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三峡学院ChongqingThreeGorgesUniversity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韩红宇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二Oa年四月二十八日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2课时)一、学习提示绪论对秦汉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主要内容分四节作了全面介绍及分析。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且终其二代,人才辈出,他们是新兴文体的主要创作者。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从汉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对历史和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士人命运的起伏,民间和文人创作的双向互动等方面反映出汉代文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从6个方面论及了汉代文学与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交流是相互的,二者彼此渗透,双向互动,呈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娉革及分期。两汉是文学体裁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许多重要的文学样式在此间孕育生成,汉赋、史传散文、五言古诗便是其中的代表。汉代文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初创期、全盛期、中兴期、转变期四个时期,它们综合反映了汉代文学蓬勃发展的全貌,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学习本章,要求掌握秦代文学的概貌,要求重点掌握汉代文学发展的社会背景、历史线索及其主要内容,对秦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也要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本章内容将以文体的区别划分为五个部分,故学习中不必拘泥于具体的章节顺序二、重点和难点1、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2、汉代文学样式的嬉革3、汉代文学的分期第一节秦代文学概况统一后的秦王朝由于实行了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加之统治时间短暂,故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出于众人之手却体系完整,是一部优秀的文学散文。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极富文采。第二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即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体。这里主要指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批辞赋作家。他们仅仅凭藉文学才能而得到官职,并以文学写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这一现象,是先秦时期所未曾有过的,而在此后的中国文学史上则成了惯例和常态。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一、社会风尚的影响。汉代教育以讲授儒家五经为主,解读辞赋也为当时社会所推崇,这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了催化作用;二、献纳辞赋的风气。汉代以文才录士,大量士人因此围聚在天子、诸侯王和外戚的周围,把文学当作博取功名的一种手段,汉代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三、文化机构的设立。汉代相继设立了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等文化教育机构,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游学游宦的兴盛。两汉游宦风气时断时续,不管是入仕成功的文人,也不管是游宦失意的文人,他们都成为汉代作家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作家群体的生成,教材上讲了五点:①解读文学典籍成为时尚;②兴起献纳辞赋的风气;③汉代诸侯王、天子、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用;④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⑤游宦的兴盛。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三点。西汉初,战国时代养土的风习还残留在人们的意识中,那些诸侯王像战国诸侯一样,喜欢在自己的宫廷中收罗人士;那些土人也像战国游士一样,投靠在诸侯、王公的门下,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之服务,作为谋生的手段。但时代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汉时的诸侯王已经不具有战国诸侯的独立地位,也不愿或不敢以富国强兵”为号召,因此,他们宫廷中士人的任务,也不能像战国时代那样,以外交、军事等活动为君主谋取霸权。他们只能从纵横之士向宫廷文人转化,主要以文学活动为君王提供精神享受,同时在政治上提供一些建议、批评。枚乘、司马相如,起初都曾在梁孝王宫中担任过这种角色。武帝对辞赋特别爱好,即位后,便大力搜罗这一类文人到中央宫廷中来。例如,枚乘死在受召入宫途中,他的儿子枚皋代替了他;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叹,以为是一位古人,恨不同时,一听说他还在世,马上把他征召入宫。他们之所以被赏识,完全是因为文学的关系。完全可以说,在武帝的宫廷中,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群体。大致到东汉以后,文人的活动不再局限于宫廷;开始出现在社会中活动。他们以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再是取悦于君主的文人。第三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一、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从汉初到汉武帝时的七十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强大的汉帝国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受时代的感召,文人们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情怀。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具有一种能够包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例如,司马迁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如果在先秦那种诸侯称雄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在大一统的强大的国度里才有可能;而且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就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同时,汉代文人普遍具有一种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因此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史料】《汉书食货志》: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縻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二、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两汉是中国历史的上升期,文人普遍具有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强烈愿望,正因为如此,汉代文学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汉代文学在表现士人的进取精神时,往往把圣主贤臣的结合视为自己的理想。三、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士人的命运和其所处的时代、形势密切相关,尽管不同时期文人对命运的慨叹有所不同,但罕有悲观失望的没落情调。