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_第1页
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_第2页
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_第3页
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_第4页
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背景1、吸烟=危害健康

饮酒≠危害健康2、适量的饮酒→防止血栓的形成及动脉硬化→防止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可能。3、我国的“酒”环境,“酒”已成为一种文化。但有关酒中毒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研究一直处于低水平,80年代以后才有了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资料。一、背景1、吸烟=危害健康1王乐辉等报道1991年8月1日至9月30日在北京市16个区县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大样本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城乡酒依赖的总患病率为14.3‰;不同的民族患病率以蒙、朝、回为最高;小学及文盲教育程度患病率最高,分别为20.35‰及15.43‰,酒依赖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郝伟等在全国6个地区对23513名受试者进行的饮酒相关问题的调查显示,64%的男性和30%的女性有关饮酒行为,而急性酒精中毒的半年患病率亦为2.64%。酒依赖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大量饮酒、男性、年龄较大、体力劳动、受教育年限少和吸烟者。苏中华等调查我国5地区中24992人的研究情况,调查显示饮酒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至40~50岁达高峰,而后下降;89.0%的女性饮酒者和43.6%的男性饮酒每周饮酒1次或以下,22.2%的男性饮酒者和2.5%的女性饮酒者每天皆饮,每次饮酒量男性高于女性;样本人均年饮酒量4.5L纯酒精,男性是女性的13.4倍。从上述的研究发现我国饮酒是一种普通的社会行为。王乐辉等报道1991年8月1日至9月30日在北京市16个区县2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3二、病因学酒精是一种亲神经的麻醉剂,一次大量饮酒可出现急性神经精神症状。长期饮用可产生酒精依赖,慢性酒精中毒所致各系统损害,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痴呆,常因合并感染而死亡率高。病因研究涉及遗传学、生物化学、酶学、神经内分泌学及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二、病因学酒精是一种亲神经的麻醉剂,一次大量饮酒可出现急性神41、遗传研究

遗传因素在酒中毒中起一定作用,酒中毒发生率在一级亲属中比一般人群高7倍。酒精对大脑损害的敏感性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CT和神经心理测验研究表明,有些酒中毒病人有明显的大脑萎缩和脑功能异常;而另有一些酒中毒者,尽管饮酒时间和量相近,却无明显的大脑萎缩和脑功能异常。临床表现异常也不显著。酒精对大脑不同部位损害的敏感性也取决于遗传因素,有学者认为酒精神经毒性和硫胺缺乏对脑不同部位损害有程度上差异,它与遗传易感性有关。一般来说,酒精神经毒性既损害了大脑皮层又损害基底节;而硫胺缺乏却对基底节、间脑、脑干上端和乳头体等部位损害较重,而且乳头体明显萎缩还是硫胺缺乏的特殊标志。对酒精神经毒性具有高度易感性的人倾向出现大脑萎缩和认知功能障碍;而对硫胺缺乏具有高度易感性的个体,则易于发展成短暂的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还有少数个体对酒精神经毒性和硫胺缺乏具有双重易感性,酒精对这一人群的危害性就更大。酒精神经毒性和硫胺缺乏结合作用使基底节损伤更重。同时硫胺缺乏也会损害大脑皮层,导致大脑结构异常。补充硫胺治疗,亦无明显效果,因而他们容易发展成慢性顽固性Korsakoff综合征。1、遗传研究

遗传因素在酒中毒中起一定作用,酒中毒发生率在一5Wernicke—Korsakkoff综合征Wernicke—Korsakkoff综合征是慢性酒精中毒常见的代谢性脑病,是硫胺缺乏导致的急症。该综合征以往曾分别称为Wernicke综合征和Korsakoff综合征,后来发现Korsakoff精神障碍常常伴发于Wernicke脑病(Wernickeencephalopathy,WE),所以有的学者也把Korsakoff综合征看作为WE的一种精神表现。Wernicke—Korsakkoff综合征主要是由于硫胺(维生素B1)缺乏造成的急性或亚急性的以中脑和下丘脑损害为主的疾病,表现为记忆障碍、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及精神障碍。Wernicke—Korsakkoff综合征Wernicke61.2

生物化学与代谢研究

饮酒后,几乎全部乙醇均在肝内代谢。乙醇脱氢酶将乙醇转变为乙醛,乙醛脱氢酶又使之转变为乙酸,最终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饮酒后酒精很快通过血脑屏障。血中酒精浓度达5~50mmol/L时,称为酒精中毒浓度。血中酒精浓度达110mmol/L时能致命。酒精激活某些外援酶,产生毒性物质并蓄积。其产生的乙醛能与各种蛋白质结合成乙醛-蛋白质,乙醛和乙醛-蛋白质都有毒性,均导致大脑细胞死亡。研究表明,酒精改变神经元突触膜的流动性,改变钠通道,抑制钠内流,影响钙摄取,降低脑中钙含量和突触对钙的摄取,抑制神经突触的功能,导致脑皮层功能障碍1.2

生物化学与代谢研究7饮酒致硫胺(VitB1)缺乏,硫胺缺乏主要损害基底节,导致乳头体明显萎缩。硫胺缺乏使转铜酶、丙酮酸脱氢酶等酶活性下降,使类脂和蛋白质合成减少,发生三羧酸循环障碍,导致脑细胞酸中毒。酒精中毒患者基底节损伤,可致乙酰胆碱含量明显减少,进一步发展为痴呆[5,9]。酒精抑制海马中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导致“记忆缺失”,即醒来后有几小时遗忘.饮酒致硫胺(VitB1)缺乏,硫胺缺乏主要损害基底节,导致乳81.3

神经内分泌学研究

酒中毒性脑萎缩可能与HPA轴功能减退有关。可能是由于酒精神经毒性损害了下丘脑和垂体所致。神经放射学和神经内分泌学结合研究表明,戒酒1个月患者,第三脑室宽度和脑室脑比率

(VBR)与基础可的松水平呈负相关.1.3

神经内分泌学研究91.4

心理因素

调查表明,饮酒者往往为了解除焦虑。但是,长期主动饮酒导致日益严重的抑郁,不能正常睡眠及社会孤独。很多酒中毒患者有情感性精神病家族史.1.4

心理因素101.5

社会文化因素

酒滥用与文化背景的关系非常复杂。不同国家、民族嗜酒比例不同。酒中毒与家庭、社会阶层、职业、婚姻状况等有关系,一般单身、离婚、丧偶者易酒依赖和酒中毒1.5

社会文化因素11皮层下白质及侧脑室周围——多发的点状或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1)纠正营养不良:高糖、高蛋白饮食和白蛋白、氨基酸及大量维生素,静滴1/d,7d为一疗程。ADH基因型包括ADH1、ADH2、ADH3、ADH4和ADH5五种,ALDH基因型有ALDH1和ALDH2两种。——亚急性期主要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有调查显示,摄入酒精60g/d和大量饮酒者发生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增加,特别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性为不饮酒者的2~3倍,但与缺血性卒中没有必然联系。对酒精神经毒性具有高度易感性的人倾向出现大脑萎缩和认知功能障碍;而对硫胺缺乏具有高度易感性的个体,则易于发展成短暂的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也常累及附近白质和脑桥中央5-HT转运体(5-HTT)多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前膜,它对突触间隙5-HT的重吸收过程起着重要作用。ADH基因型包括ADH1、ADH2、ADH3、ADH4和ADH5五种,ALDH基因型有ALDH1和ALDH2两种。2

