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_第1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_第2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_第3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_第4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安阳市三中王琼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1《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2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3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4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5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6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文本理解作者情感。

2、运用朗读的方法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3、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品析诗句。

4、能够背诵《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想象,运用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文本理解作7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8高启(1336—1374年),明代文学家。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

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所以诗歌风格多种多样。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他在学习前人的同时,又能别出新意。高启(1336—1374年),明代文学家。字季迪,9高启的诗歌大部分创作于元末,其内容或是表现自己的生活理想与精神境界,或是表现自由精神被压制、摧残及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痛苦。历来人们对高启的评价都很高,认为他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他的诗歌创作对振元末纤秾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是有明显功劳的。高启著作,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5集,2000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937首。词编为《扣舷集》,文编为《凫藻集》,另刊于世。高启的诗歌大部分创作于元末,其内容或是表现自己10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明代开国未久之际。作者生当元末明初,饱尝战乱之苦。当时诗人正应征参加《元史》的修撰,怀抱理想,要为国家作一番事业。当他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荒烟落日笼罩下的长江之际,随着江水波涛的起伏,思潮起伏,有感而作。写作背景11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12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1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14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15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16[注释]1.高启:元末明初著明文学家。2.钟山句:钟山即紫金山。3.欲破句:本句化用《南史·宗悫(què)传》“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语。4.秦皇二句:《丹阳记》:“秦始皇埋金玉杂宝以压天子气,故名金陵”瘗(yì)埋:葱葱:茂盛貌,此处指气象旺盛。5.城南台:即雨花台。6.坐觉:自然而觉。[注释]177.石头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以形势险要著称。8.黄旗入洛:三国时吴王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的气象,于是就率家人宫女西上入洛阳以顺天命。途中遇大雪,士兵怨怒,才不得不返回。此处说“黄旗入洛”其实是吴被晋灭的先兆,所以说“竟何祥”。9.铁锁横江:三国时吴军为阻止晋兵进攻,曾在长江上设置铁锥铁锁,均被晋兵所破。10.萧萧:冷落,凄清。11.英雄:指六朝的开国君主;务,致力,从事。12.我幸句:圣人,指朱元璋。7.石头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以形势险要著称。18披情入文,探究深化

诵读全诗,划分这首诗的层次,说明每个层次的意思,并说说这种递进式写法的好处。披情入文,探究深化19

诗的开头描写所看到的景色: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东下,锺山似蟠龙乘风西上。

江山形胜,使诗人想起当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天子之气”,但徒劳无功,金陵依然“王气”旺盛,今天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诗的开头描写所看到的景色: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东下,锺山20

接着笔头一转,写诗人自己的心绪和感慨。诗人说自己本是为了排遣胸中的“郁塞”而在酒后登台眺江的。建国之初,气象更新,何来愁思?

读完全诗,便不难明白,他是从历史的教训而生忧患。“荒烟落日”的远景使他引发“苍茫万古意”,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

接着笔头一转,写诗人自己的心绪和感慨。诗人说自己21

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后来却成为北军的阶下囚。三国吴主孙皓迷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的谣传,带了王室及后宫数千人要去洛阳称帝,结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

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22过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横锁江面,可是依旧挡不住进攻,孙皓只好出城投降。如今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杂草丛生,残败破落,那些妄想凭藉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而一无所得。过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横锁23

最后四句又回到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

联系全诗主旨,这与其说是诗人对现实的歌颂,毋宁说是诗人对国家的期望。居安思危,新建起来的明朝会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呢?最后四句又回到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人24

所以这四句声调是欢快的,但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阴影。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

全诗气势豪放,音韵铿锵,舒卷自如,纵横随意。所以这四句声调是欢快的,但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的感25拓展提升,诵读分析

反复诵读全诗,试析:本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特色?拓展提升,诵读分析26艺术特点

