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训诂讲义提纲_第1页
2010年训诂讲义提纲_第2页
2010年训诂讲义提纲_第3页
2010年训诂讲义提纲_第4页
2010年训诂讲义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曰:“杨说强自取柱之义甚迂,柱与束相对为文,则柱非谓屋柱之柱也。柱当读为祝。哀十四年《公羊传》:“天祝予。”十三年《谷梁传》:“祝发文身。”何范注并曰“祝,断也。”此言物强自取断折。所谓太刚,折也。《大戴记》作:“强自取折。”是其明证矣。《南山经》:“招摇之山有草焉,其名曰祝餘。”祝餘或作柱荼,是祝与柱通也。八、乙,乙正——从旁勾正错乱了的文字,前人叫做“乙”。古籍在传抄中,常出现字词错位的情况,用“乙”则表示将错误的词序上下倒置,以恢复原来的字词顺序。一般格式是:某某二字互乙。【例1】《诗经•大雅•皇矣》: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兄弟。其中“弟”与“王”方”不押韵,故兄弟当乙正为弟兄。【例2】《元曲章-吏三》:都省里说了者去。陈垣《校勘学释例》云:元作’去者’,妄乙为者去'。九、互文——本是一种修辞格,汉代经学大师在注释往往指出这一修辞手法。【例1】《诗经•大序》:“动天地,感鬼神。”孔疏:“天地云动,鬼神曰感,互言耳。”感动天地鬼神。【例2】王昌龄《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明月属秦,关属汉,互文也。”九、浑言(统言)、别言(析言)1、浑言——这是辨析词义的一个术语。统言就是笼统地说,即笼统的释词。用来解释同义词的共同点。2、析言——这是辨析词义的一个术语。析言就是分析地说,即有分析地释词。用来指出同义词的不同点。3、举例说明什么是“浑言则同,析言则异”。浑言”“析言”是解释同义词的一组术语,主要作用是辨析异同。“浑言”就是笼统的说,即笼统地解释一组同义词的共同义。“析言”就是分析地说,即有分析地解释不同的同义词,具体【例1】《诗经•大雅•皇矣》: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兄弟。其中“弟”与“王”方”不押韵,故兄弟当乙正为弟兄。【例2】《元曲章-吏三》:都省里说了者去。陈垣《校勘学释例》云:元作’去者’,妄乙为者去'。九、互文——本是一种修辞格,汉代经学大师在注释往往指出这一修辞手法。【例1】《诗经•大序》:“动天地,感鬼神。”孔疏:“天地云动,鬼神曰感,互言耳。”感动天地鬼神。【例2】王昌龄《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明月属秦,关属汉,互文也。”九、浑言(统言)、别言(析言)1、浑言——这是辨析词义的一个术语。统言就是笼统地说,即笼统的释词。用来解释同义词的共同点。2、析言——这是辨析词义的一个术语。析言就是分析地说,即有分析地释词。用来指出同义词的不同点。3、举例说明什么是“浑言则同,析言则异”。浑言”“析言”是解释同义词的一组术语,主要作用是辨析异同。“浑言”就是笼统的说,即笼统地解释一组同义词的共同义。“析言”就是分析地说,即有分析地解释不同的同义词,具体指出各自的词义。“浑言则同”是就一组同义词笼统地讲它们是相同的,即就其共同义而言的;“析言则异”是就一组同义词具体分析它们是不同的,即就其不同特点而言的。如:1)《说文•走部》:“走,趋也。”段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许浑言不别也。”2)《说文•刀部》:“刻,镂也。”段注:“《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此析言也,统言则刻亦镂也。”即许慎对这两个字的解释就是“浑言同”,《释名》《释器》就是具体解释同义词的不同,即析言异”。十、对文(对言)、散文(散言)1、对文——强调同义词相对同时出现的情况。散文强调同义词分散单独出现的情况。对文、散文与浑言、析言的区别:含义不完全相同,对方、散文强调同义词或相对同时出现,或分散单独出现的情况而言;浑言、析言旨在直接言明同义词的共同点或不同点。2、谈谈对“对文则异,散文则通”的理解。所谓“对文”“散文”,主要是针对同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合作情况而言。如果一组同义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以相对等而又有所比较的身分出现,便是“对文”;如果它们分散单独地出现在某一语言环境中,便是散文。处在“对文”地位的多个同义词一般都是强调其各个词义的专别性,而“散文”情况下的单个同义词则往往体现出其意义的兼通性,这便是“对文则异,散文则通”现象。第五章训释词义的方法与原则训诂学的内容虽然十分丰富,但是,对词义的训释,却是核心内容。经过众多学者的整理总结,训释词义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因形求义——形训、“形义相一”和因形求义1、形义相早期汉字多是根据意义来绘形的。这样,汉字在形义关系上具有一定的统一1、形义相2、因形求义——也叫形训,即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考求字(词)义的训诂方法。分析字形结构,认识本义。认识本义是掌握词义的基础。mei4 die2【例1】捐,舍弃。《楚辞•湘夫人》:捐余袂 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衣袖、单衣)【例2】掉,摆动。《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汉书•蒯通传》: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分析字形,确认文中用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suo1li4suo1【例3】何,扛着。污《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 何笠,或负其餱。(以草或棕毛制成的雨衣;以竹为原料做的帽子)——你的牧人来了,披蓑衣,戴斗笠,有的背着干粮袋。【例4】字,生育。从子在宀下,子亦声。《山海经•中山经》:其上在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论衡•气寿》: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一一生育。《左传•昭公^一年》:其僚无子,使字敬叔。一一养育《周易•屯卦》: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一一怀孕。《左传•成公四年》: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一一喜爱、爱护。《逸周书•康诰》: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一一治理,教育。《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字。《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 名字。《礼记•曲礼上》:ji1女子许嫁,笄而字。一一女子出嫁也叫字,尚未出嫁叫待字。/《左传•成公四年》: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一一喜爱、爱护。《逸周书•康诰》: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一一治理,教育。《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字。《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 名字。《礼记•曲礼上》:ji1女子许嫁,笄而字。一一女子出嫁也叫字,尚未出嫁叫待字。/怀孕f养育,抚养—►教育、治理—►文字—►名字zhen3【例5】轸,车后横木也。《楚辞•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鼂吾以行。假借义一一悲痛。黾,通朝,早晨。【例6痛。黾,通朝,早晨。【例6】所,从斤,户声,伐木声也。《留侯世家》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一一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 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二、因形求义的依据和方法1、依据。小篆及古文字学资料。2、方法。主要是利用四书来考求字义的。四书分两类:一是纯表意文类,二是音义文字。对于纯表意文字来说,无论象形,指事,还是会意,基本上都符合形义相一的要求,这样可通过字形分析,同时结合文献资料,寻求其本义。如:【例1】蜀,啵。鹚本义野蚕。《诗经•豳风•东山》通过字形分析,同时结合文献资料,寻求其本义。如:【例1】蜀,啵。鹚本义野蚕。《诗经•豳风•东山》:蜎蜎者蜀,zhengl丞在桑野。——蠕动的野蚕,正爬行在那桑田。【例2】豆,媚们。本义器皿。【例2】豆,媚们。本义器皿。《诗经•大雅•生民》yang3: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xin1居歆。