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行业专题报告:
区域性银行生态研究,第四极崛起,成渝新机遇引言:为什么要关注成渝区域银行?第四极崛起,成渝新机遇,看好成渝区域银行成长潜力。本篇报告是华泰金融团队“区域性银行生态研究系列之三:成渝篇”,相比于已形成优秀银行聚集效应的浙江及江苏区域,我们认为成渝区域的发展潜力仍待充分挖掘,在区域战略升级背景下,重点关注本地银行的未来成长空间。成渝地区坐拥雄厚的经济总量、庞大的人口红利、扎实的工业基础,当前成渝双城经济圈升级为国家战略,有望带来基建扩容、产业转型、消费升级等新增长动能,为本地银行提供广阔发展前景。成渝区域银行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具备扎实的经营基底,同时面临发展新机遇、新动能,未来享有腾飞潜力。区域透视:放眼全国,成渝城市群的表现可圈可点。首先,成渝地区具备承东启西的独特禀赋,是拉动广袤西部发展的强大引擎。其次,成渝坐拥巨大人口红利,常住人口总量冠绝一、二线城市群,人口持续净流入,且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逐年加强。充足的人力资本带动经济总量发展,市场空间不输江浙。最后,经济发展动能中,成渝地区固定投资的带动特征明显。与之相对应的,是本地强劲的基建融资需求、根基深厚且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两地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配套齐全的汽车产业在全国均排名前列。战略升级:政策加码将为成渝地区的外贸往来、基建投资、产业升级、消费扩容带来新动能。成渝双城经济圈已升级至国家战略高度,成渝地区作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开放前沿,联动国内长江水道,“陆、港、空”新型国际物流枢纽地位基本确立,将成为我国外循环的重要增量;新老基建加码、制造业转型升级有望优化本地资源配置,提升各参与方交易效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居民收入提升与人口持续流入共同实现消费扩容,本地消费升级将吸引更多新兴产业与资本入局,最终形成“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人口流入-消费扩容”的正向循环。结合2021年12月出台的《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预计成渝本地银行有望充分受益政策红利,与区域发展协同并进,享有更大成长空间。渝银行图鉴:强基底+新机遇,看好腾飞潜力。成渝两地区域银行结合基建动能强、产业基础厚、人口数量多等特征,形成了扎实的经营基底;同时面向新基建、产业升级、零售财富等方向积极布局,有望迎来更高成长空间。其中,成都银行是基础最强、潜力最佳的高成长性标杆,以政务存款账户为根基,形成“低成本负债-低风险资产-优秀资产质量-高盈利高成长”畅通循环,政务金融业务背后蕴含较高技术含量,形成坚固护城河,且有持续增长动能。对公实体、零售财富转型发力,我们坚定看好公司未来可持续高成长空间。成都农商行网点下沉、核心负债稳定,回归地方国资后重整启航,目标“三年上市、五年破万亿”。渝农商行在重庆广袤县域一枝独秀,零售客群纵深覆盖全市近93%人口,零售端负债实力为最大亮点,目前积极布局基建、制造业领域,并推进零售生态圈建设,发展质量有望不断提升。重庆银行布局“一市三省”、辐射西部,有望享受西部区域联动优势,资产定价能力较强,负债成本正在持续优化,未来盈利能力释放可期。区别于市场的观点:
当前市场对于成渝区域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认知不足,对于成渝区域银行的关注度也较为有限。我们认为成渝地区本身经济基础扎实,市场空间不输江浙等东部沿海地区,同时成渝双城经济圈升级为国家级战略,为本地银行带来基建扩容、产业升级、消费扩容等新机遇。目前市场对于江浙等区域银行关注度更高,主要看好其已形成核心竞争力、具有优质基本面,我们认为,对于成渝区域银行更要关注其持续成长潜力,在区域战略升级背景下,当地优质银行不断强化已有扎实基础,并主动谋求转型,有望享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区域透视:第四极雏形初具放眼全国,成渝城市群的表现可圈可点。首先,成渝地区具备承东启西的独特禀赋,是拉动广袤西部发展的强大引擎。其次,成渝坐拥巨大人口红利,常住人口总量冠绝一、二线城市群,人口持续净流入,且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逐年加强。充足的人力资本带动经济总量发展,市场空间不输江浙。最后,经济发展动能中,成渝地区固定投资的带动特征明显。