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专题报告:基建细分领域景气度分析与预测_第1页
建筑行业专题报告:基建细分领域景气度分析与预测_第2页
建筑行业专题报告:基建细分领域景气度分析与预测_第3页
建筑行业专题报告:基建细分领域景气度分析与预测_第4页
建筑行业专题报告:基建细分领域景气度分析与预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专题报告:基建细分领域景气度分析与预测一、上半年行情回顾:整体震荡下行,建筑板块更优今年年初至6月23日,建筑板块下跌3.1%,表现优于沪深300指数(下跌12.1%)。建筑板块由于其避险属性,整体跑赢沪深300指数。在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乌克兰危机、上海等地疫情反复三轮负面因素的冲击下,沪深300从年初4900点上方一路震荡下行,一度跌破3800点,市场整体风险偏好较低。但基建不断加码,从“适度超前建设”变为“全面加强建设”,低估值且具避险属性的建筑板块受益。不过5月下旬以来,随着政策面持续回暖,上海等地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市场风险偏好有所回升,建筑暂时弱于市场整体,板块表现不佳。截至6月中旬,在31个申万行业中,建筑板块表现排名第4,处于上游水平。复盘建筑行业上半年整体走势,年初开始“稳增长”基调定调,广义基建投资增速V字型反弹,2月投资增速从去年的0.2%,快速抬头上升至8.6%,同时地方专项债加速发行,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国家相关部委发布多份文件,加快推进交通、水利等基建子项建设。2022年第一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持建筑装饰板块类股票的总市值为170.19亿元,持仓占比0.41%,环比上升0.12个百分点,基金大幅增持建筑装饰板块。就子版块行情来看,建筑装饰行情出现分化,传统房建、基建市政工程表现优秀,分别上涨15%和2%,而其他板块整体下跌。我们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预期传统建筑业景气度迎来景气度上行周期。受益于基建加码,地方重大项目加速推进,浙江建投、粤水电、安徽建工、山东路桥、高新发展、宏润建设、宁波建工、和*ST围海等地方路桥企业分别上涨318%、68%、62%、59%、55%、53%、52%、46%和37%。二、资金前置发力,基建投资高确定性将持续1、基建是宏观逆周期调控重要手段,可有效对冲房地产投资下滑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具有政府直接可控、政策传导通畅和短期直接提升经济指标等优点,是重要的逆周期调节工具和稳投资与稳增长的关键力量。2005年以来我国至少经历了三轮基建投资增速快速拉升的阶段。第一次是在2008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当时基建投资增速高点接近50%。第二次是在2012年前后,为了应对经济增速下行趋势,国家要求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第三次是在2015年,国家开始推行PPP模式,基建投资基本保持了20%左右的较快增长。2017年随着去杠杆的开启,基建投资增速开始大幅回落。通过对比2005年以来基建投资增速与房地产投资增速,我们发现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存在一定逆向关系。过去三十年房地产对中国经济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单房地产开发投资本身就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30%左右(2021年占27%)且房地产业可以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但长期来看,“房住不炒”基调不变,且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或已结束。1994年我国人均住房面积为15.7平方米,但2019年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8平方米,而发达国家人均仅约30平方米。接近饱和的人均住房面积反映出饱和的房地产行业。未来房地产行业或将难以重现高速发展状态,对中国经济的支撑性将有所减弱。基建投资发力有望对冲房地产投资的下滑,为中国经济软着陆提供有效支撑。除了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基建可吸纳一部分农民工就业。在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房地产帮助带动了部分农民工就业。2020年,约5226万农民工从事建筑行业(包括房地产的房建)。房地产市场表现疲软时,建筑行业吸纳的农民工能力将会有所下降,传统及新基建的发展可吸纳一部分农民工就业。2、支撑双循环战略,对标发达国家基建投资仍有广阔空间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受到疫情冲击,2020年世界经济衰退明显,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可以增强我国对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的适应能力。同时,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应对“产业空心化”出台了一系列制造业回流政策,我国的供应链地位也因此受到威胁。因此,以基建带动国内投资,是我国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环节。对标发达国家,我国基建投资仍有广阔空间。从规模看,中国仍有一些基建领域落后于发达国家,人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则更大。以机场、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等几项最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为例进行国际比较可发现,中国与发达经济体在总量和人均水平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3、项目储备丰富,资金前置发力假设2022年GDP的增速5.5%能够实现,基建政策不断加码,我们预计全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达到10%以上,表现亮眼。未来增长的可持续性,主要可通过项目端看发展空间,资金端看发展力度。(1)当前项目储备丰富从整体固定资产总投资来看,今年第一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金额同比增长54.90%。分省市来看,各地政府在工作报告上提出了2022年的固定投资增长目标,根据不完全统计,13个省市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速目标为8%,比2021年固定投资增速4.9%高出3.1个百分点。