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_第1页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_第2页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_第3页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_第4页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9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公司二00五年月综合楼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证书号:国土资[环]勘资字第()号资质等级:甲级项目负责:编写人:审查人:总工程师:总经理:提交单位:提交时间:目录TOC\o"1-2"\h\z\u前言 1一任务由来 1二评估依据 1三主要目的任务及要求 2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3一工程项目概况与征地范围 3二以往工作研究程度 4三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6四评估范围及评估级别的确定 8第二章形成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 10一气象及水文 10二地形地貌 11三地层岩性 11四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性 12五工程地质条件 13六水文地质条件 19七人为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22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4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24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5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6一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26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26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28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 28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28三建设场地适宜性综合评估 28四防治措施 28结论与建议 30一结论 30二建议 30附件照片报告附图图1-1交通位置图图1-2勘探开发综合楼规划用地图图1-3勘探开发综合楼平面布置图图1-4拟建场地各拐点坐标成果图图2-1基底构造分区略图图2-2拟建场地1-1′工程地质剖面图图2-3拟建场地2-2′工程地质剖面图图2-46号孔工程地质柱状图图2-5浅层水文地质图图2-6深层水文地质图图2-7浅层地下水等水位线及埋深分区图图2-8深层地下水等水位线及埋深分区图图3-1地区地面沉降等值线图图5-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前言一任务由来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等有关文件的规定。受的委托,由我公司进行综合楼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二评估依据(一)《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二)《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3号)(三)《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四)《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五)《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六)《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委托书》三主要目的任务及要求(一)目的通过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该项目的防灾、减灾及审批建设用地提供科学依据。(二)任务1、查明拟建场地及其附近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现状、类型、规模、形成原因及发展趋势。2、对评估区范围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3、对拟建场地范围内,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引发、加剧和遭受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4、在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对建设场地适宜性做出评估。5、针对地质灾害类型和危险性,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建议。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一工程项目概况与征地范围(一)交通位置综合楼拟建场地位于以东。交通十分便利(见图1-1交通位置图)。(二)工程概况目前,有必要建设现代化的楼。拟建场地西邻,南毗,形状呈刀把状(见图1-2综合楼规划用地图)。拟建综合楼呈半圆弧形(见图1-3勘探开发综合楼平面布置图),总建筑面积约39800m2。主楼为地上21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约80m,采用框剪结构,基础拟采用厚板筏基加桩基;裙楼一般为地上3~4层、地下1层,拟采用桩筏基础。总投资经估算约1.92亿元。