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b3cc0004bd4ead4cd0cafab4084f97e/4b3cc0004bd4ead4cd0cafab4084f97e1.gif)
![儒家文化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b3cc0004bd4ead4cd0cafab4084f97e/4b3cc0004bd4ead4cd0cafab4084f97e2.gif)
![儒家文化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b3cc0004bd4ead4cd0cafab4084f97e/4b3cc0004bd4ead4cd0cafab4084f97e3.gif)
![儒家文化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b3cc0004bd4ead4cd0cafab4084f97e/4b3cc0004bd4ead4cd0cafab4084f97e4.gif)
![儒家文化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b3cc0004bd4ead4cd0cafab4084f97e/4b3cc0004bd4ead4cd0cafab4084f97e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第二单元: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第三单元:先进思想理论与现代中国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第五单元:中国史学的发展第六单元:古代世界的帝国第七单元:世界三大宗教第八单元: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第九单元:★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中国史世界史第七分册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中国史世界史第七分册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第二单元: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第三单元:先进思想理论与现代中国中国史的第1—3单元突出了“思想文化”发展历程学习要求:(1)了解文化产生发展的基本环境;(2)理顺文化发展基本进程和进程中的有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主张(3)揭示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4)分析思想文化演变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中国史的第1—3单元突出了“思想
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
第2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第4课:礼制规范
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儒学演变儒学影响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儒学演变儒学影响朗读单元序言,找核心概念儒学的流变与辐射(东方)
儒家学说自汉代以来一是中国营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的春秋乱局,以重振礼乐制度为己任,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汉代儒士兼采阴阳五行学说,为儒家的伦理纲常敷上浓郁的神学色彩;宋明理学家则将儒学提升至哲学的高度,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
从本质上说,儒学是与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在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长期延续的过程中,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儒学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并在西方引起很大反响。
重点朗读单元序言,找核心概念儒学的流变与辐射(东方)儒家单元解读
(1)儒学本质上是一门注重解决人世现实问题的伦理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2)其发展、演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先秦儒学:儒家思想形成和理论体系的奠定时期: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但其实践意义并未受到时人的重视;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第二阶段为两汉经学:儒学新发展,儒家学说正统思想地位确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士,重构儒学体系,在汉武帝等统治者大力推崇下儒学逐渐取得独尊地位,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第三阶段为宋明理学:儒学走向强化,理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思想在佛道的刺激下,程朱等人吸收了佛道的本体论学说,不仅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原则提升到宇宙本原(即哲学)高度,而且还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通俗化、普及化,广泛传播于民间(3)儒学的传播:
秦汉以来,儒学先后传入越南、朝鲜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儒家文化圈”;明末以后,儒学远播西方,并在西方引起了很大反响单元解读(1)儒学本质上是一门注重解决人世现实问一、儒家思想流变一、儒家思想流变1、“孔孟之道”: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习称“孔孟之道”2、儒家创立背景:
春秋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士阶层活跃,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各种方案,形成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动荡纷争的局面,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创立儒学——可见儒家是在乱世求治过程中诞生的学术思想流派(儒学的本质是政治伦理学说)(一)先秦儒家——孔孟之道(儒学的创立和发展)3、主要内容:(1)孔子:基本主张“礼”: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
“仁”: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核心)
“义”: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A.主张重建周礼权威,遵循宗法制度原则,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B.认为“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达到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仁之本应从最亲的血缘关系入手,由近及远,推而广之C.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符合仁与礼的要求就是义1、“孔孟之道”: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儒本是一种职业,是给富贵人家相礼的一批人。《论语·子罕》说: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儒本是一种职业,是给富贵人家相礼的一批人。孔子生平(前551—前479年)《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生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早年当过管理仓库和畜生的小官;中年时做了三个月司寇;晚年从事教育。孔子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生平(前551—前479年)《史记·孔子世家》载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006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向海内外发布孔子标准像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第一单元儒家文化第一单元儒家文化儒家兴起的社会背景经济:井田制崩溃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争霸称雄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办大变革儒家兴起的社会背景经济:井田制崩溃大变革第一单元儒家文化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苟志于仁者,无恶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孔子强调:1、仁是生活准则;
2、仁具有很大作用;
3、修仁道要从心地上做功夫;
4、真正懂得仁道就是死了也在所不惜。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
孔子“仁“学的内容:1、“仁者爱人”:爱人思想、亲亲观念2、“克己复礼为仁”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达人的忠恕之道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杀身成仁5、“为仁由己”: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努力6、“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以恭、宽、信、敏、惠为要事。孔子“仁“学的内容:
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认为“仁”就是“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首先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推而广之便能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孔子的“德政”思想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德政”思想的表现:
1、行为规正。因为北辰居中就是“正”。
2、免除内心的恶念头3、“正名分”。
4、孝是德政的路径。孔子的“德政”思想3、主要内容:(2)孟子:A.认为人性本善,是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与开端B.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C.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3)荀子:A.从“性恶论”出发,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B.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C.提出“君舟民水”(民本)3、主要内容:C.提出“君舟民水”(民本)第一单元儒家文化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孟子生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四端”,它们是人与生俱来的。
主张通过修养扩展“四端”就可以保持人的本性善良
孟子的性善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孟子孟子
孟子的仁政学说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ou),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可使制梃,以挞(ta)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政无敌。(《梁惠王》)孟子对梁惠王谈了四件事情:1、省刑罚,这与法治有关;
2、薄税敛,这是属于财政问题;
3、深耕易耨,这是属于经济建设;
4、文化教育,以孝悌忠信为大要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对曰:“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改造
荀子的生平
荀子,名况,又称之孙卿,赵国人,生卒年不详。
《荀子》是我们研究他的思想的主要依据
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改造荀子的生平
荀子的主要思想
1、自然观方面:“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2、伦理观上:人性本恶
3、政治思想上:礼法并施(熔礼法于一炉)
4、影响: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荀子的主要思想
1、自然观方面:“天行有常”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礼的规范民本思想异人性论爱人为政以德足食…民信之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
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仁的思
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战国显学之一);但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被冷落)4、先秦儒学的历史地位:
其学说强调道德感化,重视伦理亲情,脱离当时奴隶制渐趋崩溃、战国纷争的现实,无助于实现统一,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原因: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战国显学之一);但未受到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土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5.先秦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首先,先秦儒家注重个人修养,对于当今社会造就理想人格是有借鉴意义的。其次,先秦儒家主张经世致用、推崇教化和德治,
对于国民团结奋进以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来说是有裨益的。秦朝时期儒学地位: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被压制
再次,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都不无裨益。5.先秦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首先,先秦儒家注重个人修养,对于1、概念: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二)两汉儒学——儒学经学化(逐渐成为官方哲学)2、背景:
经历了秦代汉初的沉寂后,儒学渐受重视。汉武帝时代国力强盛,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为儒学复兴提供契机;董仲舒改造后新的儒学体系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需要3、代表及其主要内容:
西汉大儒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A.将天道与人事作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应”之说;B.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秉承天意治理人世,臣民必须服、从天子,同时天又对天子进行监督考察,通过详瑞和灾异予以褒奖或谴责;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C.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
上的统一1、概念: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汉初形势战争破坏社会凋弊“无为”黄老之学(道家)与民休息宽松百家复兴儒学复苏
面对汉初如此形势,如果你是刘邦,你会怎样做?从严法治国的法家到无为而治的道家汉初的“无为”从“无为”到“有为”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
材料一: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中国古代史》材料一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
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
汉武帝即位后,为改变现状,需要“有为”的思想学说2、从“无为”到“有为”汉武帝即位后,为改变现状,需要“有为”的思想学说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受赏识、为官.晚年著《春秋繁露》创制新儒学体系.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武帝采纳其建议,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格局,被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沿袭。董仲舒生平(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汉武帝朝举贤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现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灾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天人感应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永恒不变
政治的兴衰、王朝的更迭以及人类的一切均决定于天.“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天道”就是“三纲”天人感应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辞之说减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主张:
◆特点:◆实质: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主张:◆特点:◆实质: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4、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需求,其主张被采纳,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A.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家经典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又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郡县也设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后备人选B.经学的研习、传授为学者入仕开辟了通途,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普遍追求;C.汉代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
