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第二轮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第二轮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第二轮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第二轮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第二轮测试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10题)1.有预定目的、任务又自觉运用一定的记忆方法的识记,称之为()

A.有意识记B.无意识记C.机械识记D.意义识记

2.特瑞普利特(H·Triplett)最早研究的现象是()

A.社会抑制

B.社会懈怠

C.团体思维

D.社会助长

3.时间保持在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容量为7±2的记忆为()。

A.短时记忆B.瞬时记忆C.长时记忆D.即时记忆

4.学校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5.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布鲁纳

D.凯洛夫

6.人们常说,“教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A.连续性B.创造性C.长期性D.示范性

7.20世纪以后产生的资产阶级“儿童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用主义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

8.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哪一种情绪状态?()。

A.激情B.心境C.应激D.热情

9.寻求享乐,无忧无虑,社会适应性强;不断追求新异感觉经验,对艺术品感兴趣;直觉压抑。这种人格类型属于荣格提出的哪一种人格类型?()A.A.思维外向型B.感觉外向型C.情感外向型D.直觉外向型

10.1958年,我国学制改革曾提出过“三个结合”的原则,其中之一是()。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B.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D.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相结合

二、填空题(10题)11.思维的基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____________过程。

13.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_______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14.义务教育具有普遍性和_______的特点。

15.家庭教育的教育内容具有_______的特点。

16.品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奖励、惩罚、_______和_______。

17._______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18.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出________的规律。

19.我国1902年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________。

20.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_____和学生。

三、简答题(2题)21.简述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22.如何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四、论述题(2题)23.试分析态度的理论。

24.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进行概念掌握。

五、辨析题(2题)25.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高中阶段应以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为主。

26.随意后注意和随意注意都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参考答案

1.A

2.BB

[解析]了解“社会懈怠”的概念即可知答案。

3.A短时记忆的特点:(1)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约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2)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的时间既短而又易受干扰。

4.B除了掌握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这一点,还要掌握在奴隶社会中一些不同的学校名称。

5.B

6.B

7.A

8.B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情绪状态。“人逢喜事精神爽”说的就是这种情绪状态。

9.B

10.B

11.概念,判断,推理

12.认识

13.教学价值取向教学价值取向

14.强制性强制性

15.生活化生活化

16.评比操行评定评比,操行评定

17.学科课程学科课程

18.先快后慢先快后慢

19.壬寅学制

20.社会知识社会知识

21.(1)结构主义心理学,奠基者为德国的冯特,以铁欣纳为代表。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的詹姆士,以杜威、安吉尔等为代表。

(3)行为主义心理学,以美国的华生为代表。

(4)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以韦特海默、柯勒和考夫卡为代表。

(5)精神分析学派,以弗洛伊德为代表创立,

(6)认知心理学。以皮亚杰为代表。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

22.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可采用:(1)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2)转移自己的注意;(3)合理宣泄负面情绪;(4)主动运用语言控制自己的情绪。

23.(1)态度的学习理论。霍夫兰等人认为,态度大致同其他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获得有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所谓联想就是两个或者多个观念(概念)之间构成联结通道,由一个观念可引起另一个观念的活动表现。强化对态度形成有相当的作用。当个体的态度得到社会的赞许,它就会得到强化,否则就得不到强化。态度的强化更多地依赖于赞许,或者同时受到两种相反的强化,其作用则取决于两者相对的强度。模仿是通过榜样人物形象的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即初级学习形式。榜样如果是强有力的、重要的或者亲近的人物,引起模仿的作用更大,甚至在没有榜样言语教诲的情况下,也是如此。(2)态度的分阶段形成理论。凯尔曼指出,态度形成以及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顺从,指在社会影响下,个人仅仅在外显行为上表示与别人一致,这里还谈不上有多少深刻的认识或者情绪成分。这种态度是表面的、外控的(受奖惩原则支配),一旦外因消失,它就中止。因此是暂时的。第二个阶段:认同,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者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者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这种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分,它虽然谈不上有多深刻的认识作基础,但已经比较主动了。第三个阶段:内化,即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作出是非判断。这是一种认知性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它已经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因此一经产生就比较持久,不容易改变。(3)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关于人们在相互作用中其认知因素由不协调到协调,从而引起态度或者行为变化的研究领域。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他们之间存在三种情况:相互一致和协调的;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无关的。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因素处于第二种情况,人就会感受到不舒适或者紧张,并力求减缓。这种由于认知冲突(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不一致)导致其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叫做“认知不协调”现象。人出现了认知不协调现象,就会不由自主地驱使自己去减少这种矛盾,力求恢复或者保持认知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和一致性。它通过以下几种途径:①改变或者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②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个或者同时改变二者的重要性或者强度;③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者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或者理由。

24.教学是引导学生获得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

(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此题较难,首先,要把要点答完整;其次,要注意每个要点中的重要概念;最后,要结合实际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