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基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医学基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1绪论——医学的概况“医学是研究如何维持健康及预防、减轻、治疗疾病的科学,以及为上述目的而采用的技术。”(《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医学是认识、保持和增强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中国百科大辞典》1990)“单就临床工作而言,现代医学看来更接近于一门技艺,而不是科学。提高临床技艺的科学性,是今后研究的一项主要目标。”(《希氏内科学》第15版中译本)医学的科学性植根于生物学、数理科学、化学等学科的进步。在19世纪前这些学科的成果被大量地用于医学以前,医学临床实践基本依赖于医生的经验。有人否认这一阶段医学的科学性。这一观点的代表是Osler氏编写的《医学教科书》(1892)。1.医学的定义§1绪论——医学的概况“医学是研究如何维持健康及预防、减轻2生物医学工程是应用生命科学、工程学、数理科学等现代科学提高临床技艺的科学性的一门边缘学科。医学科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与社会科学属性医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取决于:(1)人的社会属性;(2)社会体制及意识形态参与的对医学资源的分配以及对医学科学进步的影响;(3)医学科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辩证法、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生物医学工程是应用生命科学、工程学、数理科学等现代科学提高临32.现代医学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古代西方医学的历史特点巫医时代:医学巫术和迷信的影响,医疗成为巫师和祭司的职责。在古希腊有供奉医神埃斯克莱彼(Asculaapius)的神庙医学。古希腊医学:在初步解剖观察的基础上,医学与哲学的高度结合,在中世纪受极端宗教思想的影响。“四元素学说”[气(冷)、火(热)、土(干)、水(湿)]和“原子论”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59-377)认为机体中存在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疾病的本质是四种体液比例失调。体液学说2.现代医学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古代西方医学的历史特点4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公元前470-380)认为疾病是由身体密度改变引起的。阿斯克列匹阿德(Asclepiades,公元前128-56)根据上述观点认为人体是由极小的原子颗粒组成的,原子之间的位置和摩擦将影响到人体密度从而决定人体的健康状态。固体病理学说。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对生命现象解释的灵气学说:植物生长发育(自然灵气);动物生长发育、运动(自然灵气+活力灵气);人生长发育、运动、思维(自然灵气、活力灵气、理性灵气)。生物界由此分为三个等级盖伦(Galen,公元130-200)在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和亚里士多德灵气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人体体系学说,为人体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食物经消化吸收(无用部分在脾脏生成黑色胆汁)——有用成分在肝脏生成自然灵气——随静脉血运行至右心——穿过隔膜进入左心——吸收空气从肺进入人体的活力灵气成鲜红的动脉血——自然灵气和活力灵气在大脑下部细血管网生成理性灵气——运行至全身。盖伦的理论中血液是单向运行,不构成血液循环。是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医学理论。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公元前470-380)认为5(2)近代西方医学的形成始于14-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对极端宗教思想的批判。
A.在医学方法论方面,巴拉塞尔萨斯(Paracelsus,约1496-1541)首先否定Aristotle的灵气学说和Gailen的医学体系。发展了化学元素学说:化学元素是整个有机界的基础,人体各脏器是由硫磺、食盐及水银三元素组成。疾病是由体液化学成分(首先是消化液和血液)改变所致。但同时,Paracelsus又认为非物质的生命力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源泉,也是疾病的最终原因。迪卡尔(Descartes,1596-1650)和拉美特利(Lamettrie,1709-1751)人体运动完全遵从机械规律。拉美特利还匿名发表了《人是机器》。B.在解剖学方面,维萨里(Vesalius,1514-1564)通过尸体解剖,发表了《人体的构造》并指出Gailen解剖学两百多处谬误,成为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2)近代西方医学的形成6C.在生理学方面,哈维(Harvey,1598-1657)通过计算指出Gailen有关血液运输理论的错误并提出了血液循环的观点,发表了《论心脏与血液的运动》,奠定了现代生理学的基础。Harvey的理论是在显微镜尚未发现的情况下提出的,其研究方法值得生物力学借鉴。贝尔纳(Bernard,1813-1878)在实验生理学方面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并提出了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的重要概念。D.细胞学说的确立[施莱登(Schröden,1810-1885)和施旺(Schwan,1810-1882)]E.在遗传学方面,孟德尔(Mendel)于1865年创立了遗传学说,摩尔根(Morgan)于1910年提出了基因学说。到1944年艾弗瑞(Avery)通过证明了DNA是携带遗传信息的基因物质。C.在生理学方面,哈维(Harvey,1598-7F.在病理学方面,莫干尼(Morgagni,1682-1771)在《解剖学家所阐明的疾病的定位和原因》中描述了器官的病变,将疾病归结为器官形态学的改变,确立了器官病理学。毕夏(Bithat,1771-1802)把人体区分为21种组织,并进一步描述了患病时器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确立了组织病理学。在细胞学说确立后,魏尔啸(Virchow,1821-1902)第一个获得疾病时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的大量形态学资料,认为疾病的本质在于特定细胞的损伤。创立了细胞病理学。G.在病原学方面,巴斯德(Pasteur,1822-1895)奠定了现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础。郭霍(Koch,1843-1910)发明了用固体培养基的细菌纯培养法并发现结核杆菌和霍乱菌。结核菌感染的郭霍氏现象。H.在治疗学方面,埃利希(Ehrlich)于1910年采用砷凡钠治疗梅毒,开创了化学疗法。弗来明(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开创了抗感染治疗的新时代。麻醉术、外科消毒术及输血术的成熟确立了现代外科学。这也标志着现代治疗学的确立。F.在病理学方面,莫干尼(Morgagni,16883.现代医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A.向微观层次的高度深入与学科的高度分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药物的作用、毒理都需要在细胞、亚细胞乃至分子层次的研究,才能达成对机理规律的认识。分子生物学已经渗透到医学的各分支学科。B.向宏观层次的高度综合。既是从整体上认识人体健康与疾病过程的需要,也是医学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些发展趋势都要求医学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C.医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与结合更加密切,定量认识和定量研究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代医学科学的重大进展几乎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技术向医学渗透的结果。而医学科学提出的重大问题几乎无一例外地是由医学科学与其他科学相结合解决的。生物医学工程学是医学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交叉结合的桥梁。3.现代医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9本世纪医学可能发展的方向及取得突破的领域
