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用科技创新的杠杆撬动人类更加美好未来目录:1.中国科技创新“井喷式”爆发2.用科技创新的杠杆撬动人类更加美好未来3.加快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创新高地4.科技创新应“计之深远”5.完善科技创新法律制度,
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正文:中国科技创新“井喷式”爆发2021年11月10日05:12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科技创新领域捷报频传。近日,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科研团队在超导量子和光量子两种系统的量子计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3名航天员成功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始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嫦娥”奔月、“天问”登火、“羲和”探日、“天宫”迎客、“奋斗者号”万米深潜、“雪龙2号”首航南极、C919大飞机准备运营、5G技术位居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突破性成就“井喷式”爆发,引发外媒持续关注。多点开花结出累累硕果9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而创新能力指数位列前15名,通常就被认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自2013年起,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9年稳步上升,上升势头强劲。《报告》显示,从创新产出看,中国的优势集中在无形资产、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影响。其中,本国人专利、商标申请及创意产品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等细分指标均实现全球领先。2021年,知识传播这一大类指标进步明显,特别是知识产权收入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这一细分指标持续进步,表明中国正逐步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中国是具有创新潜力的大国。”阿根廷驻华大使萨比诺·瓦卡·纳尔瓦贾在接受阿根廷《纪事报》采访时表示,近些年,中国在航天探索、人工智能、5G通信、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均取得了巨大进步,走在世界前列。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报道称,众所周知,中国在太空领域已获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但在另一个还没有那么引人注目、也更难理解的领域——量子计算,中国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2020年,中国物理学家宣告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这个名为“九章”的原型机,可以在200秒内解决一台最好的经典超级计算机需要6亿年才能完成的任务。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中国在材料科学、化学和工程领域的科研发展尤为显著,且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美国斯坦福大学2020年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从刊登在学术杂志上的人工智能相关论文引用率看,2020年中国的占比达到20.7%,首次位居世界第一。除了在理论研究方面领先世界,中国在人工智能实践方面也取得了成功,许多中国城市已开始使用“智能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算法来优化城市经济。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杂志刊文称,目前世界公认的高铁技术强国分别是中国、日本、德国和法国。在外媒眼中,中国科技也是名副其实的抗疫“硬核力量”。《西班牙人报》网站报道称,中国为遏制疫情采用了包括手机二维码、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等多种高新技术,相关经验值得他国学习。多面发力助推巨大进步“中国在几年时间内从技术巨头变成一流科技强国。中国的技术崛起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法国《挑战》周刊网站刊文称,中国如今的科技表现是始于其20世纪以来长期努力的结果。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中国人不仅善于获得专利,而且善于将专利应用到市场上以改善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带来便利。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刚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时,在该框架下的年度国际专利申请量仅为100多件;2020年这个数字已超过6.8万件,位列全球第一。“积极的投资和丰富的人才是支撑中国科研实力发展的关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2019年,中国研发经费为54.5万亿日元(约合3.2万亿元人民币),这较10年前增长2倍以上,经费增长速度很快。“近年来,中国在很多学科上的研究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究其原因,首先在于研究经费投入力量发生了变化。”“商业内幕”网站日本版报道称,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大隅良典表示,中国正通过国家宏观政策来推进科学技术的振兴,所以中国研究人员获得的研究经费相当丰厚,并且拥有充分的研究自由。由于中国较早明确了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剩下的就是研究者们的“体力劳动”了,即深入地进行科学研究。此外,中国目前正在建设许多一流大学,这也使研究机构、研究岗位增多。美国外交学会网站刊文称,创新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2020年至2025年,这5年间,中国计划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尤其要关注基础研究。新增研发投入以及持续改革的中国创新体系,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十四五”规划纲要所列各种尖端技术的发展,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区块链、神经科学、量子信息和机器人技术。中国政府认为,通过解决科技前沿问题、发展新基础设施来扩大数字连通性和提高数据能力与计算能力,中国可以为“孵化”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创造优质“土壤”。多重利好提升发展质量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从高技术产业到战略新兴领域,中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进步,对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提振全球经济复苏信心意义重大。“创新和数字化发展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日本《外交学者》网站报道称,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进步也为工业生产和经贸发展赋能。随着中国制造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凭借科技范儿“圈粉”国际市场,引发外媒热议。韩国《中央日报》指出,“中国制造”已不单单是“制造”,更是技术上的创造。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制造的中国商品,是值得信赖的。日本《朝日新闻》刊文称,中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推进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研发。科技创新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关键,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均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国还将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未来中国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强调要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西班牙《先锋报》发表社论称,中国政府将努力实现基于创新的新发展模式,大幅增加对研发的投入,以期在未来几年中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也就是说,中国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中国的绿色能源科技制造,例如太阳能电板和大型电池的生产技术领先全球,这方面的领先有助于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报道援引英国海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的观点称,“中国已经领先全球能源转型,我们现在能够使用越来越便宜的绿色能源科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沙特阿拉伯皇家法院资深法律顾问萨阿德·本·阿卜杜拉齐兹·阿尔·拉希德表示,中国具备引领全球绿色发展的能力,成为可再生和绿色低碳技术的领导者。中国可以通过自身行动告诉全世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用科技创新的杠杆撬动人类更加美好未来来源:四川在线丨作者:林伟丨时间:2021-09-26丨责编:郭素萍2021中关村论坛开幕式于9月24日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通过视频方式在开幕式上致辞时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世界各国更加需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共同应对时代挑战,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谁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谁就将拥有新的战略资本和战略优势,赢得当下、赢得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用科技创新的杠杆撬动人类美好未来提供了重要指南。用科技创新的杠杆撬动人类美好未来,凝聚着中国智慧。