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_第1页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_第2页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_第3页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_第4页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语文学习》编者按:在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改变一味讲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标准,推进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是本列王荣生教授主持的“案例?课程内容建设”栏目这两年所致力的工作之一,这方面相关文章有《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达成》(2004年第1期)、《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2004年第4期)、《对两个课例的评议》(2004年第4期)、《语文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调查及分析》(2005年第1期)等系列文章。另外王教授还在其他刊物发表了《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1期)、《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评郭初阳老师的》(《教师之友》2005年第3期)、《在两个关联中反思、审议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年第5期)等文章。本文是上述研究的小结性论述。一、什么是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观课评教的角度,因各种不同的目的而有所不同。但语文教学观课评教的习俗角度,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这在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也被鼓励从教学方法上着力,讲究教学过程,探求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观课评教的角度上升到了“教学理念”,而理念的落实处,往往也被理解为教学方法,主张平等对话、体现探究学习等等,在许多教师和评课专家的心目中,似乎都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建构主义的引进,使我们观课评教的立足点,从教师的“教”逐渐转移到了学生的“学”,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在实践探作中,所提出的“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等指标,很大程度上又被还原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然而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两个侧面,观课评教的角度既可以从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的角度去考察,也可以从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的角度来审视,既可以侧重在教学方法,也可以侧重在教学内容。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们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之后,更要关心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我们还很有必要,关注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问题。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也就是审视、反思这堂课教师教了什么,进而探询、体察学生所驻留的学习经验,并考察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及程度。二、怎样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一)把握一堂好课的标准观课评教的最直接目的,是对一堂语文课做质的评价,以判断它是好课还是讲课。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我们提出一堂语文“好课”的最低标准、较低标准、较高标准和理想标准。最低标准•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3.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按道理讲,一个教师上课,不会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对所教的内容或多或少总该有些专业上的理据。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不知道教什么”,是语文教师备课的最大困扰:“不知道教了什么”,是语文教师课后的普遍感受。从接触的大量课例看,我们的许多语文课,任课教师真的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常常连“教参这么规定”“考试这么出题”这种极为勉强的理据都找不到、对不上。就看见师生在课堂里忙活,但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这在语文课是常有的现象,恐怕也是语文课所特有的现象。鉴于此,我们把“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这一看起来有些怪异的条目,列为语文课“好课”的最底线。有些语文课,老师在讲解、在运用多种资源,学生进行着多种活动,包括时不时地“四人小组讨论”,师与生的“对话”也频繁,教师似乎也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有时还能说出一些道道来。但稍一考察,就可断定其所教的内容与“语文”的关联不大,对学生的听说读写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可以说是许多语文课的真实写照,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往往就表现为一堂课充斥着大量的与“语文”关联不大甚至明显无关的东西。尽管对什么是“语文”什么不是自己的“地”与别人的“田”如何辨认由谁划分,这些都需要作进一步的讨论,在课例研究中也需要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但在原则上,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应该是语文课“好课”的底线。教学内容少而精,本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但我们的语文课,一堂40分钟左右的课通常是十几、二三十个内容,上课东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了,其结果却是什么也没有教、什么也教不会。比如关于“比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一直到高三的高考复习班还在教,结果是学生仍然学不会。十二年语文课教不会一个比喻,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没教过──老师每次遇到比喻都要“讲”,但每次都是在同时要“教”二三十个内容的情况下点一下、晃一眼,或者50秒,或者1分钟,其结果等于从来没有教!对阅读教学来说,40分钟左右教数十个内容,势必是对课文的肢解,如果一堂语文课有十几、二三十个内容在教学,那么大致就可以断定这个老师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也是语文课“好课”的底线之一。较低标准•教学内容正确。4.