四、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汉代文学从汉初对历史的批判发轨,经由武帝始后昌盛期的歌功颂德,最后以东汉对现实的批判而告终,完成了一次循环。五、文人的独立和依附汉代文人的地位也经历了一个从独立到依附,再到独立的演变过程。不过后期个性独立的回归,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六、从浪漫到现实汉代文学与先秦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因此,汉代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但进入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浪漫色彩逐渐减弱,理性精神则日益增强。七、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汉代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都极为兴旺,民间的创作主要表现为乐府诗,随之文人五言诗也出现了,二者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汉代文学的发展与进步。第四节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汉王朝吸取了秦代焚书坑儒”的教训,在文化上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造成了文化上的繁荣。我们现在读到的一些先秦典籍几乎都是得益于汉代一些学者如刘向、毛亨、毛装等人的挖掘、整理。西汉初黄老之学盛行,汉武帝采纳了大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建立起完整的社会统治思想。并在政治制度上把读经和士人求官谋禄的出路密切结合,使读书人全都成为儒生,从而有效地结束了百家争鸣、众说纷纭的历史。两汉经学十分发达。汉代经学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的交流是相互的,经学作用于文学,文学也影响经学,二者双向互动,呈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汉代文学和经学的交流是相互的,经学作用于文学,文学也影响经学,二者彼此渗透,双向互动。具体说来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汉代作家大都受到过经学教育,他们是沟通文学和经学的重要媒介;二、汉代文学以铺张扬厉著称,与之相映成趣的是经学也存在着繁琐解读的习尚;三、汉代文学具有浪漫性,经学也带有很大的虚幻性;四、汉代文学重摹拟,缺少创造性,经学则重承袭,强调传授先师之言;五、汉代文学和经学都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六、汉代经学的基本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第五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嬉革一、汉代文学样式的嬉革1、赋是汉代文学的主流。它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的一种新文体。(关于“赋”在下面的“汉赋概说”中还要专门讲到,此处略)2、汉代的楚辞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大多是摹拟屈原《离骚》、《九章》而作。楚辞体作品和新体赋形成了大体明确的分工。在发展过程中,楚辞类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楚辞类作品称为骚体赋,有时也以赋命名。3、在叙事散文方面,司马迁的《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式样。班固的《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吴越春秋》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小说的滥觞。东汉时期大量出现的碑文,是品核人物风气推动下走向成熟的新文体。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可视为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游记。4、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是五言抒情诗的典范。并且,七言诗在汉代也开始孕育(参教材170页注释13)。二、汉代文学的分期汉代文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四个时期:1、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枚乘;2、从武帝至宣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新体赋定型成熟,史传文学《史记》写成,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司马迁等;3、由元帝到东汉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兴期,辞赋创作出现第二次高潮,《汉书》写成,代表作家有扬雄、班固;4、从安帝到灵帝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抒情短赋出现,五言古诗成熟,代表作家有张衡等一批无名诗人。复习思考题(一)填空1、西汉作家群体的再度生成大约在和时期。2、汉赋和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汉宣帝时,等人用诵读奇文等方法为太子治病。东汉时,王逸则写出了《»的研究著作。3、汉初以招致文土闻名的诸侯王有、、和。4、曾令淮南王刘安为《»一书作注解,其宾客还集体创作了《»一书。5、汉代、、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6、言“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人是,则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后者选自«〉〉。7、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自己,因此他们的作品贯穿着一种、的精神,保持着的格调。8、汉代文学从对的批判发包,经昌盛期的,最后以对的批判而告终。9、汉代文人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到、再到的演变过程。10、汉代文学与先秦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一开始就具有色彩。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精神日益增强,辞赋创作中,班彪的《〉〉、班昭的《〉〉、的《述行赋》、的《刺世疾邪赋》都是现实性很强的作品。11、西汉的学校教育是时期经倡导后发展起来的。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的藩篱,《»中主张诗歌a”等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12、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和之间。骚体赋的代表作有贾谊的《》,的《»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的作品代表了新体赋的最高成就,的《归田赋》则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13、司马迁的《史记》开辟了文学的新纪元,《»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的《»可视为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游记。14,汉代文学的发展可划分为期、期、期和期四个阶段。(二)简答1、试析秦代文学创作的情况及其原因。2、简述汉代文人地位的演变过程。3、简析汉代文学经由批判,到歌功颂德,再到批判的发展演变历程。4、简述汉赋的源流、分工和合流。5、简述汉代文学的分期及其代表文学样式、作家和作品。(三)论述1、试述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2、分析汉代文学激扬高昂格调的形成原因。3、试论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4、简述秦汉文学的概貌第一章秦汉政论散文(6课时)一、学习提示本章分四节对秦汉政论散文作了全面介绍和分析。第一节:《吕氏春秋》和李斯的散文。介绍了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编写此书的过程及体例,同时对其艺术成就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李斯《谏逐客书》的成书及其艺术特点,对其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肯定。第二节:贾谊的政论文。