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精神分析题课件_第1页
经典精神分析题课件_第2页
经典精神分析题课件_第3页
经典精神分析题课件_第4页
经典精神分析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发展心理学的几种重要理论发展心理学几种重要的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S.弗洛(SigmundFreud1856—1939)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的创建者。布洛伊尔曾用催眠法治疗一个癔病女患者安娜(即著名的Anna.O)。这个病人有一个特殊的症状,就是有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在干渴得无法忍受时,也不能喝水。在催眠状态中,她叙述自己童年时,如何走进她不喜欢的女家庭教师的房间,看见她的狗从玻璃杯内喝水,引起了她的厌恶,但由于受尊敬师长道德观的影响,只好将这种厌恶压抑。在催眠状态,恢复了她对这个往事的回忆,尽量发泄了她的愤怒情绪,此后她不能喝水的怪病才消失。这种治疗主要是通过谈话或暗示进行的,所以弗洛伊德称之为谈话疗法(talkingtherapy)。面对这个疗效,弗洛伊德感觉到了身心关系的微妙,这种疗法成为了他后来发展的精神分析法的基础。发现神经症症状与压抑到无意识的内心冲突有关,这些内心冲突是儿童期生活体验到的、被压抑到无意识去的一些愿望、情绪与现实的矛盾。如果与患者一道探索和解释这种内心的矛盾冲突,患者可达到领悟(insight)的境界,从而导致症状的缓解。弗洛伊德在他随后的临床观察中逐渐提出了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性本能理论。这三大理论被认为是他对理解人类精神活动的最大贡献。在此前提下,弗洛伊德建构了他的治疗假设——冲突理论。(一)精神层次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类的精神活动划分为理论上的三个区域,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潜意识(unconscious)。这些区域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故称之为精神层次。意识(Consciousness)意识是我们可以觉察的思想,情感和对外在环境的感觉。指心理的表面部分,是同外界接触直接感知到的一纵即逝的心理现象。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小且非常主要的部分。

无意识在现实中,没有处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内而又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是大量存在的。例如,一个正在专心读书的人,有人喊他的名字,他没有听到;一个专心关注一件事的人,有人在他的耳旁吹气,他没有感觉到。声音虽然传入了这个人的耳朵,气也吹到了他的肌肤,但由于它们都在他的意识范围之外,所以没有觉知。这属于对外部刺激的无意识。此外,人们说的下意识的抓耳挠腮等习惯动作,以及一些非常熟练的动作技能,往往也会自动地进行,而不在我们的意识控制之下。潜意识(Unconsious)指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及原始冲动以及其替代物(如:梦、癔症)。潜意识是意识无法触及的思想、本能冲动、情感以及幻想等等,是高度集中注意力也无法觉察的内容潜意识的主要特点是非理性、冲动性、无道德性、反社会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不可知性、非语言性潜意识(Unconsious)这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许,得不到满足,就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无意识领域中的内容不是被动、僵死的,而是极其活跃,并随时都企图进入意识领域。它们虽然不为本人意识到,但并没有消灭,而是在潜意识中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所以潜意识是人们经验的极大贮存库,是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甚至包括个人和整个民族的命运、这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础。前意识(preconscious)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我们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才能被我们觉察的精神活动。潜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意识,前意识则能进入意识,所以前意识到意识尽管有界限,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的基本功能是监督和防备那些会引起焦虑的潜意识内容欲望和本能侵入我们的意识当中,它的工作方式有两种,要么完全阻挡(压抑的抑制)潜意识内容的通过,要么当意识丧失警惕时在将潜意识内容改头换面以后再予以放行,伪装而迂回的渗入意识。用这种理论推断出了一个令人悲观的事实:即人的行为大多是由人的潜意识控制的。学术界也将弗洛伊德的发现列为人类近代史上继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之后的,人类经历的第三次严重的对自恋打击——即人的行为不是完全由意识控制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思维活动经过了两种处理过程——即前期处理和后期处理。前期处理由潜意识支配,它不尊重逻辑因果关系,没有时间概念,自相矛盾而反复无常。后期处理接受现实世界的制约,是意识的活动形式,是我们与他人进行交往对世界进行理解的精神基础。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开始时是以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矛盾为支柱的。潜意识欲望企图侵入意识或前意识,而意识或前意识的检查员则严格把关,不准这些想入非非的欲望擅自进入。这个检查员就是自我或超我。弗洛伊德在精神层次理论的三分法之外,进一步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类精神功能结构的三分法。这是一种生物冲动,是人的原始力量的来源,延续个体和种族生命的本能,是“生成本能”,或者称为力比多。他还认为人类除有“生成本能”外,还有一种“死亡本能”,它包括“自我毁灭”、破坏性、侵略性等冲动。本我包括人的生成本能和死亡本能