较为乐观的增速目标,展示出了各地利用固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决心。根据各个地方的发改委官网及其他相关报道,我们整理出了目前公布的重大项目建设计划。项目数量和年度计划投资金额上都有增加,2022年21个省、市和自治区计划投资2.62万个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金额为10.24万亿,分别同增2.75%和15.19%。(2)资金前置发力,先行指标快速增长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包括五种:国家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来源。由于统计局未公布2017年以后的数据,我们以2017年作为参照,发现这五类资金分别大约占基建总投资的16.1%、15.6%、0.3%、58.6%和9.4%。今年前五月,各项资金来源等一系列先行指标快速增长。1-5月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同比增长31.9%,约1.49万亿。将2017年基建投资按资金来源分别除以当年固定投资的各项资金来源,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约62%的国家预算内资金投入了基建领域。以17年的比例估算,2022年前五月已有约9240亿国家预算内资金投向基建领域。贷款方面,1-5月新增国内贷款10.9万亿。从用途看,今年一季度,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业及其他部门固定资产贷款余额54.95万亿元,同比增长9.48%。同时,地方政府专项债作为自筹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建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截至6月19日,今年已累计发行约2.59万亿元的专项债,全年额度为3.65万亿,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表示,今年已下达的专项债券额度基本能在6月发行完毕,发行极为前置。加上2021年四季度发行1.2万亿专项债,今年专项债落到具体项目的资金约有4.75万亿。从专项债的投入领域来看,专项债向基建领域占比约为49.79%,按此比例估算,今年约有2.37万亿的专项债资金投入基建领域。先行指标快速增长预示未来几个季度固定资产中基建投资依旧会维持较快的增速。三、基建投资研究方法论:挖掘基建细分领域投资机会当前,稳增长背景下,基建持续高增长确定性强,部分基建领域可能是当前和今后时期的重点。十四五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市域铁路、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基建投资统计概览:本文采用广义基建投资从统计情况来看,市场上目前普遍采用的基建投资数据,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本文采用的统计指标为广义基建投资。广义基建投资,实际上是由Wind自行统计的三个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加总:分别是第二产业中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按照上述分类,传统基建可分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大一级分类。三者广义基建投资中的占比分别约为18%、36%、46%。二级分类中又以公共设施管理业(占基建36%)、道路运输业(2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2%)三个子行业为主,2021年三者合计占整个广义基建投资的73%。另外水利管理业(5.4%)、铁路运输业(3.7%)这两项也占有一定比例。2022年前五月,这三大一级分类分别累计同增11.5%、6.9%和7.9%。就二级分项来看,仓储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水上运输业增速最大,分别为29%、18%和15%。2、基建投资追踪: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Vs.完成工程建设投资本文采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作为衡量基建投资的统计指标。基建投资情况主要由:“固定资产资金来源”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两个指标统计。根据定义,资金来源计算范围为报告期拨入、借入和上年结余的资金,即不管该资金是否形成工作量,均包括在内,而完成额的计算范围为已经完成的工作量和实际支出的各种费用,包括已经拨入、借入和应付未付的投资额。部分较大的基建二、三级分类子项会公布完成建设工程投资的指标,部分具有前瞻性,可追踪。建设工程是把货币投资转化为固定资产和形成生产能力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工程项目建设为主体统计。通过建设工程完成指标的同比变化及资金规模可估算当年该领域总体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可再生能源电力建设潜力大,燃气供应快速增长根据我们分析,未来电力生产的固定投资体量大,且有望保持较快的增长。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金额最大,2021年约实现2.33万亿投资,同增3.2%。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中电力生产和供应的合计投资金额最大。2017年,电力的生产和供应约占89.2%,合计实现1.97万亿。电力生产又按照发电形式,又可分为太阳能发电、火力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其他电力生产和核力发电。(1)电力的生产及供应业:可再生能源发电前景旷阔,电源、电网投资将加速每年电力的生产和供应的投资可采用电力工程建设投资这一指标追踪。分别将2017和2021年的该统计项除以扣除约10%占比的热力生产和供应固定投资金额,发现电力工程建设投资约占总电力生产和投资的40%-41%。电力工程建设投资又可分为电源工程和电网工程,其中电源工程对应电力生产的投资,主要是发电装机投资,约占电力生产投资的36%;电网工程对应电力供应,主要包含输电线路建设及变电设备建设等工程,约占电力供应投资的88%,而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电网投资又约占总电网工程投资的95%,剩下的为其他小规模电网公司的投资。纵观2009-2021年期间的电力投资与建设历程,电力需求保持较高增速增长,电网投资在大部分时间高于电源投资。在电源投资中,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火电投资比重逐年下降,核电投资项目经过多年中断后在2019年实现重启,非石化装机占比逐年提高。