1)人类遗传密码的完全破译。这是人类基因框架图(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的重大任务。2)蛋白质工程及蛋白质组学将成为细胞生物学的中心内容。有望从此取得对细胞结构与机能的突破性认识。3)细胞工程与细胞治疗、组织工程与组织替代治疗。组织工程不仅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它对细胞——环境相互作用的阐释以及对组织结构和机能关系的研究将极大地促进医学其他领域的进展。4)伴随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医学和心理医学将更加迅速地发展。“Healthisastateofcompletephysicalmentalandsocialwellbeingandnotmerelytheabsenceofdiseaseorinfirmity.”(WHO宪章,1948)5)以计算机科学为强大工具的脑科学和认知科学将获得重要进展。6)信息科学与医学结合产生的生物医学信息学有可能使医学的面貌及医生的工作方式产生根本的改变。如远程医疗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家庭医疗和急救医学的进步。本世纪医学可能发展的方向及取得突破的领域104.现代医学科学的分类医学科学基础医学应用医学医学工程技术理论医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情报学、医学文献学、医学哲学、医学逻辑学、医学经济学、医学史、医学未来学、医学教育学……形态学科: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功能科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原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预防医学:劳动卫生学、环境医学、流行病学……4.现代医学科学的分类医学科学基础医学应用医学医学工程技术11本课程的安排:绪论-医学概论起源及中医学简介细胞生理及细胞与组织损伤修复炎症与肿瘤血液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本课程的安排:125.中医基本理论简介5.中医基本理论简介13一、何谓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一、何谓中医学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14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简介
1、《黄帝内经》
成书年代:春秋战国时代(非一时所作)
作者:假托黄帝作(实际上非一人之手笔)
内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其可谓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的一部百科全书。它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法作了较系统全面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两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简介1、《黄帝内经》152、《难经》
成书年代:秦汉时期
作者:扁鹊(秦越人)
内容:医学理论专著,《内经》之辅翼,涉及生理、病理、经络、针灸、诊断、治疗等,不少方面充实了《内经》的内容。2、《难经》16
3、《伤寒杂病论》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作者:张仲景
内容: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创立了理、法、方、药一整套诊治原则,可谓我国第一部中医临床专著。后经晋代王叔和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部著作。《伤寒论》重点论述了外感病及外感引起的变证,载方113首。《金匮要略方论》重点论述了内科杂病,载方262首。3、《伤寒杂病论》17
4、《神农本草经》
成书年代:两汉时期(实际非一时所作)
作者:假托神农作(实际非一人之手笔)
内容: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础理论,如四气五味、药物毒性、配伍方法、服药方法、功能和作用等。所记载的药物疗效大多朴实有效,习用至今。如黄连治痢、麻黄定喘、大黄通便等。并记载了丸、散、膏、丹、酒等剂型及服用方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4、《神农本草经》18三、金元四大家简介
1、刘完素:发展了《内经》病机和运气学说,提出“火热论”,治疗主张以寒凉为主,被后世称为“寒凉派”。
2、张从正:提出凡病皆因“邪”而生,“邪去则正安”,主张以祛邪为主,反对滥用补药,被后世称为“攻下派”。三、金元四大家简介1、刘完素:发展了《内经》病机和运19
3、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主张补脾胃为主,被后世称为“补土派”或“脾胃派”。
4、朱丹溪:结合江南地土特点,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主张滋阴为主,被后世称为“滋阴派”。3、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主20四、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指的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整体观念就是强调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四、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21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五个方面)(1)就形体结构而言: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由若干脏器、组织和器官通过经络连属,经脉沟通,构成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2)就基本物质而言:组成各脏腑器官组织并维持其机能活动的物质是同一的,即精气血津液,这些物质分布并运行全身以完成统一的机能活动。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五个方面)22
(3)就机能活动而言:组织结构上的整体性和基本物质的统一性,决定了各种不同机能活动之间密切的联系性。(4)分析病理机制的整体观:(5)治疗上的整体观:(3)就机能活动而言:组织结构上的整体性和基本23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1)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2)一天内昼夜的变化也影响人体:(3)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4)社会环境的影响(5)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因时、因地、因人制宜。: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24(二)恒动观念