与之相对应的,是本地强劲的基建融资需求、根基深厚且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两地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配套齐全的汽车产业在全国均排名前列。区位优,内循环支点成渝地区具备承东启西的内部区域禀赋,是拉动广袤西部地区发展的强大引擎。成渝地区位于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之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临湘鄂,既是西南地区的中枢,也是联通东部地区的纽带。历史上位于长江上游、两江交汇之处的重庆便因漕运而兴,抗战陪都时期东部沿海厂矿集体西迁,使重庆码头空前繁荣。在新时代,成渝地区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有望带动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西部地区发展,破解我国长期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2021年2月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成渝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并列为四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从战略意义上肯定了成渝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人口众,经济总量大川渝地区人力资源丰富,人口持续净流入,且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逐年加强。2020年重庆市、成都市的常住人口分别达3205万人、2094万人,在30个一、二线城市样本中排名第1、第4,成都市还保持了较高的人口增速,2010年-2020年期间人口复合增速为3.31%。2016年以来川渝本地3家985大学的毕业生留存率逐年提高,2020年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的留存率超过50%,成都更是连续两年获得“年度最佳引才城市”的称号。这一方面离不开川渝地区近几年如火如荼的“抢人新政”,另一方面也说明川渝地区近年来发展态势向好,就业机会增多,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吸引力加强,而高素质人才的留存有助于促进城市的未来发展。固投多,工业根基厚成渝地区“投资驱动”特征明显,固定投资对经济拉动贡献较大。近年来成渝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一、二线城市中排名领先,其中重庆地区自2009年起排名第一。2020年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约为2.05万亿元,大幅领先其他一、二线城市,成都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1.01万亿元,排第五名。固定资产投资对成渝地区GDP的贡献较高,我们认为川渝地区过去保持高额的固定投资或与本地工业基础雄厚、西部大开发战略、重庆山地特征的基建投入较大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未来随区域战略升级,固定投资仍将是成渝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与高固投相对应的,是根基深厚、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川渝地区是我国老牌工业基地,抗战时期东部沿海工业企业大举西迁,川渝地区成为工业建设大后方,尤其重庆因地势易守难攻、水运交通便利,加上战时陪都的政治优势成为内迁企业首选。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有246家工厂搬迁至重庆,且多为机械、兵工、冶炼、电器以及化学工业等重工业企业。内迁工厂极大推动了川渝地区工业体系的发展,经过建国后三线建设时期的巩固,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工业框架。如今四川拥有工业行业全部41个大类,重庆拥有39个门类,并在汽车、电子信息产业上形成了相对优势,目前川渝地区是全国六大汽车产业基地之一,汽车年产量超200万辆,占全国约10%。重庆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球第二大的手机生产基地,四川则生产了全球50%的苹果平板电脑。