首先,分三类对贾谊作品进行了分析,其中以《过秦论》最具代表性;其次,对晁错、陆贾政论文也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三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介绍了《淮南子》一书及其董仲舒、刘向策对叙录的成书、内容和艺术成就,并且对西汉散文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第四节:东汉的政论散文。分别介绍了王充的《论衡》和王符的《潜夫论》,对《论衡》的写作宗旨、论辩方式及《潜夫论》的批判精神和文风等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剖析。学习本章,要求了解秦汉政论散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特点,要求对秦汉政论散文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要求对重点篇目取得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有充分的了解。讲析篇目和导读篇目:*《谏逐客书》、*《过秦论》(上)、*《论贵粟疏》、《论积贮疏》、《盐铁论,本议》《潜夫论,本政〉为二、重点和难点1、李斯的散文2、贾谊的政论文3、西汉散文的演变4、王充与《论衡》第一节《吕氏春秋》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鉴于春秋战国时期纷争不断的历史教训,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又筑长城,修驰道,颁令车同轨,书同文,划一度量衡。这些措施对于加强政权的统一,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但与此同时,秦统治者在文化文学上采取极其野蛮的政策。一方面他们杀豪强、毁名城、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铺,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另一方面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不只烧书,又进而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仅始皇三十五年一次即将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秦之坑儒,非止一次。秦的文化专制,因焚书坑儒而发展为文化恐怖,在中国历史上,造成空前的文化浩劫。此后15年间,战国百家争鸣结束,诸子异说绝响,《诗》、《骚》抒情传统也随之消歇。加之秦代统治时间较短,所以秦代文化、学术不发达,其文学也很不发达。当然,说秦代文学是一片沙漠,也不属实。秦代也还有一些文学成果值得注意、肯定。一、《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全书分《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十二纪》(每纪5篇),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共二十多万言,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日《吕氏春秋》,其实,《吕氏春秋》的写作目的乃是吕不韦依托秦国之势从文化思想上和诸侯争强的产物。《吕氏春秋》的内容较为驳杂,《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杂家,其中道家、儒家、阴阳家的思想更多一些,因而有人说它是新道家,也有人称其为新儒家或阴阳家。但是《吕氏春秋》一书其实始终在努力构建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它反映出秦统一前诸子百家思想也逐渐由分到合,朝着为大一统王朝构建理论的方向演变。从文学角度看,《吕氏春秋》虽然出于众人,风格不同,但是其中一些文章精炼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另一突出成就是本书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且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名寓意,一语破的。如《当务》篇的“盗亦有道”、“楚有直躬者”“齐人之勇”、“太史据法:《察今》篇的“荆人涉雍”、刻舟求剑7“引婴儿投江”等。二、李斯的散文李斯是秦时最有成就的文学家,其散文以《谏逐客书》为代表。【鲁迅说: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以下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心理,从“跨海内、制诸侯”的远大政治目标出发,说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批驳逐客的错误主张。文章首先铺陈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国君重用客卿使秦富强的史实,说明任用客卿于秦有利。接着,铺陈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对异国色乐珠玉唯美是用的事实,以小喻大,说明为实现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对于比色乐珠玉宝贵得多的客卿更应唯贤是用。最后,指出逐客之害。文章末尾,对上述三层内容加以概括。讲解:《谏逐客书》(文选P66)本文的写作缘起是因韩国人郑国说秦开凿水渠以消耗秦国国力,事发而驱逐客卿引起的。李斯上书陈述秦国不该驱逐客卿的道理。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论证方法的高超。文章主要采用了以事实说理的方法。(1)以历史史实论证。(2)以秦国的现实来论证。(3)以陈说利害关系来论证。(4)以正反对比来论证。文章辞采华美,气势宏放,善用排比对偶句式进行铺排渲染。排偶句与散句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流利畅达而又富于气势,被后人称为骈文之祖。文章颇具战国纵横家的论辩技巧和语言风格。第二节贾谊的政论文一、贾谊的生平和思想贾谊是汉初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贾谊的思想主以儒家,兼有道家、法家。贾谊著有《新书》58篇,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专题性政论文;二是针对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三是一些杂论文章。二、贾谊的作品1、政论散文。他的政论散文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过秦论》三篇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2、疏牍文。以《论积贮疏》和《陈政事疏》为代表。贾谊的论说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它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上篇总论秦攻取天下的形势及其灭亡的原因,中篇具体剖析秦统一后政策上的错误和秦二世仍奉行高诈力错误政策,下篇指陈农民起义爆发,子婴无救亡扶倾才力。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此文对后世论说文影响甚为巨大。鲁迅誉之为“西汉鸿文”。止匕外,贾谊的《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也是两篇极为优秀的论说散文,言辞激切,感情充沛,颇为感人。《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被誉为“万言书之祖:讲解:《过秦论》(上)(文选P70)《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后。其上篇分析秦亡的原因,写作上有三大特色:一是前面为后面蓄势的写法。文章本来是史论,但全篇绝大部分是叙述史事,从秦孝公写起,一直叙述到秦始皇时秦代七代国君励精图治振兴秦国终于统一全国的史实。这之中极写秦国的强大,目的是为了蓄势;然后急转直下,写秦国的急速灭亡,最后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二是铺垫对比鲜明。前面有强大的六国合纵攻秦与秦的孤军作战的对比,结果形势出人意料一一秦胜六国败;后面有强大的秦王朝与陈胜的疲惫”农民起义军的对比,结果也出人意料一一强大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面前迅速的土崩瓦解。作者这样精心构思,把秦的胜于强敌与败于弱者这一历史现象作了高度的概括和集中,引出的历史结论透辟严谨,发人深思。三是文章感情充沛,行文流畅,既有先秦诸子散文气势雄浑、逻辑严密、善于雄辩的特点,又有《战国策》纵横碑阖、铺张扬厉的特点;同时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语言美富的特点。可视为汉初散文的典范,被鲁迅誉为西汉鸿文”。(《汉文学史纲要》)三、晁错及其《论贵粟疏》1、晁错的思想晁错(前200—前154),颖川人,是汉初的文章大家和政治改革者。文帝时拜太子家令,景帝时为御史大夫。他的思想较多地受到法家影响,力主改革政治,削夺藩王封地,为大臣诸侯所嫉。吴楚七国造反后,被腰斩于市。《汉书艺文志》著录其文章31篇,其中《论贵粟疏》是代表作。同贾谊的《论积贮疏》一样,晁文主张重农桑、实国力、备边防、轻赋敛。文章要言不烦,颇切实用。