(三)征地范围综合楼西邻会战道,位于之间,总建筑面积约39800m2,建设用地(已征用)面积16990m2(25.48498亩),地理坐标:X:42843.72;Y:2042124394.38。各拐点坐标如下:J01J02X=4243.42J03X=4282.73J0421394.38421393.04见图1-4(拟建场地各拐点坐标成果图)。二以往工作研究程度工作区地质环境条件研究程度较高,自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省地质矿产局勘查院等单位在本区做了大量地质工作(见表1-1),对工作区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等研究的比较清楚,给本次评估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表1-1评估区地质环境工作成果一览表序号资料名称提交单位提交日期123三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一)工作程序接受任务后立即成立项目组,开始搜集资料,初步分析了建设项目情况,并进行了现场踏勘,综合分析了建设场地地质环境条件。2005年2月至4月分两次现场调查,并采取了水质分析样,在搜集资料和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报告编写。工作程序见图1-5。(二)工作方法本次工作方法主要是:搜集已有地质、水文地质、岩土工程勘察等与之有关的资料;野外踏勘和野外地质调查;采取水质分析样;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报告。(三)完成工作量本次工作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2。表1-2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工作项目工作内容单位数量搜集资料1、区域资料与科研报告份212、项目前期策划报告份1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份1野外调查1、调查面积km26.52、调查路线长度km11.83、拍摄照片张46(利用8张)4、地质、地貌调查点

个125、简分析水样件1报告审查、国土资源厅备案报告审查、国土资源厅备案工作程序框图图1-5工作程序框图工作程序框图图1-4四评估范围及评估级别的确定(一)评估范围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建设工程项目特征确定评估区范围。据收集的资料及现场调查分析,建设场地地形起伏小,场地最大高差约1m,地貌类型单一,评估区范围确定为建设项目场区范围,评估区面积为16989.9890m2(二)评估级别的确定综合楼总建筑面积约39800m2,建设用地面积16989.9890m2(25.48498亩)。主楼为地上21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约80m;裙楼一般为地上3~4层、地下1层。总投资经估算约1.92亿元。根据工程规模、特征及工程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造成的后果,按照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及标准,综合分析确定本项目属于重要建设项目。评估区地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中易发区;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基底构造相对稳定;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良好;拟建场地建有大量建筑物,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经综合分析,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见表1-3)。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的要求,综合考虑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确定该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一级。表1-3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划分因素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地质灾害评估区及其外围范围内地质灾害主要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质灾害发育中等。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中等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河北平原中部的低平原上,场地内地势平坦开阔,地面标高7~8m。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地质构造拟建场地基底构造相对稳定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地层为冲洪积地层,岩性以粉土、粉质粘土、粘土和细砂为主,工程地质条件良好。评估区农业以开采浅层地下水为主,工业和生活用水以开采深层地下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良好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拟建场地南半部为公园,有大量树木;东部有假山、水池;中部有一条沥青路,并布有排水暗沟;北部建有二层楼房。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小结综合楼总建筑面积约39800m2,建设用地面积16989.9890m2(25.48498亩)。主楼为地上21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约80m;裙楼一般为地上3~4层、地下1层。总投资经估算约1.92亿元,属于重要建设项目。经综合分析,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确定该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一级。