毛传:木曰豆,瓦曰登。一一我盛祭肉放豆中,放完豆中放登中;祭肉香气慢慢升,天帝安然来享用。卬,高,抬起。。《尔雅》:“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歆,鬼神享用祭品的香气。【例3】承胳,《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子展执絷而见,再拜稽首,承饮而进献。捧着是本义。对于形声字来说,形旁表示意类,对帮助理解字义有帮助。【例4】忽,从心勿声。忘记。《韩非子•存韩》:愿陛下幸察愚臣之计,无忽。三、因形求义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不局囿于《说文》。借助《说文》考求本义是常用的方法,但仅仅依据《说文》又是不够的。因为许慎所见的古文字资料有限,说解不一定尽合古义。所以还要利用古文字的研究成果。如:疾,皖。字形象一个人为矢所伤而疾。会意。《说文》:从疒,矢声。2、不拘泥于字形。字形与字义有形义相一的关系,是就字形与本义的关系而言的。同时,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又出现了形义相离的现象,它的引申义,假借义就与字形无关。如:雖,从虫,唯声。使用过程中又出现了形义相离的现象,它的引申义,假借义就与字形无关。如:雖,从虫,唯声。似蜥蜴的虫。假借为连词后,也其本义无关了。焉,象形字。假借为连词后,与本义也不相干了。对于叠音词、联绵字也不能望形生义。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的单纯词,每个字都不具有独立性,不能拆解的词,如不清楚这一点,就是出现错解,甚至闹出笑话。如:有独立性,不能拆解的词,如不清楚这一点,就是出现错解,甚至闹出笑话。如:礼云定犹豫决嫌疑离骚曰心犹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释者案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返往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例1】问:加标点。1)礼云:“定犹豫决嫌疑。”《离骚》曰:心犹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释者。案:尸子曰:五尺犬为犹。”礼云:“定犹豫决嫌疑。”《离骚》曰:心犹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释者。案: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返往,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2)这段文章解释了一个什么词?是如何解释的?(3)你对作者的解释如何评价?。这里也是由于:硉兀,【例2】《汉书•食货志》:天下无虑皆铸金钱矣。颜师古注:无虑,无小计虑。。这里也是由于:硉兀,不懂得连语而望文生训,无虑,大略,大抵。例3】杜甫《瘦马行》: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lu4)兀如堵墙。冯至等选注的《杜甫诗选》注云:硉兀,石头似的坚硬。萧涤非先生的《杜甫诗选注》形容马骨出如石。此处望文生训,未为确诂。硉兀为连语,意思是高耸貌。3、有文献资料佐证。分析字形所得到的字义,只有在文献中找到证据,才足以证明分析是正确的。缺乏文献资料的作为证据的说解,是不可信的。总之,在运用因形求义的方法时,一定要认识到语义是字形基础,客观事物可以是字形的依据。在运用因形求形的方式讲解字义时,不能一味的望文生训,因为字形与字义的是很复杂的关系。

四、简要论述因形求义的训诂方法。1、早期汉字多是根据意义来绘形的。这样,汉字在形义关系上具有一定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叫“形义相一”,这种现象为我们据形求义提供了可能。2、即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考求字(词)义。这就叫作因形求义或形训。3、因形求义的依据和方法。1)依据。小篆及古文字学资料。2)方法。主要是利用四书来考求字义的。四书分两类:一是纯表意文类,二是音义文字。对于纯表意文字来说,无论象形,指事,还是会意,基本上都符合形义相一的要求,这样可通过字形分析,同时结合文献资料,寻求其本义。如:门。寸,休等字。对于音义文字,即形声字来说,形旁虽不然准确表义,但可以提示字义,帮助人们理解字义。如,切。字,4、运用因声求义讲解字义时,需要注意三个问题:1)不居囿于《说文》;2)不拘泥于字4、运用因声求义讲解字义时,需要注意三个问题:1)不居囿于《说文》;2)不拘泥于字形;3)有文献资料佐证。五、因形求义的重要理论导读因。人们对音义关系的认识第二节因声求义——声训1、声义相因:若新词与原有词语之间存在着意义相通,语音相近的关系,这种联系叫声义相例1】朱,本指赤心木。后专指深红色。当朱与红色建立关系后,人们继续为一些与“朱”色相关的事物命名时,往往也就与“朱”的声音联系起来了。如,红色的衣服叫“袾”。红色的缯叫絑。红色的丹砂叫硃。似虾而无足的水虫叫鮢,红色的马叫駯。有一圈红色羽毛的鸟叫鴸。以上这些事物的得名都与“朱”的语音和意义有关。在汉语中,有相当数量的词语,都存在着这种音义之间的联系,因此,考求词义就可以从声音这一线索入手去考求。二、因声求义(声训的实质)声训:按照声义同源的原理,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解释词义的一种方法。三、声训的条例:因。人们对音义关系的认识第二节因声求义——声训1、声义相因:若新词与原有词语之间存在着意义相通,语音相近的关系,这种联系叫声义相例1】朱,本指赤心木。后专指深红色。当朱与红色建立关系后,人们继续为一些与“朱”色相关的事物命名时,往往也就与“朱”的声音联系起来了。如,红色的衣服叫“袾”。红色的缯叫絑。红色的丹砂叫硃。似虾而无足的水虫叫鮢,红色的马叫駯。有一圈红色羽毛的鸟叫鴸。以上这些事物的得名都与“朱”的语音和意义有关。在汉语中,有相当数量的词语,都存在着这种音义之间的联系,因此,考求词义就可以从声音这一线索入手去考求。二、因声求义(声训的实质)声训:按照声义同源的原理,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解释词义的一种方法。三、声训的条例:声训的条例,可由训释字与被释字之间的字形关系及字音关系两方面来归纳。1、从字形关系来看,声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同字为训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 (《释名•释天》)例2】风,风也。风,讽也。)例3】夫,夫也。夫,扶也。)例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 (《释名•释天》)例2】风,风也。风,讽也。)例3】夫,夫也。夫,扶也。)例4】齐之为言齐也。(斋,齐也。)【例5】弟,弟也。(弟,第也。)凡是以本字训本字的时候,其被训字与训解字之间,词性多不相同,音读亦必相异,自然,意义也有着差别。上一“宿”,为星宿之宿,读如朽,为名词;下一宿字,这止宿之宿,为动词。这种训释有种种弊端,后来渐渐废弃了。2)用声符训该形声字(以初文训孳乳字)政,正也(《论语•颜渊》)征之为言正也。《孟子•尽心下》智者,知也。《白虎通》茁,出也。《毛传》悌,弟也。《释名》这种解释体现了释字与被释义之间的语源关系和字源关系,便于理解,易于接受。3)用形声字解释声符。(以孳乳字训初文)春,蠢也。道,導也。非,排也。冬,终也。君之为言群也。羊,祥也。4)以同声符的形声字为训。痒者,养也。《孟子•滕文公上》赠,增也。《毛传》《释名》暑,煮也,热如煮物也。释名》功,攻也,攻治之乃成也。释名》帐,张也,张施于床上也。释名》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说文》暑,煮也,热如煮物也。释名》功,攻也,攻治之乃成也。释名》帐,张也,张施于床上也。释名》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说文》5)被释字与释字没有以上各类关系。士,事也。说文》日,实也。说文》月,阙也。说文》天,颠也。说文》妇,服也。说文》离,丽也。易经》盗,逃也。毛传》士,事也。说文》日,实也。说文》月,阙也。说文》天,颠也。说文》妇,服也。说文》离,丽也。易经》盗,逃也。毛传》腊之言夕也。《周礼注》2、从字音关系来看,声训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同音为训田,陈也。《说文》腊之为言夕也。《周礼注》所谓“同音”,主要指声和韵都相同一般不考虑声调;指古音相同。2)双声(韵异而声同)星,散也,列位布散也。《释名》——星、散同属心母木,冒也。《说文》——木、冒同属明母离,丽也。《易经》7^离、离,丽也。《易经》7^离、丽同属来母3)叠韵为训(声异而韵同)蹇,难也。《易经》——同属元部父,矩也《说文》——同属鱼部酉,就也《说文》——同属幽部。这部分比较复杂,从韵部来看,也包括对转,旁转,等等准同韵。四、声训的形式——从行文方式来看,古代的声训大致有三种形式、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2、某之言某也。2、某之言某也。某之为言某也。