产业集群+国际物流优势促进川渝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川渝地区以“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模式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吸引龙头企业落地,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化、配套齐全化的产业生态圈,取得了良好成效。比如重庆在2008年引入全球知名的笔电品牌商惠普和代工厂巨头富士康,带动800余家零部件配套厂商签约落地,2014年重庆笔记本电脑产量超越上海和昆山成为全球第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仅用7年时间实现了笔电行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飞越。2020年重庆笔记本电脑产量突破7000万台,连续7年全球产量第一。成都的发展思路与之类似,最初通过引入英特尔等龙头公司,建立产业生态链,高速发展电子行业。川渝地区电子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依托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的国际化物流体系,2020年重庆笔记本电脑出口值达1726亿元,占重庆出口总额的41%,占全国笔记本电脑出口额的28%,可见重庆是全国重要的笔记本出口地,且笔记本出口值对全市出口值贡献度较大。战略升级:新动能助力腾飞成渝双城经济圈升级至国家级战略,政策加码将为成渝地区的外贸区位、基建投资、产业转型、消费扩容带来新动能。回顾成渝地区战略演变,2011年“成渝经济区”被定位为西部重要经济中心,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成渝双城经济圈已升级至国家战略高度,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论,资本、资源将陆续到位,最终有望形成“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人口流入-消费扩容”的正向循环。结合2021年12月出台的《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预计成渝本地银行有望充分受益政策红利,与区域发展协同并进,享有更大成长空间。区位升级,为外循环做增量成渝地区作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开放前沿,联动国内长江水道,确立“陆、港、空”新型国际物流枢纽地位,有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开放路径从向东、向海洋调整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新格局,西部地区从对外开放的大后方转变成最前沿。成渝地区以中欧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为支撑,成为打通一带一路、南向出海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枢纽。目前重庆是全国唯一兼有陆港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城市,物流网络辐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成都双流、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在全国240个机场中排名第2、第4;另据58同城招聘研究院统计,2021年10月重庆、成都对快递员、分拣员的招聘需求最高,也侧面反应了成渝地区物流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重要的现代基础设施,物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中地位突出,成渝地区国际物流枢纽地位的确立,有助于推动成渝地区经济发展。新基建崛起,投资动能再加码传统基建仍为川渝地区的重要投入方向,未来成渝两地将持续加强高铁、铁路、机场建设,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川渝两地基建投资持续加码,2022年公布的160个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中,基础设施类项目投资总金额高达1.35万亿元,成渝中线高铁、世界级机场群、川渝千亿方天然气基地等项目陆续规划开工。发改委提出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对成渝铁路、成都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等提出明确要求,力争在2025年贯通西线铁路,未来铁海联运集装箱运量要达到50万标箱,跨境铁路班列达到2000列。