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导论课件_第1页
组织行为学导论课件_第2页
组织行为学导论课件_第3页
组织行为学导论课件_第4页
组织行为学导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ORGANIZATIONALBEHAVIOR组织行为学孙丽君主编第1章组织行为学导论©2010高教出版社孙丽君制ORGANIZATIONALBE1学习本章内容之后,你应该能够:1.理解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组织行为学是一个怎样的学科。3.理解人性假设。4.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分析模型。5.知晓组织行为的研究方法。

学习目标学习本章内容之后,你应该能够:1.理解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的2引导案例:小王的组织行为可能怎样变化

小王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小有名气的外资企业,他对这份工作很满意。虽然他所在的工程部的工作有点累,但人际关系和谐、气氛轻松。因为公司实行“保密工资制”,他并不知道别人的收入有多少,只是感觉自己薪水还不错:底薪3000元,还会有一些奖金。所以他工作得非常舒心。小王一门心思都扑在工作上,工作中投入了忘我的热情和精力,并且还经常为一些分外的工作主动加班加点,有时甚至还把工作带回家,成绩斐然。比如说,上次的一个设备安装项目,小王只用计划天数的1/3就完工了,为公司节约了大笔的开支。项目负责人专门写了一份报告表扬小王,同事们都很佩服他,主管也不止一次地对他说:“好好干!我是不会亏待你的!”引导案例:小王的组织行为可能怎样变化3

同年进入公司的小李却开心不起来,因为他的业绩不太好。这天午饭时两人在餐厅聊了起来。小李唉声叹气地说:“小王,你真不错!不像我,每天只做些文件收发等工作,干来干去还是3900元。加薪水是没指望了,真是倒霉!”猛然间,小王这才知道,原来小李的底薪比自己高900元!他对小李没意见,可他想不通,即使不考虑业绩,小李的学历、工作复杂性也都不比他强。公司怎么会这样做呢?同年进入公司的小李却开心不起来,因为他的业绩不太好4讨论题:

(1)自参加工作以来,小王在公司的工作表现如何?(2)与小李谈话之后,小王的组织行为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3)小王的组织行为为什麽会发生变化?(4)你认为作为小王的主管,应该如何引导?讨论题:(1)自参加工作以来,小王在公司的工作5第一节组织中的人及其行为一、组织观念的转变(一)管理之本由“物”转为“人”新经济时代,组织的生存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力优势和独特性成为衡量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标志。由此,组织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以实物为核心的管理转变为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人本管理。(二)劳动力由“资源”转为“资本”舒尔茨(W.Schultz)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说中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有着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具有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有着更大的增值潜力,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第一节组织中的人及其行为一、组织观念的转变6(三)对人的需求由“部分”转为“完整”发展了的社会要求组织除了要取得盈利,还应关心员工生活的改善;除了用人,还应该关心员工个人的发展,给员工个人以尊严,要尊重、关心、爱护人。现代组织的观念已转变为“我需要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你的手”。把员工当成完整的人,而非机器的辅助部分已是大势所趋。封红包了!(三)对人的需求由“部分”转为“完整”封红包了!7二、人的行为(一)行为的产生

1.行为主义的行为模式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来看,行为是一系列的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过程。用符号表示即为S-R。

2.新行为主义的行为模式强调行为过程人的内在心理因素,特别是人的认知结构、信息加工过程等的作用,认为刺激通过人的内在心理或认知过程而做出反应,为此,将行为的基本模式改为S-O-R。

3.勒温的行为模式德国心理学家科特·勒温(KurtLewin)认为,行为是人及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者说,行为是人以及环境的函数。用函数式表示为:B=f(P,E)