4、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教育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汉代教育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思考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总之,汉代儒学新发展:儒法结合,走向经学化、官学化、神学化思考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评价积极消极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评价积极消极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三)宋明理学——儒学发展为理学(儒学发展的最后形态)1、宋代——程朱理学:(1)概念:
“二程”(北宋程颢、程颐)和朱熹(南宋)的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世人习称“程朱理学”(2)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唐代中期以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延续近千年的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佛教与道教的日益流行,冲击儒家社会等级秩序和伦理纲常;■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经学中摆脱传统羁绊的新说新解不断出现(三)宋明理学——儒学发展为理学(儒学发展的最后形态)1、宋宋明理学的兴起是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
唐朝中期以来,农业、手工业技术发展迅速,与此相联系的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也有很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的发明和使用,《梦溪笔谈》等一系列科学著作的出现,这为理学家进行哲学概括提供了客观基础;同时也使神学色彩浓郁的“天人感应”说不再盛行宋明理学的兴起是社会政治发展的结果:
唐朝中期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连年混战等,造成了伦理的破坏和道德的败坏,不仅削弱了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也削弱了维系民族完整和团结的准则,宋王朝迫切需要重整伦常,而汉代经学已经不能满足宋朝统治的需要,所以必须废除汉代儒学章句训诂和主观附会的神学化倾向,为统治者提供一种更精致、更具有权威的意识形态,即“使儒学哲学化”宋明理学的兴起是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唐朝中佛教认为宇宙万物原本为空,人经过修行,排除欲望,领悟并达到空的境界,即可成佛。道教认为世界由道而派生,人经过返朴归真的修炼,与道合一,即可成仙。这种成佛、成仙的出世观与儒家重伦理、重人事的入世学说相矛盾。
东汉以来,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发展和广泛传播,出现“三教合一”、“三教并行“的局面,对儒学正统地位构成威胁,传统经学既难以令人信服,也难与佛、道对抗,更无法解答一系列现实问题,其脱胎换骨势在必行。这样,如何继承孔孟“道统”,重振传统的伦理纲常,成为宋代理学家们思考的首要课题佛教认为宇宙万物原本为空,人经过修行,排除欲望,领悟并达到空(3)内容:■宋代儒家学者在继承道统拒绝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佛道中关于宇宙起源、万物生成的解释对儒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二程”(程颢、程颐):A.明确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认为天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B.还将天理与礼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称“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A.继承发扬“二程”之学,融会诸家之说,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B.提出“天理论”(其理论体系的核心),继承天理与人伦的沟通;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C.主张“明天理,灭人欲”(克服人欲的蒙蔽去认识天理,达到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3)内容:佛道中关于宇宙起源、万物生成的解释对儒学产生■程朱思想内容的共同点;“二程”和朱熹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力图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追求。他们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途径和“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要求人们通过体验、领悟,逐渐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最高境界2、明代理学: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常被私欲所侵蚀,故须去除人欲,恢复良知。
(特点:高度重视“心”的作用,“心即理”—心学)其学说在明代中后期曾十分流行■程朱思想内容的共同点;2、明代理学:第一单元儒家文化3、地位:程朱理学将儒家学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朱熹注释的《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经典范本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3、地位:四书:五经:影响:
理学是宋明儒学主流,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片面强调重义轻利;强调道德修行,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影响:小结小结第一单元儒家文化结论:儒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它上承三代文明的智慧,在百家争鸣中得以丰富,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流变,吸纳道教、佛教的思想精华,到宋明理学兴起,又提升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哲学意义结论: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马克思结合所学习的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谈谈对这一结论的认识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1、战国:遭冷落原因:其学说强调道德感化,重视伦理亲情,脱离当时奴隶制渐趋崩溃、战国纷争的现实,无助于实现统一,不为新兴地主势力青睐特点: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2.秦朝:遭压制、摧残原因:儒生遵循旧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立面,落后于形势发展。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巩固秦政权,儒家由民间转入地下特点: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3.西汉:独尊原因: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倡导“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宣扬“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君主专制中央政治需要,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统一奠定思想基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封建社会官方正统思.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等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儒家思想神学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官方化)1、战国:遭冷落4.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原因:宋朝“二程”、朱熹等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儒学系统化,但也逐渐失去活力特点:宋明理学开创儒学新时代。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儒学与时代:自孔子开创儒学,它的仁、礼、义成为中国人理解世界把握世界的重要支点,也与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人类轴心时代的概念紧紧联系在一起,孟子更是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提出了;经过董仲舒的改造与汉武帝的支持汉代儒学经学化后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与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宋明理学一方面使得儒学哲学化,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其中集大成者的朱熹学说成为中国元明清时代正统思想,理学也成为专制主义的思想工具,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也通过致良知的思想影响很多中国人。此外儒学还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
4.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儒学与时代:儒家思想被尊崇的原因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独领风骚,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是因为:
①主要在于其思想内核迎合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理论本身哲学上宣扬天人感应宣扬天命,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政治上提出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些都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是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
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广大民众所追求与信仰。
③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还在于它能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先进部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故为统治阶级所喜爱。儒家思想被尊崇的原因启示:历史上的儒家学说能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更新,已证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儒学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毕竟与当今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多有抵牾(精华、糟粕)。当代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综合创新启示:历史上的儒家学说能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更新,已证明其儒学辐射东亚(名称、时间、影响)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先后传人越南、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
儒家思想约于公元前3世纪传入越南,约于1世纪前后传入朝鲜,6世纪初,又经朝鲜传入日本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儒学在这些地区的影响不断扩大,日益受人尊崇,逐渐成为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越、朝、日三国在仿效中国体制进行制度建设和社会改革时,儒家文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越、朝、日的历代王朝都设立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学也普遍教授儒学。三个国家都建有崇奉孔子的文庙,定期举行祭孔大典。越南和朝鲜都仿照中国,以科举制选拔官员,考试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日本学生在中央或地方官学中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由于长期的吸收、融合,儒家思想成为越、朝、日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渗入人们的社会观念、伦理规范和日常生活之中,时至今日,上述三国仍保留不少与中国相似的社会礼仪与风俗习惯。二、儒家文化的传播儒学辐射东亚(名称、时间、影响)二、儒家文化的传播“儒家文明圈”的形成因素:儒学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和而不同”的思想又蕴含着融合冲突的积极因素,这使它具有很强的普世性,为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各国普遍接受,成为立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儒家文明圈“儒家文明圈”的形成因素:启示:中国文化的创新必须建立在两个前提上:一是对传统的、本土的文化传承的反思与重构;二是对人类文明的世界性考量。这是因为,当下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为人类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衍生了诸多新的人文现象和思潮需要去考量、追踪和研究。学术文化的发展不应停留在对传统人文精神的诠释与总结上,而是要求学者就新世纪人类所面对的新的人文现象、人文思潮作出迅速与理性的反应;积极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变革,并作出科学的应答。因此,文化交流、对话,广采博纳,审慎辨析,充分吸收域外文化之长以丰富自我,使中国学术文化多一些现代意识的内涵,就显得重要和必不可少了启示:中国文化的创新必须建立在两个前提上: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及儒家思想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儒学所崇尚的“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民无信不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合观念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心与身的关系以及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方面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对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社会稳定、国际和平乃至推动人类社会和谐、持续发展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在我国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典例展示
请你依据上面四个历史遗存之照片,用一句话概括每幅图片所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并简要说明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时期、儒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儒学发展的阶段特征、历史地位)。典例展示请你依据上面四个历史遗存之照片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八坚持、反对)2.现实意义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深化提高
儒家思想复兴感受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深化提高儒家思想复兴感受(04上海)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图)。 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问题:请概要写了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6分)
.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
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本质区别;
(04上海)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
1.董仲舒对儒学做了较大的改造,
其本质意图是()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学
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D
2.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强调实行“仁政”
B.提出“以政为德”说
C.提出“天人感应”说
D.提出“民贵君轻”论C1.董仲舒对儒学做了较大的改造,
其本质意图是(
3.问题:“Therivercarriesaboat,yet,itcanturntheboatoveraswell.”这句话最早见与中国哪位思想家的著作?()
A.LiErB.ZhuangZhouC.MengKeD.XunKuangD3.问题:“Therivercarriesab
4.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2000年津赣卷)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B4.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
6.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
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
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
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
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5.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②倡导“待时而动”③倡导“因时制宜”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5.下7.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D.仁政思想8.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
C.性善论D.大一统CD7.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CD9.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的形成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D9.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10、(00年全国、天津、江西卷)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D、①②③
