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陕西省宝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陕西省宝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陕西省宝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陕西省宝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宝鸡教育联盟高一质量检测卷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珠。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度,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只有在中国社会,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B.中国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C.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D.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一件重要举措。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有些村落规模较小,也没有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B.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C.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过分关注合村并居中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是得不偿失的。D.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3.下列不可以视为“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3分)A.陕西安康谭坝借助发展民宿的契机,对村子里的老房子进行保护性的改造。B.云南山歌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传承于古时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不够高雅,可以取缔。C.对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D.对于农村现存的无人居住的老旧危房,为了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其倒塌给周围村民带来危险,可以一律拆除。4.材料一第一段主要采用对比论证,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5.近日,某市就合村并居如何开展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请结合材料给出几条建议。(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给母亲洗澡乔叶“水小点儿,多费。”母亲说。我调整着花洒,让水流变小。“这城里水贵的,能赶上早些年的油价钱。”“瞧您说的。油都比水贵。”“那是。油不比水贵,那还能叫油?昨儿才买啥瓜子油,恁小一瓶,都花了一百多哩。”“是葵花籽油。”“就你会洋气。葵花籽不是瓜子?”“是,是。”自从母亲中风后,我就不怎么顶撞她了,她的脾气也被我惯得没了边儿,动不动就指责我训斥我,在我跟前耍尽威风。“油跟水,不是一物,就不能比。人整天得喝水,谁整天喝油哩。油得炼,水用炼?天上下雨下雪那都是下水哩,啥时候见过天上下油?叫我说,水就不该叫人掏钱买。水跟土一样,都是老天爷赏人的。”中风一点儿都没有影响母亲的嘴皮子。利落得很,甚至更利落了。直到花洒冲洗发水的泡沫时,她才闭上了嘴。已经有五六年了吧,每年入冬之后,母亲都要来郑州住两个月。暖气开通一个月后来,在腊八之前一定回去。她原是不大愿意来的,每次来都要我和弟弟软磨硬劝,她才会勉强答应。泥蛋儿出生之后,她就很情愿过来了。她跟我说,过来住一住,对谁都好。大儿子一家能好好松快一段时日,闺女和小儿子也能好好尽尽孝。谁的心里都得劲儿,谁的面子上都光鲜。“别以为我没看出来,你就是想多看看你这小孙子。”“那可是。”她慨然道。“大孙子不亲?”“你个挑事儿精。大孙子也亲,可那是老大家的。弟兄们再好,一门是一门的根儿。要算细账的话,我平日里亲大的多,还亏了这小的呢。”水流中,母亲脸上的皱纹更明显了。她的左眼角有一个月牙形的小疤。听她讲过很多遍,那是“大跃进”的时候,我姥姥在村外和社员们大炼钢铁,她和小伙伴们偷偷跑去看,你推我搡的,根本不知道害怕,越看离炉子越近,忽然间,炉子里爆出来那么一团火星子,直朝她飞过来,把她的一大片头发都烧焦了。还好没破相。每次她都会这么感慨。以往我都会回敬她“那是您有福气”之类的,这次我决定改个说法。“要是破了相,可怎么嫁进我们老李家哩。”“你个龟孙,花销起你老娘来了。”她骂。笑盈盈骂人的母亲,那个神采奕奕的模样,好像根本不曾中过什么风。母亲中风大概是在十年前。那一年春天,我们家最靠北的那块地被上面“规划”了,说是要修一条高速公路。上面赔了一笔钱,说是收了当季麦子就不许再种庄稼,不定啥时候就会动工,到时候会毁庄稼。有的人家就让地荒着,也有的人家不舍得让地荒着。在母亲的唠叨下,大哥大嫂就在那块地上种了玉米。进了农历八月,玉米穗眼看着一天天结实了起来,突然有一天就被工程队全部铲倒了。第二天,母亲就催着大哥大嫂和她去地里捡玉米。正值秋老虎的天气,一大片地里有好几个人中了暑,母亲则是中了风。中风后,母亲的后遗症并不怎么严重。我闻讯赶回家时,她都下了床在厨房门口择菜了。只听她自顾自地唠叨:“也不知道那些货们是咋想哩,恁造孽,不可惜庄稼。