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论》课件第四章 灾害救助_第1页
《社会保障概论》课件第四章 灾害救助_第2页
《社会保障概论》课件第四章 灾害救助_第3页
《社会保障概论》课件第四章 灾害救助_第4页
《社会保障概论》课件第四章 灾害救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目标】1.理解灾害与灾害救助的概念;2.认识社会工作在灾害救助中的作用;3.掌握灾害救助的主要内容;4.了解我国的灾害救助体系;5.分析我国灾害救助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节灾害与灾害救助一、灾害(一)灾害灾害一直与人类相伴,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诺亚方舟都是关于抗洪救灾的故事。洪水、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变异不直接等于灾害,只有当这种自然现象给人类社会带来剧烈的伤害时,才成为灾害。(二)灾害的社会过程灾害中的社会受害有多种体现,有着复杂的灾害链条。在个人层面,幸存者会因家破人亡、心理失衡而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精神疾病。在社区层面,灾难会打乱、打断原有的生活秩序和社会网络,让人们流离失所、自顾不暇;一些地方文化资源会受到损害甚至消失;大型灾害出现之后,地方社会陷入恐慌,会出现物价上涨、抢夺物品等社会失序现象;政府行政系统也会在短时间内陷入混乱。灾害还会带来瘟疫和战争,触发整体性的社会危机、社会崩溃。二、灾害救助(一)灾害管理与灾害救助(二)基本流程(1)紧急救援期(灾后1个月)。灾难发生后72小时内,主要任务为抢救生命;灾后1个月内,疏散人群、清理道路、供应食物、建立临时避难所、恢复基层组织、心理安抚、卫生防疫等。(2)过渡安置期(灾后1个月到半年)。建设临时住所,安置灾民,或者回迁安置;同时进行灾情评估、恢复生产、编制灾后重建计划等。(3)永久安置期(灾后6个月到3年)。全面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秩序,为失去家园的灾民建设住房,为失去工作的灾民提供就业岗位等。(三)资金筹集三、社会工作与灾害救助第二节灾害救助的主要内容一、生命救助很多灾害中有房屋倒塌、人员被困等危险情况。这类灾害发生后短期内的主要任务为生命救援、搜救幸存者,相关工作依次分为三个子模块:定位,救出,紧急医疗救护。二、生活救助生活救助贯穿整个救灾过程,紧急救助和临时安置阶段的生活援助需求相对集中。受灾者通常需要食物、水、衣物、药品及避难所等现金、实物援助以及相关服务,紧急疏散时还需要交通服务。三、公共卫生救助灾害会导致各种污染源的增加,加上灾民营养状况的下降,灾区容易出现传染病的爆发与流行。瘟疫也是独立的灾害源。历史上,黑死病(鼠疫)、霍乱、天花都曾夺走大量生命。为了防止灾后出现疫情,或控制已发生的传染疾病,需要动员公共卫生方面的防治力量。四、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灾害会给幸存者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心理创伤。大部分心理危机当事者在没有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能自愈其心理创伤;小部分当事者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未成年人的心理创伤问题需要特殊对待;救灾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关注。五、灾后重建灾后重建从灾害发生后就已经开始,通常要延续多年,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过程。灾后重建包括心理、社会关系、住宅和生计多个层面,而住宅重建和生计重建是政府和受灾者关注的重点问题。第三节我国灾害救助的管理与法制一、我国灾害救助制度的发展(一)荒政及其现代转型(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灾害救济事业二、我国关于灾害救助的法律法规二、我国关于灾害救助的法律法规三、我国灾害救助的款物筹集(一)物资储备(二)资金筹集四、我国灾害救助中的社会参与(一)灾害救助中的民间组织参与灾害救助是一种公共产品。灾害发生后,市场机制失灵,媒体或民众往往期待政府充当救世主的角色。但政府在救灾的很多环节或领域中显得力不从心,效率与效果都可能出问题,前者表现为政令不通、信息沟通迟滞、部门权限冲突等,后者表现为重建资源分配不均、官员和利益集团在其中谋私利等问题。在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之后的救灾行动中,就有政令混乱、分配不公的问题。政府和市场的失灵要求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参与其中。非政府组织有反应迅速、机动灵活、过程透明的特征,可以弥补政府的不足,形成政府与非政府力量协同应对灾害的机制。(二)灾害社会工作的探索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以及上海、广东及香港、台湾地区的有高校背景的社工服务组织等共40余支专业团队参与了灾害救助服务工作,四川本地也出现了一批社工服务组织。五、我国灾害救助的问题及其完善(一)我国灾害救助存在的主要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应急响应与综合救灾为中心的灾害管理法律与行政动员框架,也形成了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组织与制度基础,可以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整个灾害救助体系的诸多关键环节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我国灾害救助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在灾害管理体制层面,已有防灾体制对农业时代的灾后救援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但对城市灾害和工业灾害的预防问题关注不足。(一)我国灾害救助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在救灾资金筹集方式层面,救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资金,辅以社会捐助,缺少巨灾保险作为补充资金来源。各级政府都没有固定比例的常规防灾预算,资金筹措时明显具有应急财政的特征。(一)我国灾害救助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在应急救助环节,政府救灾体系和社会的应急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我国灾害救助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在灾后重建环节,民间组织在应急救助与临时安置阶段有较充分的参与,但在社区重建阶段,包括社工组织在内的民间组织的参与度明显不足。不仅如此,受灾居民在灾后重建各种规划决策中的参与度也比较低。(二)我国灾害救助制度的完善对策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完善,不仅需要制订规划,更需要落实规划。对于已建成的住宅、工厂和各种基础设施,各地政府应增加投资,新增、改造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强化城市防灾能力。事实上,建设防洪堤、排涝管道等设施需要大规模资金,这类公共投资也有拉动地方经济的效果。对于新建各种建筑和民用设施,监管部门应当以社会安全为底线,在建设、建造时依法落实安全标准。【思考题目】1.什么是灾害与灾害救助?2.社会工作在灾害救助中的作用如何?3.灾害救助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4.民间组织参与的救灾活动有何特点?5.近三十年来,中国灾害救助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如何认识灾害救助中的社会参与?7.我国灾害救助的问题有哪些?如何改善?推荐文献1.高冬梅.抗日根据地救灾工作述论.抗日战争研究,2002(3).2.商彦蕊.灾害脆弱性概念模型综述.灾害学,2013(1).3.吴滔.清代江南社区赈济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1(4).4.周秋光.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述论.近代史研究,2000(3).5.朱健刚,赖伟军.“不完全合作”:NGO联合行动策略———以“5·12”汶川地震NGO联合救灾为例.社会,2014(4).6.张宜君,林宗弘.不平等的灾难:921地震下的受灾风险与社会阶层化.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2012(2).7.林万亿.灾难救援社会工作:以台北县921地震灾难社会服务为例.台大社会工作学刊,2002(7).8.张霭珠.绽放在生命与记忆断层的花朵:“九二一地震”心灵重建戏剧工作坊.中外文学,2002(8).9.林吉郎,杨贤惠.台湾社区产业发展中非营利组织角色之研究:以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辅导桃米社区为例.通识教育学报,2005(7).10.任自力.美国洪水保险法律制度研究———兼论其变革对中国的启示.清华法学,2012(1).推荐文献11.徐祖荣.非政府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张和清,裴谕新,古学斌,等.灾害社会工作———中国的实践与反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3.朱健刚,王超,胡明.责任·行动·合作———汶川地震中NGO参与个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伍国春.灾害救助的社会学研究———印尼、中国、日本案例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5.周利敏.西方灾害社会学新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