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精心整理精品文档可编辑的精品文档安徽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学特色项目之一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创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安徽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特色二○○四年九月
目录一、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形成和强化人才培养特色……(1)(一)建校初期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1)(二)有组织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特色……….(2)(三)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展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淀形成我校人才培养特色………….(4)(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人才培养特色……....(7)二、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体现人才培养特色……..……….(11)(一)主动适应经济建设,不断明确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11)(二)依据培养目标,精心设计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14)(三)大胆实践,创新本科人才培养的制度模式…………(21)三、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弘扬人才培养特色…………………..(23)(一)构建以夯实基础为目的的理论知识系统,加强基础教学…………..(23)1、按照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设置公共基础课平台……(23)2、按照重学科淡专业的要求构建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平台……………(25)3、按照专业特色,设置专业方向选修模块课程…………(26)(二)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8)1、推进实验课程内容整合,构筑基础、综合、设计三个平台的实验教学体系…………….(28)2、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推进实习教学环节的“产学研”结合…(30)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对实验或实习进行模拟、仿真教学………...…..(36)4、加强毕业设计环节、强化学生综合训练……………..(38)5、加强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拓展实践能力培养的空间………………...(39)6、加强实践教学评估、考核和规范管理………………..(40)四、人才培养特色的实践效果……………………(41)(一)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41)(二)促进了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教学建设不断加强……(42)(三)促进了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的提升……(45)(四)获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改革成果……(45)(五)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47)五、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彰显人才培养特色……(48)
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创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安徽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特色建校以来,学校依据办学定位,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创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安工大人才培养特色,并在新的实践中强化这一特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本科毕业生,为行业、区域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一、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形成和强化人才培养特色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历时20余年,经历了一个伴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坚持不懈、不断探索、不断推进、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了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和强化。(一)建校初期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建校初期(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广大教师在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和对教学工作和其它各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的思想指导下,积极探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和途径,努力培养又红又专的冶金工程技术人才。这一阶段的探索,保证了本科教学质量,并获得5项省部级教学成果。毕业生以其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为刚刚举办本科教育的我校的生存和发展,为培养合格的本科人才,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二)有组织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特色1988年1月,学校召开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总结建校10年来人才培养的实践,提出要“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特色的本科毕业生”。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校自1989年开始就建立了教学改革立项研究制度。1995年12月学校召开了以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为主题的校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先后两次教学工作会议,有力地推动了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特色的积极探索。早在1984年热能专业就开始以“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道路创建新专业,提高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实施教学、实验教学、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第二课堂等配套改革,把学生带到科研和生产第一线,以科研带结业,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之后,学校先后进行了以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为重点的金相专业试点班培养模式研究;钢铁冶金专业以教学为中心,努力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工程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科研能力;煤化工专业紧密结合科研和生产实践,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冶金机械专业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组织教学过程;会计专业采用分段式组织教学,加强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等等。这些探索,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产学研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为我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进行了有益的实践,还取得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与此同时,学校修订教学计划,注意加强基础、加强主干课程、加强实验实践环节,突出能力培养,有力地促进着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这一阶段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研究先后获得了1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和23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0项)。这些改革研究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向社会输送的一批批合格本科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还发表了一批有较大参考价值的教学研究论文。(三)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淀形成我校人才培养特色以1996年我校承担的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课题“一般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为标志,我校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进入了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展开阶段。1998年3—4月召开的校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及工作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教学改革放在各项改革的核心位置上,大力予以推进。