评估区面积为16989.9890m2(25.48498亩),第二章形成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一气象及水文(一)气象评估区地处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冬季寒冷干燥。据任丘市气象局1980~2003年气象统计资料,本区多年平均气温12.8℃,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1℃(1997年7月11日),历史最高气温为42℃(1961年6月12日);年极端最低气温-18.2℃(1986年12月28日),历史最低气温-23.8℃(1964年2月17日)。最大风速是19.7m/s,风向NNW(1983年6月29日),历史最大风速为24.0m/s(1978年7月9日)。多年平均降水量522.9mm,历史最大降水量1077.4mm(1964年),历史最小降水量232.2mm(1965年),降水多集中在6、7、8月份,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是本区降水特点。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304.9mm。季节性最大冻土深度53cm(1993年),历史最大冻土深度67cm(1968年)。(二)水文水系。二地形地貌评估区处于平原上,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略倾斜,地面坡度0.1‰左右,地形平坦开阔,地面标高7~8m。拟建场地位于间,(照片6)。拟建主楼中部处分布有一条东西向沥青路(照片7),两侧分布有排水暗沟。主楼北侧原有的二层楼房主体已拆除,下部基础尚未拆除(照片8)。边侧余留有小面积平房、围墙,大部分地段地面铺砌有厚度约20cm的混凝土。三地层岩性自新生代以来,由于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致使本区沉积了厚约5000~6000m的新生界。其中,评估区第四系厚度为430~450m,自下而上分别是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1、下更新统(Q1):底界埋深430~450m,厚度154~163m。由棕黄、棕红及灰绿色粘土、粉质粘土夹厚层灰白、锈黄色中砂、细砂组成,普遍具有铁锰质结核,多见钙化层。2、中更新统(Q2):底界埋深270~290m,厚度125~141m。下段(Q21)由棕黄色粘土、粉质粘土,以及灰黄、浅灰色中砂、细砂和少量粉砂组成;上段(Q22)由灰、灰绿色粘土、粉质粘土、粉土以及灰黄色细砂、粉砂组成。具淋溶淀积层。3、上更新统(Q3):底界埋深140~150m,厚度119~122m。由浅灰、灰黄色粉土、粉质粘土以及灰黄色细砂、粉砂组成。顶部多含淤泥质。4、全新统(Q4):底界埋深22~30m,由灰黄、浅灰色粘土、粉质粘土粉土及灰黄色粉砂组成。四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性(一)区域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属于中朝准地台的华北平原沉降带,在中生代末至早第三纪初期处于隆起状态。从始新世开始下沉,由于受到北东向断裂带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相互分割的地堑、地垒。自晚第三纪开始普遍下沉,早第三纪形成的地垒、地堑被掩埋。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自第三纪以来,本区有多次火山活动,火山岩多呈不连续分布,埋藏深度最深可达500m,地表仅在海兴县小山有出露。邻近地区分布有沧州-大名深断裂、海兴-宁晋大断裂,次级断裂构造主要有太行山山前断裂、沧西断裂、沧东断裂和羊二庄断裂,各断裂走向基本相同,倾向相对,构成了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埕宁隆起这些次一级构造的边界。加之受北西向活动断裂的控制,在这些坳陷、隆起构造单元上,又形成了许多次一级的凸起、凹陷。见图2-1。评估区位于冀中坳陷之上。(二)区域地壳稳定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图A1)中的划分,评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5g;根据《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01图B1)中划分,场区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评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第一组)。评估区及周围未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场地附近断裂为稳定断裂。区域地震带可能发生的地震对场地影响烈度小于7度,为地壳稳定区。五工程地质条件(一)拟建场区地层岩性结构根据《勘察报告》(以下简称《工勘报告》),拟建场区地层共划分为19层,分别简述如下:(1)杂填土:土质不均匀,包括原场地处的砼地面、灰土垫层,以及部分地段的素填土层等。厚度0.40m~2.10m,层底深度(由孔口算起,下同)0.40m~2.10m,层底标高为5.49m~7.14m。(2)粉土:黄褐色,中密,湿,散粒结构,无光泽反应,振荡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含铁质氧化物锈斑和少量云母片,中部局部夹少量可塑的粘土薄层。该层厚度0.60m~2.20m,层底深度2.00m~3.20m,层底标高为4.22m~5.24m。(3)粘土:黄褐色,可塑,团粒结构,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含铁质氧化物锈斑。该层厚度0.70m~1.80m,层底深度3.20m~4.50m,层底标高为3.09m~4.14m。(4)粉土:黄褐色,中密,湿,散粒结构,无光泽反应,振荡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含大量粉砂成分,局部近粉砂,含铁质氧化物锈斑。该层厚度0.70m~2.20m,层底深度4.10m~5.80m,层底标高为1.81m~3.03m。(5)粘土:黄褐色,可塑,团粒结构,稍有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中等,含铁质氧化物和少量灰色有机质条纹。