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_第1页
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_第2页
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_第3页
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_第4页
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章

肝的生物化学第11章肝的生物化学1学习重点1.了解肝脏的组织结构和化学组成特点2.了解胆红素的生成与转运3.熟悉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及生物转化的概念和意义4.熟悉胆汁酸代谢及胆汁酸肝肠循环的生理意义5.掌握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和不同类型黄疸的形成机制及鉴别学习重点1.了解肝脏的组织结构和化学组成特点2

案例10-1、陈女士到医院做体检,做了几项生化检查。

问题:

她看哪些生化指标可以了解自己的肝功能状况?

案例10-1、3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4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5

肝脏的组织结构与化学组成特点(四)丰富的酶类(三)丰富的血窦(二)有两条输出通路(一)有两条输入通路

肝脏的组织结构与化学组成特点(四)丰富的酶类(三)丰富的6第1节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物质代谢中枢)人体化工厂第1节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物质代谢中枢)7作用:维持血糖水平相对稳定,保障全身各组织,尤其是大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异生回顾:肝内进行那些糖代谢途径?一、肝的糖代谢中的作用作用:维持血糖水平相对稳定,保障全身各组织,尤其是大脑和红细8不同营养状态下肝内如何进行糖代谢?饱食状态肝糖原合成↑过多糖则转化为脂肪、胆固醇,以VLDL形式输出空腹状态肝糖原分解↑饥饿状态以糖异生为主※脂肪动员↑→酮体合成↑→节省葡萄糖肝功能受损:饥饿时易发生低血糖。不同营养状态下肝内如何进行糖代谢?饱食状态肝功能受损:饥饿时9二、肝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回顾:肝内进行的脂类代谢主要有哪些?脂肪酸的氧化、脂肪酸的合成及酯化、酮体的生成、胆固醇的合成与转变脂蛋白与载脂蛋白的合成(VLDL、HDL、apoCⅡ)、脂蛋白的降解(LDL)作用: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合成、分解与运输均具有重要作用。二、肝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回顾:肝内进行的脂类代谢主要有哪些10二、肝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消化吸收分泌胆汁,其中胆汁酸为脂类消化吸收所必需合成脂肪酸、甘油三酯、酮体、胆固醇、磷脂分解脂肪酸的β氧化、胆固醇的降解与排泄、LDL的降解运输合成与分泌VLDL;HDL;

肝功能受损:“脂肪泻”肝功能受损:PL“脂肪肝”二、肝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消化吸收肝功能受损:“脂肪泻”肝功能11

肝功能受损:清蛋白

三、肝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1.蛋白质的合成:合成:①自身蛋白②血浆蛋白清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水肿、A/G凝血时间延长、出血倾向凝血因子三、肝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1.蛋白质的合成:清蛋白12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13肝功能受损:血氨胺类(假神经递质)肝性脑病2.合成尿素、解除氨毒:氨尿素肾排肝功能受损:血氨肝性脑病2.合成尿素、解除氨毒:氨尿素肾排14肝细胞内转氨酶含量高:

ALT急性肝炎:ALT3.氨基酸分解代谢:转氨基、脱氨基、转甲基、脱羧基肝细胞内转氨酶含量高:3.氨基酸分解代谢:15肝性昏迷的临床生化检验指标1.血清白蛋白降低,表明蛋白合成能力低下;2.血清胆红素可呈显著升高,说明有胆汁排泄障碍;3.低胆固醇血症,因肝合成能力降低所致;4.AST及ALT由高值转为低值,见于大量肝细胞坏死的情况;5.尿素呈低值,提示肝合成尿素功能低下;6.血糖降低,由于肝糖原储备减少引起;7.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由于肝合成凝血因子降低;8.血液pH增高及PCO2降低(呼吸性碱中毒),因脑水肿引起的换气过度所致。肝性昏迷的临床生化检验指标1.血清白蛋白降低,表明蛋白合成能16四、肝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1.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2.维生素的储存是VitA、D、K、B1和B12的主要储存场所3.维生素的转化VitD3→25-(OH)-VitD3水溶性维生素→辅酶的组成成分胆道阻塞:Vk出血倾向肝功能受损:肝性佝偻病四、肝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1.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道阻塞:17五、肝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激素的灭活

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使激素的活性减弱或丧失称为激素的灭活。主要方式:生物转化肝功能受损:皮肤蜘蛛痣、肝掌、面部色素沉着五、肝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激素的灭活主要方式:生物转化肝功能18蜘蛛痣蜘蛛痣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病人中经常发现在脸部、颈部、手部有一种形态很象蜘蛛网样的病,痣的中心是一个小红点,周围放射出许多细小的红丝,整个直径约0.2~2厘米。如果用细的尖硬物去压迫痣的中心,可以使整个蜘蛛痣全部消失蜘蛛痣蜘蛛痣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病人中经常发现在脸部、颈部、19肝掌肝掌是指有些肝炎病人手掌边缘常常会出现许多红色的斑点,或红白相间毫无规律的斑块,有时候不仅手掌有,而且脚底也有。如果对这种斑点或斑块加压,可以使压迫区的这些点和块消失,变得苍白。肝掌肝掌是指有些肝炎病人手掌边缘常常会出现许多红色的斑点20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21第2节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第2节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22一、生物转化的概念和特点*一些非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转变过程称为生物转化。内源性:如激素、胺类等外源性:如药物、毒物等非营养物质生物转化的对象一、生物转化的概念和特点*一些非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转变过程23*生物转化的意义:使许多非营养物质极性增强,易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使某些物质生物学活性降低或消除(灭活作用).使有毒物质的毒性减低或消除(解毒作用).但有些物质经肝的生物转化后,其毒性反而增加或溶解性反而降低,不易排出体外。*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肝是主要器官,但在肺、肾、胃肠道和皮肤也有一定生物转化功能。*生物转化的意义:*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24生物转化的特点物质的代谢转变不是单一的,有些物质可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生物转化,产生多种不同产物。如解热镇痛药非那西丁(对乙酰氨基苯乙醚),吸收后主要在肝内代谢,大部分羟化脱去烃基变为另一种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而后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排出体外;也可经一系列反应变为硫醚尿酸排出;还可与肝蛋白质结合引起肝细胞坏死等。①反应类型多样性生物转化的特点物质的代谢转变不是单一的,有些物质可通过多条途25②反应过程连续性有些物质经过一步反应就能排出体外,但有些物质需经过几步连续反应才能达到目的。例如乙酸水杨酸,先要进行水解反应,再进行羟化反应,最后经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才能排出体外。②反应过程连续性有些物质经过一步反应就能排出体外,但有些物质26③解毒致毒双重性大部分有毒物质经生物转化后,毒性降低,以肝有解毒作用。但有些物质经生物转化后由无毒转变为有毒或毒性增强。如黄曲霉素本无致癌作用,但进入人体内经生物转化可变为致癌物。※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解毒作用③解毒致毒双重性大部分有毒物质经生物转化后,毒性降低,以肝有27二、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概述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有些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即可顺利排出体外。*物质即使经过第一相反应后,极性改变仍不大,必须与某些极性更强的物质结合,即第二相反应,才最终排出。二、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概述*有些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28(1)微粒体依赖P450的加单氧酶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依赖P450的加单氧酶。

