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题库_第1页
社会心理学题库_第2页
社会心理学题库_第3页
社会心理学题库_第4页
社会心理学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题库社会心理学题库社会心理学题库资料仅供参考文件编号:2022年4月社会心理学题库版本号:A修改号:1页次:1.0审核:批准:发布日期:社会心理学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F.H.奥尔波特(F.,1924)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的科学”。A.社会心理B.社会意识C.社会知觉D.社会观念2.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A.个体层面B.人际层面C.群体层面D.社会层面3.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等三个阶段。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4.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A.哲学思辨阶段B.实证分析阶段C.学派时代D.经验描述阶段5.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A.19世纪下半叶B.20世纪20年代C.18世纪末D.19世纪上半叶6.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的哲学争辩。A.社会分层B.遗传和环境C.本能和教育D.人性7.经验描述阶段,是从()到20世纪初。A.19世纪末B.18世纪末C.19世纪初D.19世纪下半叶8.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A.观察B.实验C.思辨D.归纳9.实证分析阶段始于()。A.20世纪20年代B.19世纪中叶C.19世纪末D.19世纪初10.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转向应用研究。A.纯理论研究B.经验研究C.实验室研究D.哲学思辨11.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A.不用干预B.进行一定的引导C.进行干预D.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1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B.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C.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D.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13.口头调查又称为()A.纸笔法B.量表法C.访谈法D.档案法14.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A.面对面B.有结构C.有目的D.聊天式15.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B.要取得访谈的成功,访谈者必须在双方的人际沟通中创造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者的积极配合C.访谈法也是直接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D.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访谈法研究气氛很轻松,研究者与被访者聊天就可以了B.如果被访者拒绝访谈,访谈者应不再对其纠缠C.研究者应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D.间接访谈是指研究者通过对某人的亲戚朋友的访谈,得到他的资料17.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观察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且资料来源可能更加真实B.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能会有一些负面影响C.观察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有助于减少被观察者的紧张感或唐突感D.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18.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及现在的)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叫()A.内容分析法B.实验法C.档案法D.观察法19.关于档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档案法的优点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B.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的难度较大C.档案法是一种内容分析的方法D.心理咨询中考察求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20.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F.H.奥尔波特B.勒温C.特里普力特D.麦独孤21.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不存在所谓的“生态学效度”问题B.实验室实验的结果不能任意推广到现实情景中C.学习社会心理学理论,一定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D.20世纪70年代“社会心理学”危机的原因,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的解释力较弱22.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A.华生B.勒温C.班杜拉D.奥尔波特23.观察学习所包含的内容有()A.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B.联想过程、模仿过程、强化过程C.观察过程、学习过程、模仿过程、强化过程D.模仿过程、外部强化过程、内部强化过程、巩固过程24.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A.霍曼斯B.布劳C.埃莫森D.蒂博特25.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B.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C.人们在互动过程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小不满意度D.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26.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A.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B.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C.事物的意义在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D.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27.()不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概念。A.潜意识B.力比多C.生本能与死本能D.集体潜意识28.早在公元前328年,古希腊哲学家()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A.亚里士多德B.苏格拉底C.柏拉图D.