约翰·华生(J.B.JohnB.Watson:能使任何婴儿变成任何一种人物。二、人的行为(一)行为的产生约翰·华生(J.B.Jo8(二)行为的特点(1)因果性研究人的行为,要了解行为原因,也要了解行为结果。(2)主动性人的行为都是有意识的主动行为,都具有个人的主观动机、意图和打算。(3)目的性人的具体行为的目的决定了行为方向。目的有正向目的和负向目的两种,正向目的产生趋向行为,即个体所希望的,是可欲性的行为;负向目的产生避向行为,是个体所厌恶的,是逃避性的行为。(4)持久性行为的持久性,是我们了解一个人的重要依据。(5)可变性。促使行为的原因发生变化,行为本身也会发生变化,这就使得行为具有可变性。(二)行为的特点(1)因果性9三、组织与组织行为1.组织的含义是追求一定目标的社会实体;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是契约的集合体;是各种权力的集合体;……总之,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和技巧相互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体或团体。(一)组织三、组织与组织行为1.组织的含义(一)组织102.组织的特点(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任何组织都有其使命和目标。(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同来实现目标。2.组织的特点11(二)组织行为1.组织行为的含义

组织行为特指人在组织中的工作行为。组织行为学试图阐明组织影响其成员的种种因素,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揭示组织成员在组织中的行为如何影响组织,以创造更为有效的组织。2.组织行为研究的基本问题(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2)组织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对整个组织的影响。组织成员绩效(1)(2)(二)组织行为1.组织行为的含义组织成员绩效(1)(2)12(三)组织行为管理模式

基思·戴维斯(KeithDavis)把管理者管理员工行为的模式分为以下四种。1.专制模式专制模式(AutocraticModel)的运行基础是权力。管理者命令下属“做这个、做那个”,如不听,将受到惩罚。2.监护模式监护模式(CustodialModel)的运行基础是使员工高度依赖组织。管理者使用金钱、提高福利,致员工满意。3.支持模式支持模式(SupportiveModel)的运行基础是通过领导帮助员工成长。4.联盟模式联盟模式(CollegialModel)的关键是在员工和管理者之间营造一种伙伴关系,激发责任感、义务感。(三)组织行为管理模式基思·戴维斯(Keith13第二节人性假设与管理8(一)性善论

“人性本善”的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形成,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当首推孟子。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一、哲学意义上的人性假设所谓哲学人性观是指高度概括出来的人的一般本性.第二节人性假设与管理8(一)性善论一、哲学意义上的人性14(二)性恶论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荀子是支持“性恶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二)性恶论15(三)善恶二元论

人类的行为出自两个对立的来源,一个是善,一个是恶。上帝是善的根源,魔鬼是恶的根源;或者说,自然界是善的根源,社会是恶的根源;或者说,理性是善的根源,情欲是恶的根源。

人性能成为善的,也能成为恶的。人的本性中总是混杂着善与恶两种因素,其所占的比例因人而异。在现实中,很难找到绝对的善人,或绝对的恶人,一般都是善恶并存。(三)善恶二元论16二、管理意义上的人性假设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艾德佳·沙因(EdgarH.Schein)在其所著《组织心理学》(OrganizationalPsychology)一书中概括出了四种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管理上的人性观主要指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对职工需要和劳动态度的看法.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M.McGregor)认为,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然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定。

哪种人性假设?二、管理意义上的人性假设美国管理心理学家17管理心理学莱波曼(Lieberman)从测量的角度,提出了以下考察管理者人性假设的六个维度。这6个方面是:第一,相信人是可以信赖的,或是不可以信赖的程度;第二,相信人是利他的或是利己、自私的程度;第三,相信人是独立和自力更生的,或是依赖并顺从于群体或权威人物的程度;第四,相信人是有意志和理性力量的,或是相信他们是由非理性的内部或外部因素控制的程度;第五,相信人是有不同的思想、知觉和价值观的,或是相信他们的知觉与价值观等是基本一样的程度;第六,对人是简单的或是十分复杂的生物这一点的相信程度。管理心理学莱波曼(Lieberman)从测量的角度18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缘起及演变脉络11一、组织行为学的缘起

