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指津_第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指津_第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指津_第3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指津_第4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指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指津论述类文本,即主要使用议论表达方式的文本,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而从2011年开始,更多省份高考语文要有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任务。而之前的高考,虽然也不排除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但是从高考实际看来,那些科技文或社科文多是以说明为主的文本。所以备战论述类文本应成为今后高考的一个明确任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难点在哪里?我们经过对目前高考相关试题的研究,发现其至少有四大重难点。这里以全国课标卷为例,例说如下。一、读语句之间的因果关系论述类文本中,以果求因,以因推果,是常见思维模式,含有因果关系的语句比较密集。【文本】①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②所以到了晋朝,真书(又叫做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形。③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④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长久,真书至今仍在使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⑤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⑥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选自课标卷第2题A项: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第3题A项: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这个句段共有六句话,其中第①④句都是因果关系句,虽然第①句没有关联词语,但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和“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的因果关系显明。第④句是一个前果后因的判断句。由此可以判断第3题A项是正确理解了文意。而第①句和第②句又构成因果关系。由此可以判断第2题A项是正确理解了文意。因果关系读明白,选项正误就容易判断。二、读“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文本中有一些概念(这样说是为了方便,其所指范围有时较宽,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需要我们借助语言辨明。【文本摘录】⑴“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⑵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⑶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上述三处都是节录自2010年全国课标卷论述类文本,它们都是在介绍概念,或讲其内涵,或讲其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如第⑴处“书”实质上是“文字符号”、“造字方法”和“书法艺术”等三个概念共有的语言形式。第⑵处的“草书”是个核心概念,借助此处语言,我们可以知道“草书”的外延,知道它与“真书”“行书”的关系,也知道它与“真书”“章草”的关系,还知道它与“汉隶”“章草”的不同。通过第⑶处,我们知道了“书法”这个概念的演变以及与“法书”之间的演变关系。【选项】1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选项】2B.真书写得萦连就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选项】2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这三个选项也节录自2010年全国课标卷,它们分别与上述第⑴⑵⑶处对应,着意考查考生对文中概念的把握。有了正确的把握,不难判断1A是正确的;2B是错误的,因为“用汉隶笔法写章草”错,应为“用真书笔法写章草”;2D也是正确的。以上所说,都是我们常说到的概念;而我们本文所说的“概念”比较宽泛,如上述第⑵处的“写得萦连”,我们也称其为“概念”,这个特殊的“概念”在这个语境中和“写得快一点”这一概念意义相同。这也是我们阅读时要特别搞清楚的。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查特殊语境造成的同义“概念”现象。【文本】“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很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选项】1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这个选项基本是对原文的抄录,只是在摘抄时,将“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变成“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其实际就是要求考生判断“书的要求”和“艺术的要求”之间的同义关系。三、读被扩展与扩展的关系从语流关系来说,论述类文本中前后语句之间存在着扩展与被扩展的关系。被扩展句有时在前,有时在后。阅读时,我们要抓住这样的语流片段,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列语流片段。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选项】2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选项】2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上述文段节录自2009年全国课标卷论述类文本,“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意即当代流行歌曲所写的题材和抒发的情感,唐诗都已经写过了是被扩展句,其后是举例扩展,关系明晰。扩展部分,既是对被扩展部分的例证,也是对被扩展句语意的丰富。扩展部分的意义大于被扩展部分,若概括,可以这样概括,即“当代流行歌曲写唐诗写过的题材和情感,并不比唐诗逊色”。这样理解,就不难做出2D错误而2C正确的判断。四、读指代与被指代的关系为了让语言简明连贯,少不了使用代词。而阅读时,就要能随机明晰代词所指的具体内涵。有时,代词指代的对象明确,容易判断。如上述“对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句中的“之”指代的应是“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但有时其指代的,我们虽知道是指代前文,但是具体明示之尚需谨慎。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选自2009年全国课标卷这个句段中有个代词性词组,即“这个意义”。它到底指代什么呢?要说明就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上文,仔细推敲概括,应为“再好的流行也是有时限的”。倘若阅读,对此能随机确认,那么见到由它导引出的选项(2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就很容易判断选项错误,其错误原因可以认定为对“这个意义”的曲解(误以为是“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当然,这些要素的阅读,更多情况下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往往要同时进行。这在前后的例话中已经得到印证,不再赘述。论述类文本,即主要使用议论表达方式的文本,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而从2011年开始,更多省份高考语文要有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任务。而之前的高考,虽然也不排除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但是从高考实际看来,那些科技文或社科文多是以说明为主的文本。