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北固亭怀古新课改教案_第1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新课改教案_第2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新课改教案_第3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新课改教案_第4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新课改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京口北固亭怀古新课改教案这是京口北固亭怀古新课改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京口北固亭怀古新课改教案第1篇课前说明:本课涉及考点:(一)名句名篇背诵(二)诗歌鉴赏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目的:1、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3、学会怀古诗词鉴赏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东坡词豪放,有铁板铜琶之称,而有副对联是这么写的: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该对联写的是谁?辛弃疾。他的词作豪放奔放,与东坡同属豪放派代表词人;他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我们齐读辛弃疾的简介,掌握相关文体知识。2、词人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合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3、老师补充: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经沦陷13年,其祖父曾为降金小官,时常对辛弃疾进行抗金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抗战以收复中原成了辛弃疾一生最大的理想。但是,南宋朝廷却是“主和”的,苟且偷生于东南,这也就决定了“主战”的辛弃疾不可能得到朝廷的重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一首怀古古词,请打开课本39页,《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二|、新课:1、齐读词作,整体感受。毕,师正音。2、析题。永遇乐,词牌名,即词的曲调名称,它规定了词的句数,每句的字数以及音韵等。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所写内容。怀古思人,大多通过今昔对比,借古讽今。3、本词怀了什么“古”呢?请大家听朗读录音,迅速找到相关的人名。4、听朗读录音。5、让学生回答,词作中出现的人名: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6、作者登上北顾亭的时候,想到这些古人,源于他们经历的一些事情。请结合课下注解,大家讨论2-3分钟,用简洁完整的句子概括每个典故的内容(什么人、什么事)。毕,让学生回答,形成表格:人物故事简介孙权京口建都,败曹军,保卫家园。刘裕京口起事,建立政权,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刘义隆草率北伐失败。拓跋焘击败宋文宗,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廉颇老年廉颇有报国之志却不得重用。7、在诗文中,像本词这样,涉及过去的一些史实或者文字叫做“用典”。作者往往借用典故之暗示,委婉表达心声。自读课文,找到可以看出作者感情倾向的关键字词,先弄清楚作者对词作中的人和事的态度,再思考本词中5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声。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草草”“赢得”“仓皇”“可堪”“凭”字所蕴含的情感。指导朗读。学生回答后,总结得出板书:(1)孙权、刘裕: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2)刘义隆:借鉴历史,劝当朝者不能草率北伐(3)佛狸祠:对当朝者不图收复中原的不满(4)廉颇:以廉颇自况,苦闷悲愤8、用典是辛词的一大特色,典故的恰当使用可以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用典: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者文字语言即为“用典”。用典好处:语言简练,内涵丰富。借用典故之暗示,委婉表达作者的心声。9、咏史怀古诗鉴赏要点:①弄清史实。什么人?什么事?②领悟感情。弄清作者对史实中的人和事的态度。正面的人物形象或事迹往往是表现作者的仰慕和赞颂之情。反面的则是批判和讽刺,对现实的警戒。三、反复诵读。四、拓展延伸:《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思考:《蜀相》中怀了那位古人?哪些诗句对应了史实?作者委婉地表达了怎样得情感?五、课堂背诵《京口北顾亭怀古》。六、课后作业:默写《京口北顾亭怀古》。教学反思:本节课按教学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从文中的典故入手,理解用典故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重点突出,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但是,有的环节突破得不够,比如设计中安排有诵读,但是实际操作中有感情的朗读还是少了些。另外,整节课没有亮点,显得平淡。我用多媒体配合教学,但没有注意好幻灯片色彩的搭配,有的幻灯片自己不清晰。京口北固亭怀古新课改教案第2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一年级学段,语文版必修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晚年的代表作,被明人杨慎评为辛词第一。1、以学生感兴趣的《经典咏流传》中的一首歌曲《元夕》引入作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当引申,让学生关注辛弃疾和辛弃疾的作品,并了解辛弃疾一生和思想。2、语文的学习不可以离开诵读,本节设计中,诵读为本课学习的重点。通过让学生诵读,发现并处理诵读障碍——包括字音、字义、断句等;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词的情感,尤其是老师和视频中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本词豪放、深沉、悲愤的氛围中。最后也让学生掌握写作思路后,熟练背诵全词。3、用典分析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关键点。在本环节的设计中,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充分讨论,以文本中关键词为突破口,结合注释和学生课外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典故的意义以及其中作者寄托的情思;并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几个典故之间的关系,教师适当总结,为后面背诵环节打下了基础。4、最后的结束语设计为本课的点睛之笔,上课如写文章,“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让学生充分感受本词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更好地掌握本词。京口北固亭怀古新课改教案第3篇(1)、优点。