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生理构造-课件_第1页
听觉生理构造-课件_第2页
听觉生理构造-课件_第3页
听觉生理构造-课件_第4页
听觉生理构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听觉听觉一、听觉器官(一)外耳

耳廓·········集音、方向外耳道·········传音、扩音一、听觉器官(二)中耳1.结构鼓膜

听骨链

鼓室

咽鼓管

(二)中耳2.功能鼓膜和听骨链————传音

特点:增压效应压强增大振动减小鼓膜、前庭窗膜面积之比≈17︰1听骨链杠杆长、短臂之比≈1.3︰1

17×1.3≈222.功能鼓膜、前庭窗膜面积之比≈17︰1听小肌——保护作用强音鼓膜张肌收缩拉紧鼓膜

镫骨肌收缩固定镫骨鼓膜、听骨链振动幅度↓保护鼓膜和内耳感音装置听小肌——保护作用强音鼓膜张肌收缩拉紧鼓膜鼓膜、听骨咽鼓管:吞咽/哈欠/喷嚏腭帆张肌等收缩管口开放平衡鼓膜两侧的气压维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状和振动性能咽鼓管:

(三)耳蜗1.结构(三)耳蜗三个腔:前庭阶、鼓阶、蜗管分隔膜:前庭膜、基底膜

感音装置:柯蒂器感受细胞:毛细细胞传入神经:听神经三个腔:前庭阶、鼓阶、蜗管2.声波在耳蜗中的传播

过程:

2.声波在耳蜗中的传播特点:振动始于蜗底部基底膜,以行波方式沿向蜗顶部传播;行波传播时振幅逐渐增大,达最大振幅迅速衰减消失;低频声波引起的行波传播远,最大振幅靠近蜗顶部;高频声波引起的行波传播近,最大振幅靠近蜗底部特点:振动始于蜗底部基底膜,以行波方3.耳蜗的换能作用感音装置:柯蒂器感受细胞:毛细细胞传入神经:听神经3.耳蜗的换能作用(1)振动能量传递到毛细胞的的方式:

基底膜振动内淋巴压力改变盖膜与毛细胞间剪切运动游离短纤毛弯曲剪切力与盖膜接触的

纤毛弯曲(1)振动能量传递到毛细胞的的方式:(2)毛细胞换能——机械-电换能传入神经动作电位传入纤维:90%~95%与内毛细胞联系

5%~10%与外毛细胞联系感受器电位(2)毛细胞换能——机械-电换能传入神经动作电位传入纤维:

过程:纤毛向长毛侧弯曲顶部机械门控K+通道开放↑,内淋巴液K+内流毛细胞去极化侧膜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底膜释放递质↑侧膜Ca2+依赖性K+通道开放听N末梢去极化听N动作电位↑K+外流,膜电位恢复纤毛向短毛侧弯曲,毛细胞超极化过程:纤毛向长毛侧弯曲纤毛向短毛侧弯曲,毛细胞超极(3)外毛细胞的电-机械换能

外毛细胞的收缩:*结构基础:外毛细胞的纤毛、表皮板及细胞膜中含收缩蛋白*表现:兴奋时发生主动性舒缩运动去极化时长度缩短(15nm/1mV)超极化时细胞伸长(2nm/1mV)*意义:基底膜运动实现反馈性调制作用

(3)外毛细胞的电-机械换能*调控机制:基底膜-盖膜内毛细胞DC机械AC机械换能换能中枢外毛细胞输入++/-*调控机制:基底膜-盖膜内毛细胞DC机械AC机械换能换能*耳声发射:过程:受到声刺激后外毛细胞发生收缩和舒张,这种机械运动通过基底膜、内淋巴液、卵圆窗膜反相传导到镫骨底板再通过中耳听骨链及鼓膜向外耳发射意义:与基底膜盖膜输入相加,改变瞬间输入的大小

*耳声发射:4.耳蜗电位(1)耳蜗内电位(EP):+80mV(2)毛细胞电位:-70~80mV

(以鼓阶外淋巴为参考0电位)

特点:毛细胞与内淋巴的电位差为160mV4.耳蜗电位特点:(3)耳蜗微音电位(CM)概念:耳蜗受声音刺激时,耳蜗及其附近结构记录到的电位变化。特点:交流性质;电变化与声刺激的声学波形一致;在一定范围内振幅随声压的增大而增大;潜伏期极短(<0.1ms);无不应期;不易疲劳与适应

(3)耳蜗微音电位(CM)(4)总和电位(SP)

概念:内毛细胞感受器电位中的DC成分在细胞外记录的表现形式。

特点:直流性质;无不应期和潜伏期;不易疲劳与适应;对缺氧、损伤、及外淋巴液中离子成分的改变抵抗力较强;与声压的均方值成比例关系

(4)总和电位(SP)(5)听神经动作电位*复合听神经动作电位:

波幅取决于:声音强度

放电纤维的数量

放电同步化程度

*单根听神经纤维动作电位:

主要特征:放电频率随声强增加而增大每一纤维的最佳反应频率取决于最大振幅行波的位置

意义:通过编码作用传递听觉信息

(5)听神经动作电位*听神经编码及声音分析

概念:神经冲动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在神经纤维中的传输称为编码。形式:时间构型:在同一纤维上按时间程序进行不同组合。空间构型:在一组神经纤维中按空间排列组合。声音频率分析及编码:部位编码频率编码*听神经编码及声音分析:

(一)听觉传导通路(二)听觉中枢细胞的音频区域定位(三)听觉中枢细胞功能活动

二、听觉中枢生理(一)听觉传导通路二、听觉中枢生理1.试述NO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2.试述耳蜗的换能作用1.试述NO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听觉生理构造-课件听觉生理构造-课件听觉听觉一、听觉器官(一)外耳

耳廓·········集音、方向外耳道·········传音、扩音一、听觉器官(二)中耳1.结构鼓膜

听骨链

鼓室

咽鼓管

(二)中耳2.功能鼓膜和听骨链————传音

特点:增压效应压强增大振动减小鼓膜、前庭窗膜面积之比≈17︰1听骨链杠杆长、短臂之比≈1.3︰1

17×1.3≈222.功能鼓膜、前庭窗膜面积之比≈17︰1听小肌——保护作用强音鼓膜张肌收缩拉紧鼓膜

镫骨肌收缩固定镫骨鼓膜、听骨链振动幅度↓保护鼓膜和内耳感音装置听小肌——保护作用强音鼓膜张肌收缩拉紧鼓膜鼓膜、听骨咽鼓管:吞咽/哈欠/喷嚏腭帆张肌等收缩管口开放平衡鼓膜两侧的气压维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状和振动性能咽鼓管:

(三)耳蜗1.结构(三)耳蜗三个腔:前庭阶、鼓阶、蜗管分隔膜:前庭膜、基底膜

感音装置:柯蒂器感受细胞:毛细细胞传入神经:听神经三个腔:前庭阶、鼓阶、蜗管2.声波在耳蜗中的传播

过程:

2.声波在耳蜗中的传播特点:振动始于蜗底部基底膜,以行波方式沿向蜗顶部传播;行波传播时振幅逐渐增大,达最大振幅迅速衰减消失;低频声波引起的行波传播远,最大振幅靠近蜗顶部;高频声波引起的行波传播近,最大振幅靠近蜗底部特点:振动始于蜗底部基底膜,以行波方3.耳蜗的换能作用感音装置:柯蒂器感受细胞:毛细细胞传入神经:听神经3.耳蜗的换能作用(1)振动能量传递到毛细胞的的方式:

基底膜振动内淋巴压力改变盖膜与毛细胞间剪切运动游离短纤毛弯曲剪切力与盖膜接触的

纤毛弯曲(1)振动能量传递到毛细胞的的方式:(2)毛细胞换能——机械-电换能传入神经动作电位传入纤维:90%~95%与内毛细胞联系

5%~10%与外毛细胞联系感受器电位(2)毛细胞换能——机械-电换能传入神经动作电位传入纤维:

过程:纤毛向长毛侧弯曲顶部机械门控K+通道开放↑,内淋巴液K+内流毛细胞去极化侧膜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底膜释放递质↑侧膜Ca2+依赖性K+通道开放听N末梢去极化听N动作电位↑K+外流,膜电位恢复纤毛向短毛侧弯曲,毛细胞超极化过程:纤毛向长毛侧弯曲纤毛向短毛侧弯曲,毛细胞超极(3)外毛细胞的电-机械换能

外毛细胞的收缩:*结构基础:外毛细胞的纤毛、表皮板及细胞膜中含收缩蛋白*表现:兴奋时发生主动性舒缩运动去极化时长度缩短(15nm/1mV)超极化时细胞伸长(2nm/1mV)*意义:基底膜运动实现反馈性调制作用

(3)外毛细胞的电-机械换能*调控机制:基底膜-盖膜内毛细胞DC机械AC机械换能换能中枢外毛细胞输入++/-*调控机制:基底膜-盖膜内毛细胞DC机械AC机械换能换能*耳声发射:过程:受到声刺激后外毛细胞发生收缩和舒张,这种机械运动通过基底膜、内淋巴液、卵圆窗膜反相传导到镫骨底板再通过中耳听骨链及鼓膜向外耳发射意义:与基底膜盖膜输入相加,改变瞬间输入的大小

*耳声发射:4.耳蜗电位(1)耳蜗内电位(EP):+80mV(2)毛细胞电位:-70~80mV

(以鼓阶外淋巴为参考0电位)

特点:毛细胞与内淋巴的电位差为160mV4.耳蜗电位特点:(3)耳蜗微音电位(CM)概念:耳蜗受声音刺激时,耳蜗及其附近结构记录到的电位变化。特点:交流性质;电变化与声刺激的声学波形一致;在一定范围内振幅随声压的增大而增大;潜伏期极短(<0.1ms);无不应期;不易疲劳与适应

(3)耳蜗微音电位(CM)(4)总和电位(SP)

概念:内毛细胞感受器电位中的DC成分在细胞外记录的表现形式。

特点:直流性质;无不应期和潜伏期;不易疲劳与适应;对缺氧、损伤、及外淋巴液中离子成分的改变抵抗力较强;与声压的均方值成比例关系

(4)总和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