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鲁迅文学世界中的忏悔意识第33卷第4期
2011年8月
湖州师范学院
JournalofHuzhouTeachersCollege
Vo1.33No.4
Aug.,2011
论鲁迅文学世界中的忏悔意识
潘海军
(长春大学人文学院,辽宁长春130022)
摘要:忏悔意识于文学自有其伟大之处,它使作品的主人公有了检视自我心灵的可能,在良知痛苦和生命
意识的觉醒中达到了对自我的质疑与批判;同时,忏悔意识源于对存在局限的敏锐直觉,从而在更高层面上达到
了对存在条件拷问的维度.在鲁迅的文学世界中,忏悔意识集中表现为道德忏悔与形而上忏悔,体现了一位卓越
文学家应该有的精度和深度.
关键词:忏悔意识;道德罪感;形而上罪感;鲁迅
中图分类号:I210.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34(2011)04—0007—04
卡莱尔在《英雄与英雄崇拜》中谈到:”当一个灵魂完成了忏悔,把罪与苦难抛在后边时,赞美之歌声扬
起!我称他是一个真正的高贵思想的高贵表现.”[】](但丁,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曹雪
芹,鲁迅等伟大的作家,尽管审美表达有着个体性的差异,但是其作品有着不可避免的共性精神结构,便是
忏悔意识.作为天才的艺术家,他们不仅具有洞察人性的能力,体恤众生的胸怀,一种遗世独立的自由,而
且其文化视野和审美追求都建立在对生存苦难的深刻领悟基础之上.忏悔意识是醒觉的生命意识,是内
在精神的深度体现.鲁迅把”共同忏悔之心”视为一种美学资源,一种达到”文意真挚”而获得”感人之力”
的途径.本文拟着力探讨鲁迅文学世界中忏悔意识的体现,集中论析其道德忏悔和形而上忏悔的文本特
质以及思想蕴含.
一
,道德忏悔
雅斯贝尔斯认为由罪感心理衍生出来的精神结构共有三类:”道德罪感,政治罪感和形而上罪
感.”_2受雅斯贝尔斯这种分法的启示,笔者以为鲁迅文学世界中的忏悔精神可以界定为两个层面,一
个是道德忏悔,也就是社会语境层面的自省与反思,具体指涉为自我追问,道德反省以及良知检视;另一个
是形而上的忏悔,也即生命语境层面的审验与拷问,是对生命事实或生存本身的悲剧直观及救赎渴望.下
文中我们首先来论析鲁迅文学世界中道德忏悔的具体表现.
在鲁迅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作者审视了”吃人文化”的罪恶以及”反抗者”的命运.
面对文化心灵中”施虐与受虐”一体同构的惯性逻辑,”狂人”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吁求,对吞噬个性泯灭精神
的文化价值予以了重估.可以说,面对禁锢与沉滞的文化现实,”狂人”既是一位醒觉的精神界战士,也是
一
位道德规则的叛逆者.他怒斥和诅拒着文化的腐蚀力,并质疑”从来如此,便对吗?”但是,就是这样一位
反抗者,最后还是变成了”既有规则”的皈依者和接受者.作品把”被吃”的恐惧与愤慨与加入”吃人”行列
的平寂艺术性地凝结在了一起,构成了”复调”的统一,从而建构起了文本的思想张力.笔者以为这种自我
扑杀后的精神认同则是《狂人日记》中最为深刻的思考.在一个吊诡的文化语境中,即使具有太多”异质
性”的”狂人”也难以逃脱沉溺其中的悲剧命运.惯性的漩涡吞噬了自由独立的坚守者,其后果是无可挽救
的精神陷落.”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觉醒者”在鲁迅的笔下
竟然也”吃人”,”反抗者”也是既有文化轨道的”帮忙者”.对”狂人”身上多种角色的演绎,最令读者为之深
*
收稿日期:2011—04—15
作者简介:潘海军,讲师,博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8湖州师范学院第33卷
思玩味的正是”狂人”身上的”帮凶”特征.”吃人”与”被吃”两种角色的统一既凸显了”文化规则”的荒诞,
也反映出了鲁迅对自身立场的反省,内蕴着深刻的道德忏悔意识.