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强化德育工作,加强基础教学,优化知识结构,注重能力培养;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以承担的原国家教委课题为中心,以专业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狠抓教学改革立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推动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1999年召开的校第四次教学工作会议,以认真贯彻全国和全省高等学校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为主题,进一步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加强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坚持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继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全面落实学校确定的培养面向21世纪,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素质教育,加强实践环节和以产学研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加强学风建设,严格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和质量监控,规范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围绕“一般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这一国家级课题,学校共配套课题48项,获省级课题14项。课题研究与实践取得积极成果。发表了一批理论研究论文,形成了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如《面向21世纪工科人才全面素质教育大纲的基本框架》等;形成了冶金、化工两个专业的试点培养方案,并推广到当时全校所有本科专业;促进了课程内容和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配套改革以及教学基本建设的加强,也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指导组在《研究动态》上先后两次刊发了我校课题研究情况。2000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山东大学召开的“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成果报告会上,共有9个大会交流报告,我校作为主持学校之一的六院校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课题总结报告在大会上作了交流,这是一般院校改革成果在大会交流的唯一代表。这一阶段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共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这一阶段,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先期关于全面素质教育大纲的基本框架为主的理论研究为起点,使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和目标导向,并经过几轮的改革,逐步提炼、升华为有一定普遍意义并带有规范性的理论认识,用以指导改革实践,并全面落实教育部高教司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概括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一是加深了对全面素质内涵的理解;二是实施了体现全面素质教育的体系;三是加强了课程体系和内容的重组、整合和优化;四是形成了基础性、操作性、综合性、设计性等不同层次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五是实施课内和课外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本阶段的改革成果充分体现和固化到1998年制定的8个专业和1999年制定的19个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并在实践中得到认真落实,使人才培养特色由点上的探索发展到面上的系统实践。至此,历时20余年,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和改革实践中,积淀形成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体现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的人才培养特色。(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人才培养特色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启动,我校获得“21世纪初一般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理工科实习与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和“一般工科院校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3项新的国家级立项教改课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入对上一轮改革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巩固、扩大,并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的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使人才培养特色得到强化,并凸显其鲜明与独特。新世纪高等教育教改工程共批准670项课题,由248所院校承担。其中承担1-2项的院校占70%,承担3-9项的院校占院校数的24%。安徽省共有9所院校(含中科大、合工大)获准课题18项,我校为获准新的国家级立项教改课题较多的院校之一。2002年,我校又成为“大学生学习改革与创新”这一国家教改项目的主持单位之一,并负责承担“大学生学习改革理论研究与系统构建”项目的研究。2001年4月召开的校教学工作会议,以主动适应高教扩招形势,努力提高我校教育质量为主题,重申了“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教学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了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好,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2002年6月召开的教学工作会议以学习贯彻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精神,加强教学过程考核和监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回顾了一年来承担3项国家级教改课题的进展情况,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工作重要地位的认识,认真落实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加大对本科教学工作的投入,健全和加强教学质量保障、监控和评价体系。2003年4月召开的教学工作会议以贯彻教育部2001年5号文件精神,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为主题,在明确我校关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目标、做法和思路的同时,再一次提出要继续以国家级教改课题为龙头,推动面上教学改革的展开;把学校各项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固化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人才培养特色。据此,学校出台了制订新一轮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与框架方案,形成了我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使学校培养人才的定位、方向和特色更符合社会需求,进一步加强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年底召开的校党代会要求:从学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办学特色出发,从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质量观出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符合我校实际、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结构和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同时对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都提出明确要求。三年多来,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和要求,我校始终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在广度上逐步全面展开,在深度上不断向纵深发展。为配合几项国家课题的研究,一方面积极争取省级立项,共获省级教改课题28项(其中重点7项),同时确立校级教改课题106项,全校有半数以上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工作。这一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基础,重学科淡专业,注意共性与个性、课内与课外、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注重加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彰显人才培养特色。三年多来,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批新的成果。“21世纪初一般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理工科实习与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这两个世行贷款项目,和“一般工科院校经济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在中期检查时被华东片指导组认为项目进展良好,并获教育部追加研究经费,《理工教改动态》对研究与实践情况进行了报道。尤其是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要方面的“理工科实习与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项目在西安会议上交流的材料被选入教育部高教司编辑出版的《改革、创新、发展——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成果第一集》。《高等工程教育信息》对此也作了大篇幅的报道。2003年10月,这几项国家级教改课题按计划完成了任务,结题时受到验收专家组的肯定和好评,《理工教改动态》报道了结题验收情况。项目结题验收专家组认为:这3个国家级教改项目研究思路和改革方案,起点高,科学性、实践性强,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对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实施的技术路线科学,措施得力,取得了显著效果。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具有代表性、先进性、特色鲜明;构建的四年不断线的课内外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科学性、完整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项目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成果,对一般院校本科人才培养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2004年5月,教育部专家组终审验收意见对此给予了肯定:“项目研究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注重人才的多样化和个性培养,实践操作性强,对同类院校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与此同时,我校在推进和实施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和评估等方面均形成一系列规章制度、评估和考核体系,既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也对强化人才培养特色起到了制度保证作用。