存在部位:微粒体内(滑面内质网)

组成:CytP450,NADPH+H+,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催化的基本反应RH+O2+NADPH+H+

ROH+NADP++H2O(一)氧化反应——最多见的生物转化反应(1)微粒体依赖P450的加单氧酶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依赖29能直接激活氧分子,其中一个氧原子加入底物分子中,另一氧原子被还原为水,故又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基本特点能直接激活氧分子,其中一个氧原子加入底物分子中,另一氧原子被30目录123456目录12345631

产物:羟化物或环氧化物举例:苯胺对氨基苯酚产物:羟化物或环氧化物苯胺对氨基苯酚32(2)线粒体单胺氧化酶系单胺氧化酶(monoamineoxidase,MAO)

存在部位:线粒体内

催化的反应催化胺类氧化脱氨基生成相应的醛和氨RCH2NH2+O2+H2O2RCHO+NH3+H2O(2)线粒体单胺氧化酶系存在部位:线粒体内催化的反应RC33(3)醇脱氢酶及醛脱氢酶系

存在部位:胞液中

催化的反应醇脱氢酶(alcoholdehydrogenase,ADH)催化醇类氧化成醛。醛脱氢酶(aldehydedehydrogenase,ALDH)催化醛类生成酸。1.氧化反应——最多见的生物转化反应(3)醇脱氢酶及醛脱氢酶系存在部位:胞液中催化的反应1342.还原反应*硝基还原酶类*偶氮还原酶类*供氢体:NADPH还原产物:相应胺类2.还原反应353.水解反应*多种水解酶类(酯酶、酰胺酶、糖苷酶)3.水解反应36结合对象:凡含有羟基、羧基或氨基的药物、毒物或激素均可发生结合反应结合剂:葡萄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甘氨酸、乙酰基、甲基等物质或基团

(二)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结合对象:凡含有羟基、羧基或氨基的药物、毒物或激素均可发生结371.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最多见的结合反应*葡萄糖醛酸基的直接供体2NAD+2NADH+2H+UDPG脱氢酶目录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DPGA)1.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最多见的结合反应*葡萄糖醛酸38*催化酶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UDP-glucuronyltransferases,

UGT)

举例:+UDPGA苯酚+UDP苯-β-葡糖醛酸苷*催化酶举例:+UDPGA苯酚+UDP苯-β-葡糖醛39雌酮2.硫酸结合反应*硫酸供体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催化酶硫酸转移酶举例+PAPS+PAP雌酮硫酸酯雌酮2.硫酸结合反应*硫酸供体*催化酶举例+PAPS403.酰基化反应异烟肼乙酰辅酶A乙酰异烟肼辅酶A目录3.酰基化反应异烟肼乙酰辅酶A414.甲基化反应甲基供体:S-腺苷甲硫氨酸(SAM)尼克酰胺N-甲基尼克酰胺4.甲基化反应甲基供体:S-腺苷甲硫氨酸(SAM)尼克酰胺425.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环氧萘谷胱甘肽S-二氢萘醇谷胱甘肽目录6.甘氨酸结合反应胆酸+甘氨酸甘氨胆酸5.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环氧萘43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44三、生物转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调节和影响年龄:儿童、老人比青壮年弱;药用量性别:少数情况女大于男(阴盛阳衰);疾病:肝功能破坏、肾疾病;诱导物:苯巴比妥等多种药物;耐药性抑制物:几种药物同时用可产生药物之间对生物转化酶竞争性抑制;食物、营养状态等体内外因素三、生物转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调节和影响年龄:儿童、老45许多异源物可诱导生物转化的酶类许多异源物可以诱导合成一些生物转化酶类,在加速其自身代谢转化的同时,亦可影响对其他异源物的生物转化。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可出现药物之间对同一转化酶系的竞争性抑制作用,使多种药物的生物转化作用相互抑制,可导致某些药物药理作用强度的改变。此外,食物中亦常含有诱导或抑制生物转化酶的非营养物质。许多异源物可诱导生物转化的酶类许多异源物可以诱导合成一些生物46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47第三节

胆汁酸的代谢第三节

胆汁酸的代谢48胆道系统肝分泌胆囊浓缩(肝胆汁)(胆囊胆汁)*主要有机成分胆汁酸盐(含量最高)、多种酶类等一、胆汁与胆汁酸胆汁酸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即胆汁酸盐,简称胆盐(bilesalts)。胆道系统肝分泌胆囊浓缩(肝胆汁)(胆囊胆汁)*主要有机成分一49胆汁的组成肝胆汁:水分多,比重小透明,金黄色,偏碱性微苦水分少,比重大棕绿色有苦味胆囊胆汁胆汁的组成肝胆汁:水分多,比重小胆囊胆汁50胆汁成分胆汁酸(胆汁酸盐)蛋白质脂肪酸/胆固醇/磷脂胆红素磷酸酶无机盐排泄物水胆汁成分胆汁酸(胆汁酸盐)51胆汁的功能消化液----乳化脂肪排泄液----胆红素中和胃酸,刺激肠蠕动、吸收抑制肠道细菌生长胆汁的功能消化液----乳化脂肪52一、胆汁酸的代谢㈠初级胆汁酸的生成﹡部位:肝细胞的胞液和微粒体中﹡原料:胆固醇※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是其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限速酶:胆固醇7α-羟化酶

一、胆汁酸的代谢㈠初级胆汁酸的生成※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是其53胆固醇(27C)7α-羟化胆固醇初级游离胆汁酸(24C)初级结合胆汁酸7α-羟化酶