道德忏悔的价值体现,体现在鲁迅对知识分子二重人格的自我反思,而这种质疑让我们看到了鲁迅思
想的丰富性,深刻性和前瞻性.作为现代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和启蒙者原来也在”吃人”,这不仅仅是事实的
认定,而且也是对其自身角色的本体反思.当西学东渐之风盛行之时,当民主科学之潮日隆之际,鲁迅一
方面推崇普世性的价值观念并为之摇旗呐喊,但是另一方面鲁迅预也见到了这种”鼓吹”带来的必然是”持
戟独彷徨”的局面;面对”黑屋子”的沉重与僵化,即使唤醒几个醒觉的心灵,不也是在制造他们的痛苦吗?
“倘若知道些民主和自由的观念,不是让他们痛苦一辈子吗?”忏悔意识背后体现出了鲁迅对现代性迈进的
艰难步伐持有悲观的态度.笔者以为,正是对启蒙立场的质疑和忏悔精神的同构,才体现出了良知的伟大
与道德的真诚.
在小说《一件小事》中,道德忏悔体现为精神上”大”与”小”的审美对照.车夫的体恤生命,底层互助与
“我”的冷漠相对,无视人间疾苦形成了鲜明的道德参照系统,车夫的道德标高榨出了主人公”皮袍下面藏
着的’小’来”.笔者以为,具有忏悔精神的文化心灵,首先体现为能够反省自我精神的矮IJ良知的蜕
变,并力促精神世界获得不断更新.其次,道德忏悔是在精神痛苦的基础之上生成的,这种良0不安与
自责是自我意识系统中的变革动力,凝结成的则是博大的文学心灵.在《风筝》中,记述了”我”中年之后回
忆儿时对弟弟的精神虐杀,把幼童苦心孤诣做成的风筝折断踏贬后,”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忏悔心理导致的精神结构便是讨他宽恕,以此来缓解心理的沉重.在《伤逝》这部”忏悔录”中,我们看到了
涓生对子君发自内心的忏悔.造成子君悲剧的原因固然有经济,社会以及子君本人的原因,比如子君结婚
后安于家庭,不去争取自己的经济权利,思想和精神也难得去更新,生长和创造.但是作者探讨了涓生自
己的心路历程.作品一开始就溢满了悔憾之情,悔恨与悲哀,寂静与空虚皆因子君的离世.涓生追述了和
子君相识,相爱乃至于同居的过程,特别是当结婚后遭遇到失业的打击时,面对子君怯弱的鼓励,我只是感
到”那声音在我听去却只是浮浮的”.当涓生为了生计需要安静地构思翻译稿子时,子君的催促打断使得
她遭遇到”一点怒色”.生活的艰难就连子君喜爱的小狗”阿随”也只能被他推倒很深的土坑里.子君从涓
生的冷漠脸孔中读到了失去爱情的悲凉,特别是当涓生坦言不爱子君的时候,就预示了未来的结局.子君
在被父亲接走没过多久就去世了.此时,涓生的自责与忏悔达到了新的情感高度.”我愿意真的有所谓鬼
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
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与悲哀.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
或者使她快意……”l3涓生备受罪感折磨而痛苦的心灵得到了有力的描述.这种道德忏悔意味着能从虚
空的谎言中读出黑暗的舌头,从爱的失落中读到了情感的珍贵,从生命的陨落中读到了人世的无常.最重
要的是子君的黯然离世是涓生无法释怀的心灵重负.于是,我们看到了上述痛心彻骨的自责与忏悔.而
此时在涓生的心灵世界中,”忏悔”成为主导性的情感.在忏悔情感成为主导意识的时候,内在心灵最渴望
的是从负罪的重负下解脱出来,获得良心上的安宁.涓生在为道德挣扎所困扰所折磨,而且正是这种精神
痛苦,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读者的心灵.崇高的文学艺术在感染人的同时,也唤醒了我们内在的真实,谦卑
与宽恕等诸多的情感.
二,形而上的忏悔及反抗
鲁迅身上卓绝的文化品格体现于哪些方面?这实际上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学者张梦阳”更强凋
鲁迅具有独立品格的文化批判立场绝不是因依附于现成的理论而显得伟大,反倒是因独具某种现代非理
性意识而卓绝不凡,只有在’沉默’和’无言’中才能体验到的个体立场.”l4Ⅲ(‘以鲁迅的创作来看,他最重
要的作品是浸润了其深邃生命体验之后的精神抉择.演绎生命哲学的散文诗《野草》,描述了鲁迅深层心
理的难以用知性洞悉的非理性的颤动,是极限体验的意向性内在结构的表达,是对生存之谜的探究和思
考.同时,内在精神直指生存本身,其内涵着形而上的忏悔精神.接下来笔者将从两个角度来予以分析.