二、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体现人才培养特色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办学定位的不断明确,在办学实践中,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明确,培养计划不断优化,培养制度不断创新,从而,使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和强化,有培养目标的明确导向,有培养计划和培养制度的可靠保证。(一)主动适应经济建设,不断明确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多年来,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系统规划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找准办学定位,并确立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早在1992年,学校在制定《综合改革思路》时,认真总结15年来的办学实践,针对我校毕业生具有安心基层、重视实际、工作踏实、能较快适应具体业务工作需要的优点并在冶金行业获得好评,但还存在着工程意识、经营管理能力不强,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高,知识覆盖面较窄,后劲不足等问题,首次明确提出了“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是培养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应用型和经营管理型的技术人才。”1995年12月召开的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在总结了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后8年的教学教改工作,分析形势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人才培养上,要努力形成我校毕业生的特色:“思想素质好、专业基础扎实,适应性强,能理论联系实际,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深化,经过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校领导的综合决策,不断地调整和确立了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1998年学校提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立足华东地区、保持冶金特色、拓宽服务方向;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本科教育为主、工科专业为主、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的办学方针;培养面向21世纪,敬业爱岗、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2003年底的党代会、2004年教代会和教学工作会议都一再明确我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办学定位: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兼顾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坚持以工科为主,充分发挥工科优势,工、经、管、文、理、法多学科协调发展;坚持立足安徽,服务行业,面向全国;坚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基础扎实,就是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有发展后劲。知识面宽,就是要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有相邻学科的知识、管理知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经管文类专业学生要有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实践能力强,就是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综合应用所掌握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还要特别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意识,养成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适应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发展的需求。综合素质高,就是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就是要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创业的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崇尚真知、追求真理、勇于探索。能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辨明方向、善于选择、寻求出路,学会生存。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21世纪初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培养质量的要求,也集中体现了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特色。为不断完善我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和制度上的保证。(二)依据培养目标,精心设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体现。随着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明确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及时把改革成果固化到教学计划中,使教学计划不断优化。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教学计划的制定结合每年召开一次的教学工作会议,经过全校上下努力,广大干部和教师不断更新观念,一些反映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观念取得了基本的共识:一要转变狭隘的知识质量观,树立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素质为根本的全面素质质量观;二要转变精英教育阶段统一规格要求的人才观,树立大众化教育阶段适应社会需求,提供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多层次人才观;三要转变重学轻用、重理论轻实际的观念,树立学以致用、理论紧密结合实际的观念;四要转变狭窄的专业化教育思想,树立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重学科淡专业的基础性教育思想;五要转变学校教育单纯以教师为主导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根本,重视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教育观;六要转变以传习为主的教学观,树立以实践、创新为重点的教学观。从而,为教学计划的优化提供良好思想基础。2、以明确的原则要求规范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制定,既要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从实际出发,总结推广试点专业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为中心整体优化专业改革方案的实践经验,使全校各专业培养计划的设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此,学校于1999年和2003年先后两次就教学计划的制定颁发专项文件,明确提出了整体优化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一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二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三是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四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五是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原则;六是提供足够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同时,根据上述基本原则,提出了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框架。3、以试点专业改革方案进行典型引路上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冶金、化工两个专业为试点,在培养目标、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均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改革。首先,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冶金工程专业从分析当时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按照人才素质构成的主要方面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培养目标,即第一类为理论—技术型或技术—理论型;第二类为技术--管理型和管理—技术型,第三类为理论—管理型和管理—理论型。化工工艺专业提出以设计制造、运行施工为主的“工程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在课程体系结构优化方面:冶金工程专业以涵盖钢铁冶金、有色冶金及电冶金等宽口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概括为“一主、二辅、三综合、四条线”的模式。“一主”是指建立在化学冶金学(或称“过程冶金学”)基础上,钢铁生产理论、工艺、装备及其系统优化的本专业主干课程系统;“二辅”是指以金属学(或称物理冶金学)为基础的广义冶金学和以机电一体化为方向的机、电基础理论;“三综合”是指现代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工程实践、实验技术和工程设计三个方面综合能力的训练;“四条线”是指数学、计算机、人文、语言四个方面在教学与实践上做到“四年不断线”。化工专业按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组合为六大系列课程体系:即人文、社科、语言课程系列;数学、计算机课程系列;物理、机电课程系列;基础化学课程系列;化学工程课程系列;专业方向课程系列。第三,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冶金工程专业在实施专业实验的设计性和开放性的同时,重点加强和建立了系统的工程设计环节,包括一年级开设的“工程设计导论”为学生提供工程设计的基础概论知识和自己动手组装简易机械设备的工程实践;二年级从事机电方面的课程设计;三年级进行冶金生产单元设计或环保、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等方面的设计;四年级结合实际完成毕业设计。化工工艺专业一方面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体系。从第一至第七学期将实验按不同层次安排为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训练;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实验;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有机物合成、测定和分析实验;无机物合成实验;化学工程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同时形成了“工程设计”的系列环节,将原专业教学计划中仅有各占一周的两个课程设计改为共7周的四个工程设计,即分别安排在第2、4、6、7学期的机械制图设计、单体设备设计、化工单元设计及化工厂车间设计。