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的十看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的十看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的十看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的十看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的十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的十看读懂诗词要做到“十看”。具体表现在:1.看题目。这看来是很普通也很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可是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往往忽略了题目的重要性。虽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有提示作用,但很多题目还是包含了很丰富的信息。看诗词的题目。有的题目直接反映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单从题目就很容易捕捉到诗歌的内容,写春夜闻笛,不看诗歌的内容读者大体也可猜想出,不是写听笛之感,就是写演奏者技艺之高超,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又如王维的《秋夜独坐》,读者很容易从题目中把握大意;又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很容易让人想到这是羁旅之作,接下来可以猜想是否为写旅途所见,是否为写思乡之情。像这样有了阅读前对诗歌内容的前瞻性的把握,阅读诗歌也就简单得多。有的题目直接反映了作者或者诗歌主人翁的情感或者情绪状态。如张籍的《秋思》、江苏卷柳中庸的《征人怨》,又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杜甫的《春夜喜雨》、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题中的思、怨、独、喜、怀、忆,很容易让人捕捉到情感或者情绪状态,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整体的把握。有的题目反映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梅花绝句》、于谦的《石灰吟》、王勃的《咏风》、杜荀鹤《小松》、杜甫的《孤雁》、王安石的《孤桐》都是以物为题,很容易让人想到托物言志,再结合平时讲解的托物言志的诗词阅读方法,阅读诗词就会容易得多。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苏台览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从题目就很容易看出凭古咏怀之法,再结合咏古诗的具体特点,阅读起来也会简单得多。2.看作者。看作者也就是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说的读诗歌要注意知人论世。因为任何一首诗都跟诗人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准确全面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时就需要把诗人和作品放到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来理解。“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状况,“知人”就是要了解诗人的生平、主要的人生经历、由人生经历造成的思想经历的转变,以及诗人作品的风格。就社会状况而言,离乱社会多发黍离之慨、离别之感;太平社会多歌百姓之乐,渴求建功立业之心。就诗人风格而言,明白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浪漫飘逸、苏轼的达观豪放、辛弃疾的慷慨悲凉、柳永的哀婉缠绵,对我们理解他们的诗作不无裨益。就诗人的经历而言,政治上的得意失意之于李白,安史之乱之于杜甫,亡国经历之于李煜,屡屡遭贬之于苏轼,抗金之于陆游、辛弃疾,亡国破家之于李清照,每个人的思想感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也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如果碰上不熟悉的诗人,而诗人所处的时代和思想经历对全面了解该诗很重要的话,我们往往可以通过题干或诗末命题人所提供的注解对诗人和所处的时代进行了解。3.看志。古人云:诗言志。我们读诗要了解诗人诗中所言之志。而常见之志有下面五种:①建功立业之志,②贬谪隐逸之志,③离愁眷恋之志,④愉悦闲适之志,⑤厌战忧民之志。4.看情。古人云:无情即无诗。我们读懂诗歌要弄清诗人所抒之情。古诗常见之情有如下几种:①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豪迈之情,②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③受人排挤、遭遇贬谪的愤懑之情,④虽遭贬谪、雄心不改的激奋之情,⑤离别亲友、情人分手的眷恋之情,⑥久别重逢、回归故里的欣喜之情,⑦远离官场、隐居山林的闲适之情,⑧游历名胜、凭吊古迹的感慨之情,⑨身遭战乱、心系国运的忧虑之情,⑩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的怜悯之情。另外还有一些人之常情,如:亲情、友情、爱情、幽怨之情、亡国之恨。5.看直接抒情议论之句。看志看情,有时很容易看出来,因为在有些诗词中,情和志是通过非常直接的抒情和议论句表现出来的。如2007年全国卷I中苏轼的《望江南》中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如晏几道《鹧鸪天》中的末句“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如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惜别的悲伤,又如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何情何志,一看便知。6.看景。看志看情,有时却不是那么直接。因为很多时候是间接抒情表意的,那我们还得下一番工夫,仔细体察。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古诗中常见的手法。据不确切统计,一般十首诗中,至少七首里有写景的句子,因此注意看景非常有助于我们读懂诗歌。看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看写了什么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之眼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就讲明了景与情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诗人所见之景可谓多矣,但诗人为什么选择诗中之景呢,那是因为诗中之景符合诗人自己的表达需要,经过诗人的主观情感的过滤。因此呈现在读者眼中的大多是经过了诗人取舍,包含了诗人主观情感的情景。因此,看清写的是什么景,也就容易捕捉诗人的情、诗人的志了。②看景之色。有时我们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自然景物的色彩、通过色彩的明暗往往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和感情。