过程胆固醇(27C)7α-羟化胆固醇初级游离胆汁酸(24C)初级54初级游离胆汁酸例:胆酸COOH例:鹅脱氧胆酸初级游离胆汁酸例:胆酸COOH例:鹅脱氧胆酸55初级结合胆汁酸CONHCH2CH2SO3H例:牛磺胆酸例:甘氨胆酸CONHCH2COOH初级结合胆汁酸CONHCH2CH2SO3H例:牛磺胆酸例:甘56初级胆汁酸(肝细胞)初级游离胆汁酸胆酸鹅脱氧胆酸甘氨胆酸牛磺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初级结合胆汁酸(甘氨酸/牛磺酸)初级胆汁酸(肝细胞)初级游离胆汁酸胆酸初级结合胆汁酸57㈡次级胆汁酸的生成﹡部位:小肠下段和大肠﹡过程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肠菌水解脱羟㈡次级胆汁酸的生成﹡部位:小肠下段和大肠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587α-羟基脱氧胆酸脱氧胆酸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目录7α-羟基脱氧胆酸脱氧胆酸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目录597α-羟基脱氧鹅脱氧胆酸石胆酸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目录7α-羟基脱氧鹅脱氧胆酸石胆酸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目录60次级胆汁酸(肠道)次级游离胆汁酸脱氧胆酸石胆酸甘氨脱氧胆酸牛磺脱氧胆酸次级结合胆汁酸(甘氨酸/牛磺酸)次级胆汁酸(肠道)次级游离胆汁酸脱氧胆酸次级结合胆汁酸61㈢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胆汁酸的肠肝循环概念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通过重吸收经门静脉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变为结合型胆汁酸,经胆道再次排入肠腔的过程。㈢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通过重吸收经门静脉62生理意义:将有限的胆汁酸反复利用以满足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生理意义:63胆固醇结合胆汁酸(合成0.4~0.6g/d代谢池3~5g/d)胆汁酸肠肝循环的过程目录胆固醇结合胆汁酸胆汁酸肠肝循环的过程目录64胆汁酸肠肝循环的过程胆汁酸肠肝循环的生理意义将有限的胆汁酸反复利用以满足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胆汁酸肠肝循环的过程胆汁酸肠肝循环的65胆汁酸肠肝循环的生理意义将有限的胆汁酸反复利用以满足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胆汁酸肠肝循环的生理意义66初级胆汁酸是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及相应结合型胆汁酸。次级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初级胆汁酸7α-羟基脱氧后生成的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及石胆酸。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67二、胆汁酸的生理功能㈠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立体构型——亲水与疏水两个侧面赋予胆汁酸很强的界面活性,成为较强的乳化剂二、胆汁酸的生理功能㈠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68疏水侧亲水侧甘氨胆酸的立体构型疏水侧亲水侧甘氨胆酸的立体构型69人体内约99%的胆固醇随胆汁经肠道排出体外,其中⅓以胆汁酸形式,⅔以直接形式排出体外。胆汁中的胆汁酸盐与卵磷脂协同作用,使胆固醇分散形成可溶性微团,使之不易结晶沉淀而随胆汁排泄。胆固醇是否从胆汁中沉淀析出主要取决于胆汁中胆汁酸盐和卵磷脂与胆固醇之间的合适比例(正常比值10︰1)。(二)抑制胆汁中胆固醇析出人体内约99%的胆固醇随胆汁经肠道排出体外,其中⅓以胆汁酸形70RBC的最主要成分: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

Hb=珠蛋白(globin)+4分子血红素(heme)

(含铁的卜啉化合物)四个吡咯环+Fe++第四节血红素的代谢RBC的最主要成分:四个吡咯环+Fe++第四节71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72一、血红素的生物合成

(一)合成原料及部位:

Gly,琥珀酰辅酶A,Fe2+

辅助因子:磷酸吡哆醛,Mg2+

场所:线粒体,细胞浆

(有核,网织RBC)一、血红素的生物合成

(一)合成原料及部位:

73(二)合成过程:四个阶段

1.δ-氨基-γ-酮基戊酸的生成(线粒体)

(δ-aminolevulinicacid,ALA)

关键酶—ALA合成酶

2.胆色素原的生成(细胞浆)

3.尿卜林原Ⅲ及粪卜林原Ⅲ的生成(细

胞浆)

4.血红素的生成(线粒体)

血红素进入细胞浆+珠蛋白Hb

(二)合成过程:四个阶段

1.δ-氨基-γ-酮基戊酸的生成74胆胆75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76(三)血红素生物合成的调节

关键酶是ALA合成酶

①血红素对ALA合成酶的反馈抑制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tein)

③雄激素④重金属的抑制

----铅中毒的标志:Heme合成的抑制还原剂的促进

----GSHVB6的缺乏(三)血红素生物合成的调节

关键酶是ALA合成酶

①血红素77胆色素(bilepigment)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胆色素的概念二、血红素的分解代谢胆红素是人体内强有力的内源性抗氧化剂,是血清中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成分。胆色素(bilepigment)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分78

胆色素衰老RBCHb

肌红蛋白过氧化酶细胞色素

铁卜啉化合物

胆绿素

胆红素

(红)

(蓝)

(橙黄)

胆色素原族

胆素族(无色)

(棕黄色)肠道[o]肠道[o]79体内铁卟啉化合物包括——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正常人每天可生成250~350mg胆红素,其中约80%以上来自衰老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血红蛋白的分解。(一)胆红素的生成胆红素主要源于衰老红细胞的破坏体内铁卟啉化合物包括——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80血红素单加氧酶系COFe3+胆绿素还原酶NADPH+H+NADP+

(亲脂性物质)

胆红素疏水基团在外亲水基团内部网状内皮系统胆绿素珠蛋白血红素Hb对大脑具有毒性作用

肝、脾、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微粒体与胞液中血红素单加氧酶系COFe3+胆绿素还原酶NADPH+H+NA81胆红素的生成过程目录胆红素的生成过程目录82胆红素空间结构示意图胆红素的特有结构赋予其亲脂疏水的性质,易自由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胆红素空间结构示意图胆红素的特有结构赋予其亲脂疏水的性质,83过多的游离胆红素则可与脑部基底核的脂类结合,干扰脑的正常功能,称为胆红素脑病(bilirubinencephalopathy)或核黄疸(kernicterus)。过多的游离胆红素则可与脑部基底核的脂类结合,干扰脑的正常功能84间接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游离胆红素意义:(1)有利于运输

(2)限制胆红素进入细胞造成细胞毒性。结合可逆血液:胆红素-清蛋白运输形式二、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运输间接胆红素意义:(1)有利于运输