2、晁错文章的特点晁错的文章多为奏疏性的政论散文,而且多是针对社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而发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切于实际,不尚虚谈。晁错的文章观点鲜明,见识深刻,论说着实,有较强的逻辑论辩力量。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平实通畅,风格朴素无华,可以见到法家文章风格的影响。《论贵粟疏》是晁错这类文章的代表作品。第三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一、《淮南子》刘安君臣是汉代散文发展的第二阶段中不同于今文经学的代表作家。刘安(前179——前122),武帝叔父,袭父封为淮南王。后阴谋叛乱,事泄自杀。他博学能文,娴于辞赋。又好养士,尝召致宾客术士数千人,在江淮间形成一个学术集团。他曾与门客集体编著《内书》、《外书》及《中篇》,今存《内书》二H^一篇,也称《淮南鸿烈》,《淮南子》,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系统论说散文集。此书约完成于武帝即位初,建元二年(前139年,武帝即位的第二年)献呈武帝。其编撰的目的,据《要略》讲,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属于杂家。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与武帝时代的文化一统精神是一致的。因为其思想不囿于一家,各篇又成于众手,所以文风也不拘一格,有的奇瑰如《离骚》,有的恣放似《庄》、《列》,有的议论象《吕氏春秋》等等,不一而足。二、董仲舒的对策文和经学著作董仲舒是汉代经学中影响最大的人物,其主要作品有《贤良对策》三篇,是为汉武帝下诏求贤良文学而作,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理论主张。《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最重要的经学著作,以公羊派的观点阐释《春秋》,是原始儒学和阴阳五行的结合。董仲舒散文的雍容典雅的儒者风格,体现了汉代的变化。三、桓宽、刘向、扬雄的散文1、桓宽的代表作品是《盐铁论》。《盐铁论》是桓宽根据汉昭帝时关于盐铁会议的辩论,而整理成的论文集。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重大问题,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资料。文章以论辩问答的形式而展开,或从容不迫地说理,或针锋相对地辩驳。文章整饬而又富于变化,疏朗之中见细密,语言简洁流畅,浑朴质实,具有很强的论辩力量和一定的艺术表现力。《盐铁论》是西汉后期政论散文的最优秀的作品。2、刘向是西汉后期的经学家、目录学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散文家。目录学著作有《七略别录》。经学著作有《尚书洪范五行传论》、《五经通义》等。编著的《新序》、《说苑》、《烈女传》,是分类编缉的历史故事集,也杂有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文章说教气较浓,但文笔简洁明畅,语言朴素生动。这类故事可谓是魏晋小说的先声。3、扬雄是西汉末年著名的辞赋家,但后期致力于经学。他模拟《易经》作《太玄》,模拟《论语》作《法言》,意欲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但文辞过于艰深古奥。四、其他散文家及作品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东方朔的《答客难》五、西汉散文的成就及发展(P180)西汉散文以政论为主,成就也最高。由于时间上紧承先秦,所以必然受到诸子散文的影响。大的时代背景的变迁,使汉代散文又呈现出独有的特征,如西汉散文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而又显得严谨质实,这种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汉武帝后,由于帝国政权的加固以及儒家思想定于一尊,政论散文开始向着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第四节东汉的政论散文一、王充和《论衡》1、王充(27-96?),字仲壬,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著名的政论散文作家。出身细族孤门,家境贫寒,曾受业太学,师班彪,博通众流百家之学。作过下层官吏,晚年家居著书。所著《论衡》共八十五篇(现存84),全书融贯百家之说,对包括孔子在内的先贤学,以及汉代的天人感应、灾异祥瑞等进行学术批判。全书文章深入浅出,反复论证力求对问题作深入的论证、逻辑的辨析。他不满当时的思想学术风气,起来批判和纠正时俗的虚谬。他的异端思想、叛逆精神和自觉的批判意识,体现着东汉思想学术倾向的一种新的变化。2、《论衡》针对思想学术界积存已久的“虚妄”问题,诸如圣贤之错、经学之谬、史书之悖、天人感应、谶纬迷信、鬼神生死等等,进行了批判和辩说,体现了王充的敏锐的思想和深刻的反思,以及大胆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具重要篇章有《问孔》、《刺孟》、《求知》、《知实》、《论死》、《订鬼》、《自然》、《物势》等篇。3、《论衡》中有些篇章,诸如《艺增》、《超奇》、《佚文》、《对作》、《自纪》等,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他视文章的实用价值和功利目的性,主张文章要有补于世。他反对模拟抄袭,注重个性独创,主张文词浅易,通俗易懂。4、《论衡》在艺术上也独具一格。全书主以论辩,作品既运用了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论证,又有充分的逻辑推理和辨析,深入浅出,反复驳难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通俗自然,朴实无华,简洁精练,却不乏雄辩之风。王充的文章富于创新性,在汉代散文中独树帜5、《论衡》的局限一方面在于“疾虚妄”的不彻底性,这和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王充的理论建立在朴素直观的基础之上不无关系。另一方面王充文章较缺文采,反复诘难、多方发挥也使得文章芜杂冗长。二、王符和《潜夫论》王充之后还有王符、仲长统,被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王符著有《潜夫论》,仲长统著有《昌言》。此外崔实著有《政论》。这些作品都是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的产物,都是针对着现实的政治弊病而发的,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积弊。1、王符在议论政治上的得失时,往往采用正反对照和排比的笔法,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2、王符反对靡丽浮华的文风,《潜夫论》一书的文字朴实无华,准确精炼,书中虽不时显露批判的锋芒,但以温雅弘博见长,不为卓绝诡激之辨。复习思考题(一)背诵默写篇目:《谏逐客书》(二)解释:1、《吕氏春秋》2、李斯3、《过秦论》4、《淮南子》5、《论衡》(三)填空1、秦统一全国之前,秦相召集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一书。全书分《〉〉、«〉〉、«》,再加一篇序文,共篇,二十多万言。《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r;其中主要包含了、、等家的思想。2、《吕氏春秋》是一篇优秀的文学散文,其《»篇讲了“圣人之治天下也,必先公”的道理,《»篇则讲了音乐的产生、本质和功用等,有《»的文风。文章中也用了大量寓言,其《»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连用了:7”和“刻舟求剑”三个寓言。3、先生曾言:“秦代文章,一人而已"。《》是他的代表作,全文共分一段,最精彩部分是段。4、西汉初年的陆贾曾著文12篇纵论秦汉之得失等内容,号为«"《汉书•艺文志〉则记载了贾谊散文共计篇,收录于《〉〉。5、代表汉初政论散文最高成就者是,他的作品可分为、、三类,头二类的代表作品分别为《》、«»和«》。《论贵粟疏》是的作品,它上承《》而发,进一步指陈了务民贵粟的主张。6、《过秦论》是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内容分为一篇,全文结尾时留下一个野谚,叫“,:7、《淮南子》原称《»,东汉评此书,认为“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显然是汉初思想的继续。其《»篇前后引用了十几个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来进行说理;其《要略》篇运用大量句子,与陆贾、等人的文章共开了后世之先河。8、董仲舒的《»三篇是优秀的政论散文,《»一文则艰涩枯燥;刘向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品有《》、«»等,整理古籍时写成的《»也见解深刻,文笔生动。9、西汉散文创作极其繁荣,司马如的《〉〉,东方朔的«〉〉、桓宽的《»及扬雄的《〉〉、«»等俱为名篇。10、、和被并称为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11、王充政论散文的代表作是《》,全书共篇,现存少一篇《〉〉。