最后为第8学期实施综合训练的毕业设计。第四、适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本着精选原则,开出了人文、社科、艺术类选修课。同时,冶金工程专业举办了工科大学新生研讨班。介绍高等教育的历史和作用,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介绍、培养和训练相关的学习技能,指导学生确定价值观及人生哲学等。化工工艺专业开展了“八个一工程”教育活动方案,即学生在四年中担任一年社会工作,每年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每年自学一门专业课以外的知识,每学期参加一次以上的校、系学术报告会,每学期读一本好书,每学期参加一次志愿者服务活动,每年参加一次演讲会,每学期参加一次校、系文体活动。冶金、化工两个试点专业改革方案,为优化全校本科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起到了典型引路和示范的作用。4、教学计划不断得到优化在试点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学校先后进行了二轮教学(培养)计划的系统制定和修订。第一轮在完成了98级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8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基础上,结合新专业目录的贯彻全面制订了99级19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以及“两课”及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体育与德育等培养计划。第二轮是在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2001年4号、5号文件,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优化、推广上一轮改革成果,出台了《制订新一轮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框架方案》,形成了2003级教学计划。第一,99级教学计划的构成。学校于1998年12月和1999年1月先后两次召开了有关《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及《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整合、重组、优化》的研讨会,就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实现培养目标应树立的基本观念,制订99级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有关教学体系改革的方案等展开了深入研讨。99级教学计划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是,结合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认真贯彻新专业目录,以专业基础要宽、专业方向要柔的原则,本着有利于学生终身教育和获得综合素质的思路,合理配置教学体系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力三级平台;二是,按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定位,把培养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和各教学环节,构建科学的实验、实习和工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三是,倡导“工、人文、商”渗透,在注重科技教育同时,加强人文社科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教育;四是,确立外语、计算机四年不断线的教学体系,形成相应标准和实施分阶段考核;五是,按培养终身体育基础的原则和达到《大学生合格标准》为目标,形成课内外结合的体育教育体系;六是,本着课内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培养计划由课内计划和课外培养方案两部分组成,并确立相应的最低学分;七是,贯彻因材施教,建立若干跨学科专业的课程模块和跨学科任选课为优秀生跨学科学习和学习辅修专业提供条件。在具体安排上还规定了相应的学分(学时)总量控制。该轮计划在1999年安徽省召开的普通高校教务处长座谈会上作了典型介绍,得到与会者好评,并有不少学校来索取有关材料。第二,2003级教学计划的特点。2003级的教学计划在1999级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结合贯彻教育部2001年4号、5号文件精神和我校2000年以来承担的3个国家级教改课题的实践,根据学校关于“坚持立足安徽、服务行业、面向全国”的服务面向和“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传承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的要求,明确了教学体系的纵向按公共基础、学科大类基础(含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三个平台,横向按理论教学体系、课内实践教学体系和课外实践教学体系三个部分,以及规定学生完成某一专业必修学分基础上,允许学生跨学科专业完成规定选修学分的基本框架。通过构建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大类基础课平台、专业课模块,加强基础,灵活专业方向。在学时分配和课程设置上做到“四减少四增加”:减少课内总学时,增加课外学习时间;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减少专业课学时比例,增加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学时比例;减少理论讲授学时,增加实践环节教学内容。从而,体现了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和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的原则,也为实施学分制、选课制和弹性学制创造了条件。综上可见,我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在两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和实践中,从改革前的比较分散、零碎的表述到上一轮改革中的集中概括和提炼,再到新一轮改革中强调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实现了两次大的飞跃;同样,与之相适应人才培养方案,从重视理论教学到既重视理论教学又重视实践教学,再到形成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呼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注重实践、注重创新的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四年不断线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也实现了两次大的飞跃。(三)大胆实践,创新本科人才培养的制度模式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不断深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我校不断改革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推进制度创新。在上一轮改革中,我校进行主辅修制、学年学分制的试点工作。新一轮改革,在总结、推广、健全、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1、实行“双学位”制、主辅修制,培养复合型人才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我校计算机科学技术、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等4个专业被首批设置为“第二学位”专业,这在安徽省是第一家。从2003年开始,在全日制本科学生中试行双学位教育,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在4-6年内通过打通基础课和跨学科交叉选修课程完成两个专业的课程学习,取得相应的学分即可取得双学位毕业资格。另外,准备在本科教育中逐步引入部分职业证书认证培训。如:计算机、ISO质量认证等。近三年有42人取得辅修专业结业证书,73人取得辅修专业系列课程结业证。2、全面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2001年在2001级本科新生中开始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新模式,并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并在2002级、2003级推广。2004年在全校本科各个年级全面实现了教学管理从学年学分制向学分制的转换,全面建立了具有安工大特色的以选课制和弹性学制为核心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新模式。选课制和学分制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同时也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规划和决策等能力。通过实施学分制和选课制,推进了教学管理手段和方式的规范化、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形成了有利于因材施教的管理平台。目前,已建立了微机排课系统、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网上选课系统、试题库建设系统、教务信息网络化系统、学生网上评教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等。3、因材施教,培养拔尖人才,进行“2+2”培养模式改革试点2001年,在电气信息、冶金材料、化工三大类专业2001级新生中选拔了4个班140人组成教改试点班,前两年主要是进行以夯实基础为目的的基础课程方面的改革,后两年按入学时的专业能组成一个班的继续进行专业课程方面的改革,人数较少不能组班的回原专业班级,由导师指导。通过试点,我们力求实现在打好较为坚实的发展基础、进一步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有一个明显改善和提高,其中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能考取研究生。同时,经济学院在2001级新生中亦选拔了70人组成2个试点班,进行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点。通过一学年的实践,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2年,对试点班的培养方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全部打通基础课程,大力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让学生提早进入科学研究和实验研究。试点班的人数由2001级的6个班210人,扩大为2002级数理试点班210人、经管试点班140人、英语试点班450人。2003年继续推广,扩大受益面。三、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弘扬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的长期实践,积淀形成了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的弘扬,又在新的办学实践中,促进了教学计划的不断优化,促进了以“夯实基础”为目的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基础教学的加强,促进了以“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实践环节教学的加强,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优化,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培养的人才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构建以夯实基础为目的的理论知识系统,加强基础教学1、按照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设置公共基础课平台。