生物化学与代谢研究ADH基因和ALDH的基因有若干种亚型。饮酒后,几乎全部乙醇均在肝内代谢。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城乡酒依赖的总患病率为14.——也常累及附近白质和脑桥中央皮层下白质及侧脑室周围——多发的点状或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Hietala等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芬兰70例男性酒中毒患者的DRD2基因进行研究,发现A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同种族的正常对照组。(2)酒精兴奋内源阿片类物质的释放,如β-内腓肽或脑啡肽,这样酒精间接兴奋阿片类受体。(3)多巴胺(DA)受体基因:DA在探索行为和食欲(包括寻酒行为)的神经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桥脑基底部中央处对称性脱髓鞘长期饮酒、伴有其他营养性疾病、影像学提示小脑萎缩、否认家族史为其诊断要点发病机制进展酒精可直接损害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区,使脑细胞变性、坏死,造成神经细胞胞体萎缩和血流量下降,引起痴呆。陈淑霞报道,在慢性酒精中毒死亡者尸检中发现,大脑重量减轻,大脑皮质萎缩,大脑周围空间增大,脑室扩大及脑白质容量减少,镜下发现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萎缩、缺失,神经细胞轴突和树突减少;另外,在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脑白质中水分含量增多,类脂减少,并有神经胶质增生、水肿、脱髓鞘等病理改变。皮层下白质及侧脑室周围——多发的点状或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12有调查显示,摄入酒精60g/d和大量饮酒者发生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增加,特别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性为不饮酒者的2~3倍,但与缺血性卒中没有必然联系。来自Framingham的研究资料提示脑梗死的发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增加。有人报道白人群体中有一种“J”字型相关曲线,即适量饮酒可预防卒中,较大量饮酒则增加卒中的危险度。对于那些不饮酒者即使少量饮酒也可能使卒中的危险度增加。然而,日本人和黑人群体中这种相关曲线并不明显。流行病学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报道认为近期酒精中毒引起缺血性卒中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对危险度高达15,但其可信度值得怀疑。饮酒致缺血性卒中机制可能有下列几条途径:(1)诱发心律不齐或心脏内壁异常运动而引起脑栓塞;(2)诱发高血压;(3)增强血小板聚集作用;(4)激活凝血系统;(5)刺激脑血管平滑肌收缩或使脑代谢发生改变是脑血流量减少。近年来,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酒依赖患者的发病机制与内源性阿片系统及群体遗传学、分子遗传学之间的关系的确存在着重要的联系。有调查显示,摄入酒精60g/d和大量饮酒者发生出血性卒中的危132.1

酒精与阿片类物质

酒精与阿片类物质有相似作用,如引起欣快、出现耐受性及依赖性,两者中毒时亦有诸多相似表现。研究提示,阿片类物质依赖者的酒量随阿片的服用量增加而下降,而阿片戒断后酒量回升2.1

酒精与阿片类物质14饮酒与阿片类受体的相互影响,可能通过三种机制增强阿片类受体的活动:(1)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与儿茶酚胺结合,生成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四氢异喹啉碱(TIQ)。TIQ能直接兴奋阿片受体,故摄入酒精能产生吗啡样效应。(2)酒精兴奋内源阿片类物质的释放,如β-内腓肽或脑啡肽,这样酒精间接兴奋阿片类受体。(3)酒精提高阿片类受体对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敏感性,通过改变阿片类受体与阿片肽的亲和力而影响阿片受体的活性。研究提示[15],中、高剂量的阿片类物质会降低动物耗酒量,中断长期服用高剂量的阿片物质后,酒量会反弹到比基础酒量更高的水平;相反,低剂量阿片类物质可短暂地增加饮酒量。少量的酒精又会轻度兴奋阿片类受体的活动,进一步使饮酒加剧。内源性阿片系统可使脑内奖赏敏感区(伏隔核)的多巴胺释放增加,此区多巴胺活动增强是心理强化的生理基础。因此,酒精可能是通过内源性阿片系统激活伏隔核DA活动,来增加愉悦体验、强化饮酒行为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15嗜酒的遗传素质与内源性阿片系统

嗜酒的遗传倾向无疑是由多基因决定的,多个基因调节着神经系统生物学因素。研究表明,嗜酒的遗传素质可能与个体内源性阿片系统对酒精的敏感性增加有关嗜酒的遗传素质与内源性阿片系统162.2

群体遗传学

家系调查

嗜酒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嗜酒者的后代酒精中毒的发病率高。酒依赖家庭成员中,酒依赖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其一级亲属患酒依赖的危险性较对照组高4~7倍。近来临床研究人员对6251例酒依赖和4083例非酒依赖患者的家系进行回顾性总结发现,父或母为酒依赖者的子女,其酒依赖的发生率分别为27%和4.9%;30.8%的酒依赖患者,至少有一位双亲同是酒依赖者2.2群体遗传学

家系调查17双生子研究

较早的研究提示单卵双生子(MZ)与双卵双生子(DZ)的同病一致率可相差10倍;另一些研究考虑到饮酒的继发症状与“成瘾”症状在内,发现MZ和DZ的同病一致率并无明显差异。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州1033对女性双生子的研究显示,酒依赖的同病一致率MZ为26%~47%,DZ为12%~32%,总计遗传度为50%~61%,提示遗传因素在女性酒依赖的患病中也起有重要作用双生子研究18分子遗传学研究

(1)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基因多态性:ADH和ALDH是参与体内醇代谢的主要酶,与酒依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乙醇代谢过程在不同个体和不同种族间都存在遗传差异。编码ADH和ALDH的基因分别位于第12号和第9号染色体上。ADH基因和ALDH的基因有若干种亚型。ADH基因型包括ADH1、ADH2、ADH3、ADH4和ADH5五种,ALDH基因型有ALDH1和ALDH2两种。其中ADH2、ADH3和ALDH2具有基因多态性。Ting

Kaili(1992)[1]发现酒精中毒者ALDH2

2等位基因频率比非酒精中毒者低5倍,酒精中毒组酶活性高的ADH2

2和ADH3

1等位基因的酶活力也比非酒精中毒组低。(2)单胺氧化酶(MAO)基因:MAO是分解体内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单胺类物质的重要酶,对体内乙醇代谢产生一定影响。研究发现,酒滥用者体内MAO水平较低,人体内MAO存在两种形成,MAO-A和MAO-B。但是,在酒依赖高发家系中的酒依赖男性与非酒依赖男性之间MAO-A等位基因频率却无明显区别,只有当限定了ADH和ALDH基因型的条件后才可见到差异具有显著性,提示MAO-A对酒依赖的产生可能有一定作用,但不是酒依赖发病与否的主要影响因素。(3)多巴胺(DA)受体基因:DA在探索行为和食欲(包括寻酒行为)的神经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编码DA受体D2(DRD2)基因位于第11号染色体长臂11q22-23,它可以有A1和A2两个等位基因。Hietala等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芬兰70例男性酒中毒患者的DRD2基因进行研究,发现A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同种族的正常对照组。DA转运体(DAT)能够阻止突触末端的神经传递,其基因的改变可引起一些成瘾行为的发生。(4)5-HT系统基因:5-HT2A受体的功能及表达水平的不同是由5-HT2A受体基因多态性所决定的,5-HT2A受体基因有5种多态性。Makamura等研究一组日本的酒依赖患者的5-HT2A受体基因A1438G基因多态性,发现具有ALDH2