所以备战论述类文本应成为今后高考的一个明确任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难点在哪里?我们经过对目前高考相关试题的研究,发现其至少有四大重难点。这里以全国课标卷为例,例说如下。一、读语句之间的因果关系论述类文本中,以果求因,以因推果,是常见思维模式,含有因果关系的语句比较密集。【文本】①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②所以到了晋朝,真书(又叫做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形。③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④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长久,真书至今仍在使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⑤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⑥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选自课标卷第2题A项: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第3题A项: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这个句段共有六句话,其中第①④句都是因果关系句,虽然第①句没有关联词语,但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和“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的因果关系显明。第④句是一个前果后因的判断句。由此可以判断第3题A项是正确理解了文意。而第①句和第②句又构成因果关系。由此可以判断第2题A项是正确理解了文意。因果关系读明白,选项正误就容易判断。二、读“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文本中有一些概念(这样说是为了方便,其所指范围有时较宽,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需要我们借助语言辨明。【文本摘录】⑴“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⑵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⑶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上述三处都是节录自2010年全国课标卷论述类文本,它们都是在介绍概念,或讲其内涵,或讲其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如第⑴处“书”实质上是“文字符号”、“造字方法”和“书法艺术”等三个概念共有的语言形式。第⑵处的“草书”是个核心概念,借助此处语言,我们可以知道“草书”的外延,知道它与“真书”“行书”的关系,也知道它与“真书”“章草”的关系,还知道它与“汉隶”“章草”的不同。通过第⑶处,我们知道了“书法”这个概念的演变以及与“法书”之间的演变关系。【选项】1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选项】2B.真书写得萦连就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选项】2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这三个选项也节录自2010年全国课标卷,它们分别与上述第⑴⑵⑶处对应,着意考查考生对文中概念的把握。有了正确的把握,不难判断1A是正确的;2B是错误的,因为“用汉隶笔法写章草”错,应为“用真书笔法写章草”;2D也是正确的。以上所说,都是我们常说到的概念;而我们本文所说的“概念”比较宽泛,如上述第⑵处的“写得萦连”,我们也称其为“概念”,这个特殊的“概念”在这个语境中和“写得快一点”这一概念意义相同。这也是我们阅读时要特别搞清楚的。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查特殊语境造成的同义“概念”现象。【文本】“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很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选项】1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这个选项基本是对原文的抄录,只是在摘抄时,将“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变成“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其实际就是要求考生判断“书的要求”和“艺术的要求”之间的同义关系。三、读被扩展与扩展的关系从语流关系来说,论述类文本中前后语句之间存在着扩展与被扩展的关系。被扩展句有时在前,有时在后。阅读时,我们要抓住这样的语流片段,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列语流片段。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选项】2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选项】2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上述文段节录自2009年全国课标卷论述类文本,“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意即当代流行歌曲所写的题材和抒发的情感,唐诗都已经写过了是被扩展句,其后是举例扩展,关系明晰。扩展部分,既是对被扩展部分的例证,也是对被扩展句语意的丰富。扩展部分的意义大于被扩展部分,若概括,可以这样概括,即“当代流行歌曲写唐诗写过的题材和情感,并不比唐诗逊色”。这样理解,就不难做出2D错误而2C正确的判断。四、读指代与被指代的关系为了让语言简明连贯,少不了使用代词。而阅读时,就要能随机明晰代词所指的具体内涵。有时,代词指代的对象明确,容易判断。如上述“对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句中的“之”指代的应是“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但有时其指代的,我们虽知道是指代前文,但是具体明示之尚需谨慎。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选自2009年全国课标卷这个句段中有个代词性词组,即“这个意义”。它到底指代什么呢?要说明就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上文,仔细推敲概括,应为“再好的流行也是有时限的”。倘若阅读,对此能随机确认,那么见到由它导引出的选项(2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就很容易判断选项错误,其错误原因可以认定为对“这个意义”的曲解(误以为是“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当然,这些要素的阅读,更多情况下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往往要同时进行。这在前后的例话中已经得到印证,不再赘述。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考点透视:《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1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2本考点为选考内容1.理解B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2.分析综合C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知识梳理:◆论述类文本主要特征:一、议论性较强。二、观点鲜明。三、材料涉及面广。大多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指导:一、整体感知,提要钩玄(探求精深的道理明大意1.克服不良的解题习惯。①做选择题只看题目不看材料的浮躁心态。②不先阅读材料,直接看题目然后到文中找答案。2.快速整体把握文章⑴抓关键语句,作简要勾画。善于抓住四种关键语句:①直接宣布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②阐述上述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体现论据的句子。③对上述内容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④关键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收束句、结论句⑵按写作模式预测行文,逐段概括内容。二、明确要求,擦亮眼睛审题干1.