3、某犹某也。霸,犹迫也。白虎通》缥,犹漂也。释名》霸,犹迫也。白虎通》缥,犹漂也。释名》通过条例和形式看来,声训的特点是被释字与释字有音同音近,意义相通的关系。声训的原理是音义同源。五、声训的作用:明假借、考方言、求语源、明通假:明假借,必明古音。朱骏声:不明古音者,不足以识假借。明假借就是凭借字的声音所提供的线索,沿着音同或音近的途径探求本字,然后通过本字的形体说明词义。zhi4”他指出的例【例1】《史记•张仪列传》:“秦折韩而攻梁,韩怯于秦,秦韩为一,梁之亡可立而须也。”他指出的例王念孙:“折,读为制,言韩为秦所制,不得不与之共攻梁也。制、折,古字通。证:(1)《吕刑》:“制以刑”,《墨子•尚同》篇作“折则刑”。(2)《论语•颜渊》:“片言可以折狱者”。鲁读折为制。【例2】《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tang3xian4),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蚀,即日蚀和月蚀。“党”通“倘”、偶然义。古音韵同声近字。构成通假字。——日月出现日食和月食,风雨不按时节来临,怪星偶尔出现,这些现象没有哪个时代不曾有过。【例4】《诗经•周南•兔罝【例【例4】《诗经•周南•兔罝(ju1)》:“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歌赞武士的英勇。《毛传》:干,扞也。《说文•干部》:干,犯也。抵御)——雄赳赳的武士们,公爷王爷的屏障。【例5】《左传•宣公二年》:牛则有皮,虎兕尚多,弃甲则那?注:那通奈。【例6】《汉书•文帝纪》:数年比(pin2)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颜师古注:比犹频也。即比通频。【例7】《诗经•大雅•江汉》:矢其文德,洽此四国。毛传:矢,施也。一一施行你的文德,协和四方国家。【例8】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求证通假,多为后人称道,其原因就是他们能够“考之文义,参之古音”,从字义、异文、训诂、语音多方面出发,博引群书,综合证明。试录一例,以资参考。《经义述闻•春秋名字解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郑游吉字子大叔。”王引之云:“取大吉之义也。大当如字读。二十二年、二十四年传,《释文》并音’泰’,非也。’大叔’,《论语•宪问篇》作’世叔’。世、大,声相近。大,正字也;世,假字也。桓九年传》《正义》曰:‘诸经称世子及卫世叔申,《经》作“世”字,《传》皆作“大”。然则古者世”之与“大”,字义通也。'按:《公羊传经文十三年》:‘世室屋坏'。左氏、谷梁并作‘大室'。《左氏经•昭二十五年》:’乐大心’。《公羊》作’乐世心’。《曲礼》:不敢与世子同名'。郑注曰:《说文•干部》:干,犯也。抵御)——雄赳赳的武士们,公爷王爷的屏障。【例5】《左传•宣公二年》:牛则有皮,虎兕尚多,弃甲则那?注:那通奈。【例6】《汉书•文帝纪》:数年比(pin2)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颜师古注:比犹频也。即比通频。【例7】《诗经•大雅•江汉》:矢其文德,洽此四国。毛传:矢,施也。一一施行你的文德,协和四方国家。【例8】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求证通假,多为后人称道,其原因就是他们能够“考之文义,参之古音”,从字义、异文、训诂、语音多方面出发,博引群书,综合证明。试录一例,以资参考。《经义述闻•春秋名字解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郑游吉字子大叔。”王引之云:“取大吉之义也。大当如字读。二十二年、二十四年传,《释文》并音’泰’,非也。’大叔’,《论语•宪问篇》作’世叔’。世、大,声相近。大,正字也;世,假字也。桓九年传》《正义》曰:‘诸经称世子及卫世叔申,《经》作“世”字,《传》皆作“大”。然则古者世”之与“大”,字义通也。'按:《公羊传经文十三年》:‘世室屋坏'。左氏、谷梁并作‘大室'。《左氏经•昭二十五年》:’乐大心’。《公羊》作’乐世心’。《曲礼》:不敢与世子同名'。郑注曰:世,或为大。'则大、世,古通用也。《尔雅》:‘父子罤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释名》:‘父之兄曰世父,言为嫡统继世也。'按:世,亦大也。叔、小双声,世大叠韵。世父、叔父,相对成文,则叔为小,世为大也。若但以继世为解,何以解于父之仲兄不为后者乎?2、考方言【例1】《诗经•周南•汝坟》:鲂鱼C羅"尾,王室如燬(hui3)。毛传:“燬,火也。”陆德明《经典释文•毛诗音义上》:“齐人谓火曰燬,郭璞又音货。字书作,音毁。《说文》。一音火尾反。或云:楚人名曰燥,齐人曰燬,吴人曰。此方俗论语也。”等。陆德明的解释就是说明“火”在不同地区音转为:燬、货、等。【例2】《方言》卷八:“布谷,自关而东梁楚之间谓之结诰,周魏之间谓之击谷,自关而西或谓之布谷。”根据这些材料,可以知道以汉代,由于地区的不同,布谷”之名又有“结诰”“击谷”“搏谷”根据这些材料,可以知道以汉代,由于地区的不同,布谷”之名又有“结诰”“击谷”“搏谷”:鸠,布谷也。《礼记•月令》:鹰化为鸠。郑玄注:鸠,搏谷也。高诱《淮南子•时则训》:鸠,布谷也。等几种不同的叫法。这种不同,就是由于方言的语音变化造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变化还在继续。《尔雅•释鸟》:鸤鸠,鵠。郭璞注:今之布谷也。江东呼为获谷。邢昺《尔雅疏》:“陆机云:今梁宋之间谓布谷为鴶。一名击谷。一名桑鸠。以上是到一魏晋时“布谷”的又一些叫法。本草纲目》:布谷,江东呼为郭公,北人云拨谷。礼记正义》:彼云布,此云搏者,布、搏声相近也。以上“布谷”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叫法,都是由于“布谷”这一声音转化而来的。音转(声转)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使用同一语词来表达某一相同意义时,就会出现意义不变而语音有所变易的现象,这种现象后世称之为音转或声转。方言音转就是“一音屡转而义不甚殊”的现象。方言音转虽然没有导致新词的产生,但是,由于它们是同一词语变成不同的语音形式,所以人们在记录的时候,常常是据音用字,这样看起来,好像是不同的词,实际上是音义完全相同的词。3、求语源(最重要的作用)一一据声音为线索,推求事物得名之原由,这就是所说的推源或求语源。步骤:就是以声音为线索,将一系列意义相通的词联系起来,以考求其义。如:段玉裁“凡农声之字皆训厚”。【例1】《诗•小雅•蓼萧》:零露浓浓。传云:浓浓,厚貌。说文》:“浓,露多也。从水,农声。诗》曰:‘零露浓浓'”。说文》:“襛,衣厚貌。从衣,农声。说文》:醲,厚酒也,从酉,农声。说文〉,犬恶毛也。从犬,农声。广韵〉:多毛也。〈字林〉:多毛犬。广韵》:秾,花木厚。《玉篇》:秾,花木盛也。说文》:“浓,露多也。从水,农声。诗》曰:‘零露浓浓'”。说文》:“襛,衣厚貌。从衣,农声。说文》:醲,厚酒也,从酉,农声。说文〉,犬恶毛也。从犬,农声。广韵〉:多毛也。〈字林〉:多毛犬。广韵》:秾,花木厚。《玉篇》:秾,花木盛也。《广韵•冬韵》:哝,多言不中也。《广韵•江韵》:,发多也。(从毛,农声。)《广韵•江韵》:,发多也。(从毛,农声。)以上几个词都是同源词。——由同一个语源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一组音义相通的词,叫同源词。第三节因文求义义训第三节因文求义义训训释词义的方法,除了因形求义、因声求义之外,还是因义求义,也就通常所说的义训。一个词语所具有的确切意义,是由上下文,即语言环境所决定的。依据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结合它所处的语言环境,因文定义,就是义训。【例1】《左传•襄公八年》:焚我郊保,冯陵我城郭。杜注:保,守也。王念孙根据对文予以辨证。他指出:“郊保与城郭相对为文,保谓小城也。保与城同类,故言焚。【例2】《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将以下骑送迎。两种解释:(1)将军用下马礼节欢迎和欢送文帝。(2)将军以下的军官都骑着马欢迎和欢送。案:第一种解释是武将用文臣的礼节,缺乏战备观念。不可取。综观《史记》中“骑”字,从语法的角度看,骑”作名词,即当马讲时,可以受形容词、不可取。综观《史记》中“骑”字,从语法的角度看,骑”作名词,即当马讲时,可以受形容词、数词、代词及名词的修饰,也可以作动词或介词“以”的宾语,但通观全书,没有再发现“下骑”的搭配情况。相反,“下马”搭配的语句却时有出现。所以原句中的“下骑”不是下马的意思。第二种解释即符合语法结构,又为违犯常理。第四节训释词义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必须树立历史观点,即符合训诂的时代性。不同时期的词语,其词义可能不同。所以解释词义要注意它的时代性。例1】《资治通鉴》: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有注本注:候望:等候了望。这段文字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备从鲁肃计,进驻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这说明“候望”在三国时就有。