风电投资2020年开始之所以出现快速增长情况,是由于受到发改价格〔2019〕882号文的影响,要求2018年前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必须赶在2020年底前完成并网,否则国家不再补贴。十四五期间,未来电力生产的固定投资体量大,且有望保持较快的增长。根据中电联发表的《电力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预计到2025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13.5亿千瓦,占比约49.1%,较2020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其中,常规水电将达到3.7亿千瓦,抽水蓄能0.65亿千瓦以上,核电到0.7亿千瓦,风电到3.8亿千瓦,光伏发电到4.0亿千瓦,生物质及其他为0.65亿千瓦,煤电及气电到14亿千瓦。未来随着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的大力发展,用电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叠加向非化石能源的转型逻辑,电源投资将迎来高速增长。电源工程方面,十三五期间发电装机容量复合增速为8%,而电源工程投资复合增速为6%,较发电装机容量少2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装机容量的复合增速预计为5%。鉴于电源工程投资涉及的不同发电模式以及涉及新建、扩建等多种工程方式,我们根据十三五期间电源工程投资和装机容量的增速,简要推测十四五期间电源工程投资复合增速同为5%(成本较低的火电发电增速较十三五下降,成本较高的非化石能源发电进一步提升),采用此增速计算,2022年电源工程投资额有望达到5834亿元。电网工程方面,国家电网预计2022年电网投资达到5012亿元,南方电网计划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250亿元,根据其十四五规划中约50%的投资用于配电网投资的比例1,2022年电网投资约为625亿元。2021年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电网投资约占总电网投资的95%,以此比例推算,2022年电网工程投资约为5934亿元,将超过电源工程投资。整体来看,2022年电力工程投资合计有望达到1.18万亿元,同增12.28%。十四五期间南方电网和国家电网计划电网投资约2.9万亿元,以95%的比例估算,十四五期间电网投资有望达到3.05万亿元,增速缓慢下行。由于单个电源项目投资体量大,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整理了投资体量前五的2022年开工或有望开工的重大项目情况。其中核电整体投资体量大,但建设工期长。建议关注工期较短,体量接近百亿的重大光伏和抽水蓄能项目的进展情况。2022年3月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2》指出2021年氢能产业投资总金额超3100亿元。根据报告统计,从产业链的投资项目数量分布看,2021年制氢环节发展最为迅速,占全部投资项目的29%,投资约899亿元。而制氢环节投资项目多与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以联动形式开展。目前此类项目投资主体主要以大型央企以及光伏巨头为主。当前氢能发展迅速,2022年制氢投资有望超过1000亿元。(2)污水处理投资增速预计放缓,燃气供应有望实现较快增长2021年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07亿元,同减4.20%,约占其一级分类固定投资金额的25%。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可继续细分为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及其他水的处理、利用和分配。2005-2017年间,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的固定投资占比逐步下降,从2005年的60%,降至2017年的42%;同时,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占比逐步上升,从2005年的45%,上升至2017年的51%。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基本由污水处理投资带动。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固定投资主要用于增加天然气产量。采用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固定投资金额与天然气产量的相关性系数为96%,两者高度相关。用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固定投资金额除以天然气产量,我们简单得到了国内天然气生产所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单价,20年为1.58元/立方米,21年为1.43元/立方米。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预测,到2025年天然气产量要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采用此预测,我们测算出未来天然气产量复合增速为2.6%。但考虑到在“双碳”战略下,“煤改气”进程提速,未来天然气生产有望保持高速增长,采用2020年7.8%的增速估计,到2023年我国天然气产量就有望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简单采用20年天然气每立方米需投入的固定资产投资1.58元,我们推算出了未来燃气供应的增速。目前我国天然气市场,经过前期快速发展,自增速逐步放缓。由于单价同比增长,2022年预计全年投资同增19%,实现投资3542亿元,之后保持7.8%的增速增长。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重点关注高速公路投资建设根据我们分析,十四五期间交通投资总体增速较十三五将有所放缓,但由于其较大的体量,增量较大。其中,2025年高速公路有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2万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可分为:道路运输业、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装卸搬运和仓储业以及管道运输业。2021年这六个板块分别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约4.78万亿元、7290亿元、2081亿元、1706亿元、7317亿元和345亿元。(1)交通运输:高速公路将持续增长,铁路投资将逐步下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铁路、道路、水运及航空运输业,皆属于交通业。其中每个子项可分为运输辅助活动和运输活动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类型。