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①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②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③选择“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2.根据赋分定答案要点。主观题赋分高者需分条作答。3.审出题干关键词,要紧扣关键词作答。三、对照原文,咬文嚼字审选项——选择题1.筛选定位: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2.对照比较:看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3.排除确认: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改换了说法,改换了表达形式,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这种流于形式的对比,实际上并没真正读懂文章。有些概括性较强的选项,原文根本没这句话,若简单地与原文去对比,极易出错。一定要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符合逻辑性上去思考判断。4.干扰项的设置方式:①过于绝对②以偏概全③混淆时间④模糊范围⑤无中生有⑥偷换概念⑦答非所2012年高考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难点突破指津难点一:文章信息、内容的筛选和概括“文章信息、内容的筛选和概括”是一个常见的考查要点。对于论述类、实用类文本而言,逻辑性、理论性均要比文学类文本高出一筹,所以虽然看起来篇幅小了些,而实际上文本所包含的信息量并未减少,说不定反而更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考生就需要特别注意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归纳和整理。对于这种题型,信息范围大多为整个文本,紧扣提示信息是最重要的原则。【例题】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梁宗岱①先生温源宁(1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我吓一大跳。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宗岱热爱人生,热爱得要命。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他笑着过生活。我们许多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以笑得最好。(2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这很好!”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高超的智慧,它渴望着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3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将。实际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他洋洋得意地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他也爱游泳,在这方面,他以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不大相信,不过,我敢说,必然可以超过一点儿。此外,为了保健,他操练孙唐②的锻炼功法等等下了苦工夫。(4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他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少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5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斯加。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6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7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不要信念”,是宗岱衷心信服的。但宗岱的人生哲学还不止于此。实际上,他并不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无疑,他就是相信自己,相信人生可恋,文学可喜,女人可爱。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领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勃,生气勃勃,对这个荣华世界那么充满了激情。他活了多少年,我一定相信多少年,相信激情、诗情和人生是美妙的东西——不,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注】①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诗人、翻译家。②孙唐:德国体育家。(4(5(6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参考答案】为人富有激情,尤其在辩论时更能显示雄辩的才华。对文学感兴趣,朗读起来气势磅礴,任由性情勃发。治学严谨,才华横溢。一个字一个字计较,力求和原作一致,翻译作品达到接近原著。【方法指津】第一步:内容确定。命题者要求考生归纳、整理、概括文中的信息和内容,必然会给予一定的信息提示,这样的信息提示就是考生要把握的“内容”,是考生完成本道题的基础。第二步:按照上述的“内容”,到文本中寻找与之相对应的点。要注意此对应点的上下文内容,有时甚至还需要扩展至整个文本,然后按照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分析寻找答案。第三步:对于此种题型的答案,全面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考生必须全面把握文本,搜寻答案。如上述2011年广东卷考查的就属于内容的筛选与概括。从答题区域看,已集中到文中(4(5(6三段,答题指向为“文学活动”。根据这样的提示,我们回到原文,发现(4(5(6三段分别讲了梁宗岱先生激情的辩论、充满吸引力的朗诵和对自己近乎苛刻的翻译。但这些内容都不属于性格特点,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从这些事中去概括他的性格,所以对用词的准确性要求比较高。难点二:鉴赏作品重要语句鉴赏作品的重要词句也是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常见的考查题型之一。对论述类、实用类文本而言,所谓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除了类似文学类文本中的重要词句的一般理解之外,还更多地偏向于定义、概念的理解。在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中,承担了定义、概念的重要词句,一般也会表现为关键词、主旨句等,考生需要引起关注。【例题】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科技知识,但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的存在而言就是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的”,就有这个意思。“改造自然”是科技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根基的各种危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以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睿智心生敬意。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创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一个体现天人合一的规则。“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而“坝”则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哲学家指出,这才是现代技术的本质。但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乃是后发于它的。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的思想还被各种偏见、流行的概念所蒙蔽,那行动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生的扭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6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好准备的变革。