此书以为写作宗旨,最能代表这种思想的有::::«〉〉、《»等篇。12、王符的政论散文《»成书于,是一部之作,其《»篇与汉代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有异曲同工之妙。《»篇则批判了靡丽浮华的文风。(四)简答1、简述《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和艺术成就。2、简述《谏逐客书》的创作缘由和特点。3、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4、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5、简述董仲舒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6、简述《潜夫论》内容及其艺术特点。(五)论述1、试以《过秦论》一文分析贾谊专题政论文的写作特点。2、简析刘向散文创作的成就。3、简析西汉散文的演变过程。4、试述秦及汉初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5、分析王充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二章汉代辞赋(8课时)一、学习提示本章分六节对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一一汉赋的兴起、演变,汉代赋家及其代表作品,以及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作了较全面的介绍。第一节: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介绍了西汉初年在屈原作品影响下产生的骚体赋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也介绍了新体赋的奠基之作《七发》及其内容和艺术特点。第二节: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武帝一朝出现文坛盛况,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等俱是这一时代的突出代表。第三节:《子虚赋》和《上林赋》。从汉赋作品中的两篇典范之作着手,全面反映了汉赋所取得的思想、艺术成就。第四节: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主要介绍了武帝以后宣、成二帝时文坛的再度兴起,王褒、扬雄、刘向、刘歆父子都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杰出赋作者。第五节:京都赋的崛起。介绍了东汉以班固、张衡为代表的京都大赋产生的原因及其新的艺术特点。第六节:抒情赋的勃兴。从社会背景的变迁阐释了东汉赋风的转变,同时分两类对东汉抒情赋及其特点进行了全面分析、介绍。本章是“中国文学史”第二学期学习的重点之一。学习本章,要求掌握汉赋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的线索,要求对汉赋的特点、重点作家、作品有充分的认识,对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也要有足够的了解。讲析篇目和导读篇目:《月喝鸟赋》、《七发》(节选)、*《子虚赋》(节选)、《上林赋》、《归田赋》、*《刺世疾邪赋》、《鹦鹉赋》。二、重点和难点1、枚乘与《七发》2、《子虚赋》和《上林赋》3、抒情赋的勃兴汉赋概说一、赋的来源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元戏曲史序》)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赋之一词在先秦已经出现。《周礼・春官•大师》说太师“教六诗:曰风、日赋、日比、日兴、曰雅、曰颂",这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朱熹所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诗集传》卷一)。后来的赋体文学也主要运用这一手法,而发展得更为充分。作为文体的赋,最早是荀子的《赋篇》,它是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大体说来,赋源于古诗,奠基于楚辞,形成和兴盛于两汉。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讽,咸有恻隐古诗之意。”(《汉书・艺文志〉》班固把荀子的《赋篇》和屈原的作品都看成赋,并认为是源于《诗》。刘勰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对汉赋形成影响最大的还是楚辞,因为楚人入主中原带来了楚辞,其次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和先秦散文的文体形式和表现手法。总之,汉赋吸收综合了多种文学因素,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形式。二、汉赋的概念、特征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的独特的文体,是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形式,是诗歌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诗歌化。赋既有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整饬的特点,又有散文句型自由,无严格的格律限制的特点。兼具诗歌与散文的表现功能,是两者的综合性文体。赋源于古诗,奠基于楚辞,形成和兴盛于两汉。汉赋是汉代赋体文学的总称,它包括骚体赋、新体大赋和抒情小赋,但典型的汉赋是大赋。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原指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摘(chi)文,体物写志也;意思是:赋,就是铺叙,通过铺陈辞采写成文章,通过描绘物象来抒发情志。“铺采摘文”是赋的形式,而“体物写志”则是赋的内容。《汉书•艺文志》引刘向云:“不歌而颂谓之赋:意思是赋为一种脱离音乐的诵读方式。由上述两点,可概括赋的一般特点是:内容侧重于叙事,多用陈述性、叙事性和描绘手法,形式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于朗读。三、赋的发展、流变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从汉初到武帝即位初年的七十余年间,是汉赋的形成期,这个时期主要是骚体赋,代表赋作家是贾谊。从武帝到东汉中叶的二百多年间,是汉赋的兴盛期,这个时期主要是新体大赋,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扬雄、班固、张衡等。从东汉中叶到汉末的一百多年间,是汉赋的转变、衰落期,由大赋转变为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其后又有蔡邕、赵壹等著名辞赋家。骚赋指的是模仿“楚辞”写成的赋,内容侧重抒情,篇幅短小,多用“兮”字语句。这种赋从汉初到汉末都有人创作,以汉初较有代表性。汉初的骚赋,内容继承“楚辞”的“怨刺”传统,抒写朝廷忠奸不分、贤人失志;句式大抵也保持“楚辞”整饬中见变化、情辞婉转的特点,贾谊的《吊屈原赋》、《战穹鸟赋》是其代表。武帝之后,骚赋有所新变,一些赋家尝试突破旧式,如淮南小山的《招隐土》在句型、用语及意境创造方面较《招魂》均有不同;班婕妤的《捣素赋》干脆取消“兮”字,换成其他虚字,并杂糅三言、四言。其他如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马融的《围棋赋》、班固的《白绮扇赋》、傅毅的《舞赋》,也能在“楚辞”句式基础上,糅进散文和三、四言句式。不过,西汉中期以后的绝大多数骚赋,在内容和形式上大抵都走上了祖述屈原的规范化道路,只是这些作家,大都失去了屈原九死不悔的抗争精神。骚赋不是汉赋的主流。后世常说的汉赋主要是就大赋而言的。汉大赋的产生,有多种因素。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渐尚骋辞”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的爱好提倡,是影响其产生的文学之外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从文学渊源看,《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大赋又叫体物大赋,或散体大赋。它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其最基本的特点,是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其主旨则既美且刺,一方面大力宣扬大汉帝国的声威与气魄,歌颂帝王功德;一方面又对帝王政治上的缺失和生活的奢淫进行讽谏。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即鼓励、提倡的成分淹没讽谏的成分,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在结构上,大赋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庄'是开头,交代赋中人物问对的缘由,以引出正文;中间是正文,主客之间,或彼此夸耀宫苑、京都的壮丽,或极力描绘帝王贵族畋猎歌舞的欢乐;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从中显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其韵散的组成,也有大致模式,一般序和结尾用散文,中间的正文,以韵文为主。