马基雅维利29.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的过程。A.成年人B.社会人C.心理健全的人D.合格的社会成员30.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的机制。A.继续社会化B.终身社会化C.早期社会化D.再社会化31.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B.成年期的社会化C.教导社会成员掌握、遵守社会规范D.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32.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为条件的。A.早期社会化B.语言社会化C.性别社会化D.道德社会化33.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A.角色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34.作为教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作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这是()A.角色内冲突B.角色失调C.角色不清D.角色间冲突35.一位中年男子在工作单位是领导、管理者的角色,而在家中又是听从、顺从父母的孝顺儿子的角色,他觉得自己转换困难,那么他面临的是()A.角色间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内冲突D.角色失败36.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A.主我B.客我C.镜我D.社会自我37.詹姆斯(1890)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是()A.自尊=成功/自信B.自尊=成功/抱负C.自尊=自信/抱负D.自尊=抱负/成功38.()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景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A.印象管理B.印象形成C.个体印象D.个体信息39.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A.定向作用B.第一印象C.首因效应D.印象管理40.()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好恶评价41.()是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A.刻板印象B.光环效应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42.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A.印象管理B.印象形成C.信息加工D.第一印象43.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A.信息内容B.信息数量C.信息顺序D.信息真实性44.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A.特质印象B.印象形成C.光环印象D.近因效应45.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A.印象形成B.第一印象C.总体印象D.刻板印象46.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的性质。A.积极B.消极C.双向作用D.定向作用47.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A.第一印象B.刻板印象C.总体印象D.客观印象48.()是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A.简约模式B.平均模式C.加权模式D.加法模式49.在形成总体印象时,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将被称为印象形成中的()A.加权平均模式B.平均模式C.加法模式D.定型50.加权平均模式指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然后将其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A.权数B.联结C.光环印象D.近因效应51.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种模式被称为()A.简约模式B.概括模式C.加权平均模式D.中心品质模式52.()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印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A.印象输入B.印象输出C.印象管理D.印象形成53.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为()A.归因B.探索C.图式D.评价54.()是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A.内归因B.行为内因C.稳定性原因D.情境归因55.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情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A.成败归因B.稳定归因C.综合归因D.不可控归因56.可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后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的预测。A.成败归因B.稳定归因C.综合归因D.不可控归因57.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的预测。A.较准确B.变化C.可控D.不可控58.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理论。A.控制点B.内外因C.稳定性D.可控性59.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有不同的解释。A.控制点B.内外因C.稳定性D.可控性60.某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发生的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被成为()。A.行动者B.观察者C.外控者D.内控者61.()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A.行动者B.内控者C.外控者D.评价者62.()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A.行动者B.内控者C.外控者D.观察者63.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A.利益B.社会视角C.态度D.控制点64.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倾向。A.自我暴露B.自我防卫C.自我抬高D.自我价值保护65.在成败归因中,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是一种()策略。A.隐藏自我B.自我抬高C.自我防卫D.自我暴露66.失眠者往往认为失眠是自己内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等,因而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A.睡眠B.生活C.归因D.治疗67.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和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A.高B.低C.没有差别D.低很多68.()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A.