恒动就是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二)恒动观念251、自然界一切物质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中。2、人维持自身生命活动也有赖于恒动不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体所需基本物质气血津液是处于恒动不休的(2)五脏六腑的功能特性都建立在脏腑之气的运动变化上
1、自然界一切物质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中。26
(3)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处于生长壮老已的不断变化过程。(4)人体病理处于不断变化中(5)疾病的治疗(3)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处于生长壮老已的不断变化过27(三)辨证论治
1、辨证
(1)症、病与证的区别
症:即症状,如头痛、腹痛等。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基本性质可以完全不同。病:即疾病的全过程。
证:有“证据”、“证候”之意,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三)辨证论治28
(2)辨证的概念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内容(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2)辨证的概念29
2、论治
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过程,也就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2、论治30
3、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解决疾病的手段,是辨证的最终目的,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辨证论治的过程,实际上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3、辨证与论治的关系314、辨证论治与“对症治疗”、“辨病治疗”的关系
(1)同病异治:即同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证候,其治疗方法也不同。
(2)异病同治:即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出现同一证候,便可采用同一治疗方法。
4、辨证论治与“对症治疗”、“辨病治疗”的关系32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即“证同治也同”,“证异治也异”,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33<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自然界事物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五、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研究自然界事物34[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35(一)阴阳的产生及其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一)阴阳的产生及其基本概念
36(二)阴阳的特征日、白昼、运动、晴天、明亮、热、温、火、外、上、兴奋等———为阳月、黑夜、静止、阴天、黑暗、寒、凉、水、内、下、抑制等———为阴(二)阴阳的特征日、白昼、运动、晴天、明亮、热、温、火、外、37(三)阴阳的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阴阳的相关性: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该是在同一范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的,即相关基础上的。阴阳的普遍性: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阴阳的相对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
阴阳的可分性:指阴或阳之中可再分阴阳(三)阴阳的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分性38(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具有两层含义)
(1)阴阳属性都是对立的、矛盾的:如天与地、上与下、动与静、升与降、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2)在属性相对立的基础上,阴阳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39
2、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2)阴阳互用是指阴阳的相互滋生、相互促进过程。2、阴阳的互根互用40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主要表现为: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皆消皆长(如气与血的关系)3、阴阳的消长平衡41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阴阳的转化,主要是指事物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4、阴阳的相互转化42[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治疗[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43(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就体内脏腑来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上部的心肺属阳,下部的肝肾属阴;
具体到每一脏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总之,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虽然关系复杂,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44(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在异常情况下,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45(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能概括复杂多变的病理变化,并能用阴阳的相互关系来加以说明。1、阴阳偏盛:阳邪致病→为阳盛伤阴的实热证阴邪致病→为阴盛伤阳的实寒证2、阴阳偏衰:阳虚不能制阴→为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虚不能制阳→为阴虚阳盛的虚热证3、阴阳互损: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阳损及阴致阴阳两虚4、阴阳转化:
阳证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阴证(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能概括复杂46(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都可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四)用于疾病的诊断由于疾病发生、发471、诊法:只要分清阴阳,就能执简驭繁,抓住本质。
望诊:色泽鲜明——属阳色泽晦暗——属阴
闻诊:声音洪亮——属阳声音低微断续——属阴
切诊:脉浮、数、大、滑、实——属阳脉沉、迟、小、涩、虚——属阴1、诊法:只要分清阴阳,就能执简驭繁,抓住本质。48
2、阴阳为八纲的总纲:
阴阳两纲是八条辨证纲领的总纲。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2、阴阳为八纲的总纲:49(五)用于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
损其有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补其不足:2、归纳药物的性能
归纳药性:寒、热、温、凉四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分析五味:辛甘酸苦喊淡等。辛甘淡属阳,酸苦喊属阴。(五)用于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50<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战国至两汉时期很有影响的哲学思想。这一学说渗透进中医学,便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一大方法。<二>五行学说51[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基本概念(二)五行的特性(三)事物的五行归类(四)五行的生克关系(五)五行的乘侮[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基本概念52(一)基本概念1、五行的产生及其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2、五行学说的形成及其基本概念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是古人用以解释世界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唯物观和方法论。(一)基本概念1、五行的产生及其基本概念53(二)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
“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
火的特性:
“火曰炎上”。具有温热、升腾等特性.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具有肃杀、潜降、收敛这类特性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二)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具有生54(三)事物的五行归类
1、直接归类2、间接推衍
木火土金水
肝心脾肺肾
胆小肠
胃大肠膀胱
生长化收藏
风暑湿燥寒
青赤黄白黑
酸苦甜辛咸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化
五气
五色
五味(三)事物的五行归类1、直接归类
木火土金55(四)五行的生克关系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是五行中的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有着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相生顺序是:木→火→土→金→水→木(四)五行的生克关系1、五行相生56
2、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是五行中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消弱的作用。相克次序为:木→土→水→火→金→木2、五行相克57
3、生克制化
五行相生和相克是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体现为“生中有克”和“克中有生”。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维持协调有序,人也能维护其生理稳态,这被称作“生克制化”。3、生克制化58(五)五行的乘侮
1、相乘
即乘虚相侵的意思,也就是说五行中的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过度克制。其次序同相克次序。
2、相侮
就是恃强凌弱,也就是五行中的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的反克。其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五)五行的乘侮1、相乘59健康医学基础-关注身体与健康(医学原理、概述、发展)课件60[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解释生理现象(二)解释病理传变(三)指导诊断疾病(四)指导临床治疗[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解释生理现象61(一)解释生理现象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
肝(肝系统)属木;心(心系统)属火;脾(脾系统)属土;肺(肺系统)属金;肾(肾系统)属水。(一)解释生理现象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62
2、解释五脏的相互关系
(1)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肾水之精养肝,肝木藏血以养心,心火之热温脾,脾土之谷充肺,肺金清肃下行助肾水。2、解释五脏的相互关系63(2)脏腑相互制约的关系:脾土之运化制约肾水之泛滥,肾水滋润防心火亢盛,心火阳热制约肺金清肃太过,肺金清肃、收敛制约肝木,肝木条达制约脾土。(2)脏腑相互制约的关系:64(二)解释病理传变
用五行学说说明脏腑间病理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1)“母病及子”,如水不涵木。(2)“子病及母”(“子盗母气”),如心病及肝致心肝火旺、心肝血虚
2、相克关系的传变
(1)以相乘关系说明病理影响:如肝的功能过强致肝气横逆犯脾胃。(2)以相侮关系说明病理影响:肝的功能过强肝火犯肺。
(二)解释病理传变用五行学说说明脏腑间病理的65(三)指导诊断疾病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通过外表的面色、声音、口味、脉象等反映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五脏、五色、五音、五味、脉象的变化,在五行分类归属上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可以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联系五行所属及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如面色青,喜食酸,脉弦可以诊断为肝病。(三)指导诊断疾病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66(四)指导临床治疗
1、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难经·七十七难》)。这是因为木旺每易乘土。(四)指导临床治疗
1、指导控制疾病的67
2、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用于母子两脏虚弱证)实则泻其子(用于母子两脏俱实证)2、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68
(2)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法
虚则补其母的具体治法:
滋水涵木(滋肾阴以养肝阴)
培土生金(即补脾土以益肺气)
金水相生(即补肺滋肾)
益火补土(即温阳健脾)
(2)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法69
实则泻其子的具体治法:
肝旺泻心法(清心火以泻肝火旺)
肾实泻肝法(肾多虚证而无实证,故少用)
实则泻其子的具体治法:70
3、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治法
抑强扶弱,具体治法有:
抑木扶土法(抑肝平肝和胃健脾)
培土制水法(温运脾阳治肾病水)
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