2等位基因的酒依赖者的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HT转运体(5-HTT)多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前膜,它对突触间隙5-HT的重吸收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编码5-HTT的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长臂17q11-12,共有3种多态性。其中启动子区域的SLC6A4多态性有两个等位基因:S和L

分子遗传学研究193

临床表现

常见于50~60岁,男性多见,病程可持续数年,预后不良,部分慢性酒精中毒者,即使无严重的中毒史也可产生痴呆。常出现的症状如下:(1)认知障碍:近事记忆减退,有逆行性遗忘,常有定向力尤其是时间定向力障碍,赘述但言语不清,随着病程延长,逐渐出现明显的智能障碍。(2)精神症状:有幻视、幻听等丰富多彩的幻觉症状,错构症、虚构症、妄想加嫉妒妄想等,可有恐惧、兴奋、悲泣等情绪变化,失去自制力,行为怪异。(3)神经症状:周围神经病,共济失调,手、舌及全身震颤。(4)其他症状: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营养障碍、慢性胃炎、肝硬化等3

临床表现

常见于50~60岁,男性多见,病程可持续数年,204

分类

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五类4

分类

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五类214.1

胼胝体变性

分急性和慢性。急性者表现为突发的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癫痫发作、构音障碍,甚至发展为植物状态。慢性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痴呆、情感淡漠、精神运动迟缓、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部分或完全性大脑半球间失联合综合征(一侧半球不能对投射到另一侧半球的视觉或躯体感觉刺激做出反应)。主要为胼胝体脱髓鞘和坏死,可以累及其他部位的脑白质。4.1

胼胝体变性

分急性和慢性。22苏中华等调查我国5地区中24992人的研究情况,调查显示饮酒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至40~50岁达高峰,而后下降;89.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5g,l/d,1~3周为一疗程,冠心病及急性中毒状态禁用。从上述的研究发现我国饮酒是一种普通的社会行为。血中酒精浓度达5~50mmol/L时,称为酒精中毒浓度。(3)酒精提高阿片类受体对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敏感性,通过改变阿片类受体与阿片肽的亲和力而影响阿片受体的活性。(2)单胺氧化酶(MAO)基因:MAO是分解体内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单胺类物质的重要酶,对体内乙醇代谢产生一定影响。6%的男性饮酒每周饮酒1次或以下,22.5-HT转运体(5-HTT)多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前膜,它对突触间隙5-HT的重吸收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不累及软脑膜下及脑室周围区。王乐辉等报道1991年8月1日至9月30日在北京市16个区县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大样本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对酒精神经毒性具有高度易感性的人倾向出现大脑萎缩和认知功能障碍;而对硫胺缺乏具有高度易感性的个体,则易于发展成短暂的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酒中毒与家庭、社会阶层、职业、婚姻状况等有关系,一般单身、离婚、丧偶者易酒依赖和酒中毒近来临床研究人员对6251例酒依赖和4083例非酒依赖患者的家系进行回顾性总结发现,父或母为酒依赖者的子女,其酒依赖的发生率分别为27%和4.因此,酒精可能是通过内源性阿片系统激活伏隔核DA活动,来增加愉悦体验、强化饮酒行为不同国家、民族嗜酒比例不同。有些少见部位如小脑齿状核、桥脑被盖、红核、中脑顶盖、尾状核及大脑皮质也可发生类似的影像改变编码5-HTT的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长臂17q11-12,共有3种多态性。根据嗜酒史,特有的酒精中毒临床表现,脑电图检查和血乙醇血浓度测定,有助于诊断:ADH基因型包括ADH1、ADH2、ADH3、ADH4和ADH5五种,ALDH基因型有ALDH1和ALDH2两种。病理特点:——胼胝体对称性脱髓鞘、坏死和萎缩——也常累及附近白质和脑桥中央影像学特征:CT表现:——胼胝体压部、体部或膝部大片对称性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无强化。苏中华等调查我国5地区中24992人的研究情况,调查显示饮酒23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24磁共振表现:——胼胝体压部、体部或膝部大片对称性的弥漫性肿胀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代表水肿和脱髓鞘增强扫描无强化——慢性期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部分病例可出现胼胝体囊变和萎缩磁共振表现:25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264.2

Wernicke脑病,也称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

由酒精中毒性痴呆及Korsakoff遗忘状态组合而成。临表多为急性起病,典型的三联症为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和精神障碍,并非所有病例都出现,影像学为确诊的主要依据之一柯萨可夫精神病:缓慢起病,以记忆障碍为主,伴虚构或错构、定向力障碍,可有情感和动作迟钝。可发生程度不同的多发性神经炎,检查见肢体感觉障碍、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时可瘫痪。慢性酒精中毒性痴呆:缓慢起病,有严重的人格改变,记忆减退及智能障碍;社会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消失。脑电图可有低波幅慢波;脑CT示脑室扩大,大脑皮质特别是颞叶显著萎缩。4.2

Wernicke脑病,也称Wernicke-Kors27病例特点:上脑干、下丘脑和脑室周围(第三脑室和导水管)小灶性充血和出血——急性期主要以受累病变部位细胞性水肿为主——亚急性期主要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慢性期:神经元变性、坏死、缺失神经纤维的松弛髓鞘结构变性、坏死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细胞内水肿和斑点状出血等病例特点:28影像学特征:第三、四脑室旁及导水管周围乳头体、四叠体、丘脑等部位异常密度及信号影——CT表现:中脑水管区的低密度改变影像学特征:29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30磁共振表现:T1WI呈低信号T2WI呈对称性高信号液体饱和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明显高信号急性期可有增强有些少见部位如小脑齿状核、桥脑被盖、红核、中脑顶盖、尾状核及大脑皮质也可发生类似的影像改变磁共振表现:31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32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334.3

广泛皮层性脑萎缩

影像学特征:与年龄不符的广泛的皮层萎缩,皮质变薄,脑沟、脑回增宽,部分伴有白质脱髓鞘,或与其他类型脑损害并存4.3

广泛皮层性脑萎缩34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354.4

小脑变性

半数以上的患者可以合并大脑萎缩。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躯干及下肢的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言语缓慢、行走不稳,部分患者合并周围神经损害,临床需要与遗传性共济失调鉴别。长期饮酒、伴有其他营养性疾病、影像学提示小脑萎缩、否认家族史为其诊断要点4.4

小脑变性36急性期桥脑上部中央出现三角形、或对称性圆形卵圆形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五类酒精神经毒性和硫胺缺乏结合作用使基底节损伤更重。CT表现:——胼胝体压部、体部或膝部大片对称性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无强化。如此每日或隔日一次,连续10~30次后,即可形成对酒及酒味的呕吐反射,达到戒酒目的。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躯干及下肢的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言语缓慢、行走不稳,部分患者合并周围神经损害,临床需要与遗传性共济失调鉴别。郝伟等在全国6个地区对23513名受试者进行的饮酒相关问题的调查显示,64%的男性和30%的女性有关饮酒行为,而急性酒精中毒的半年患病率亦为2.CT和神经心理测验研究表明,有些酒中毒病人有明显的大脑萎缩和脑功能异常;而另有一些酒中毒者,尽管饮酒时间和量相近,却无明显的大脑萎缩和脑功能异常。可以与其他类型影像学损害并存很多酒中毒患者有情感性精神病家族史.酒精对大脑不同部位损害的敏感性也取决于遗传因素,有学者认为酒精神经毒性和硫胺缺乏对脑不同部位损害有程度上差异,它与遗传易感性有关。病因研究涉及遗传学、生物化学、酶学、神经内分泌学及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其产生的乙醛能与各种蛋白质结合成乙醛-蛋白质,乙醛和乙醛-蛋白质都有毒性,均导致大脑细胞死亡。长期饮用可产生酒精依赖,慢性酒精中毒所致各系统损害,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痴呆,常因合并感染而死亡率高。研究提示[15],中、高剂量的阿片类物质会降低动物耗酒量,中断长期服用高剂量的阿片物质后,酒量会反弹到比基础酒量更高的水平;相反,低剂量阿片类物质可短暂地增加饮酒量。病因研究涉及遗传学、生物化学、酶学、神经内分泌学及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6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同时硫胺缺乏也会损害大脑皮层,导致大脑结构异常。脑电图可有低波幅慢波;(1)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基因多态性:ADH和ALDH是参与体内醇代谢的主要酶,与酒依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乙醇代谢过程在不同个体和不同种族间都存在遗传差异。影像学特征:小脑萎缩:以小脑蚓部萎缩为主小脑皮层萎缩,小脑蚓部和橄榄体萎缩脑池扩大:环池、小脑上池、枕大池等急性期桥脑上部中央出现三角形、或对称性圆形卵圆形T1加权像低37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38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394.5