动机受阻B.焦虑C.需要D.挫折69.挫折一侵犯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之间是()的关系。A.正相关B.负相关C.无关D.很复杂70.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A.增加B.减少C.不变D.不确定71.有益于他人,需要或接受报酬的行为属于()A.利他行为B.助人行为C.道德行为D.亲和行为72.一般的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往往占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A.情感成分B.行为倾向成分C.认知成分D.动机成分73.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是态度的()功能。A.工具性B.自我防御C.价值表现D.认知74.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这是态度的()功能。A.工具性B.自我防御C.价值表现D.认识75.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是态度的()属性。A.强度B.外显度C.方向D.深度76.态度的内化是指()A.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B.个体采用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C.个体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出与他人一致D.个体以理智与情感,即认知和情感成分为基础习得一定的态度77.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A.最稳定B.最难预测C.最小D.最大78.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A.低程度的畏惧B.中等程度的畏惧C.高成度的畏惧D.任何程度的畏惧79.重复与说服效果呈()关系。A.线性B.U型曲线C.随机D.倒U型曲线80.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理论,可简称为()模型。A.P-O-XB.B=f(P,E)C.TIROD.A-B-C81.海德提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A.费力最小原则B.复合需要原则C.社会交换原则D.道德原则82.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A.他人B.个体C.另一对象D.环境83.沟通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A.信息B.情感C.物质D.意识84.()不是沟通结构模型中的基本要素。A.信息B.障碍C.背景D.认知85.()不属于正式沟通网络形式。A.全通道式B.圆周式C.轮式D.集束式86.一般来说,最能标准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体语形式是()A.目光B.面部表情C.空间距离D.姿势87.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属于()距离。A.公众B.社交C.个人D.亲密88.()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A.身体语言B.身体运动C.目光接触D.面部表情89.除了目光接触外,()也是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A.身体语言B.身体运动C.目光接触D.面部表情90.人在()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A.触摸B.身体运动C.目光接触D.面部表情91.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及谈度的体语,称之为()。A.姿势B.外部语言C.身体运动D.触摸92.霍尔(,1959)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A.0英寸~18英寸B.英寸~4英寸C.4英寸~12英寸D.12英寸~25英寸93.虚拟沟通的进程主要由沟通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来引导。A.情绪B.认知C.评价D.想象94.()的沟通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比较高。A.圆周式B.轮式C.全通道式D.Y式95.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的联系。A.心理上B.行为上C.合作方面D.利益上96.()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即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A.参照群体B.家庭C.学校D.单位97.在斯坦博格(,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A.迷恋爱B.愚蠢爱C.浪漫爱D.空洞爱98.关于爱情,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幼儿也有爱情体验B.爱情有生理基础,也包括性爱因素C.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D.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99.双方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的特点。A.爱情B.喜欢C.依恋D.单相思100.处于()中的人春风沉醉,心无旁骛,不能容忍爱人的冷落和背叛,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A.激情爱B.伙伴爱C.游戏爱D.友谊爱101.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E)。其中,E的含义是()。A.行为B.个体C.函数关系D.个体所处的情境102.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A.他的情绪状态B.他过去的经验C.他的个性特征D.他所处的情境103.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被称为()。A.亲合动机B.成就动机C.清晰动机D.优势动机104.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A.越高B.越低C.不变D.难预测105.()是指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A.亲合动机B.权力动机C.亲社会动机D.侵犯动机106.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A.越少B.越多C.越难预测D.迅速增加107.()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A.熟悉B.相似C.人格品质D.外貌108.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A.熟悉B.互补C.邻近D.竞争109.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A.指数关系B.线性关系型曲线D.倒U型曲线110.喜欢是()的人际吸引。A.中等程度B.最高水平C.较低层次D.最低层次111.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的现象,称为()。A.印象管理B.社会影响C.人际吸引D.从众112.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A.印象管理B.社会影响C.人际吸引D.从众113.从众是一种()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A.被动的B.主动的C.积极的D.有效的114.