大约在1800年,年轻的威尼斯工厂主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最早提出要注意雇员的需要。他拒绝雇佣童工、提醒工人注意卫生、节制酗酒,并主张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他还为工人提供热茶、医疗保健、病假补贴和通风装置。这样的思想和做法被视为“现代的组织行为学”的开端。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一次跨学科的讨论会上,与会者正式把这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BehavioralScience)。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协会工业心理学分会改名为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分会,其目的是承担组织问题的研究。有学者的研究项目取名为“组织行为学”。此后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安德鲁·尤里,1835莉莲·吉尔布雷斯,1914梅奥,1924-32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缘起及演变脉络11一、组织行为学19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20世纪初以来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早期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研究阶段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二)人群关系理论阶段组织是一个社会系统,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且,人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一个个具有复杂个性的人,他们通常处在难以理解的群体中,管理者必须了解人的行为,特别是集体行为,并且通过这样一些个人之间的处事方法,如激励、劝导、领导和信息交流等方式开展管理工作。(三)组织行为学的扩展、普及和深入阶段(1)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研究;(2)同企业管理有关的人性问题的研究;(3)非正式组织和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4)领导方式问题的研究;(5)组织理论与组织行为的研究。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20世纪初以来组织行为学的发展20(四)组织行为学近期的发展由偏重结构的行为研究转变为注重变化的过程研究。

组织行为学分为研究个体与群体心理行为规律的“微观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心理行为规律的“宏观组织行为学”,以及包括了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在内的“大组织行为学”。(四)组织行为学近期的发展由偏重结构的行为研究转变21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4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一)个体行为从个体的行为出发,分析和解释各种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并对工作中的个体行为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二)群体行为组织中群体行为的方式,以及影响群体行为和群体工作绩效的因素。(三)组织行为把整个组织作为研究目标。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4一、组织行为22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23PsychologySociologySocial

PsychologyAnthropologyPolitical

ScienceIndividualGroupOrganization

SystemStudyofOrganizationLearningMotivationPersonalityEmotionsTrainingIndividual

decisionmakingLeadership

effectivenessJobsatisfactionPerformance

appraisalAttitude

measurementJobdesignWorkstressGroupdynamicsWorkteamsCommunicationStatusPowerConflictFormal

organizationtheoryOrganizational

technologyOrganizational

changeOrganizational

cultureBehavioral

changeAttitude

changeCommunicationGroup

decisionmakingGroupprocessesComparative

valuesComparative

attitudesCross-cultural

analysisOrganizational

culture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ConflictIntraorganizational

politicsPowerOTContributionUnitofAnalysisOutput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PsychologySociologySocial

Psyc24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所谓观察法就是用感观(如视觉、听觉等)有目的地观察被观察者的行为,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方法。(二)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严格控制的环境条件下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三)调查法调查法是指根据事先拟订的一系列问题,针对某些相关因素,收集资料并加以分析的方法。(四)个案法个案法是对某个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了解,以研究其行为变化规律的方法。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25复习思考题18问题的症结在哪里?18案例分析181.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有哪些?2.什么是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的管理模式有哪些?3.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4.试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5.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为何会涉及道德问题?复习思考题18问题的症结在哪里?18案例分析1826ORGANIZATIONALBEHAVIOR组织行为学孙丽君主编第1章组织行为学导论©2010高教出版社孙丽君制ORGANIZATIONALBE27学习本章内容之后,你应该能够:1.理解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组织行为学是一个怎样的学科。3.理解人性假设。4.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分析模型。5.知晓组织行为的研究方法。

学习目标学习本章内容之后,你应该能够:1.理解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的28引导案例:小王的组织行为可能怎样变化

小王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小有名气的外资企业,他对这份工作很满意。虽然他所在的工程部的工作有点累,但人际关系和谐、气氛轻松。因为公司实行“保密工资制”,他并不知道别人的收入有多少,只是感觉自己薪水还不错:底薪3000元,还会有一些奖金。所以他工作得非常舒心。小王一门心思都扑在工作上,工作中投入了忘我的热情和精力,并且还经常为一些分外的工作主动加班加点,有时甚至还把工作带回家,成绩斐然。比如说,上次的一个设备安装项目,小王只用计划天数的1/3就完工了,为公司节约了大笔的开支。项目负责人专门写了一份报告表扬小王,同事们都很佩服他,主管也不止一次地对他说:“好好干!我是不会亏待你的!”引导案例:小王的组织行为可能怎样变化29