(2)限制胆红素进入细85核黄疸

临床表现

①皮肤与巩膜(白眼珠)明显发黄,常于出生后24小时内或第2天出现,48小时内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浓度急剧上升超过12~15mg/dl,甚至达20mg/dl以上。②均有轻重不等贫血,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全身浮肿。③肝脾肿大。④神经症状如有嗜睡、拒奶、四肢松软,继而抽搐(表现为两眼凝视、眨服、四肢阵阵发硬伸直,或全身角弓反张),有时尖叫等表现即称核黄疸或胆红素脑病,常于血清胆红素达20mg/dl以上时发生,是由于间接胆红素进入脑组织中,损伤脑细胞所致。⑤多有发热。严重病例因呼吸衰竭或肺出血死亡。发生核黄疸而侥幸存活者,常有神经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运动障碍及手足徐动症等。核黄疸临床表现86治疗本病治疗的重点是采取综合措施以减轻黄疸,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发生核黄疸。①严密监护黄疸的进展情况,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血清胆红素上升到20mg/dl的危险界限。②药物疗法加速胆红素代谢、排泄、或减少溶血:a.给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强的松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血浆、白蛋白和葡萄糖。b.口服苯巴比妥。C.中药如三黄汤,(大黄,黄连、黄芩、黄柏、菌陈、山栀),或静脉滴注菌扼黄注射液(含菌陈、扼子与大黄),均有利湿、解毒、利胆、降低胆红素的作用。③纠正酸中毒。因酸中毒可加重病情。④纠正缺氧,注意保暖和供给足够的营养。⑤光疗,输血

治疗本病治疗的重点是采取综合措施以减轻黄疸,降低血清胆红素87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88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89胆红素-清蛋白

清蛋白载体胆红素-Y蛋白

胆红素-Z蛋白⒈摄取

排泄(三)胆红素在肝内的转变摄取结合胆红素-清蛋白清蛋白载体胆红素-Y蛋白胆红素-Z蛋白⒈90

UDPGAUDP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酯(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⒉结合(滑面内质网)胆红素

UDPGAUDP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酯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⒉结91

项目

未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别名间接胆红素,血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肝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未结合

结合与重氮试剂反应慢或间接反应迅速直接反应水中溶解度小大经肾随尿排出不能能通透细胞膜对脑的毒性作用大无

两种胆红素的区别项目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别名间接92限速⒊排泄(肝内生成)(毛细胆管)(肠道)结合胆红素胆汁胆汁限速⒊排泄(肝内生成)(毛细胆管)(肠道)结合胆红素胆汁胆93(四)胆红素在肠腔中的转化及肠肝循环

结合胆红素肠道细菌(水解)GA未结合胆红素肠道细菌(还原)胆色素原族中胆素原粪胆素原尿胆素原80-90%[O]

胆素(粪排)10-20%门V肝体循环

肾(尿胆素原)[O]

尿胆素(尿排)胆汁(四)胆红素在肠腔中的转化及肠肝循环

结合胆红素肠道细菌(水94胆素原与胆素的生成反应目录胆素原与胆素的生成反应目录95肠道中有少量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胆素原肠肝循环的概念肠道中有少量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96胆素原肠肝循环的过程胆素原肠肝循环的过程97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胆红素的正常代谢98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99第五节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又称直接胆红素。游离胆红素: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又称间接胆红素。*两种胆红素第五节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又1001.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少量直接胆红素TB:1.71-17.1μmol/LDB:0.51-3.42μmol/L(五)胆红素与黄疸隐性黄疸:TB:17.1-34.2μmol/L显性黄疸:TB:>34.2μmol/L2.黄疸:多种疾病引起病人血清总胆红素增高,胆红素进入组织,引起皮肤、巩膜、黏膜等组织黄染。*1.正常血清:(五)胆红素与黄疸隐性黄疸:TB:17.1-101

1.溶血性黄疸(肝前性)

2.肝细胞性黄疸(肝性)

3.阻塞性黄疸(肝后性)种类(按血清胆红素的来源)1.溶血性黄疸(肝前性)种类102是由于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造成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过高所致。⒈溶血性黄疸恶性疟疾、药物和输血不当

均可引起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103⒈溶血性黄疸特点:血中总胆红素显著增高,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结合胆红素含量变化不大。由于肝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和排泄增多,从肠道排出的胆素原增多,造成尿胆素原增多。⒈溶血性黄疸特点:血中总胆红素显著增高,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104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通道受阻,使胆小管和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大破裂,致使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造成血清胆红素升高所致。2.阻塞性黄疸胆管炎症、肿瘤、结石

均可引起阻塞性黄疸。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通道受阻,使胆小管和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大105特点:血清胆红素增高,以结合胆红素为主,尿胆红素阳性尿胆素原及粪胆素原合成减少粪便颜色变浅。特点:1063.肝细胞性黄疸

由于肝细胞破坏,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能力降低所致。肝炎、肝硬化、肝肿瘤等肝实质病变