脑白质脱髓鞘

临表为精神障碍、行走困难、肌张力高、病理征阳性等4.5

脑白质脱髓鞘40磁共振表现:皮层下白质及侧脑室周围——多发的点状或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可以与其他类型影像学损害并存胼胝体囊变、空洞、胼胝体分裂——提示胼胝体分层坏死是其典型的表现磁共振表现:414.6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病理特点:——桥脑基底部中央处对称性脱髓鞘从中缝处开始,向两侧发展髓鞘脱失严重,但神经细胞与轴突仍相对完整无炎性反应——病灶可扩散至桥脑被盖,并向上波及中脑不累及软脑膜下及脑室周围区。4.6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42影像学特点:——CT表现:桥脑基底部低密度区,无占位效应一般不侵犯中脑和向后侵犯中央纤维束病灶常累及前额叶——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影像学特点:43磁共振表现:急性期桥脑上部中央出现三角形、或对称性圆形卵圆形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增强扫描有显著异常强化不累及脑室周围白质区大脑皮层下白质、半卵圆中心、胼胝体、丘脑、纹状体、中脑和小脑可见散在异常信号病灶磁共振表现:44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45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46(3)神经症状:周围神经病,共济失调,手、舌及全身震颤。(1)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基因多态性:ADH和ALDH是参与体内醇代谢的主要酶,与酒依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乙醇代谢过程在不同个体和不同种族间都存在遗传差异。临床表现异常也不显著。43‰,酒依赖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郝伟等在全国6个地区对23513名受试者进行的饮酒相关问题的调查显示,64%的男性和30%的女性有关饮酒行为,而急性酒精中毒的半年患病率亦为2.Makamura等研究一组日本的酒依赖患者的5-HT2A受体基因A1438G基因多态性,发现具有ALDH2

2等位基因的酒依赖者的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嗜酒的遗传素质与内源性阿片系统Ting

Kaili(1992)[1]发现酒精中毒者ALDH2

2等位基因频率比非酒精中毒者低5倍,酒精中毒组酶活性高的ADH2

2和ADH3

1等位基因的酶活力也比非酒精中毒组低。ADH基因型包括ADH1、ADH2、ADH3、ADH4和ADH5五种,ALDH基因型有ALDH1和ALDH2两种。因此,酒精可能是通过内源性阿片系统激活伏隔核DA活动,来增加愉悦体验、强化饮酒行为研究表明,嗜酒的遗传素质可能与个体内源性阿片系统对酒精的敏感性增加有关6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2%为中度酒醉,>0.2

Wernicke脑病,也称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大脑皮层下白质、半卵圆中心、胼胝体、丘脑、纹状体、中脑和小脑可见散在异常信号病灶(3)神经症状:周围神经病,共济失调,手、舌及全身震颤。很多酒中毒患者有情感性精神病家族史.(3)多巴胺(DA)受体基因:DA在探索行为和食欲(包括寻酒行为)的神经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酒精神经毒性既损害了大脑皮层又损害基底节;而硫胺缺乏却对基底节、间脑、脑干上端和乳头体等部位损害较重,而且乳头体明显萎缩还是硫胺缺乏的特殊标志。编码ADH和ALDH的基因分别位于第12号和第9号染色体上。2%为中度酒醉,>0.(3)服抗饮酒剂:双硫仑0.5

诊断

根据嗜酒史,特有的酒精中毒临床表现,脑电图检查和血乙醇血浓度测定,有助于诊断:(1)血乙醇浓度测定:一般于饮酒后1~2h血浓度最高,>0.03%~0.05%即有欣快感和动作增多,>0.06%~0.1%轻度酒醉,>0.2%为中度酒醉,>0.3%~0.5%出现共济失调、感觉障碍;(2)脑电图:可出现5~6周/s的慢波;(3)头颅CT或MRI显示脑萎缩(3)神经症状:周围神经病,共济失调,手、舌及全身震颤。5

476

预防和治疗

6.1

预防

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适量饮酒是中国社会一种普遍接受且必不可少的行为,但长期酗酒就将导致酒精依赖和酒中毒。加强有关酒精中毒对人体危害的教育工作,提倡文明饮酒,节制饮酒,杜绝酗酒,以饮料、茶水代酒。一些国家注重饮食中强化维生素B的补给,但关键还是早期预防,而且,本病完全可以预防。国内研究[1]诸如葛根等中草药单、复方防止醉酒,可能有一定效果。其实革新“中国酒文化”,支持和监督高危人群的社会心理,强调少量饮酒乃至不饮才是根本6

预防和治疗

6.1

预防481、戒酒治疗(1)一次性断酒:重症患者及出现严重戒断反应者,可用与酒精有交叉依赖的苯二氮卓类替代,替代成功后,再撤停药物。可选用①安定10mg,或5mg,2/d;②佳静安定0.4mg,2/d;③氯硝安定1.0mg,2/d。(2)厌恶疗法:皮下注射阿扑吗啡20mg后,令病人闻酒味,当病人快要呕吐时,给病人饮酒一杯。如此每日或隔日一次,连续10~30次后,即可形成对酒及酒味的呕吐反射,达到戒酒目的。(3)服抗饮酒剂:双硫仑0.25或0.5g,l/d,1~3周为一疗程,冠心病及急性中毒状态禁用。1、戒酒治疗492、一般支持及对症治疗:(1)纠正营养不良:高糖、高蛋白饮食和白蛋白、氨基酸及大量维生素,静滴1/d,7d为一疗程。(2)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给予谷氨酸钾或谷氨酸钠、γ-氨酪酸、ATP、辅酶A、细胞色素C及B族维生素。(3)周围神经炎治疗见多发性神经炎节。2、一般支持及对症治疗:503、传统中医中药,辨证论治,针灸疗法。3、传统中医中药,辨证论治,针灸疗法。514、加强心理治疗,促进其职业康复及提高社会适应力。4、加强心理治疗,促进其职业康复及提高社会适应力。52二、病因学酒精是一种亲神经的麻醉剂,一次大量饮酒可出现急性神经精神症状。长期饮用可产生酒精依赖,慢性酒精中毒所致各系统损害,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痴呆,常因合并感染而死亡率高。病因研究涉及遗传学、生物化学、酶学、神经内分泌学及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二、病因学酒精是一种亲神经的麻醉剂,一次大量饮酒可出现急性神53发病机制进展酒精可直接损害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区,使脑细胞变性、坏死,造成神经细胞胞体萎缩和血流量下降,引起痴呆。陈淑霞报道,在慢性酒精中毒死亡者尸检中发现,大脑重量减轻,大脑皮质萎缩,大脑周围空间增大,脑室扩大及脑白质容量减少,镜下发现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萎缩、缺失,神经细胞轴突和树突减少;另外,在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脑白质中水分含量增多,类脂减少,并有神经胶质增生、水肿、脱髓鞘等病理改变。发病机制进展酒精可直接损害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区,使脑细胞变性、544

