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1页
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2页
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3页
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4页
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

心理健康教育

林崇德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其英文为psychologicalwell-being或mentalhealth,意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称为心理健康教育。1.国际争议有的则强调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感受。如Maslow的自我实现概念(MaslowAH.Self-actualizingpeople:Astudyofpsychologicalhealth.Personality,Symposium,1950,1,11-34.);Campbell的观点(Campbell,A.(1976).Subjectivemeasuresofwell-being.AmericanPsychologist,31,117-124);Jahoda的观点(Jahoda,M.(1958).CurrentconceptsofPositiveMentalHealth.NewYork:BasicBooks)。

有心理学家从外部标准、主观感受、情绪三个方面来论述心理健康。还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Boey,K.&Chiu,H.(1998).Assessingpsychologicalwell-beingoftheold-old:AcomparativestudyofGDS-15andGHQ-12.ClinicalGerontologist,19,65-75)(一)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志1.国际争议

第二、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有不同认识。在对西方心理健康研究文献检索中发现,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有很多,例如:情绪和情感、主观幸福感、自尊(

Rosenberg,M.,Schooler,C.,Schoenbach,C.&Rosenberg,F.(1995).Globalself-esteemandspecificself-esteem:Differentconcepts,differentoutcomes.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60,141-156.13

Owens,T.(1993).Accentuatethepositive-andthenegative:rethinkingtheuseofself-esteem,self-deprecationandself-confidence.SocialPsychologyQuarterly,56,288-299)、一般健康状况、生活满意感等,那么,究竟什么指标最能够反映心理健康的本质和核心呢?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志1.国际争议

第三、关于对心理健康的测量存在误区。目前心理健康工作者所使用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大部分为对心理问题或心理症状的测量,例如:对于忧郁、焦虑和其它负面情绪的测量,如Goldberg的一般健康问卷(

Goldberg,D.(1972).TheDetectionofPsychiatricIllnessandSocialPsychology,78,662-675.);Bradburn的负性情绪量表(Bradburn,N.Thestructureofpsychologicalwell-being.Chicago:Aldine,1969);而忽略了对心理健康积极方面的量度。这样的测量无法指示‘非不健康’和‘健康’之间的区别。(一)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志2.心理健康的含义(1)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

迄今为止,对心理健康公认的理解是: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同时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多。心理健康也就被默认成了这两种情感。积极情绪情感和消极情绪情感彼此相互独立。换句话说,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加/减少并不意味着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增加,它们可以同时存在。

Akiyama,H.Measurementofdepressivesymptomsincross-culturalresearch.Paperpresentedat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motionandCulture,UniversityofOregon,Eugene,1992(一)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志(3)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

(主观性、积极性、全面性)主观性:心理健康与否,往往来自个人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是作为影响体验的潜在因素;积极性:表现出肯定的、正面的精神面貌,热忱的、进取的心理状态;全面性:心理健康与否,不仅表现在知、情、意的各个过程和个性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往往表现在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DienerE.Subjectivewell-being.PsychologicalBulletin,1984,95,542-575)(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1.心理素质是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2.对“健康”含义的新理解;3.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性。(1)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腾飞必须以人才的培养为基础;(2)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3)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4)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应激状态的持续等,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可能遇到心理失衡的现象。(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正如《纲要》指出的: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里的心理素质,既包括智力因素,又包括非智力因素或人格因素。

1.学生发展的主流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2.面向全体与顾及差异的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

4.从上面的论述能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任务和原则。二、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一)东西方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西方教育模式及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1)十分关注学生的适应性或社会适应能力;(2)相当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3)贯穿着一条创造力培养的线索;(4)一个重要目标,是发展人的个性。

“中国与亚太地区早期教育研讨会”和国际“apple”计算机会议(1995)二、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2、东方教育模式及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1)东方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知识,而强调知识的深度和理解水平;(2)东方教育特别强调学生读书;(3)东方教育十分重视逻辑思维培养;(4)东方教育还强调集体协作精神,讲究规范化。二、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二)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启示1、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1)自尊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2)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应以提高自尊为核心内容。2、适应是提高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1)适应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2)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提高广大学生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二、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3.年龄阶段性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

年龄阶段性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正因为如此,所以《纲要》才把它作为首要原则。4.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与升华学校心理学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T.K.Fagan&P.S.Wise(1994,1999),SchoolPsychology:Past,Present,andFuture.LongmanPublishingGroup.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认真学习与建设学校心理学。二、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其次,诊断心理思想方面,提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即以“得神”与“失神”,也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或心态作为衡量其情绪与意志心理活动是否下沉的标准,作为预测疾病的根病;再次,治病心理思想方面,认为“精神进,志意治”,并翔实地论述了心理疗法,例如,开导安慰法,情绪与意志相胜法,针刺疗法,等等;最后,心理卫生思想方面,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则。“治未病”的根本措施是:顺应自然,生活有度,调摄形体,调摄精神。中国后来历代医学家都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和健康心理学思想。二、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2、中国健康心理学研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3、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1)专家的理论指导;(2)中央和教育部文件的指示;(3)各地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作出的努力。三、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2、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学习上

(1)学习压力问题;(2)厌学问题;(3)学习困难问题;(4)学习障碍问题。三、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3、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自我”上

(1)自我评价问题;(2)自我体验问题;(3)自制力问题。三、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4)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5)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6)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