是最原始的系统,它处于思维的初级过程,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难以接近的部分。“本我”代表不可遏制的欲念

本我(id)本我是最原始的生命冲动和力量,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力比多就被围困在本我之中,它的能量的增加会导致紧张张力的增加。力比多就遵循着快乐原则使个体减少紧张到能忍受的程度,如性欲的满足,饥饿的消除等,从而产生快乐,但需强调的是本我无法直接与外界接触。本我(id)自我(Ego)是本我得以与外界接触的唯一心灵之路。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一面产生于本我,一面连接着现实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不凭冲动随心所欲,学会考虑后果,考虑现实作用,这就是自我的作用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即考虑到现实作用,使个体能适应实际需要来控制着活动方式。自我(ego)自我之所以这么重要是由于它具有次级思维过程,自我的次级思维过程比本我的初级思维过程具有较多的组织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它包括感知、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和记忆。例:计划未来的行动,回忆过去的经验等而初级思维过程中充斥的许多矛盾,例如儿童处于干渴、饥饿状态,机体就会产生紧张,当他们在等待喝水、吃奶时,本我会产生一种幻觉出现了希望的目标从而通过幻想得到满足。当个性结构中出现了自我以后,儿童就会按照活动后果的教训来发展活动或抑制活动,此时儿童的行为比之生活开始之初,变得更少盲目性自我(ego)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代表理智和深谋远虑

2岁以后在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行为遵循现实为原则,协调,即:自我的工作是满足id冲动——但以考虑情景现实的方式进行。自我是内在需要与外部现实之间的中介,自我功能很大部分是意识的。自我在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各部分自由活动。自我(ego)超我(superego)自我理想是以奖励的方式形成的。当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观念与父母的道德观念相吻合,他的行为符合父母的美的标准时,父母就给予奖励,从而就会形成儿童某种自我理想,自我理想对儿童的奖励是自信、自豪感。良心则是通过惩罚的方式形成的,当儿童心目中的观念与父母所鄙弃的观念相一致时,即当这些观念或行为出现时,父母就要给予惩罚,从而使儿童在心灵上受到责备,行为受阻止。良心对儿童的惩罚是内疚感,偶然自残或自虐行为。超我(superego)单纯的自我是不足以控制本能的,必须在人格结构中增加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儿童在父母或其他成人交往时,接受的外来的行为准则,即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和超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其中自我控制着本我的盲目激情,以保护机体免受伤害,而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这里体现着文化教育、宗教教义、道德标准以及社会情感对儿童发展的规范作用。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超我的内容因人而异.

超我(superego)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本我派生出自我、自我又派生出超我。反过来超我管束自我,自我约束本我这三种成分共同活动,在一个正常人身上,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而能较好的适应生活,应付体内外的各种刺激。这种平衡一旦打破,人就会产生不良的社会行为,以至于发生精神疾病。