性别与从众之间的关系是()。A.女性更容易从众B.女性更不容易从众C.男性不容易从众D.没有确定性的关系115.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叫()。A.社会促进B.社会惰化C.利他D.从众116.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的现象,称为()。A.社会促进B.社会抑制C.利他D.从众117.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这是()。A.结伴效应B.观众效应C.比较效应D.淘汰效应118.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称为()。A.社会促进反应B.模仿C.感染D.暗示单选题答案1.B2.A3.A4.D5.D6.D7.D8.A9.A10.A11.D12.C13.C14.A15.A16.C17.D18.C19.D20.A21.A22.C23.A24.A25.D26.C27.D28.A29.B30.D31.D32.B33.D34.D35.A36.C37.B38.B39.C40.B41.D42.D43.C44.C45.D46.B47.C48.D49.B50.A51.D52.C53.A54.B55.C56.B57.A58.A59.C60.C61.B62.B63.B64.D65.C66.C67.A68.D69.A70.A71.B72.A73.A74.D75.D76.A77.C78.B79.D80.A81.A82.A83.A84.D85.D86.A87.C88.C89.D90.A..........101.D102.103.104.A105.106.A107.C108.B109.D110.111.B112.113.114.D115.A116.B117.A118.B二、多项选择题1.()对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做出过关键的贡献,它们是孕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母体。A.社会学B.生物学C.文化人类学D.心理学2.1908年()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A.心理学家奥尔波特B.社会学家罗斯C.心理学家勒温D.心理学家麦独孤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他人的影响包括()的影响。A.现实B.想象C.隐含D.虚拟4.档案法的优点是()A.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B.有统计资料可查C.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D.适用于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5.在社会学习论看来,学习的机制主要有()A.联想B.强化C.暗示D.模仿6.符号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有()A.詹姆斯B.米德C.华生D.库利7.侵犯的构成包括()因素A.伤害行为B.侵犯动机C.敌意D.社会评价8.挫折-侵犯学说的要点包括()A.人在受挫折后,一定会产生侵犯行为B.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关系C.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D.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强度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9.侵犯的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有()A.弗洛伊德B.罗伦茨C.多拉德D.伯克威茨10.态度的特点包括()A.系统性B.内在性C.稳定性D.对象性11.态度的成分包括()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社会评价成分D.行为倾向成分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态度是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B.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C.个体赋予态度对象的主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影响,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对象的客观价值D.价值观不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13.态度的功能主要包括()A.工具性功能B.自我防御功能C.价值表现功能D.认知功能14.根据凯尔曼的观点,态度形成包括()等阶段。A.内化B.评价C.服从D.认同15.传递者方面影响态度转变的主要因素()A.意图B.威信C.立场D.吸引力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心一定会削弱说服效果B.预警一定会促进态度转变C.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D.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17.态度转变理论主要有()A.海德的平衡理论B.认知失调论C.社会交换论D.精神分析论18.根据海德的平衡理论,P-O-X模型中,()A.如果三种关系从各方面看都是否定的,或两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B.如果三种关系从各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C.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D.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19.沟通的结构包括()等因素A.信息B.强化C.反馈D.通道20.正式沟通网络有()等形式。A.链式B.轮式C.全通道式D.Y式21.按住处流动方向,沟通可分为()A.平行沟通B.非正式沟通C.上行沟通D.下行沟通22.关于沟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际沟通是以视听沟通为主的沟通B.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它影响沟通的每一要素,以及整个沟通过程C.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D.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词2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等等。A.个体的习得行为B.亲社会行为C.群体的决策行为D.本能行为24.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的重要学术思潮包括()。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B.法国的群众心理学C.英国的本能心理学D.美国的社会心理学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它们是()。A.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B.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C.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D.从注意经验描述到注意假设检验26.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A.交互作用分析原则B.客观性原则C.伦理原则D.重复原则27.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应遵循的主要伦理守则有()。A.