可以预见在未来3-5年内,基建投资仍为川渝地区发展的重头戏。新基建崛起,赋能经济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被提及,经过不断拓展和延伸,目前主要包括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根据四川省、重庆市发布的2020-2022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四川省计划到2022年底5G基站总量达到12万个,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20万个以上,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超过40%。重庆市的行动方案进一步披露了项目投资体量,涉及7大板块、375个项目,合计总投资达3983亿元。制造业转型,迈向高端精细化川渝地区制造业升级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拥有传统优势的电子、汽车产业向高端、新兴细分领域迈进:电子信息产业从初级装配代工向高科技、高附加值转型。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为例,该园区定位为“中国新硅谷”,是四川省规划打造的首个万亿级产业功能区。在产业配套上,该园区通过保税区、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吸引英特尔、京东方、华为等龙头企业落户,其中京东方为成都带来了中国第一条、全球第二条柔性AMOLED显示屏量产生产线。目前园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初步形成了“芯-屏-网-端”四大细分领域的产业聚集链。在物流配套上,依托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天府、双流国际机场打通了外贸出口,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出口地;在人才配套上,由园区内电子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并打造完整的生活配套设施留住人才,实现“产城一体,职住平衡”的良性循环。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高新西区)全年规上信息产业规模超过3777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高增长,规上企业制造业总产值增长26.4%,成为成都高新区工业发展引擎。汽车行业背靠丰富的锂、氢资源和廉价、清洁的电力优势,具备向新能源转型的基本条件:1)上游资源丰富。四川的矿石锂资源位居全国之首,成都、重庆双双进入氢能城市全国前10强(TrendBank统计);2)电力清洁、廉价。四川地区水能丰富,2020年水电发电量、水电发电占比均为全国第一,2018年四川平均销售电价为0.49元/千瓦时,显著低于同期全国0.60元/千瓦时的价格,为高能耗的锂电企业提供了清洁、廉价的电力资源。3)汽车产业成熟。川渝地区是我国六大汽车产业基地之一,两地汽车年产量超200万辆,约占全国10%的体量,上下游配套产业链齐全。目前已有宁德时代、中航锂电等动力电池巨头先后入川投产,有望拉动下游汽车产业转型。在川渝政府发布的《川渝汽车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工作方案》中,也提出要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耦合,推动成渝氢走廊建设等方案。消费扩容,人口产业共循环人口数量奠定消费基础,区域战略下成渝地区具备消费发展潜力。将消费驱动因素拆解为人口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我们认为江浙地区主要城市消费需求主要由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驱动,而成渝则主要由人口数量优势驱动,庞大的人口基数奠定了良好的消费基础。由于房价水平较低,成渝地区的实际消费能力可能更强。历年天猫双十一城市消费排行榜中,成渝两市稳定在第6、第7,2020年成渝两市双十一天猫消费额分别达109、102亿元。另据MobTech统计,2019年重庆、成都地区奢侈品消费者人数占比分别位列全国第3、第5。成渝银行图鉴:强基底+新机遇,高成长潜力可期强基底+新机遇,成渝区域银行有望迎来腾飞潜力。成渝两地共有7家地方法人银行,其中4家城商行(成都银行、重庆银行、重庆三峡银行、四川银行)、3家农商行(成都农商行、渝农商行、简阳农商行),我们对资产规模达5000亿元以上的4家银行进行重点剖析。成渝两地区域银行因地制宜,结合成渝基建动能强、产业基础厚、人口数量多等特征以及自身资源禀赋开展业务,形成了扎实的经营基底和特色化业务标签。