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其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强调的,当今世界,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紧扣人类生产生活提出的新要求。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致力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共同推进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致辞中提出的极富建设性的新理念、新主张、新路径和新目标,让中国智慧更加闪耀。用科技创新的杠杆撬动人类美好未来,彰显了中国担当。唯创新方可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作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就是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中关村论坛定位于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历经14载的发展,已经正式升级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坚定决心。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就是中国担当一个缩影、中国作为的一种见证。用科技创新的杠杆撬动人类美好未来,展现了中国力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涌起,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趋势尤为明显;随着人类面临的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日趋复杂严峻,科技合作与交流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在“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面前,中国不断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卓有成效的工作与付出,既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了有益经验,也为更好增进人类福祉探索出有效路径。只要通过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共同应对时代挑战,就能为全球创新版图重塑搭建更加宽阔的舞台,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让科技创新在全球热潮涌动、生机无限、活力澎湃。(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加快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创新高地发布时间:2021-11-3009:42:35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责任编辑:白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示范作用。率先把中关村建设好、发展好,加快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既是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助力,也是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支撑。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的若干措施》等重要文件。会议指出,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要瞄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突出的短板、最紧迫的任务,加快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中关村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宗旨,发挥着改革试验田和创新排头兵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既是中关村深化创新驱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根本要求,更是中关村必须担负起的历史使命。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关村创新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水平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中关村把创新引领摆在首位,不断规划创新引领的任务和重点,向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先后攻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曙光超级计算机、中文搜索引擎、5G移动通信、液态金属增材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催生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十三五”期间,中关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布局,实施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政策,涌现出全球最大自动驾驶测试基地、深度学习智能芯片、新冠肺炎灭活疫苗、国内第一代石墨烯生物芯片等重大成果。在一次次迭代升级进程中,创新之路不断延伸,创新之潮不断激荡,推动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关村也由此成为我国以科技引领未来的标志和象征。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是主动识变应变、因时因势而动的战略选择。整体来看,我国科技水平已大幅提升,但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仍有一定差距,进一步解决创新主体能力不强,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集聚不够,评价激励等创新机制有待完善,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等问题依然紧迫。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更加需要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更为系统、更有力度的改革,突破一些制约发展的制度障碍,率先把中关村建设好、发展好,加快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既是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助力,也是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支撑。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是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中央赋予北京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中关村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中关村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引领者,要坚持走在全国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最前沿,以强烈的创新意愿、高度的创新积极性和丰富的改革经验,继续夯实基础、优化条件、发挥优势,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旗帜鲜明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要拿出更多实质性举措,起到试点突破和压力测试作用,积极探索破解难题的现实路径,注意积累防控和化解风险的经验,在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上求突破、谋创新,一定能为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创新高地带来新气象、激发新活力、拓展新空间。科技创新应“计之深远”顾洁颖2021年11月30日05:10|来源:\t"/n1/2021/1130/_blank"人民网-人民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国际经济竞争甚至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如果只看眼前经济利益,不重视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就难以改变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放眼今天的世界,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空前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这一背景下,固有的地域区隔往往会成为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必然。我们要以全球视野审视科技研发趋势,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全面融入全球科技发展的大潮,积极主动吸收人类优秀科技文明成果,在各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关键是要树立长远眼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以更高站位和更长远眼光来看待科技创新,尤其是在对重要创新领域进行布局时,更要“计之深远”。科技研发周期一般较长、不确定性较大,有时甚至伴随风险,有关单位和企业要有决心、有定力,立足发展大局,敢于在关键问题、“卡脖子”问题上加大投入、集中攻关、寻求突破。推动科技创新工作,重要的是搞好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基础研究虽然取得显著进步,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我们当前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因此,一定要把基础研究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要重视顶层设计,优化基础研究布局,把我国基础研究体系逐步壮大起来;另一方面要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让科学家潜心搞研究,以“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和专注攀登科技高峰,努力做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倡导科技研发并不是要求不算经济账,不讲究实际经济效益,而是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小账”和“大账”的关系,坚持把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作为着力点,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早日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人民日报》(2021年11月30日05版)完善科技创新法律制度