均可引起肝细胞性黄疸。3.肝细胞性黄疸

由于肝细胞破坏,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能107特点这种情况下,不仅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增高,而且由于肝细胞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使部分结合胆红素返流入血,造成血中结合胆红素也增高。结合胆红素可经尿排出,尿胆红素阳性;特点这种情况下,不仅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血中未结108肝重吸收能力下降,回到肝内的胆素原应减少,则尿排出的胆素原也减少,但是肝的排泄能力也下降,可能使部分重吸收进肝的胆素原不能返回肠道,而是返流入血,造成血中胆素原的含量有可能增高,两方面的联合作用使尿中胆素原的变化不固定。粪便排出的胆素原减少,使粪便颜色变浅。肝重吸收能力下降,回到肝内的胆素原应减少,则尿排出的胆素原也109各种黄疸时血、尿、粪中某些指标的改变各种黄疸时血、尿、粪中某些指标的改变110肝性昏迷的临床生化检验指标1.血清白蛋白降低,表明蛋白合成能力低下;2.血清胆红素可呈显著升高,说明有胆汁排泄障碍;3.低胆固醇血症,因肝合成能力降低所致;4.AST及ALT由高值转为低值,见于大量肝细胞坏死的情况;5.尿素呈低值,提示肝合成尿素功能低下;6.血糖降低,由于肝糖原储备减少引起;7.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由于肝合成凝血因子降低;8.血液pH增高及PCO2降低(呼吸性碱中毒),因脑水肿引起的换气过度所致。肝性昏迷的临床生化检验指标1.血清白蛋白降低,表明蛋白合成能111溶血性黄疸病因和发病机制-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以及蚕豆病、伯氨奎啉、蛇毒、毒蕈、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溶血性黄疸病因和发病机制-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112临床表现黄疸一般较轻,皮肤呈浅柠檬黄色。急性溶血时,可伴有寒战、高热、头痛、腰背痛和不同程度的贫血。血管内溶血可出现酱油样(血红蛋白尿)或浓茶样尿。慢性溶血时,除贫血表现外,可有脾大,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可并发胆结石和肝功能损害。临床表现黄疸一般较轻,皮肤呈浅柠檬黄色。113实验室检查血清TB增加.以UCB为主,CB基本正常。由于血中UCB增加,故CB形成也代偿性增加,从胆道排至肠道也增加,致尿胆原增加,粪胆素随之增加,粪色加深。肠内的尿胆原增加,重吸收至肝内者也增加.由于缺氧及毒素作用,肝处理比正常增多的尿胆原的能力降低,致血中尿胆原增加,并从肾排出,故尿中尿胆原增加,但无胆红素。急性溶血时尿中有血红蛋白排出,隐血试验阳性。血液检查除贫血外尚有网织红细胞增加、骨髓红细胞系列增生旺盛等。实验室检查血清TB增加.以UCB为主,CB基本正常。由于血中114肝细胞性黄疸病因和发病机制各种使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均可发生黄疸,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肝细胞性黄疸病因和发病机制115临床表现皮肤、粘膜浅黄至深黄不等,可伴有乏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肝区胀痛及其他原发病的表现。严重者可有出血倾向。临床表现皮肤、粘膜浅黄至深黄不等,可伴有乏力、恶心、呕吐、食116实验室检查血中CB与UCB均增加,黄疸型肝炎时,CB增加幅度多高于UCB。尿中CB定性试验阳性,而尿胆原可因肝功能障碍而增高。此外,血液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实验室检查117胆汁淤积性黄疸病因和发病机制胆汁淤积可分为肝内性或肝外性。肝内性又可分为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和肝内胆汁淤积,前者见于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如华支串睾吸虫病),后者见于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如氯丙嗪、甲基睾丸酮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期复发性黄疸等。肝外性胆汁淤积可由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肿瘤及蛔虫等阻塞所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病因和发病机制118临床表现黄疸程度较重,皮肤呈暗黄色,完全梗阻者可呈黄绿色,甚至绿褐色,并伴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出血倾向、尿色深、粪便颜色变浅或白陶土色。临床表现119实验室检查血清CB增加,尿胆红素试验阳性、尿胆原及粪胆素减少或缺如,血清碱性磷酸酶及总胆固醇增高。实验室检查120病例分析患者男,65岁,因上腹痛,皮肤发黄,瘙痒2个月入院。疼痛位于中上腹偏右,初时为间歇性,后为持续性钝痛,饭后及仰卧时加重,皮肤发黄逐渐加深,瘙痒顽固,尿色深,粪便发白,体重下降。查体:消瘦,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腹软,上腹压病,未触及包块,可触到肿大无压痛胆囊。

能否确诊?还需做何种检查?病例分析患者男,65岁,因上腹痛,皮肤发黄,瘙痒2个月入院。121B超:见到胰管扩张,胰头增大。内有不均匀低回声光团胆囊肿大,胆总管、肝内胆管扩张。剖腹探查及病理切片证实为发生在胰头部的胰腺癌。B超:见到胰管扩张,胰头增大。内有不均匀低回声光团胆囊肿大,122(1)为什么这人会出现黄疸?(2)病人血、尿中可能有哪些化学变化?(3)通过简述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解释临床上三种不同类型的黄疸。阻塞性黄疸(1)为什么这人会出现黄疸?阻塞性黄疸123thankyouthankyou124

第11章

肝的生物化学第11章肝的生物化学125学习重点1.了解肝脏的组织结构和化学组成特点2.了解胆红素的生成与转运3.熟悉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及生物转化的概念和意义4.熟悉胆汁酸代谢及胆汁酸肝肠循环的生理意义5.掌握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和不同类型黄疸的形成机制及鉴别学习重点1.了解肝脏的组织结构和化学组成特点126

案例10-1、陈女士到医院做体检,做了几项生化检查。

问题:

她看哪些生化指标可以了解自己的肝功能状况?

案例10-1、127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128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129

肝脏的组织结构与化学组成特点(四)丰富的酶类(三)丰富的血窦(二)有两条输出通路(一)有两条输入通路

肝脏的组织结构与化学组成特点(四)丰富的酶类(三)丰富的130第1节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物质代谢中枢)人体化工厂第1节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物质代谢中枢)131作用:维持血糖水平相对稳定,保障全身各组织,尤其是大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异生回顾:肝内进行那些糖代谢途径?一、肝的糖代谢中的作用作用:维持血糖水平相对稳定,保障全身各组织,尤其是大脑和红细132不同营养状态下肝内如何进行糖代谢?饱食状态肝糖原合成↑过多糖则转化为脂肪、胆固醇,以VLDL形式输出空腹状态肝糖原分解↑饥饿状态以糖异生为主※脂肪动员↑→酮体合成↑→节省葡萄糖肝功能受损:饥饿时易发生低血糖。不同营养状态下肝内如何进行糖代谢?饱食状态肝功能受损:饥饿时133二、肝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回顾:肝内进行的脂类代谢主要有哪些?脂肪酸的氧化、脂肪酸的合成及酯化、酮体的生成、胆固醇的合成与转变脂蛋白与载脂蛋白的合成(VLDL、HDL、apoCⅡ)、脂蛋白的降解(LDL)作用: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合成、分解与运输均具有重要作用。二、肝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回顾:肝内进行的脂类代谢主要有哪些134二、肝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消化吸收分泌胆汁,其中胆汁酸为脂类消化吸收所必需合成脂肪酸、甘油三酯、酮体、胆固醇、磷脂分解脂肪酸的β氧化、胆固醇的降解与排泄、LDL的降解运输合成与分泌VLDL;HDL;

肝功能受损:“脂肪泻”肝功能受损:PL“脂肪肝”二、肝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消化吸收肝功能受损:“脂肪泻”肝功能135

肝功能受损:清蛋白

三、肝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1.蛋白质的合成:合成:①自身蛋白②血浆蛋白清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水肿、A/G凝血时间延长、出血倾向凝血因子三、肝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1.蛋白质的合成:清蛋白136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137肝功能受损:血氨胺类(假神经递质)肝性脑病2.合成尿素、解除氨毒:氨尿素肾排肝功能受损:血氨肝性脑病2.合成尿素、解除氨毒:氨尿素肾排138肝细胞内转氨酶含量高:

ALT急性肝炎:ALT3.氨基酸分解代谢:转氨基、脱氨基、转甲基、脱羧基肝细胞内转氨酶含量高:3.氨基酸分解代谢:139肝性昏迷的临床生化检验指标1.血清白蛋白降低,表明蛋白合成能力低下;2.血清胆红素可呈显著升高,说明有胆汁排泄障碍;3.低胆固醇血症,因肝合成能力降低所致;4.AST及ALT由高值转为低值,见于大量肝细胞坏死的情况;5.尿素呈低值,提示肝合成尿素功能低下;6.血糖降低,由于肝糖原储备减少引起;7.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由于肝合成凝血因子降低;8.血液pH增高及PCO2降低(呼吸性碱中毒),因脑水肿引起的换气过度所致。肝性昏迷的临床生化检验指标1.血清白蛋白降低,表明蛋白合成能140四、肝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1.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2.维生素的储存是VitA、D、K、B1和B12的主要储存场所3.维生素的转化VitD3→25-(OH)-VitD3水溶性维生素→辅酶的组成成分胆道阻塞:Vk出血倾向肝功能受损:肝性佝偻病四、肝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1.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道阻塞:141五、肝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激素的灭活

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使激素的活性减弱或丧失称为激素的灭活。主要方式:生物转化肝功能受损:皮肤蜘蛛痣、肝掌、面部色素沉着五、肝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激素的灭活主要方式:生物转化肝功能142蜘蛛痣蜘蛛痣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病人中经常发现在脸部、颈部、手部有一种形态很象蜘蛛网样的病,痣的中心是一个小红点,周围放射出许多细小的红丝,整个直径约0.2~2厘米。如果用细的尖硬物去压迫痣的中心,可以使整个蜘蛛痣全部消失蜘蛛痣蜘蛛痣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病人中经常发现在脸部、颈部、143肝掌肝掌是指有些肝炎病人手掌边缘常常会出现许多红色的斑点,或红白相间毫无规律的斑块,有时候不仅手掌有,而且脚底也有。如果对这种斑点或斑块加压,可以使压迫区的这些点和块消失,变得苍白。肝掌肝掌是指有些肝炎病人手掌边缘常常会出现许多红色的斑点144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145第2节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第2节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146一、生物转化的概念和特点*一些非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转变过程称为生物转化。内源性:如激素、胺类等外源性:如药物、毒物等非营养物质生物转化的对象一、生物转化的概念和特点*一些非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转变过程147*生物转化的意义:使许多非营养物质极性增强,易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使某些物质生物学活性降低或消除(灭活作用).使有毒物质的毒性减低或消除(解毒作用).但有些物质经肝的生物转化后,其毒性反而增加或溶解性反而降低,不易排出体外。*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肝是主要器官,但在肺、肾、胃肠道和皮肤也有一定生物转化功能。*生物转化的意义:*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148生物转化的特点物质的代谢转变不是单一的,有些物质可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生物转化,产生多种不同产物。如解热镇痛药非那西丁(对乙酰氨基苯乙醚),吸收后主要在肝内代谢,大部分羟化脱去烃基变为另一种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而后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排出体外;也可经一系列反应变为硫醚尿酸排出;还可与肝蛋白质结合引起肝细胞坏死等。①反应类型多样性生物转化的特点物质的代谢转变不是单一的,有些物质可通过多条途149②反应过程连续性有些物质经过一步反应就能排出体外,但有些物质需经过几步连续反应才能达到目的。例如乙酸水杨酸,先要进行水解反应,再进行羟化反应,最后经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才能排出体外。②反应过程连续性有些物质经过一步反应就能排出体外,但有些物质150③解毒致毒双重性大部分有毒物质经生物转化后,毒性降低,以肝有解毒作用。但有些物质经生物转化后由无毒转变为有毒或毒性增强。如黄曲霉素本无致癌作用,但进入人体内经生物转化可变为致癌物。※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解毒作用③解毒致毒双重性大部分有毒物质经生物转化后,毒性降低,以肝有151二、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概述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有些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即可顺利排出体外。*物质即使经过第一相反应后,极性改变仍不大,必须与某些极性更强的物质结合,即第二相反应,才最终排出。二、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概述*有些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152(1)微粒体依赖P450的加单氧酶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依赖P450的加单氧酶。

存在部位:微粒体内(滑面内质网)

组成:CytP450,NADPH+H+,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催化的基本反应RH+O2+NADPH+H+

ROH+NADP++H2O(一)氧化反应——最多见的生物转化反应(1)微粒体依赖P450的加单氧酶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依赖153能直接激活氧分子,其中一个氧原子加入底物分子中,另一氧原子被还原为水,故又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基本特点能直接激活氧分子,其中一个氧原子加入底物分子中,另一氧原子被154目录123456目录123456155

产物:羟化物或环氧化物举例:苯胺对氨基苯酚产物:羟化物或环氧化物苯胺对氨基苯酚156(2)线粒体单胺氧化酶系单胺氧化酶(monoamineoxidase,MAO)

存在部位:线粒体内

催化的反应催化胺类氧化脱氨基生成相应的醛和氨RCH2NH2+O2+H2O2RCHO+NH3+H2O(2)线粒体单胺氧化酶系存在部位:线粒体内催化的反应RC157(3)醇脱氢酶及醛脱氢酶系

存在部位:胞液中

催化的反应醇脱氢酶(alcoholdehydrogenase,ADH)催化醇类氧化成醛。醛脱氢酶(aldehydedehydrogenase,ALDH)催化醛类生成酸。1.氧化反应——最多见的生物转化反应(3)醇脱氢酶及醛脱氢酶系存在部位:胞液中催化的反应11582.还原反应*硝基还原酶类*偶氮还原酶类*供氢体:NADPH还原产物:相应胺类2.还原反应1593.水解反应*多种水解酶类(酯酶、酰胺酶、糖苷酶)3.水解反应160结合对象:凡含有羟基、羧基或氨基的药物、毒物或激素均可发生结合反应结合剂:葡萄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甘氨酸、乙酰基、甲基等物质或基团

(二)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结合对象:凡含有羟基、羧基或氨基的药物、毒物或激素均可发生结1611.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最多见的结合反应*葡萄糖醛酸基的直接供体2NAD+2NADH+2H+UDPG脱氢酶目录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DPGA)1.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最多见的结合反应*葡萄糖醛酸162*催化酶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UDP-glucuronyltransferases,

UGT)