同时,区域战略升级为市场注入新动能,本地银行面向新基建、产业升级、零售财富等方向积极布局,与区域发展规划深度协同,在成渝双城战略带动下有望迎来更大持续成长空间。其中,成都银行是基底最强、潜力最佳的高成长性西部城商行标杆,以政务存款账户为坚实根基,从负债端出发形成“低成本负债-低风险资产-优秀资产质量-高盈利高成长”的良性循环。政务金融背后其实蕴含较高技术含量,通过一行一局、一区一策形成坚固护城河,且有持续增长动能。对公实体、零售财富转型启航,赋予成长新动能,我们坚定看好公司未来可持续高成长空间。成都农商行网点下沉、核心负债稳定,回归地方国资股东后业务重整启航,目标“三年上市、五年破万亿”。渝农商行在重庆广袤县域一枝独秀、纵深布局,零售客群覆盖全市近93%人口,零售端负债实力为最大亮点,目前积极布局基建、制造业领域,并推进零售立行、BBC生态圈建设,资产投放能力和发展质量有望不断提升。重庆银行布局“一市三省”、辐射西部,有望享受西部发展战略的联动优势,资产定价能力较强,负债成本持续优化,未来盈利能力释放空间可期。成都银行:资负双优循环,成长迈向新程高成长性西部标杆城商行,管理层专业+政务优势稳固+主动转型升级+区域战略扩容,四大动能赋予长期可持续的成长空间。放眼成渝乃至西部地区,我们认为成都银行是最具高成长性、高盈利能力、优异资产质量的区域银行标杆。从历史到现在再到未来,成都银行战略长期坚守和稳健成长的根本保证在于专业、有定力的管理层。从历史看,前瞻出清风险,穿越本地不良周期,主动调整资产机构,轻装上阵后迈向高成长新阶段。站在当前,已形成了以政务存款账户为核心的坚实优势,打通“低成本负债-低风险资产-优秀资产质量-高盈利高成长”的资产负债畅通循环。面向未来,主动谋求转型升级,政务基建+对公实体+零售理财三大主线,在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升级的带动下迎来更强动能,打开更高成长空间。存款构筑核心优势,资产负债畅通循环成都银行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对公政务存款账户为根基,形成“低成本负债-低风险资产优秀资产质量-高盈利高成长”的资产负债畅通循环。低负债成本是成都银行的核心优势,通过多年深耕政务存款账户,接入低成本资金稳定流入的总闸门。在此基础上采取“双低战略”,即拥有低负债成本,因此可以坚持低风险偏好,形成“低负债成本+低风险资产”
的双优循环。资产端主要投向优质基建项目和零售按揭,虽然资产端收益率不高,但综合来看息差足以保持稳定且良好水平。且优质投放带来优异资产质量,有能力保持较低信用成本。公司业务结构深融区域经济发展,具备持续发展动能,最终形成高盈利能力+高成长性的鲜明特征。细览资产负债循环链,1)低成本负债:B端政务账户+C端代发客群,存款活期率高。在B端,早年便瞄准以账户为核心的政务存款营销,在2014年年报中便提出“加强涉政类存款梳理、营销,积极推行精准营销”。与单纯的存款营销不同,账户营销相当于接入了存款源源不断流入的总闸门,政务存款账户一经开设,通常3-5年才会再次招标,客户粘性和稳定性较强。凭借较早发力和常年深耕,成都银行已对本地财政资金、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街道、国企等广义口径的涉政账户实现了广泛覆盖,从多个涉政存款账户的公开招标结果来看,成都银行的招标得分或入选位次均处于本地银行前列,已在市内形成稳固的护城河效应。政务账户贡献稳定资金流入,21H1末成都银行对公存款中活期存款占比高达62.8%,位列上市城商行之首;2016年起对公存款增量市占率、存量市占率显著跃升,此后稳定于较高水平:对公存款增量市占率均在10%以上,最高可占据全市增量的近50%。据我们测算,21Q3末成都银行对公存款增量、存量市占率稳居于全市同业前列,高出六大行平均水平(但个别头部大行的市占率或超过大行平均值)。在C端,银政、银企业务网络衍生出广泛的零售代发客群。成都银行是成都市首批取得社保卡代发资格的银行,也是当地政府和优质企事业单位的主要工资、津贴代发行之一。21H1末公司借记卡保有量约1117.7万张,覆盖成都市约53%的常住人口,客群规模大且资质优,以本地公务员、国企及事业单位员工为主。代发客群存款稳定性较高,近5年以来成都银行零售存款同比增速稳步向上,零售存款中定期储蓄存款占比达70%以上。同时本地网点多集中在市区二环以内,市内布局密集且均匀。基于客群+网点双重优势,网均零售存款产能在本地遥遥领先,2021年前三季度网均新增零售存款1.51亿元,约为全市银行业平均网均新增的2.6倍,体现出较强的揽储实力。政务账户+零售客群,低成本负债成为资产负债双低循环的核心与基石,尤其对公存款成本率接近大行水平。受益于B端+C端的扎实存款实力,成都银行负债端成本优势明显,21H1成都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率仅1.98%,处于同业较低水平;且存款/总负债高达78%,位列同业最高(作为参照,工商银行为82%)。B端存款账户对低成本资金贡献较高,对公存款平均成本率仅1.55%,为同业最低,甚至接近工商银行等大行水平,成为负债端最核心优势。C端储蓄存款虽然定期率较高,但稳定性强,存款成本率也尚可,处于同业中游。整体来看,21H1计息负债成本率仅2.17%,为上市城商行第二低,低成本负债成为“双低战略”