分类

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五类4

分类

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五类55磁共振表现:——胼胝体压部、体部或膝部大片对称性的弥漫性肿胀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代表水肿和脱髓鞘增强扫描无强化——慢性期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部分病例可出现胼胝体囊变和萎缩磁共振表现:56从上述的研究发现我国饮酒是一种普通的社会行为。但有关酒中毒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研究一直处于低水平,80年代以后才有了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资料。——胼胝体压部、体部或膝部大片对称性的弥漫性肿胀2%为中度酒醉,>0.ADH基因型包括ADH1、ADH2、ADH3、ADH4和ADH5五种,ALDH基因型有ALDH1和ALDH2两种。从上述的研究发现我国饮酒是一种普通的社会行为。——急性期主要以受累病变部位细胞性水肿为主上脑干、下丘脑和脑室周围(第三脑室和导水管)小灶性充血和出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躯干及下肢的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言语缓慢、行走不稳,部分患者合并周围神经损害,临床需要与遗传性共济失调鉴别。第三、四脑室旁及导水管周围乳头体、四叠体、丘脑等部位异常密度及信号影5g,l/d,1~3周为一疗程,冠心病及急性中毒状态禁用。其实革新“中国酒文化”,支持和监督高危人群的社会心理,强调少量饮酒乃至不饮才是根本长期饮用可产生酒精依赖,慢性酒精中毒所致各系统损害,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痴呆,常因合并感染而死亡率高。神经纤维的松弛髓鞘结构变性、坏死——也常累及附近白质和脑桥中央因此,酒精可能是通过内源性阿片系统激活伏隔核DA活动,来增加愉悦体验、强化饮酒行为近来临床研究人员对6251例酒依赖和4083例非酒依赖患者的家系进行回顾性总结发现,父或母为酒依赖者的子女,其酒依赖的发生率分别为27%和4.嗜酒的遗传素质与内源性阿片系统编码5-HTT的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长臂17q11-12,共有3种多态性。ADH基因型包括ADH1、ADH2、ADH3、ADH4和ADH5五种,ALDH基因型有ALDH1和ALDH2两种。——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1、吸烟=危害健康病例特点:上脑干、下丘脑和脑室周围(第三脑室和导水管)小灶性充血和出血——急性期主要以受累病变部位细胞性水肿为主——亚急性期主要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慢性期:神经元变性、坏死、缺失神经纤维的松弛髓鞘结构变性、坏死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细胞内水肿和斑点状出血等从上述的研究发现我国饮酒是一种普通的社会行为。病例特点:57磁共振表现:皮层下白质及侧脑室周围——多发的点状或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可以与其他类型影像学损害并存胼胝体囊变、空洞、胼胝体分裂——提示胼胝体分层坏死是其典型的表现磁共振表现:581、戒酒治疗(1)一次性断酒:重症患者及出现严重戒断反应者,可用与酒精有交叉依赖的苯二氮卓类替代,替代成功后,再撤停药物。可选用①安定10mg,或5mg,2/d;②佳静安定0.4mg,2/d;③氯硝安定1.0mg,2/d。(2)厌恶疗法:皮下注射阿扑吗啡20mg后,令病人闻酒味,当病人快要呕吐时,给病人饮酒一杯。如此每日或隔日一次,连续10~30次后,即可形成对酒及酒味的呕吐反射,达到戒酒目的。(3)服抗饮酒剂:双硫仑0.25或0.5g,l/d,1~3周为一疗程,冠心病及急性中毒状态禁用。1、戒酒治疗59研究提示[15],中、高剂量的阿片类物质会降低动物耗酒量,中断长期服用高剂量的阿片物质后,酒量会反弹到比基础酒量更高的水平;相反,低剂量阿片类物质可短暂地增加饮酒量。加强有关酒精中毒对人体危害的教育工作,提倡文明饮酒,节制饮酒,杜绝酗酒,以饮料、茶水代酒。上脑干、下丘脑和脑室周围(第三脑室和导水管)小灶性充血和出血饮酒致硫胺(VitB1)缺乏,硫胺缺乏主要损害基底节,导致乳头体明显萎缩。不同国家、民族嗜酒比例不同。6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Hietala等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芬兰70例男性酒中毒患者的DRD2基因进行研究,发现A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同种族的正常对照组。编码5-HTT的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长臂17q11-12,共有3种多态性。近来临床研究人员对6251例酒依赖和4083例非酒依赖患者的家系进行回顾性总结发现,父或母为酒依赖者的子女,其酒依赖的发生率分别为27%和4.编码5-HTT的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长臂17q11-12,共有3种多态性。0%的女性饮酒者和43.4、加强心理治疗,促进其职业康复及提高社会适应力。可能是由于酒精神经毒性损害了下丘脑和垂体所致。神经放射学和神经内分泌学结合研究表明,戒酒1个月患者,第三脑室宽度和脑室脑比率

(VBR)与基础可的松水平呈负相关.柯萨可夫精神病:缓慢起病,以记忆障碍为主,伴虚构或错构、定向力障碍,可有情感和动作迟钝。Wernicke—Korsakkoff综合征是慢性酒精中毒常见的代谢性脑病,是硫胺缺乏导致的急症。细胞内水肿和斑点状出血等皮层下白质及侧脑室周围——多发的点状或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陈淑霞报道,在慢性酒精中毒死亡者尸检中发现,大脑重量减轻,大脑皮质萎缩,大脑周围空间增大,脑室扩大及脑白质容量减少,镜下发现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萎缩、缺失,神经细胞轴突和树突减少;另外,在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脑白质中水分含量增多,类脂减少,并有神经胶质增生、水肿、脱髓鞘等病理改变。5%出现共济失调、感觉障碍;血中酒精浓度达5~50mmol/L时,称为酒精中毒浓度。长期饮酒、伴有其他营养性疾病、影像学提示小脑萎缩、否认家族史为其诊断要点由酒精中毒性痴呆及Korsakoff遗忘状态组合而成。CT表现:——胼胝体压部、体部或膝部大片对称性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无强化。(3)多巴胺(DA)受体基因:DA在探索行为和食欲(包括寻酒行为)的神经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饮酒后,几乎全部乙醇均在肝内代谢。增强扫描有显著异常强化2