举例:+UDPGA苯酚+UDP苯-β-葡糖醛酸苷*催化酶举例:+UDPGA苯酚+UDP苯-β-葡糖醛163雌酮2.硫酸结合反应*硫酸供体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催化酶硫酸转移酶举例+PAPS+PAP雌酮硫酸酯雌酮2.硫酸结合反应*硫酸供体*催化酶举例+PAPS1643.酰基化反应异烟肼乙酰辅酶A乙酰异烟肼辅酶A目录3.酰基化反应异烟肼乙酰辅酶A1654.甲基化反应甲基供体:S-腺苷甲硫氨酸(SAM)尼克酰胺N-甲基尼克酰胺4.甲基化反应甲基供体:S-腺苷甲硫氨酸(SAM)尼克酰胺1665.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环氧萘谷胱甘肽S-二氢萘醇谷胱甘肽目录6.甘氨酸结合反应胆酸+甘氨酸甘氨胆酸5.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环氧萘167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168三、生物转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调节和影响年龄:儿童、老人比青壮年弱;药用量性别:少数情况女大于男(阴盛阳衰);疾病:肝功能破坏、肾疾病;诱导物:苯巴比妥等多种药物;耐药性抑制物:几种药物同时用可产生药物之间对生物转化酶竞争性抑制;食物、营养状态等体内外因素三、生物转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调节和影响年龄:儿童、老169许多异源物可诱导生物转化的酶类许多异源物可以诱导合成一些生物转化酶类,在加速其自身代谢转化的同时,亦可影响对其他异源物的生物转化。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可出现药物之间对同一转化酶系的竞争性抑制作用,使多种药物的生物转化作用相互抑制,可导致某些药物药理作用强度的改变。此外,食物中亦常含有诱导或抑制生物转化酶的非营养物质。许多异源物可诱导生物转化的酶类许多异源物可以诱导合成一些生物170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171第三节

胆汁酸的代谢第三节

胆汁酸的代谢172胆道系统肝分泌胆囊浓缩(肝胆汁)(胆囊胆汁)*主要有机成分胆汁酸盐(含量最高)、多种酶类等一、胆汁与胆汁酸胆汁酸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即胆汁酸盐,简称胆盐(bilesalts)。胆道系统肝分泌胆囊浓缩(肝胆汁)(胆囊胆汁)*主要有机成分一173胆汁的组成肝胆汁:水分多,比重小透明,金黄色,偏碱性微苦水分少,比重大棕绿色有苦味胆囊胆汁胆汁的组成肝胆汁:水分多,比重小胆囊胆汁174胆汁成分胆汁酸(胆汁酸盐)蛋白质脂肪酸/胆固醇/磷脂胆红素磷酸酶无机盐排泄物水胆汁成分胆汁酸(胆汁酸盐)175胆汁的功能消化液----乳化脂肪排泄液----胆红素中和胃酸,刺激肠蠕动、吸收抑制肠道细菌生长胆汁的功能消化液----乳化脂肪176一、胆汁酸的代谢㈠初级胆汁酸的生成﹡部位:肝细胞的胞液和微粒体中﹡原料:胆固醇※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是其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限速酶:胆固醇7α-羟化酶

一、胆汁酸的代谢㈠初级胆汁酸的生成※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是其177胆固醇(27C)7α-羟化胆固醇初级游离胆汁酸(24C)初级结合胆汁酸7α-羟化酶

过程胆固醇(27C)7α-羟化胆固醇初级游离胆汁酸(24C)初级178初级游离胆汁酸例:胆酸COOH例:鹅脱氧胆酸初级游离胆汁酸例:胆酸COOH例:鹅脱氧胆酸179初级结合胆汁酸CONHCH2CH2SO3H例:牛磺胆酸例:甘氨胆酸CONHCH2COOH初级结合胆汁酸CONHCH2CH2SO3H例:牛磺胆酸例:甘180初级胆汁酸(肝细胞)初级游离胆汁酸胆酸鹅脱氧胆酸甘氨胆酸牛磺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初级结合胆汁酸(甘氨酸/牛磺酸)初级胆汁酸(肝细胞)初级游离胆汁酸胆酸初级结合胆汁酸181㈡次级胆汁酸的生成﹡部位:小肠下段和大肠﹡过程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肠菌水解脱羟㈡次级胆汁酸的生成﹡部位:小肠下段和大肠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1827α-羟基脱氧胆酸脱氧胆酸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目录7α-羟基脱氧胆酸脱氧胆酸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目录1837α-羟基脱氧鹅脱氧胆酸石胆酸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目录7α-羟基脱氧鹅脱氧胆酸石胆酸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目录184次级胆汁酸(肠道)次级游离胆汁酸脱氧胆酸石胆酸甘氨脱氧胆酸牛磺脱氧胆酸次级结合胆汁酸(甘氨酸/牛磺酸)次级胆汁酸(肠道)次级游离胆汁酸脱氧胆酸次级结合胆汁酸185㈢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胆汁酸的肠肝循环概念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通过重吸收经门静脉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变为结合型胆汁酸,经胆道再次排入肠腔的过程。㈢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通过重吸收经门静脉186生理意义:将有限的胆汁酸反复利用以满足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生理意义:187胆固醇结合胆汁酸(合成0.4~0.6g/d代谢池3~5g/d)胆汁酸肠肝循环的过程目录胆固醇结合胆汁酸胆汁酸肠肝循环的过程目录188胆汁酸肠肝循环的过程胆汁酸肠肝循环的生理意义将有限的胆汁酸反复利用以满足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胆汁酸肠肝循环的过程胆汁酸肠肝循环的189胆汁酸肠肝循环的生理意义将有限的胆汁酸反复利用以满足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胆汁酸肠肝循环的生理意义190初级胆汁酸是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及相应结合型胆汁酸。次级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初级胆汁酸7α-羟基脱氧后生成的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及石胆酸。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191二、胆汁酸的生理功能㈠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立体构型——亲水与疏水两个侧面赋予胆汁酸很强的界面活性,成为较强的乳化剂二、胆汁酸的生理功能㈠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192疏水侧亲水侧甘氨胆酸的立体构型疏水侧亲水侧甘氨胆酸的立体构型193人体内约99%的胆固醇随胆汁经肠道排出体外,其中⅓以胆汁酸形式,⅔以直接形式排出体外。胆汁中的胆汁酸盐与卵磷脂协同作用,使胆固醇分散形成可溶性微团,使之不易结晶沉淀而随胆汁排泄。胆固醇是否从胆汁中沉淀析出主要取决于胆汁中胆汁酸盐和卵磷脂与胆固醇之间的合适比例(正常比值10︰1)。(二)抑制胆汁中胆固醇析出人体内约99%的胆固醇随胆汁经肠道排出体外,其中⅓以胆汁酸形194RBC的最主要成分: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

Hb=珠蛋白(globin)+4分子血红素(heme)

(含铁的卜啉化合物)四个吡咯环+Fe++第四节血红素的代谢RBC的最主要成分:四个吡咯环+Fe++第四节195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196一、血红素的生物合成

(一)合成原料及部位:

Gly,琥珀酰辅酶A,Fe2+

辅助因子:磷酸吡哆醛,Mg2+

场所:线粒体,细胞浆

(有核,网织RBC)一、血红素的生物合成

(一)合成原料及部位:

197(二)合成过程:四个阶段

1.δ-氨基-γ-酮基戊酸的生成(线粒体)

(δ-aminolevulinicacid,ALA)

关键酶—ALA合成酶

2.胆色素原的生成(细胞浆)

3.尿卜林原Ⅲ及粪卜林原Ⅲ的生成(细

胞浆)

4.血红素的生成(线粒体)

血红素进入细胞浆+珠蛋白Hb

(二)合成过程:四个阶段

1.δ-氨基-γ-酮基戊酸的生成198胆胆199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200(三)血红素生物合成的调节

关键酶是ALA合成酶

①血红素对ALA合成酶的反馈抑制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tein)

③雄激素④重金属的抑制

----铅中毒的标志:Heme合成的抑制还原剂的促进

----GSHVB6的缺乏(三)血红素生物合成的调节

关键酶是ALA合成酶

①血红素201胆色素(bilepigment)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胆色素的概念二、血红素的分解代谢胆红素是人体内强有力的内源性抗氧化剂,是血清中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成分。胆色素(bilepigment)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分202

胆色素衰老RBCHb

肌红蛋白过氧化酶细胞色素

铁卜啉化合物

胆绿素

胆红素

(红)

(蓝)

(橙黄)

胆色素原族

胆素族(无色)

(棕黄色)肠道[o]肠道[o]203体内铁卟啉化合物包括——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正常人每天可生成250~350mg胆红素,其中约80%以上来自衰老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血红蛋白的分解。(一)胆红素的生成胆红素主要源于衰老红细胞的破坏体内铁卟啉化合物包括——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204血红素单加氧酶系COFe3+胆绿素还原酶NADPH+H+NADP+

(亲脂性物质)

胆红素疏水基团在外亲水基团内部网状内皮系统胆绿素珠蛋白血红素Hb对大脑具有毒性作用

肝、脾、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微粒体与胞液中血红素单加氧酶系COFe3+胆绿素还原酶NADPH+H+NA205胆红素的生成过程目录胆红素的生成过程目录206胆红素空间结构示意图胆红素的特有结构赋予其亲脂疏水的性质,易自由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胆红素空间结构示意图胆红素的特有结构赋予其亲脂疏水的性质,207过多的游离胆红素则可与脑部基底核的脂类结合,干扰脑的正常功能,称为胆红素脑病(bilirubinencephalopathy)或核黄疸(kernicterus)。过多的游离胆红素则可与脑部基底核的脂类结合,干扰脑的正常功能208间接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游离胆红素意义:(1)有利于运输

(2)限制胆红素进入细胞造成细胞毒性。结合可逆血液:胆红素-清蛋白运输形式二、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运输间接胆红素意义:(1)有利于运输

(2)限制胆红素进入细209核黄疸

临床表现

①皮肤与巩膜(白眼珠)明显发黄,常于出生后24小时内或第2天出现,48小时内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浓度急剧上升超过12~15mg/dl,甚至达20mg/dl以上。②均有轻重不等贫血,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全身浮肿。③肝脾肿大。④神经症状如有嗜睡、拒奶、四肢松软,继而抽搐(表现为两眼凝视、眨服、四肢阵阵发硬伸直,或全身角弓反张),有时尖叫等表现即称核黄疸或胆红素脑病,常于血清胆红素达20mg/dl以上时发生,是由于间接胆红素进入脑组织中,损伤脑细胞所致。⑤多有发热。严重病例因呼吸衰竭或肺出血死亡。发生核黄疸而侥幸存活者,常有神经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运动障碍及手足徐动症等。核黄疸临床表现210治疗本病治疗的重点是采取综合措施以减轻黄疸,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发生核黄疸。①严密监护黄疸的进展情况,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血清胆红素上升到20mg/dl的危险界限。②药物疗法加速胆红素代谢、排泄、或减少溶血:a.给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强的松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血浆、白蛋白和葡萄糖。b.口服苯巴比妥。C.中药如三黄汤,(大黄,黄连、黄芩、黄柏、菌陈、山栀),或静脉滴注菌扼黄注射液(含菌陈、扼子与大黄),均有利湿、解毒、利胆、降低胆红素的作用。③纠正酸中毒。因酸中毒可加重病情。④纠正缺氧,注意保暖和供给足够的营养。⑤光疗,输血

治疗本病治疗的重点是采取综合措施以减轻黄疸,降低血清胆红素211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212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213胆红素-清蛋白

清蛋白载体胆红素-Y蛋白

胆红素-Z蛋白⒈摄取

排泄(三)胆红素在肝内的转变摄取结合胆红素-清蛋白清蛋白载体胆红素-Y蛋白胆红素-Z蛋白⒈214

UDPGAUDP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酯(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⒉结合(滑面内质网)胆红素

UDPGAUDP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酯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⒉结215

项目

未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别名间接胆红素,血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肝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未结合

结合与重氮试剂反应慢或间接反应迅速直接反应水中溶解度小大经肾随尿排出不能能通透细胞膜对脑的毒性作用大无

两种胆红素的区别项目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别名间接216限速⒊排泄(肝内生成)(毛细胆管)(肠道)结合胆红素胆汁胆汁限速⒊排泄(肝内生成)(毛细胆管)(肠道)结合胆红素胆汁胆217(四)胆红素在肠腔中的转化及肠肝循环

结合胆红素肠道细菌(水解)GA未结合胆红素肠道细菌(还原)胆色素原族中胆素原粪胆素原尿胆素原80-90%[O]

胆素(粪排)10-20%门V肝体循环

肾(尿胆素原)[O]

尿胆素(尿排)胆汁(四)胆红素在肠腔中的转化及肠肝循环

结合胆红素肠道细菌(水218胆素原与胆素的生成反应目录胆素原与胆素的生成反应目录219肠道中有少量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胆素原肠肝循环的概念肠道中有少量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220胆素原肠肝循环的过程胆素原肠肝循环的过程221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胆红素的正常代谢222专科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课件223第五节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又称直接胆红素。游离胆红素: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又称间接胆红素。*两种胆红素第五节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又2241.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少量直接胆红素TB:1.71-17.1μmol/LDB:0.51-3.42μmol/L(五)胆红素与黄疸隐性黄疸:TB:17.1-34.2μmol/L显性黄疸:TB:>34.2μmol/L2.黄疸:多种疾病引起病人血清总胆红素增高,胆红素进入组织,引起皮肤、巩膜、黏膜等组织黄染。*1.正常血清:(五)胆红素与黄疸隐性黄疸:TB:17.1-225

1.溶血性黄疸(肝前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