公共基础课平台由“两课”及思想道德素质基础、人文素质基础、自然科学基础、身体心理素质基础、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和非英语专业的外语基础等6个部分组成。“两课”及思想道德素质基础:由“毛泽东思想概论”等5门政治课和“思想道德修养”等3门德育课组成,课内学分按学科专业不同为16-18学分,其中包括三分之一的课内实践环节,另每学年对应所开设的课程,安排1个学分的课外社会实践,由“两课”教师组织指导和考核。人文素质基础:由(1)语言、文化类;(2)艺术类;(3)古代或当代中国与世界类;(4)人才类;(5)自然科学概论类等5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设若干选修课,一般每门选修课为1-1.5学分。理工类学生应选修(1)-(4)类不同模块的课程,文、经、管、法类学生除必选(5)模块课外,另修其它3-4个模块课,总计选修不少于6学分。此外,每个学生还必须完成《安徽工业大学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试行)》所规定的“德育学分”和“特色学分”。自然科学基础:由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和基础化学等课程组成,按学生学科专业的不同,各设置不同的层次,规定层次A(或B)对理工类学科开设,层次B(或C)对文、经、管、法类学科开设,前者为必修,后者为选修。学生允许选择高于规定的层次学习。身体心理素质基础:包括体育、军事和身心素质健康三部分,其中体育课和军事理论课共7.5学分、150学时,为课内必修;军训为2学分,不少于14天,为课内实践必修;“身心素质健康教育”20学时,以讲座形式分散在几个学期完成,另设体质健康限选(在二、三学年未达到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学生)和课外体育、军事类锻炼项目的选修学分。计算机基础: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语言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三个层次。其中“计算机文化基础”对入学新生经个人申报,学校组织考核达到教学要求者可予免修,并获得相应学分;“计算机技术基础”由各学院确立是否必修;“语言程序设计”设多种语言,供学院或学生任选。外语基础:基础英语设置不同起点和不同终点的多种规格,适应入校新生英语基础不同和不同学科要求的差异。另设若干涉及视听、写作、翻译等为专项内容的选修课,供非英语专业学生选修。2、按照重学科淡专业的要求构建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平台。为实现拓宽基础,增强培养的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构建了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平台。工科类的工程基础:包括机类和非机类的力学、制图和机械设计基础和非电类的电工学和电工电子实验等。经管类的经管基础: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专业的必修课,和供本专业以外所有经管类专业选择的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政治类的政法基础:由从属于法学一级学科大类的法学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共同学科类基础课组成,包括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宪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课程。信息类专业、材料类专业、土建类专业、化学化工类专业都根据学科大类要求,统一设置了各自的学科基础平台。3、按照专业特色,设置专业方向选修模块课程。在注意夯实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各专业都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均设置了若干专业方向选修模块供学生选修。如冶金工程专业,设置了冶金生态和资源综合利用、冶金工程与过程仿真等专业模块;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设置了金属轧制和塑性加工模具设计两个专业模块;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设置了煤加工和洁净煤利用技术两个专业模块;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置了机电一体化、液压技术和冶金机械三个专业模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了软件工程、控制检测和网络三个专业模块;统计学专业设置了市场调查与策划、宏观经济分析两个专业模块等。以上三个平台的课程体系如下表。
新一轮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两课”和思想道德素质基础政治课5门、德育课3门、法律基础、课内外实践人文素质基础语言文化、艺术、古代和当代中国与世界、人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概论5个模块选修、课外人文素质实践自然科学基础教学系列(高数、概率、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基础化学与实验、数理选修课、课外数学建模及理化操作技能竞赛身体心理素质基础体育、军事(理论课和军训)、身心健康讲座、课外竞技体育和军事项目选修计算机基础文化基础、语言程序设计及技术基础、课内外上机实践外语基础设置不同起点和不同终点多种规格,按4级、6级两个终点目标组织,设英语选修课若干学科平台基础工科类工程基础力学、制图、机械设计基础、非电类电工(实验、实习)、按专业推荐不同设置方案经管类的经管基础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等统一必修,另设会计、统计、电子商务等6门供本专业以外的经管类选修政法类的政法学基础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宪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9门不同专业的部分必修、部分选修电气信息类基础电路电子、信息与系统、控制工程、微机系统与接口等9门必修,另设供外专业的选修17门材料类基础材料学概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分析方法建工类基础建筑CAD、环境质量评估与系统分析、工程测量学及实习、建筑概论等必修,另设供外专业选修平台课4门化学化工基础四大化学和化工原理(均含实验),按不同专业分2个层次设置专业模块按专业特色设置分必选和选修模块,供本学科不同专业选学,供不同学科作为辅修专业选学除以上三个平台设置以外,在知识体系中还注重工、经、管的结合,坚持在工科专业普遍开设经管类课程(如企业管理、法律基础等),在经管类专业开设工科类基础知识性课程(如工业概论、科学技术史等)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在机械学院和管理学院学生中从2001级开始还开展了读百部名著、观百部影片、唱百首名歌等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并规定了相应的考核要求。(二)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推进实验课程内容整合,构筑基础、综合、设计三个平台的实验教学体系改变过去实验课程仅限于验证理论,单纯掌握操作技术,多数依附于理论论证的做法,实施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工科专业都建立了相对独立的专业实验课和综合性的专业实验。部分工科专业综合性专业实验课一览表专业专业实验课名称学时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塑性加工测试与实验48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工工艺实验56应用化学仪器分析实验42给水排水水处理实验32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32机械类机电系统测控实验16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软件与数学实验64冶金工程冶金实验技术16金属材料材料学实验48热能与动力工程热工实验40如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塑性加工测试与实验》,将原有几门分别附设于课程的实验,经重新整合,按实验设计、测试技术基本理论与方法、实验数据处理、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分析、典型生产工艺参数建立数学模型等内容设置实验项目,形成了从操作训练性实验,理论验证性实验,到探索性综合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层次性体系,使学生通过该实验课训练能初步掌握材料成型加工中的各种测试手段和实验技术,并编印了《塑加工程实验》教材。一些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也设置了独立的实验课,如物理实验、工科化学实验、电路电子实验等。《物理实验》实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段与分级,建立以基础、综合、设计三个教学平台的实验教学体系,并编印了相应的教材。在实验项目的优化配置中,淘汰了约30%内容比较单一、纯验证型的项目,在保留的实验中,本着尽最大可能充实信息量,以求“一个物理量可以由多种方法来测量”、“一种仪器可以用于多项测量”,求“动和变”而弃固定思维,从而对学生基本科学实验思想、方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锻炼,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为了实施“因材施教”,物理实验还按不同基础的学生组织教学,开出了36学时的选修实验项目。对教学试点班物理实验中综合应用性的项目,达到总学时的70%,并实现了实验室的开放。《工科化学实验》对原开设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实验进行了整合,既考虑各部分知识的系统性,又兼顾实验体系的完整性,按照基本实验技能、化合物(无机物与有机物)性质与制备、物化常数测量与分析、综合应用等不同侧面与层次重新构建了工科基础化学实验体系,并编印了实验教材。学生在完成大量基础和综合性实验的前提下,通过对一些典型的综合面广的实验项目进行自主开发、设计,以提高学生创造、创新能力培养。《电路电子实验》和《电工实验》作为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和非电类专业有关电学基础实验,通过对原单独设置电路实验、电子实验和设计,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电子实习等内容的重组,减少验证性,增加设计性实验,形成了电路和电子的基础性实验(包括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常用元器件和电路的焊接、插接,参数测量和信号获取等),对电路和电子产品进行计算机模拟、辅助分析为主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PSPICE电路模拟仿真软件和EWB虚拟电子工作台的运用,对诸如交通管理系统、水箱水位自动控制系统、多路有线对讲机等有实用价值的电路中子系统的设计等)等不同层次的实验系统,并编印了《电路电子实验教材》。2、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推进实习教学环节的“产学研”结合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施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实际”的重要方式。