三者之间的关系例如,这样一个临床的例子似乎可以形象地描述这种本我和超我的内在冲突。一个中年男性性病医生,感到自己长期在性方面得不到满足,认为这种不满足是导致自己焦虑、失眠的原因。他认为,这种状况也许可以通过找妓女满足自己的性冲动而解决。于是,他发生了连续三次的“冶游”行为。在这些行为中,他感到自己的紧张情绪得到了缓解。但随后他出现了严重的疑病症:恐惧自己患上了爱滋病。三年来,无数次地反复作爱滋病血清检查,尽管自己身为性病专科医生,但仍不相信每次的阴性检查结果,并伴有极度的焦虑、恐惧感。该患者出生于机关干部家庭,父母谨小慎微,不越雷池,对孩子的管教严格,自己也过着严谨的生活。患者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构成了他超我的主要部分,而压抑的本我则时时尝试冲破超我的牵袢。治疗师的治疗目的则是增强患者的自我功能,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让患者“能在性的放纵和无条件的禁欲之间选取适中的解决”。精神动力理论认为,那些在特定情景下引起人们矛盾情感的事件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如前面我们举到的著名的安娜(Anna·O)的例子.面对自己厌恶的女家庭教师所激起的愤怒情感和尊敬师长的道德观之间无法协调,心理的防御机制为了减少现实的不适和意识上的痛苦,只有将这种冲突压抑到无意识中去。因而,冲突是精神动力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冲突被定义为两种同时存在的力量之间的矛盾对立,这种内心矛盾可能引起心理功能的失调并发展成为精神症状,如前所述的性病医生的例子。这个发展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首先是无法解决的冲突的出现,如Anna·O对女教师厌恶与需要尊重的矛盾,这被称为心理冲突的常形。接着这些冲突被强行压抑,最后这些被压抑的冲突以变化了的方式,如Anna·O潜意识地用长达六个月不饮水的精神症状来表达她对女教师的厌恶和愤怒,这被称为心理冲突的变形。压抑了的心理冲突或表现为神经症症状(如焦虑、恐怖等)或表现为病理性的人格特征(如攻击性、敌意、冷漠或表演化)。(三)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个本能决定论者,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弗洛伊德所说的“性”与一般人所理解的性是不同的,大多数人认为“性”与“生殖器”的含义相近,而弗洛伊德认为“性”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之外,还包括吮吸,大小便、皮肤触模等凡是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在他看来,个体的许多活动都是与性有关的,因此,人们把弗洛伊德看成是泛性论者。(三)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将“性本能”称为力比多(Libido)认为它是一种能量,并藏在本我之中,力比多要达到成熟,真正行使生殖职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由于力比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集中投放的部位不一样,这些不同的部位被称“性感带”(erogenouszone),所以弗洛伊德根据里比多发展经过“性感带”为标准,把里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婴儿出生后,最大的生理需要是获得食物和营养,所以,新生儿的吮吸动作是快感的来源,口唇是产生快感的中心,是力比多集中的地方有时婴儿虽然不饥饿也会把手指或其它能抓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去吮吸、咀嚼。这种寻求口唇快感的自然倾向就是性欲的雏形。口唇期(oralstage)0~1岁弗洛伊德又将口唇期细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0-6个月,此时期儿童还没有现实的人和物的概念,世界仿佛是无对象的,只是渴望得到快乐和满足。后期是6-12个月,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分化人和物、开始认识自己的母亲,母亲的到来会感到快乐,离去会感到焦虑。口唇期(oralstage)弗洛伊德强调儿童的早期经验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如果在这个时期性的满足不适当(太多或太少)就会产生口部类型的人格。例:吮吸、哺乳、哭叫过多就可能发展成依赖人或纠缠别人的人格。若口欲满足太差,就可能形成一种紧张与不信任的人格。在弗洛伊德看来,成人乐观,开放、慷慨等积极的人格特点和悲观、被动,退缩、猜忌等消极的人格特点都可以从这个发展阶段偶然产生的事件中找到原因。口唇期(oralstage)这个时期性感带转移到肛门,婴儿可以在大小便时体验到快乐。在父母对婴儿施行排便训练之初,婴儿总是反抗,然而婴儿最终会接受这一训练养成了用厕所的习惯,这时性感带也从肛门转移。在这一时期弗洛伊德特别要求父母注意对儿童大小便训练不宜过早,过严。因为在父母训练婴儿排便时,婴儿总是反抗,如果父母与婴儿间的冲突总是很强烈,可能导致所谓的肛门人格。一种是肛门排泄的人格特征,如表现为邋遢、浪费、无条理和放肆,另一种肛门便秘的人格特征,如过分干净、过分注意条理和小节,固执小气。肛门期(analstage)(1~3)一;Oedipus概念和演变;1.1,Freud:-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孩子---母亲—父亲的三人三角关系1897年,Freud在给Flies的信中,第一次提到Oedipus情节这个概念。当时是Freud在父亲逝世之后,他做了许多关于自己与父亲的梦。在分析自己的这些梦的时候,他体会到自己内心深处原来跟父亲之间还有这么多的爱、竞争、和敌意。由此而联想到了希腊的神话Oedipus王的故事。前生殖器期(phallicstage)(3~6岁)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渝警告:如果他让自己的新生儿子长大,他的王位与生命就会发生危险。于是他让仆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但仆人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在荒野里。丢弃的婴儿被一个路人发现并送给他人养大。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遇一个青年并发生争执,他被青年杀死。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Oedipus古希腊神话与传说底比斯国家遭到了怪兽斯芬克斯的困扰,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挽救了国人。被底比斯人民推举为王,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后来底比斯发生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了神渝,才知道俄底浦斯犯了杀父娶母的罪行。明白真相的俄底浦斯用金钩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跛着脚四处漂流而去。