实际先秦时期,候与望就有对举使用的情况。淮南子》:望气候星。“候星”就是观星。“候”实际先秦时期,候与望就有对举使用的情况。淮南子》:望气候星。“候星”就是观星。“候”就是望的意思。再一个理由就是先秦时的“候”,《说文》:“候,伺望也。”先秦时的等候义是用“竢,待、须”等词来表示的。所以我们解释词义不能局囿于今义,要在历时动态的观点。【例2】《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若人把毙”解释为:死。就是违背了训诂的时代性原则。二、必须遵循语言的社会性原则王力:例不十,法不立;例外不十,法不破。这就是说,一个解释,还得在其它文献中找到佐证,才能证明解释是合理的,这就是说,任何一种解说,都应该考察一下它是否符合当时社会的语就是望的意思。再一个理由就是先秦时的“候”,《说文》:“候,伺望也。”先秦时的等候义是用“竢,待、须”等词来表示的。所以我们解释词义不能局囿于今义,要在历时动态的观点。【例2】《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若人把毙”解释为:死。就是违背了训诂的时代性原则。二、必须遵循语言的社会性原则王力:例不十,法不立;例外不十,法不破。这就是说,一个解释,还得在其它文献中找到佐证,才能证明解释是合理的,这就是说,任何一种解说,都应该考察一下它是否符合当时社会的语言习惯。【例1】《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有人解释:间,补充、纠正。这种解释不正确,关键是不符合语言的社会性。据王力统计,左传》中共用了正确,关键是不符合语言的社会性。据王力统计,左传》中共用了81个“间”,除了这处外,其它80处都不当“补充”讲,同时代的其它作品“间”也不当这个意思讲。【例2【例2】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臭”:香气还是臭味。有人认为,朱门里有很多酒肉,腐烂发臭。暴露了统治者腐朽的生活。有两条可以驳倒该释:一是肉可能会放臭,酒会越放越香;二是作者写诗是寒冬时写的,才有“路有冻死骨”之说。在寒冬肉怎么会臭呢?第六章训诂要籍简介第一节《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一、《说文解字》1、许慎——许慎——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他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在文字学领域和训诂方面成绩卓越。他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首创了部首排字法的先河,为后代辞书编纂奠定的基础。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阐述了六书理论,并用六书理论统筹全书,成为形训释义法的典范,对后世影响很大。由于许慎所掌握的资料和认识的局限,他对一些字的本义解说有误。但并不影响许慎在汉语史上的地位,后来把对许慎学说的研究叫作许学。2、《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时的许慎。全书正文十四篇,叙目一篇,合计2、《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时的许慎。全书正文十四篇,叙目一篇,合计15篇。由540个部首统领9353个字,另收重文1163个。其分部原则是:分别部居,不相杂厕。释字体例是:一般是在每个字下先解字的本义,然后按六书理论分析形体结构,后注读音。在解释字形时,凡注明“象形”或“象某之形”的是象形字,指事字注明“指事”,有时也用“象某之形”来分析;凡注明“从某从某”或“从某某”的是会意字;凡注明“从某,某声”的是形声字。凡注明“从某从某,某亦声”的是会意兼形声字。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第一部字典,首创了部首排字法的先河。建立了六书的理论和体系。保存了汉字的篆文资料和古音古训,对后代认识甲骨文、金文,了解词的本义和演变,以及阅读古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作者所掌握的资料和认识所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3、《说文》知识点1)分部原则1)分部原则一终亥”是540部首的排列。2)据形系联——540部的排列原则。即按时篆文形体的相近与否,将这些部首系联起来,依次编排先后顺序。3)依类相从——同部之内的字,许按照字的意义来编排。4、《说文》说解举例1)一般说来,凡说解曰“象形”或“象某某之形”1)一般说来,凡说解曰“象形”或“象某某之形”,多是说明象形字。手,拳也。象形。朿,木芒也。象形。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额理也。果,木实也。从木,象果形在木之上。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朿,木芒也。象形。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额理也。果,木实也。从木,象果形在木之上。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西,鸟在巢上,象形。2)凡说解用“指事”的,则为指事字。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丅,底也。指事。有时,说解用“象某某之形”或“从某从某”的也是指事字。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之寸口。从又从一。尺,寸也。从尸从乙。乙,所识敢。尺,寸也。从尸从乙。乙,所识敢。广,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戍,守边也。从人持戈。广,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戍,守边也。从人持戈。凡说解用“从某某”“从某从某”的为会意字。因广为屋,象对刺高屋之形。凡广之属皆从广。读若俨然这俨。隶,及也。从又,从尾省。还有以下说解方式: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杲,明也,从日在木上。杳,冥也。从日在木下。4)凡说解“从某,某声”的,是形声字。另外,还有“从某省,某声”从某,某省声”。松,木也。从木,公声。题,额也。从页,各声。杳,冥也。从日在木下。4)凡说解“从某,某声”的,是形声字。另外,还有“从某省,某声”从某,某省声”。松,木也。从木,公声。题,额也。从页,各声。雪,从雨,彗省声。晨,从晶省,辰声。凡说解“某亦声”的是会意兼形声。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1、段玉裁1、段玉裁是清代乾隆年学派中的著名学者,既是小学家、又是经学家。他精于文字、音,这部书是韵、训诂之学,著作颇丰,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用近30的时间,完成了《说文解字注》,这部书是清代研究《说文》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学习《说文》的必读参考书。受到当时学界的极力推崇。

王念孙高度评价该书“盖千七百年以来,无此作矣。chao1”卢文弨推是“叔重氏之功臣”。2、《说文解字注》第二节尔雅》之类的箸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也是第一部训诂专著。“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作者不详。大约成书于汉初。全书共19篇,前3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这是第一部按义类编辑的辞典。一、《尔雅》它辑录了我国古代丰富的词汇,为汉语词汇学奠定了基础。它具体解释了古代一些典章制度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为研究古代科学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它开创了“类聚群分”的释词体例,对后代辞书的编纂很有启发。二、《尔雅注》——晋郭璞注。三、《尔雅义疏》——清郝懿行撰。其疏证准确、详细,廓清了一些谬说,纠正了历代相传的一些错误。分析出《尔雅》中的一些重要体例,指出郭注等人的训诂失误。用因声求义法串讲训诂,但失误也不少。总之这是一本瑕瑜互见,得失相参之作。四《广雅》——三国时张揖撰。因避隋炀帝的名讳,称作《博雅音》,所以又称《博雅》。五《广雅疏证》——清王念孙撰。六、《小尔雅》——旧题汉孔鲋撰。七、《埤雅》——北宋陆佃撰。增益《尔雅》而成。埤:增加。八、《尔雅翼》——南宋罗愿撰。九、《骈雅》——明朱谋土韦撰。《通雅》明方以智撰。《别雅》清吴玉搢撰。《比雅》清洪亮吉撰。《拾雅》清夏味堂撰。《叠雅》清史梦兰撰。王念孙高度评价该书“盖千七百年以来,无此作矣。chao1”卢文弨推是“叔重氏之功臣”。2、《说文解字注》第二节尔雅》之类的箸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也是第一部训诂专著。