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B.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C.对被试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D.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28.关于观察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自然观察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提供“类别”及“数量”信息B.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应尽是减少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用造成的负面影响D.观察者在参与观察时,一般不需要隐瞒自己的身份29.为了接近被访谈者,使访谈顺利进行,应该注意()。A.穿着干净整洁,称呼恰如其分B.自我介绍简洁明了,不卑不亢C.发出邀请时应热情,语气应该肯定和正面D.以适当方式消除被访者的紧张、戒备心理,有时应主动出示身份证等文件30.访谈中提问的技巧有()。A.开始交谈时应有寒暄之词以调节情境氛围B.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C.访谈时应与被访者保持交流,认真听、记,并适当给予被访者鼓励,但要避免诱导D.对被访者应有耐心,如有遗漏,应请对方补充回答31.应对拒绝的技巧包括()。A.准备所需资料B.应有耐心C.不要轻易放弃D.搞清拒绝的原因32.问卷法的两个主要特点是()。A.标准化程度高B.成本低C.收效快D.可以直接收集数据33.问卷的构成成分包括()。A.指导语B.问题及其备选答案C.人口学记录D.结束语34.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价值体现在()。A.提高人认识自身的能力B.提高人的智力C.提高人的生活质量D.满足研究者的兴趣35.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层次包括()。A.本我B.镜我C.自我D.超我36.关于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B.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C.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D.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37.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即()。A.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B.社会化C.再社会化D.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38.社会化的基本条件有()。A.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B.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C.人们能理解社会规范D.人们能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39.社会化的载体包括()。A.同辈群体B.学校C.家庭D.大众传播媒体40.道德社会化包括()等方面。A.道德观念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判断41.关于自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B.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C.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D.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42.自我的结构包括()。A.物质自我B.心理自我C.社会自我D.镜像自我43.自我概念的功能主要有()。A.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B.解释经验C.决定期待D.控制行为44.关于身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B.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C.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D.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是易变的45.关于自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B.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C.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D.自尊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自尊心”46.自尊需要包括()两方面。A.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B.对名誉、地位支配、赞赏的欲望C.是一种高级需要D.觉得自我有价值、有力量、有地位的自我满足感47.詹姆斯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A.自信B.社会强化C.成功D.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48.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A.家庭中的亲子关系B.行为表现的反馈C.个人因素D.学业成绩49.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的知觉。A.环境B.自己C.群体D.他人50.()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A.行为原因B.人际知觉C.自我知觉D.环境知觉51.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等。A.情绪B.兴趣C.动机D.经验52.由于信息出现的顺序不同而影响印象形成的现象包括()。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光环效应53.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出现在()的人之间。A.熟悉B.不熟悉C.亲密D.不常见面54.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A.态度B.偏见C.歧视D.距离55.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该模式认为,人们往往仅仅根据几个()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A.概括性强B.逻辑一致C.对个体意义大D.重要56.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A.加法模式B.平均模式C.加权平均模式D.中心品质模式57.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等。A.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B.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C.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D.投人所好58.影响归因的因素包括()。A.社会视角B.自我价值保护C.观察位置D.时间因素59.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稳定性原因包括()等。