Oedipus古希腊神话与传说前生殖器期(phallicstage)(3~6岁)

Freud借用这个故事说明了儿童在心理发展到3-6岁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就是对异性父母的一方有了强烈的爱和占有的渴望,而对同性父母的一方则想有排斥,将其赶走甚至让其死去的愿望。但是父母双方是一对夫妻,又都是他所需要的重要的人。这就构成了孩子与父亲和母亲之间的三角关系。而在此之前的婴儿阶段,孩子主要面临的是与母亲的两人关系。前生殖器期(phallicstage)(3~6岁)

俄狄浦斯情结可以来解释每个人都经验到的“渴望”‘抑制’及“爱恨交织”的感觉,且都需要在其中找到平衡点。在三角关系中男孩对母亲是渴望的,但他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抵御母亲带来的诱惑。对于父亲是攻击和排斥的,但同时又害怕受到他的惩罚和报复(被阉割),并进一步产生内疚感。前生殖器期(phallicstage)(3~6岁)

父母对孩子Oedipus情节的处理和涵容是非常重要的:母亲一方面要能够享受儿子对她的迷恋,同时又不能出现诱惑性的行为。父亲应该平静的享受孩子对母亲的迷恋,不必感觉被威胁,并随时准备好做儿子的榜样,同时接纳儿子对他的攻击渴求和贬抑。父亲作为儿子认同的对象,使得他逐渐接受父母本是夫妻,自己无法第三者插足。自己需要认同父亲作为男人的方式一样,走自己成长的路,成为一个男人,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自己所爱的女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得放弃了俄狄浦斯情结,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行事,弗洛伊德将这种现象称为“自居作用”。此时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这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的感觉,前生殖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抑的性感觉差不多一扫而光,因此,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潜伏期(latentstage)(6~12)在这一时期,虽然性力冲动默默无闻,但是他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另外的目的,例如学习、游戏、体育运动及同辈团体活动等社会允许的活动中。这是一种升华作用,是性力比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更有目的的作用。潜伏期(latentstage)(6~12)生殖阶段这个时期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摆脱父母的控制,建立自己的独立生活寻求同龄伙伴的友谊试图建立长期稳定的性关系生殖阶段(12~20岁)两种发展危机在力比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固着(affixation)和倒退(regression)。固着是指力比多由于在某一阶段得到过度满足或过度失望而停留在原先的阶段,不再继续发展到下一个阶段。倒退是指发展到下一阶段的力比多又倒流回先前停顿的地方。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人的个性或人格在五岁左右就已经形成了,所以早期力比多的发展无论是固着还是倒退都是不正常的现象,其结果是导致人格发展受到影响。弗洛伊德终生从事著作和临床治疗。他的思想极为深刻,研讨问题中,往往引叙历代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根源。传统的、学院式的心理学对心理的研究往往缺乏"人味",而精神分析理论关心人的生活,关心人心灵深处的动机和能量,表达了科学对人性的呼唤。有人问弗洛伊徳,怎样才算是正常的人?他回答道:"Toloveandtowork."("爱情和工作。")仔细想想吧,它有多么深刻!