每年交通运输的固定投资可采用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指标追踪。分别将2017和2021年的该统计项除以当年交通固定投资金额,发现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约占交通运输的固定投资金额的59%-61%。道路投资是交通投资的主体,高速公路是公路投资的重点。2021年道路占到全社会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81%。采用完成交通建设投资指标,公路投资占71.77%,高速公路投资占公路投资的58.28%。高速公路是目前唯一投资规模持续显著增长的领域,21年完成1.52万亿投资,同增12%。在投资增量绝对值方面,高速公路投资增长1672亿元,而同期全社会交通投资、公路仅分别增长了1468亿元和112亿元。也就是说,高速公路投资的增长不但弥补了其他部分的下行,还逆势大幅拉升了全社会公路、交通投资。根据《关于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交通运输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工作方案》,分区域来看,十四五期间,中西部将加快国家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建设;东中部地区将着重推进建设年代较早、车流量大、交通繁忙拥堵的国家高速公路主线扩容改造。出疆入藏公路通道工程将重点推进,计划实现青新通道整体按高速公路标准贯通。由于高速公路单个项目建设投资体量较大,我们整理了2022年中央下发的第一批交通运输固定投资项目中,体量最大的五个高速公路项目,建议重点关注中西部高速公路相关项目的进展情况。结合《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以及十三五期间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的固定投资情况,我们简单预测了十四五各项交通运输子项的完成交通固定资产的增速情况。对比十四五和十三五期间各子项的增长情况,预计十四五期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将有所放缓。具体来看,2021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铁路投资为7489亿元,为八年来最低,铁路建设或已达到饱和。虽然水运和民航投资建设近年增速较快,但整体来看体量较小,浮动较大,受宏观调控及地方政府建设意愿影响。稳增长背景下,2022年或实现较快增长,之后增速将逐步恢复正常,十四五期间整体增长推测应小于十三五。(2)管道及仓储业:主受民间投资推动2021年管道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4%,完成投资347亿元。整体体量较小。2021年仓储行业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额7317亿元,同比增长6.6%。《冷链物流规划》提出未来主要建设一批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推广“移动冷库+集配中心(物流园区)”等新模式。《商贸物流计划》明确了商贸物流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营业性通用仓库面积已超过10亿平方米,其中立体仓库接近30%。从总体看,仓库设施已基本满足物流需求,未来增长幅度或较小,主要解决产品结构与地区分布上的供求矛盾,围绕冷链及智能仓储发展。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细分领域机遇大,水利快速增长根据我们的分析,预计未来水利管理业、市政管理业中水利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管廊及燃气管道改造有望保持较高增速增长。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可分为公共设施管理业、水利管理业和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三个二级子项。2021年这三个板块分别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83万亿、1.02万亿元和7932亿元,分别同增-1.30%、1.30%和-2.60%。(1)公共设施管理业:关注轨道交通建设、排水、地下管廊及燃气管网改造公共设施管理业可分为市政设施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城乡市容管理、绿化管理和公园游览景区管理五个三级子项。其中,市政设施管理的占比最大,2017年实现投资4.52万亿,占公共设施管理业的66%。每年市政设施管理业的固定投资可采用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完成额这一指标追踪。分别将2017和2021年的该统计项除以当年市政设施管理业的固定投资金额,发现其约占市政设施管理业固定投资金额的43%-48%。市政设施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又可分为供水、燃气、集中供热、轨道交通、道路桥梁、地下综合管廊、排水、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卫生和其他领域,其中轨道交通和道路桥梁约占市政设施建设投资的63.88%。今年五月,三部委印发《十四五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加快构建城市防洪和排涝统筹体系、着力完善城市内涝应急处置体系。同时,海绵城市建设再次提上议程,今年我国将组织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竞争性选拔工作。尽管因为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统筹考虑城市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投资统计项或存在边界界定模糊的问题,但大部分应该归于排水项目下。总体来看,十四五期间排水的固定资产投资有望快速增长。十三五期间,排水投资复合增速为16.6%,增速较快,受益政策推动,十四五有望保持此增速持续增长。22年投资金额有望达2874亿元。《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2年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城市地下管廊是一种将通信、电力、供水等城市工程管线集中敷设的地下隧道设施,它实现了各类管线统一建设、维护和管理。城市地下管廊工程建设,充分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从而杜绝城市出现的“空中蜘蛛网”“过街米线”“马路拉链”等问题。根据我们预测2021-2025年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市场空间分别为483亿元、579亿元、608亿元、639亿元、671亿元,十四五期间共计2980亿元,以2020年为基期,年均增速约为8.1%。2022年投资金额有望达到579亿元。