(一)形而上的忏悔:直觉生命的虚无
在《野草》中,起统摄作用的则是作者”酒神”一般醉狂式的生命体验.在文本反复出现的意象模式中,我
第4期潘海军:论鲁迅文学世界中的忏悔意识
们可以去把握作者”体验”世界的方式,以及作为主体的鲁迅与作为对象的世界之间的种种现象学关系.在
“野草”中有一种主导型的情感或者说”黑色之力”的意识在里边,那便是对生命存在本身的”罪感”描摹.刘
小枫认为”在罪感中主体心智感到自身丧失了存在的依据,生命坠入深渊的黑暗,进而感到逼得赎回自己生
命的根据.……罪感引起人精神意向性上无力自助的心向,生命自感卑微,渺小,可悲,同时,也是一种祈求
的意念,蓟求生命的重生,渴慕恢复与上帝的原初关系.”l5在《影的告别》中表达的则是进退无境的困惑,
即将”沉没在黑暗里”而四面彷徨的焦虑,以及无处长久容身的紧张.对未来的恐惧,对现存所有物充满忧虑
的依恋,对那些可怕的可能发生的事物的关切以及对于整个不可知命运的惶惑,同时也在为自己能够寻找一
种确定性的支持而焦心困厄.从流变之物中体验永恒存在,从历史之物中观照本质之物,从而有了对世界的
实在性深度以及对宇宙秩序的直觉把握.主体心灵脱离了暂时的眼前环境,而领悟到终极真理.
《求乞者》中”我至少将得到虚无”以及”灰土,灰土,……”的诗性描摹,皆在表达一种自我心灵对宇宙
真理的体悟,那便是既阻拒又不得不接受死亡这一事实的惶惑心境.生命存在与”灰土”“虚无”联系了起
来,死亡的必然性和终极性消解了所有生之意义.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认为:形而上忏悔”源于人类心
灵向往个人永生的渴望,而头脑和理智却告诉他,这仅仅是一个梦.人因为设想不出消亡的情形,无法想
象’虚无’,所以以为自己是不死的.然而他的理智却告诉他,他必死无疑,而他也找不到任何合理的根据
来反驳这一合理的认识.”[6l(‘《好的故事》中,作者在充满了想象力的情景中,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昏沉的
夜晚”与”好的故事”的悖论,”我正要凝视它们……”“我正要凝视它们时”,而”漫天的云锦被撕成片片”.
内心体味到了世界的欺骗,恶与痛苦之后,苦难的体验在心灵深处涌动.由于死亡是罪恶的结果,对彼岸
世界的焦灼以及对永恒正义的思虑成了最大的困惑,实际上在”忏悔意识”强烈的洞察力之下,人的意志和
情感的反应乃至于直觉的尺度已经深入到对宇宙终极奥秘的探寻.在这样的心智结构驱动下,人的思想
已经突破藩篱,眼界不再局限于一种社会结构.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明确地进入了人的意识.内在体
验的深刻需求,呈现了最丰富,最深刻的境界,它超越了眼前的直接事物,走上了灵魂的探险之路.在”罪
感”与忏悔意识胁迫之下的主体心智摆脱了直接的环境,试图寻求某种永恒而清晰的东西,借以来廓清混
乱的眼前琐事.苦难和悲伤,对终极关怀的追求包含的是一种宗教性的洞察.这是《野草》创作的精神底
蕴所在,也是其形而上忏悔的重要根源.
如果说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斯说》是受到了古希腊林神西勒诺斯悲剧智慧的影响,那么在《野草》
中这种悲剧观的体现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散文诗《颓败线的颤动》中,亲情的力量也被肢解与颠覆,一位含
辛茹苦的老人为何要受!flJb女的叱责?抛开情节不论,我们把它放在”罪感体验”和”忏悔精神”这一语境
中就不难理解.既然生命存在是不完满和残缺的,还不如没有为好.于是我们看到了如此的语言:”你还
以为养大了她,其实正是害苦了她,倒不如小时候饿死的好.”在女儿与母亲的对话中暗含着”罪感”的沉
重,也正好和林神的那句经典的话语相吻合.作为汉语文化传统影响下的国人,也许很难接受”罪感”的沉
重.实际上就连一些西方的现代知识分子也都排斥这种对”罪性”的担荷.在这里有个关键所在是人的生
存本身是否圆满和值得信赖的问题.刘小枫认为”同样就’人’的立场来看,人的自然本性和本然状态是否
完善自足,始终是一个问题.人世间的恶究竟源于何处,这一问题始终无法回避.”[7](w”那么,”罪感”所引
发的精神意向究竟是什么呢?