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李学勇来源:《中国人大》杂志2021年第17期
2021年09月22日11:59:25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和显著成就,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增进民生福祉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法治建设以法治方式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科技创新,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科学、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国策,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与建设科技强国深度融合,全方位塑造新时代科技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加强对科技法治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作出系统谋划部署,提出明确目标要求。每年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工作汇报,并对有关重要立法事项作出重要指示。批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加强科技创新立法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二是强调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科技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明确要求,提出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作出系列部署。三是统筹部署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要适应改革需求,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四是把科技创新立法作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点任务之一。要求抓紧修改科技进步法等重要法律,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立法工作。五是提出加强新兴领域法律制度建设。要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同时,还要及时研究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的立法,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的决策部署,栗战书委员长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要求通过加强立法、监督、代表议案建议办理、专题调研等措施,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对标对表,把握大局方向,推动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建设。二是全面部署科技创新立法修法工作。将修改科技进步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和加强生物安全、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等重点和新兴领域立法纳入立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抓紧推进。三是把立法和监督紧密结合。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施科技进步法情况方面的专项工作报告,近百位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四是高度重视代表提出的关于科技方面的议案建议。按照常委会领导要求,我们努力完善办理和督办机制,加强与代表沟通联系,认真研究吸纳代表意见建议。适应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法治需求,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坚实法治基础,是新时代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建设的重大课题。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引领科技法治建设,全面认识我国科技创新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方向,更好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二、我国科技创新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科技创新法律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探索前行到全面启动、从加快发展到逐步完善的实践过程。宪法是科技法律制度的基本依据。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我国1954年宪法对科学研究相关的基本权利作出规定,其中第16条、95条、99条体现了保障科研权利的精神。根据1954年宪法,出台了一批急需的科技法规和规章,主要是发挥科学家作用、培养新生力量、建立学位制度和院士制度(即当时的学部制)、鼓励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等,形成了我国科技法律制度的雏形。1982年宪法进一步确立了国家发展科学事业的基本制度。如,第14条、19条、20条明确了国家发展科技事业的宪法责任,第89条、107条、119条明确了政府领导和管理科技工作的职责等,为科技法律制度全面发展提供了依据。科技创新法律制度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科学的春天”,我国科技立法也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1984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专利法,为科学技术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1987年6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技术合同法,对推动技术商品化和技术贸易发展、维护技术市场秩序发挥了历史性作用。1993年7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法,确定了我国科技立法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推动科技事业全面进入法制轨道。1996年5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02年6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科学技术普及法,促进了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更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还先后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节约能源法以及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与科技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从根本上改变了许多重要领域无法可依的局面,促进了科技进步法制化、科技普法深入化、科技司法规范化。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了相关科技创新立法进程。我国先后加入了一批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公约,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专利合作条约等,在加入世贸组织过程中,我国及时修改完善法律法规以适应《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要求,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知识产权领域法律制度的完善。科学技术进步法的制定和修改是我国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建设的突出标志。科技进步法是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具有基本法性质的法律。1993年颁布的科技进步法,规定了国家推进科技进步的方针、基本制度和保障措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2007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修订的科技进步法,明确了新时期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目标、方针和战略,从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增加科技投入、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作出重要修改,对我国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基本架构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使科技进步法在科技创新法律制度中成为一部具有基本法性质的法律。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科技进步领域的突出表现,是高质量发展需要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我国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科技进步法。经党中央批准,修改科技进步法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2021年8月,科技进步法修订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修订草案紧紧把握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突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重点围绕完善立法宗旨和指导方针、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和优化国家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扩大科学技术开放与合作、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等方面进行修改完善。