同年进入公司的小李却开心不起来,因为他的业绩不太好。这天午饭时两人在餐厅聊了起来。小李唉声叹气地说:“小王,你真不错!不像我,每天只做些文件收发等工作,干来干去还是3900元。加薪水是没指望了,真是倒霉!”猛然间,小王这才知道,原来小李的底薪比自己高900元!他对小李没意见,可他想不通,即使不考虑业绩,小李的学历、工作复杂性也都不比他强。公司怎么会这样做呢?同年进入公司的小李却开心不起来,因为他的业绩不太好30讨论题:

(1)自参加工作以来,小王在公司的工作表现如何?(2)与小李谈话之后,小王的组织行为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3)小王的组织行为为什麽会发生变化?(4)你认为作为小王的主管,应该如何引导?讨论题:(1)自参加工作以来,小王在公司的工作31第一节组织中的人及其行为一、组织观念的转变(一)管理之本由“物”转为“人”新经济时代,组织的生存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力优势和独特性成为衡量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标志。由此,组织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以实物为核心的管理转变为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人本管理。(二)劳动力由“资源”转为“资本”舒尔茨(W.Schultz)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说中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有着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具有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有着更大的增值潜力,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第一节组织中的人及其行为一、组织观念的转变32(三)对人的需求由“部分”转为“完整”发展了的社会要求组织除了要取得盈利,还应关心员工生活的改善;除了用人,还应该关心员工个人的发展,给员工个人以尊严,要尊重、关心、爱护人。现代组织的观念已转变为“我需要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你的手”。把员工当成完整的人,而非机器的辅助部分已是大势所趋。封红包了!(三)对人的需求由“部分”转为“完整”封红包了!33二、人的行为(一)行为的产生

1.行为主义的行为模式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来看,行为是一系列的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过程。用符号表示即为S-R。

2.新行为主义的行为模式强调行为过程人的内在心理因素,特别是人的认知结构、信息加工过程等的作用,认为刺激通过人的内在心理或认知过程而做出反应,为此,将行为的基本模式改为S-O-R。

3.勒温的行为模式德国心理学家科特·勒温(KurtLewin)认为,行为是人及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者说,行为是人以及环境的函数。用函数式表示为:B=f(P,E)

约翰·华生(J.B.JohnB.Watson:能使任何婴儿变成任何一种人物。二、人的行为(一)行为的产生约翰·华生(J.B.Jo34(二)行为的特点(1)因果性研究人的行为,要了解行为原因,也要了解行为结果。(2)主动性人的行为都是有意识的主动行为,都具有个人的主观动机、意图和打算。(3)目的性人的具体行为的目的决定了行为方向。目的有正向目的和负向目的两种,正向目的产生趋向行为,即个体所希望的,是可欲性的行为;负向目的产生避向行为,是个体所厌恶的,是逃避性的行为。(4)持久性行为的持久性,是我们了解一个人的重要依据。(5)可变性。促使行为的原因发生变化,行为本身也会发生变化,这就使得行为具有可变性。(二)行为的特点(1)因果性35三、组织与组织行为1.组织的含义是追求一定目标的社会实体;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是契约的集合体;是各种权力的集合体;……总之,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和技巧相互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体或团体。(一)组织三、组织与组织行为1.组织的含义(一)组织362.组织的特点(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任何组织都有其使命和目标。(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同来实现目标。2.组织的特点37(二)组织行为1.组织行为的含义

组织行为特指人在组织中的工作行为。组织行为学试图阐明组织影响其成员的种种因素,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揭示组织成员在组织中的行为如何影响组织,以创造更为有效的组织。2.组织行为研究的基本问题(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2)组织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对整个组织的影响。组织成员绩效(1)(2)(二)组织行为1.组织行为的含义组织成员绩效(1)(2)38(三)组织行为管理模式