“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作者不详。大约成书于汉初。全书共19篇,前3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这是第一部按义类编辑的辞典。一、《尔雅》它辑录了我国古代丰富的词汇,为汉语词汇学奠定了基础。它具体解释了古代一些典章制度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为研究古代科学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它开创了“类聚群分”的释词体例,对后代辞书的编纂很有启发。二、《尔雅注》——晋郭璞注。三、《尔雅义疏》——清郝懿行撰。其疏证准确、详细,廓清了一些谬说,纠正了历代相传的一些错误。分析出《尔雅》中的一些重要体例,指出郭注等人的训诂失误。用因声求义法串讲训诂,但失误也不少。总之这是一本瑕瑜互见,得失相参之作。四《广雅》——三国时张揖撰。因避隋炀帝的名讳,称作《博雅音》,所以又称《博雅》。五《广雅疏证》——清王念孙撰。六、《小尔雅》——旧题汉孔鲋撰。七、《埤雅》——北宋陆佃撰。增益《尔雅》而成。埤:增加。八、《尔雅翼》——南宋罗愿撰。九、《骈雅》——明朱谋土韦撰。《通雅》明方以智撰。《别雅》清吴玉搢撰。《比雅》清洪亮吉撰。《拾雅》清夏味堂撰。《叠雅》清史梦兰撰。支雅》清刘灿撰。《说雅》清朱骏声撰。《毛雅》又名《毛诗传义类》清陈奂撰。第三节方言》之类的著作、《方言》——《方言》——全名为《轩輶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西汉末年扬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纂而成,全书原有15卷,今本存13卷。方言》所记载的都是汉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保留了西汉时期的汉语分区情况和语音体系资料,从中能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的轮廓。它的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广泛收罗各地方言,而以通语释之,这在训诂学上是一大创造,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方言》以它突出的成就,不仅在中国方言学史上,而且也在世界的方言学史上成为一部不朽的著、《方言》——《方言》——全名为《轩輶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西汉末年扬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纂而成,全书原有15卷,今本存13卷。方言》所记载的都是汉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保留了西汉时期的汉语分区情况和语音体系资料,从中能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的轮廓。它的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广泛收罗各地方言,而以通语释之,这在训诂学上是一大创造,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方言》以它突出的成就,不仅在中国方言学史上,而且也在世界的方言学史上成为一部不朽的著作。清戴震《方言疏证》、清钱绎《方言笺疏》、今人周祖谟《方言校笺》。第四节考求语源的著作、《释名》——东汉刘熙所作,是用声训的方法解释词义、说明事物得名之由、探求语源的专著。是我们第一部语源学专著。今本27篇分为8卷。按语词所表示事物进行分类。刘熙解释事物得名的缘由,完全是从声音上去探索。这种因音求义的方法在训诂学上称之为声训,也称音训。刘熙的声训,虽然有些是不无道理的,但是大部分都出于主观的推想,没有实际的根据,也并非经过系统的探索而得出来的,因而缺乏科学性。《释名》对后代学者提倡因声以求义的训诂方法也有很大的影响。二、清戴震《转语》、王力《同源字典》第五节其他著作第五节其他著作1、《读书杂志》——清王念孙撰,82卷。该书以读书札记的形式,记录了王念孙晚年研究古籍的成果。2、《经义述闻》一一清王引之撰。主要记述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研究经书的成果。3、《古书疑义举例》一一清俞樾撰。共7卷。作者为了解决古书疑义日益增多的问题,为了使读古书的人习知古人文例,从九经诸子中列举88条文例,内容涉及词汇、语义、语法、修辞、校勘等方面的问题。援引详明,条理精密,是一部带有总结性而又富于启发性的训诂学名著,被称为是蒙百代,梯梁来学”的佳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刊行之后,影响很大。4、《经籍纂诂》一一清阮元主编,出版于清嘉庆三年( 1798年)。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也收集古籍中直接对字所作的解释。此书采用韵目编排法,按平水韵编次被释字。共分106韵。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对该字的解释,然后列出出处。但所引材料有时繁杂,主次不分,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不便。5、《辞通》——近人朱起凤撰。这是一部从声音的通假上寻求文字训诂的专著,专收联绵词。6、《联绵字典》一一近人符定一撰。36卷。是一部专收联绵语的专著。7、《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1953年中华书局出版。这是专门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它汇集了大量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共800多

条,详引例证,解释其意义及用法,并兼谈其流变与演化。这本书不仅可作为一般读者阅读诗、词、曲的工具书,而且也为语文研究工作者汇集了大量可贵的资料。8、《经典释文》一一唐陆德明撰。共30卷。这是一部以注音为主,兼及释义和校勘的读经字典。所释经书包括十三经(除《孟五外》)和庄子、老子共14种。该书的基本体例是“摘字为音”,即采摘经典正文和注文中的单字来注音。只有《孝经》和《老子》特抄全句。每条之下,先注音后释义。共注经文、注文 16121字。这本书广泛采集汉魏六朝230余家的音切,兼收隋唐以前各家的训诂,为汉语音韵学、词汇学、和训诂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极有价值的资料,是阅读古代文献的重要参考书。《十三经注疏》中的注音采集的就是《经典释文》的注音。9条,详引例证,解释其意义及用法,并兼谈其流变与演化。这本书不仅可作为一般读者阅读诗、词、曲的工具书,而且也为语文研究工作者汇集了大量可贵的资料。8、《经典释文》一一唐陆德明撰。共30卷。这是一部以注音为主,兼及释义和校勘的读经字典。所释经书包括十三经(除《孟五外》)和庄子、老子共14种。该书的基本体例是“摘字为音”,即采摘经典正文和注文中的单字来注音。只有《孝经》和《老子》特抄全句。每条之下,先注音后释义。共注经文、注文 16121字。这本书广泛采集汉魏六朝230余家的音切,兼收隋唐以前各家的训诂,为汉语音韵学、词汇学、和训诂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极有价值的资料,是阅读古代文献的重要参考书。《十三经注疏》中的注音采集的就是《经典释文》的注音。9、《玉篇》一一梁顾野王撰。是继《说文》和《字林》之后又一部重要字书。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所分部首与《说文》相比有增有减,共542部,比《说文》多两部。部首排列的次序也有很大变动,主要是按照义类相近与否来安排的。共收字16917,该书综合众书,辨别形体意义的异同,网罗训释,以成一家之言。今天看到的《玉篇》是宋真宗时陈彭年等重修、唐代孙愐的增字本,收字有22561字。顾野王原本在宋代就已亡佚,只有日本还保存一部分传写本。相当原书的1/8。这都是稀有的秘籍。第六节重要训诂资料导读一、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正名》)1、加点并翻译。。约定了,习惯了,就是合适的事物的名称没有本来就合适的,而是由人们共同约定来命名的,名称,和约定不同的就是不合适的名称。名称并不是本来就代表某种事物,而是由人们共同用某个名称称呼它。约定了,习惯了,就是那个事物的名称了。。约定了,习惯了,就是合适的2、这一名实论断也能说明语言符号的什么特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音义结合没有理据可言是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这是就初始符号(原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音义结合没有理据可言是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这是就初始符号(原始词)而言的。