭、洗衣、接送上学,小到系鞋带、削铅笔、剥蛋壳,孩子除了形成依赖的习惯,没有其他行为的机会。有些父母想培养孩子预习、复习、作笔记、按时作业的习惯,但自身文化不高而力不从心。有些父母要求太高,有些父母一味说教,有些父母自身恶习太多,都导致习惯培养的失败。习惯意味着意志力,意味着自我控制力,意味着效率,意味着一切是自然:优秀是一种习惯。如果你真心渴望孩子优秀的话,那么就变“神童情结”为“习惯情结”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是一个良好习惯!八、关系与教育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通过与其它事物发生关系而存在,一切科学研究也都是对关系的研究。什么是家庭?家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家庭不好就是指家庭的成员关系不好,好家庭就是好关系。当你跟孩子关系好时,孩子的教育就成功,当你跟孩子的关系很糟糕,教育就陷入困境。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堆教育!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亲子和谐的教育。孩子是什么?孩子不是空白的画板,而是特殊材质的空白画板,当我们拿起“为人父母”这根笔时,就会发现画板变得很油滑,不愿接受父母想写的那些谆谆教导以及美好的期望,而且这种抵制是长期的。所以当你与孩子的关系不好时,你说什么就不重要了,孩子不会接受,所以关系永远大于教育。九、身教与言教的关系曾经一个故事,有位家长,他有个习惯:每天早起总要先到院子外面抽足三支烟后才开始工作。一个大雪后的早晨,他又到外面去抽烟。他摸烟时,突然感觉到身后有人跟着他,他一转身惊奇的发现他七岁的儿子,儿子正一边顽皮地踩着他的脚印,一边兴奋地朝他大喊:“爸爸,你看,我正踩着你的脚印走呢!”他心中不由一颤,默默地念叨着:“儿子正踩着我的脚印走呢,儿子正踩着我的脚印走呢”从那以后,他戒了烟。看过这则小故事,让我们陷入了沉思,也不由得使我们想到一句话“言传不如身教”,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可能有人在默默地看着你,或者在学着你,甚至在踩着你的脚印走呢!千万要留好自己的脚印呀!小孩的品质不是教育出来的,是潜移默化、一点一滴慢慢地模仿家长或者身边的人养成的。你让他孝敬父母,可你自己却对父母不管不问、恶言恶语;你让他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可你自己却谎话连篇;你教育他好好学习,可你却每天留连在麻将桌、酒场上;你让他讲卫生、爱劳动,可你自己却连脚也不愿意洗、饭碗也不去刷……所以,你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品质,就要从自身作起,从一点一滴作起,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处处做孩子的榜样,要记住家庭教育专家姚鸿吕说:“一两的身教,胜过一吨的言教”十、表扬与批评的关系所周知,表扬和批评,都是我们教育的重要方式。表扬是一种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给予肯定评价,使其优点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教育方法。批评,则是一种较严厉、较直接的指正他人不良行为的手段。两者相比较,我们认为“表扬比批评好!”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这种肯定、鼓励,就是表扬。谁不知,无论成人,还是孩子,没有人不喜欢受到夸奖;而抗拒批评却是人的一个天性,没有人天生就喜欢受到批评。伟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尊需要,即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甚至是赞美和崇拜。古今中外,男女老少概莫能外。作为一名家庭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确:“教育艺术的本质在于唤醒、激励、鼓舞。正确的表扬作为一种“性价比”非常高的教育方式,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起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从行为心理学角度说,表扬这种强化手段,是使那些符合某种心愿的行为坚持下去的最好方式。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足见其对表扬的推崇。历史和实践表明,表扬比批评有着压倒性的优势: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说“没有批评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是的,孩子做的不对应该批评,但是切记,表扬要多于批评,就表扬和批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