就不能跟咱们早说个一两天,容咱们收收?”母亲很快就开始了貌似正常的一切举止。其实那时她的右肢已经没有了韧劲儿,可她但凡在村里行走,就会格外注意保持平衡。她说不能让人看出来,不能让人笑话,也不能让人可怜。水汽氤氲中,母亲微闭着眼睛。这可以让我从容地看她。她在郑州期间,我的主要任务,一是给她一次全面体检,根据体检情况开药调理——只要不是大问题,母亲就绝不住院。她抗拒医院。她的口头禅是:那是啥好地方?不管身上有病没病,到了那个地方,心里就先病上了!二呢,就是常来看她,除了周末两天必陪,周三下班后也会抽空来一趟,送点儿吃喝穿戴,再给她洗洗头发,简单擦擦身子。痛快洗澡的日子都是在这样的周六晚上。周五我还要上一天班,太过紧张。周六到弟弟家,给母亲洗晒一下床单衣物,然后早早吃过晚饭,细细致致地给她洗这个澡,顺便好好说说话。这两个月间,在我的反复恳请下,她也会光临一次我家,但绝不过夜,晚上必定要回到弟弟家。“没听说过‘七十不留住、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万一出了啥岔子,我可不能在别人家丢了最后那口气。”她说。“我这里又不是别人家。”“还就是别人家。”她叹口气,“闺女再好,也是门亲戚。”最初听到这话,免不了要跟她辩几句。后来就不辩了,随她。“唉,这日子多不经过,你老娘我可是都七十五啦。”母亲突然说。她总是这样,会突然强调一下自己的年龄,语气里有骄傲,也有感伤,似乎还有一种释然。“不算大。加把劲儿,再活个七十五!”我说。“油嘴滑舌。”母亲翘着嘴角,微微笑了。这是我的母亲。她总是自称老娘。有时我也这么叫她:老娘。娘老了,就是老娘。老了的娘,就是老娘。虽然没有了老爹,但我是个有老娘的人,这就不错。即使她中过风,也不错。(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洗澡时,母亲要“水小点儿”;不顾及酷暑天气,去地里捡玉米,这些都表现出母亲淳朴节俭。B.小说运用了一部分方言词汇,比如“恁”“龟孙”“挑事儿精”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C.母亲中风后在村里行走,“就会格外注意保持平衡”,这表现出母亲性格中坚韧要强的一面。D.小说写母亲“抗拒医院”来表现其传统守旧的一面,同时也表达对现代社会中医患矛盾现象的不满。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语言表达口语化,非常符合作为农村妇女的母亲的人物形象。B.句式灵活,多为短句,写出母亲在女儿面前放松的神情。C.运用了比喻、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了母亲口齿伶俐、思维敏捷。D.语言连贯,逻辑严密,反驳有力,符合上文母亲“耍尽威风”一说。8.文中写母亲“她的左眼角有一个月牙形的小疤”,有何用意?(6分)9.探究文末“这就不错”“也不错”的意蕴。(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一)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二)劝学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赢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B.驾,一天的行程。“驽马十驾”意思是劣马拉车走十天。C.《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的“传”不同。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只运用了比喻论证,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2)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视线由下而上,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B.颔联紧承首联,选用“木叶”“江水”,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C.颈联由写景转为抒怀。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想到自己的处境,感慨万千。D.全诗四联,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意味深长。15.有人认为此诗含有“无限悲凉之意”,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作中流露出了怎样的“悲凉之意”。(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两句以鸟、鱼自比,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一往情深。(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描写沦陷区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现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琵琶女演奏时的多种动作与有名乐曲。(4)“没有人天生懂得道理”,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相同。(5)《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黄梅雨季,忽然想起去看看新市。入夜,乘一只小船,让桨轻轻划拨。时间刚过九点,新市就早早睡了,是从没有电的明清时代养成的习惯?没有喧闹的声音,没有电视的声音,没有狗吠的声音。新市的浪漫,时而在一桨一桨的水声里,时而鞋底的苔痕上,它的亮相总是含蓄而很颇具底蕴。水边人家一般是前门沿街,后门临河,还有过街楼。台门里长着暗绿的青苔,院子、门口摆着坛坛罐罐,种着美人蕉、牵牛花和一些叫不出名的花,这些花儿