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实习环节的质量,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我校建设实习基地的基本思路:一是根据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计,制定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规划,并按项目、教学方式、设备和手段、投资、建设期、预期效果、负责人等列出建设规划纲目,并经校院二级教学委员会讨论、论证后付诸实施;二是根据专业方向和特色选择好对应企、事业单位,按照互惠互利原则,通过签订协议和长期合作经历,形成稳定、有效的校外实习基地;三是努力建设以校内外技术开发科研院所、,产业为基础的“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并探索通过三结合基地进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第一,金工实习、计算机实习和电工电子实习三大面向全校的校内工科基础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强。2001年以来学校投入近千万元用于硬件条件的改善,同时积极组织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制度的改革。金工实习:一是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调整和充实《金工实习大纲》,修订和完善《金工实习教学指导书》;在实习的诸工种中,试行主辅修实习制。二是删减陈旧内容,精选传统实用工艺知识,增加新技术,尤其是数控技术知识及技能的训练。并在机类专业中部分学有兴趣的学生中开办数控技能强化训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三是改革实习教学方法。增加实习作业件的多样性,突出个性化,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实行实习作业件中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鼓励学生克服或减少标准件的“克隆”,指导学生大胆自主创新实习。四是变分散实习为相对集中实习,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实行几个主要工种中相对集中实习,其他辅助工种则分散实习。五是单工种技能和综合训练相结合。在非机类专业中,以单工种技能操作为主。在机类专业中力争贴近生产实际,模拟企业生产运行,增加质量控制,技术与经济分析,工艺编制与可行性分析,以及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综合工程素质训练。计算机实习:一是构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语言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和三级平台。全面修订教学计划,编写了实验指导书。二是利用中文演示软件PowcrPoint的幻灯片制作功能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三是改革考试方式。实行了教考分离和无纸化考试(即学生考试全部上机进行实际操作,既考理论,又考实际操作,这是Windows平台比较理想的考试方法)。同时,也实行了考试和判卷都在计算机上进行。电工电子实习:该基地具有进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课程实验和开展第二课堂科技活动等综合功能。在强化工程训练、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几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一是进行了实习内容的整合。将具有相同实践性质的“电子实习”进行了整合,并编写了相应的实习指导书。二是在保证基本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大量增设了设计性、综合性实习、实验项目。目前,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由原来的40%增加为78%;同时,增加了选做实验、新专业技术实验。三是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广了计算机仿真实习、实验,收到了较好效果;第二,校内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得到加强并在专业实习中发挥了作用。以往各专业一般基础性的认识实习和部分操作性的生产实习均需要全部在生产企业进行,这既存在安排、组织和落实与企业的正常生产存在一定的矛盾,又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我们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建立校内专业实习基地。按照典型性、基础性、模拟性的要求,建成冶金、化工、电类等专业的校内实习基地,并投入实际的运行,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实习效率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动化专业在依托全校性电工电子实习基地的同时,在校自动化工程公司和西门子公司的支持下组建了一个价值约200万元的工业控制网络实习基地。该网络包括德国西门子公司最先进的PLC、软PLC,以wince和FIX组态软件为基础的工作站,集Etherent、PROFIBUS现场总线为一体,由于采用了多样化的实习措施和手段,充实了实习内容,弥补了学生实习与工厂生产的矛盾和动手实践不足的矛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三,充分运用校内各类科研中心和校办科技产业,加强“产学研”三结合。我校近年来在充分发挥重点学科、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校级和院级研究所或研究中心22个,有与韩国国立昌源大学合作成立的工业技术联合研究所,有承担省内能源监测任务的冶金能源监测中心,有与中国光学(研究机构)合作的激光加工研究中心,有与企业合作的煤化工联合研究所、水化联合研究所等。在科技产业方面有学校全资产业“自动化工程公司”、“兴达科技实业公司”、“方圆冶金材料厂”和由我校控股的“惊天液压锤工程公司”和“华骐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汇华自动化工程公司”、“钻型材开发工程公司”等科技产业。这些科技产业的总资产已达到3000万,年产值约1亿,职工400多(其中校全民职工70余人),其规模已进入全国高校100强。科研中心和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产学研”结合的工程实践基地。目前,冶金、化工、自动化、机械、环保、材料等工科专业的学生都根据需要和可能被安排在各类科研中心或科技产业中参加设计、开发、测试、加工、组装等不同层次的科研和生产实践环节,达到了既动手,又动脑,较大地提高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四,以设立在我校的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为基础,建立经管文法各专业共用的经管类实习基地。该实习基地共有计算机306台、服务器6台,现有主要教学软件26套,主要是SAPR/3ERP系统教学软件、WITNESS实施规划软件、SAS统计分析软件、浙科金融实务模拟教学软件、电子商务模拟软件、电子政务教学软件、会计手工模拟教学软件、企业管理实习模拟软件、决策对抗模拟软件、TST计量经济学教学软件等可为管理科学和工程学院提供生产系统、人因工程、ERP全真、物流仿真等实验;为管理学院提供会计手工模拟、电子商务模拟、网络营销模拟等实验;为经济学院提供证券模拟、金融实务模拟、宏观经济分析,决策对抗模拟和实施规划等实验;为文法学院提供电子政务模拟实验。法学专业还建有模拟法庭。通过经管类实习基地,优化了文科教学资源的配置,满足了文科不同专业间的信息互通、知识融合,加强了各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促进了文、经、管、法各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第五,不断巩固和发展校外实习基地,改进和提高学生实习效果。为了有利于学生直接面向“工程、生产实习”,学校在继续加强与宝钢、马钢、上海梅山冶金集团等大型冶金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巩固这些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的发展的需要,加强了与华东地区冶金企业和地方有关企业的合作,使校外实习基地扩展到了诸如江苏、福建、山东等省属主干钢铁企业和供排水厂、安庆石化、宁国水泥等非冶金企业。经管文法类专业也逐步形成了包括企业、证券、银行、保险、民政、地方和街道、房地产等单位的文科类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外实习教学的组织上,对于学生的一般性认识实习采取与聘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讲课、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企事业单位的主动性;对于要求学生深入的、有操作性、分析提高性的生产实习,有条件的,我们努力寻找企事业单位需要的实际课题,由教师和有关科技人员合作承担,让学生亲身参加的方式进行有专题性、技措性的实习。如化工专业多年来坚持进行的“焦炉烘炉、开工、调整、热工测试以及加热优化串级调控”、“焦炉煤气净化系统的测试、调控和技术改造”等课题,既为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生产技术问题,也使学生受到“真刀真枪”的训练。在实习过程中找不到合适课题情况下,也不停留在一般的听听看看,而是针对企业的生产系统以及目前或过去存在过的技术问题,利用校内实验、实习基地的手段,对该系统或技术问题组织研究、分析,以加深对工程实际的理解或消化。例如自动化专业面对企业高度现代化控制系统不能轻易亲自动手的客观情况,利用学校的工业控制局域网,或PC机模拟生产实际进行有关组态软件的使用和控制方式的探索等为主要内容实习。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对实验或实习进行模拟、仿真教学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或实习已成为传统实物、实地实践的补充和发展手段。除上述文科类的模拟实验以外,近几年来在物理、化学化工、冶金、机械、电机拖动等领域广泛开展了模拟、仿真实验、实习。例如,在物理实验中,应用“物理实验ECAI系列课件”对力、热、电磁、光学等基础训练型的20余个实验项目和综合型、近代与应用型的近20个实验项目开出模拟性实验。同时,通过开放实验,让学生通过人机对话,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实验内容,从而巩固和发展了所学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强化了能力的训练。在一些专业的实践性环节中,已开发了不少有自己特色的模拟运行软件。如在“电机和控制系统”的实践中,已经完成了在MATLAB平台基础上的“三相晶体整流管电路”“直流开环调速系统”“直流双闭环调速系统”“三相SPWM-电动机系统”“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等模拟实验计算机软件。又如在“轧型工艺实验”中,开发了“电参数法测定典型轧制工艺能耗”和“斜轧穿孔机穿孔孔型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和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再如我校开发的诸如“高炉炼铁过程”“高温炼焦过程”“轧钢电机控制系统”等生产过程的控制数学模型和相应的计算机软件,为学生掌握各类生产参数的变化对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的影响,加深了理解、也学会了通过模拟、仿真、探索优化生产、优化设计的方法、从而加强了从理论到实际应用、工程实践的认识,提高了工程实际能力。4、加强毕业设计环节、强化学生综合训练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我校历来予以高度重视。近几年来我们在总结过去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题目的选择,教师的指导、答辩等重要环节加强了规范性管理。