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年级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教案篇一
《地图的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区分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区分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区分
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区分〞。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区分方向的方法。
活动
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区分
〔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区分方向的方法
〔二〕授课:
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区分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区分方向的方法来区分方向。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区分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
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
〔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例题一、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区分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
例题二、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区分方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区分方向
2、平移指向标
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大全篇二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外表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答复。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刚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答复。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答复。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答复。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答复〕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适宜?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答复〕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假设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答复〕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局部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防止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答复〕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稳固总结此课。
反应练习: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A、4万千米B、8万千米D、4万米D、8万米
3、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A.60°WB、60°EC、120°WD、120°E
4、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A.180°B、0°C、160°ED、20°W
5、赤道是()
A.划分经度的起点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D、90°纬线
6、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0°和180°之间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间D、20°W以东到160°E
1、关于地球半球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2、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近
C.的经度是360°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人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三
印度第1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开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开展的根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开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
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
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2、教师提问,学生答复: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3、课件展示: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
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③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
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5、学生朗读P36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趋势的看法。
②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开展的压力。
6、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方案,但是由于印度广阔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②课件展示:图表7.1“印度局部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印度的资源总量和产品总量都相当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开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7、课件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
8、学生答复,教师小结。
印度大局部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别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异呢?
9、课件展示: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并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异?
②西南风的几种变化情况,并填表。
10、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表格1
月份:风向:吹向:降水季节
6~9月:西南风:海洋—陆地:雨季
10月~次年5月:东北风:陆地—海洋:旱季
表格2
:水灾:旱灾
西南风的变化: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
由于受季风〔特别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灾害频繁。
11、课件展示:图7.36“印度的洪灾〞和图7.37“印度的旱灾〞以及一些印度抗洪抗旱工程的图片。
从图片可以看出,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抵御灾害,印度人民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抗灾的需求,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板书设计:
印度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二、水旱灾害频繁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大全篇四
教学目标:
1、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种的故土。
2、理解单一产品经济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
在地图上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读图了解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世界经济开展影响较的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的情况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38-----42
导入新课
我们属于黄色人种,而他们属于黑色人种。他们的家在哪?他们的生活环境怎么样?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他们的故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重难点教学过程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局部。
2、请作图标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分别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是什么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维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
3、回忆世界人口和人种的分布,这里主要分布着什么人种。
4、找出主要的国家:尼日利亚,几内亚,刚果,赞比亚,南非等。
5、这里很早就沦为欧洲殖民者的殖民地,二战以前,只有本区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个独立国家,现在都已经独立。
6、水能、热带经济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网、矿产〔黄金、金刚石、铜、铀等〕
7、这块富饶的土地,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和我们国家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灿烂的文化。
8、不知大家是否感到,非洲的雕刻与我们的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与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
9、上面我们小朋友的故土有了初步了解,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
学生美丽、富饶、神奇。.。.。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局部国家出口商品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图。问:大家发现这些国家出口商品有什么特点?
单一商品经济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产的矿产、木材、经济作物都是工业原料、半成品,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局部国家工业落后,许多工业制造品要从国外进口。这样的单一商品经济,在世界贸易中会受到哪些影响?以教材上给出的加纳为例。请在小组内模拟加纳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外贸交易,注意交易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2、这些问题说明像加纳这样的单一经济对自身的经济开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在这种不平等贸易中,要卖的是低价卖,要买的是高价买,就在这样的买卖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财富在不断流失,这是殖民者长期掠夺本区资源的恶果。
4、这样下去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开展十分不利,请大家帮我们的非洲朋友想想方法。
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局部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开展的危机,并为此做出努力,例如:科特迪瓦的很多做法就和我们同学想到一块儿去了,而且成为本区开展比拟快的国家。
6、但更多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国家积重难返,贫困像恶魔一样笼罩着他们的生活。据世界银行统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贫困人口逐年增加,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却是全世界最高的,看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贫困加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区自身造成的。
7、人口、粮食、环境三个问题形成一个怪圈,而使非洲经济难以开展,人民生活更难以摆脱日益加剧的贫困。请大家再次发挥我们的集体智慧,看看有哪些方法可以促进本区的开展,摆脱贫困
总结应用
看来大家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的是一条可持续开展的道路,我们相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明天会更好。
初一地理教案优秀篇五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局部的根底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根底。
2、教学目标确实定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确立如下:
教学重点:1、世界降水的分布。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时机,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2、谈话法:谈话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和沟通。本课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可以到达交流互动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所学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
三、说学情与学法
1、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根本为农民子女,家庭经济较一般,家里几乎没有电脑,学校的图书室藏书量有限,所在地没有图书馆。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缺乏,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造气氛,导新课〕
用电脑动画音视频材料演示降水全过程。其中用电影制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动态的运动过程,说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图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种主要形式,使学生直观获取,得出降水的定义。
〔学习新课〕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
1、降水的定义
什么是降水?