人因罪过带来的精神痛苦,有两层含义:”背弃社会正道的痛苦和背离原初的人的出发点和归宿的痛
苦.这种审痛意识的二重性结构,使人不仅面临经验性的痛感,而且承受超验性的痛感;不仅感到某一社
会理性对人的匡正,而且更感到由若干社会理性积淀而成的,从而冲决了某一社会理性的狭隘性的超理性
的启示,仿佛听到了古老而又古老的人类始祖的灵魂的深情呼唤.这个’我魂之魂’的呼唤,西方人习惯地
称之为上帝的呼唤.它最终带来一种大彻大悟的再生般的快感,此即复活.这种与人的本初灵魂的相遇,
产生一种如同上帝初造亚当时对世界,生命,人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极澄明的新鲜感和欣悦感.它听起来似
乎不可思议,其实,这正是最纯正的悲剧快感.须知良心就是灵魂的伤口,那血是止不住的.痛苦?痛苦
即真实.看到真实,是件大苦而大乐的事.”[5](P.苦难的实在性以及死亡的必然性引导人们提问人生是否
有意义的问题.如果没有死亡,也就谈不上生命的意义.这种形而上的忏悔体验,正是最为震撼人类心灵
的”回归家园”的渴望,几乎成了人类心灵中最深刻的潜在原型结构.内心的撕裂,痛楚,苦弱乃至于哀求,
让孤独的心灵深切体悟到人是无法自救的.”笼罩着我们生存状况的致命威胁使一切凋萎.惟有呼喊使
1O湖州师范学院第33卷
人活着.昂扬亢奋的心灵置真实情况于不顾.到了这种地步,世界末日的思想成为一种使爱情与死亡,使
良心与罪恶,使一切混同在一起的价值.在一个混乱的世界,存在的只有陷入深渊的生命.”L6】(.’笔者以
为,在《野草》作品中的”世界”不是客观的历史现实,而是作者心灵”深层结构”的演绎,形而上的忏悔则是
其无法抹去的内在精神结构.
(二)普罗米修斯家族的承传:形而上的反抗
加缪在《反抗者》中提出了”形而上的反抗”的概念.他认为:”形而上的反抗是人挺身而起反对其生存
状态与全部创造.它之所以是形而上的,是因为它否认人与创造的目的.奴隶反抗其生活状况内部的跳
进,而形而上的反抗反对的则是作为人的存在状态.”[6l(笔者以为这种形而上的反抗是”忏悔精神”的产
物,也反映了鲁迅对中国传统观念的超越.
在《过客》中,那位憔悴劳顿的中年人,不顾老人的善意劝解,只是按照自己的价值逻辑毅然前行.面
对前方是”坟”的绝望事实,一句”我息不下”的呼声展示了强大的个体意志,而实际上内涵着对宇宙及人生
本质认知后的精神抉择.也即用行动去对抗生存不完满,前方即使是荒谬的存在,也要在反抗的姿态中建
构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死火》中面对”冻灭”或”烧完”的两难困境,”死火”决然地采取了主动的抉择,
即使最后面对”大石车”的诅拒,也在自我的行动中建构起了”反抗者”的精神丰碑来.在《秋夜》中,面对无
垠的夜空,”枣树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枣树用自己的姿态对
抗着无限与永恒的迫压.在”枣树”的人格化隐喻中,我们不难领悟到一种反抗者的本色.反抗者既是罪
感的背负者,也是自我的救赎者.因此,生就是一个忏悔和救赎的过程,也是一个”还债’的过程.从原罪
的引申意义上说,忏悔精神就是确认债务和还债,而这种确证”债务”和”还债”的精神历程,大多以惶惑感,
焦灼感以及痛感来实现的,罪恶与痛苦在重荷之下也就诞生了最深切最博大的反抗精神.
当然,鲁迅的”反抗”既不同于克尔凯郭尔式的信仰救赎,也不同于中国文化观中的那种天人合一式的
“宁静”皈依.雅斯贝尔斯认为:”无论在何处只要成功地获得了对宇宙万物和谐的解释,并成功地在实际
生活中达到天人合一,这个地方就不会发展出这种悲剧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古代中国,尤其是前佛教时
期的中国就是这种情况.在这类文明中,一切苦难与不幸与罪恶都只是过眼烟云,对这些根本不必在意.
