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析_第1页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析_第2页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析_第3页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析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析【摘要】传统法律文化在清末变法之际,制度层面的功效消失了,但精神实质却仍在阻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传统法律文化形成和特点的把握,能够说明法律实施的实然和应然的冲突,有利于深刻把握现今法治社会建设实践。文章从礼法关系转变、法与和谐、息讼、德礼、人情的关系等角度考察、探析传统法律文化。【关键词】传统法律文化;礼法;和谐;人情文化的概念有广狭义之分,最广义指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包括物态的、制度层面的、行为层次和心态思想层面,而狭义的那么仅指心态思想层面。物态层次的文化要紧指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是“加工,制造的各类器物,物化的知识力量”。制度层面的文化是“各类标准体系”,随着清末变法、西学东进的热潮而消逝。但行为文化方面,“约定俗成的风俗适应”却到处可见,如农村成婚仍遵循的婚姻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家产继承中的出嫁女几无份额,拒讼,被誉为东方司法独创的调解制度,和刑法中主刑什么缘故是五种而不是更多,乃至“和谐社会”的提倡,这些都能在古代法律中找到原型(固然古今对和谐的明白得有质的区别)。但清末至今,世人对古代法律文化却大多持批驳的态度,似乎只有符合西方标准的社会才是至善完美的。近十余年法学家热衷于探讨中国法学何去何从,选择本土化仍是西方化,因此深切研究古代法律文化既可知古又可鉴今。一、中国法律文化概述文化是在比较中产生的,若是没有西方式律文化的存在,也就可不能有东方文化,中国法律文化的对称。“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法律,而每一种特定的法律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1]”,法律文化作为文化整体下的子系统,从最狭义的概念看,是指一系列行为、风俗中所含的稳固的观念、心态。法律文化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学界主流观点要紧有以下三种:法律文化是由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和与法律相关的行为方式组成的复合体[2];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份的法律文化,要紧指内化在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设施和人们的行为模式中,并在精神和原那么上引导或制约它们进展的一样观念及价值系统[3];法律文化既是一种用文化的目光熟悉法律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也是一种具有实体内容和对象化的文化结构,而且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着的[4]。以上几种观点各具独特的视角,但都表现了以下几点:一是学科视角的转变,从文化学到法学。二是研究对象的具体转变。三是研究活动性质的转变,由纯对象之争到方式之争。二、礼与法的关系考察法律文化的特点在于与“礼”这一概念的复杂关系,明白得法律文化不能孤立地考察法本身,而应从法与礼关系的进展来研究法律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在于礼,提及古代法律文化最直接的观念确实是“德主刑辅”、“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但这并非是古代法律文化的全数。确切地说,由汉武帝尊儒术为始,成熟于唐朝的《唐律疏议》,进展固化于元明清的高度归纳和总结。源头在周公制礼,周公历经多次制周礼,形成一套完善的治理系统。礼一开始就有义和制的区分,前者指精神层面的亲亲、尊尊(后来进展为忠孝节义),后者指“五礼(吉、嘉、宾、军、凶)”或“六礼”。现在的“礼”确实是此刻的“法”,因为其知足“法”的三大特点:标准性、国家意志性和国家强制性。法的产生和壮大是历史的必然。儒家重视礼义,法家重制度建设,各有偏重,而儒法在汉代的合流,本源在于二者起源的同一,是历史进展的螺旋上升而不是简单的反复。(二)礼与法关系传统意义上的法不等同于现今意义上的法,仅指制度标准层面,而不妥然包括法的学理学说,这一观点严复有明确的表述。中国有礼刑之分,以谓礼防未然,刑惩已失。而西人那么谓凡著在方策,而以一国必从者通谓法典”,并进而指出西方式对应古代中国的不仅是刑律,更有理、礼、法、制之意,简言之,西方式既有制度标准又有学理学说之意,现代法理学对法的研究确实是如此,而律在古代多指制度标准,法(确切说是律)的价值剥离为“礼(义)”,礼是中国古代法律追求的目标。三、中国法律文化的特点古代的和谐指的是一种朴素的自然主义精神,既包括对自然也包括对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是人格化的神,而是自然,对社会秩序的破坏确实是打乱了整个宇宙的秩序、自然的秩序。这种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法律上表现为:一是对生态的爱惜,如秦律中对违天时狩猎的惩罚;二是始于汉代的秋冬行刑制度。《唐律・断狱》“诸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徒一年”,违时行刑,被视为逆天之道,会受到刑事惩罚,因为刑杀是剥夺生命的屠戮,“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以杀,冬寒以藏”,因此刑杀当在秋冬以与时令相符。三是无讼观念,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虽说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多讼都不是社会的追求,讼作为对和谐、秩序的破坏从来不是古代法律的目的,但中国似乎更有特点,无讼成为一种形式化的标准。(二)对道德和礼的追求那个地址的礼既有礼法也有礼义。从历史的进展看,法(刑)的产生即是保护礼治,西周的“明德慎刑”思想就有了偏“德”(那个地址的德不是指道德)之意。而张中秋在《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中表述,汉武帝至东汉末年,“引经决狱”和研究律学,从说明法律这种侧面迂回实现保护礼治。但现在引经决狱本身即说明礼和法仍是分立的。西汉宣帝“亲亲首匿”入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引经入法”,借立法之机把“八议”(曹魏新律)、“准五服以定罪”(晋律)、“官当”(北魏律)、“重罪十条”(北齐律)入法,礼的内涵、制度取得法律的确认。隋唐承旧制,把礼奉为最高的价值评判标准,凡礼之所认可的确实是法所赞同,反之,礼之所去亦法之所禁,即“礼之所去,刑之所禁,失礼那么入刑,相为内外也”(后汉书•陈宠传),达到了“唐律一准乎礼”。(三)法的工具性价值的突显中国法在产生时也有自己的核心,也有公平正义的因素,《说文解字》中“澹,刑也,平之如水,麓,因此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就有公平判定之意。但这种核心又有一套自己完整的体系,即人伦道德,经统治者整理后的礼(周公制礼),法的价值就在于礼的实现,法本身没有产生自己的完整内核,尽管也有公平正义的追求,但公正的标准在于礼,而不是法。简言之,法在保护“礼”的实现的工具性价值得以充分表现的同时,不自觉地丧失了自身的价值。这在晚清政府修律中的“礼法之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民国时“立宪与共和之争”都有表现,礼的过度壮大拘谨了法律的自我进化。(四)重人情轻“法律”“人情即法,重于法”,第一个法指的是法的价值,是判定法的标准,第二个法指的是具体的条文,即法条是保护人情的工具,必要时能够破法容人情。最重要的是当法与情冲突时,不能轻易破法容情,而须等到法律的修、改、废的原那么保护了法律的权威。西方也有宗教标准等与法的权威对抗,犹如礼义与法的对抗,但法的公平正义理念占据了上风。而在中国争取权威的斗争中,源远流长的“人情文化”占据了上风,人情的壮大压灭了法的权威,即便有严格执法的个例,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