(2)水利管理业:今年增长确定性最强水利管理业可分为防洪工程、水资源工程和其他水利工程(包括天然水收集、水文服务等)。每年水利管理业的固定投资可采用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这一指标追踪。分别将2017和2021年的该统计项除以当年水利管理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发现完成水利建设投资约占水利管理业的固定投资金额的71%-81%。水利建设投资又可主要分为水资源工程、防洪工程、水土保持及生态工程和专项工程。2020年,这四项分别完成投资3077、2802、1221和1082亿元。从融资渠道上看,水利建设公益性属性决定了水利建设长期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资金主要来自于中央政府投资和地方政府投资,合计资金2020年占比在80%以上。具体来看,自十三五开始,各地政府积极研究出台扩大水利投融资规模,虽然整体水利金融贷款和社会资本占水利的比例仍小于中央政府投资,但整体有所提高。2020年中央政府投资1787亿元,同增2.04%;地方政府投资4848亿元,同增38.99%,水利金融贷款和社会资本投资1547亿元,同增5.05%。分区域来看,2007-2020年间,东部地区的水利建设投资金额最大,占比基本保持在35%以上;其次分别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投资占比最小,近年来为3%。(3)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污染治理投资增速或拖累整体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投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可按名称分别分为生态保护业和环境治理业。生态保护业包括对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内陆水域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活动。环境治理业主要包括三个三级子项: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治理和其他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环境治理业的投资金额较大,2017年两项分别占15%和85%。环境治理业又主受水污染治理业推动。2017年水污染治理业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50亿元,占环境治理业投资的57%。6、新基建:十四五总投资预计达10万亿元,四年复合增速13.5%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新基建的概念,并将“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写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新基建的概念按领域可分为:核心层、外延层和辐射层。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额巨大、回收期长,所以由政府主导建设。5G技术、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根据我们分析,2021年和2022年新基建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分别为1.54万亿和1.79万亿,2025年投资金额有望达到2.54万亿,21-25年复合增速为13.45%。十四五总投资约为10.06万亿。由于目前新基建统计制度尚不明确,因此进行相对准确的规模估算存在一定困难。从行业统计角度来看,新基建或与传统基建存在一定重合;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的定义和释义,我们推测并作出了新基建七个子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指标追踪的思维导图。(1)5G基站、大数据中心:稳步推进,未来增长确定性强2021年11月,工信部召开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表明到2025年力争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26个。截至2021年末,我国每万人拥有的5G基站数达10个,总数量为142.5万个,同增85%,新增基站65.4万个,同增14%。2022年我国计划新增5G基站60万个以上,考虑到稳增长下基建发力,实际新增5G基站个数有望与21年持平,达到65.4万个。考虑到未来我国人口增速将逐渐放缓但总体保持增长,结合规划,我们预测到2025年我国的5G基站个数有望达到425万个,实际每万人拥有5G基站个数有望达到30个,超规划完成。根据《2020-2021年中国IDC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受益于新基建政策和国家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利好带动,2020年中国IDC行业快速发展,中国IDC业务市场总体规模达到2238.7亿元,同比增长43.3%。随着新基建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东数西算”的启动,IDC市场有望持续保持高速增长。采用2020年增速估算,2022年IDC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597亿元。未来增速可能稍有下降,到2025年增速或回落至38%,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4万亿。我们选取了5家以IDC业务为主营的上市公司简要计算了他们2021年资本性支出占营收比,采取中位数41.83%估算,测算出2022年IDC业务投资规模约为1923亿元。(2)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投资体量较小,但整体增速较高据艾瑞咨询预测,到2025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有望达到4869亿元,20-25年复合增速为25.16%;并由此带动的相关产业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我们选取了8家以人工智能业务为主营的上市公司简要计算了他们2021年资本性支出占营收比,采取中位数8.40%估算,预计2022年人工智能领域投资额约为208亿元。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达到了9164.8亿元,同比增长10.4%,以此增速估算,2022年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12万亿。我们选取了23家涉及工业物联网概念的上市公司简要计算了他们2021年资本性支出占营收比,采取中位数9.7%估算,预计2022年工业互联网领域投资额将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