这里无所谓恐怖,抵制或辩解一类的人之常情——没有苦难,只有哀悼,人不在绝望中哭泣;他镇静地忍受
着苦难甚至镇静地死去.没有绝望的纠缠,没有失意的阴郁;一切基本上都是明朗的,美好的,真切的.固
然,恐怖和苦难是构成经验的要素,这种文明中的这些经验如同在那些具有悲剧意识的觉醒的文明中一
样,但宁静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情绪;没有抗争,没有违抗.……”l2l(瑚¨’没有悲剧阴影的安全感,与生俱
来的崇高人性,在这个世上的安适感,丰富具体的见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却都曾经是真实
的.”[2l(‘而接受了西方文化资源的鲁迅,呈现出形而上反抗者的姿态.”形而上的反抗其实追求的是幸
福美满,以此来对抗生与死之痛苦.倘若普遍化的死刑成为世人的生存状况,那从某种意义上说,反抗与
它是同时产生的.反抗者在拒绝其必死的状况的同时,也拒绝承认使他生活在这种状况的力量.”_(.由
形而上忏悔精神,我们发现一种价值诉求或者生命姿态,那就是拒绝认可自身的存在状态,在无意义之中
也要去开凿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尽管其道德本质自身表现为相冲突的力量,但是鲁迅的忏悔精神超越了
本土的文化逻辑,而把自己纳入到了”普罗米修斯家族”的精神谱系之中.
总而言之,鲁迅文学世界中的忏悔精神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来说是巨大的精神财富.笔者以为这种精
神是文学中最博大的情怀之一,是人类本性中最深层部分的揭秘,它排斥一切对社会结构达到理性的,知
性的和解,而直指生命存在本身.鲁迅文学世界的深邃性让读者体悟到在我们的精神层面还存在另一个
维度,从而避免把人性的社会历史方面当做它的永久结构,现实世界也许只不过是遮盖一个巨大帘幕的领
域,超越的精神通过自我省察,从历史的,有条件的人转变成为非历史的,无条件的人.而这一切文学想象
皆来自最优洞察力的心灵体验.对于作家来说,只有自觉主动地进入痛苦经验的最深处,才能发现自己失
去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才能说出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忏悔”精神是在体悟到人类的”原初痛苦”之后
发自灵魂深处的痛苦,在这种情感激发下,文学审美折射出的则是瑰丽的艺术魅力.笔者以为”忏悔意识”
之所以有益于文学,就在于作者一旦拥有这种意识,他就会赢得一种”良心”,一种”自愧”,一种大真挚,一
种对美的彻底感悟.鲁迅文学世界的无穷魅力也正来源于此.(下转第15页)
第3期钱果长:白先勇与西方人道主义15
[153白先勇.秉烛夜游EMIl/白先勇文集(第4卷).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16]白先勇.人的变奏[M]//蓦然回首.台北:尔雅出版社,1978.
[17]白先勇.归来的”台北人”[M]//白先勇文集(第4卷).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18]刘俊.悲悯情怀?序[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19]周作人.圣书与中国文学[M]//止庵编.周作人讲演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E2o]白先勇.社会意识与小说艺术[M]//白先勇文集(第4卷).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BaiXianyongandtheWesternHumanitarianism
QIANGuo—chang
(SchoolofLiberalArts,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
Abstract:XianyonghasaprofoundspiritualconnectionwiththeWesternhumanitarianismandhis
simplehuman——orientedconceptdirectlyformshisownliteratureviewoftheartworldfocusingonhu——
mans.Thedoctrineofexistencehastheconnotationofhumanitarianism,whichenableshimtoshow
concernsandreflectionaboutthestateofhumanexistence,embodyinggreatawarenessoflifeconcerns
andthislovespiritofChristianityenableshimtoalwaysexpresshissympathytohumansinhisnovels.
Meanwhile,th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andtheinfluenceofliteraturemakehumanitarianisminhis
novelspossesthefeatureofnationaltradition.
Keywords:Xianyong;novelwriting;Westernhumanitarianism;human—orienteddoctrine;thedoc—
trineofexistence;Christianity
[责任编辑陈义报]
(上接第10页)
…III’.IIII-.III|_..0III’IIIII-?.’IIIIlr.¨Il-.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