(低负债成本、低风险偏好)持续循环的稳固基石。2)低风险资产:双低战略下秉持低风险偏好,资产投向优质基建+按揭。低成本负债基础之上,坚持低风险偏好的资产投放。对公端,主要投向优质基建项目,与负债端形成政务金融资金闭环。21H1末大基建行业贷款/对公贷款近60%,位列同业第二。零售端,主要投向按揭贷款,21H1末按揭贷款/零售贷款为88.6%,位列同业之首。3)优异资产质量:
提早出清存量包袱,双低战略稳健务实,新生成不良逐年降至低位。2014-2017年进行集中风险出清,压降高风险行业信贷,先于省内同业穿越不良周期,不良率、逾期不良偏离度持续下降。双低战略形成了优质资产结构、稳健务实风格,新生成不良压力持续减轻,21Q3末不良率+关注率仅1.62%,不良生成率仅0.5%,不良+关注拨备覆盖率达254%,位列同业第三。4)高盈利高成长:资负良性循环带来亮眼基本面,ROE稳居同业前列,2017年以来高成长特征鲜明。21Q3年化ROE、ROA为16.33%、0.92%,位列上市城商行第2、第4,ROE自2019年以来保持前3,高盈利能力主要源自较低的负债成本,且有能力保持较低信用成本。2017-20年总资产、贷款CAGR达16.0%、19.9%,贷款同比增速自2019年以来保持同业前4。政务金融是技术活,一行一局形成壁垒政务金融模式具备可持续竞争力吗?政务金融其实是门技术活,成都银行凭借多年深耕+专业实力构筑坚固护城河,既有原则坚守、又具有灵活性。传统认知中的政务金融业务似乎是靠资源和关系驱动,难以具备市场化竞争能力。但我们认为优质区域的政务金融其实蕴含较高技术含量,要求银行具备专业业务能力、成熟服务体系。成都银行经过多年深耕,已形成专业性强、高效灵活、定制化服务能力强的特色优势,通过一行一局、一区一策等模式与各类涉政客户形成紧密对接,凭借实力一步步赢得口碑。无论是做对公实体,还是做政务金融,我们认为本质上都要以客户为中心做好专业服务,成都银行作为政务金融领域做到出彩的优秀银行标杆,具有较深护城河,且在成渝战略驱动下拥有可持续动能,值得市场给予一定估值溢价。精准对接重点项目,在基建持续扩容+自身优势稳固驱动下,政务模式有望持续成长动能。公司提出要深度聚焦成渝地区双城、成德眉资等区域内的重大项目,加大城市有机更新、产业园区开发、民生如保障房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投放力度,同时挖掘新型基建、绿色金融等更广泛项目机遇。目前通过“拉责任清单”、“拉项目清单”、“拉审批清单”等措施,以信贷投放、债券投资等“银行+投行”方式提供综合融资支持。在地方基建项目充裕、自身优势稳固的双重驱动下,我们预计未来成都银行对公信贷有望保持较高增速,本地对公贷款2022-24年三年CAGR在乐观、中性情形下有望达20%以上、15%以上,实现高质量、低风险的可持续高成长。实体+零售转型发力,拥抱成长新机遇加快对公实体转型,精准营销优质客户,推出特色化产品组合支持先进制造业。在巩固政务金融扎实基础的同时,公司近两年来提出加快对公实体业务拓展。第一,实体业务拓展延续了“存款立行”核心思路,聚焦重点企业账户的精准营销,重点营销上市公司的资金托管,提升结算性资金归行率。第二,资产端投放也坚持“双低”战略,采用“名单制”
精准营销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优质企业,以低价进入产业链优质客户。虽然低价策略下资产定价并不高,但考虑低负债成本后的综合收益较强,“双低”
思路有望延续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优势。第三,在服务策略上仍秉持“一户一策”形成专业服务。强调以行业分析为基础、加强行业指导,根据客户特性定制特色化产品,例如与市科技局推出“科创贷”,重点支持电子、医药等科技型企业。2020年末,成都市29家创业板上市企业中曾获得成都银行信贷支持的有16家;成都市6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全部获得过成都银行信贷支持,其中成都先导、秦川物联、纵横自动化等知名科创企业均为长期客户。我们看好成都银行对公实体拓展的增长空间。经过前期风险出清,制造业贷款/对公贷款在19H1末到达8.3%的低点,随后逐步上升,到2020末已提升至9.7%,且实现26.6%的较快同比增速,我们预计未来制造业贷款占比有望不断提升,实体+基建有望成为公司对公贷款投放的双重引擎。持续推进大零售转型,一是网点扩充提效,储蓄存款增势显著,零售揽储实力有望不断强化。目前公司网均零售存款产能在本地遥遥领先,侧面印证了存量客群的吸存空间仍然较广,增设网点能够有效提升揽储和创收能力。2020年、21H1