二、刘熙《释名•叙》: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各之名殊,圣人于时就而弗改,以成其器,著于既往,哲夫巧士以为之名,故兴于其用而不易其旧,所以崇易简、省事功也。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1、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凡事物的名称,人们日日称用者,其所指之义是易晓的,但其“所以然之意”则往往不为人所知。2、刘氏的“名”和“所以之意”论叙指归”是指什么?名”是指名物之词,即所释之词;所以之意”便正是这个语词产生之初的命名立意义。2、刘氏的“名”和“所以之意”论叙指归”是指什么?名”是指名物之词,即所释之词;所以之意”便正是这个语词产生之初的命名立意义。叙指归”,即解释它们命名之时的所以然之意,旨在说明语源。《黄侃论学杂著论六三、六书之总名始见于周官保氏说其细目始于刘歆或遂谓六书之名至周始有然观刘云六书者造字之本是仓颉时已有矣依类象形而谓之文文者物象之本及孳乳为字亦非突尔而成(书起源与次第》)《黄侃论学杂著论六阅读要求:1、加标点。2、其中的文”字”如何理解?六书之总名,始见于《周官保氏》。说其细目,始于刘歆。或遂谓六书之名至周始有。 然观刘云:“六书者,造字之本。”是仓颉时已有矣。依类象形而谓之文,文者,物象之本。及孳乳为字,亦非突尔而成。文:相当于如今的独体字;字相当于如今的合体字。四、许君认为音生于义义著於形圣人之造字有义以有音有音义以有形学者之识字必审形以知音审音以知义圣人造字自象形始故合所有之字分别其部为五百四十每部各建一首而同首者则曰凡某之属皆从某(《黄侃论学杂著•论字书编制递变》)许君认为音生于义,义著於形;圣人之造字,有义以有音,有音以有形;学者之识字,必审形以知音,审音以知义。圣人造字,自象形始。故合所有之字,分别其部为五百四十。每部各建一首,而同首者,则曰:“凡某之属,皆从某。”五、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緐,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许慎《说文解字•叙》)翻译:从前庖牺氏管理天下的时候,抬头从天上观察天象,低头从地上观察地貌,看到了鸟兽的花花纹和地貌,近处把人身上的肢体器官作为图写对象,远处把人以外的各种物品作为图写对象,在这基础上首先制作了《易》八卦,用来表示法定的图象。到了神农氏的时候,采用结绳作为记录符号来管理政务。由于众多的事务十分繁琐复杂,虚假欺诈的现象时有发生,黄帝的史官仓颉观察鸟爪兽蹄在地上的印迹,感到各种纹理线条是可以互相区别的,于是首先创造了文字。六、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 ,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於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畒,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同上)厥,其,它的。翻译:到了周宣王时,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字体与古文有所不同。至于孔子书写六《经》 ,左丘明记述《春秋左氏传》,还都采用古文,所以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依然能够说解明白。这以后,诸侯凭借

武力互相攻打,不听周天子的约束管辖。他们痛恨“礼乐”这套制度损害自己国家的利益,因而抛弃;哪些宣扬礼乐制度的书籍。他们分裂为七个国家,于是田亩制度,车辆规格,法律条令,衣服格式全都不一样了,言语声音,文字的写法也都不同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初期,丞相李斯奏请皇帝采取统一措施,废除了六国与秦国不相同的字体。七、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五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以下为今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周官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形也转注假借二者驭形者也音与义也三代小学之书不传今之存者形书说文为之首玉篇以下次之音书广韵为之首集韵以下次之义书尔雅为之首方言释名广雅以下次之怀祖(王念孙)氏能以三者互求以六者互求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已(段玉裁《广雅疏证》序)回答问题:2、请结合段序谈谈小学“形”“音”“义”之间的关系。3、请简要地介绍一下段序中提及的《说文》《广韵》和《尔雅》。4、请简要地谈一下你对“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的理解。1、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五。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以下为今。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周官•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周官•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说文》为者形也;转注、假借,二者驭形者也,音与义也。三代小学之书不传,今之存者:形书,之首,《玉篇》以下次之;音书,《广韵》为之首,《集韵》以下次之;义书,《尔雅》为之首,《方言》、说文》为释名》、《广雅》以下次之。怀祖氏能以三者互求,以六者互求,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已、(段玉裁《广雅疏证》序)2、文字有形、音、义三要素,三者可以互相求证,从其中之一,可以求证其它两个方面。可见,义可附于形,也可存于声。同一字形的义,可能有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读音;同一读音字,可能有不同的字形和不同的意义;同一字义的字,可能有不同的形体和不同的读音。再加上古今历史原因,形成了汉字形、音、字极为复杂的关系。3、略。4、研究文献最重要的是讲清字义(词义),而讲清字义最重要的是通过字音才解决。古人造字时,先有字义,而后有字音,再后才有字形。学者则是逆向考证字,即通过字形考证字音,再通过字音才能得到字义。这就是清代学者所揭示的训诂第一要义:训诂之旨,本于声音。八、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得其领举网必提其纲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此之不悟则有字别为音音别为义或望文虚造而违古义或墨守成训而鲜会通易简之理既失而大道多歧矣(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叙》(1)加标点。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得其领,举网必提其纲。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此之不悟,则有字别为音,音别为义;或望文虚造而违古义,或墨守成训而鲜会通。易简之理既失,而大道多歧矣。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叙》)我个人认为训诂的旨意,是从声音起源的。所以有声音相同而字形相异,声音相近而意义相同的情况。虽然有时候(把文字)按照类别聚合,按照群体划分,其实它们也是有共同的线索的。譬如抖动皮衣必定要堤起它的领子,举起渔网必定要抓住它的纲绳。所以说:基本确立了,而后道德才能产生”(引《论语》),“知道天下深远的道理,就不可错乱了”(引《易•系辞》文)。(2)“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什么而言的。是指声义同源规律而言的。ze2(3)至啧(,啧,咂嘴声。解说。)不乱的道理是什么?为什么?无论怎样解释都不会乱套。为什么声训法是最重要的释义方法?形训可以用来释义,但有许多弊端,不是最重要的释义方法。如:①词语本身没有表意性的视觉符号,其意义只能通过其声音来传达,所以,训释词语是通过声音来释义是最根本的方法。②文献中据形释义,有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若遇到“通作”之类的特殊情况,还据形释义的话,显然无法理解文义。③汉语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联绵词,是两个音节代表一个意义,如果据形释义的话,就会脱离语言实际,任意割裂和曲解联绵词,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如:解“犹豫”为“犹”是犬名,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或为“犹”是兽名,每闻人声,即豫上树,久之复下“,或为”犹、豫、俱是多疑之兽”等等。这些双声叠韵之字,其义存于声音,若“求诸其文则惑矣”。