1.写景开阔雄浑,抒情豪放激宕,用典切合时地,想象丰富,感慨深沉,景情浑融,古今交织。2.风格豪迈,气势跌宕韵律自由,形式灵活,音调铿锵,情韵相生四句一转韵,平仄交错,抑扬有致,以七言为主,间以杂言以流荡变幻的节奏,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艺术特点

1.写景开阔雄浑,抒情豪放激宕,用典切合时地,想27主旨:以豪放的笔调描绘了钟山龙盘、

大江奔涌的山川壮景,并在感慨历代成败兴亡、发抒怀古幽情的同时,表达了对祖国重新获得统一的由衷喜悦。

主旨:以豪放的笔调描绘了钟山龙盘、

大江奔涌的山川壮景,并在28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29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安阳市三中王琼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30《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31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32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3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34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35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文本理解作者情感。

2、运用朗读的方法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3、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品析诗句。

4、能够背诵《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想象,运用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文本理解作36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37高启(1336—1374年),明代文学家。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

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所以诗歌风格多种多样。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他在学习前人的同时,又能别出新意。高启(1336—1374年),明代文学家。字季迪,38高启的诗歌大部分创作于元末,其内容或是表现自己的生活理想与精神境界,或是表现自由精神被压制、摧残及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痛苦。历来人们对高启的评价都很高,认为他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他的诗歌创作对振元末纤秾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是有明显功劳的。高启著作,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5集,2000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937首。词编为《扣舷集》,文编为《凫藻集》,另刊于世。高启的诗歌大部分创作于元末,其内容或是表现自己39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明代开国未久之际。作者生当元末明初,饱尝战乱之苦。当时诗人正应征参加《元史》的修撰,怀抱理想,要为国家作一番事业。当他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荒烟落日笼罩下的长江之际,随着江水波涛的起伏,思潮起伏,有感而作。写作背景40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41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42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4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44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45[注释]1.高启:元末明初著明文学家。2.钟山句:钟山即紫金山。3.欲破句:本句化用《南史·宗悫(què)传》“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语。4.秦皇二句:《丹阳记》:“秦始皇埋金玉杂宝以压天子气,故名金陵”瘗(yì)埋:葱葱:茂盛貌,此处指气象旺盛。5.城南台:即雨花台。6.坐觉:自然而觉。[注释]467.石头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以形势险要著称。8.黄旗入洛:三国时吴王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的气象,于是就率家人宫女西上入洛阳以顺天命。途中遇大雪,士兵怨怒,才不得不返回。此处说“黄旗入洛”其实是吴被晋灭的先兆,所以说“竟何祥”。9.铁锁横江:三国时吴军为阻止晋兵进攻,曾在长江上设置铁锥铁锁,均被晋兵所破。10.萧萧:冷落,凄清。11.英雄:指六朝的开国君主;务,致力,从事。12.我幸句:圣人,指朱元璋。7.石头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以形势险要著称。47披情入文,探究深化

诵读全诗,划分这首诗的层次,说明每个层次的意思,并说说这种递进式写法的好处。披情入文,探究深化48

诗的开头描写所看到的景色: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东下,锺山似蟠龙乘风西上。

江山形胜,使诗人想起当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天子之气”,但徒劳无功,金陵依然“王气”旺盛,今天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诗的开头描写所看到的景色: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东下,锺山49

接着笔头一转,写诗人自己的心绪和感慨。诗人说自己本是为了排遣胸中的“郁塞”而在酒后登台眺江的。建国之初,气象更新,何来愁思?

读完全诗,便不难明白,他是从历史的教训而生忧患。“荒烟落日”的远景使他引发“苍茫万古意”,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

接着笔头一转,写诗人自己的心绪和感慨。诗人说自己50

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后来却成为北军的阶下囚。三国吴主孙皓迷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的谣传,带了王室及后宫数千人要去洛阳称帝,结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

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51过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横锁江面,可是依旧挡不住进攻,孙皓只好出城投降。如今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杂草丛生,残败破落,那些妄想凭藉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而一无所得。过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横锁5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