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首先要强调与常态的一致,即语文课所教的听说读写,其取向、其姿态、其方式,要与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所需要的、所运用的一致起来。常态的对立面是变态,如果我们所教的“语文”只有在考试试卷上才体现它的用处,随语文考试的改进甚至连在考试试卷上也用不上了,那么就是变态的“语文”。比如阅读小说,看到第一句,喔唷“开门见山”,看到人物出场,喔唷“肖像描写”,然后分析“从上写到下,从装饰写到面容”等等,接着进入“动作描写”,又接着过渡到“心理描写”,最后“通过⋯⋯会现了⋯⋯赞美了⋯⋯”。除了语文课、除了语文教师的备课,没有人这样读小说,那么教学内容显然就变态了。教了一堆语文教师除了“讲课”、除了“备课”之外自己也从来不这样读、写、说话、聆听的“语文”,能说是一堂好课吗?是我们所希望的语文课吗?与学术界认识相一致,实际上就是与正确的专业知识相一致。应该说,目前的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是高师院校中文系的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如果问的话,多数教师也能正确地说出这些知识。比如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有区别,唐诗和宋词有区别,浪漫主义诗歌与现实主义诗歌有区别等等,对此多数老师是知道的。但在课堂教学中,从小学到高中,诗歌教学解题、作者介绍、背景介绍,然后是段意、主题、语言特色,老师“知道”的区别不见了,教学内容与一般文章也几乎没有多少差异,至多加一点音韵或意象的胡椒面。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这人人都知道,小说的“虚构”这也人人都知道,议论文的关键是“问题分析”而不是观点的表态,这虽不是人人都知道但好些老师是明白的。那么,为什么要在黑板上列出某篇散文写了什么景而抽空了粘在景上的情?为什么把小说中的故事当成日常事件在评说?为什么议论文只讲这观点如何对如何好,只讲结论、本论、结论的“格式”?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与学术界认识相一致,实质是要求教师反思、审议在语文教学界被“通行”的“语文知识”,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进修学习并体现为教学内容的除旧纳新。较高标准•教学内容的现实化6.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7.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根据我的观察和分析,语文教师在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之间,普遍地存在着阻隔、矛盾乃至对立、冲突。比如教师主观上想教学生“如何感受和鉴赏抒情散文”,但实际在教的东西是列出某篇散文写了什么景,浸透作者情感的“景”被当成似乎人人能见着的客观之物。比如教师主观上想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但实际却是把小说中的故事当成日常事件在评说、甚至猜测。教师写教案常规上是有“教学目标”的,即“想教什么”,但在一堂课后,任课教师很少有人去验证自己想教的是否真的教了。在过去的观课评教中,想教什么与在课堂里实际在教什么这种考察几乎完全被忽略了,不同的观课者往往按照各自的“想法”发表各自的“意见”,往往要求(建议)任课教师体现他原本就没有想过要教的东西,而忘记了该堂课的使命本来就应该是有效地体现该教师原本想教的内容。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之间,在语文课常会出现距离;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则会呈现种种更为复杂的情况。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最终也要落实到学生的学,教与学虽不是单纯的传递关系,但两者趋向一致,教师的教与学生所驻留的经验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对一堂好课无疑是基本的要求。但在过去的观课评教中,这也几乎完全忽略了。长期以来,尤其是在公开课,我们的观课评教没有把“想教什么”“实际在教什么”与学生“实际在学什么”勾联起来,学生在这堂课究竟学的是什么,也很少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我们至今还没有系统地开发出探询学生驻留经验的方法。对学生在一堂堂语文课里学了什么,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视课评教者,很大程度上乃是想当然,甚至自说自话。我多次建议老师,在一堂课后的隔一天,找五六个学生问一问,问问昨天的那堂语文课他们学了什么。如果没有情错的话,五六个学生会给出五六种不同的说法,也就是说,对一堂具体的语文课学了哪些具体的内容,学生其实并不知晓,由于对这种奇怪的现象习以为常,学生可能还会惊讶地反问“语文课还要学具体的内容吗?”那么,学不到具体内容的课,能算课吗?我们不知道学生实际学了什么,却说我们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你相信吗?理想标准•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8.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9.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简单地说,就是要教“课程的语文”。语文课程之所以是语文课程,是因为课程与教学内容受目标规限、指引,是因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指向课程目标、旨在达成课程目标,而不是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这本来是常识,但在语文课目前却只能作为“理想”来追求。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明晰尚有待改进,语文课程内容研制落后乃至空缺、语文教材编制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考试与课程目标尚有较大的距离,等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错误地理解了语文教学中的“教师风格”或“教师个性”,把“课程的语文”演变成了“教师的语文”。在语文教学内容这个含义上,“教师风格”或“教师个性”,指的是教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即在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研制严重落后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所做的创造性的开发,或者说,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显现。显然这里有两面性。在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研制严重落后甚至空缺的情况下,应当鼓励教师的创造性开发;即使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研制相当齐备的情况下,也应该大力张扬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即课程”,无论是导向还是现实,我们都应该把这作为基点。但是,开发和张扬是有界的,语文教师并不能代替课程,或者篡改课程,基点的准星应该对牢语文课程目标的名效达成。因而对开发、创生的语文教学内容需要审议,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需要反思,我们必须把某堂课在那一点上实现了或接近语文课程目标哪一条目标及其程度,在观课评教中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否则语文课的“好课”很可能就会迷失方向。另一方面,语文课程目标,从总体上看属于“能力目标”或者叫“素养目标”。能力或素养目标,往往并不直接、具体地规限课程与教学内容,对期望学生达到结果的描述(即目标“是什么”)与为达成目标而选择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之间,存在着种种较为复杂的关系。