生物化学与代谢研究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4)5-HT系统基因:5-HT2A受体的功能及表达水平的不同是由5-HT2A受体基因多态性所决定的,5-HT2A受体基因有5种多态性。长期饮用可产生酒精依赖,慢性酒精中毒所致各系统损害,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痴呆,常因合并感染而死亡率高。饮酒致缺血性卒中机制可能有下列几条途径:(1)诱发心律不齐或心脏内壁异常运动而引起脑栓塞;(2)诱发高血压;(3)增强血小板聚集作用;(4)激活凝血系统;(5)刺激脑血管平滑肌收缩或使脑代谢发生改变是脑血流量减少。但是,在酒依赖高发家系中的酒依赖男性与非酒依赖男性之间MAO-A等位基因频率却无明显区别,只有当限定了ADH和ALDH基因型的条件后才可见到差异具有显著性,提示MAO-A对酒依赖的产生可能有一定作用,但不是酒依赖发病与否的主要影响因素。近来临床研究人员对6251例酒依赖和4083例非酒依赖患者的家系进行回顾性总结发现,父或母为酒依赖者的子女,其酒依赖的发生率分别为27%和4.很多酒中毒患者有情感性精神病家族史.如此每日或隔日一次,连续10~30次后,即可形成对酒及酒味的呕吐反射,达到戒酒目的。髓鞘脱失严重,但神经细胞与轴突仍相对完整长期饮用可产生酒精依赖,慢性酒精中毒所致各系统损害,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痴呆,常因合并感染而死亡率高。酒精与阿片类物质有相似作用,如引起欣快、出现耐受性及依赖性,两者中毒时亦有诸多相似表现。4、加强心理治疗,促进其职业康复及提高社会适应力。研究提示[15],中、高剂量的阿片类物质会降低动物耗酒量,中60一、背景1、吸烟=危害健康

饮酒≠危害健康2、适量的饮酒→防止血栓的形成及动脉硬化→防止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可能。3、我国的“酒”环境,“酒”已成为一种文化。但有关酒中毒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研究一直处于低水平,80年代以后才有了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资料。一、背景1、吸烟=危害健康61王乐辉等报道1991年8月1日至9月30日在北京市16个区县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大样本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城乡酒依赖的总患病率为14.3‰;不同的民族患病率以蒙、朝、回为最高;小学及文盲教育程度患病率最高,分别为20.35‰及15.43‰,酒依赖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郝伟等在全国6个地区对23513名受试者进行的饮酒相关问题的调查显示,64%的男性和30%的女性有关饮酒行为,而急性酒精中毒的半年患病率亦为2.64%。酒依赖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大量饮酒、男性、年龄较大、体力劳动、受教育年限少和吸烟者。苏中华等调查我国5地区中24992人的研究情况,调查显示饮酒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至40~50岁达高峰,而后下降;89.0%的女性饮酒者和43.6%的男性饮酒每周饮酒1次或以下,22.2%的男性饮酒者和2.5%的女性饮酒者每天皆饮,每次饮酒量男性高于女性;样本人均年饮酒量4.5L纯酒精,男性是女性的13.4倍。从上述的研究发现我国饮酒是一种普通的社会行为。王乐辉等报道1991年8月1日至9月30日在北京市16个区县62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63二、病因学酒精是一种亲神经的麻醉剂,一次大量饮酒可出现急性神经精神症状。长期饮用可产生酒精依赖,慢性酒精中毒所致各系统损害,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痴呆,常因合并感染而死亡率高。病因研究涉及遗传学、生物化学、酶学、神经内分泌学及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二、病因学酒精是一种亲神经的麻醉剂,一次大量饮酒可出现急性神641、遗传研究

遗传因素在酒中毒中起一定作用,酒中毒发生率在一级亲属中比一般人群高7倍。酒精对大脑损害的敏感性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CT和神经心理测验研究表明,有些酒中毒病人有明显的大脑萎缩和脑功能异常;而另有一些酒中毒者,尽管饮酒时间和量相近,却无明显的大脑萎缩和脑功能异常。临床表现异常也不显著。酒精对大脑不同部位损害的敏感性也取决于遗传因素,有学者认为酒精神经毒性和硫胺缺乏对脑不同部位损害有程度上差异,它与遗传易感性有关。一般来说,酒精神经毒性既损害了大脑皮层又损害基底节;而硫胺缺乏却对基底节、间脑、脑干上端和乳头体等部位损害较重,而且乳头体明显萎缩还是硫胺缺乏的特殊标志。对酒精神经毒性具有高度易感性的人倾向出现大脑萎缩和认知功能障碍;而对硫胺缺乏具有高度易感性的个体,则易于发展成短暂的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还有少数个体对酒精神经毒性和硫胺缺乏具有双重易感性,酒精对这一人群的危害性就更大。酒精神经毒性和硫胺缺乏结合作用使基底节损伤更重。同时硫胺缺乏也会损害大脑皮层,导致大脑结构异常。补充硫胺治疗,亦无明显效果,因而他们容易发展成慢性顽固性Korsakoff综合征。1、遗传研究

遗传因素在酒中毒中起一定作用,酒中毒发生率在一65Wernicke—Korsakkoff综合征Wernicke—Korsakkoff综合征是慢性酒精中毒常见的代谢性脑病,是硫胺缺乏导致的急症。该综合征以往曾分别称为Wernicke综合征和Korsakoff综合征,后来发现Korsakoff精神障碍常常伴发于Wernicke脑病(Wernickeencephalopathy,WE),所以有的学者也把Korsakoff综合征看作为WE的一种精神表现。Wernicke—Korsakkoff综合征主要是由于硫胺(维生素B1)缺乏造成的急性或亚急性的以中脑和下丘脑损害为主的疾病,表现为记忆障碍、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及精神障碍。Wernicke—Korsakkoff综合征Wernicke661.2

生物化学与代谢研究

饮酒后,几乎全部乙醇均在肝内代谢。乙醇脱氢酶将乙醇转变为乙醛,乙醛脱氢酶又使之转变为乙酸,最终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饮酒后酒精很快通过血脑屏障。血中酒精浓度达5~50mmol/L时,称为酒精中毒浓度。血中酒精浓度达110mmol/L时能致命。酒精激活某些外援酶,产生毒性物质并蓄积。其产生的乙醛能与各种蛋白质结合成乙醛-蛋白质,乙醛和乙醛-蛋白质都有毒性,均导致大脑细胞死亡。研究表明,酒精改变神经元突触膜的流动性,改变钠通道,抑制钠内流,影响钙摄取,降低脑中钙含量和突触对钙的摄取,抑制神经突触的功能,导致脑皮层功能障碍1.2

生物化学与代谢研究67饮酒致硫胺(VitB1)缺乏,硫胺缺乏主要损害基底节,导致乳头体明显萎缩。硫胺缺乏使转铜酶、丙酮酸脱氢酶等酶活性下降,使类脂和蛋白质合成减少,发生三羧酸循环障碍,导致脑细胞酸中毒。酒精中毒患者基底节损伤,可致乙酰胆碱含量明显减少,进一步发展为痴呆[5,9]。酒精抑制海马中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导致“记忆缺失”,即醒来后有几小时遗忘.饮酒致硫胺(VitB1)缺乏,硫胺缺乏主要损害基底节,导致乳681.3

神经内分泌学研究

酒中毒性脑萎缩可能与HPA轴功能减退有关。可能是由于酒精神经毒性损害了下丘脑和垂体所致。神经放射学和神经内分泌学结合研究表明,戒酒1个月患者,第三脑室宽度和脑室脑比率