一是突出选题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确保综合训练的要求;二是对教师指导要求编制切实可行的指导书,形成能反映经常和定期对学生指导过程的教师指导日志,规范了对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教学质量的考评体系,并结合校、院、系各级组织的抽查和召开师生座谈会方式强化了过程指导;三是严格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实施预答辩、系(专业)答辩和院校答辩的三级答辩制度,进一步修订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标准,形成了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委员会按3:2:5的比例,评定最终成绩的制度,以及三部分的评分标准。近几年各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有工程应用背景以及真刀真枪进行的题目一般均占80%以上。这类课题有的针对或结合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有的结合指导教师所承担的科研或科技开发项目的部分任务,有的参与设计单位承担的部分工程设计,还有的通过前一学期学生自主联系的就业单位提出的课题;更有的是学生通过市场调研,自己签订的对外服务项目合同要求进行的课题。因此,课题来源日益广泛,改变了过去单纯由教师提出课题、指导课题的传统方式。有的题目由教师与企业、设计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有的根据学校对结业环节必需进行综合训练的要求,由企业或设计单位的科技人员指导为主,指导教师作定期的了解或提出某些业务质量方面的要求;有的由学生自主选择或承担的课题,则通过学校推荐并和学生本人协商确定课题指导人员。由于严格把握毕业设计(论文)这一重要实践环节的质量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不断提高。一些学生在完成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的课题时取得了实际成果,得到了单位的认可,很快被单位录用;有的学生参加的教师科技课题获得了省级科技奖;有的学生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经学校推荐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奖。5、加强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拓展实践能力培养的空间多年来,不少专业通过组织三、四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或暑寒假提前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参加工厂的技改措施项目,参与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或实习基地建设等方式,开拓了一条用课外强化训练,拓展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可循之路,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化工专业每年暑期组织25-35位学生在马钢煤焦化公司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参加工厂的技改项目,取得极好的效果,曾被冶金部评为教改一等奖。又如自动化专业,依托学校的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第二课堂,实施三级强化训练,即第一级进行电力电子装置的安装调节基本技能训练,并分发证书;第二级组织参训者为骨干参加校外实习基地典型产品的加工和开发训练;第三级组织优秀者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并同时承担等级训练的辅导,通过上述三级训练,为学生参与合作单位的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创造了条件,并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参与该第二课堂的学生曾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奖。6、加强实践教学评估、考核和规范管理学校不断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总结,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估、考核和管理的制度建设,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近几年,学校修订和制定了《关于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若干规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实验室工作规程》、《实验室教学管理办法》、《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工作章程》等涉及实践教学的管理办法;《实验课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考评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评价》,对每年的毕业设计都形成评价验收总结,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明确进一步提高的方向和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人才培养特色的实践效果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强化的人才培养特色,不仅促进了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化,而且对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推进、不断深化和自身特色的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广大教职工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全校上下逐步树立了科学的质量观、素质观、人才观和教学观。主要是:树立了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思想;树立了在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基础上拓宽专业教育的思想;树立了以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树立了在教师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思想以及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在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中,各院(系)组织广大教职工开展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以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并在不同层次的期刊上发表了一大批研究论文。2003年12月召开的校党代会强调: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要进一步强化“特色兴校的意识”、“内涵发展的意识”、“以人为本的意识”和“面向地方的意识”,要进一步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质量观”、“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发展观”、“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服务观”和“扩大对外合作交流、促进改革和发展的开放观”。(二)促进了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教学建设不断加强先后两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促使了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投身教改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改革由点到面、由宏观到微观、由理论研究到具体实践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在两轮以国家级项目为龙头的教学改革中,共配套立项了校级教改项目177项、省部级教改项目51项(其中重点项目7项),直接参加教学改革的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50%。教学改革的内容涉及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到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到教学内容的优化、从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到教学手段的更新等等。在改革和实践过程中,全校各部门、各方面、各群体全面发动,密切配合,整体推进,使教学改革充分体现了全校性、全面性、全程性和全局性。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同时也促进了教学基本建设的不断加强。一是,调整了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专业整合,新增22个本科专业;确定了3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和5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二是,深化了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先后确定了校优秀课程10门、省重点建设课程6门、校精品建设课程27门,其中8门为校级精品课程,7门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三是促进了教材建设。用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2001级9月以来,我校教师共编写正式出版的各类教材、实验指导书、专著等66部(其中教材44部);编印在实验教学中使用的实验教材和指导书114部。最近有《公共管理学概论》等三本教材在参加北大出版社举行的电子政务系列丛书招标会上中标,正完善初稿。曾获原国家教委首批优秀教材奖的《炼焦学》正应冶金工业出版社的要求,在原第一、二版连续印刷11次的基础上进行第三版的修订。四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得到了加强。首先,打破条块分割,统一资源配置,进行实验室整合,组建“实验中心”,变专业实验室为学院办实验室,变按课程建设实验室为按学科基础建设实验室,增强了实验室的综合实力,提高了实验教学能力。目前,学校已建成冶金实验中心、化工实验中心、机械工程实践中心、自动化实践中心和数理实践中心等13个功能齐全的实验中心。其二,加大投入,三大面向全校的金工实习、计算机实习和电工电子实习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充分运用校内各类科研中心和校办科技产业,加强了“产学研”三结合。其三,根据专业的方向和特色选择好对应的企、事业单位,不断巩固和发展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习效果得到了加强。(三)促进了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的提升一是,广大教师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热情高涨,近几年,教师撰写发表学术论文近3000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的论文达10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近500篇。二是,广大教师围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大部分课程实行启发式教学、经、管、文类专业不少课程精选案例,采用案例教学。