成都银行分别新增网点15家、5家,且多数集中于成都市本地,同时实施网点转型,推进“一体化”营销。网点扩充提效驱动储蓄存款实现较强增长,21H1末零售存款同比增速达23.7%,为近5年新高。二是大力推进理财业务发展,提升AUM管理力度,优质客群基础有望赋予较大转型空间。内部考核重心从过往单一存款转向AUM与存款并重,从激励体制、产品安排、营销宣传、人员部署及培训等多方面统筹规划。公司本身拥有优质客群,且区域人口持续流入、居民财富不断聚集,为理财拓展提供广阔前景。目前理财转型已初见成效,21H1末非保本理财规模达577亿元,同比+69%。成都农商行:核心负债稳,重整再启航回归成都国资股东,业务重整再启航,目标“三年上市、五年破万亿”。成都农商行原第一大股东安邦保险在2018年被监管接管,2020年“安邦系”逐步退出成都农商行股东,完成股权转让后本地国资持股占比超过70%,公司全面回归市属国企行列。2021年4月成都市印发《关于支持成都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望对银政、银企合作给予一定支持。公司经过重整后再度启航,业务回归本源。在资产端,21H1末总资产突破6000亿元,同比+19.5%,位列全国第5大农商行,且资产结构持续优化,20年末贷款占比首次超过50%,同业资产占比不断压降。成都农商行网点及客群下沉,储蓄存款等核心负债稳定,政务、小微及涉农信贷投放有望发力。2020年末公司共有649家网点,领先本地同业,且网点大多下沉至乡镇地区,客群覆盖广泛,网均资产相比同区域银行更低。依托下沉网点和客群基础,公司在储蓄存款、尤其定期储蓄上实力较强,21H1末储蓄存款占比70%,其中85%以上为定期储蓄,核心负债稳定。同时公司正着力拓展财政性存款账户,国资股东资源和政策支持均有望助力。资产端,一方面加大安全性较高的政务贷款投放,结合区域战略机遇支持各区县政府融资平台及项目;另一方面,依托网点下沉、人熟地熟优势,深耕中小微贷款、涉农贷款投放,与大行形成差异化竞争,并重点支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领域。2020年末公司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684亿元、1272亿元,在各项贷款中占比65%、48%。渝农商行:广阔县域一枝独秀,零售客群纵深覆盖广阔县域一枝独秀,零售端负债实力为最大亮点,区域发展有望带动资产投放能力提升。渝农商行作为重庆唯一一家地方农商行,在广袤的县域市场中享有天然优势,网点实现38个区县全面覆盖,约2900万的零售客户覆盖了全市93%的常住人口,零售存款、三农贷款、小微贷款市占率均稳居全市第一。客群基础塑造较强的零售存款实力,2021年末零售存款/总存款达79.54%,截至21H1末位列全部上市银行第二,仅次于邮储银行。从全国范围来看,这种农商行一枝独秀的地方格局较为稀有,与重庆独特的地理特征相辅相成,也成为公司难以复制的优势和护城河。区域政策加码为本地基建投资、制造业转型升级、消费扩容带来增量空间,公司一方面继续巩固零售及普惠小微业务优势,推动BBC零售生态圈建设,同时积极布局基建、制造业领域,有望共享城市发展红利,资产投放能力得到提升。零售存款实力亮眼,县域小微优势稳固渝农商行在重庆广阔的县域地区有天然优势,县域纵深布局遥遥领先。重庆是国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且县域面积占比高达65%,渝农商行作为三家地方法人银行中(另外两家为重庆银行、重庆三峡银行)唯一一家农商行,在广阔的县域市场中享有天然优势,造就了其网点布局在当地的领先地位。公司网点实现了重庆38个区县全覆盖,2020年末本地分支机构数共1763个,显著高于当地其他银行,即便是五大行(每家平均266个网点)和邮储银行(227个网点)也难以望其项背。具体来看,公司以精耕细作县域为主,县域网点占比高达82%,贡献了全行69%的存款和48%的贷款;网点下沉的特点使其网均资产仅为5.8亿元,显著低于当地其他银行。小微、涉农业务龙头优势稳固,多元产品体系解决客户需求。公司结合自身县域阵地优势,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战略,在本地小微和涉农贷款领域建立了龙头地位。2021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5.24万户、较上年末增加2.38万户,贷款余额961.7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14.44亿元,同比增速28.7%,较全行各项贷款增速高15.3pct,全年达到“两增”目标,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余额市场份额继续保持重庆市第一。此外涉农贷款、县域贷款余额市占率也均稳居于重庆市第一。围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核心需求,公司打造了特色化的多元产品体系,量身定制“票快贴”、“房快贷”、“商易贷”等多款线上线下产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痛点,大幅提升客户粘性。公司小微贷款、涉农贷款实现较快增长,在贷款中占据重要地位,2021年末涉农贷款、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占比分别为33.6%、16.5%。加快零售生态建设,发力基建+制造业投放立足零售及小微客群基础,打造特色“银行-商户-客户生态圈”(BBC),助力“零售立行”