A.人格特征B.能力C.天气D.工作性质60.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的信息具有()。A.规律性B.特异性C.共同性D.一贯性61.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将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的原因。A.行为主体B.刺激客体C.情绪D.心境62.影响亲合的因素主要有()。A.情境因素B.情绪因素C.出生顺序D.智力63.亲合与人的情结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A.恐惧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合倾向B.恐惧越强烈,越会增强亲合倾向C.焦虑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合倾向D.焦虑越强烈,越会增强亲合倾向64.关于一个人的抱负水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个体的抱负水平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B.以往成败经验影响抱负水平C.个体的抱负水平与实际成就是有差异的D.个体的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是一种倒U型关系65.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A.家庭教养方式B.正确的价值观C.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D.社会化是否顺利进行66.社会规范论用普遍规范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性的道德准则有()。A.交互性规范B.社会责任规范C.伦理规范D.正当行为规范67.关于社交焦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B.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往往没有生理上的症状C.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D.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6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等,认为自己对事情无能为力B.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C.内疚者往往有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过失D.内疚感越多,个体心理越健康69.身体语言包括()等。A.目光B.面部表情C.姿势D.装饰70.人际关系的特点有()。A.直接性B.情感性C.功利性D.安全性71.一般来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要经过()等阶段。A.定向阶段B.情感探索阶段C.情感交流阶段D.稳定交往阶段72.自我暴露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等水平。A.隐私方面B.态度C.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D.情趣爱好方面73.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遵循()等原则。A.自我价值保护原则B.独立性原则C.相互性原则D.平等性原则74.人际互动主要的形式有()。A.感情相容B.利益冲突C.合作D.竞争75.互补对于人际吸引是重要的,互补的形式主要有()。A.情感的互补B.需要的互补C.社会角色的互补D.人格特征的互补76.合作的基本条件有()。A.共识与规范B.目标的一致C.人格的相似D.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77.从众的功能有()。A.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B.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C.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D.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78.从众行为的原因有()。A.寻求行为参照B.避免对偏离的恐惧C.追求成就D.人际适应79.从众大致分为()等类型。A.真从众B.假从众C.权宜从众D.不从众8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他的从众行为越少B.如果情境很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很清晰,那么从众行为会增加C.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D.群体规模与其成员的从众性呈线性关系81.社会促进的效应有()。A.同伴效应B.观众效应C.情感效应D.光环效应82.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包括()。A.情感原因B.竞争意识增加C.被评价的焦虑减弱D.责任意识降低83.模仿的意义主要包括()。A.模仿是学习的基础B.模仿是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C.模仿可以促进群体形成D.模仿使人快乐84.在斯坦伯格的爱情三角形中,包括()因素。A.性活动B.激情C.承诺D.经济85.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离婚的原因有()。A.结婚年龄较低的夫妻容易离婚B.短时相识就结婚的夫妻,由于彼此不够了解,婚后发现双方共同点很少,容易离异C.对性生活不满意的,容易离异D.有婚前性经验的人容易离异,因为其倾向寻求婚外性生活86.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在()等方面。A.亲密B.依恋C.服从D.关怀与奉献87.人际关系的破裂通常要经历()等阶段。A.分歧B.收敛C.冷漠D.逃避88.自我效能感对行为主要有()等作用。A.选择行为B.努力付出与坚持不懈C.思维方式D.情感反应89.自我效能感的支持信息主要有()等来源。A.获得的成就B.替代性经验C.环境D.人格特征90.沟通有()等几种主要类型。A.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B.个人沟通与群体沟通C.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D.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91.沟通的背景包括()。A.心理背景B.物理背景C.社会背景D.文化背景92.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包括()方面。A.保持融洽的沟通气氛B.环境C.理解别人的身体语言D.恰当运用自我身体语言93.人际关系的测量通常使用()方法。A.瑟斯通量表法B.社会测量法C.投射测验D.参照测量法94.受助者的()特点影响到他人对其的反应。A.性别B.相似性C.外部特征D.人格特征95.具有()特征的人更容易对人援助。A.高度自尊B.好心境C.男性D.中度自尊96.侵犯的本能理论包括()。A.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B.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C.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D.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97.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包括()。A.示范作用B.移情能力培养C.价值取向的教育D.动机提升98.