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白、红、青、绿,色彩斑斓明丽,表现出江南春色的诗情画意,作者对美好的大自然和自由生活的热爱,尽寓其中。③看景前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如“凄风”、“冷雨”、“孤灯”、“孤雁”之冷、清、孤独等,这些饱含感情的字眼,正是诗人情感的流露,如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孤舟微月对枫林”之“孤”就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之情感。7.看诗句中一些关键的修饰性词语。有时看似很不经意的一个词,却也能表达作者的情志。如杜甫的《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个“自”一个“空”,写出了满院萋萋碧草、数声呖呖黄鹂的荒凉之境、寂寞之心。又如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个“常”字写出了诗人多年沦落他乡、漂泊在外的愁苦之情。8.看传统意象。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借助于一些传统的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抓住诗歌中出现的传统意象也有助于我们读懂诗歌。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有:月、霜、杜鹃、清猿、蝉、鹧鸪、燕子、飞雁、柳、落红、飞絮、浮云、夕阳、高楼、西楼、东篱、关山、笛、芦管等。下面略举几例。月多与思乡思人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夜胕洲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等;月也常用来发凭古之慨,如“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又如欧阳炯的《江城子》中的“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杜鹃和清猿啼声清冽,多用来表哀伤之情,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长江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杜鹃声里斜阳暮”。飞雁也常用来表思乡思人。如“天高云淡,望断南飞燕”,“北雁南飞天欲霜”,“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孤雁常表孤独,“飘渺孤鸿影”。古诗中的“柳”也是有特殊含义的,寓含着“思乡惜别怀远”之意。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同时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因此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如全国卷中的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东篱”多用来表现高雅、飘逸、洁身自好的品格。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古人也常用燕子抒兴亡之感,如2007年浙江卷中《乌衣巷》《人月圆》《山坡羊·燕子》均通过燕子表达深沉的兴亡之感。9.看注释注释往往是对诗歌中关键字词、难解字词的解释及诗歌写作时间、时代背景的交代,它的作用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考题并不是都有注释,一旦有了,就比较重要,在阅读时我们也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江城子》,对“姑苏台”的注解,它不仅告诉了我们这个地点所在的城市,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这个地方曾经是“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让我们不难想见此地昔日的繁华及六朝帝王的荒淫豪奢的生活。这样一来,考生对“空有姑苏台上月”含有的深意就容易理解了。又如《望海楼》,如果考生不利用注释中对“望海楼”及“铁瓮”的解释,却要回答出第一小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烘托望海楼的高峻”这一答案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我们看懂了注解,就会明白原来“望海楼”就在“铁瓮城”之中,而诗歌起笔写“铁瓮城”的高,当然是为了衬托“望海楼”的高了。又如2007年广东卷《溪亭》第(1)问,明确提出让考生注意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10.看试题暗示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考生获得更多的有关诗歌的信息,它不仅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很大程度上它还体现在试题上。湖北省的高考诗词鉴赏题,鉴赏的是一段元曲《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试题中有此一问: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对元曲接触不多,平时接受的训练也比唐诗宋词少,做起来难度就更大了。所以在当年的高考中,这一题的得分相对偏低。其实只要细看试题的题目,这题目是不难做出的。试题题目中有如下字句:“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只要注意“送别”二字,想到人之常情,送别多伤心、孤独、惆怅,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借助试题本身的题干、选项,甚至其他小题的题干、选项,对能够理解的能进一步深人体会;对不能理解的,我们也能清除障碍,拨云见日,帮助理解。因为试题及选项实际上是命题者分析理解的结果,这对于考生无疑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更有甚者是命题人为降低难度的有意暗示。所以,认真阅读试题,充分把握并利用其中提供的信息,不但可以防止因题未看清而导致的失误,而且还可以帮助分析理解甚至解答。题干的暗示全国卷《过香积寺》,题于是这样描述的: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其实通过对题干的仔细阅读,再结合第三联的句子,它已经告诉考生诗眼只能是“咽”和“冷”两个字。因为题干已强调诗眼是一个字而不是一个词,而诗歌第三联“泉声”“危石”“日色”“青松”都为词,剩下的就只有“咽”和“冷”两个字了,这样一来,试题的第一小题就不解自破了。又如湖南卷《听邻家吹笙》,诗题要求根据所给的对第一、二、三句的理解,赏析第四句。像这样的试题,利用所给的提示,特别是第三句的提示就显得尤为重要。诗人因闻笙而寻觅,但无奈“重门深锁”,所以第三句命题人是这样写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帐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按照这个思路,第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