D10、(00年全国、天津、江西卷)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11、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被新兴地主阶级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C、他的学说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他的思想不感兴趣12、孔子以爱人之心协调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主张是()
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存天理,灭人欲”D、“兼爱”“非攻”CB11、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13、(04年上海卷)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C、孟子 D、荀子
14、(02年上海卷)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比胜昔
CA13、(04年上海卷)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14、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回答下列问题:(1)春秋战国时期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什么?(2分)为此当时的思想家提出了哪些有关社会“和谐”的主张?(3分)(2)中国历史上,有的封建帝王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也做出过一些努力,请举一例说明。(4分)(3)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否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简要说明理由。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频繁,人民饱受战争苦难;社会经历剧烈变革,阶级关系变化,阶级矛盾尖锐。孔子主张“仁”,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实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并保证农民生产时间等。有利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因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不利说:封建专制主义的不断强化,使社会阶级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政权之间的矛盾不断尖锐激化,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14、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第二单元: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第三单元:先进思想理论与现代中国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第五单元:中国史学的发展第六单元:古代世界的帝国第七单元:世界三大宗教第八单元: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第九单元:★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中国史世界史第七分册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中国史世界史第七分册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第二单元: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第三单元:先进思想理论与现代中国中国史的第1—3单元突出了“思想文化”发展历程学习要求:(1)了解文化产生发展的基本环境;(2)理顺文化发展基本进程和进程中的有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主张(3)揭示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4)分析思想文化演变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中国史的第1—3单元突出了“思想
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
第2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第4课:礼制规范
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儒学演变儒学影响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儒学演变儒学影响朗读单元序言,找核心概念儒学的流变与辐射(东方)
儒家学说自汉代以来一是中国营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的春秋乱局,以重振礼乐制度为己任,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汉代儒士兼采阴阳五行学说,为儒家的伦理纲常敷上浓郁的神学色彩;宋明理学家则将儒学提升至哲学的高度,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
从本质上说,儒学是与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在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长期延续的过程中,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儒学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并在西方引起很大反响。
重点朗读单元序言,找核心概念儒学的流变与辐射(东方)儒家单元解读
(1)儒学本质上是一门注重解决人世现实问题的伦理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2)其发展、演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先秦儒学:儒家思想形成和理论体系的奠定时期: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但其实践意义并未受到时人的重视;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第二阶段为两汉经学:儒学新发展,儒家学说正统思想地位确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士,重构儒学体系,在汉武帝等统治者大力推崇下儒学逐渐取得独尊地位,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第三阶段为宋明理学:儒学走向强化,理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思想在佛道的刺激下,程朱等人吸收了佛道的本体论学说,不仅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原则提升到宇宙本原(即哲学)高度,而且还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通俗化、普及化,广泛传播于民间(3)儒学的传播:
秦汉以来,儒学先后传入越南、朝鲜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儒家文化圈”;明末以后,儒学远播西方,并在西方引起了很大反响单元解读(1)儒学本质上是一门注重解决人世现实问一、儒家思想流变一、儒家思想流变1、“孔孟之道”: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习称“孔孟之道”2、儒家创立背景:
春秋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士阶层活跃,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各种方案,形成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动荡纷争的局面,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创立儒学——可见儒家是在乱世求治过程中诞生的学术思想流派(儒学的本质是政治伦理学说)(一)先秦儒家——孔孟之道(儒学的创立和发展)3、主要内容:(1)孔子:基本主张“礼”: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
“仁”: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核心)
“义”: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A.主张重建周礼权威,遵循宗法制度原则,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B.认为“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达到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仁之本应从最亲的血缘关系入手,由近及远,推而广之C.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符合仁与礼的要求就是义1、“孔孟之道”: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儒本是一种职业,是给富贵人家相礼的一批人。《论语·子罕》说: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儒本是一种职业,是给富贵人家相礼的一批人。孔子生平(前551—前479年)《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生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早年当过管理仓库和畜生的小官;中年时做了三个月司寇;晚年从事教育。孔子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生平(前551—前479年)《史记·孔子世家》载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006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向海内外发布孔子标准像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第一单元儒家文化第一单元儒家文化儒家兴起的社会背景经济:井田制崩溃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争霸称雄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办大变革儒家兴起的社会背景经济:井田制崩溃大变革第一单元儒家文化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苟志于仁者,无恶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孔子强调:1、仁是生活准则;