该层厚度0.80m~2.00m,层底深度5.30m~6.90m,层底标高为0.81m~1.83m。(6)粉土:灰色,中密,湿,散粒结构,无光泽反应,振荡反应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含少量云母片和少量有机质。该层厚度1.20m~2.50m,层底深度7.20m~8.80m,层底标高为-1.28m~0.01m。(7)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团粒结构,以可塑为主,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含少量云母片和有机质。该层厚度0.70m~1.80m,层底深度8.40m~9.80m,层底标高为-2.30m~-0.99m。(8)粉土:灰色,中密,湿,絮状结构,无光泽反应,振荡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上部含较多粉质粘土,含有机质和少量云母片。该层厚度0.80m~1.90m,层底深度9.80m~11.20m,层底标高为-3.59m~-2.59m。(9)粉质粘土:灰绿色—灰黄色,以软塑为主,团粒结构,稍有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铁质氧化物和少量有机质。该层厚度1.20m~2.80m,层底深度11.50m~13.50m,层底标高为-5.81m~-4.26m。(10)粉质粘土:灰黄色—黄褐色,可塑—硬塑,团粒结构,稍有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中等,含铁质氧化物和少量有机质。该层厚度2.50m~3.80m,层底深度14.80m~16.20m,层底标高为-8.71m~-7.47m。(11)粉土:黄褐色,中密,湿,散粒结构,局部含粉质粘土成分,振荡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含铁质氧化物锈斑和大量云母片。该层厚度0.70m~2.10m,层底深度16.30m~17.80m,层底标高为-10.60m~-8.59m。(12)粉质粘土:黄褐色-红褐色,以硬塑为主,团粒结构,稍有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近粘土,含大量铁质锈斑和少量灰色有机质条纹,工程性质较好。该层厚度3.30m~7.10m,层底深度20.20m~24.20m,层底标高为-17.00m~-12.86m,其中在拟建主楼处层底标高-16.11m~-13.24m。(13)细砂:黄褐色,上部处于中密~密实状态,向下逐渐过渡到密实状态,湿,颗粒级配较均匀,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和石英,含少量云母片。该层上部一般含有较多粉土,011孔、012孔处上部夹有厚度2.10m~2.60m的第(13)1粉土层,中密,不均匀,含大量粉砂,为由粉质粘土向砂层过渡的地层。该层厚度5.40m~11.80m,层底深度27.90m~33.60m,层底标高为-25.80m~-21.50m。该层厚度相对较大,工程性质好,为混凝土预制桩良好的桩端持力层。(14)粉质粘土:灰褐色,硬塑-坚硬,团粒结构,稍有光滑,干强度高,韧性中等,含小贝壳和少量姜石。该层厚度1.20m~5.40m,层底深度34.00m~37.00m,层底标高为-28.71m~-26.78m。(15)粉土:灰褐色-黄褐色,密实,湿,散粒结构,振荡反应迅速总体上以粉土为主,呈粉土与粉质粘土互层,含云母片,工程性质好,是良好的桩端持力层。该层厚度6.00m~11.20m,层底深度41.00m~45.70m,层底标高为-38.47m~-33.28m。(16)粉质粘土:褐色-黄褐色,以坚硬为主,团粒结构,稍有光滑,干强度高,韧性中等,多处夹有粉土薄层或粉砂透镜体。该层厚度12.70m~18.00m,层底深度57.30m~63.00m,层底标高为-51.30m~-49.28m。工程性质好,是良好的桩端持力层(17)细砂:灰褐色-褐色,密实,湿,级配不均匀,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和石英,含少量云母片。该层厚度3.40m~5.70m,层底深度61.90m~63.20m,层底标高为-56.01m~-54.70m。(18)粉质粘土:黄褐色,土质均匀,以坚硬为主,团粒结构,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含大量铁质氧化物锈斑及少量云母片。该层厚度3.30m~5.20m,层底深度66.50m~68.00m,层底标高为-60.59m~-59.27m。(19)中砂:灰绿色,密实,湿,级配不均匀,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和石英,含少量云母片。该层勘察时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3.50m。拟建场区地层岩性结构见1-1′、2-2′工程地质剖面(图2-2、2-3)和006号孔工程地质柱状图(图2-4)。(二)拟建场地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根据《工勘报告》的原位测试成果,结合当地建筑经验,综合确定地基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等地基参数见表2-1。表2-1场区上部地基土层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层号土层名称土工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建议采用值2粉土1501301201203粘土1301001101104粉土1501401201205粘土1601301201206粉土1601601401407粉质粘土1301001001008粉土1601601501409粉质粘土11010011011010粉质粘土19013012013011粉土16016015015012粉质粘土24019017017013细砂-250260240(三)拟建场地饱和粉土的液化判定根据经验公式,采用静力触探原位测试数据进行20m深度内饱和粉土层液化初判,公式如下:当饱和土层的实测计算锥尖阻力小于静力触探液化锥尖阻力临界值表2-2静力触探粉土液化初判表孔号层号岩性土层埋深(m)实测锥尖值锥尖临界值判定结果0032粉土1.00-2.703.0422.691不液化4粉土3.90-5.005.3382.319不液化6粉土6.30-7.807.5332.012不液化8粉土8.80-10.305.1741.