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包括()。A.敌意归因偏差B.A型人格C.个性发展D.性别差异99.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包括()。A.高温B.酒精C.药物D.唤醒水平100.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包括()。A.人际关系B.榜样C.去个性化D.媒体暴力多选题答案1.ACD2.BD3.ABC4.ACD5.ABD6.AB7.ABD8.BCD9.AB10.BCD11.ABD12.BD13.ABCD14.ACD15.ABCD16.CD17.ABC18.BC19.ACB20.ABCD21.ACD22.ABCD23.ABC24.ABC25.ABC26.ABC27.ABCD28.ABC29.ABCD30.ABCD31.BCD32.AC33.ABCD34.AC35.ACD36.ABCD37.AD38.AB39.ABCD40.ABCD41.ABC42.ABC43.ABC44.ABCD45.ABC46.AB47.CD48.ABCD49.BCD50.ABC51.ABCD52.BC53.AC54.BC55.CD56.ABCD57.ABCD58.ABCD59.ABD60.BCD61.AB62.ABC63.BC64.ABC65.AC66.AB67.ACD68.ABC69.ABCD70.AB71.ABCD72.ABCD73.ACD74.CD75.BCD76.ABD77.AB78.ABD79.ACD80.AC81.AB82.CD83.ABC84.BC85.ABCD86.ABD87.ABCD88.ABCD89.AB90.ACD91.ABCD92.CD93.BD94.ABCD95.BCD96.AB97.BD98.ABD99.ABCD100.CD三、简答、论述题1.请分析观察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特殊作用。当观察是运用现场观察的方法时,要注意使观察具有系统性。通常,一个严密的研究计划,需要有连续、系统的观察设计,这是观察获得全貌信息的必要程序。如果观察只作一两次,或只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所获得的研究资料价值就会非常有限,甚至会使人建立起关于事物的与事实大相径庭的错误概念。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观察也有各种不同种类。观察法曾经被早期社会心理学家较多采用,实验社会心理学产生后一度较少运用,但当前这种方法又重新得到高度重视。观察法有直接接触事实的优势,来自观察的第一手资料,直接、生动从而与研究要触及的现象之间有高度对应性。但是,观察法同样有许多限制。首先,某些行为难以施加观察,因为它们很少发生;其次,观察是针对某一特定情景或特定群体展开的,因而难以推广到其他情景或群体;第三,虽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研究者可能用有限干预的方法,控制观察情景中的某些事件的发生,但大多数情况下,观察是被动发生的,因而可能不能获得预想的结果,或被突发的因素牵制。此外,观察方法需要研究者具有系统的训练背景和研究经验。一个缺乏经验的观察者常常会发生观察程序偏离和观察数据不能得到系统、客观登记的情况。2.请列举档案法的特殊价值。档案法设计的资料,包括个人作品、档案记录、报刊文章、电视报道、统计资料等。一切与某种现象有关的资料,都可能引起研究者的兴趣。由于这种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从既有资料积累进行研究,因此对研究某些有连续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有着特殊的作用。档案法研究结果经常发人深省。档案法的优点是它无须被研究者作出反应,没有实验效应问题,也没有其他涉及人与人相互作用的问题。并且,这种方法可以追溯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也可进行跨文化比较。但是,档案法的不足是很明显的。首先它是相关性的研究,难于作因果判断。因为影响犯罪的因素还有很多,另一些因素可能作用更大,而档案法研究在这一点上无能为力。其次,获得完整、客观的档案资料本身也是问题,因为档案材料本身常常有编制者个人偏见的成分,甚至完全是捏造的。因此,档案法研究要求研究者有高度的理论素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请分析问卷法的优点。问卷法的优点是统一作答,效率较高,可用于团体进行大规模调查;结果处理高度数量化、规范化;被试容易反应,对研究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低,花费的资源也较少。并且,多数问卷都不要求作答者暴露真实身份,因而更能真实反映被试的真实观点或想法。4.如何理解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可以是自觉和消极被动的;可以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的,也可能是在无意识、潜移默化中完成的。5.社会化和个性化有什么的关系个性化与社会化是同步实现的。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形成或个性化的过程;个性化与社会化相伴随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社会及其代理者在引领个体的社会化时,实际上不可能使每一个个体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个体在被社会化的同时,实际上已经通过与他人的独特的相互作用过程,建立了与任何其他人相区别的个别化经验。第二,个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并不是简单、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与选择性的,每个人的经验世界,都会由于这种能动性和选择性而与其他人相区别。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两个伴生的、相互影响的过程,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无论对个体而言还是对整体社会而言,社会化和个性化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试分析成人为什么要经历社会化作为社会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人社会化是指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成人为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及其所要求的角色重构,而在承担正式社会责任后所进行的延伸性的社会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学习过程。成人社会化一方面是为完成进一步适应进行维持性学习,另一方面则是为变革而进行创新性学习。因此,成人社会化,既能使社会的正常运作与发展得到保证,也能使成人在适应社会需要的同时,自身个性也得以发展和完善。简述成人社会化的内容。一、进一步接受社会的深层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继续学习生产、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二、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三、确立相应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念。态度有哪些主要功能一、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态度的这种功能,使人们总尽力发展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态度。二、自我防御功能态度的这种功能,使人倾向于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为此,人需要选择有利于自我形象和价值确立的态度来进行自我防御,使自己减少焦虑,并使情绪冲突转移方向。