(VBR)与基础可的松水平呈负相关.1.3

神经内分泌学研究691.4

心理因素

调查表明,饮酒者往往为了解除焦虑。但是,长期主动饮酒导致日益严重的抑郁,不能正常睡眠及社会孤独。很多酒中毒患者有情感性精神病家族史.1.4

心理因素701.5

社会文化因素

酒滥用与文化背景的关系非常复杂。不同国家、民族嗜酒比例不同。酒中毒与家庭、社会阶层、职业、婚姻状况等有关系,一般单身、离婚、丧偶者易酒依赖和酒中毒1.5

社会文化因素71皮层下白质及侧脑室周围——多发的点状或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1)纠正营养不良:高糖、高蛋白饮食和白蛋白、氨基酸及大量维生素,静滴1/d,7d为一疗程。ADH基因型包括ADH1、ADH2、ADH3、ADH4和ADH5五种,ALDH基因型有ALDH1和ALDH2两种。——亚急性期主要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有调查显示,摄入酒精60g/d和大量饮酒者发生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增加,特别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性为不饮酒者的2~3倍,但与缺血性卒中没有必然联系。对酒精神经毒性具有高度易感性的人倾向出现大脑萎缩和认知功能障碍;而对硫胺缺乏具有高度易感性的个体,则易于发展成短暂的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也常累及附近白质和脑桥中央5-HT转运体(5-HTT)多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前膜,它对突触间隙5-HT的重吸收过程起着重要作用。ADH基因型包括ADH1、ADH2、ADH3、ADH4和ADH5五种,ALDH基因型有ALDH1和ALDH2两种。2

生物化学与代谢研究ADH基因和ALDH的基因有若干种亚型。饮酒后,几乎全部乙醇均在肝内代谢。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城乡酒依赖的总患病率为14.——也常累及附近白质和脑桥中央皮层下白质及侧脑室周围——多发的点状或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Hietala等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芬兰70例男性酒中毒患者的DRD2基因进行研究,发现A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同种族的正常对照组。(2)酒精兴奋内源阿片类物质的释放,如β-内腓肽或脑啡肽,这样酒精间接兴奋阿片类受体。(3)多巴胺(DA)受体基因:DA在探索行为和食欲(包括寻酒行为)的神经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桥脑基底部中央处对称性脱髓鞘长期饮酒、伴有其他营养性疾病、影像学提示小脑萎缩、否认家族史为其诊断要点发病机制进展酒精可直接损害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区,使脑细胞变性、坏死,造成神经细胞胞体萎缩和血流量下降,引起痴呆。陈淑霞报道,在慢性酒精中毒死亡者尸检中发现,大脑重量减轻,大脑皮质萎缩,大脑周围空间增大,脑室扩大及脑白质容量减少,镜下发现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萎缩、缺失,神经细胞轴突和树突减少;另外,在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脑白质中水分含量增多,类脂减少,并有神经胶质增生、水肿、脱髓鞘等病理改变。皮层下白质及侧脑室周围——多发的点状或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72有调查显示,摄入酒精60g/d和大量饮酒者发生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增加,特别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性为不饮酒者的2~3倍,但与缺血性卒中没有必然联系。来自Framingham的研究资料提示脑梗死的发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增加。有人报道白人群体中有一种“J”字型相关曲线,即适量饮酒可预防卒中,较大量饮酒则增加卒中的危险度。对于那些不饮酒者即使少量饮酒也可能使卒中的危险度增加。然而,日本人和黑人群体中这种相关曲线并不明显。流行病学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报道认为近期酒精中毒引起缺血性卒中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对危险度高达15,但其可信度值得怀疑。饮酒致缺血性卒中机制可能有下列几条途径:(1)诱发心律不齐或心脏内壁异常运动而引起脑栓塞;(2)诱发高血压;(3)增强血小板聚集作用;(4)激活凝血系统;(5)刺激脑血管平滑肌收缩或使脑代谢发生改变是脑血流量减少。近年来,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酒依赖患者的发病机制与内源性阿片系统及群体遗传学、分子遗传学之间的关系的确存在着重要的联系。有调查显示,摄入酒精60g/d和大量饮酒者发生出血性卒中的危732.1

酒精与阿片类物质

酒精与阿片类物质有相似作用,如引起欣快、出现耐受性及依赖性,两者中毒时亦有诸多相似表现。研究提示,阿片类物质依赖者的酒量随阿片的服用量增加而下降,而阿片戒断后酒量回升2.1

酒精与阿片类物质74饮酒与阿片类受体的相互影响,可能通过三种机制增强阿片类受体的活动:(1)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与儿茶酚胺结合,生成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四氢异喹啉碱(TIQ)。TIQ能直接兴奋阿片受体,故摄入酒精能产生吗啡样效应。(2)酒精兴奋内源阿片类物质的释放,如β-内腓肽或脑啡肽,这样酒精间接兴奋阿片类受体。(3)酒精提高阿片类受体对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敏感性,通过改变阿片类受体与阿片肽的亲和力而影响阿片受体的活性。研究提示[15],中、高剂量的阿片类物质会降低动物耗酒量,中断长期服用高剂量的阿片物质后,酒量会反弹到比基础酒量更高的水平;相反,低剂量阿片类物质可短暂地增加饮酒量。少量的酒精又会轻度兴奋阿片类受体的活动,进一步使饮酒加剧。内源性阿片系统可使脑内奖赏敏感区(伏隔核)的多巴胺释放增加,此区多巴胺活动增强是心理强化的生理基础。因此,酒精可能是通过内源性阿片系统激活伏隔核DA活动,来增加愉悦体验、强化饮酒行为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75嗜酒的遗传素质与内源性阿片系统

嗜酒的遗传倾向无疑是由多基因决定的,多个基因调节着神经系统生物学因素。研究表明,嗜酒的遗传素质可能与个体内源性阿片系统对酒精的敏感性增加有关嗜酒的遗传素质与内源性阿片系统762.2

群体遗传学

家系调查

嗜酒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嗜酒者的后代酒精中毒的发病率高。酒依赖家庭成员中,酒依赖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其一级亲属患酒依赖的危险性较对照组高4~7倍。近来临床研究人员对6251例酒依赖和4083例非酒依赖患者的家系进行回顾性总结发现,父或母为酒依赖者的子女,其酒依赖的发生率分别为27%和4.9%;30.8%的酒依赖患者,至少有一位双亲同是酒依赖者2.2群体遗传学

家系调查77双生子研究

较早的研究提示单卵双生子(MZ)与双卵双生子(DZ)的同病一致率可相差10倍;另一些研究考虑到饮酒的继发症状与“成瘾”症状在内,发现MZ和DZ的同病一致率并无明显差异。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州1033对女性双生子的研究显示,酒依赖的同病一致率MZ为26%~47%,DZ为12%~32%,总计遗传度为50%~61%,提示遗传因素在女性酒依赖的患病中也起有重要作用双生子研究78分子遗传学研究

(1)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基因多态性:ADH和ALDH是参与体内醇代谢的主要酶,与酒依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乙醇代谢过程在不同个体和不同种族间都存在遗传差异。编码ADH和ALDH的基因分别位于第12号和第9号染色体上。ADH基因和ALDH的基因有若干种亚型。ADH基因型包括ADH1、ADH2、ADH3、ADH4和ADH5五种,ALDH基因型有ALDH1和ALDH2两种。其中ADH2、ADH3和ALDH2具有基因多态性。Ting