④我们在释义时,应该把注意力从文字形体转移到它所代表的声音上,把文字转化成词语,通过词语的声音来释义,只有这样,对于意义的认识判断才能合乎实际。(4)该段的核心意思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训诂的主旨是以声音为枢纽。声训法是最重要的释义方法。九、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梦溪笔谈》卷四十)问:(1)加标点。2)这段文章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这段话虽简短,却说明了“右文说”的观点。①右文说对字义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类”的概念,一个是“义”的概念。认为“其类在左,其义在右”,意思是形声字的意符仅仅表示事物类别的范畴,它的声符才是意义所在。②声符相同的字,含有一种共同的意义。3)请谈谈你自己对这种观点的看法。右文说”在训诂上有它合理的一面,反映了一部分汉字音义结合的规律,对后代语源学的建立和因声求义训诂方法的形成都有启发作用,但有以偏概全的毛病,以为凡同声必同义,把只有同根派生词才有的个别规律当成词的音义结合的一般规律。十、凡轻唇之音皆古皆读为重唇诗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檀弓引诗作扶服家语引作扶付,,左传昭公十三年奉壶饮冰以蒲伏焉译文本又作葡匐蒲本亦作扶,,史记苏秦嫂委蛇蒲服范雎传膝行蒲服淮阴侯传俯出胯下蒲伏汉书霍光传中孺扶服叩头皆葡匐之异文也(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卷五《古无轻唇音》)凡轻唇之音,皆古皆读为重唇。《诗》:“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檀弓》引《诗》作“扶服”《家语》引“作扶”。”《左传•昭公十三年》:“奉壶饮冰,以蒲伏焉。”《释文》本又作:“葡匐,蒲本亦作扶。””《史记•苏秦传》:“嫂委蛇蒲服。”《范雎传》:“膝行蒲服。”《淮阴侯传》:“俯,出胯下蒲伏。”《汉书•霍光传》:“中孺扶服叩头。”皆葡匐之异文也。该段考证了一个什么词语?目的要说明什么问题。匍匐。匍匐是个连绵词,联绵词每个字都没有意义,只是记录语音的作用,上古时期可以写成:“匍匐”“扶服”“蒲服”,说明上古时“匍、扶、蒲”三字同音,到了清代,“匍”属重唇音,“扶”为轻唇音,可见,清时的重唇音和轻唇音上古时不分,作者再结合其它例证,目的是要说明古无轻唇音的现象。采之非一国,何母必读米,非韵杞韵止,?,,采之非一国,何母必读米,非韵杞韵止,?,,厥类实繁,难以殚举。(陈第《毛诗古):黹(zhi3),缝纫,刺绣。因而字音有转化,这也是发展变化趋势音考):黹(zhi3),缝纫,刺绣。因而字音有转化,这也是发展变化趋势黼(fu3)(古代礼服上绣的黑白相间的斧有花纹。时代有古今的不同,地域有南北的差异,文字有变革,所必然要导致的结果。所以,用今天的语音去读古代的作品,不免觉得矛盾别扭而不入韵,于是就都归结于“叶音”。若它们果真是出于叶音的话,那么写诗的不止一人,采诗的也不限于一个诸侯国,为什么“母”字一定要读“米”的音,不是同杞、止押韵,就是同祉、喜押韵呢?为什么“马”字一定要读成“姥”的音,不是同组、黼押韵,就是同旅、土押韵呢,,这类例证实在繁多,难以尽举。这段论证了一个什么问题,对什么提出的批判?论证了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尤其是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对叶音说提出的批判。十二、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喻,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摧( que4,敲击)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颜氏家训?音辞篇》)答:九州的人,言语是不同的,自从远古人类以来,原本就常常如此了。而古代言语与今天很不同,其间的轻重清浊,仍然未能知晓;加上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说法,更加使人疑惑。孙叔然创作了《尔雅音义》,这说明汉末人才知道反切。到了魏代,这种反切之事就非常流行了。但高贵乡公不了解反切,以为是怪异之事。从此以后,音韵著作如同蜜蜂一样涌现出来,各有土音,互相批评讥笑,正如先秦“白马非马”、“拇指非指”之类喻证,不知哪一方是对的。但一般根据帝王都邑之音,参校方俗之音,考核古今之音,对方言分歧进行折衷。审查衡量这些方言分歧的标准,当然只能是金陵音和洛阳音而已。十三、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颜氏家训?音辞篇》)答:南方水土柔和,那儿的音色清扬,切合语音美的要求,但不足处在于浮浅,那儿的言语多俚俗。北方山川深广,那儿的音色重浊而浑厚,有它质朴本色之处,那儿的言语多古语。但是,士大夫的言语,南方要好一些;民间百姓的言语,北方则强一些。如果把士大夫的服装和百姓服装换穿一下,再跟他们谈话,那么南方的士大夫和平民,几句话就可以分辨出来。隔墙去听北方人的语言,谁是士大夫,谁是平民,听一整天都难以分清。但是南方音受到吴越音的影响,北方音夹杂着少数民族语音成份,都有较大弊病,这儿不可能细论。十四、若夫敷衽论心,商榷前藻,工拙之数,如有可言。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商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沈约《谢灵运传论》)答:如果我们铺开衣襟坐下来,谈一谈诗文创作的一些心得,商榷前人诗文的得失,那么诗文工巧和粗拙的道理,似乎有可以谈一谈之处。五色相互映衬而更加鲜明,八音和谐流畅,是由于色彩和乐音,每一样都切合其特点安排得当。要使声调交相变化,高低互相调节,那么,如果前面有轻浮的平声,后面就必须用质实的仄声。一句之内,各字声韵要都不同;两句之中,对应的音节平仄也都不同。精深地了解这个意思,才可以谈论诗文。十五、凡切韵之动,势若转圆;讹音之作,甚于枘( rui4)方。免乎枘方,则无大过矣。练才洞鉴,剖字钻响,疏识阔略,随音所遇,若长风之过籁,南郭之吹竽耳。古之佩玉,左宫右徵,以节其步。声不失序。音以律文,其可忽哉!(刘勰《文心雕龙?声律》)(一)找出上段文中意义相对的句子;答:①切韵之动,势若转圆一一讹音之作,甚于枘方。②练才洞鉴一一剖字鐕响。(二)概述上段文字的主旨。答:写文章不能失去声律搭配次序,要用音韵来加以规范。

”这是王念孙提出的观点。六“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词义(能够)触类旁通,不限形体。”这是王念孙提出的观点。十七、黄侃:“小学家之训诂贵圆,经学家之训诂贵专”。其中是“圆”“专”各是什么意思?“圆”就是指圆通,指词义的概括性;“专”就是指专一,指词义的具体义。他的意思是:训诂专书的解释,大多是词的概括义;而随文释义的传注,则大多是词的具体义。第七章训诂发展史第七章训诂发展史训诂的发展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产生期、深入期、变革期、鼎盛期。第一节训诂的产生期——先秦两汉一、训诂产生于汉代是原因、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时为了使士人和官吏更好地诵习儒经,中央派博士讲经。当时出现了五经十四博士。博士讲经,都要研究章句,作出注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训诂的发展。隋文释义的训诂工作,说明训诂在先秦时处在萌芽状态。当时的工作只是口头的工作,没有系统记录下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是在文献正文中零散出现的材料。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止戈为武。《庄子•让王》:“无财谓之贫。”从现在所看到的训诂材料中,我们发现当时训诂都是隋文释义的,即紧附在正文中作的解释,也就是说,文献材料和训诂材料融为一体,还没有有意识地把训诂材料从正文中分离出来。说明这时的训诂只是为解经服务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专门性的训诂工作。零星的训诂工作,说明它还处在萌芽状态。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1)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书。除医卜、种树之书外,凡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私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销毁。敢偶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妖言诽谤者族诛,吏见知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焚者,黥为城旦。凡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公元前212年,侯生、卢生讥讪事觉,坑儒生方术之士460余人于咸阳。