精神分析的意义:早期的心理研究仅涉及可观察的外在的行为和理性的思维。最大的贡献是对无意识动机的以探究。创造性的把神经症与被压抑到无意识的矛盾情感相联系。把对心理学的研究扩展到对人的情感、欲望、动机等深层心灵的研究。强调了儿童早期经验和父母教育对儿童成年心理的影响。58发展阶段诊断人格组织的层次自闭(0~2M)自闭型精神病精神病组织共生(2~6M)精神分裂症分化(6~10M)实践(10~16M)双相情感障碍和解(16~24M)反社会型边缘组织分裂性分裂型边缘型自恋型完整客体关系强迫型神经症组织(24M~36M+)癔症神经症、正常

分离-个体化的发展与精神病理的系谱连续体图二埃里克森(E.H.Erikson)

与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美国精神分析师、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丹麦人,生于法国,1933年移居美国,从事儿童精神分析工作,曾先后在哈佛、耶鲁等医学院和人类关系学院任职研究自我的发展和游戏。二埃里克森(E.H.Erikson)

与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他提出新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更强调广阔的社会背景、自我和理智的力量对人格发展的作用,他强调人性的可塑性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有固定顺序的阶段,每一个阶段(特定阶段)都有一个发展任务(转折点、危机时期),这些任务都是由个体的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要求之间的冲突产生的。二埃里克森(E.H.Erikson)

与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如果儿童解决了冲突、完成了任务,就获得了积极的品质,转而进入下一个发展任务。上一个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利于下一个任务的顺利完成;如某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不好,可在以后的发展阶段继续完成。每个发展任务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端点(适应与适应困难),健康的人格倾向积极的那一端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0~2)婴儿的发展任务就是培养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婴儿出生后是否能得到成人的悉心照顾,他们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及时的关注与满足,这是他们人格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需要得到满足使婴儿体验到安全,感到世界的可靠安宁,尤其是在良好的母子互动过程中,会产生基本信任感。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0~2)基本信任感是“对自己和世界的一般态度,是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感及对自己的基本可靠性”,它是健康人格发展的基础。对受到适当的爱和关注的婴儿来说,世界是美好的、充满爱意、是可以接近的。然而,有一些婴儿从来就没有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关注和照顾,这就使他们产生了基本的不信任感。这些婴儿在今后的一生中都会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疏远和退缩),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母亲的焦虑和安宁可移情传递给孩子。2.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主性,克服羞愧的怀疑主动性的儿童,独立地、善于自我表现。这些活动扩展了儿童的生活范围,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力量,发展了独立自主的能力(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但同时儿童还在许多方面依赖于成人,并由此而感到疑虑。2.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2~4岁)要使儿童获得自主性,就要让他有一定的行为自由,允许他去干力所能及的事。如果成人对孩子限制过严、批评太多、惩罚过分,就容易使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产生自认为无能的羞耻感。例如,对孩子遗尿或尿湿裤子过分批评,就会使他产生羞耻感。自我控制感是自由意志的开始。具有较强自主性的儿童,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将很愿意掌握自己的命运,自信他们能向艰难困苦挑战,并战胜它们。相反,羞怯和怀疑的儿童将永远是追随者,他们依赖性强,缺乏果断性,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在激烈的竞争中难以取胜。3.主动性对内疚(4~7岁)这一段时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性,形成良心与性别角色主动性与儿童在前一阶段获得的自主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随着儿童主动性的发展,他们会体会到完成一项任务的喜悦。儿童在扩展自己的活动范围时往往闯入别人的范围,与别人的自主性发生冲突,这时就会产生内疚感。不能形成主动性的孩子,就会产生内疚感,他们缺乏主动性,总是依赖别人3.主动性对内疚(4~7岁)成功的解决主动性与内疚这一危机,会促使雄心壮志的产生和目标感的形成。良心也是在这一段时间发展起来的,他使自己在摆脱父母控制时由良心来指导,这样能加强儿童自主性的发展。此时儿童已开始意识到男女有别,并学会担任适当的性别角色。埃里克森认为,儿童虽然对自己的异性父母有浪漫的爱慕之情,但从现实的生活中逐渐认识到这种情绪的不现实性,由此产生对同性父母的认同感,并按其模式去行动,由此建立适合于自己的性别角色。4.勤奋对自卑(7~12岁)在这一段时间为了完成学业任务,儿童必须勤奋努力,但同时又害怕失败,这种勤奋与自卑的矛盾过程这个阶段的危机如果儿童在学业上不断成功、常受到奖励,就会越来越勤奋,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任感如果学习中屡遭败绩、常受批评,就容易形成自卑感,对自己天分和能力的不欣赏。这个时期影响儿童的主要因素已不是父母,而是同伴、学校和其它社会机构5.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12~18岁)自我认同感或“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自我认同感就是一种对自己是谁、在社会上有何地位、将来会怎么样等自我形象、自我历程的稳定的自我体验。青少年期是自我同一感发展的关键期。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全面认识到意识与行动的主体是自己,或者说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称为“核心的自我”。