三、价值表现功能它使人们可以主动表现自己,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来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四、认识功能人为了适应周围世界,必须达到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和控制,使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定向。而对于周围环境的一切客体,我们都是通过态度来赋予它们对于我们的意义的。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哪些一、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态度具有情绪体验的成分,与人们需要满足的经验有高度关联。对于能够满足或是能够帮助自己实现目的的对象,人们倾向于有积极情绪体验,产生肯定态度。反之,对于阻碍自己达到目标或引起挫折的对象,则倾向于产生消极情绪体验,产生否定态度。一种态度与需要的联系越密切,或者与许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则态度受到的影响也越大。二、知识知识影响人们态度的形成,也可以使已形成的态度发生改变。对于同自己没有直接关联的对象,人们有关态度的基本倾向是认知性的。此时知识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三、家庭由于儿童早期在家庭中成长,父母主导着儿童个人的信息环境和观念形成过程,并且是儿童首先认同的对象,因此,父母亲会通过各种途径,包括父母的认知态度,行为方式,以及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等,影响儿童态度的形成。四、群体参照群体参照是指人们在价值取向上或行为方式上认同的自己所属或所选择的群体,社会心理学家长期、系统的研究揭示,群体可以在各个不同层次上影响人们态度的形成。首先,人们隶属或用以参照的群体的规范、态度或特征,会作为个人社会环境的外在压力,使个人作为群体成员依从于群体压力,并作出相同的选择。其次,个人对于认同和选择的参照群体,会自愿采纳群体的态度。另外,对于同一群体的隶属,使人们有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经验和社会视角,从而使群体中各成员的态度自然地渐趋一致。五、文化因素文化作为人们社会化的大背景,深刻地影响到人们态度的形成。六、遗传因素与性别作用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确实对态度有一定的影响,遗传对于态度的作用,已经开始引起研究者们更多的关注。在性别影响态度方面,人们一般认为,男女对于同一的问题的态度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性。性别因素造成的态度差异,使生理遗传和社会角色共同影响的因果。10.瑟斯通量表有哪些优点瑟斯通量表的优点很明显,首先它的每一个题目都有态度强度上的明确定义,而不是平均考虑与态度对象有关的各个方面,这显然是与实际生活相符合的。其次,它将每道题目的得分在态度强度的意义上汇聚成一个态度的总分,在根本上符合于统计学原理;第三,被测者易于对量表进行反应,对每个题目回答是否就行;第四,易于记分。11.李凯特量表在态度测量中为何被广泛应用李凯特量表目前是应用最广泛的态度量表。它编制较为简单,各题目之间的一致性也较高。目前更多的态度与个性量表都是李凯特是式的量表。12.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一系列自我同一性危机,对于这些危机,人们会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他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促进自我成熟,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人生有八个阶段的危机:基本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道婴儿时期(18个月左右),人生面临第一个危机:基本信任对不信任的危机。基本信任的感觉主要从母亲和其他代理人那里获得。婴儿的各种需要得到及时满足,就学会了对母亲和代理人的信任,从而相信环境和周围人是安全的,发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反之,婴儿若得不到及时照料,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怀疑和不信任。埃里克森建议,这个时期应当以培养婴儿信任感为主,但是要防止婴儿形成对一切人的信任,就要适当考虑不必对婴儿照顾得过于周全,以免其以后因信任所有人导致上当受骗。自主对怀疑和羞愧在童年期(18个月-4岁),人生遭遇自主对怀疑和羞耻的危机。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能够独立做一些事情。家长等人允许并鼓励孩子独立做事,就会发展起孩子的自主感,使孩子能控制自己;反之,若对孩子的事情过分包办代替,限制过多,斥责并惩罚,就会使孩子产生失败体验,自我怀疑并感到羞耻。埃里克森建议,在培养孩子自主感的时候,也要适当对孩子加以限制,以免到青年阶段在争取自主时出现失控的危险。主动感对内疚学前期(4-6岁)时主动感对内疚的危机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兴趣泛化,探索积极,好奇心使其提问多、活动多、探索多。若这些言行得到积极反应和鼓励,孩子就会发展起主动感;若经常遭到禁止、指责甚至嘲笑,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做错了事,产生内疚感。埃里克森建议,应当充分发展孩子的主动感,耐心回答孩子的提问,鼓励孩子的探索行为。四、勤奋对自卑到学龄期(6-12岁),儿童将面临勤奋感对自卑感危机。这时的儿童关心物品构造、用途与性质,对工具技术感兴趣。如果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就能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他们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埃里克森劝告做父母的人,防止将孩子的勤奋当作捣乱,否则会使孩子认为不如别人,形成自卑感。埃里克森建议,应该鼓励孩子努力取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增强获得好成绩的信心。要鼓励孩子尽最大努力与周围人联系,进行社会交往,相信自己有能力和聪明,任何事都能做好。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成功经验可以增强儿童的勤奋感,使他们更加勤奋;失败会导致他们产生压抑感和自卑。所以学校的任务是用成功经验塑造成功的学生,而不是相反。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青春期(12-18岁)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个人会面临能否建立自身同一性和克服同一性混乱的危机。所谓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在自身的形象、角色、价值、目标等人生重要方面建立起成熟的自我意识,并且达到个人的内部认识与自身外部特征相一致。在青少年阶段,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或关于自我特征的清晰自我概念的建立,是其自我发展的重要任务。埃里克森指出,如果在青春期同一性没有建立起来,在未来的生活中就可能出现同一性混乱的各种表现,包括;①不能认识努力工作与预期效果的联系,或因为对成就不抱希望而放弃努力,产生工作瘫痪;②不了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产生盲从或情绪对立,发生权威性混乱;③不愿接触异性或耽与性关系,出现性混乱;④不考虑时间限制,总想立刻解决问题或任意拖延时间,缺乏时间观念,产生时间混乱。亲密对孤离在成年早期(18-30岁),人生面临的是获得亲密和避免孤离的危机。埃里克森指出,在这个时期,如果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就能产生亲密感,与他人建立友谊和爱情;相反,如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