以遗传工程为例,难道我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何种遗传基因组合吗?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遗传工程的手段,但并没有产生出把这种手段用于造福人类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哲学家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技术性思维外,我们还必须进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这项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次的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的又一次敞开: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参考答案】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后果,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科学技术,达到与自然共济(适应、协调与自然的关系。【方法指津】第一步:确定类型,即确定考查的重要词句,属于一般性质的内涵的理解,还是偏向于定义、概念的理解。第二步:将考查的词句放到具体的文本中进行分析,如果是一般性质上的理解,需要注意其字面意、语境意、句外意等,如果涉及定义、概念等,还需要注意定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理解时,考生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要人为地“拔高”理解,二是要学会多角度理解。第三步:组织答案,注意专业词汇的使用。如上述2011年浙江卷,考查的就是对作品重要语句的理解。题目问“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换种提问方式就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指什么?从句间关系看,“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是针对前一句的“技术性思维”而言的。弄懂了“技术性思维”的内涵,再从其反面去答,便是题目的答案。结合文中一、二两段可见,所谓“技术性思维”指的是人类不顾自然规律,利用“科学技术”强行“改造自然”,从而造成自然以各种灾难的形式对人类报复的思维方式。所以,与其对立的“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应该是: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类在自然规律下,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的思维方式。难点三:分析作品的结构思路无论是实用类文本还是论述类文本,都涉及结构与思路的问题。这既可以涉及作者在情节设置上的用意,又可以是理清作者在为说明某一问题上的思维逻辑。所以对作品结构、思路的考查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2011年江苏卷来看,考查结构思路的题就有两道,一是诗歌鉴赏《春日忆李白》第3题:“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一是论述类文本阅读,就是我们下面这道题。由此可见,在今后的复习中,涉及分析作品的结构、思路的题目一定要加以重视。【例题】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捧与挖鲁迅①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②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去,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③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④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⑤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⑥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⑦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7料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⑧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⑨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有删改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参考答案】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方法指津】分析作品的结构思路,主要是从“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角度去分析作者表达意旨和架构全文的用意及策略。如“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情节?”就是从“为什么”的角度去分析作者在情节设置上的用意。如“作者是怎样(通过何种方式(按照什么思路来表达(阐述(论证某种思想(感情的?”就是从“怎么样”的角度去分析作者在结构驾驭上的层次(方法。解答“为什么”类的题目,主要先从所提供的句子或段落本身入手,找出其提供的信息,然后从结构、内容、主旨、语言等方面找出与之契合的地方,从而证明作者巧妙的匠心。解答“怎么样”类的题目,则需要从表达方式上来考虑,如记叙的人称、顺序、内容,说明的方式、顺序,描写的手法、技巧,抒情的手法,议论的方式,以及这几者间相结合的程度。如2011年江苏卷就是考查文章的论述思路。要理清这个思路,首先要弄明白三个问题:(1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2作者是怎样表达的。(3在“怎样表达”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从文中看,作者想要论述的是“捧”的危害并提倡“挖”的行为,这主要在最后两段提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文章从⑤—⑦段讲了三个例子来证明“捧”的危害,在议论文里属于事例论证。那么前面①—④段讲了什么,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有什么关系呢?原来作者是从“是什么”和“为什么”两个角度来讲的。①—②段讲了“捧”是什么,③—④段简单地分析了人们为什么要“捧”,即“捧”的动机。如果有必要,可以结合论述的思路谈谈它在表现手法上的特色。难点四: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在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考生需要注意。鉴于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偏向于理论性和逻辑性,所以在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中出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也更具理性,自然对考生的考查也更具难度。一般情况下,本题型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对文章某一内容、某一观点态度理解性质的鉴赏,二是对内容、观点的自我阐发性质的鉴赏。但是归根结底,都属于对作者观点的鉴赏,考生在完成本道题时,不但需要准确理解原文,更需要有一种发散性思维,能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例题】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美和美的东西蒋孔阳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从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8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汤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美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