5.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12~18岁)青少年时期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以前他们只是对游乐场感兴趣,遇到问题也简单。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

5.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12~18岁)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如:怀疑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的一致性;做事情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与获得成就之间的关系。同一性混乱,还表现在对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看不清,要么持对立情绪,要么盲目顺从等。在两性问题上也会发生同一性的混乱,认识不到两性之间的同一与差异等。

6.亲密对孤独(18~30岁)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7.繁殖对停滞(中年)这是中年期与壮年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在这里繁殖不仅是指生育和照顾孩子,而且指在工作中创造事物和思想的能力。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后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和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8.自我完善对绝望(老年)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痛不胜痛,于是产生了—.种绝望的感觉,精神萎靡不振,马马虎虎混日子。

76序号阶段年龄跨度主要发展任务良好的人格品质1婴儿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2幼儿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3学龄前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目标品质4童年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能力品质5青春期12~18岁获得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诚实品质6青年期18~30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爱的品质7中年期30~6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关心品质8老年期6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或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的发展任务和良好人格品质埃里克森特别注重第一阶段和第五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父母对儿童的高质量的关心,是培养信任感的关键。所谓的“高质量”的关心,指的是敏感、及时、充分的身体抚摸和情感交流,重要的是亲子交往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指交往的数量。第五阶段是同一性整合的阶段,其整合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生的质量。埃里可森说:"只有一种坚实的内在同一性才标志着青年过程的结束,而且也才是进一步成熟的一个真正条件;一个人获得了同一性,就意味着他取得了内外的平衡和适应能力,对自己和对他人、对社会环境能从容地适应。与同一性相对立的是同一性混乱,意味着这个人内外失调,难一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他可能会逃避生活,或经历失败、挫折。评价埃里克森系统阐述了自我的形成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也阐明了自我与社会生活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他的八个阶段是他临床经验的总结,尚缺乏严格的科学事实作依据,但比起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生物学观点来,侧重了社会文化因素在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他的理论有相对的合理性,在西方心理学界有相当太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的八个阶段在具体的年龄段上的划分有些偏前,因此如果我们看到自己所属的心理发展阶段小于自己的生理年龄时不必沮丧。三.皮亚杰(JeanPiajet)