夹杂一些散文。也有个别大赋不用问答体,除前面的序用散文外,正文以至结尾都用韵文。大赋的韵文以四、六字为主,杂以三言、五言等。汉大赋的发展,一般分为三期。汉初为形成期,枚乘的《七发》是其奠基之作。武帝到东汉中叶,是其鼎盛期,作家辈出,名作荟萃。著名的汉赋四大家,即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皆出于此期。此外,汉武帝、枚皋、东方朔、王褒、刘向、刘歆、班婕妤、班彪、冯衍、杜笃、傅毅、崔驱等,也都是此时的重要赋家。东汉中期以后,大赋创作衰微,只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较著名。小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不用问答体,句式多样,文辞清丽,多用韵语。汉初即有咏物小赋,而西汉末扬雄的《酒赋》是较有名的咏物小赋。东汉中期以后,汉帝国衰微,政治黑暗,社会危机严重,大赋失去创作的现实基础,创作稀少,抒情小赋应运而生。张衡的《归田赋》标志着这一转变。其后,蔡邕、赵壹是其代表作家。第一节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一、贾谊及其作品贾谊是汉初著名的辞赋作家。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赋七篇,今存有《吊屈原赋》、《1!鸟赋》和《旱云赋》三篇。他的《吊屈原赋》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亦是骚体赋的第一篇。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在当时很偏僻,贾谊感到此去性命不会长久,因而郁郁不得意。在渡湘江时,他凭吊屈原,感到自己的遭遇正与屈原相似,就作了《吊屈原赋》,文中对屈原的处境表示愤慨,对屈原的遭遇表示同情,接着用“讯”发表议论议论运用反反复复的比喻,以龙凤、骐骥、概亶(zhS)鲸等来比拟被害的贤者命运,表现贾谊“远浊世而自藏”的隐处态度。《月喝鸟赋》是赋史上第一篇成熟的哲理赋,又是第一篇比较完整的以四言诗句为主的问答体赋。这是作者谪居长沙时所作,表面上以道家思想为归旨,用齐死生、等祸福来解脱,实际上是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悲哀,从而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心情。二、贾谊辞赋的特点贾谊的赋作继承了屈原楚辞的创作精神,刘熙载《艺概•赋概》说:“屈子之赋,贾生得其质。”是汉初骚体赋典型代表。贾谊的赋作在内容上继承了《离骚》的讽怨精神,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感情深沉激切。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月喝鸟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继承了《离骚》的比兴传统,风格也接近楚辞。在形式上也基本保持了楚辞的形式,也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句式整齐而又有变化。贾谊是散文大家,其赋作也有“以文为赋”(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的趋向。但总体上说贾谊还是在继承着楚辞的艺术精神,进行着模仿性的创作。三、枚乘及其作品汉初,以粱孝王刘武为中心形成一个粱园文学群体(梁园,汉代梁孝王刘武所造。也叫梁苑”。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梁孝王好宾客,当时司马相如、枚乘等辞赋家皆曾受邀居于其中,因而有名。),有枚乘、公孙诡、邹阳、严忌、羊胜等作家,给汉初文学以巨大推动。枚
乘是粱园文学群体的杰出代表,其赋体作品以《七发》最为著名乘是粱园文学群体的杰出代表,其赋体作品以《七发》最为著名枚乘(?一一前140),字叔,淮阴(今江苏淮阴市)人。文帝时为吴王刘潺郎中,劝阻吴王谋反无效,改作梁孝王刘武宾客。梁孝王死,归故里。武帝即位,以“安车蒲轮”征聘他,因年老病死途中。其赋今仅存《七发》、《柳赋》、《梁王菟园赋》三篇,完整者只《七发》一篇。四、《七发》内容及艺术特点关于《七发》的写作目的,历来有三种说法:一为“戒膏梁之子”说刘勰说:“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梁子也。(《文心雕龙•杂文"二为谏梁孝王忠于汉朝说:《枚)乘事梁孝王,恐梁王反,故作《七发》以谏之。”(《文选》李善注);三为谏止吴王潺谋反说。《七发》作于枚乘游于诸侯之门。其时,诸侯王既嗜欲无度,又图为不轨。观《七发》内容,戒淫靡于谏谋逆的目的,实兼而有之。《七发》以吴客和楚太子反复问答贯穿全篇。第一部分写楚太子有疾,吴客往问之,并指出其病因在于生活淫逸,引起全文,是为序,接着分别铺叙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畋猎、观涛、和听圣人要言妙道等七件事来启发太子,太子听了出一身冷汗,霍然病愈。《七发》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它对宫殿、畋猎、音乐诸方面的描写都有开创性,而对江涛的描写尤为精彩,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对潮水所作的最生动的描写。《七发》的艺术成就:1、《七发》融会了前代文学的各种因素。《七发》体制宏大,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环环相接来结构全篇。它在体制与描写手法上都受到过楚辞的影响,《离骚》的宏大体制及其中的问答形式、《招魂》帝与巫阳的问对,以及《招魂》和《大招》的铺排描写手法,还有纵横家说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七发》完成了汉大赋的奠基任务。2、《七发》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描写形容,写景状物,声色情态毕现,描摹精致细腻,形象生动;善于铺陈排比,夸张渲染,气势恢宏,辞藻华丽。刘勰说:“枚乘擒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龙・杂文》)而且《七发》的人物及其对话都是虚构的,叙事和描写也是想象的,在这方面来说它更具有文学创作的意味。在内容上也由骚体赋的以抒情为主,转变为以叙事写物为主。3、《七发》的语言形式,一方面它吸收了楚辞的句式和“兮”字,一方面大量地使用散文的句式,同时也有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与楚辞相比诗的成分减少,散文的成分增加。是韵文与散文的结合,是诗歌的散文化与散文的诗歌化。《七发》在体制和艺术手法上,都为后来汉大赋创作树立了典范。第二节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一、时代背景梁孝王去世和汉武帝继位,是汉代文学由初期进入盛期的转折点。它掀开了汉代盛世的帷幔,同时,也开启了汉代文坛的新纪元。一时间,文坛俊杰之士云集,作家队伍、汉赋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二、东方朔和枚皋东方朔是汉武帝周围文学侍从中较突出者,为人滑稽多智,时时进谏,但多以诙谐话语论事,指意放荡,所以始终不被重用。重要作品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枚皋是枚乘庶子,是汉代文坛成果最多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以讽喻谏说为宗旨,表现出有别于传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观。然其作品缺乏锤炼,故后世罕有流传。三、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前179—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小名犬子,后慕蔺相如为人,改名相如。好读书、学击剑,口吃而善著书。景帝时为武骑常待。景帝不好辞赋,而梁孝王来朝时带了邹阳、枚乘、庄忌等一批文学待从,司马相如于是托病去职,客游于梁,作《子虚赋》。梁孝王死后,相如归蜀,得到临邛令帮助。临邛富人卓王孙寡女卓文君看中相如,双双私奔,“当坤卖酒”演绎了一段千载流传的爱情佳话。武帝好辞赋,读了《子虚赋》而感叹:“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狗监杨得意为相如同乡,听到武帝赞赏便引荐了相如。相如献《上林赋》。因以为郎,曾两次奉使西南,作《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晚年任孝文园令,作《大人赋》。因患消渴疾(糖尿病)而免官,作《封禅文》,有B郁而终。司马相如是汉代最负盛名的赋作家。《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他的赋二十九篇,今存六篇。其赋作以《子虚赋》、《上林赋》最著名,是汉代新体赋的典范作品。还有抒发对秦迅速败亡感慨的《哀二世赋》,对汉武帝崇尚神仙之事予以针硬的《大人赋》。《长门赋》则描写了一个受到冷遇的嫔妃,是一篇受到历代文学家称赞的成功之作。文章以骚体写成,幽怨深婉,情味隽永,匠心独具,为历代宫怨作品之祖。此外,司马相如还有《美人赋》等优秀汉赋作品。由于他的创作,奠定了新体赋在汉代文学中的稳固地位。