泻南补北法(泻心火补肾水)3、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治法71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奇恒之腑、精气血津液、形体官窍、经络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精气血津液、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以维系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和稳定,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六、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72
<一>脏腑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为实质性脏器。
共同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特点: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中空管腔性脏器。
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特点: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一>脏腑脏腑,是内脏的总称。73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为空管腔性脏器而属腑,但生理功能却又“藏而不泻”类似五脏,故为奇恒之腑。在脏腑中,五脏是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统一的整体。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为空74[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
75(一)心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血行流畅,则面色红润光泽,舌淡红,脉象和缓有力。(一)心76
(2)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2)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77
心主神志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心主宰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
即在心的主宰和调节下,彼此协调,才能共同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
②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心的气血不足,则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心主神志体现在两个78
2、系统连属
(1)心在志为喜:(2)心在液为汗:(3)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4)开窍于舌:2、系统连属79(二)肺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肺主气包括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①体现在气的生成方面:特别是宗气的生成,主要是依靠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②体现在调节气的运行方面,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和调节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二)肺80
肺司呼吸,指肺有呼吸功能,有赖于肺的宣降运动。肺正是通过呼吸功能完成主气的作用。肺司呼吸功能正常,呼吸均匀有节律。肺司呼吸功能失常,可见咳嗽、气喘等症状。肺司呼吸功能丧失,生命告终。肺司呼吸,指肺有呼吸功能,有赖于肺的宣降运动81
(2)通调水道:
“通”是疏通,“调”即调节,通调水道是指肺对水液代谢起着输通和调节作用。肺通过宣发,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上向外布散全身,并还主司汗液的排泄;肺通过肃降,将津液向下向内布散,可使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经肾的气化作用,排出体外。从而保持水液代谢的正常进行。故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之说。(2)通调水道:82
(3)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肺朝百脉的作用,是助心行血。治节,即治理调节。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脏腑及其功能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①肺主呼吸,人体的呼吸运动是有节律地一呼一吸;②治理和调节全身的气机,即是调节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③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④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3)朝百脉,主治节:83
2、系统连属
(1)肺在志为悲忧:(2)肺在液为涕:(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4)肺在窍为鼻:
84(三)脾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变化成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转输到全身的生理功能。①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作用。
水谷精微,是人出生后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②运化水湿(亦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三)脾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85
(2)脾主升清:升即上升之意;升清是指脾的运化特点以上升为主;脾主升清是指水谷精微借脾气之上升而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头目得水谷精微的滋养,才能耳聪目明,所以脾以升为健。脾气的升举对防止人体内脏下垂有一定作用。(3)脾主统血:统即统摄、控制之意。脾主统血,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2)脾主升清:升即上升之意;升清是指脾的运化特点86
2、系统连属(1)脾在志为思:(2)脾在液为涎(稀):(3)脾在体合肉,主四肢:(4)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2、系统连属87(四)肝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对气机的影响:
②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
③对情志的影响(情志活动依赖于气血正常运行)
④对男子排精、女子月经的影响:(四)肝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88
(2)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①肝贮藏血液:制约肝阳,防肝阳升动太过,保持正常疏泄功能;又可防止出血。②肝调节血量:当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气温上升时,机体需用血液量增加,肝就排出储存的血液,以供机体的需要。若安静休息或情绪稳定,气温寒冷时,机体需血量相对减少,部分血液便藏之于肝。②防止出血(2)肝主藏血89
2、系统连属
