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_第1页
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_第2页
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_第3页
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_第4页
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这些活动是在改造世界的哪些领域?2、这些活动是随心所欲的吗?3、这些活动是个人孤立的活动吗?农民收秋工人做工国务院机构改革三中全会改革学生做实验航天工程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二)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一、实践的含义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

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

人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的含义直接现实性:

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设计图纸(观念)房子(现实)建筑工人的劳动(实践)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与客观的活动。比较不同的哲学观点:P42杜威观点:否定了人的主体性特征费尔巴哈观点:将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分割开来黑格尔观点:把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混为一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判断:下列是否属于实践活动?1、蜜蜂筑巢2、学生认真学习3、争论“克隆技术”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特征

第一、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构成要素具有客观性

实践的过程具有客观性原因

(2)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改造社会: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愚公移山: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使用榔头、畚箕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二山移走。愚公移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二、实践的特点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特征

第二、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改造社会: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社会历史性实践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性)愚公移山: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人使用榔头、畚箕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二山移走。愚公移山是社会历史性活动。二、实践的特点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历史性)

“想一想”

:袁隆平的成就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吗?A.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B.科学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离不开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C.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1961年人类首次升入太空(前苏联)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美国)2004年勇气号登陆火星(美国)对号入座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活动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古代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对季节的需要产生了古代天文学;农业提水灌溉、城市建筑、手工业、航海的需要产生了古代力学;测量土地面积、计算时间、制造机械的需要产生了古代数学.

“久病成良医”这句话包含什么道理?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客观对象的各种特性充分暴露出来,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华佗和麻沸散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受伤有病的人很多。没有麻醉药,手术时病伤员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名医华佗因一次饮酒过量发现:酒有麻醉作用。他就叫病人手术前先喝酒减轻痛苦。可有的大手术,光用酒来麻醉不能解决问题。后来华佗听说吃了洋金花会人事不省。他亲自冒死尝试,经过不同配方炮制,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更好。华佗给它起个名字--叫麻沸散。

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是怎么来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镜头一:走进医学请你分析

现在获得信息的渠道极多,不需要参加实践同样能得到知识。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显然是不妥的。各抒己见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才继续深化发展认识。(可以获取间接经验)(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要获取直接经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实践的发展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要求,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实践①新问题遇到产生新要求推动新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认识的发展促进③锻炼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提高认识的发展促进认识的发展促进

适应航空技术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空气动力学的迅速发展;适应农业和医学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现代生物学进入分子水平的研究,并发展起遗传工程技术。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钢铁工人对浅蓝色的火焰的微小差异具有高度的辨别能力。有经验的飞行员能够根据发动机的微小变化来判断发动机有无毛病及毛病出在什么地方。卫星射电望远镜显微镜神州系列现代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第二,实践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主观范畴科学理论、权威标准、多数人意见客观事物本身实践活动谁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呢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检验认识”的含义:

检验认识就是将认识同客观事物进行对照,看一看是否相符合。

(2)“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都无法充当检验标准去说明认识是否正确。(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为什么?A、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答B、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C、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人们把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只有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为什么即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由实践的两个特点决定的受主观认识指导改造客观世界联系主观认识联系客观事物实践实践符合客观世界认识实践结果指导改造不符合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错误正确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充满“诱惑力”的月球拓展生存空间太空实验室特殊生产基地认识宇宙的科研场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古堡擒凶

在印度的塔尔沙漠,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古堡。近百年来,这古堡不断发生商人和马队遇难的事件。凶手是谁呢?法医验尸,竟找不到任何伤痕。无奈,只好禁止在此地住宿。著名探险家乔治无视警告,夜宿古堡,亦遭不幸。人们“谈堡色变”,连警方也束手无策,于是贴出布告重金招贤。

几年以后,来了位叫彼特利克的乞丐老人,声称能破此案。他买了一个大铁箱,一只猴子,一副鱼网,在古堡的大厅里住下来。他给猴子注射了麻醉剂,放进张开的鱼网里,自己钻进了大铁箱,手里紧握网纲。半夜,一团黑影从堡顶飞下,扑向猴子,只听一声惨叫,令人毛骨悚然,彼特利克却不慌不忙地收紧了鱼网,说:“凶手在此。”点灯一看,网内竟是一只奇怪的红蝙蝠。原来,它长着象刚针一样的嘴,扎入动物脑中吸吮脑汁,致其死地。一个“乞丐”怎么如此神通广大?原来他是剑桥大学生物学教授汤恩维尔特,研究这种红蝙蝠已有20多年,早就怀疑古堡中的凶手是吸血红蝙蝠,只是有待验证罢了。认识——实践检验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之后,华国锋担任党政军最高领导职务。他不但没有勇气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反而批准“两报一刊”(《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1977年2月7日在社论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既不足以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权威,更不可能使党从极“左”思想教条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开创新的工作局面。“两个凡是”提出后,遭到了邓小平、陈云等人的坚决反对,并引发了全党范围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两个凡是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认识决定指导1、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表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我国古代大发明家鲁班,在一次攀登山崖时,抓住一撮丝茅草,被草叶的细齿划破了手,他从这里受到启示,发明了锯子。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练习3、毛泽东同志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5、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叫陶知行,后改为陶行知。说明实践决定认识6、当前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江泽民同志概括总结的党的“三个代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非莫辩”,认为认识真假没有标准可言“有用即真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可知论否认真理标准的客观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属理论上论证真理的方法,是两种观点的比较,未把主客观联系起来,不能用认识来检验认识原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与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面展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当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在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

实践是认识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