与认识发展理论瑞士学者皮亚杰基于对儿童的长期观察和研究,最先系统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他把基本的认知单位称为图式(schema),即信息存储的形式或结构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起源于他们的动作或行为,智力的发展就使儿童与经常变化着的、要求其不断作出新反应的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皮亚杰的观点,认知机制具有结构和机能两的方面。其结构就叫“认知结构”,而其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化”。认知结构:是指个人(主体)在感知及理解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图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是个体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动作图式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认知过程:非习得性的对经验加工和反应,使图式不断得以完善。同化(assimilation):有机体将外界元素整合到有机体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之内的过程。当儿童获得新经验时,他总是在联系和校正这一经验,也在同化这一经验。例如:生活在原始文化中的儿童,当他们第一次看见飞机是,也许叫它是“大白鸟”,这是他们把飞机同化到自己所熟悉的概念系统。另一个同化的例子是,孩子把一个陌生男人叫成“爸爸”顺应(accommodation):有机体根据环境要求调整已有结构的过程。这样应付环境的结果使图式得以不断地完善。例如:儿童最终校正了“爸爸”的图式,此时图式中只包括一个人了,接着发展了“男人”的新图式。同化与顺化是互补过程,两者的平衡,就叫“适应”。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生物适应的延伸,是人类作为主体对环境适应的新的能力。"机能不变性的基本含义是'适应'的本质不变,变是为了更适应,而适应本身没有变。"8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84(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851、感觉运动阶段(sensorimotorstage)

主要特征:0-2岁,以基本的感知和动作作用为适应世界的主要方式。认知进展:婴儿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寻找刺激物和延长对有趣景象的注意时间:客体永久性的获得:对因果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简单推理:手段——目的关系:不在眼前、复杂行为模仿的开始:想象游戏和符号思维的最初萌芽86感觉——运动阶段的六个亚阶段运用反射(0~1个月)初级循环反应(1~4个月)次级循环反应(4~8个月)次级图式协调(8~11个月)三级循环反应(12~18个月)通过心理组合发现新方法(18个月以上)87①

运用反射(0~1个月)觅食反射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收缩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摩罗氏拥抱反射抓握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身体直向反射迈步反射(行走反射)返回88②初级循环反应(1~4个月)开始出现了顺应,如当婴儿的手偶然碰到自己的嘴时,就可能吸吮自己的手,一旦有了这种经验,婴儿就可能重复这个动作,(似乎以一种循环方式),并从中获得满足。返回89③次级循环反应(4~8个月)婴儿以外界物为对象的动作。如婴儿用手挥舞摇棒,使其发出声响。这是一种最早的有目的的活动。返回90④次级图式协调(8~11个月)动作和客体开始分离,婴儿可以把两个不同的图式加以协调配合,完成一个动作。如拿开布,找到布下面的娃娃。返回91⑤三级循环反应(12~18个月)婴儿对自己的动作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如成人把娃娃从布A下转移到布B下之后,能正确地到布B下面去找娃娃。返回92

⑥通过心理组合发现新方法(18个月以上)婴儿可以通过大脑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成人在婴儿看不见的情况下把娃娃从布A移到布B下,婴儿仍能找到。婴儿已能对自己动作的可能效果进行心理预期。象征性功能开始出现。返回93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stage)

主要特征:2-7岁,符号功能的发展和直观思维的影响。认知发展:符号作用(语言、动作等)以不可逆性为特征的思维自我中心主义缺乏守恒概念(在后期开始获得守恒,并开始获得类别思维和找出关系的能力。)液体守恒实验图示:皮亚杰的三山实验三山实验的不同视角

97直观思维又称直觉行动思维,是1~3岁的主要思维,其基本特点是:这种思维与儿童的感知觉和行动密切相联系,儿童只能在感知行动中思维。直觉行动思维只能在自己动作所接触的事物、只能在自己的行动中思维。而不能在感知和动作之外思考,更不能考虑自己的动作、计划自己的动作、预见动作的后果。983.具体运算阶段