基思·戴维斯(KeithDavis)把管理者管理员工行为的模式分为以下四种。1.专制模式专制模式(AutocraticModel)的运行基础是权力。管理者命令下属“做这个、做那个”,如不听,将受到惩罚。2.监护模式监护模式(CustodialModel)的运行基础是使员工高度依赖组织。管理者使用金钱、提高福利,致员工满意。3.支持模式支持模式(SupportiveModel)的运行基础是通过领导帮助员工成长。4.联盟模式联盟模式(CollegialModel)的关键是在员工和管理者之间营造一种伙伴关系,激发责任感、义务感。(三)组织行为管理模式基思·戴维斯(Keith39第二节人性假设与管理8(一)性善论

“人性本善”的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形成,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当首推孟子。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一、哲学意义上的人性假设所谓哲学人性观是指高度概括出来的人的一般本性.第二节人性假设与管理8(一)性善论一、哲学意义上的人性40(二)性恶论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荀子是支持“性恶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二)性恶论41(三)善恶二元论

人类的行为出自两个对立的来源,一个是善,一个是恶。上帝是善的根源,魔鬼是恶的根源;或者说,自然界是善的根源,社会是恶的根源;或者说,理性是善的根源,情欲是恶的根源。

人性能成为善的,也能成为恶的。人的本性中总是混杂着善与恶两种因素,其所占的比例因人而异。在现实中,很难找到绝对的善人,或绝对的恶人,一般都是善恶并存。(三)善恶二元论42二、管理意义上的人性假设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艾德佳·沙因(EdgarH.Schein)在其所著《组织心理学》(OrganizationalPsychology)一书中概括出了四种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管理上的人性观主要指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对职工需要和劳动态度的看法.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M.McGregor)认为,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然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定。

哪种人性假设?二、管理意义上的人性假设美国管理心理学家43管理心理学莱波曼(Lieberman)从测量的角度,提出了以下考察管理者人性假设的六个维度。这6个方面是:第一,相信人是可以信赖的,或是不可以信赖的程度;第二,相信人是利他的或是利己、自私的程度;第三,相信人是独立和自力更生的,或是依赖并顺从于群体或权威人物的程度;第四,相信人是有意志和理性力量的,或是相信他们是由非理性的内部或外部因素控制的程度;第五,相信人是有不同的思想、知觉和价值观的,或是相信他们的知觉与价值观等是基本一样的程度;第六,对人是简单的或是十分复杂的生物这一点的相信程度。管理心理学莱波曼(Lieberman)从测量的角度44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缘起及演变脉络11一、组织行为学的缘起

大约在1800年,年轻的威尼斯工厂主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最早提出要注意雇员的需要。他拒绝雇佣童工、提醒工人注意卫生、节制酗酒,并主张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他还为工人提供热茶、医疗保健、病假补贴和通风装置。这样的思想和做法被视为“现代的组织行为学”的开端。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一次跨学科的讨论会上,与会者正式把这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BehavioralScience)。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协会工业心理学分会改名为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分会,其目的是承担组织问题的研究。有学者的研究项目取名为“组织行为学”。此后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安德鲁·尤里,1835莉莲·吉尔布雷斯,1914梅奥,1924-32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缘起及演变脉络11一、组织行为学45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20世纪初以来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早期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研究阶段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二)人群关系理论阶段组织是一个社会系统,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且,人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一个个具有复杂个性的人,他们通常处在难以理解的群体中,管理者必须了解人的行为,特别是集体行为,并且通过这样一些个人之间的处事方法,如激励、劝导、领导和信息交流等方式开展管理工作。(三)组织行为学的扩展、普及和深入阶段(1)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研究;(2)同企业管理有关的人性问题的研究;(3)非正式组织和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4)领导方式问题的研究;(5)组织理论与组织行为的研究。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20世纪初以来组织行为学的发展46(四)组织行为学近期的发展由偏重结构的行为研究转变为注重变化的过程研究。

组织行为学分为研究个体与群体心理行为规律的“微观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心理行为规律的“宏观组织行为学”,以及包括了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在内的“大组织行为学”。(四)组织行为学近期的发展由偏重结构的行为研究转变47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4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一)个体行为从个体的行为出发,分析和解释各种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并对工作中的个体行为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二)群体行为组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