战略转型。渝农商行深化推进“零售立行”战略,并串联周边社区商户形成多层级、多场景的开放金融服务生态圈,与商户协商为零售客户提供价格优惠等福利及权益,既增强了银行与零售客户的粘性,同时拉进与商户的合作关系,便于进一步拓展小微贷/经营贷、支付结算、综合金融等业务。例如,客户办理“江渝信用卡·
渝快车生活卡”后,可以享受低价购车、配件赠送、绿色金融补贴等一系列优惠;加入“渝快美生活”的客户可以享受购买减免、出行网约车优惠等服务。合作商户得到客流,客户得到优惠与便利,银行拓展收入、强化客户粘性,实现“三赢模式”。零售立行战略成效不断凸显,2021年末渝农商行零售贷款同比+27.3%,高出全行贷款增速12.7pct,其中经营及再就业贷、其他贷款(主要是消费贷)同比+34.4%、45.2%;零售贷款/总贷款较9月末+0.4pct至47.3%,零售收入/营收同比+1.7pct至40.5%,经营结构更加优化。2021年银行卡手续费收入同比+17.8%,主要受益于BBC生态战略带动商户业务增长,年末有效商户达40.2万户,同比+151.25%,累计交易额达475.6亿元,同比增长41.8倍,商户AUM达348.5亿元,同比+111.4%。做强财富管理,差异化策略服务高净值客户,成效快速显现。公司是唯一一家拥有理财子公司的农商行,理财客户经理达829人、财富顾问达42人,打造了涵盖网点理财经理、分支行财富顾问、总行私人银行投资顾问的三级专业财富管理梯队。2900万的零售客群价值挖掘潜力较足,同时在竞争策略上主动与财富管理实力较强的全国性银行形成错位竞争,以高收益产品、个性化服务重点拓展差异化富裕和高净值客群,例如重庆当地小微企业主等,也能够与自身小微业务形成联动。此外,利用全覆盖网点优势,重点发力代销,不断丰富与头部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合作渠道,2021年代理及委托类中收同比+22.7%;年末代销理财产品余额1078.3亿元,代理非货币基金保有规模29.8亿元,同比+60.9%;保险产品销售额8.7亿元,同比+52.6%,带动手续费收入同比+80.1%;储蓄国债销售额19亿元,同比+87.19%,带动手续费收入同比+55.6%。对公端,重点发力基建项目、制造业升级,区域红利有望增强资产投放能力。1)旺盛基建融资需求下,基建信贷投放增长迅速。重庆市新基建行动方案提到,将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强化重大项目银政企对接,建立重大项目白名单制度,鼓励银行参与基建项目。渝农商行下发市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清单,重点支持成渝双城、大基建、民生等重大战略领域,2021年向72个成渝双城经济圈相关重点项目或企业授信超729亿元,全年实现基建领域贷款投放75户、153.16亿元,投放同比增长100.1;民生领域贷款余额274.6亿元,同比增长14.61%。重庆银行:一市三省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车间生产任务外包合同3篇
- 2024期权合同模板:企业期权激励计划范本3篇
- 2025年度房屋漏水风险评估和解协议3篇
- 2024年版施工合同标的为高速公路建设
- 2025年度二零二五年度文化创意产业授权委托协议书3篇
- 2025年度快递快递业务快递网点建设承运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通信设备销售与安装施工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手车转让及二手车交易付款方式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报废汽车拆解与资源化利用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商铺买卖合同范本(投资风险评估)3篇
- 手术医师技术档案年度考核表
- 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课件完整版
- 排列3,3D终极教程
- 高中政治必修二 1.1《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集体备课课件
-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 护理查房股骨骨折
- 九大仙草你认识吗课件
- 举办活动的申请书范文
- 瑶医目诊图-望面诊病现用图解-目诊
- GB∕T 12234-2019 石油、天然气工业用螺柱连接阀盖的钢制闸阀
- DB62∕T 3176-2019 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墙体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