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设计_第1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设计_第2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设计_第3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设计_第4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设计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曾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往往是教师用教的效率代替学生学的效率,重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等。因此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课题。怎样才能做到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教学里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师生发展,共同成长呢?笔者认为有效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应关注以下两个视角。教师视角一:从课前准备看,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什么。关注学生学什么?笔者认为应该突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一一工具性,人文性。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课前要做充分准备。备课的认真为有效的课堂奠定基础。教师要学会分配精力,找准备课的黄金分割点。有研究表明用80%的精力钻研教材,20%的精力了解学生是善于成长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在备课时,不立即动笔。而是先放飞自己的思想,考虑从哪里入手。是让学生从整体感悟知识的框架结构,然后逐步学习各部分知识,最后整体占有形成结构化认知呢?还是根据课型特点进行知识条状重组,块状重组,或条块融通的方式重组。这样我们在备课时,不仅关注教材,更会关注学生实际。(包括过去的经验,潜在的可能,和个体差异。)会不断思考怎样使自己预设的目标,最接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果学生在这里出现问题,用什么方式调整教学变数让学生走出困境。从而使问题设计的开放度,重心下降的稳定度,信息捕捉的敏感度都适合学生思维意识的生成。如:特级教师窦老师在《火烧圆明园》一课的设计:师: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才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让我们结合课文二、三、四自然段去看一■看。生:读了二一四自然段,我体会到圆明园当时辉煌的景象。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教师表扬该生汇报时会用连接词表达,并板书“有也有)生:还有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板书“有……也有……还有……)生: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板书“不仅有……还有……)师:有谁查过资料,知道圆明园面积有多大吗?生:好像5200多亩;应该是500多公顷吧。师:据老师了解占地面积有458。9公顷。一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大家会算,那么我们就来估算一下,我们的教室大约120平方米,看看圆明园相当于多少个这么大的教室。生:(学生七嘴八舌猜测)起码有800个,我看得有9000个这么大的面积呢。师:是的,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1万多个这么大的教室(学生发出感慨),可见圆明园有多大。你想,这么大的面积由这些大园以及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是怎样的景观。师:圆明园里所拥有的珠宝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一一生:应有尽有、不计其数、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学生依次说出)师:那好,请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让我们感到通过你的介绍,它的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指导学生用介绍的语气来读,教师适时示范。学生读出各自的“真是奇迹,很自豪,骄傲"语气,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这里足以看出窦老师备课时紧紧围绕“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才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一主题,关注学生学什么。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学习,通过对经典文本《圆明园的毁灭》的推敲、感悟、反思,使学生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魅力。视角二:从课堂教学看,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怎样学。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有效地学习呢?(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见勤思多问在学生怎样学中的重要。然而我们发现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他们对学习不精心,团囹吞枣,即使发问也不愿深入的思考,因此往往似懂非懂。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方法,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好问也是需要培养的。如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王文丽老师讲授《小摄影师》一课时,就设计了培养孩子质疑问题的教学。师:“请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可以读懂,哪些地方弄不明白,请分别做上记号,并说一说。"生1:我读懂了“打量"这个词的意思是“仔细看",不懂的是“摆弄"“吩咐"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生2: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要见小男孩?(直切中心)生3:小男孩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这个问题提得好)生4:小男孩还会回来吗?师:这个学生很善动脑筋,涉及到课文外的问题。(及时鼓励)生5:小男孩为什么会哭着走了?师:以上这些问题,有谁能帮助解决的吗?生6:“哭着走了"是小男孩为自己的粗心后悔。师:还剩下几个问题,你们认为应先解决哪个问题,后解决哪个问题?请大家把它编上序号,我们就按序号授课……(尊重学生的意见,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难看出,王老师在新课的导入上设计的一组问题,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争先恐后地质疑解难,而老师则抓住学生最费解或最想了解的问题梳理成序,这意味着教师重新确立自己的课堂地位和工作角度;教师开始退出课堂主角,而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不仅从问题开始,而且以问题为终结。(二)鼓励学生一课一得。我们说“一课一得”,这个“得”,既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提的,又是站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角度提的。因为一堂课要让学生有所收获,那么,你这堂课的内容就必须相对集中、相对突出,你的教学内容必须凝聚在某个点上。而这个点,你在课上必须重锤敲击,必须泼墨如云,这样你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所以,要让学生有“一得",课堂必须有“一得”。前一个“得”,指学生的收获;后一个“得",指教学重点。我们看王慰舟老师在上《长相思》一课有这样一个片段。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长相思》。(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师出示课件《长相思》)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学生朗读)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学生朗读)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升千帐灯"。预备起!(学生齐读)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王老师要求学生仔仔细细读上4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停顿适当。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