(1)肝在志为怒:(2)肝在液为泪:(3)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4)肝开窍于目:2、系统连属90(五)肾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肾主藏精:藏,即闭藏。肾主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狭义之精是指生殖之精。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五)肾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91
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是形成生命的原始物质,与生具来,具有促进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功能。
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用以营养五脏,灌溉六腑,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所余部分藏于肾。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后天之精又赖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才能不断地摄取和化生。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繁殖能力。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是形成生命的原始物质92
肾精——肾所藏的精称为肾精。
肾气——肾精所化之气称为肾气。
肾中精气——肾精与肾气合称为肾中精气。肾中精气的功能:①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②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肾精——肾所藏的精称为肾精。93
肾中精气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阴阳两方面:
肾阴(元阴、真阴):主要有促进机体的滋养、濡润、成形和制约阳热等功能。
肾阳(元阳、真阳):主要有促进机体的温煦、运动、兴奋和化气的功能。肾阴与肾阳为人体阴阳之根本。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人体的代谢和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从而维持人体阴阳相对平衡。肾中精气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阴阳两方面:94
(2)肾主水:肾主水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津液代谢的功能。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依赖肾中阳气的温煦气化作用;肾的气化功能参与水液代谢;肾的气化功能促进尿液的生成与排泄。(3)肾主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之表浅,以保持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的功能。(2)肾主水:95
2、系统连属(1)肾在志为恐:(2)肾在液为唾(稠厚):(3)肾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4)肾开窍于耳,司二阴:2、系统连属96[二]六腑[二]六腑97(一)胆
胆属空腔器官,为六腑之一。胆内藏精汁,其功能似脏,故又称奇恒之腑。足少阳胆之经脉属胆络肝,故胆与肝互为表里关系。1、贮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由肝的精气所化生,贮存于胆;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胆汁向肠排泄,以助脾胃运化。2、主决断(决断意义有二)
①正常的决断能力,即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意识和动作。②指准确、恰如其分,不偏不倚。(一)胆胆属空腔器官,为六腑之一。胆内藏精98(二)胃
胃位于膈下,胃的上部(包括贲门)称上脘,中部(胃体)称中脘,下部(包括幽门)称下脘。合称胃脘。胃与脾为表里关系。1、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胃主受纳,是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
腐熟水谷:是指水谷通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下传小肠)。2、主通降、以降为和
饮食物入胃,经胃腐熟,初步消化后,下行于小肠,再经小肠的分清别浊,其浊者下移大肠,变为大便排出体外(二)胃胃位于膈下,胃的99
(三)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与胃相接于幽门,下端与大肠相接于阑门。手太阳小肠经脉属小肠络心,故小肠与心相表里。
1、主受盛化物
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
化物,是彻底消化,化生精微之意。
2、泌别清浊(分清别浊之意)
小肠承受胃的饮食物后,在进一步消化过程中,加以分清别浊,其中清者(即精微物质)经脾上输于肺,以营养全身;浊者(即糟粕部分)下注于大肠,其水液部分,泌入膀胱。由此可见,小肠也参与了水液代谢活动,故又有“小肠主液”之说。(三)小肠100(四)大肠
大肠位于腹中,上端于阑门处接小肠,下端接肛门。手阳明大肠经脉属大肠络肺,故大肠与肺相表里。大肠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大肠接受小肠下输的食物残渣,在向下传导的同时,吸收其中部分水分,将糟粕变化为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四)大肠大肠位于腹中,上端于阑门处接小101(五)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部。为人体水液代谢器官之一,足太阳膀胱经脉属膀胱络肾,故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人体水液经肺、脾、肾、三焦代谢后,一部分经肾的气化作用到达膀胱,形成尿液。然后通过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排出体外。(五)膀胱膀胱位于小腹部。为人体水液代谢器102(六)三焦
三焦是六腑之一,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并非一个独立的内脏,而是指躯体、脏腑部位和某些脏腑功能的概括。1、通行元气三焦是人体元气运行的道路。元气是人体最根本之气,发源于肾。元气的功能:元气输布于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人体的生命活动。由于元气是脏腑组织气化活动的原动力,而三焦通行元气又关系到全身的气化作用,故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的功能。
(六)三焦三焦是六腑之一,三焦是103
2、运行水液水液代谢虽有赖于脏腑的共同作用,但必须以三焦为通行道路,所以三焦水道通利,水液代谢才能正常。否则水液代谢紊乱。2、运行水液104
3、三焦部位划分及各自的生理特点(1)上焦:部位:膈以上,包括心、肺
功能特点:上焦如雾。(2)中焦:部位:膈以下,脐以上,包括脾胃。
功能特点:中焦如沤(ou,浸泡、气泡)。(3)下焦:部位:脐以下,包括肝、肾、小肠、大肠和膀胱等。
功能特点:下焦如渎(du,沟、渠)。3、三焦部位划分及各自的生理特点105<二>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既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二>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106(一)气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就脏腑、经络而言,气是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活动的概括,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如心气、肺气、经气等。(一)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107气的生成