2、仁具有很大作用;
3、修仁道要从心地上做功夫;
4、真正懂得仁道就是死了也在所不惜。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
孔子“仁“学的内容:1、“仁者爱人”:爱人思想、亲亲观念2、“克己复礼为仁”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达人的忠恕之道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杀身成仁5、“为仁由己”: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努力6、“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以恭、宽、信、敏、惠为要事。孔子“仁“学的内容:
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认为“仁”就是“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首先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推而广之便能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孔子的“德政”思想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德政”思想的表现:
1、行为规正。因为北辰居中就是“正”。
2、免除内心的恶念头3、“正名分”。
4、孝是德政的路径。孔子的“德政”思想3、主要内容:(2)孟子:A.认为人性本善,是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与开端B.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C.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3)荀子:A.从“性恶论”出发,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B.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C.提出“君舟民水”(民本)3、主要内容:C.提出“君舟民水”(民本)第一单元儒家文化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孟子生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四端”,它们是人与生俱来的。
主张通过修养扩展“四端”就可以保持人的本性善良
孟子的性善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孟子孟子
孟子的仁政学说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ou),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可使制梃,以挞(ta)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政无敌。(《梁惠王》)孟子对梁惠王谈了四件事情:1、省刑罚,这与法治有关;
2、薄税敛,这是属于财政问题;
3、深耕易耨,这是属于经济建设;
4、文化教育,以孝悌忠信为大要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对曰:“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改造
荀子的生平
荀子,名况,又称之孙卿,赵国人,生卒年不详。
《荀子》是我们研究他的思想的主要依据
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改造荀子的生平
荀子的主要思想
1、自然观方面:“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2、伦理观上:人性本恶
3、政治思想上:礼法并施(熔礼法于一炉)
4、影响: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荀子的主要思想
1、自然观方面:“天行有常”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礼的规范民本思想异人性论爱人为政以德足食…民信之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
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仁的思
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战国显学之一);但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被冷落)4、先秦儒学的历史地位:
其学说强调道德感化,重视伦理亲情,脱离当时奴隶制渐趋崩溃、战国纷争的现实,无助于实现统一,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原因: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战国显学之一);但未受到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土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5.先秦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首先,先秦儒家注重个人修养,对于当今社会造就理想人格是有借鉴意义的。其次,先秦儒家主张经世致用、推崇教化和德治,
对于国民团结奋进以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来说是有裨益的。秦朝时期儒学地位: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被压制
再次,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都不无裨益。5.先秦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首先,先秦儒家注重个人修养,对于1、概念: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二)两汉儒学——儒学经学化(逐渐成为官方哲学)2、背景:
经历了秦代汉初的沉寂后,儒学渐受重视。汉武帝时代国力强盛,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为儒学复兴提供契机;董仲舒改造后新的儒学体系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需要3、代表及其主要内容:
西汉大儒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A.将天道与人事作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应”之说;B.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秉承天意治理人世,臣民必须服、从天子,同时天又对天子进行监督考察,通过详瑞和灾异予以褒奖或谴责;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C.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
上的统一1、概念: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汉初形势战争破坏社会凋弊“无为”黄老之学(道家)与民休息宽松百家复兴儒学复苏
面对汉初如此形势,如果你是刘邦,你会怎样做?从严法治国的法家到无为而治的道家汉初的“无为”从“无为”到“有为”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
材料一: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中国古代史》材料一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
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
汉武帝即位后,为改变现状,需要“有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农产品网络营销作业指导书
- 2025年怀化考从业资格证货运试题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口算题
- 2025年武威货运上岗证模拟考试试题
- 2025年楚雄驾校考试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电力调试合同(2篇)
- 电动车补充协议书范文(2篇)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4毛泽东词两首含解析粤教版必修2
- 六年级班主任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 小学班主任工作计划二年级
- 中兴ZCTP 5GC高级工程师认证考试题库汇总(含答案)
- 2023年考研考博-考博英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考试历年真题摘选含答案解析
- 反接制动控制线路电路图及工作原理
- MCNP-5A程序使用说明书
- java基础知识大全
- SMM英国建筑工程标准计量规则中文 全套
- GB 18030-2022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
- SB/T 10977-2013仓储作业规范
- GB/T 854-1988单耳止动垫圈
- GB/T 2520-2017冷轧电镀锡钢板及钢带
- 【QC成果】提高地下室抗浮锚杆一次验收合格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