《子虚赋》作于汉景帝时期,是为梁孝王宾客时所作。《上林赋》在武帝即位后,被召见时所作。两篇相距十年,但实为同一主题的上下篇。《子虚赋》假托子虚使齐向乌有先生夸说楚王田猎之盛,乌有先生进行辩驳,批评子虚“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侈靡”。《上林赋》写亡是公又批评二人,盛夸天子上林游猎之盛况及天子反省奢靡,最终落实到政治与道德的讽喻上。体现了汉大赋“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劝百讽一《《汉书•司马相如传赞》)的内容特点。第三节《子虚赋》和《上林赋》一、《子虚赋》、《上林赋》的内容《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二者实为一篇,即《天子游猎赋》的前后两部分。《子虚赋》写楚使子虚先生盛夸楚云梦之大、山川之美、物产之富、畋猎歌舞之乐,藉以傲齐。接着齐乌有先生批评子虚“彰君恶,伤私义”,而又极赞齐国的山川方物远胜于楚。《上林赋》则写亡是公批评子虚、乌有和楚、齐二君有违诸侯之礼,铺陈天子上林苑的巨丽及天子上林游猎的无比壮阔场面,以压倒楚、齐。最后天子自我醒悟到游猎“非所以为继嗣创业垂统”,于是解酒罢猎,废上林苑,交百姓使用。前后两部分,主题是统一的,即反对奢侈,崇尚节俭,抑诸侯而尊天子,维护汉帝国的统一。其间又有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关心,及对天子功德、帝国昌盛气象与风貌的热情歌颂。是汉人发扬蹈厉精神和自信心态的反映。二、《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点1、司马相如的赋在艺术构思上,采用了虚构的手法。《子虚赋》、《上林赋》不仅“子虚”、“乌有”、“亡是”的人物是虚构,而且一些事物描写中的夸张本身也包含了虚构的成分。整个文章都是在虚构中完成的。文章结构完全采用了虚构的主客问答形式,通过主客互相夸耀诘难展开描写,力求展现巨大的时空。整个赋作显得气象阔大,结构宏伟,想象丰富。这种宏阔的气象与结构,正是汉帝国的盛世气象在文人心理结构上的反映,正如作者所云:“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葛洪《西京杂记》)2、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主要以铺排夸张、描摩渲染的手段来叙事写物。其赋以“体物”为主,集中笔力来描绘物类、物象、物态,并追求辞藻的博富和绚丽。正如刘勰所说:“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夸张的描写,细腻的描摩,层层的渲染,以及色彩绚丽的文辞,大有穷形尽貌之势。可以说是达到“写物图貌,蔚为雕画”(同上)的境地。3、在语言形式上,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形成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字型的排列上,也注意形式美。同时句式长短相间,灵活自如。总之,其赋对辞藻美和形式美的刻意追求,都达到了极至的地步。作品描写形象和运用辞采的能力,的确超越了前人。但也有堆砌辞藻、好用奇词僻字之嫌,一味追求“写物图貌”而缺少动人的意境和内在神韵。三、《子虚赋》、《上林赋》的影响《子虚赋》、《上林赋》以描写帝王、诸侯生活为内容,以微刺帝王淫奢为指归,既美且刺,欲抑先扬,劝百讽一。全文辞采富丽,瑰谪多姿,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标志着汉大赋的体制已臻于成熟。它也成为两汉及后世大赋创作效法的对象,如扬雄的《甘泉赋》、《长杨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皆取式于此。第四节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一、时代背景武帝之后的宣帝、成帝二朝,文坛重又焕发异彩,这既是统治阶级的重视、参与,为汉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也是前期文学家的垂范作用所形成的强大引力所致。赋在这一时期题材有所扩大,旨趣有所转变,并涌现出一批较为成熟的作家和较为成功的作品。其中,以赋名世并影响后代文坛的当推王褒和扬雄。二、王褒、扬雄、刘向父子的赋王褒汉赋作品主要有《洞箫赋》和《甘泉赋》。《洞箫赋》是西汉文坛具有“辩丽可喜、”“虞说耳目”特点的代表作,它以善于描摹物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直接启迪了东汉一些以乐器、音乐为题材的作品的产生。扬雄曾作《反离骚》以伤悼屈原的文才和不幸,其《蜀都赋》实开了后世京都赋的先河。扬雄的赋以《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四篇最为著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赋驰骋想象,铺排夸饰,表现出汉赋的基本特征,同时又有典丽深湛,词语蕴藉的特点。止匕外,刘向、刘歆父子也以赋见称于文坛。刘向赋多不出《楚辞》窠臼,刘歆的《遂初赋》则对后来的述行言志作品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五节京都赋的崛起一、时代背景两汉之际的社会动荡,导致东汉初期的社会生活乃至文化思想发生了较大变化。作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视野同汉赋发展的鼎盛时期相比也产生了明显的差异。由于光武帝定都洛阳,而不回迁长安,引起朝野震动,成为牵动全社会的中心问题,当然也引起文学家们的普遍关注。杜笃于是作《论都赋》,此文成为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这篇赋中,传统的铺陈手法和讽喻的宗旨都体现于对新的题材、新的对象的描写,作者将以往汉赋中对天子、王侯生活进行描写的题材转化为对关乎国家、社会等重大问题的抒写,因此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二、班固的《两都赋》1、班固其人班固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彪长子。自幼聪慧好学,有文才,博览百家。其赋分京都赋、答难赋、山水赋、咏物赋四类,多模拟之作。《两都赋》是其代表作,《幽通赋》《答宾戏》也颇有名。2、《两都赋》的思想内容《两都赋》作于永平、永元年间,借西都宾和东都主人围绕迁都长安还是定都洛阳的辩论,表现了提倡、歌颂法度的主题。其所谓“法度;即儒家倡导的节俭、教化,同时歌颂了汉帝国京都的繁荣昌盛、四邻臣服朝贡的盛况、天子游猎的盛大场面及汉代帝王功德等。《两都赋》传本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实为上下章,它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作品虚拟了“西都宾”和“东都主人”两个人物,通过他们的谈话以及不同的态度表明了作者自己的立场。《西都赋》重在抒发“怀旧之蓄念7“思古之幽情'通过“西都宾”之口,盛赞长安形胜为中土之最,宫殿巨丽冠于古今。作者对这三代帝京所体现的巨丽之美还是非常欣赏的,不过,他对西京巨丽之美乃至京都之美的欣赏与肯定,同作品中“西都宾”所代表的西土耆老又有所不同,他追求的是不以品物繁盛作为唯一标志的新的京都观。班固的京都意识、京都美理想,集中体现在《东都赋》中。作者借“东都主人”之口,否定了“两都宾”所代表的旧的京都美理想和京都意识。他指出了“西都宾”一派人的狭隘性及他们明于知古而昧于察今,只知孤立地、片面地强调城池、宫廷建设的品物之美,而不知礼乐文明建设对于京都的重要性。他以充分体现出礼乐文明的新的京都观,扬弃“西都宾”所代表的京都意识,这就是序言中所说的“折以今之法度”。而这,正是《两都赋》宗旨的集中体现。3、《两都赋》的艺术成就《两都赋》在艺术表现方面吸收了司马相如和扬雄的成功经验,如上下篇相互对比的结构,主客问答的过渡形式,划分畛域,逐次铺叙的展开过程等。然而他的创新也很突出,其一,开拓了汉赋题材,将汉赋描写范围由帝王贵族的苑猎等扩大到整个都邑的形势、布局和气象,树立了“京都赋”的创作典范。其二,在运用虚构、夸张等表现手法的同时,注重运用长安、洛阳的实际史地材料,对汉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城市的繁荣、物产的富饶,作了较为真实的反映。其三,主题集中、鲜明、强烈,繁简得当,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其四,语言严整、富赡、平实、晓畅而又能据实而变。如《西都赋》汪洋恣肆,气势和华彩充溢其间,《东都赋》则以平正典实见长,法度风范随处可见。此外,大量运用对偶句式也使作品增色不少。三、其他以京都为题材的作家1、张衡的《二京赋》张衡是东汉中期杰出的科学家和著名的文学家。其文学创作以诗、赋为主,尤以赋著称。其赋今存十三篇,以《二京赋》、《归田赋》最负盛名,前者创汉赋长篇之极轨,后者开后世抒情赋之先河,另外还创作有《思玄赋》、《温泉赋》、《应间赋》等。张衡的《同声歌》和《四愁诗》,在文人五、七言诗歌发展史上也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张衡的《二京赋》是继班固的《两都赋》后的又一篇以京都为题材的力作。其写作起因和创作目的是讽谏奢侈的世风。《后汉书・张衡传》说:“永元中,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二京赋》分为《西京赋》和《东京赋》两篇,《西京赋》中的凭虚公子先对西京长安的繁荣奢华的景象进行了一番描写,凭虚公子的观点是统治者的享乐奢华是应该的,是繁荣富足的表现。