气的生成来源:
1、先天之精气;2、水谷之精气;3、自然界之清气。其生成是通过: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清气结合起来而生成。气的生成气的生成来源:108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人的生殖、生长与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输布、生成和排泄等,均有赖于气的激发和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的运行等,均依赖于气的温煦作用。气的功能109
3、防御作用
(1)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侵袭;(2)驱邪外出,使机体康复。
4、固摄作用
(1)防止液态物质无故流失;(2)固护脏器作用。
5、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各种变化。如精气血津液的化生、新陈代谢、相互转化等。3、防御作用110气的运动形式
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四种形式。具体可体现在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如:肺气、脾气、胃气虽然各脏腑生理活动体现的运动形式有所侧重,但从整个机体生理活动来看,升与降、出与入,必须对立统一,协调平衡,即“气机调畅”,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气的运动形式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111气的分布与分类
1、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生成:根于肾,由肾中精气所化生,以先天之精为基础,赖后天之精的培育。
分布:发于肾,通过三焦流行于全身,内而脏腑,外而肌腠,无处不到。
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气的分布与分类1、元气(又名“原气”、“112
2、宗气
生成: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
分布:聚于胸中(“膻中”之处)。
功能: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
3、营气
生成: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
分布:分布于血脉中,营运全身。
功能:化生血液,营养脏腑、经络、组织及器官。2、宗气113
4、卫气
生成:由水谷精气中的剽悍部分所化生。
分布:经肺的宣发,运行于脉外、皮肤、肌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功能:①护卫肌肤,防御外邪②温煦脏腑、肌肉、皮毛等;③调节控制腠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相对恒定。营气和卫气,均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主内守而属阴,卫主脉外而属阳,二者相互协调,维持正常的腠理与开合,正常的体温和正常的防御能力。4、卫气114(二)血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必须在脉中正常运行,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若在脉中运行受阻,或溢出脉外成为“离经之血”,则不仅丧失了生理功能,而且可成为致病因素。(二)血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115血的生成
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和津液均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的生成过程,是饮食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再运化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合,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精血同源,即精与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血的生成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116血的功能1、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2、血又是神的物质基础。血的功能1、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117血的运行
血在脉管中循环运行,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主要动力;肺主宗气、朝百脉、主治节,肝主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脾主统血,肝主藏血等,是固摄和调节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此外,脉道的通利、血的寒或热等,也直接影响血液的运行。血的运行血在脉管中循环运行,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118(三)津液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和液同属水液,均源于饮食水谷,赖脾胃而生成,但又有区别:津,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液,质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三)津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119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生成:主要是通过胃对饮食水谷的“游溢精气”,小肠的“分清别浊”,大肠吸收部分水液,其清者经脾运化,即为津液。
输布:主要是通过脾的运化,肺的通调水道和肾的蒸腾气化而实现的。此外与肝的疏泄,调畅气机;三焦的决渎,通利水道也有关系。
排泄:主要是通过肺宣发至体表的津液化为汗液,肺呼吸时带走部分水分,肾将水液蒸腾气化后的废物形成尿液,粪便经大肠排出时带走一些残余的水分。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生成:主要是通过胃对饮120津液的功能
1.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滋润和濡养,津以滋润作用为主,液以濡养作用为主。2.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滋润和滑利血脉的作用。3.津液通过在机体代谢,将废物排出体外。
津液的功能1.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滋润和121(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22一)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
1.气为血帅,体现在三个方面:
(1)气能生血:营气和津液化成赤色血液,所以说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气推动血液运行。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3)气能摄血:气对血液有固摄作用。2、血为气母,体现在两个方面:
(1)血能载气:血为气的载体,气随血运行而布达全身。
(2)血能养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保持充盛。一)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1.气为血帅,123二)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
1.气对津液的作用