“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达到这个目标该“教什么”,存在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需要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或创生有所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从而使他们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好课”的最高境界。综上所述,从教学内容角度我们开发了评价一堂语文课的9级累进标准:三、何谓“连续性考察”上面所列的9级累进标准,适用于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评价一堂用文课,包括连上两节的一堂课。作为语文教学专家,语文教师里努力上好课。但认定一堂好课,还需到把它放置在与前一堂后一堂课乃至前一周后一周课的关系之中。大家知道,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等,一般都是 40分钟左右相对孤立的一堂课,学生借班,老师执教。这样的课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毕竟与普通教师的日常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公开课等所强化的一些方面,也许对日常教学并无多大价值;而孤立地观评一堂课,又极容易遮蔽日常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另一些方面。比如,注重“导入”,这对公开课等或许有其必要,但日常的语文教学,一般情况下教师只需交代“昨天学了什么,今天要学什么”即可,并不需要费天大的心计这么来导那么去导。而“昨天学了什么,今天要学什么”,这本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十分关注的教学内容连续性,在寄生于公开课的视课评教习俗中,却几乎被完全抛弃了。教学内容的“连续性”问题,牵涉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呈现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等,十分复杂。从广大教师易于把握的角度,我们认为大致可以着眼于两个方面:第一,点与点的区隔,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与那一课的教学内容有差别;第二,点与点的内在联系,在同一个学习领域或学习主题,后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如一课教学内容的延续、拓宽、提高或加深。在大部分语文课还够不上“好课”最低标准的今天、谈论语文教学内容的“连续性”,肯定是奢望。但是,如果我们在观课评教中,至今还不能树立连续性考察的意识,那么也许这一辈子都不必对“好课”抱有希望了。四、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意味着什么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场变革,这场变革的意义,将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逐渐接纳如越发显豁。首先,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引导了语文教学研究关注点的转移,有助于语文教师减少备课的无效劳动。据我们调查,我国初中语文教师的日备课量多数在2-4小时,高中语文教师的日备课量多数在4-6小时,备课负担十分沉重,全十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之类,更是耗时费工,成本极为昂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减轻语文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这需要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撰的极大改进,需要语文教育研究者、文学界、语文学界等多方支援。但我们以为,语文教师也应该为改善自己的工作做一点努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尽量减少各课的无效劳动。语文教师备课的实际工作、多数花在面对一篇课文冥思苦想“教什么”。但由于观课评教习俗的影响,由于依据教育心理学设计的备课流程不适合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活动中所自觉关注的,往往不是实际耗费地大量工时的教学内容,而从一开始就陷入教学方法中,在“教什么”还拿捏不定的时候,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么教”。从“怎么教”入手去解决“教什么”的难题,这带来了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也造成了语文教师大量的无效劳动。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学的弊病,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却往往是在‘语文',‘语文'缺乏一定的根底,‘教学'往往会越研究越糊涂,甚至还不如不研究好”。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角度引申,王先生在这里所说的“语文”即是“教学内容”,所说的“教学”即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没有着落、还稀里糊涂、还有扭曲错漏,却一个劲地“研究”怎么教──怎么导入、怎么怎么,即使不是缘木求鱼,也一定是“越研究越糊涂”,越糊涂越费事。我们以为,从语文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的9级累进标准,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充当语文教师备课的向导,引导教师自觉地关注语文教学内容,对减少语文教师备课的无效劳动有积极的意义。其次,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将促使“好课”的形态改变,有助于语文教学回归根本。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更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目标,而不是为了观课评教者观摩打分,更不必迎合某些人对“教学艺术”的癖好而追求枝枝节节的精巧、精美。我们以为,在一味强调教学方法、教学精巧、教学风采的余威下,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来说,怎么强调课程与教学内容都不过分。如果熊掌与鱼不可兼得,宁可抓取教学内容,何况对语文教学来说,教学内容的关注与教学方法的倚重,现在差不多变成了南辕与北辙。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地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过于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一举一胜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看成变了态的语文课。再次,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将使“教师参与课程”“教师成为研究者”落到实处,有助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我们以为,语文教师是教学专家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专家,其教学研究的主题应该面向复杂的课堂现实,应该致力于解决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如果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主题,能够在下述的关联中确立,那么就能够使教学与教学研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