然后《东京赋》中的安处先生否定和批判了他的观点,警告凭虚公子“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又对东都洛阳的盛况进行了一番描绘,意在称颂东京的兴盛而不流于奢侈。《二京赋》在体制结构、谋篇布局、艺术手法都是模拟班固的《两都赋》,然而张衡“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其精心琢磨的程度还是超过了《两都赋》。《二京赋》的体制更宏大、篇幅更长,铺陈描写更细腻,题材的范围也更宽。《二京赋》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和进展:在题材上于京都生活中加入了市井风情的描写;在艺术上于铺排夸饰外,增加了说理议论的因素和抒情的色彩,有些景物描写还体现了清丽自然的特点,笔法类似于他的抒情小赋《归田赋》;在思想主题上,加强了讽喻和批判的成分。2、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也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才能,尤其是对殿内精美绝伦的雕刻、绘画的描写栩栩如生,作者也因此被誉为“辞赋英杰”的美誉。第六节抒情赋的勃兴一、抒情赋勃兴的原因汉赋的晚期,即是汉赋的转变时期,无论赋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改变。这和社会经济政治的变迁有很大关系。东汉中叶以后,政治日趋腐败,宦官外戚争权,阶级矛盾激化,以颂扬帝国富强、声威为主的散体大赋失去其存大的坚实基础。当时一般文人,面对这痛苦的现实,思想上不能不发生很大的转变,当然再也没有歌颂承平的心情去写那种靡丽夸张的宫廷式文学了。他们开始转而抒发内心的忧愤。此外,赋家的诗人化与赋的诗化,是赋风转变的又一重要原因。二、抒情赋的特征与散体赋比较,抒情赋从形式上来看,趋向短小,不用问答体、也不从事于铺排堆砌了。就内容来说,多是讥时讽世,抒情咏物的写作,甚至谩骂讪笑、发泄心中的愤闷。汉末抒情赋的代表作家是张衡、蔡邕和赵壹等人。三、东汉抒情赋的分类和代表作家、作品东汉抒情赋主要分纪行赋和述志赋两类。1、所谓纪行赋,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的感慨。它以纪行为线索,兼有抒情述怀,写景叙事,一般篇幅不太长,实开了后代游记文学的先声。代表作家、作品有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等,东汉纪行赋的殿军是蔡邕的《述行赋》,这篇赋感情痛切沉著,幽思婉转,将历史、现实、景物、情感有机地熔为一炉,且层次清晰,描写生动传神。2、述志赋是东汉赋风向抒情方面转变的又一新的发展。所谓述志赋,是指赋家在社会动乱、宦海沉浮中用以宣寄情志的作品。代表作家、作品有冯衍的《显志赋》、班固的《幽通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等。为述志赋注入巨大活力的当属张衡,其代表作品为《归田赋》和《思玄赋》。《思玄赋》篇幅较长,采用骚体句式,带有较明显的摹拟成份。《归田赋》篇幅短小,语言清新自然,与作品所展现的环境、心情浑然一体。《归田赋》约作于顺帝永和三年(138年)张衡免官归家时。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是汉代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体赋,也标志着我国辞赋由事类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转变。全赋紧扣“归田: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和仕宦的苦闷。艺术上也有突出的特色:其一,善于捕捉自然界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优美景象,以景寄情,情景交融。其二,摆脱了大赋铺采摘文、堆积辞藻、排列词汇、刻意雕凿的旧习,一改而为自然、恬淡、活泼、流畅的新文风。尤其通篇用韵,并随内容和抒情的不同,四次换韵,更使全赋音韵铿锵、流丽和畅。其三,摆脱骚体束缚,多用对偶,几近骈体,但精工而不失自然。止匕外,东汉末年赵壹创作的述志赋也别具特色,赵壹(生卒年不详),字元叔,汉阳西县人,恒、灵之世名士、辞赋家。为人耿直,狂放,常恃才倨傲,屡次抵罪,几至死。公府十辟皆不就。作品有《穷鸟赋》、《刺世疾邪赋》等。其《刺世疾邪赋》对历代君王以天下为私、斗争杀伐的历史,汉末豪门霸权、人妖颠倒、是非混淆、世风堕落的现实,皆作了无情的揭露。对汉末一触即发的社会危机、亦有严重的警告。全文不事雕琢,词气峻急,其思想和艺术都已超过了以往的贤人失志之作,而更接近于“诗人的愤怒”,这在整个汉赋作品之中,都是极为罕见的。作者在抒发感情时直率猛烈,痛快淋漓,对时政揭露批判的深度和力度达到空前,其文似一篇笔锋犀利的讨伐檄文。这篇作品在体制上活泼自由,不循常规,篇幅短小,语言刚劲朴素,是早期抒情小赋的名篇。文后附秦客、鲁生五言唱和诗二首,亦为汉末文人诗佳作。复习思考题(一)背诵默写篇目:《刺世疾邪赋》(二)解释:1、骚体赋2、新体赋3、京都大赋4、抒情小赋5、《七发》6、司马相如7、王褒8、扬雄9、《两都赋》10、赵壹。(三)填空1、“彼寻常之汗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这句话选自贾谊的«〉〉,此文是以写成的一篇抒怀之作。作者的另一篇赋作《》,阐明了自己对生死、祸福达观的态度,表现出鲜明的倾向。2、枚乘是群体的杰出代表,《»载乘赋九篇,其《〉〉、«»均为前人所称道,然而以«»最为著名。3、《七发》对先秦文学多有借鉴,其中涉及劝谏楚太子的养生理论和《»的论述相关,而《七发》一文的理论渊源可以从«»找出。4、《七发》在体制上沿袭了《»的«»和«》,区别是《七发》把铺排对象作为因素加以了处理。《七发》一文中以一段的描写最为精彩,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把描写对象写成是一支声势显赫的。5、《七发》辞藻繁富,多用和,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赋。在它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6、去世和继位,是汉代文学由初期进入盛期的转折点,这一时期文坛上以赋见称的作家有、7、司马相如的代表作是《»和《》,此外还有抒发对秦迅速败亡的《〉〉,针硬崇尚神仙之事的«》,号称历代宫怨作品之祖的《〉〉,还有«〉〉、《难蜀父老》等等作品。8、在《子虚赋》、《上林赋》中,作者虚构了、和三人。文章结构,都是篇首几段用领起,中间用铺叙,篇末又用结尾。作品句法灵活,用了许多,并间杂。描写景物时,大量采用了,如描写游猎主要用,这就使得文章音节短促,应接不暇,文采斑驳陆离9、汉武帝以后至、时,文坛重又焕发异彩。其中以赋名世并影响后代文坛的当推王褒和,、父子的汉赋作品也颇有文采。10、汉宣帝时,上层社会发生了一场关于乃至的讨论。在这场辩论中,宣帝指出了某些不以为宗旨的文学作品存在的合理性,对以为旨归的流派给予了必要的肯定。在这种思潮支持下,以“”为特征的赋,取得了较大成绩。11、王褒的赋作主要有《»和《〉〉。扬雄赋作中,«»实开了后世京都赋的先河,《〉〉、«〉〉、«〉〉、《》四篇是他的代表作。刘向的赋多不出《»窠臼,刘歆的《»对后来的述行言志作品较有影响。上述赋中,是西汉文坛具有辩丽可喜虞说耳目”特点的代表作是«》。12、东汉初年,面对都洛、都雍的争论,作了《〉〉,这篇作品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投影的基本知识及三视图
- 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塑造
- 房地产行业培训框架
- 员工个人安全自我教育
- 陕师大附中2025年初三3月质量调研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地学制图》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师范大学附中2025届高三4月“圆梦之旅”(九)生物试题含解析
-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汉字文化常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2025届六年级下学期模拟数学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宝鸡市清姜路中学2025届中考初三化学试题3月模拟考试题含解析
- 湖南省矢量地图课件模板(各市、区县地图-可编辑、配色)
- 医疗机构消毒记录表清洁消毒日检查记录表
- 第二单元 音乐故事 -鳟鱼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音乐九年级上册教案1000字
- 2024年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员技能及理论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森林区划(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课件)
- 2024春期国开电大专本科《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 《电力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机械特性的声纹振动分析法》
- 某装配式整体混凝土结构监理实施细则
- 无人机足球团体对抗赛项目竞赛规则
- 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 《沁园春 长沙》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