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二月”作品分析_第1页
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二月”作品分析_第2页
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二月”作品分析_第3页
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二月”作品分析_第4页
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二月”作品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8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二月”作品分析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其中交响乐、歌剧、舞剧音乐创作在世界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与他的大型交响乐、歌剧、舞剧作品相比较,柴科夫斯基在钢琴艺术创作上涉猎较少,但是相对少量的钢琴创作却贯穿了他整个音乐生涯,其中尤以钢琴套曲《四季》为他众多的作品中最脍炙人口、最有欣赏和学习价值的一部作品。一、作品简介钢琴套曲《四季》op.37写于1876年。1875年12月,柴科夫斯基接到圣彼得堡一家叫做《小说家》的杂志社的约稿信,要求在一年的时间里每月为杂志写一首钢琴小品,内容表现当月气候特征和俄罗斯生活风俗,每首乐曲配发一首俄罗斯诗人相应内容的小诗。柴科夫斯基如约完成了十二首钢琴曲,后汇为一集,定名为《四季——十二首性格小品》。为了说明各个月份的风格,柴科夫斯基为每一首乐曲都加了一个小标题。《四季》在钢琴上描绘的是俄罗斯的四季风光,它创造出一种抒情的意境。音乐表现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自然景象:季节的周而复始动人而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对幸福的渴望、幻想、沉思、愁绪和欢乐等等。其中一月《炉边》January—AttheFireSide是一首抒情的小曲,以普希金的诗为标题“在那宁静安逸的角落,已经笼罩着朦胧的夜色,壁炉里的微火即将熄灭,蜡烛里的微光还在摇曳闪烁……”=1\*GB3①乐曲不太快,用琶音造成幻想气氛。阴沉忧郁的旋律和徐缓单调的节奏把人们带进孤寂愁苦的寒冬之夜。二月《狂欢节》February—Carnival(又名“谢肉祭”)以俄罗斯舞曲节奏为主题。欢快的节奏和跳跃的旋律,带有纯朴明快的双拍子舞曲特征,表现了狂欢节欢腾热烈的气氛。二、音乐本体分析这一部分主要从主题、和声与结构这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一)主题分析主题即主导乐思,它能体现出一首乐曲或段落的基本性格面貌。由于乐曲的规模不同,主题的数量也有差异,其中最重要的主题可称为主题核心,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两首作品的核心主题:谱例一:《炉边》核心主题一这是《炉边》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第一部分几乎都是根据这个核心主题发展而来的。乐句内部由“2+1+1”三个短句构成。而这三个短句的开头第一拍都是节奏音调的上行进行,这种音型突出了动感的情绪。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动态的音型在乐句的收束处均采用下行三度、五度音程,达到稳定的效果。和声从A大调属和弦开始,也以属和弦半终止。内部有向=2\*ROMANII级和弦离调。谱例二:《炉边》核心主题二TT采用了与第一部分截然不同的材料,散体结构。以意境描写为主,使用了富于浪漫诗意的琶音走向,同时伴以旋律声部清脆的单音,使幻想而浪漫的思绪萦绕于人们的心田。第一、三小节为e小调的降三级重属导五六和弦。第二小节是e小调主和弦,琶音音型是新的材料。句法结构为“2+2”尽管e小调主和弦出现了两次,但由于缺乏属功能支持,调性并不明确。谱例三:《狂欢节》核心主题一在这短短的四小节内就运用了两种相互矛盾的音乐素材,一种为没有顾忌的、滑稽的连续跳进和弦,如谱例中第一、二小节,而另一素材则为轻巧、级进的跳音,如谱例中第三、四小节。这两种素材所构成的实际上是俄罗斯传统的民族音调及舞蹈节奏。(二)和声分析1、《一月——炉边》乐曲第一小节从A大调的属和弦开始,第三小节向=2\*ROMANII级和弦离调,以属和弦半终止。从第7小节开始转向属调E大调,收拢性终止。12小节(图一)中=2\*ROMANII级第二转位到主和弦的变格进行是俄罗斯作曲家常用的和声语汇。14—16小节以一小节为单位,进行上行大三度的转调模进:E大调bA大调C大调。和声仍然强调=2\*ROMANII级第二转位到主和弦的变格进行。19小节转向B大调,并经过动机的多次重复准备再现主调的属和弦。图一:T29小节在高音部从“E”音往下的五音下行是一个清新的旋律片段,建立在C大三和弦上。这个和弦与第二部分最末和弦的关系是阻碍进行的结果,可以看成是e小调=6\*ROMANVI级和弦。旋律中“#A”音构成降三级的重属导五六和弦,解决到下一小节的主和弦。37-39小节bA大调的S—D—T反复出现两次,随后在第40小节移高大三度到c小调。41-45小节在C大调上,和声反复使用降五级的属三四和弦解决到主和弦(如图二)。从46小节又回到e小调,和声用的还是与前面相同的降三级的重属导五六和弦。第52小节为D和弦,并以属和弦的根音“B”音为持续音,持续了九小节,为复三部再现属和弦做了充分准备。从第61小节开始为再现部,和声与前基本相同。图二:C大调TT2、《二月——狂欢节》乐曲开始于D大调的主和弦,第1-8小节都是稳定的主、下属、属的和声。从第9小节开始到第22小节,乐曲采用频繁的转调,但和声却都是D7到T/t的关系。(如图三)第25小节又回到D大调,正格终止。27小节转向D大调的关系小调b小调。图三:bA大调bB大调c小调C大调d小调e小调#f小调G大调85-87小节调性为F大调,和弦也很清楚。