〔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
〔过渡〕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测定
降水测量工具:雨量器〔单位:毫米〕
教师展示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依次介绍:雨量筒、雨量杯,讲解测量方法,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别是这个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讨论结果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异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下面我们就降水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学习、分析。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问题情境:
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相比拟,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如何准确描述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2、看降水柱状图,分析、答复以下问题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10、11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6、7、8月〕;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小结:该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
3、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学生利用所提供资料动手绘制降水柱状图,教师根据学生绘制情况选取局部作品展示并做评价,总结降水柱状图绘制的根本过程。
三、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
让学生讨论比拟等温线和等高线的定义,说明“等降水量线〞的定义。
定义: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然后出示“降水的分布〞。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对照课本56页活动1~5的五个问题,观察大屏幕。
画面1:点击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23毫米以上的地区,使之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点击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区,使之闪烁,请学生读出降水量。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一: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画面2:点击回归线,使回归线两侧闪烁,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二: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画面3:在底图上显示南北纬30•、60•并闪烁,让学生说出中纬度的纬度范围,然后对中纬度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总结得出规律三: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距海远,降水也少。
画面4:在《世界年降水量图》中分别显示出赤道、南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两极附近地区,由学生总结得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23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位于乞拉朋齐〔印度,迎风坡,属于地形雨〕。降水最少的地区,即世界“干极〞,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
这时要给同学们说明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与气温一样,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
画面5:降水与地形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稳固练习
1、以下地区中,属于冬季多雨地区的是()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B.30度~40度大陆东岸地区
C.地中海沿岸D.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
2、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A.1000毫米左右B.2023毫米左右C.500毫米左在D.3000毫米左右
3、关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地形雨都出现在山地的南坡B.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D.赤道地区高温多雨
4、以下地区中,属于全年少雨区的是()
①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③30度~40度大陆东岸④两极地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五、说板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概念
二、降水的测量
三、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柱状图〕
四、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等降水线──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23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六、说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使我深深体会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开展,确实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去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本课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赋予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当然在讨论交流活动中也出现少局部同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是我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必须为之努力的地方。
以上就是关于初一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说课稿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地理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地形分布情况,能归纳其地形特征
2、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4、了解东南亚的国家
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富饶的物产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6页图7-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
1、矿产资源:石油、锡
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
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
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4、指导学生完成课文37页活动题
活动题①中南半岛水稻主要分布在泰国、越南、缅甸的平原地区,气候是热带季风气候。
活动题②河流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㈡、我国的近邻
>1、读图7——8找出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内老挝——万象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缅甸——仰光马来西亚——吉隆坡
新加坡——新加坡菲律宾——马尼拉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文莱——斯里巴加湾市东帝汶〔最新独立〕
2、其中与我国陆地接壤的国家为缅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公司资产转让协议模板
- 2024年度旅游大巴租赁服务协议
- 2024年员工派遣服务协议
- 2024赛季足球场租赁协议范本
- 2024年建设工程委托代理协议
- 2024年科技支持服务协议样本
- 2024隔音设施安装及施工协议样本
- 店铺租赁经营规范协议2024年
- 2024年采购协议模板与协议细则
- 2024年店面房租赁协议样本
- 古希腊文明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复旦大学
- 2024年山东济南地铁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医疗护理品管圈QCC成果汇报之提高住院病人健康宣教的知晓率(问题解决型)
- 日照市重点支柱产业情况
- 儿童过敏性休克ppt课件
- 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费用明细报表范文
- 腹腔镜设备的使用和保养PPT课件
- PRTV方案(完整范本)
- 知识产权贯标工作总结
- 窗边的小豆豆.ppt
-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pH的应用与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