进入新时代的这次修法,是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应对百年变局、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标志着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建设在新发展阶段迈出了新步伐。三、我国科技创新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和特点趋势进入新世纪,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基本架构已经建立,并随着实践不断发展完善。(一)科技创新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从横向来看,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可以分为综合性法律、专门性法律、相关法律。科技创新方面的综合性法律,是科学技术进步法。科技创新方面的专门性法律,在科技创新法律制度中发挥着基干作用,主要包括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科学技术普及法。专利法于2020年进行了第四次修正,在保障科技人员权益、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完善司法程序等方面作出重大调整,为鼓励和保护发明创造、促进科技进步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于2015年进行了修改,主要涉及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激发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重点方面,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发展规律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提供了支撑。科学技术普及法对科普工作的基本原则、组织管理、社会责任、保障措施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有力推动了科普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科技创新方面的相关法律,是与科技创新密切关联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创新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范式日趋多样,法律规范的需求日趋多元,大量的科技立法需求体现在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等相关法律制度中。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已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这些领域与科技创新方面法律的相关性更强了,相关面更宽了,相关度更高了。从纵向来看,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可以分为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科技创新方面的国家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科技创新领域制度规范,主要包括上面涉及的科技创新方面的综合性法律、专门性法律以及相关法律。科技创新方面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是由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科技创新领域制度规范。行政法规主要是为实施国家法律制定的配套制度,如专利代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是各地根据立法权限制定的科技制度规范,有的是对上位法的细化和落实,有的是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法律、地方又迫切需要而制定的,有的是各地根据资源条件或先行先试工作等开展的立法,一定程度上细化、补充、完善了国家层面立法。科技创新方面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主要是指国务院部门、省(区、市)人民政府制定的科技创新领域制度规范。如,科技部等部门制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有的地方制定的专利奖励办法等。(二)我国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建设呈现出的一些特点和趋势一是从关注科技自身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全面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带来了科技法律制度调整范围的变化,从重点关注“科技自身发展”,到“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再到“全面创新驱动全面发展”。在推动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更加重视同步推进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管理方式等其他方面创新,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更加强调统筹优化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推动形成多元投入科技创新的新格局;更加明确要求加强原始创新,注重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更加关注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和社会氛围。二是从鼓励促进发展为主到统筹发展与安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立法实践侧重于如何有效促进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如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催生了许多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也带来诸多风险挑战和不安全因素,科技“双刃剑”特性日益显现。在运用法律手段激励创新的同时,要对具有不确定性的新技术、新业态以及新兴科技领域的研发及应用作出规范,划定法律红线,处理好促进与规制的关系,保持对科技创新活动激励和规范的张力。同时,随着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特别是应对百年变局和国际格局的深刻调整,通过制定法律、运用法律来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已成为我国推动科技开放合作、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三是从本领域专门立法向多领域多元立法发展。传统意义上,科技法律更多地被理解为科学技术部门的专门性法律。随着科技创新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日益成为支撑推动相关行业领域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立法的范围已远远超出科技发展本身。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诸多方面法律的制定和修改,都将与科技创新及其影响密切相关,单纯的本部门立法已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需求,包含科技创新及其影响在内的多领域多元立法模式已成为科技创新立法较为普遍和日渐常规的范式。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我国现行286部法律中,涉及科技创新方面的有131部,占45.8%。十三届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的144部法律中有76部法律涉及科技创新,比重达到52.7%。四、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建设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明确指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这些目标任务,对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建设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则:一是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到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建设中。二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好党中央批准的立法规划项目和重大立法任务,使党的科技创新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三是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重大问题,从制度上抓关键、补短板、强弱项、填空白。四是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遵循科学规律,坚持开门立法,全面贯彻宪法精神,切实提升立法质量效率。五是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配套,使科技创新法律制度成为一个体系完整、内容完备的有机整体。六是坚持从国情出发,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前提下,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总结运用改革经验,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创新立法路径。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修改好科学技术进步法这部基础性法律。修改科技进步法是经党中央批准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重要项目。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部署,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会同科技部等15个部门和单位组成修法工作领导小组,扎实有序推进修法工作。修法过程中,着重把握和突出这样几个方面:突出方向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贯穿于修法工作全过程;突出时代性,坚持“四个面向”,立足新发展阶段,体现时代特征和需求;突出针对性,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推动解决科技创新本身和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规律性,把握好科技创新立法的特点,努力使法律规范符合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科技治理等规律;突出统筹性,把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统筹起来,把相关法律、上下位法律法规统筹起来,协同推进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