三是,积极研究、开发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大力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和信息网络辅助教学。目前,已开发了多媒体课件363件,实现网上教学的课程(课件、教案、习题题解、网上答疑)25门。大部分教师都能较好使用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授课的必修课课时比例达30%左右。(四)获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改革成果一是,冶金工程、自动化和财务管理三个专业被定为省教改示范专业,物理、计算中心、电子电路、电工、基础化学、机械基础和CAD中心等7个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全部一次性通过了安徽省基础课教学实验室的省级检查评估,并得到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冶金工程及资源综合利用实验室”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金属材料与加工实验室”和“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实验室”被批准为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公司治理与运营研究中心”被评为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室”和“计算机基础课实验室”被批准为安徽省基础实验室示范中心。二是,“两课”教学受到了省专家组较高的评价。专家组认为:安徽工业大学对“两课”教学非常重视,在以评促建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和精心的准备,学校的发展意识强,干部、教师、学生以校为荣,精神状态好,事业兴、人气旺,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三是,取得了一批优秀教学成果。2001年以来,8项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般工科院校人才素质要求与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工科院校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获一等奖。同时,评选校级教学成果62项。2000年以来,有6部教材、专著获省部级奖;8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获省级以上奖(其中获国家优秀奖1项)。(五)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了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一是,学生在CEI-4统考中,一次通过率2001年达49.14%,高于全国重点院校平均水平1.2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16.64个百分点;2002年为44.9%,高于全国高校平均通过率13.8个百分点;近几年的累计通过率一直保持在65%以上,达到全国重点大学的平均水平。我校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2001年有12人获奖,2002年有6人获奖(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2003年有12人获奖。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保持在98%以上。二是,学生考研录取比例逐年提高:2001年为5.8%、2002年为9.3%、2003年为10.8%。三是,学生在历届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具有代表性的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中多次参赛,屡屡获奖,每次参赛的总成绩均在安徽省高校中名列前茅,特别是2003年,以总分160分的好成绩处于领先,并获竞赛高校优秀组织奖。近几年,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可喜成果。近三年来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一览表名称成果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全国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学校获第八届“挑战杯”优秀组织奖,为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赛发起单位之一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全国三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00年以来共68人次获全国一等奖1项,安徽赛区一等奖8项,安徽赛区二等奖8项、安徽赛区三等奖6项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视觉设计大赛获未来设计师金奖1项大学生集体业余电台2001年获“CQWW”国际远距离操作竞赛中国区第二名,2003年获全国集体业余电台锦标赛团体第一名发明专利已获专利5项,获国家专利局受理的专利作品81项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2人次发表论文48篇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585人参加了306个课题四是,近年来,学校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均以高出当地控制分数线较多的成绩满额录取第一志愿考生,新生生源质量在全省同类高校名列前茅;本科生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连续多年一直保持在95%以上。五、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彰显人才培养特色我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了一批批有安工大特色的本科人才,他们“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建功立业,又彰显了我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历届本科毕业生中,涌现了一大批企业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如宝钢股份公司总经理艾宝俊,马钢股份公司6位副总经理高海建、惠志刚、丁毅等,联想集团副总裁张厚启,天津钢管公司第一副总经理杨效勇等特大型企业的领导;如在马钢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温业云,在安徽水泥设计院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包玮等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才;还涌现出芜湖金鼎工程服务有限公司总裁丁劲松、瑞钢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游振华等自主创业的民营企业家;更多毕业生扎根基层、吃苦耐劳、工作出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校本科毕业生在马钢工作的有1448人,其中获得高级职称407人,正高职称15人,厂处级以上干部103人,公司级领导6人。在宝钢、莱钢、首钢、沙钢等大中型企业,我校本科毕业生已成为企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长期以来,我校毕业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一直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早在90年代中期,用人单位就认为:华冶(安工大)的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较好,事业心、责任感较强,业务知识较扎实,动手能力较强,能扎根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很受单位的欢迎,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宝钢集团董事长黎明同志曾先后三次在我校董事会全体会议上指出:“大家都认为华冶(安工大)的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工作踏实,这是风格,这样的人才受到企业的欢迎”;“大家都认为华冶(安工大)的校风是好的,这样的校风培养出的学生到企业去继续保持这样一种作风,也是很好的,企业非常欢迎”。最近,马钢两大公司党委书记顾章根,在谈到我校毕业生的表现时说:“安徽工业大学的毕业生在马钢公司担任厂处级领导职务的有100多人,在技术岗位和车间主任这个层面的人数更多。最近几年分到马钢的毕业生,也继承好的传统,有明显的安工大特色,具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有创新精神。”宝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诸骏生校友结合自身和在宝钢工作的校友情况谈到:“安工大毕业生很有特色,他们出身‘寒门’,不‘好高骛远’,能够面对现实,扎根基层,踏实苦干,磨砺成才。在近三年的两次毕业生跟踪调查时,有96%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英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动手能力和吃苦精神“很好”或“较好”。普遍反映,我校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工作踏实,……这样的人才受企业的欢迎”、“(安工大)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技能高的优秀冶金人才,很多已经成为各冶金企事业单位的骨干,为冶金工业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英语 课文语法填空 新人教版必修
- 第2章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课件
- 学校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与监督课件
- 安全生产课件下载
- 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六十六中高三一轮摸底数学试题
- 第3章 圆的基本性质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 常用的脑筋急转弯及答案
- 5年中考3年模拟试卷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素养综合检测
- 高考语文作文主题讲解之 人才评价
- 代管保安人员协议书
- 创新方法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安理工大学
- 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5课《这些事我来做》精美课件
- 反诈防骗主题班会课件
-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优化与控制
- 2024年镇沅县国翔国有资产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广东省13市2024年高三一诊考试化学试卷含解析
- (高清版)JTGT 3610-2019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 《飞机结构与系统》课件-防火
- 2024年山东临沂市人民检察院选任临沂市人民检察院听证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盘古开天地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 学校食堂老鼠风险日管控参考清单、控制效果评估C级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