2)焚书坑儒后,汉代四百多年间,采取了系列措施抢救古籍,几个皇帝都非常重要古籍整理,把这事看作是振兴国家的重要措施之一。所以汉代训诂的兴起,与秦火后,汉代统治者重视整理古籍有关。3、隶书通代,人们看不懂古文经,需要注解。汉代的教科书是用隶书写成,隶书所写的儒家经典叫今文经;但从孔壁中得到的《尚书》《礼记》《论语》《孝经》,这些是用古文写成的。孔壁出土的这批经文叫古文经。这些文献是用篆籀古文写成的,需要对这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当时有一个叫孔安国的人,是孔子的十二世孙,能看懂古文,曾奉绍为《尚书》作传。现在流传下来的所谓孔安国《尚书传》,据清代学者考证,是东晋梅赜的伪作,因此被称为伪孔传。但不管这个事实如何,孔子在当时认识古文,做了许多训诂工作,是可以肯定的。4、教育的需要,也是促使训诂产生的原因1)这是初级的识字教育。《汉书-艺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2)在习学礼乐的高等教育中,文献阅读是重要内容。《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学。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之后,考查断文章的句读,审明文章的思想内容;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这时候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是大学教育的方法与次第。古书说:蚂蚁时时学习衔泥,然后才能成大垤。就是这个意思。二、两汉训诂的特点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通释语义就是概括词义的工作。在先前的随文

释义的训诂实践上出现《尔雅》。这两种基本形式,正是训诂学走向成熟的标志。2、开始由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说文》是代表作。4、今文经和古文经之争,对训诂影响很大。用隶书写成的今文经和用古文写作的古文经,只是书写字体不同,不应有很大的矛盾。但事实并非如些。在汉代,解释这两种不同字体的儒家经典,却形成了两个具体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学术风气派别。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诂的又一特色。今文经是由朝廷认可的博士传授的,它的创始人是董仲舒,代表作是他的《春秋公羊传》,它是根据统治者的需要,对先秦儒家经典进行训释,其任务是要阐发微言大义,因此在训释是大搞穿凿附会。古文经学派,其特点是:在解释先秦儒家经典时,注重语言文字的训诂,按照字义来解释经文,能比较做到实事求是,所以后人称之为朴学。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汉代注释,主要是这部分著作。三、训诂产生于汉代真正的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系统进行的训诂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1、汉代著名训诂学者简介扬雄一一(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汉族,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西汉学者、辞赋家、语言学家。西汉末年的语言学家。代表作是《轩輶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所记载的都是汉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保留了西汉时期的汉语分区情况和语音体系资料,从中能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的轮廓。《方言》以它突出的成就,不仅在中国方言学史上,而且也在世界的方言释义的训诂实践上出现《尔雅》。这两种基本形式,正是训诂学走向成熟的标志。2、开始由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说文》是代表作。4、今文经和古文经之争,对训诂影响很大。用隶书写成的今文经和用古文写作的古文经,只是书写字体不同,不应有很大的矛盾。但事实并非如些。在汉代,解释这两种不同字体的儒家经典,却形成了两个具体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学术风气派别。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诂的又一特色。今文经是由朝廷认可的博士传授的,它的创始人是董仲舒,代表作是他的《春秋公羊传》,它是根据统治者的需要,对先秦儒家经典进行训释,其任务是要阐发微言大义,因此在训释是大搞穿凿附会。古文经学派,其特点是:在解释先秦儒家经典时,注重语言文字的训诂,按照字义来解释经文,能比较做到实事求是,所以后人称之为朴学。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汉代注释,主要是这部分著作。三、训诂产生于汉代真正的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系统进行的训诂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1、汉代著名训诂学者简介扬雄一一(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汉族,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西汉学者、辞赋家、语言学家。西汉末年的语言学家。代表作是《轩輶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所记载的都是汉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保留了西汉时期的汉语分区情况和语音体系资料,从中能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的轮廓。《方言》以它突出的成就,不仅在中国方言学史上,而且也在世界的方言学史上成为一部不朽的著作。2)郑玄一一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不愧是一个卓越的古籍整理学家,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代表著作有:《毛诗笺》、《三礼注》。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的流传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他的校讎学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校讎学的内容,其功实不可没。他对古音韵学与古词汇学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成为一代宗师。

2、汉代训诂成果汉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训诂成就:1)儒家经典的随文注释大批出现。其中古文经学学派实力最强,出现了贾逵、服虔、马融、郑众、郑玄、毛亨、赵歧、王逸、高诱等大批经学大师,最著名的毛亨的《毛诗故训传》、郑玄的《毛诗笺》、《礼记注》、《周礼注》、《仪礼注》、赵歧的《孟子章句》等。郑玄是两汉学者中,成绩最为突出的一个,成为一代宗师。(2)道家和其它著作也有一些注释。王逸的《楚辞章句、高诱的《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3)汉代出现了四部开创性训诂专著。《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汉代经学的发达,推动了训诂工作的兴盛;训诂大师的涌现,训诂体式的完备,以及条例严密的经传注释和研究词汇词义的语言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训诂工作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而独立,训诂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第二节训诂的深入扩展期、魏晋隋唐训诂学者的主要成就:1)再度注释的出现,即出现了义疏体。这一时期对汉代的经和注再进一步注释。再度注释的代表作是孔颖达的《五经正义》。2)训诂范围的扩大。汉代的训诂主要集中在经书上。这一时期除了给经书作注外,还扩大到史、子、集三部。即这一时期对经史子集都有注释。如集部出现了唐李善2、汉代训诂成果汉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训诂成就:1)儒家经典的随文注释大批出现。其中古文经学学派实力最强,出现了贾逵、服虔、马融、郑众、郑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