1、能够快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作者,对宋词,对时代背景都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2、让学生对词中的典故有足够的熟悉,这也是学习本词的关键所在。3、对话交流,以学生为主题,教师适时点拨。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揣摩、消化,然后教师的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对于词中五个典故的分析,学生小组讨论、发言,教师小结。4、把握写作思路,快速背诵全词。(2)、不足之处。1、上课状态较为拘谨,导致情感度不够饱满。在以情动人处略有不足。2、对于个别重点字词有所忽略,比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的“总”字,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惋惜,“烽火扬州路”中的'“路”的含义(类似现在的省)等。由于急于完成自己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文本中的重点词,不足取。3、典故之间衔接分析稍有不足。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个衔接,整首词会更加的连贯,作者的情感也更加容易被学生所理解。(3)、改进措施综上所述,认识一下几点:1、更好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学生在通过感受文本,从而感受作者的形象,而不是教师急于通过自己的设计引导学生,让学生找到作者的形象。2、更好落实语文学习“以文本为中心”的学习理念,从文本出发,充分研读文本,深入研读文本,否则,语文学习就是“攀无根之木”“寻无水之源”。教语文,一定要回归文本。以上是我的几点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进行反思教学和研究,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京口北固亭怀古新课改教案第4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导入语:同学们都游历过一些名胜古迹吧?当你们去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时,会想到什么呢?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几轮互动)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感触,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词人辛弃疾游历北固亭时,想到了什么。从而板书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接下来我会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作家资料进行分享,并总结: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曾参与抗金,是词人中的英雄。重点介绍辛弃疾年轻时的事迹:①义斩义端;②50骑兵活捉张安国。而本文的创作背景为,诗人64岁被重新启用,但因作战主张与当权者相左,又被降职。本文写于第二次被降职后,行至北固亭,忧愤而作。学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读。(二)整体感知老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并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诗歌: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叫学生回答,得出如下结论:上阙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阙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2.请同学们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找一下文章中有几处用典?各是什么?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出如下结论:上阙:孙权、刘裕;下阙: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三)深入研读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1.“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请同学们以语文小组为单位讨论。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南京),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刘裕: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2.“作者对两者持怎样的态度?如何看出?”请学生结合导入时的背景资料进行思考。学生自由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得出下列结论:“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尊敬和敬仰,感叹南宋当权者昏庸无能。“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不仅尊敬和敬仰,还认可刘裕的作战方略,认为自己若是遇到刘裕这样的明君,正确的政治建议就不会被忽视,自己的政治抱负就能够实现。(此处要结合刘裕建功的历史: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是在做了充分的政权巩固的准备之后,用此反衬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者急功近利,不听劝阻,冒进抗金。)3.“作者提到刘义隆、佛狸祠,又有何用?”指名叫学生回答,总结答案如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冒进误国,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谴责态度。“难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百姓安于异族政权统治,忘了记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积极救国的不满。4.“作者提到廉颇,又有何用?”请同学结合诗人的生平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得出下列结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用廉颇自喻,表达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壮志难酬的苦闷。5.结合全诗,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最后教师明确答案如下: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用典。用典可以使语言更加典雅和形象,深化意境的内涵,是整体表达更加有力,掷地有声。(四)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联系上节课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小组讨论:两者有何异同点?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下列结论:相同点:表达方式上两者都是借景抒情;内容上两者均为以古喻今。不同点:主题不同:苏词感慨了年华渐去,壮志难酬。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