但是有比较复杂的和弦外音——倚音,每小节都有,85小节的“#F”音、86小节的“#G”音以及87小节的“A”音。89-90小节,D7部分有低音部的主持续音。图四:F大调=2\*ROMANII6D7TD7T(三)结构分析1、《一月炉边》这是一首复三部曲式,总体结构如下:图五:A(1-28)aba’(1-10)(11-20)(21-28)A大调、E大调E大调、bA大调A大调、E大调C大调、B大调B(29-60)cdc’(综合了d的因素)(29-36)(37-45)(46-60)e小调bA小调、e小调、C大调e小调A’(61-94)尾声(95-101)aba’(61-70)(71-80)(81-94)A大调、E大调E大调、bA大调A大调、E大调A大调C大调、B大调第一部分是再现单三部曲式。音乐平静自然,旋律、和声及织体密集紧凑。主调是A大调,旋律从=6\*ROMANVI级音开始,十分柔和恬淡。第一部分由单主题材料发展而成,乐句内部以若干小巧的短句构成,这些短句灵活、机动,易于变化,所以,在第一部分内动机的扩展及模进都比较多。中间部分是一个插部。与第一部分相比写法上有很大改变,其特点如下:A、结构上由变化重复的两个段落组成,材料散化,没有明显的完整主题。开头五个音的下行进行是柴科夫斯基的典型音调之一。B、调性从属调的同主音调(e小调)开始,向下属方向展开(A大调、c小调、C大调等)C、织体运用了琶音音型,渲染一种自由抒情的幻想意境。D、中间部分的最后长时间地使用重属持续音,为进入再现部开始的属和弦做准备。第三部分基本上是再现第一部分。但终止式扩展,使其具有全曲终止的意义。最末七小节尾声中,回应第二部分的片段音调。乐曲最后在平静、安逸的柔弱抒情中结束。2、《二月狂欢节》这是一首紧缩再现部的复三部曲式,图示如下:图六:A(1-84)B(85-131)A’(132-170)省略性再现abacda8+188+248+188+31这首作品的调的布局如下:A部分a26小节D大调bA大调bB大调c小调C大调d小调e小调#f小调G大调D大调b32小节b小调a26小节D大调bA大调bB大调c小调C大调d小调e小调#f小调G大调D大调B部分c28小节F大调g小调a小调d18小节a小调A’部分a39小节D大调bA大调bB大调c小调C大调d小调e小调#f小调G大调D大调A部分为大呈示部,单三部曲式,三个乐段都是充分发展的结构,也都是舞蹈性的,调性迅速移动,只有小中部调性作近距离起伏,小呈示部与小再现部都以调性不断上升为主,给人以千姿百态、闪烁而过的眩晕感觉。B部分为大中部,仍是舞蹈性的,不过性格有所变化,比较轻巧。大再现部A’只再现了A乐段,但有较大的发展。整首曲子可以说是复三部曲式和回旋曲式的结合,由于典型的回旋曲式常常前后贯穿发展,插部到主部之间常有连接部起过渡作用,而上例各部分段落分明,互相独立,因此仍作复三部曲式分析,但明显含有回旋曲式的因素。回旋曲式起源于古代欧洲民间的轮舞歌曲,而这首《狂欢节》运用了俄罗斯舞曲的主题,因而用了和回旋曲相结合的复三部曲式。实际上,在作品描写“狂欢”的过程中,也不乏有理性观念的存在。这在作品的表达上,更近乎于一种秩序、一种规则。这也许是作曲家矛盾心里的体现。其例证是在乐曲中,整个首部所采用的八分音符的节奏形式,这种音型贯穿始终,是在描写狂欢节的同时表现秩序的一种反映,作曲家在采用有序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地变更着和弦,这种理性与秩序的形式是与狂热、纷杂相融合的,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可以说是体现着一种俄罗斯民族宗教观的矛盾因素的交融。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两首作品的共性与个性。共性:这两首作品都属于复三部曲式。从这两首作品中可以看到柴科夫斯基复三部曲式写作技巧的典型特征:1、三个基本部分具有独立性,且彼此界限分明。2、外在对比明显,中部较剧烈改变,动力感较强。3、常有外部扩展,当以内在对比式发展曲式受到限制的时候,将新的部分连接到原有部分上。个性:A、和声的不同。第一首作品中和声的运用相对复杂了一点,例如第29小节的降三级的重属导五六和弦等;第二首作品和声运用相对简单,原因在于作品的速度较快且转调频繁,如第9-22小节全部为D-T的关系。B、结构的不同。《一月——炉边》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而《二月——狂欢节》却有着回旋曲的一些特点。三、综合结论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乐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同时也吸收了欧洲古典和浪漫乐派的丰厚传统。他的创作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是多样化的,不局限于表现俄国题材,不拒绝任何题材和形式,他所追求的创作题材是“建立在我所经历过的或看到过的,能使我感动的情节或冲突上的”,并在各个创作领域都留下了堪称典范的作品。这种强调个人主观意识的创作思想,贯穿在他终身的创作史中。柴科夫斯基在音乐语言和艺术技巧方面更多地吸取了俄国城市民间音乐的曲调,并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成果。他在自己的音乐中力求反映人们普遍的思想感情,并深入挖掘人们内心世界的奥秘。因此,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在精神气质和民族风格上更宽泛一些,格调更为高雅一些,同时也更多愁善感些。概括的说,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具有两个最鲜明的创作特征:一个是深刻的抒情性(见谱例一);另一个是强烈的戏剧性。抒情性的特征最突出地体现在旋律上,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旋律大师,他的每一首作品的主题旋律都十分鲜明,线条委婉悠长,运动起伏跌宕,音调亲切自然,感情色彩浓郁。他的音乐是艺术化的结晶,总是发自内心,热忱、真挚、沁人肺腑,充满感人的抒情性,所以总能激起听众心灵的共鸣。戏剧性是柴科夫斯基音乐令人震惊的艺术力量所在。作曲家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