(1)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2)气能行津:津液的输布与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
(3)气能摄津:气有固摄津液,以防津液无故外泄。2.津液对气的作用
(1)津能载气: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气的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故说津能载气。津耗则气耗,津脱则气亦随津脱。
(2)津能生气: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气化,可以化生为气,促进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二)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1.气对津液的124三)血与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津血同源,二者相互资生,相互转化。三)血与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125<三>经络的概念和经络学说
的主要内容[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包括经脉与络脉。<三>经络的概念和经络学说
的主要内容[一]经络的概念126经脉--“经”有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特点:是直行的干线,分布在较深部络脉--“络”有网的意思,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特点:是横行的分支,分布在较浅部经脉--“经”有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特点:是直行127
六腑
五脏经络四肢人体有机
中心五官九窍整体
皮肉筋骨
六腑
五128
经络系统简表:
手三阴经
经脉十二经脉:手三阳经
(十二正经)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经络奇经八脉:任、督、冲、带
系统阴、阳维,阴、阳跷
十五络脉
络脉浮络
孙络
经络系统简表:
129手太阴肺经手三阴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三阳经手少阳三焦经十二经脉手太阳小肠经正经足太阴脾经足三阴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三阳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130<二>十二经脉<二>十二经脉1311、手足阴阳分属脏腑、分布规律: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循行
行于内侧 行于外侧 部位
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上前缘
手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中线
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肢后缘
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下前缘
足厥阴肝经少阳胆经中线
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肢后缘 1、手足阴阳分属脏腑、分布规律:阴经(属脏) 阳经(132
十二经分布图十二经分布图133健康医学基础-关注身体与健康(医学原理、概述、发展)课件134
头
手
三
手三阴阳
胸手
腹足
足三
三阳
阴
足2、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1353、十二经流注及表里络属
脏(阴经)
腑(阳经)
里表
起始
肺
大肠
脾
胃
心
小肠
肾
膀胱
心包
三焦
结束
肝
胆
3、十二经流注及表里络属
脏(阴经)136<三>奇经八脉1、奇经八脉名称
奇经是十二经之外的特殊通道。“别道奇行”,有八条即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三>奇经八脉1、奇经八脉名称
1372、特点:
不直接与脏腑相络属;
无表里相配关系;
分布无规则。
3、作用:
加强十二经之间的联系,调节十二经脉气血。2、特点:
不直接与脏腑相络属;
无138
<四>十五络1、十五络名称
十五络是指十四经(十二经及任、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
<四>十五络1、十五络名称
十五络是指十四经(十二经及1392、十五络作用
1、十二经别络的主要作用是加强阴阳、表里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2、任、督脉别络沟通腹部、背部经气
3、脾之大络沟通侧胸部经气。2、十五络作用1、十二经别络的主要作用是加强阴阳、140五、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肢体。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调节机能平衡。
4、感应传导作用。
得气:患者得经络之气。酸麻胀痛
行气:医者行经络之气。五、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141六、经络学说的应用(一)说明病理变化
1、发病后经络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如表邪传里或由里达表
2、内脏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传导,反映于体表的一定部位。如肝病胁痛
3、由于经络联系,脏腑之间的病变可以互相影响。如心热移热于小肠六、经络学说的应用(一)说明病理变化
142(二)指导临床诊断
1、辨证归经: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所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
如不同部位的头痛与不同脏腑有关
(二)指导临床诊断
1、辨1432、经络、腧穴诊断:内脏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传导,反映于体表的一定部位,临床上可以根椐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的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作为诊断依据。如两胁和少腹疼痛,可诊为肝经病变。足跟痛是肾虚。2、经络、腧穴诊断:144(三)指导临床治疗
1、针灸、推拿、按摩常用“循经取穴”的方法。如胃病,常循经取足三里;胁痛取阳陵泉、太冲。根据十二经脉皮部与经络脏腑的密切关系。
(三)指导临床治疗1452、药物归经:如柴胡入肝、胆经,治疗肝、胆病证。
3、其它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会保险管理与法律规制
- 节能减排部管理之道
- 地下电缆沟挖机租赁合同协议书
- 2025公路陆运货物运输合同模板
- 教育机构行政人员聘用协议
- 川省水利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条款
- 收款销售操作规程
- 道路改造工程监督意见书
- 企业销售合同管理准则
- 建筑工程公司员工招聘合同样本
- 自然资源学原理(绪论)蔡运龙
- 大学英语(一)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高空作业安全免责声明
- 2024年河南省水务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人才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工程制图知识要点
- 2024山东能源集团中级人才库选拔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视频后期剪辑述职报告
- 202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
- 个人就业能力展示
- 银行对公业务课件
- 冰箱侧板制造工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