,每一朵都充满朝气。新市多小巷。小巷仿佛一位老人,迈着

的步伐,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时局的动荡而改变。纵深的小巷,让水乡中的人,养成温雅、安详的性格。水乡有晨昏难辨的暗弄,也不乏通向河渠的明弄。长弄幽深狭长,短弄照得见河边的杨柳。随便选择了一条望不到尽头的小巷,兜兜转转许久,视线

,尽头处竟是车水马龙的公路,一副与内里完全不搭界的模样。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入夏后气温明显升高,大汗淋漓成了日常。不过夏季出汗别不当回事,这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健身一族、儿童、佩戴饰品者等人群,更要

。健身一族夏季运动出汗量大,会带走大量的钾。一旦发生低血钾症,就会四肢酸软,严重的还会感觉心悸、胸闷、恶心。日常饮食中,

,如瘦猪肉、海产品、牛肉、小白菜、油菜等。佩戴饰品的人们也要留心:耳环、项链等金属首饰中常含有镍、铬等成分,尤其是质量不好的合成金属饰品,添加成分更加复杂,

,汗水便会和金属成分发生反应,容易导致接触性皮炎,如出现红斑、水疱、瘙痒等。这时应及时摘去首饰,否则过敏症状加重形成血疹、水肿甚至出现溃疡。20.下列句子中的“接触”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接触”,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电灯不亮、电脑起动不了,往往是线路接触不良,电流受阻的缘故。B.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多接触群众,干部才能增长才干、增长见识。C.越来越多的国外艺术家,接触到惊艳的中国画后,都称赞这种特殊的绘画形式。D.走进奇妙旅程“云上博物馆”,让你足不出户就接触到文明之光和艺术之美。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导航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只需打开导航软件,人们便可以按照语音提示到达目的地。于是,有人说从此天下再无“路盲”。然而,时下也有一些青少年,一味盲目追星,把明星偶像当作自己的“导航仪”。须知,过度依赖“导航”,会使人思想简单,思维懒惰,变成另一类“路盲”。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如何正确为自己的人生导航,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班级计划举行班会,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请结合上面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D(A.“只有在中国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分析错误,材料一原文是“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B.“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分析错误,材料一原文是“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C.“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分析错误,材料一原文是“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2.A(“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分析错误,材料二原文是: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3.B(B选项陈述的对象是“云南山歌”,与“合村并居”没有关系。)4.将中国乡下居住情况与美国乡下的居住情况对比论证,揭示了中美乡村的差异,(2分)突显了中国乡村的特点:聚村而居。(2分)5.①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②尊重中国人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③尽力保留乡村中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传承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④要多关注“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4分,每点1分)6.D(“表达对现代社会中医患矛盾现象的不满”缺少依据。)7.C(没有比喻修辞。)8.①引发母女间对话,表现母女亲情;②引出下文伤疤的来历和中风等情节:③插叙,宕开一笔来写,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摇曳多姿;④更全面地表现母亲的人物形象。(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9.①“这就不错”强调拥有母亲的幸福感,表明“我”虽失去了父亲,仍因拥有母亲感到幸福与安慰。②“也不错”进一步强调拥有母亲的幸福感,表明虽然母亲身体不好,也有缺点,但“我”对母亲始终有深沉的爱。③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我”对亲情的珍视,对生活的知足。④表现生活中普通人的朴实、自足,具有普遍意义。(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10.C(句意: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其中,“来”,时间词的词缀,与“数年”不能分开;“惩艾”,惩治,“殆”,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正好搭配后面的约数“十一二”,所以不能分开。故选C。)11.D(二者相同。)12.B(“只运用了比喻论证”表述有误,除了比喻论证,还有对比论证。)13.(1)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爪牙”“黄泉”各1分,定语后置句1分,句意1分)(2)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自放”“滑稽饮酒者”“旬朔”各1分,句意1分)14.A(首联视线为“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15.萧瑟秋景之悲;长年漂泊流浪之悲;孤独登台之悲;年老多病之悲;壮志未酬之悲;国家百姓之悲;潦倒穷困之悲;不能饮酒解忧之悲。(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16.(1)羁鸟恋旧林(2)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3)轻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