692不液化11粉土14.90-16.805.1970.910不液化0222粉土0.70-2.703.6542.729不液化4粉土3.70-5.003.1002.345不液化6粉土5.90-7.808.1142.063不液化8粉土8.80-10.404.1621.692不液化11粉土15.20-17.202.9110.871不液化0052粉土0.60-2.505.4172.742不液化4粉土4.00-4.903.8092.307不液化6粉土6.10-8.108.9212.307不液化8粉土9.20-10.505.6961.640不液化11粉土14.90-16.808.6100.910不液化0282粉土0.60-2.303.4292.742不液化4粉土3.70-4.702.4692.345不液化6粉土6.20-8.007.1742.027不液化8粉土9.20-10.803.9801.640不液化11粉土15.60-17.204.7440.820不液化0092粉土0.80-2.603.2102.717不液化4粉土3.80-5.002.7652.332不液化6粉土6.40-8.306.6621.999不液化8粉土9.40-10.703.3621.615不液化11粉土15.30-16.506.3230.859不液化注:液化判定时地下水位按调查的近期年内最高水位(1.8m)采用。时,可判别为液化土。场区饱和粉土层判别结果见表2-2。根据以上判别结果综合评价,场区内饱和粉土层在Ⅶ度地震时不产生液化。(四)拟建场地地基土的压缩性评价根据《工勘报告》的室内土工试验数据,场区第(7)粉质粘土层相对较软弱,平均压缩系数a1-2=0.507MPa-1,属高压缩性土。其余各土层的平均压缩系数均在0.1~0.5MPa-1之间,均属中等压缩性土。六水文地质条件(一)含水层组的划分工作区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纪松散岩类含水层中,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区内含水层组与地层时代基本对应,即第Ⅰ含水组相当于全新统(Q4);第Ⅱ含水组相当于上更新统(Q3);第Ⅲ含水组相当于中更新统(Q2);第Ⅳ含水组相当于下更新统(Q1)。根据地下水开采现状、水力联系及地下水动态类型的特征,同时参考传统的“四分法”,将工作区第四系含水层组划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两大含水层系统(见图2-5、2-6)。1、浅层地下水区域浅层含水组底界埋深在55~110m之间,包括第Ⅰ含水组和第Ⅱ含水组中上部,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含水层岩性上部多为粉砂、下部粉细砂,一般无良好的连续隔水层。浅井结构均为通天花管,沟通了上下含水层,从而使开采层内水力联系极为密切。地下水属潜水、潜水-微承压水类型。水位受开采、降水影响较大,自农灌开始,水位急剧下降,至7、8月份雨季来临,农灌停止,水位能够迅速恢复。评估区内浅层含水组底界埋深70m左右。单位涌水量2.40~3.24m3/h·m,含水层岩性以中细砂为主,含水层厚度28~36m。水化学类型以Cl·SO4·HCO3-Na·Mg型为主,其次是HCO3·SO4·Cl-Na·Mg型水。据本次采取的水样化验资料,评估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为1270.7mg/l,地下水类型为HCO3·Cl-Na·Mg。2、深层地下水区域深层水开采井深度多在160~320m之间,包括第Ⅲ含水组全部、第Ⅳ含水组上部。是目前生活饮用水及农业、工业用水的主要开采层。含水层岩性以细砂、粉细砂、中细砂为主。考虑开采井深度及利用段、隔水层的连续性等因素,确定深层含水组底界埋深300~320m。评估区含水层岩性以粉细砂为主,厚度55m左右,单位涌水量6~10m3/h·m。水化学类型以HCO3-Na型为主。(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地下水的补、径、排特征主要取决于含水层富水性、水位埋深、人工开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特别是人工开采量的大小,对地下水的补、径、排特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补给特征(1)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其次是井灌回归、河渠入渗补给,同时,由于地下水的开采引起天然流场的改变,在不同年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侧向径流补给。(2)深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具承压性质,主要接受上游侧向径流补给,同时通过弱透水层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上覆潜水的越流补给。2、径流与排泄特征(1)浅层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受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在任丘市南部,地下水流向自西南流向东北;北部受白洋淀影响自西流向东。现在受农田灌溉的影响,基本改变了天然流场。任丘市七间房以北,基本保持天然流向,自西流向东。任丘市南部的石门桥镇一带,由于地下水开采剧烈,形成漏斗,地下水转而分别向漏斗区汇集。天门口至市区一带,由于大量利用油田水灌溉,地下水位较高,分别向两侧径流,见图2-7。浅层地下水的排泄以人工开采为主,其次是蒸发和侧向径流排泄。(2)深层地下水在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地下水基本保持天然流向,地下水总体自西向东流。自70年代后期,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城区、油田区工业、生活用水的大量开采,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漏斗,逐步改变了地下水的天然流向,地下水转而流向漏斗中心,见图2-8。地下水的排泄以开采为主,其次是向东部的侧向流出。(三)地下水水位动态1、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浅层地下水水位受降水、人工开采影响极为显著,呈降水入渗—开采型和降水入渗—开采蒸发型。水位自春灌开始持续下降,至6月中旬下降至最低点,随后,雨季来临,大规模农灌基本停止,水位得以迅速回升,至8月末、9月初达到最高点,此后水位起伏变化不大。