(stagelfconcreteoperation)主要特征:(6、7岁-11、12岁):能借助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逻辑分类和认识逻辑关系。认知进展获得守恒概念(质量、长度、重量和体积等)去自我中心化和获取他人角色的能力;群体结构的形成:(分类和序列化)分类——按具体事物的不同性质分类并形成新的集;序列化——能考虑事物之间的序列关系和传递关系。99具体形象性的思维是学龄前儿童主要思维,它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即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进行的,而主要不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即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突出的特点是概括性的提高,直观一言语性的概括正在替代直观一动作和直观一表象性的概括。这样,学前期儿童解决直观问题的复杂性和直觉性就比婴儿时期高得多。1004,形式运算阶段

(stageofformaloperation)

(12-)

主要特征:又称抽象逻辑性,是青少年期的主要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思维活动不再受思维内容的局限,可以依据假设进行逻辑推理,能运用形式运算解决诸如组合、包含、比例、排除、概率及因素分析等逻辑课题。认知进展: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抽象性假设的验证对复杂问题解决中可能性选择的考虑运算群:如“四变换群”101抽象思维(abstractthinking)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科学的抽象是在概念中反映自然界或社会物质过程的内在本质的思想,它是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其非本质属性,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规定,形成概念。102逻辑思维:通过逻辑(把意识按照顺序进行排列)进行思考叫做逻辑思维。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它是作为对认识着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103抽象逻辑思维还可以分为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所谓辩证逻辑思维就是凭借概念和理论知识,按照辩证逻辑的规律进行的思维。辩证思维是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的反映。因此,辩证思维的形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也都具有辩证性。如,牛顿的三定律属形式思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属于辩证思维范畴。辩证思维更摆脱了直观性、具体性。104辩证思维定义:也称矛盾思维,是指按照辩证逻辑的规律,即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进行的思维活动。辩证思维的特征:最主要的特征是,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变化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105辩证思维的作用:1、统帅作用:辩证思维是高级思维活动。它根据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客观事物,能够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揭露事物内部的深层次矛盾。它从哲学的高度为我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在更高层次上对其它思维方式有指导和统帅作用。106辩证思维的作用:

2、突破作用:在活动中经常遇到困难,不是发现不了主要问题,就是因提供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而导致“僵局”,往往在此时,辩证思维就成了我们打破僵局的有力武器。

3、提升作用: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总有一个由浅入深,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上升为理论,这就需要辩证思维帮助我们全面总结思维成果,提升成果的认识价值。107思维形式的发展婴儿期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学龄前期~小学低年级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小学四年级是思维发展的转变期,即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到中学时期即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质变期,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思维过渡;在初二,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高二是思维活动的初步成熟期,智力基本趋向定型,达到初步成熟和稳定状态。108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右半球的主要功能是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功能是抽象记忆和抽象思维如果当人们面临解决问题的情景的原始材料是已知的,其方向是明确的,解决问题的进程主要服从于思维规律,应运用概念系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如果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情景提供的信息不充分,解决问题的进程主要依赖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可以不受逻辑规律的限制,可以采取跳跃式的想象,构成事物的形象,进行某些猜测,在此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皮亚杰学说的地位对其方法论的批评:“临床法”的局限性年龄的低估形式运算思维的普遍性年龄性别能力与表现之争形式运算思维是否认知发展的最后阶段110练习: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A、儿童期个体的心理发展B、从婴儿到成年的认知发展C、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D、从出生到死亡的人格变化2、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A、心理的种系发展B、心理的种族发展C、社会团体的心理发展D、个体心理发展.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A、人群中每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B、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C、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速率不同D、人一生各个阶段智力发展的速率不同4、第一发展加速期是指:A、从出生幼儿期.B、从幼儿期到童年期C、从童年期到青春发D、从青春期到青年期111练习:5、第二发展加速期是指:

A、幼儿期B、童年期C、青春发育期.D、青年期6、心理发展进程表现为:

A、只有连续性,没有阶段性B、只有阶段性,没有连续性

C、既没有连续性,也没有阶段性D、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7、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标志是:

A、达尔文于1876年写成《一个婴儿的传略》B、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成立心理学实验室

C、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D、霍尔于1922年出版《衰老:人的后半生》112练习:8、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

A、先天的成熟B、后天的经验C、动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