Kaili(1992)[1]发现酒精中毒者ALDH2

2等位基因频率比非酒精中毒者低5倍,酒精中毒组酶活性高的ADH2

2和ADH3

1等位基因的酶活力也比非酒精中毒组低。(2)单胺氧化酶(MAO)基因:MAO是分解体内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单胺类物质的重要酶,对体内乙醇代谢产生一定影响。研究发现,酒滥用者体内MAO水平较低,人体内MAO存在两种形成,MAO-A和MAO-B。但是,在酒依赖高发家系中的酒依赖男性与非酒依赖男性之间MAO-A等位基因频率却无明显区别,只有当限定了ADH和ALDH基因型的条件后才可见到差异具有显著性,提示MAO-A对酒依赖的产生可能有一定作用,但不是酒依赖发病与否的主要影响因素。(3)多巴胺(DA)受体基因:DA在探索行为和食欲(包括寻酒行为)的神经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编码DA受体D2(DRD2)基因位于第11号染色体长臂11q22-23,它可以有A1和A2两个等位基因。Hietala等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芬兰70例男性酒中毒患者的DRD2基因进行研究,发现A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同种族的正常对照组。DA转运体(DAT)能够阻止突触末端的神经传递,其基因的改变可引起一些成瘾行为的发生。(4)5-HT系统基因:5-HT2A受体的功能及表达水平的不同是由5-HT2A受体基因多态性所决定的,5-HT2A受体基因有5种多态性。Makamura等研究一组日本的酒依赖患者的5-HT2A受体基因A1438G基因多态性,发现具有ALDH2

2等位基因的酒依赖者的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HT转运体(5-HTT)多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前膜,它对突触间隙5-HT的重吸收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编码5-HTT的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长臂17q11-12,共有3种多态性。其中启动子区域的SLC6A4多态性有两个等位基因:S和L

分子遗传学研究793

临床表现

常见于50~60岁,男性多见,病程可持续数年,预后不良,部分慢性酒精中毒者,即使无严重的中毒史也可产生痴呆。常出现的症状如下:(1)认知障碍:近事记忆减退,有逆行性遗忘,常有定向力尤其是时间定向力障碍,赘述但言语不清,随着病程延长,逐渐出现明显的智能障碍。(2)精神症状:有幻视、幻听等丰富多彩的幻觉症状,错构症、虚构症、妄想加嫉妒妄想等,可有恐惧、兴奋、悲泣等情绪变化,失去自制力,行为怪异。(3)神经症状:周围神经病,共济失调,手、舌及全身震颤。(4)其他症状: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营养障碍、慢性胃炎、肝硬化等3

临床表现

常见于50~60岁,男性多见,病程可持续数年,804

分类

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五类4

分类

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五类814.1

胼胝体变性

分急性和慢性。急性者表现为突发的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癫痫发作、构音障碍,甚至发展为植物状态。慢性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痴呆、情感淡漠、精神运动迟缓、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部分或完全性大脑半球间失联合综合征(一侧半球不能对投射到另一侧半球的视觉或躯体感觉刺激做出反应)。主要为胼胝体脱髓鞘和坏死,可以累及其他部位的脑白质。4.1

胼胝体变性

分急性和慢性。82苏中华等调查我国5地区中24992人的研究情况,调查显示饮酒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至40~50岁达高峰,而后下降;89.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5g,l/d,1~3周为一疗程,冠心病及急性中毒状态禁用。从上述的研究发现我国饮酒是一种普通的社会行为。血中酒精浓度达5~50mmol/L时,称为酒精中毒浓度。(3)酒精提高阿片类受体对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敏感性,通过改变阿片类受体与阿片肽的亲和力而影响阿片受体的活性。(2)单胺氧化酶(MAO)基因:MAO是分解体内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单胺类物质的重要酶,对体内乙醇代谢产生一定影响。6%的男性饮酒每周饮酒1次或以下,22.5-HT转运体(5-HTT)多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前膜,它对突触间隙5-HT的重吸收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不累及软脑膜下及脑室周围区。王乐辉等报道1991年8月1日至9月30日在北京市16个区县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大样本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对酒精神经毒性具有高度易感性的人倾向出现大脑萎缩和认知功能障碍;而对硫胺缺乏具有高度易感性的个体,则易于发展成短暂的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酒中毒与家庭、社会阶层、职业、婚姻状况等有关系,一般单身、离婚、丧偶者易酒依赖和酒中毒近来临床研究人员对6251例酒依赖和4083例非酒依赖患者的家系进行回顾性总结发现,父或母为酒依赖者的子女,其酒依赖的发生率分别为27%和4.因此,酒精可能是通过内源性阿片系统激活伏隔核DA活动,来增加愉悦体验、强化饮酒行为不同国家、民族嗜酒比例不同。有些少见部位如小脑齿状核、桥脑被盖、红核、中脑顶盖、尾状核及大脑皮质也可发生类似的影像改变编码5-HTT的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长臂17q11-12,共有3种多态性。根据嗜酒史,特有的酒精中毒临床表现,脑电图检查和血乙醇血浓度测定,有助于诊断:ADH基因型包括ADH1、ADH2、ADH3、ADH4和ADH5五种,ALDH基因型有ALDH1和ALDH2两种。病理特点:——胼胝体对称性脱髓鞘、坏死和萎缩——也常累及附近白质和脑桥中央影像学特征:CT表现:——胼胝体压部、体部或膝部大片对称性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无强化。苏中华等调查我国5地区中24992人的研究情况,调查显示饮酒83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84磁共振表现:——胼胝体压部、体部或膝部大片对称性的弥漫性肿胀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代表水肿和脱髓鞘增强扫描无强化——慢性期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部分病例可出现胼胝体囊变和萎缩磁共振表现:85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864.2

Wernicke脑病,也称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

由酒精中毒性痴呆及Korsakoff遗忘状态组合而成。临表多为急性起病,典型的三联症为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和精神障碍,并非所有病例都出现,影像学为确诊的主要依据之一柯萨可夫精神病:缓慢起病,以记忆障碍为主,伴虚构或错构、定向力障碍,可有情感和动作迟钝。可发生程度不同的多发性神经炎,检查见肢体感觉障碍、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时可瘫痪。慢性酒精中毒性痴呆:缓慢起病,有严重的人格改变,记忆减退及智能障碍;社会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消失。脑电图可有低波幅慢波;脑CT示脑室扩大,大脑皮质特别是颞叶显著萎缩。4.2

Wernicke脑病,也称Wernicke-Kors87病例特点:上脑干、下丘脑和脑室周围(第三脑室和导水管)小灶性充血和出血——急性期主要以受累病变部位细胞性水肿为主——亚急性期主要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慢性期:神经元变性、坏死、缺失神经纤维的松弛髓鞘结构变性、坏死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细胞内水肿和斑点状出血等病例特点:88影像学特征:第三、四脑室旁及导水管周围乳头体、四叠体、丘脑等部位异常密度及信号影——CT表现:中脑水管区的低密度改变影像学特征:89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90磁共振表现:T1WI呈低信号T2WI呈对称性高信号液体饱和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明显高信号急性期可有增强有些少见部位如小脑齿状核、桥脑被盖、红核、中脑顶盖、尾状核及大脑皮质也可发生类似的影像改变磁共振表现:91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92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934.3

广泛皮层性脑萎缩

影像学特征:与年龄不符的广泛的皮层萎缩,皮质变薄,脑沟、脑回增宽,部分伴有白质脱髓鞘,或与其他类型脑损害并存4.3

广泛皮层性脑萎缩94酒精中毒性脑病培训课件954.4

小脑变性

半数以上的患者可以合并大脑萎缩。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躯干及下肢的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言语缓慢、行走不稳,部分患者合并周围神经损害,临床需要与遗传性共济失调鉴别。长期饮酒、伴有其他营养性疾病、影像学提示小脑萎缩、否认家族史为其诊断要点4.4

小脑变性96急性期桥脑上部中央出现三角形、或对称性圆形卵圆形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五类酒精神经毒性和硫胺缺乏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