自1988年以来,评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比较稳定,变化不大。据本次调查资料,评估区浅层地下水位埋深2.2~3.0m,水位标高在4.4~5.1之间。2、深层地下水水位动态深层地下水水位动态类型在现状条件下主要为越流补给—开采排泄型。高水位期出现在2月末或3月初,随后春灌开始,水位下降,低水位期一般出现在5~6月份。6月末、7月初,雨季来临,农灌基本停止,水位缓慢回升,至翌年2~3月出现最高水位。深层地下水水位多年来呈持续下降趋势。评估区位于任丘深层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内,据2004年6月份地下水位统测资料,水位埋深56~58m,水位标高为-47~-48m。七人为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拟建场地,种有大量树木,东部原建有假山和花廊(已搬迁和拆除)还留有长约17m,平均宽度约8m的蓄水池,深度约1.5m。拟建主楼中部有一条东西向的沥青路,两侧分布有排水暗沟,主楼北侧原建有二层楼房(已拆除),部分地段地面铺砌有厚度约20cm的混凝土,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小结评估区处于平原之上,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略倾斜,地面坡度0.1‰左右,地形平坦开阔,地貌类型单一。地壳稳定。拟建场地地层以粉土、粉质粘土、粘土和细砂为主,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110~150KPa,为中~高压缩性土。场区内饱和粉土层在Ⅶ度地震时不产生液化。水文地质条件良好。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通过地面调查和搜集已有资料,经综合分析,在现状条件下,评估区及其周围范围内已发生的主要地质灾害是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其它地质灾害不发育。1、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比较严重,沉降区是多因素复合型沉降区,区内石油、天然气、地下热水和地下水开采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地面沉降。自1976年到2003年,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39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73亿m3,主要集中在地区。至2003年底已累计生产原油2.2亿吨,天然气60.85亿m3。任丘市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为4842万m3;深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为6094万m3。据勘察院资料,1980~1988年累计沉降量430mm,沉降速率47.8mm/a,沉降区为一南北为长轴的椭圆形。到2001年,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1200mm,800mm沉降等值线封闭面积207.92km2,见图3-1。地面沉降的不断发展,致使油田71口油水井发生套管上窜现象,上窜率67%,最高达1.2m,严重影响了油水井的寿命和油田正常开发。另外,地面沉降还会造成城市内涝积水、地裂缝频发危及城乡建筑安全、城市供水、供气管网变形甚至破坏,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2、地裂缝地裂缝主要发生在市区的东部和东南部的农田中。地裂缝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很难确定是某一种单一成因形成的地裂缝。任丘地裂缝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一般是构造应力作用、地下水位、地貌岩性、地面沉降、降水与灌溉等。1976年9月,在村西500m发生地裂缝,裂缝可见长度350m,宽0.1~0.3m,测深6~7m,走向86º。2001年发生在村的地裂缝可见长度450m,宽0.1~0.2m,最大深度8m,走向45º,并伴有塌陷,塌陷最大深度约1m。地裂缝常造成农田及水利工程毁坏、建筑设施及民房开裂、不均匀沉陷、公路破坏等。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评估区现状存在的主要地质灾害是地面沉降,其它地质灾害不发育。据已有资料,评估区1975~2001年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为1200mm,沉降速率为44.4mm/a,地面沉降中等发育,目前已造成部分经济损失,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小结:评估区及其周围范围内已发生的主要地质灾害是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其它地质灾害不发育。评估区现状条件下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一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拟建工程的建设不会引发地质灾害。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工程运行后可能引发基坑边坡坍塌和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工程地质问题。1、边坡坍塌:拟建勘探开发综合楼为地下1层结构,基底位于第(4)粉土层或第(5)粘土层内,需进行深基坑开挖,基坑开挖深度5m左右。由于评估区浅层地下水位埋深2.2~3.0m,基坑开挖深度在地下水位之下,故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可能引发基坑边坡坍塌工程地质问题。2、地基不均匀沉降:拟建场区第(7)粉质粘土层相对较软弱,平均压缩系数a1-2=0.507MPa-1,属高压缩性土,其余各土层的平均压缩系数均在0.1~0.5MPa-1之间,均属中等压缩性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